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课件_第1页
战略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课件_第2页
战略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课件_第3页
战略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课件_第4页
战略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企业战略管理Strategic Management刘 洪 伟 2010 年 11 月 湘潭大学商学院关于课程1.意 义:企业管理已全面进入以战略管理为中心的阶段;战略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战略让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广,做得更好,走得更远。2.内 容:战略管理是什么?战略管理有什么?战略管理干什么?战略管理怎么做?3.企业战略管理的逻辑架构:战略分析战略决策战略实施4.课程的目的:培养战略意识和战略思维方式掌握战略分析方法与战略管理工具战略控制教学内容:导轮战略分析企业总体战略及其选择经营单位的竞争战略战略评价方法及战略选择过程战略控制参考书 战略管理(第八版) 美弗雷德R戴维 著 经济科

2、学出版社 2001年版参考书 公司战略教程 英Gerry Johnson, Kevan Scholes 著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参考书 竞争战略Competitive Strategy美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 著陈小悦 译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参考书 竞争优势 Competitive Advantage美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 著陈小悦 译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第1讲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本 章 要 点什么是战略管理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发展与当前动态 没有战略的企业就像一艘没有舵的船一样只会在原地转圈,又像个流浪汉一样无家可归。 乔

3、尔罗斯(Joel Ross)和迈克尔卡米(Michael Kami)1.1 什么是战略管理 “战略”来源于战争: 中国古代: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 西方: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利德尔哈特战略论等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1.1.1 企业战略(1)企业战略的含义是一种“行动之前”的计划(明兹伯格):前导性、主观性是一种企业定位(费伊)是一种观念或意向(Hamel)是企业的高层领导人在现代市场经营观念的指导下,为构建和维持持久的竞争优势,通过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分析,从企业发展的全局出发而作出的较长时期的总体性的谋划和行动纲领(蒋运通)战略的谋划者?指导思想?战略性?本质和目标?作用

4、?(2)企业战略的特征全局性与整体性长远性预见性效益性竞争性政策性与观念性稳定性与灵活性(3)战略三角形:战略研究的中心问题企业战略的中心问题:在不断满足顾客需要的过程中,取得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顾客企业竞争对手战略三角形示意图(4)战略三要素:企业战略的基本内容经营业务范围顾客是谁?产品是什么?拥有什么资源、能力和技术?战略定位/竞争姿态企业在顾客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战略目标将要达到的目标状态战略目的战略方向行动计划经营目标 1.1.2 战略管理 (1)战略管理的含义 企业确定其使命,根据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而进行谋划,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

5、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杨锡怀)。战略管理不仅涉及战略的制定和规划,而且也包含着将制定出的战略付诸实施的管理,因此是一个全过程的管理;战略管理不是静态的、一次性的管理,而是一种循环往复的动态管理过程。它需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内部条件的改变,以及战略执行结果的反馈信息等,而重复进行新一轮战略管理过程。是与环境互动的一种持续的管理活动。(2)战略管理的本质战略管理是高层次的管理基础管理职能管理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是高层管理人员的最重要的活动和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能力:理性地加工和解释信息、诊断和分析复杂问题的能力战略管理的目的是适应环境,谋求持续

6、竞争优势萧伯纳:“理性的人适应社会,非理性的人让社会适应自己(3)战略管理的作用更好地把握外部环境所提供的机会,增强企业经营活动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使企业的战略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充分发挥其纲领性的作用。将近期目标(或作业性目标)与长远目标(战略性目标)相结合,把总体战略目标同局部的战术目标统一了起来。使企业管理者能不断地在新的起点上对外界环境和企业战略进行连续性的探索,不断创新,以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1970年,Thune(桑恩)等人研究了战略管理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历时7年对6个行业的36家(18对)企业运用战略管理的情况进行考察,发现,有正式的战略规划的企业在投资收益率、股权资本收益率等财

7、务指标上都明显好于没有正式战略规划的企业;同时还发现,企业在采用正式战略规划以后,比没有正式战略规划之前的年代的效益有较大幅度的提高。1982年,Robinson(罗宾逊)经过对101家小企业三年的研究,指出,有战略管理的小型企业比没有战略管理的在经济效益上有显著的改善和提高。战略实施与控制建立企业哲学战略分析战略制定与选择战略管理过程确立企业宗旨使命确定外部环境分析内部条件分析制定战略目标拟定战略方案战略评价与选择设计组织结构资源规划与配置确定领导战略控制反馈反馈反馈反馈(4)战略管理过程1.2 战略管理理论的演进1.2.1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1)早期的战略管理思想泰罗:管理的例

