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导入这是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导入,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导入第1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清正义与邪恶。2、探索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分析作者对词语的妙用,从而了解作者语言特色。3、概括人物形象,用历史和现实的眼光学习及借鉴刘和珍为正义而斗争的精神。(二)能力目标1.提高理解句子含义以及表达作用的能力。2.训练并培养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三)德育目标:理解并学习刘和珍的爱国精神,特别是在钓鱼屿局势紧张的今天,培养学生理性爱国意识,和高博大的爱国情操。二、教学重点:学习本文融记叙、议论、抒情为一
2、体的表达技巧,培养学生写记叙文的能力;三、教学难点:理解关键词句含义,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四、教学方法:朗读、分组合作讨论、探究、启发点拨五、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六、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归纳人物形象及写作手法。课前检查(2分钟):1、检查导学案预习情况。2、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把握情况。一、互动式导语(3分钟):1、出示幻灯1:鲁迅的画像2、第一组的同学展示预习效果:请补充有关鲁迅的一些文学常识。(目的是让学生展示预习效果,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3、展示幻灯1中的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
3、轩辕。教师以饱满的激情朗读自题小像,再让学生一起朗读,重点强调“我以我血荐轩辕”一句,以期掀起爱国激情的一个小高潮,由此进入新课。4、展示课题:出示幻灯2二、展示本文的教学目标:出示幻灯片3三、整体感知(10分钟)1、第二组的同学展示预习效果: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其他同学适当补充。教师展示幻灯4、5进行补充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用双色笔做好问题记录,为下节学习内容做好准备。3、学生自由朗读。4、分组比赛朗读,要求整齐,声音洪亮,不错字不添字,不读破句,教师评出优劣。5、第三组同学展示预习效果:口述刘和珍的故事,其他同学做好补充准备。四、研习课文(20分钟)分组合作讨论、展示、评价1、教师出示幻
4、灯片6:各组讨论课题四组:整理出本文的结构图,并为每一小节拟写一个小标题。五组:贯穿全文的情感是什么?六组:用表格的形式归纳作者笔下所涉及的人物,有几类,作者的感情态度各是什么?七组:刘和珍之所以留给我们深刻的印象,作者是怎样写的?八组:找出认为难以理解的句子,先在组上讨论,如果讨论没有结果,再交给班上讨论解决。九组:归纳作者在本文记叙级人物描写时所运用的一些手法技巧。一组、二组、三组:请你写一副挽联送给我们不幸遇难的刘和珍君。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导入第2篇教学目标1、认知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御用文人的凶残卑劣,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 2、学习语音,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3、提高理解句子含义
5、及表达作用的能力。 4、学会依据作者的感情、摘录关键词语梳理行文脉络。 教学教学重点:1.梳理文脉,分析结构及局部思路。 2、理解作者悲愤交加的复杂感情。教学难点:重点句子的理解。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1.通过复习,简介一下本文作者。提示: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创作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我们熟悉的作品还有阿Q正传、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故乡、社戏,等等。2.解题:(1)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提示:
6、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2)关于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并不是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成“记叙、怀念”。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3)刘和珍,是一名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学生。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发生。18日清晨,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中午她扛着白底黑字大校旗,冲入段棋瑞执政府左边大门,昂立人群中。突然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二、整体把握课文1请同学默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思
