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二---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_第1页
专题十二---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_第2页
专题十二---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_第3页
专题十二---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_第4页
专题十二---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专心-专注-专业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专题十二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编辑者:内蒙古通辽一中北校区高中部 刘伟【考纲解读】1、维新思想2、三民主义3、新文化运动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复习思路】1、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置于中国社会发展、世界形势发展的现状中,考查“向西方学习”的阶段特征和影响(以“学制度”为例);2、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不断深入发展与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紧密结合,紧扣“解决中国向何处去”这样一个时代命题。知道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是同拯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道路结合在一起的 。 (从“师夷长技以

2、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3、新思想萌发的价值与局限(局限往往从比较角度考查);4、理解康有为的思想特点及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必然性及新文化运动对待“孔教”的原因及评价;5、资产阶级宣传西方思想文化的特点;6、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7、理解、运用各种思想及主张8、从“西学东渐”和中西文化冲突与整合的角度考查;【学法导航】1、本专题的三大特征: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

3、、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是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例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接受(例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2、四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从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3.复习本讲要注意纵向把握历史事件

4、的整体发展过程,明确各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如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特点。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阶段,学习西方的特点: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挽救民族危机,停留在“器物”的表层阶段,对封建旧文化的根基并未有任何触动;从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特点:不仅要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政治制度,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已发展到学习西方的“制度”的深层阶段,但对封建文化没有进行全面彻底的批判;新文化运动时期,学习西方的特点:彻底否定封建传统,清算封建制度的根源,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上已深入到“思想”的核心结构,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达到了高潮。

5、但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向,前期也没有与工农群众、政治运动相结合。4.要注意横向把握归纳同一历史阶段各方面的社会变化。如甲午中日战争后,政治上,清政府统治更加腐朽,半殖民地性质大大加强,民族危机加深;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思想文化上,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掀起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高潮。5.应注意全面认识同一历史时期的许多历史事件的特征,理解彼此的相互关系。对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康梁维新思想的概括及其理解是本讲的重点和难点。6.注意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如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改良,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得到资产阶级上层的支持,但维新运动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的道

6、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7.贯穿辩证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中体西用”思想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新文化运动的优点和缺点。【知识网络】【专题讲解】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知识点一】 开眼看世界1.背景 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欧美资本主义迅速崛起,加紧侵略扩张。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开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2.代表人物 林则徐: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译各国律例和四洲志;仿制西方战舰。魏源:代表作是海国图志,系统介绍西方史 地和科学技术知识以及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3.核心内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寻求

7、强国御侮之道。4.目的:重新认识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5.影响: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放眼寰球,去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知识点二】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冲击,太平天国运动的 打击,西学在19世纪6090年代广泛传播,对中国儒学产生冲击,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倡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自强”“求富”。2.内涵:所谓“中学”,是指封建制度和纲常名教;所谓“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技。3.实践:洋务运动。4.影响 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工业奠定了初步基础,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新思想的形成

8、与发展,有力地冲击了中国的教育制度,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了促进作用。但洋务运动没能使中国富强起来,甲午战争的失败,使洋务派“自强”的迷梦彻底破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也失去了原有的意义。【知识点三】 早期维新思想1.产生:19世纪60年代,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西学进一步传入,中法战争显露了洋务运动的种种弊端,再加上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在知识分子中逐渐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2.代表: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3.主张:变革政治制度,设立议会;实行君主立宪 制度,富国强兵;发展工商业,与外国人进行商 战;举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技术。4.评价:没有形

9、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付诸实践。【知识点四】 康梁维新思想1.背景: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西学进一步传入,甲午中日战争的刺激。2.代表人物与主张 (1)康有为:设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借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宣传维新思想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有力地抨击了封建顽固势力,其思想被称为“思想界之大飓风”“火山大喷火”。(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3)严复:对君权论进行了严厉的批判,阐明民主君仆、主权在民的道理;借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阐

