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0 短文二篇部编本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第1页,共93页。陶弘景答谢中书书第2页,共93页。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作者简介第3页,共93页。第4页,共93页。第5页,共93页。第6页,共93页。第7页,共93页。南北朝时,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写作背景第8页,共93页。 这是一篇尺牍小品, 这是一篇模山范水的文章, 这是一
2、篇文中的山水景物相映成趣的文章, 这是一篇语言骈散结合的文章, 这是一篇表现作者寓情山水的文章。第9页,共93页。 “书” 即书信,一种应用性文体,古代书信多记事陈情,实用性和审美性完美结合。文体简介第10页,共93页。第11页,共93页。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称“尺牍”或者“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然而,我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都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 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结合得十分完美。第12页,共93页。颓与tuy读准字音第13页,共93页。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
3、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陶弘景朗读课文第14页,共93页。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 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 其 奇者。交辉:交相辉映川:河流时:季节倶备:齐备歇:消散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 的鱼(借代)第15页,共93页。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 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 其 奇
4、者。与:参与,欣赏 未复:不再,还没有其:这奇:美景实:实在欲界:人间之:的康乐:谢灵运,著 名山水诗人第16页,共93页。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朗读课文第17页,共93页。译: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巍峨的高峰插入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课文梳理第18页,共93页。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交辉:译: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指交相辉映。 课文梳理第19
5、页,共93页。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四时:俱:译:青葱的林木和翠绿的竹子,四季长存。 四季。都。课文梳理第20页,共93页。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消散太阳将要落山了。颓,坠落。潜游在水中的鱼(借代)争相跳出水面。 课文梳理第21页,共93页。实:欲界之仙都:实是欲界之仙都。译: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确实课文梳理
6、第22页,共93页。复:与(y) :奇: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又。参与,这里指欣赏。这里指奇山异水。课文梳理第23页,共93页。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翻译全文第24页,共93页。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
7、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一、总写。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二、分写四季之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三、总写 抒怀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晨昏之景课文结构第25页,共93页。1、文中哪句话统领全文大意? 明确:山川之美,古来共谈。2、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美课文分析第26页,共93页。3、作者怎样描绘景物的? 观察角度:有 ,有 ; 时间跨度:有 ,有 ; 景物状态:有 ,有 ; 感官冲击:有 , 有 。 仰视(高峰入云)俯视(清流见底)静景(高峰具备)早晨(晓雾将歇)黄昏(夕日欲颓)视觉(高峰入云) 听觉(猿鸟乱鸣)动景(晓雾竞跃)第27页,共93页。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五
8、色交辉 青林翠竹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高峰俱备晓雾竟跃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和谐之美晨昏变化之美意境美动静结合之美第28页,共93页。高峰入云仰视俯视清流见底 平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视角第29页,共93页。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四季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早晚时间第30页,共93页。小结: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其二:色彩配合之美。其三:晨昏变化之美。其四:俯仰结合之美。其五:动静相衬之美。课文分析第31页,共93页。 把“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改成“晓雾将散”“夕日欲坠”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原句的“歇”“颓”把晓雾和夕日 拟人化 了,表现作者对山川喜爱
9、的情感。课文分析第32页,共93页。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乱鸣”在整个描写场景中有何作用? 明确:晨雾将要消散,猿鸟的鸣叫此起彼伏。 渲染欢欣热闹,增添勃勃生机。课文分析第33页,共93页。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隐含着什么感情? 明确:带有自豪之感,也有与谢灵运比肩之意。课文分析第34页,共93页。5、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课文分析第35页,共93页。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如云,清澈见底。两
10、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第36页,共93页。记承天寺夜游苏轼第37页,共93页。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短文。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全文情感真挚,言简义丰,起于当起,止于当止,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第38页,共93页。苏轼,宋代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嘉祐年间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
11、,。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第39页,共93页。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经历了“乌台诗案”的苏轼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于是写了这篇短文。第40页,共93页。乌台诗案,即御史台诗案。它兴讼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步入仕途之日,正值王安石变法之时。朝廷上革新派和守旧派两军对峙,斗争激烈。苏轼站在守旧派的立场上,多次上书神宗,表明自己的反对态度,并请求尽快制止变法。请求未果,于是希望离开政治斗争的旋涡,故上书请求外任。在外任期间,苏轼针对新法推行中
12、出现的问题,写了一些讥讽新法的诗文,引起了一些人的嫉恨。权监察御史何正臣,国子博士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指控苏轼写诗文讪谤朝政、反对新法、指斥皇帝,要求处置苏轼。第41页,共93页。记承天寺夜游-苏轼第42页,共93页。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门高兴的样子,然:.的样子第43页,共93页。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想到第44页,共93页。怀民亦未寝,相与 于中庭步共同一同状语后置第45页,共93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大概是澄澈透明纵横交错第46页,共93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第47页,共93页。怀
13、明,你看这庭院中的月光多像清澈的积水妙!妙!你看那影子,多像藻荇第48页,共93页。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我很郁闷月色很美被贬后心情很郁闷第49页,共93页。2、作者到承天寺后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第50页,共93页。全句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积水空明”,四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四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营造一种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第51页,共93页。3、面对这样的美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第52页,共93页。4、
14、我们应该怎样解读作者的这种感慨?一个 字包含了作者几多感慨,有被贬谪的悲凉,有漫步的悠闲,有自我派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闲第53页,共93页。作者通过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同时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主题第54页,共93页。第三单元第十课答谢中书书第55页,共93页。课文导入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第56页,共93页。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