7、考以下问题:问1:本文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课文的七节中哪几个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问2:第一、二部分的作用?(教师板书)2在理清总体思路下,让学生概括各段段落大意.教师板书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抓住作者感情线索。教师提问:从文章整体看,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第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一个刘和珍,还提到杨德群、张静淑,扩大一点是“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点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点是请愿的群众,作者对这类人表达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奉献尊敬-颂扬她们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和她们的勇毅,告诫(斗争方式),激励“更奋
8、然而前行”。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棋瑞执政府(或称“当局者”)、“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称“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 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第三类是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鲁迅又称他们是“无恶意的闲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的感情,作者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贯穿全文的作者的感情线索可以概括为:“悲”、“愤”三、布置作业1、复习课文,理清课文感情脉络2、请同学思考,为什么关于写作缘由说了那么多的话,也就是思路在一、二节为什么老围绕这点展开?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所讲的总体思路和“线索” 二、具体分析析思路和语言(第一、二、三部分)(一)分析
9、第一第二部分提问回答上节课作业:“为什么关于写作缘由说了那么多的话,也就是思路在一、二节为什么老围绕这点展开?”问1:开追悼会时,为什么鲁迅先生“独在礼堂外徘徊”?( 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悲愤的思想感情。) “徘徊”一词,表露了作者心情的哀痛、悲伤,再用一“独”字,设置了环境,渲染了气氛,有力地衬托作者对死难青年悼念之情的深切、真切。 问2:分别提到了哪两种人?真的猛士:“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勇敢直面残酷的现实,自觉承受人间的“哀痛”,主动选择生命的沉重,英勇清醒、永不回避。庸人:不敢正视现实,浑浑噩噩,麻木健忘,苟安满足,不奋起反抗、斗争,客观上使“这似人非人的世界”得以维持。问
10、3:采用什么手法?明确:对比问4:“哀痛者”“幸福者”的含义?哀痛者:为人民的深重灾难而哀痛幸福者:以勇往直前地斗争,为人民谋福利为最大幸福。问5:找出文中的三处“必要”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2“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3“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三处必要的含义?问6.课文从第三部分才正式进入记念部分,那么一、二两部分可否去掉?不可去掉,因为这两部分分别提到了这样的内容:(二)分析第三部分:回忆认识过程1、让一名同学读第三部分,要求同学们考虑并回答记念了刘和珍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认识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2.为何反复强调“微笑、温和”?反衬敌人的凶残,流
11、言家的卑劣三、布置作业思考三、四、五节之间的联系,关于记述烈士事迹,思路怎样展开?第三课时一、检查上节课的作业以此导入这节课的内容二、(一) 三、四、五节间的联系,关于记述烈士事迹,思路怎样展开?提示:思路先依时间顺序,从平时到遇害。遇害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第三节写刘和珍的正义感、责任感、反抗性,这样一个热血青年去请愿“欣然前往”,是很自然的。所谓“受人利用”,无非是流言家开罪、嫁祸之辞。作者不但写刘和珍的斗争性,而且着意反复写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意蕴在于表明,世上哪有这样的“暴徒”?段政府反诬她们为“暴徒”,不但不值一驳,反而充分暴露出他们自己的暴虐。第五节,再详述刘和
12、珍的遇害经过,铁证如山,真正滥施暴虐的是段祺瑞执政府。(二)齐读第四节进行分析:抒写惊愕、义愤1.作者为什么强调“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 作者写“始终微笑”“和蔼”的刘和珍“欣然前往”参加请愿,却无端在执政府前中弹、喋血、死掉,表现出作者对此毫无准备,反衬反动势力的凶残出人意料。2、怎样理解“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沉默”,就是“默无声息”。 这里说的是两种沉默:一种是“出离愤怒”、陷于极度悲痛的“沉默”,“于无声处听惊雷”,预示 着革命暴风雨即将来临之前的“沉默”;一种是逆来顺受,真正“默无声息”,不敢反抗,走向灭亡的“沉默”。两种“沉默”,两种前途,两
13、种结果:不在沉默中爆发革命,摧毁“这似人非人的世界”,就在沉默中被奴役,被黑暗统治,被灭亡。作者怀着最大的愤怒,发出最有力的号召,启示人们:事情已经到了尽头,对中外反动派说什么话也没有用,必须起来和凶残的敌人作殊死的斗争。这是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意图所在。 3、鲁迅先生的“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和“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一样吗? 不一样。一是愤激之词,一是因为“惨象”和“流言”使他们害怕而不敢说,表明了他们的麻木与落后。其缘由就是反动统治者不但用武力极其凶残的屠杀人民,而且还用文的一手,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 (四)分析第五部分:叙述遇难过程设置四个的问题,给学生5分钟自读。为何详写?断句的作用?
