(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暑假巩固练习8 生物的遗传_第1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暑假巩固练习8 生物的遗传_第2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暑假巩固练习8 生物的遗传_第3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暑假巩固练习8 生物的遗传_第4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暑假巩固练习8 生物的遗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8 生物的遗传例1孔雀鱼雄鱼的鱼身具有艳丽的斑点,斑点数量多的雄鱼有更多机会繁殖后代,但也容易受到天敌的捕食,关于种群中雄鱼的平均斑点数量,下列推测错误的是()A缺少天敌,斑点数量可能会增多B引入天敌,斑点数量可能会减少C天敌存在与否决定斑点数量相关基因的变异方向D自然环境中,斑点数量增减对雄鱼既有利也有弊一、选择题1人体仍然残留着哺乳动物相当发达的阑尾,这可作为生物进化中()A古生物学的证据B比较解剖学的证据C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D胚胎学的证据2某人感染了某种强力致病细菌。该细菌可以合成、分泌多种毒蛋白,多种抗生素对该细菌都没有治疗效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致病菌的DNA与蛋白质结合形

2、成染色质B该致病菌分泌毒蛋白有关的细胞器是内质网、高尔基体C滥用抗生素会导致该致病菌发生适应性进化D该致病菌没有线粒体,因此不能进行需氧呼吸3科学家分析了多种生物的碱基组成,其中(AT)/(CG)的比值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DNA来源大肠杆菌小麦牛猪肝猪脾猪胰(AT)/(CG)1.011.211.291.431.431.42A表中生物的DNA都含有四种相同的碱基,是对生物有共同祖先的有力支持B不同生物(AT)/(CG)的比值不一致,表明每种生物的DNA具有特异性C牛比大肠杆菌(AT)/(CG)的比值高,相对来说DNA结构更稳定D猪不同组织中(AT)/(CG)的比值基本相同,是因为

3、它们来自同一受精卵4控制鹌鹑(2n=78)细胞膜上某受体合成的等位基因,有三种不同的碱基序列,其基因分别表示为E、F、R。统计某种群不同基因型的个体数量(只)分别为:EE35、FF15、RR30、EF20、FR20、ER30。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E、F和R基因的形成,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B在配子形成过程中,E、F和R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该鹌鹑种群中,R基因的基因频率约为30%D对E、F、R基因控制的性状进行选择可导致该种群发生进化5在美国南部森林中生活着一种绿色变色蜥,当矮壮健实的褐色蜥蜴侵入森林时,绿色变色蜥被迫到树上生活,仅仅经过20代,绿色变色蜥就长出更大、黏性更强的护趾,帮助它

4、们在较高的领地上定居。以下关于这一事实的说法,最合理的是()A绿色变色蜥种群为了适应树上环境产生了特异性变异B褐色蜥蜴不是影响绿色变色蜥种群进化的环境因素C褐色蜥蜴和绿色变色蜥种群之间存在地理隔离D绿色变色蜥长出更大、黏性更强的护趾说明其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62021年,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柴达木盆地考察时新发现一个约5.5亿年前的远古化石群,展示了古老青藏高原丰富的生物类群,为研究我国地质演化和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的证据。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A柴达木盆地化石群能作为研究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B古老青藏高原上丰富的生物类群是协同进化的结果C古老青藏高原上所有生物个体的全部

5、基因构成种群基因库D古老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决定各类生物种群的进化方向7我国古代禽经多次提到鸟类形态结构与习性的关系,如“搏则利嘴”“物食喙长”“谷食喙短”。(注:“搏”是指靠猎捕动物为食的鸟类,“物食”指在水上寻食的鸟类,“谷食”指以种子为食的鸟类)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为适应不同的环境,鸟类产生了“利嘴”“喙长”“喙短”等变异B“利嘴”“喙短”“喙长”鸟类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搏”与其所猎捕的动物之间存在协同进化D不同喙型的鸟类之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8(多选)报春花具有二型花柱和同型花柱两种不同花型(如图1)。研究发现,传粉昆虫随海拔增加而减少。为研究上述现象对报春花花型的影响,研究者进行

6、了模拟实验,其处理及结果如图2。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传粉昆虫与报春花间的相互作用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实验中套袋处理是为了模拟高山上传粉昆虫减少的条件C据图2推测二型花柱报春花的传粉方式主要为异花传粉D异花传粉增加了基因多样性因此高海拔二型花更具优势二、非选择题9某科研小组连续数年在田里进行害虫数量调查。为减少虫害,从某年开始,持续使用固定量的同一品牌的杀虫剂。害虫数量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可知,该科研小组最有可能在_年开始使用杀虫剂。(2)害虫对杀虫剂的抵抗力存在差异,说明生物的变异是_的。(3)图表显示,2000年、2005年单位面积内害虫的数量几乎相同,具有抗药

7、性的害虫个体比例较高的是_年,随着时间增加,杀虫剂效果_。请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出现该现象的原因:_。10将原产某地的某种一年生植物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期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与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_,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受粉,说明已产生了_。种群b和种群c是不是同一物种?_。(2)在对植物b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

8、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理由是_。(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_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可遗传变异、_和_是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而是_的。答案与解析例1【答案】C【解析】A缺少天敌的环境中,孔雀鱼的斑点数量逐渐增多,原因是孔雀鱼群体中斑点数多的雄性个体体色艳丽易吸引雌性个体,从而获得更多的交配机会,导致群体中该类型个体的数量增多,A正确;B引入天敌的环境中,斑点数量多的雄鱼容易受到天敌的捕食,数量减少,反而斑点数量少的雄鱼获得更多交配机会,群体中斑点数量多的鱼数量可能会减少,B正