15、品的能力。3.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4.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和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第57页,共93页。课文讲解 文本探究“答谢中书书”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 书: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 书:即书信,是文体的一种。 所以由此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第58页,共93页。作者简介 陶弘景(452-536年),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南京)人。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
16、,时人谓为山中宰相”。第59页,共93页。字词积累 重点实词五色交辉(交相辉映)四时俱备(四季)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第60页,共93页。课文讲解欲:夕日欲颓(将要)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相与步中庭(一起) 自: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自康乐以来(从)一词多义第61页,共93页。课文讲解词类活用夕日欲颓: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坠落。古今异义晓雾将歇: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夕日欲颓: 颓:古义:坠落;今义:精神萎靡第62页,共93页。整体感知 答谢
17、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之感。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本文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优美的意境。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再现它,激起读者审美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第63页,共93页。课文讲解 疏通文意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第64页,共93页。整体感知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全文可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
18、”,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而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第65页,共93页。课文讲解 读准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读准字音颓tu 与y第66页,共93页。课文讲解“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
19、感。第67页,共93页。课文讲解 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怀?全文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第68页,共93页。课文总结 总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仰视高峰入云 四季景 俯瞰清流见底 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写景 晓雾将歇 日变景 夕日欲颓 抒怀 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第69页,共93页。课堂小结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的
20、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我们去感怀。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美好。第70页,共93页。第三单元第十课记承天寺夜游第71页,共93页。课文导入承 天 寺 塔 位于银川市城西承天寺内,俗称“西塔”,是西夏王朝的主要佛寺。始建于1050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塔通高64.5米,异常俊秀挺拔。第72页,共93页。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
21、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3.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4.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和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第73页,共93页。作者简介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 轼第74页,共93页。背景链接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
22、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第75页,共93页。课文讲解 用“”划出课文的朗读停顿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第76页,共93页。课文讲解遂:遂至承天寺。(于是)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打洞)狼 寻: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 一词多
23、义第77页,共93页。课文讲解 古今异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古:只是 今义: 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耳古:罢了 今义: 耳朵 第78页,共93页。课文讲解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清闲的人 第79页,共93页。课文讲解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 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高兴地 想
24、没有共同游乐的人于是睡一起清澈透明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只是第80页,共93页。课文讲解“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闲”字饱含着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心情的寂寞;面对挫折逆境的豁达,面对孤独人生的感慨 也使我们看到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故其笔下的月夜才如此空灵、皎洁。 闲第81页,共93页。课文讲解 领悟“闲”之意入夜即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与怀民于庭中散步欣赏月下美景问题:这清闲之意,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闲第82页,共93页。课文讲解此时苏轼的心境如何? 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第83页,共93页。语言赏析 找出本文
25、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第84页,共93页。语言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 句中无一个“月” 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作者用 “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 “藻荇交横 ”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给人以一池春水静谧之感; “藻荇交横” 是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这个世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无尘俗的胸襟。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第85页,共93页。
26、审美鉴赏简约而传神的曲笔美 记承天寺夜游在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后,用比喻写景。先借写水的清澈透明,暗示月色空明,再借写水中藻荇的摇曳生姿,强化水色的空明,月色的空明,因为只有这样的水色、月色才能看得清楚。随后笔锋一转,交代所谓的藻荇原来是竹柏的投影,使人有恍然大悟之感。此句仅18字,却能抓住景物特点,别出心裁地用曲笔写景抒情,以少胜多,简约而传神点出自己的心境。第86页,共93页。课文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湖北省黄冈市荆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诊断性测验生物试题试卷含解析
- 贵州黔南科技学院《中国古代文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可编程控制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福建省闽南四校2025届高三第二学期第3次练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数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2025届数学五下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
- 江苏警官学院《虚拟现实脚本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台州科技职业学院《英语公共演说与辩论实践》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安徽外国语学院《形势与政策Ⅲ》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科教学技能训练》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产科输血治疗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
- 综合实践活动《我和水果交朋友》55
- 关羽单刀赴会
- 2020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公共基础组-市级一等奖-(生态文明教育)实施报告
- 论王安忆小说《米尼》的女性悲剧
- 暂缓执行申请书
- 国际海事组织标准航海通信用语中英文对照
- 财务管理案例分析(雀巢并购徐福记)
- 材料非线性有限元讲义
- 药物开发时的晶型研究详解演示文稿
- 幼儿园课件:《不动手打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