14、“欣然” 反映刘和珍怎样的性格?微笑共提到几次?有什么作用?生答,师逐一落实。-突出段政府的凶残,流言家的无耻(根本不是“暴徒”)-悲愤。将内心的悲愤感情在文字形式上很好地表达出来。-为国为民,自觉参加-反衬出段政府的凶残2. 理解句子“当三个女子抹杀了”先歌颂女子的伟大。再用反语,辛辣的讽刺,着重强调这一次暴行的残暴无耻远远超过了以前。不管如何掩饰,“几缕血痕”使他们的暴行昭然于天下!“但是中外的杀人者 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如何理解。白描手法:细致逼真,惊心动魄。刻画出反动派丑恶、猖狂的嘴脸。(五)分析第六部分:总结经验教训、指出意义1. 提到了哪两种人?有什么含义?生
15、答,师小结,出示:无恶意的闲人:一般庸俗的市民,与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有根本的区别,但是他们对世界冷漠,把烈士的鲜血作为饭后的谈资。有恶意的闲人:反动文人,为了掩盖统治者的罪行竟无耻地制造流言。2、怎样理解“有限的几个生命不算什么的”含义 ?一是说在反动派眼里算不了什么;一是说少数人的请愿对黑暗的中国起不了作用;一是说唤不醒庸人们的觉悟。-此句渗透着惋惜、哀伤和激愤的感情(六)分析第七部分:热情讴歌赞颂1.“中国人”?是指什么 人?2.区别“竟会”“竟至”竟能”同:强调出乎意料异:竟会:不赞成竟至:不赞成(谴责更深)竟能:赞扬1.区别“苟活者”、“真的猛士”。苟活者:有一定的是非观念,不忘怀烈士
16、的死难而又没有行动起来的人们,有走向斗争的可能。真的猛士-318惨案中的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巨大的鼓舞力量3.“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提示:这是全文思路的收束。“此”的内容:涉及对烈士的崇敬、对其牺牲精神的评价、对其斗争方式的总结、对反动军阀的愤怒声讨、对所谓学者文人的揭露、鞭笞,对庸人警醒的期盼,以及作者奋然前行的决心,等等。再次强调“我说不出话”,表达无尽的悲愤和深深的歉疚之情。(七)、总结全文1、课文结构:前两节:犹如序曲当中三节:纪念主体后两节:犹如尾声(回应开头) 2、线索:强烈的悲愤之情,一以贯之。补充许广平:“真是一字一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
17、”-许广平教师总结:通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可抑制。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的痛心的忆念,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满腔仇恨,发为愤怒的揭露控诉;同时,作为革命家、思想家,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对烈士死难意义给予高度评价。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发展和文章结构的大体脉络。(八)布置作业背诵课文第二、四节。三个“必要”(写作缘起):1纪念死者。2要揭去“许多东西的人相”,让人们清醒地知道“所住的并非人间”。3为了使庸人勿忘,要人们牢记教训。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导入第3篇教学目标:1、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
18、思路分析刘和珍这一人物形象。2、理解三类人对刘和珍的死的态度及这篇文章对这三类人的意义。3、学会采用摘录关键词句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情感的脉络。教学过程:一、 导入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一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这位呐喊者便是鲁迅。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念刘和珍君看一看鲁迅是怎样为革命、为正义、为青年呐喊。二、 本文的题目是记念刘和珍君,为什么要记念刘和珍?课文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件?从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1、 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莽
19、原:追求真理,有主见。2、 不为势力所趋,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富有斗争精神。3、 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富有责任感。4、 欣然前往,府门喋血:不畏强暴。5、 她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善良、温和总结:刘和珍是一个进步青年学生。她向往革命,渴求真理,追求进步;她有组织能力,有威信;她本性善良,为人和善;她有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她嫉恶如仇,勇于反抗;她不畏强暴,勇赴国难,不惧牺牲。三、 鲁迅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只有将刘和珍“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的过程展示给人们,才能震撼人们的心灵,引起强烈的悲愤之情。请同学们阅读第五部分,思考:这样的经过说明了什么?这是一种法医式的尸检
20、报告语言,没有任何渲染,没有任何形容,但正是在这种客观公正的记录之中却表现了作者的强烈情感:中国女子在弹雨中能够相互救助,虽殒身不恤;说明了反动派的野蛮、卑劣,凶残,无耻。四、 这样一位优秀的爱国青年竟然在执政府门前被残忍的杀害,她牺牲后社会各方面的反应如何?“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作者笔下的刘和珍是个追求真理,有主见,富有斗争精神,富有责任感,不畏强暴,善良、温和的女子,她决不是“暴徒”,她的微笑,温和让反动派给她的“暴徒”称谓显得苍白无力,这是对反对派无耻谰言的最好鞭挞。既然她不是暴徒,对照刘和珍遇难经过,谁才是真正的暴徒?明确:段祺瑞政府五、 鲁迅在文中歌颂了刘和珍的英勇于伟大
21、,揭露了反动派的可耻罪行,想想文中除了这两类人,还写了其他人吗?(细读文章的第二和第六部分)“庸人”,也就是“无恶意的闲人”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类“庸人”呢?明确:“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吧”“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这些人不觉悟,对刘和珍的死比较冷淡,对刘和珍事件的态度,漠然,漠不关心。六、 鲁迅写此文,除了奉献最大的悲哀与尊敬,控诉段政府的罪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和批评“闲人”的冷漠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意图?齐读最后倒数第二段。“苟活着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前行。”这
