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方针与目的课件_第1页
教育方针与目的课件_第2页
教育方针与目的课件_第3页
教育方针与目的课件_第4页
教育方针与目的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章 教育方针与目的一、教育方针及构成二、我国的教育方针三、教育目的概述四、教育目的的实现策略第一节 教育方针及其构成一、教育方针的内涵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它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1.教育的性质和方向2.教育目的3.教育的途径和原则二、教育方针的构成三、教育方针(目的)确立的依据社会依据 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需要;社会生产和科技发展需要人的依据 身心发展特点人的需要一、历史沿革(一)民国时期(二)新中国时期一、现阶段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1.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2.为人民服

2、务3.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方针二、我国的教育目的 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1957 1978 19861990 19992001 - 毛教育方针又红又专的劳动者 “四有”的建设者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四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三个面向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智育美育体育DZMT德育美育从朱自清与中国现代文学说起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

3、笼着轻纱的梦。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德智体美劳五育的相互关系1、渗透性:互相关联、互相包含、互相渗透2、促进性: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3、不可替代性:有各自特定的教育目的、内容、方法和规律坚持“五育并举”的原则,防止重此轻彼的现象。一、教育目的内涵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它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第三节 教育目的概述教育目的所要回答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如果一个教育工作者不能明确说明他的教育活动的目的,那就跟一

4、个建筑师在为一座新建筑奠基时还不知道要建筑什么东西一样,令人不可理解。 -(俄)乌申斯基教育目的层次结构指目的领域(目标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二、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功能:如提倡素质教育调控功能:如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评价功能:如督导评估,以目标为标准激励功能:蕴含着观念价值与期望,形成了一种吸引力 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个人本位 1.个人本位论 教育目的是使个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的发展。代表人物:卢梭、福禄培尔、裴斯特洛齐基本特点 :第一,倡导人性本位,强调教育的价值 第二,尊重人的自然本性 第三,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 出自造物

5、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变坏了。因为现存的一切制度、习俗都违背了自然秩序,压抑了人的自然本性和个性;他反对教育把儿童训练成违背儿童自然生长秩序的“公民”,把培养“自然人”作为教育目的。 卢梭在爱弥儿中认为: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的评价: 把促进个人发展作为根本的教育目的 。在人的自由和个性解放,提升人的价值和地位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合理之处 把教育的个人目的和社会目的看成是不可调和的,这种倾向极易在现实中导致个性、自由和个人主义的绝对化。 缺 陷2.社会本位论: 教育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的人。代表人物:柏拉图 凯兴斯泰纳 法国的孔德 涂尔干基

6、本特点 :第一、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第二,重视培养公民及其社会责任第三,教育目的的制定应根据社会的需要 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双重人格,一种人格是个体我-它与我们自身、我们个人生活中的事件有关的精神状态所组成。另一种人格是社会我处在社会中组织体系中的我。 “塑造社会我,这就是教育目的。”涂尔干明确指出: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的评价:合理之处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容易导致教育对人的培养只见社会不见人,单纯把人当做社会工具,忽视主体性培养,造成对个性的严重束缚和压抑。缺陷: 人的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人

7、价值实现的着眼点。在社会中,一个人应该怎样发展,不只是有人自身的依据,还有其所在社会的依据。一个人怎样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根据社会发展变化的实际来确定的。不仅个人是如此,教育也是如此。(三)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的关系第四节 教育目的的实现策略(一)明确培养目标与任务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二)倡导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基本素质的培养与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的建立。(三)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德、智、体等方面培养的均衡性与差异性的关系。 (四)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即要以教育目的的要求作为根本标准来校准教育实践活动的方向,评价教育实践。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比较(一)概念应试教育

8、是一种“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教育;它以分数或升学率作为质量标准,突出教育的筛选功能,是“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准为宗旨的教育。(二)区别第一,教育价值观不同。应试教育深受传统教育的继承性价值观影响;素质教育则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取向,是教育的外部价值和内部价值的辨证统一体。第二,教育内容不同。应试教育的内容以应试和升学为中心来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素质教育则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完整的素质结构为核心设置课程。第三,教育方法不同。应试教育是“授之以鱼” ,重视灌输,以注入式讲授为主;素质教育主张“授之以渔”,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四,教育评价不同。应试教育以考分为尺度来评价学生,以学生的考分和升学率为标准来评价老师;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求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主要区别传统教育素质教育教育目的升学,应试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培养目标知识型的人创新型的人教育内容知识“五育”教学方法“三死”: 死扣书本, 死记硬背,死追分数“三发展”: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理论依据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