10、明维新变法的必要性【知识点五】 新文化运动1、背景(1)经济基础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2)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强烈要求实现民主政治(3)思想基础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4)政治状况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复辟帝制,人民强烈反对(5)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造舆论,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2、兴起:1915年,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前期指导思想(核心):民主和科学3、主要内容(1)前期: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2)十月革命后,李大钊高举社会主义大旗,马克思主义在

11、中国迅速传播。4、影响积极:(1)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2)宣传了民主与科学,起到了思想启蒙、文化革新的作用。(3)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4) 民主、科学得到弘扬,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5)促进了文化平民化,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消极: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未充分发动群众,局限于知识分子;【知识点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开始传入: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发表文章,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在中国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2) 系统介绍: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进

12、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给正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指明了方向。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先后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革命运动,于1921年7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2)此后在实践过程中,毛泽东、邓小平等人逐步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的革命道路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特别说明:1、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是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的结果,其历

13、程是: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器物)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制度)到学习西方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思想文化)到接受马克思主义。其间经历了一条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道路。2、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同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步步扩大,民族危机逐步加深和中国资本主义逐渐发展的历程相适应;3. 向西方学习的道路没有走通,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是先进的中国人经过长期的实践斗争后,从西方找到的解决中国问题的唯一正确的道路。二、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历史背景政治: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经济: 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寻求救国之路主观:孙中山其人不

14、断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思想,实现转变:(1894年,由改良转向革命;1924年,由就民主革命转向新民主革命)提出1905年,日本东京成立的 政治纲领。内容1民族主义(民族革命)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2民权主义(政治革命)即“ ”(核心):推翻 ,建立 。3民生主义(社会革命)即“ ”实践指导 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创造20世纪中国第一次巨变的思想武器。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部 宪法,它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意义。评价积极: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 纲领,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 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

15、革命纲领。新三民主义背景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资产阶级一系列的革命斗争的失败。 和 的影响与帮助。孙中山本身与时俱进的精神。提出1924年 ,重释“三民主义”为“新”三民主义,确立三大政策: 、 、 。新旧三民主义对比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新”的地方民族主义反对 的统治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 的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新”在 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建立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新”在强调普遍平等的民权,反帝反封建相结合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平均地权(后来提出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控制私人资本)“新“在更关注农民和工人评价性质新三民主义仍属于资产

16、阶级民主革命的领畴影响它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有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 、 ,成为 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推动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到来。三、洋务思想与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思想的关系洋务思想是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继承和发展,具体表现在:(1)目的上,都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抵御外国的侵略,根本目的都是维护清朝专制统治和纲常礼教。(2)方法和步骤上,都主张从西方引进先进军事技术,不同之处是林则徐等人的主张没有完全实行,只停留在“知夷”的层面上,而“中体西用”思想则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实践。(3)结果都冲击了传统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但最终都失败了。四、康、梁维新

17、思想的特点、形成原因及评价1、特点:把西方资产阶级学说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戊戌变法的实现。康、梁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其思想是封建社会急剧崩溃和民族危机极端严重的现实反映,表达了这个阶层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同时也反映其软弱性、妥协性的一面。2、原因:客观: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为减少变法阻力,康有为借助当时极有威严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孔子权威来宣传变法。主观;康、梁作为资产阶级上层分子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其思想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幻想“中西结合”。历史:儒家思想是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康有

18、为对儒家思想有深刻的研究和深厚的感情,他深知儒学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儒家为外衣的方式更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3、评价:进步性: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思想;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有力地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为戊戌变法奠定思想基础。局限性:没有完全抛弃传统的儒家理论,体现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五、洋务派、早期维新派、康梁维新派的关系及各自主张和失败的根源1、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改革中国的教育,使一大批有志知识分子开阔了眼界,其中一部分成为早期的维新派。早期维新派宣扬西学,为康、梁维新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2、他们都主张学习西方。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早期维新派注重商战,还有人主

