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伦理思想中的 类 与 共同体 范畴 试论 亲情伦理 普世 普遍论文摘要:从“亲情伦理、“普世(普遍)伦理到“环境(生态)伦理,看起来似乎是三种完全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伦理学思想和理论形态,甚至可以概括为伦理思想演化的“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阶段。实际上三者之间一方面表现出道德共同体和伦理主体“类的范围的扩展、权利主体的延伸,以及理论原那么的一致性和普遍化的逐步彻底化趋势和关联性,另一方面三者背后的概念形式和理论思维方式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表达出“类与“共同体范畴在伦理思想理论中的方法论根底地位。论文关键词:亲情伦理;普世伦理;环境伦理;类;共同体“亲情伦理、“普世(普遍)伦理、“环境(
2、生态)伦理是当前伦理学讨论与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本文将三者放在一起来考察,尝试在提醒三者之间内在的理论关联性的过程中,一方面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推进研究的深化开展;另一方面,试图通过这种关联性研究,讨论和说明人类道德共同体与伦理学理论演化的内在关系及其根底这一伦理学理论的根底性问题。一对于传统儒家伦理思想和中国传统社会的“亲情(家族)本位定性,几乎没有异议,而如何对待和评价,是争论的主要问题。就本文的论题而言,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讲,这种“亲情(家族)本位的社会关系与伦理思想其实并不只是中国传统社会所特有的,在人类历史上,各人类群体都经历了这样一个阶段,其实也表达着伦理关系与思想的起源和开展演化的
3、普遍性。马克思关于人的存在依次经历“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根底的人的独立性和“建立在个人全面开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消费才能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根底上的自由个性三个阶段或形态,也是人作为伦理主体的根本存在形态,就是通常所谓群体主体、个体主体、自由人结合体即类主体。由于中国古代奴隶制的形成是由氏族直接到国家,国家的组织形式与血缘氏族制相结合,其后以血缘宗法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形式完善,历史漫长,加上缺乏促使西方伦理普遍化的社会、宗教、科学文化背景,这种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使得“亲情(家族)本位这一伦理道德传统与思想观念显得特别突出,使我们在批判这种“特殊性时可能无视了它的“普遍性,但对于本
4、文的论题而言,这种普遍性是有重要意义的。自然主义伦理学家拉蒙特曾说过,“人类的良心、“是非观念等,最初以家庭为其活动范围,逐渐开展成为一个部落或城市的标准,然后扩展到民族,最终那么从民族推广到全人类。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人类伦理关系与伦理思想演化开展的普遍规律。从进化论的角度看,人类社会的道德是和导致人类出现的有机体进化的整个过程联络在一起的,达尔文认为,人所特有的、使其与动物区别开来的道德品质的自然根据存在于某些动物所具有的社会本能里。恩格斯也曾指出,社会本能曾经是从猿开展到人的重要杠杆之一。社会本能使得一个动物对其同类有一定的“同情,并对它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效劳,这些感情和效劳绝不会扩展到同
5、一物种的所有个体,只是局限于同一群体的成员。因此最初的人类道德共同体及其意识范围也不是整个人类,或者说,这时的道德主体不会像有的论者认为的那样已具有普遍意义上的“类意识和“类道德。这时的“类只能是群体性的,比方氏族或者部落,氏族、部落的图腾崇拜可能说明,原始人并不把其他群体看作自己的同类。据人类学家考证,人类历史大概已有四百多万年,其中大多数时间人类都以几人到十几人、几十人为一群体,几个小群体为一群落。也就是说,人类早期关系根本是一种群体性关系,而构成群体的纽带是血缘亲情关系。虽然传统伦理学一直认为,对动物来说不可能有“共同体意识,更不会有“道德意识,人类只有从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之后,从“自
6、然共同体进入“社会共同体,真正的伦理道德及道德意识才会出现,但在环境(生态)伦理蓬勃开展的今天,探询人类道德的自然起源和根底也就具有了重要意义,环境(生态)伦理使“自然问题进入了伦理学理论视野,也必然带来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类根底与“类性质的挑战和系统反思。二就传统儒家和中国传统社会中“亲情本位伦理思想而言,其背后的“类意识首先与贵贱等级思想意识联络在一起,这种等级思想背后也是一种“类意识。在孔子看来,作为贵族士大夫的“君子与作为普通群众的“小人之间有“类的差异。在人类历史中存在过的各种“歧视,本质上就是不把被歧视者看成是自己同类从而不公正地对待他们。因此也可以说,所谓人类的“进步历程,一个重