9、确;C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故天敌存在与否不能决定斑点数量相关基因的变异方向,C错误;D由题干信息可知,“斑点数量多的雄鱼有更多机会繁殖后代,但也容易受到天敌的捕食”,则斑点少的雄鱼繁殖后代的机会少,但不易被天敌捕食,可知自然环境中,斑点数量增减对雄鱼既有利也有弊,D正确。故选C。1【答案】B【解析】比较解剖学研究比较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结构,可以为这些生物是否有共同的祖先寻找证据,B正确,A、C、D错误。故选B。2【答案】C【解析】A该致病菌是原核生物,其细胞内没有染色质,原核生物中DNA与蛋白质不结合形成染色质,A错误;B该致病菌是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没有内质网和高尔

10、基体,B错误;C致病菌中本来就存在着耐药性个体,通过抗生素的自然选择作用,耐药性弱的个体死亡,耐药性强的个体存活下来,从而导致病菌耐药性变异不断积累,病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增强,因此滥用抗生素会导致该致病菌发生适应性进化,C正确;D该致病菌虽然没有线粒体,但具有与需氧呼吸有关的酶,能进行需氧呼吸,D错误。故选C。3【答案】C【解析】A结合表格信息可知,表中生物的DNA都含有四种相同的碱基A/T/C/G,说明这些生物可能来自共同的祖先,A正确;B表格中大肠杆菌、小麦、牛、猪的(AT)/(CG)的比值不一致,说明每种生物的DNA具有特异性,B正确;C相对来说,氢键越多越稳定,A-T之间形成两个氢键,

11、G-C之间形成三个氢键,因此牛(1.29)比大肠杆菌(AT)/(CG)(1.01)的比值高,相对来说C、G含量少,氢键少,DNA结构更不稳定,C错误;D猪不同组织中的细胞都是体细胞,由受精卵有丝分裂分化而来,因此猪不同组织中(AT)/(CG)的比值基本相同,D正确。故选C。4【答案】D【解析】AE、F、R是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是由基因突变产生的,可以突变成多种形式的等位基因,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A错误;B在配子形成过程中,E、F和R基因为等位基因,遵循分离定律,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C该鹌鹑种群中,R基因的基因频率=(3022030)/(351530202030)20.37,C错误;

12、D种群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对E、F、R进行选择可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从而导致种群发生进化,D正确。故选D。5【答案】D【解析】A变异在自然选择之前已经出现,树上的环境只是对适合的变异选择并保存下来,A错误;B当矮壮健实的褐色蜥蜴侵入森林时,绿色变色蜥被迫在树上生活,仅仅经过20代,绿色变色蜥就长出更大、黏性更强的护趾,所以褐色蜥蜴是影响绿色变色蜥种群进化的环境因素,B错误;C褐色蜥蜴和绿色变色蜥生活在同一区域,两者之间不存在地理隔离,C错误;D褐色蜥蜴的侵入导致绿色变色蜥长出更大、黏性更强的护趾,因此可能改变了绿色变色蜥种群的基因频率,D正确。故选D。6【答案】C【解析】A利用化

13、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的证据,A正确;B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是协同进化,B正确;C种群基因库指的是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并非所有生物个体的全部基因,C错误;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故选C。7【答案】A【解析】A“利嘴”“喙长”“喙短”等不同的变异类型在环境选择前即已出现,自然选择只是选出适合环境的变异,A错误;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利嘴”“喙短”“喙长”鸟类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C“搏”是指靠猎捕动物为食的鸟类,“搏”与其所猎

14、捕的动物在捕食关系中相互选择,协同进化,C正确;D“物食喙长”“谷食喙短”说明不同喙型的鸟类在习性上有较大差异,可能属于不同物种,不同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D正确。故选A。8【答案】ABC【解析】分析图1,同型花柱的花中,花药与柱头高度相近,有助于自花传粉;而二型花柱则不利于自花授粉。分析图2,不套袋处理时,三种花柱类型的结实率差距不大;而套袋处理后,对同型花柱影响不大,长柱型花不结实,短柱型花结实率很低。因此,A传粉昆虫在吸食花简底部花蜜的同时,也起到帮助报春花传粉的作用,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B根据题意可知,“高山上环境温度降低,传粉昆虫减少”,因此本实验中,套袋处理可以防止外来花

15、粉的干扰,模拟了高山上无传粉者的条件,B正确;C结合图1和图2分析,套袋处理后,二型花柱的花结实率低或不结实,说明其主要传粉方式为异花传粉,C正确;D套袋处理后,二型花柱的花结实率低或不结实,说明其主要传粉方式为异花传粉,这种传粉方式虽然有利于增加报春花的遗传多样性,但同型花柱报春花主要为自花传粉,在传粉昆虫减少的条件下结实率更高,有利于繁殖,因而高海拔环境下同型花柱的花比例增大,D错误。故选ABC。9【答案】(1)2001(2)不定向(3)2005下降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

16、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杀虫剂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在使用同等剂量的杀虫剂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导致杀虫剂的效果越来越差【解析】(1)据图可知,2000年害虫的数量,在2001年大量减少,表明该科研小组最有可能在2001年开始使用杀虫剂。(2)害虫对杀虫剂的抵抗力存在差异,说明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3)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17、。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杀虫剂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在使用同等剂量的杀虫剂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导致杀虫剂的效果越来越差。同时表明2005年具有抗药性的害虫个体比例较高。10【答案】(1)地理隔离生殖隔离不是(2)没有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3)种群自然选择自然选择隔离协同进化【解析】(1)地理隔离是指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因此,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地理隔离。由分析可知,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受粉,说明已产生了生殖隔离,生殖隔离的形成是新物种产生的标志,因此种群b和种群c不是同一物种。(2)第一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则D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