19、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维新派力争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3、洋务派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不主张改革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这是其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早期维新派的主张之所以没有实施,是因为当时中国资产阶级刚刚产生,力量弱小,还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维新派所领导的戊戌变法之所以失败,根本原因在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六、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主张的异同1、相同:都主张学习西方,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实现富国强兵2、不同:阶级基础和阶级利益不同:前者代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后者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向西方学习的侧重点不同:后者只引进西方技术而反对政治改革,前者不仅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20、,还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七、中国维新变法思想与法国启蒙思想影响的不同及原因1、不同:启蒙思想为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舆论准备,成为强大的思想武器,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维新思想促成了戊戌变法,力图改变中国的现状,以实现独立、进步和富强,但变法很快夭折。2、原因: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远不如18世纪的法国,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突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因而维新思想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其革命性远逊于法国启蒙思想,同时,启蒙思想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善的体系,而维新思想则是在中国封建传统十分顽固和民族危机急剧加深的条件下仓促形成,缺乏比

21、较成熟的理论基础。八、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孔教的原因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儒家思想,由于儒学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因而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近代以来,在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过程中,思想界出现了学习西方的热潮,但中国的封建统治势力十分顽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又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因而,反对封建主义,在思想领域就要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九、新文化运动的“新”十、新文化运动与法国启蒙运动的异同(1)同:都是本国一次空前深刻的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启发人们去追求真理,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2)异:国启蒙运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中国

22、新文化运动只是借西方之矛戳中国封建之盾,未来得及消化,所以对中西文明存在着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倾向。前期新文化闯将不像法国资产阶级思想家那样号召人们用革命手段改造现实社会,与当时政治斗争、群众运动相脱离,这是因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艰难,而对相互勾结在一起的中外反动势力,民族资产阶级显得有点胆怯。新文化运动召唤出五四运动,启蒙运动召唤出法国大革命。中国新文化运动发生于世界近现代交替时期,明显地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后期转化为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国民大革命作了思想动员。十一、康有为在维新变法中和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对待儒家思想的态度有何不同?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和影响。1、不同

23、:“康”推崇孔子,“陈”批判孔子。2、原因、影响:康:19世纪晚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派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面临强大的封建顽固势力的阻碍。因此,“康”借助孔子的权威来论证维新变法运动的合理性,从而为变法运动奠定思想基础,也含有减少变法阻力的目的,但也表现出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政治上的软弱性和理论上的不成熟。陈:一战期间,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的出现,实力增强的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现民族政治,为了适应历史发展的趋势,“陈”等到以改革开放和科学为口号,把矛头直指儒家传统道德,这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但对孔子的绝对否定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前期认识的片面性。十

24、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必然性和历史意义1、必然性: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出国留学热的兴起,一大批知识分子勇于接受新思想。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大解放,推动先进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真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断失败,面临山重水复疑无路困境,迫使先进中国人寻求新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2、意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在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五四爱国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条件。十三、马克思主义思想与维新思想在中

25、国传播的相同点1、都撰写文章和翻译外国书籍。在维新宣传中,康有为写有新学伪经考,梁启超著有变法通议等文章。在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中,李大钊先后写了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2、都组建宣传的团体。在维新宣传中,维新派先后组织了强学会、保国会。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陈独秀、李大钊等先后建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3、都同反对势力进行论战。维新派与顽固派的激烈争论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思想的第一次交锋。新文化运动后期的问题与主义之争,使马克思主义以先进性、科学性、革命性吸引了更多的先进分子。4、都与政治运动相结合。在维新思想的宣传中,康有为等人进行公

26、车上书,把政治思想的宣传变为社会运动的实践,1898年进行了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时代的主流。十四、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基本特征1、一条主线: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的渐进过程。2、五个阶段: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新变法思想-民主共和方案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3、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过程图示:十五、近代前期中国政治思想演变的特点1、是在外敌入侵、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演变的,是在侵略与反侵略的特殊背景下展开的,因而近代前期政治思想一开始就带有鲜明的挽救民族危亡的特点,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2、参与的阶层广泛、内容多