7、要的方面就表现为越来越把我们自己和看起来与我们很不相像的人们之间的相似性看作在重要性上超过差异性的过程。从历史的角度看,道德进步的过程也是一个道德关心的对象不断扩大的过程,所谓人类的“类意识是与其存在“共同体和交往活动的范围相伴随而开展演化的。但人类历史也说明,将“同类外延扩展到一个国家内部的全体成员是相当漫长而困难的过程,各种种族歧视还未离我们远去。但时至20世纪、尤其是进入21世纪,社会历史开展已经显示出人类的生存单位越来越从民族国家的层级,转移到全人类的层级,全球化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人类间的互相认同以及生存共同体的进一步扩展,已经变得越来越明晰,这就是“普世伦理问题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8、。虽然与“普世伦理相关的详细问题目前仍然充满争议,但有一点应该可以看到,在人类理论与交往进入全球化的时代,我们需要在全人类范围普遍适用的伦理与行为标准,需要某种普世伦理来处理全球性的问题,以及为人类的交往与协作提供标准指导。社会开展的实际进程已使所有人类群体之间形成越来越亲密的依赖关系,站在这个基点之上考虑,任何主体都不能把别人看成是与自己不同的存在。普世伦理研究中受到普遍关注的“金规,其核心根底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与共通性,即“类的共同基矗在这种历史与理论背景中,国内一些研究者提出人是一种“类存在,人类的“类本质、“类属性是伦理学的根底,认为表达“类本位的伦理道德“类生命一类价值范式是当代
9、伦理学的根本要求,甚至明确提出21世纪伦理学的走向是“类伦理学。但是,另一方面,与这种人与人之间“类意识以及人类伦理道德和伦理学理论普遍化相伴随的,却也是“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别离的开展和演化趋势。因为不管是“亲情伦理还是“普世伦理以及所谓的“类伦理,其视域都是在人际之间的范围内,在此意义上,都属于“传统伦理思想。在传统伦理学中我们只对标准的人类及其共同体负有义务,即便在近现代传统伦理思想的视域中,伦理学也是研究“人伦之理、“做人之理,是有关人与人关系的学问。其背后的思想根源在于某种“人类例外论,即,强调人性在自然与宇宙中的特殊性,只有人类才有道德身份或资格,其他事物只有在效劳于人类利益
10、时才有价值。亚里士多德和阿奎那认为人类有道德身份是因为他们有知识,可以考虑和选择而其他生物缺乏这种才能;在笛卡儿那里,意识是道德身份的判断根据;康德把权利和道德身份限制于“主体和“目的,只有能自主的生物,有自由意志和理性的生物才有道德身份。l7世纪以来,西方所谓“现代性思想开展中的“自然(世界)祛魅,其背后就是一种主客二分思维形式与机械论世界观。在这种世界观描画的世界图景中,只有人是主体,一切非人的存在皆为客体,人类征服自然是完全正当的。这种对世界与自我及二者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一方面使西方伦理学主流确立了普遍化的开展方向,它强调人类的同质性,以及伦理学理论的逻辑一致性、科学性,这一切都导向“普
11、遍性,寻求普遍伦理。另一方面,认为人属于社会存在,社会独立于自然,甚至与自然相对立,因此只能从人类自身的社会文化与思想成就中探询自己的本性和生存意义。目前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对环境伦理学的批评就是认为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与自然界其他生物有本质区别,因此,假设认为自然与人具有平等的权利或地位,就是没有抓住人的社会本质。以自然或自然物的价值或权利等来论证环境伦理理论,就是犯了“自然主义错误。不同意见者那么认为,只强调人类的社会性,无视甚至否认人类存在的生物性必然看不到人类对自然的依赖以及人类与自的内在统一性。仔细看一下,在这种“自然与“社会问题背后仍然主要是一种“类思维方式与“类意识,即人的“类本
12、质以及与其他生命形式的“类差异或“类同一性。三不管是“亲情伦理还是“普世(普遍)伦理,以及历史上其他的伦理思想,其思想理论根底都是关于“类的观念,“类与“类思维、“类意识成为道德共同体与伦理学思想的核心理念。这里的“类有两种意义,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分类,一种是人类相对于其他物种而言的“类。“类与“共同体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就第一种意义的“类而言,“类与“共同体范围根本一致,在第二种“类的意义上,“共同体往往比“类的范围小,普世伦理是在这一意义根底上寻求“类与“共同体一定程度上统一的努力。但不管在哪一种意义上讲,在这种伦理学观念与思维形式中,人与植物、动物和土壤以及包含着各种生物的大自然
13、显然不是任何道德意义上的共同体。假设要认真严肃地对待环境(生态)伦理学问题,就不得不对传统伦理学的“类及“共同体概念进展反思。从环境伦理学各种理论来看,动物权利论和动物解放运动将伦理道德关系的范围扩展到了动物;生物中心主义进一步认为所有生物和生命形式在伦理道德关心上都应该是平等的;生态中心主义再进一步将整个生态系统作为伦理学的根底和道德对象;生态中心主义和深生态学以进化论为根底,以宇宙演化和复杂性网络关系为论证形式,论证宇宙中人类以外事物的内在价值以及与人类的平等地位。各种理论形态为它们各自提出的理论提供了理论根底和论证,其研究的根本思路主要有:(1)论证人类之外的其他物种以及自然本身的内在价