22、句话恰当地评价了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让苟活着得到希望,让真的猛士更加坚定的去战斗。第二课时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1) 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类似的话还有很多,请找出来,结合全文认真体会,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发展脉络?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开篇提及程君劝鲁迅为刘和珍写文章,接着提及刘和珍爱读鲁迅的文章,并预定莽原,因此说了这话,表明了我对刘和珍这样进步青年的爱护。2、“可我实在无话可说”: 述说反动派制造流血惨案、流言家在惨案后制造阴险论调,痛苦,责任感,给作者带来的哀痛和责任感,已经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心意了。3、我也
23、早觉得有写一点儿东西的必要了。在庸人的世界里,时间会冲淡烈士流血的印迹,而作者认为有必要撰文纪念烈士,以抗拒遗忘,警醒庸人世界保持记性,这话表达了作者的痛苦感和责任感。4、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重复上一句“必要”的话,同意反复,表达同样的心情,感情也似乎更加重了。5、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描述了惨案发生的经过,面对惨案过后的沉默无声的社会现实,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表达作者的愤懑之情。6、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紧接上面“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作者还是忍不住说话了,接下来是揭露事实真相。由不说到说,是欲扬先抑的写法,这话表达了作者揭露黑暗,记录历史的勇气和责任。7、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
24、珍君!哀痛到极点。综观全文,作者对学生有爱,对政府有恨,对流言家也有恨,对大众庸人有失望,这些感情混杂在一起,也就是哀痛的、悲愤的、激昂的,仇恨的、失望的复杂感情,但表达时处于要说又说不出来之间。他说不出话来,也许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说出来的话只能表达这种心情的千万分之一;但最终还是要说的,责任感、正义感和复仇意识充塞于作者心胸,情不自禁要张口说出。所以“不说”是假,“说”是真。(2)鲁迅是如何看待“三一八”惨案的?(齐读第六节)不赞成(3)如何理解“煤”的比喻?明确:以煤的形成来比喻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在貌似平淡的语言中,饱含了作者深深地哀痛与惋惜之情。展开全文阅
25、读(4)本文引用陶潜的诗句有何作用?明确:借用“托体同山阿”表示自己希望烈士精神像高山一样永垂不朽“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以激励后死者向反动派作斗争。(5)“真的猛士”“庸人”“中国人”“有恶意的闲人”“无恶意的闲人”“苟活着”分别指什么人?真的猛士:革命者庸人:平平常常无作为的人,这种人对反动派的暴行不满,对烈士的死难有所哀痛,但他们容易忘却,不死反抗。中国人:不仅指反动派,也包括一般中国人。无恶意的闲人:对世界的态度极端冷漠,冷眼观人生。苟活着:作者的自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导入第4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文中相关字词,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2.能力目标:提高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和理解关键语句思想内涵的能力;3.思想目标:认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凶残卑劣,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2. 教学重点/难点学重点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2学习文章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表达技巧,重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3品析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教学难点训练并培养学生自行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布置学习任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项目管理过程中的界限与自由度试题及答案
- 2024年游泳救生员考试的实践与理论试题及答案
- 知识分享 2024年体育经纪人考试中的学习平台与资源利用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注会考试参加指南试题及答案
- 回顾常见问题2024年体育经纪人资格试题及答案
- 大班社会教育《我长大了》教案
- 正常分娩妇女的护理
- 目标导向的2024年篮球裁判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 目标明确2025年证券从业资格证考试试题及答案
- 静物临摹考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全国环保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共500题)
- 《近代中国饮食变化》课件
- 实验教学评价标准与反馈机制构建
- 小学生情绪管理课件幽默
- 2024版市政道路工程项目技术咨询合同样本3篇
- 短视频与直播电商教学大纲教案
- 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家庭雾化吸入治疗临床实践指南(2025版)解读
-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核心素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美国制造业经济2024年度报告-2024-12-宏观大势
- 2024年秋国开电大《法律咨询与调解》形考任务1-4
- 广东广州市2025届高考数学二模试卷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