27、样:由于列强入侵后中国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剧烈变动,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各个层面面对民族危机都提出了自己的改造社会的新方案、新思想。3、随着对西方认识的不断深入,学习西方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由前期学习西方的科技发展到后来学习西方的政治思想等。每一步探索既吸收了前面思想的得失而有所发展,又为后面新的政治思想提供了经验和借鉴,体现出内在的继承与发展关系。4、出于挽救民族危亡的需要,近代每一次政治思想的兴起都进行了社会实践,极大的推动了政治思想运动的开展,影响深远。十六、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探索救国强国之路的主要特点1、探索具有广泛性。近代前期的主要社会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

28、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2、具有普遍的向西方寻找真理的特点(义和团运动例外)。这是因为外国的侵略不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看到了西方的先进与中国落后的现实。3、探索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这体现在学习西方的内容上具有不同的层次。初期模仿西方的科学技术,到后来逐步领悟到学习西方经济、政治制度;从学“立宪制”到学“共和”等许多层次。4、具有继承性和延续性。前后提出的各种救国方案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量变、又有质变的飞跃。5、探索具有阶段性。这一特点,与中国社会不同阶段所具有的时代特征相关。在救国图存的战争期间,

29、救国方案以反侵略为主要内容,如地主阶级抵抗派、义和团的救国方案等。6、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都未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反映了探索的曲折性。这一方面是由于阶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反动势力的强大也是失败的原因。十七、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1、民族主义:旧三民主义主要反对满洲贵族统治,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对外反帝、对内主张民族平等的内容。2、民权主义:旧三民主义是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新三民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3、民生主义:旧三民主义提出平均地权的主张;新三民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内容,提出扶助农工、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经典题型突破】【例1】下列对“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主张

30、理解正确的是 ( ) 表明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清王朝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 “技”的重点是军事技术 已经对中国的落后有了充分认识 A.B. C.D.【例2】1898年,张之洞刊行劝学篇,宣扬当时流行的政治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反映了洋务派 ( ) 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 根本 用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来挽救清王朝的统治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学说来挽救清王朝的统治A.B.C.D.【例3】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 ) A.以中国的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设议院、兴民权、实

31、行君主立宪 C.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理” D.今日之民智恃革命以开之 【例4】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 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粹主义 【例5】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因为它 ( ) A.发展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B.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平均地权的内容 C.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基本原则相一致 D.是在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指导下形成的【例6】剑桥中国晚清史中记载: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

32、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新的着重点对以后几年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影响。与中国知识界关注的重点变化有关的事件是 ( ) = 1 * GB3 = 2 * GB3 = 3 * GB3 = 4 * GB3 A.B.C.D.【例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张之洞说:“世人多谓西国之富以商,而不知西国之富实以工。盖商者运已成之货,工者造未成之货,粗者使精,贱者使贵,朽废者使有用。有工艺然后有货物,有货物然后商贾有贩运。”引自张文襄公全集卷54材料二:欲攘外,亟须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33、引自1900年郑观应著盛世危言后编自序材料三:康有为曾说:“我国向者误于抑末之说乃惟重租税以困辱之。至于吾商出口之税,重于外商入口之税,此与各国保商之道相反,商务安得不困?”引自中国近代史教学资料选辑材料四:辛亥革命后,康有为说:“吾用法国责任内阁之制,则总统、总理日相争轧 ,黎宋卿、冯华甫、徐菊人之与段祺瑞,至于之战德国、战湖南。甚至于军事二十一条与日本为争具,前几亡国,后起争裂,幸而德败美胜,日本解约,否则中国亡之久矣。此法国共和制之不可行也。瑞士七总裁制广东行之,岑、伍、孙、唐争祸至今,瑞制又不可行矣。十二年来号称共和,而实共争、共乱、共杀,以召共管而已”。因此,他认为民国是以“秦始皇专制之戮,而冒称共和,。”引自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请回答: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张之洞与郑观应思想的主要异同点。简述我国明清时期传统的经济思想。材料三中,康有为的经济主张对此有何新突破?根据材料四,概括康有为认为在中国共和制度无法实现的原因。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康有为的政治和经济主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