14、值;(2)希望通过对其他动物的知觉和忍受痛苦的感受的论证来将伦理关心的范围扩展到动物身上;(3)论证动植物与自然物具有与人类虽然程度不同,但本质上一样的“主体性。其中主要是围绕“内在价值问题而进展论说的。环境伦理将自然物也作为伦理思维或道德关心的对象,要求人对自然也履行道德义务,本质上也就成认自然物也是人类的同伴或人类与自然也构成道德共同体关系,这看起来是对传统伦理学与伦理思想的“反叛或“颠覆。但另一方面,环境(生态)伦理学的各种理论形态虽然在详细理论上相差很远,但思维与论证形式具有一致性,那就是或者论证动物、植物、生命、生态系统等也具有内在价值,或者寻求一种可以获得道德身份或道德资格的共同属
15、性,比方感受痛苦的才能、目的性、自组织性等。这些思路的目的在于通过这些论证,想方设法使它们与人类具有某种质的同一性,反映着追求共同本质的本质主义思维形式,本质上是对传统伦理学中“类概念的延伸与拓展,只不过这里的“类不再局限于人类,而是所有动物或者所有生命的“类,但其思维方式和推理根底还是“类概念与“类思维形式。环境(生态)伦理学讨论中的人类中心主义与生物(生态)中心主义之争,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类与“共同体涵义与范围之争。这样,构成伦理学思想根底的“类意识和“类概念,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开展演化,从家庭(氏族、部落)开展到民族(宗教、文化),到全人类的范围和视域,再进一步扩展到自然环境,关注一般意
16、义的生命不仅人的生命,也包括动植物的生命。在这样的一种视野中,全球(普遍)伦理、生命伦理、环境(生态)伦理等领域中许多问题的争论其实就是关于我们应该给予伦理关心的“类的外延问题。那就是,从自己的家庭、家族到本民族,从自己的民族到世界各民族人类,从现实的人到潜在的人类(胚胎与后代),从现实与潜在的人类到其他自然物种、一切生命形式。现代伦理学的许多重要问题,比方全球伦理、生命伦理、克隆人、代际伦理、生态与环境伦理等,归结起来,在最根源处,仍然与我们对“类的内涵及其外延的历史性理解亲密相关。在环境伦理学中,有人明确地意识到这种共同体的扩展方式,文兹(peterenz)把环境伦理学中扩展共同体理论称为
17、“同心圆理论,西尔凡(rihardsylvan)和普兰伍德(valplud)那么比之为树的年轮。以这种视角来看,在离自我最近的圆圈里是对家庭和邻人的义务,往外依次为对社区、国家和对全人类的义务,还有对将来的后代的义务,再往外推是自然界,包括动物、植物、大地的义务。这种思想与费孝通先生关于传统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概括和人际关系的圈状“波纹比喻本质上是一样的。以罗尔斯顿为代表的环境伦理学理论提出用“整体主义的世界观来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与其他生物以及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生态共同体,具有存在的直接同一性,这可看作是对环境伦理的“共同体式论证。他们将整个自然作为一个整体和大系统,人的社会只是其中一
18、部分,并且附属于这个整体。人与人的伦理是从关于人与所有生命的普遍关系中推导出来的。虽然这种思想重新用活力主义的观点来对待自然与自然物,主要强调的是“共同体,以“共同体及其意识作为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根底,但“共同体与“类思维严密结合在一起,在最根源处,不管是“类还是“共同体,背后都是某种存在与利益的一致性与相关性。不过在人与环境的伦理关系上,“共同体论证具有更多合理性。“类更多地带有形而上的抽象性,与传统伦理学的人性论联络亲密,带有更多静态特点。“共同体思想与进化论能更好地结合起来,表达出动态性与互相性,更适宜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种“共同体思想一方面为多元文化背景下“同质性人类及群体间的关系提
19、供了根底,另一方面,也为人类处理与其他物种、自然界等“异质性元素之间关系提供了思想资源。四有不少论者将环境伦理中的“整体主义、“活力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联络起来。著名的后现代主义者大卫格里芬也持一种整体主义和有机论的自然观与科学观,并且针对现代主义的“自然祛魅提出了“自然的返魅观点,确与环境(生态)伦理许多理论观点相合。但就整体而言,在后现代主义视域中,以上所述研究方法与论证形式表现着传统(古希腊以来)哲学与科学寻求确定性、普遍性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式被称作“本质主义、“根底主义、“归约主义,它们都属于一种“系谱式的论证,或者是一种“根的神话。这种思维形式与论证方式在普世伦理研究及其思想资源中的表现,我们已有专文阐述,并对相关概念和思想进展了比较详细的阐述,这里不再赘言。需要指出的是,在关于环境伦理的研究与阐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思维方式与论证形式的影响,不管是对“内在价值、“生命主体、“主体性、“感受痛苦的才能还是“整体性、“有机性、“神圣性、“共同体的论证,实际上都在寻求一个支撑点或第一原理,以此来确立断定伦理道德身份的标准和理论建构的合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