8、外原则 法约尔:“管理应当预见未来” 认为计划就是“探索未来,制定行动计划”,“指出所要达到的结果,所遵循的行动路线,所要经过的阶段及所使用的手段” (H法约尔,1916a)。企业制定计划的根据是它所拥有的资源,所经营的业务的性质和重要性,以及未来的趋势等;而衡量一个计划的好坏的标准是看它是不是具有统一性、持续性、灵活性和准确性(H法约尔,1916b)。法约尔对计划职能的这些论述应该说体现了深刻的战略管理思想,对以后战略管理的正式提出和广泛接受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启迪作用。 巴纳德:首次提出了战略的概念 1938年,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巴纳德在其所著的经理的职能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战略的概念,认为

9、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提高组织的效率,“强调客观环境,尤其是战略因素对组织决策的动态影响,指出决策的职能就是调节目的和环境的关系,使之彼此适应” 。“在需要做出决策的任何情况下,企业组织应该遵循的原则是相同的,都必须考虑到战略因素”(C.J.巴纳德,1938)。当然,巴纳德并没有提出系统的战略管理框架。 (2)战略管理的兴起钱德勒:“结构跟随战略” 1962年,钱德勒的战略与结构一书出版,标志着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正式开始。将战略定义为“确定长期的基本目标与目的,选择企业达到目标所采取的途径,并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在所选择的途径中对企业的重要资源进行管理”(A D. Chandler, 1962)。通过

10、对杜邦、通用汽车等大型企业成长历程的考察,研究了企业战略与组织结构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了著名的“结构跟随战略”的论断。认为企业经营战略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应该与战略保持一致,从而为现代企业的成长和大型企业的多角化经营构造了一个动态战略框架。 安索夫(Ansoff) 1965年,在其战略管理一书中,把战略管理定义为“为保证企业的持续生存和发展,企业高层管理者通过对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分析,对企业全部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根本性和长远性的规划和指导”。战略管理程序:战略环境分析,战略目标设定,战略方案的拟定、评价和选择,战略计划的实施和反馈等。企业战略是企业的各种活动与其产品或市场之间的

11、“连线”,并提出“战略四要素”:产品与市场范围增长向量:是指影响其产品市场空间的各种因素的变化方向竞争优势协同效应明确区分公司总体战略和经营战略(3)战略管理的理论丛林 1998年,明兹伯格(Mintzberg. H)回顾了战略管理发展的历程,把战略管理理论划分为十大学派: 设计学派:将战略的形成过程看成是一个简单的、是对远景的设计过程。认为把企业内部条件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相匹配,能够使内部条件的优势和弱势与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相协调,由此建立了著名的SWOT模型。其代表人物是纽曼(W.H.Newman),塞日尼克(Selznik)和安德鲁斯(Kenneth.R.Andrews)等。计划学派:

12、将企业整体战略看成是经由正式的、分解的思考过程所得到的一系列经营单位战略和相应程序组成的计划,强调通过规划、预算和统筹安排等程序使战略制定过程规范化。其代表人物就是安索夫。定位学派:以迈克尔.波特(M. E. Porter)为代表,沿用和拓展了传统产业经济学的结构-行为-绩效(SCP)的研究范式,以价值链和产业视角的竞争分析为支点,将战略看作是对企业竞争地位和竞争策略的计划,是一个对企业的定位过程。企业家学派:以熊彼特的非均衡理论与创新学说为基础,基于很多成功企业并不存在系统的成文的企业战略的考察,认为战略的形成过程主要依靠企业家的直觉、智慧、经验和洞察力等,而不是被计划和设计出来的,强调所谓

13、企业家的“远见”。其代表人物为库尔(Cole)等。认知学派: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阐释战略的形成过程,认为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同人对信息的不同理解是导致有限理性的原因;战略的形成过程是有限理性人的认知过程,完全依赖个人的认识,因而,不同人制定的战略具有不同的风格。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西蒙(Simon)和马奇(March)等。 学习学派:认为,组织所处的环境具有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战略只能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和执行;领导人的作用不仅仅是预想战略,更重要的是对组织学习进行有效的管理,以促进集体智慧的提升和战略的形成。该学派的学科基础是混沌理论和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有Lindblom、Quinn,以及Pra

14、halad、Hamel等。权力学派以政治学为基础,把战略的形成过程看作是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利益和控制力量之间冲突、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强调战略的权力性、利益平衡性和不规范性。其代表人物主要是Allison,Salancikhe和Astley等。 文化学派以人类学为学科基础,通过典型案例研究,认为战略制定过程本质上取决于组织中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作用,企业行为和组织绩效的差异来源于路径依赖的企业文化。其代表人物为Rhenman、Feldman和Nomann等。环境学派:是从孔茨的权变理论(Contingency Theory)演变而来的一种战略理论,认为环境在战略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不适应

15、环境的组织将被无情淘汰,强调战略的被动、强制性和适应性。其代表人物是Hannan和 Freeman等。结构学派:汇集各种学派理论和思想的结构学派试图综合各派的观点,以带领战略管理理论走出丛林。该学派认为,企业组织及其周围环境的状态可以通过结构予以描述,战略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转变过程。其代表人物主要有钱德勒、米勒(Miles)和明茨伯格等。1.2.2 八十年代以来主流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 (1)波特的产业定位理论 五种竞争力模型 价值链分析:“企业是一组功能和子功能的集合体” 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机 会生产要素需求条件政 府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同业竞争相关与辅助产业图1-2 国

16、家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成为理论界和企业界不断探讨的热点问题。除了波特的外生论把竞争优势归结为产业结构和企业的市场定位以外,从内部探讨竞争优势来源的企业能力理论则把企业内部的资源、能力解释为企业获得超额收益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围绕如何在动荡竞争环境中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资源基础论、核心能力理论、动态能力理论以及知识基础论等做出了不同解释,形成了广义上的企业能力理论的基本框架。(2)企业能力理论 图 1-3 企业能力理论的演进资源基础论 企业的关键资源和能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之源(Wernerfelt, B,1984)。 资源是指“企业控制的所有资产、能力、

17、组织过程、企业特质、信息、知识等”(Barney, Jay,1991)。企业的资源可以划分来三类:物质资本资源、人力资本资源和组织资本资源。 企业资源基础论假设企业是一系列难以模仿的资源的集合体,资源异质性是该理论的主要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明茨伯格(Mintzberg H ,1998)所说的“资源-战略-绩效”的研究范式:资源的差异导致了战略的差异,并进而决定其绩效的差异。 既具有稀缺性,又具有不可模仿性或难以替代性的资源,才能成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Barney,Jay,1991)。核心能力理论普纳哈拉德和哈默于1990年发表了著名的“企业核心能力”一文,提出了核心能力的概念(P

18、rahalad,C.K.& Hamel,G . 1990) 。认为企业是能力的集合体,能力是对企业进行分析的基本单元。有形的物质资源和无形的规则资源是能力赖以产生的构成要素和表象,而能力才是企业的本质。能力是“组织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各种技术流的学识”。核心能力的特征:独特性、价值优越性、难以模仿性、难以替代性、延展性和不可交易性。持续竞争优势与动态能力超竞争环境与持续竞争优势:在动态的环境下,企业依靠某一时点的核心能力所获得的市场竞争优势不可能长期维持。竞争优势被快速地创造出来,也被同样快速地侵蚀掉。DAveni称之为超竞争(hypercompetition

19、),并认为在超竞争环境下,长期成功的途径不是试图维持长期竞争优势,而是通过不断创新,获得一系列暂时的优势,使得企业总比竞争对手领先一步(DAveni,R.A.and R.Gunther,1994)。核心刚性:“当公司坠入偏侠与僵化、过份追求最佳实践的陷阱时,核心刚性(core rigidity)就会被激活,阻碍企业适应环境的变化”(Leonard, D., & Sensiper, S. 1998)。因此,“核心能力不能保持固定不变;只有对能力不断投资和不断升级的企业才能够创造新的战略发展机会”(Lei, D., Hitt, M. A.,& Bettis, R. 1996)。 动态能力:1997

20、年,提斯等(David J.Teece)提出了动态能力的概念,认为动态能力是组织长期形成的学习、适应、变化、变革的能力。企业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提高自身的能力,并不断培养和开发新的能力,才能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而提高和更新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技能的获取和对知识、诀窍的管理和学习等(David J. Teece, Gaey Pisano and Amy Shuen,1997)。(3)知识基础论:组织学习与知识管理知识基础论:随着对企业能力性质和来源的研究的一步步深入,能力的知识特征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同。“知识正在成为关键资源,成为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甚至是唯一的来源”(Drucker, P.

21、F. 1993)“在日益动荡和复杂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创造和维持竞争优势的能力不取决于它拥有什么,而取决于它知道什么”(Jon-Arild Jahannessen, Bjorn Olsen,2003)。具有异质的、路径依赖的、不可交易和难以模仿的知识体系,以及创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组织持久竞争优势的最重要源泉 (Drucker,1993;Nonaka,1994; Sveiby,1997;Nonaka & Takeuchi,1995)。至此,无论是核心能力理论还是资源基础论都强调企业的能力来源于企业的“独特资源”,这种“独特资源”正是企业所拥有的不可交易和难以模仿的知识。因而,“竞争的核心问题是企业如何在组织的背景下高效地创造和转移知识,从而导致了知识基础论的产生,并使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与知识管理紧密联系起来”(Roy Lubit,2001)。形成竞争优势的知识类型:隐性知识尽管显性知识能够以专利、进而是知识产权的形式予以保护,但是,从任何具有相当知识和技能基础的人都能够理解相关技术并破解它的意义上来说,这样的知识是“透明的”(Lei, D., Hit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