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五章 幼儿心理的发展 【学习目的】通过本部分的学习,在了解幼儿生理尤其是神经系统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掌握作为幼儿期主导活动的游戏的发展特征,了解幼儿言语能力的发展和记忆、思维等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认识幼儿期个性的初步形成和社会性的进一步发展。【学习重难点】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皮亚杰有关前运算思维发展的观点;自我意识的发展;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及研究现状第五章 幼儿心理的发展幼儿期的年龄阶段和一般特点幼儿大脑的发展幼儿的游戏幼儿言语的发展幼儿认知的发展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参考书目与推荐阅读材料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2、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3、刘金华儿童发展心理学(修订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朱莉娅.贝里曼等著陈萍,王茜译 发展心理学与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5、高月梅,张泓.幼儿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6、陈帼眉.学前心理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一节 幼儿期的年龄阶段和一般特点年龄阶段幼儿心理发展的条件幼儿的一般特点第一节 幼儿期的年龄阶段和一般特点 一、年龄阶段1、 幼儿期:是指儿童3岁到6、7岁这一时期,又被称之为学前期。2、在教育体系中的性质:保育教育。防止两种倾向:保育化和小学化二、幼儿心理发展条件1、幼儿生
3、理发展为心理发展的物质条件;2、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的变化。幼儿地位的变化:由活动客体转向活动的主体;主动性的发展。人际关系突破狭义的血缘关系而形成了儿童自己的世界;主导活动形式的变化:由摆弄物体转向游戏。三、幼儿心理的一般特点1、游戏是这个时期的主要活动形式;2、幼儿的心理过程带有明显的形象性和不随意性,但抽象性和随意性也开始发展起来;3、幼儿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第二节幼儿大脑的发展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提供了自然物质基础。一、大脑结构的发展(一)脑重量继续增加出生390克(25%) ,1岁900克,3岁990-1011克(75%),6岁( 1280 )克,
4、是成人的90%,基本上已经接近于成人的脑重量。幼儿的神经纤维继续增长;神经纤维基本髓鞘化;髓鞘是神经纤维的绝缘体,没有它,神经传导会互相干扰。例如,婴儿的髓鞘发育不完善,发烧时很容易引起全身抽搐。脑细胞跟着身体的成长,会伸展出许多突触、神经纤维长出髓鞘,这叫做髓鞘化。额叶表面积的增长率继2岁左右的增长高峰后,在5-7岁时又有明显加快,此后维持在一稳定水平。(二)大脑皮层结构日趋复杂化神经元的构造神经元像小树,分枝状的树冠部分叫树突,树干和树根部分叫轴突。接收信息靠树突,传递和输出信息靠轴突。树突轴突髓鞘神经纤维脑电频率是脑发育过程的又一重要参数。儿童大脑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而且这一过程是不
5、可逆的。儿童大脑各区成熟的程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脑电波的研究还表明,个体在4-20岁之间,大脑的发展存在两个加速期,第一次加速期就是在5-6岁。(三)脑电波的变化二、皮质抑制机能的蓬勃发展幼儿大脑机能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大脑皮质的抑制机能上。(由这种抑制机能的不断发展,儿童能更专注地认识事物和操作物体,更有效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与此同时,幼儿的兴奋过程也比以前增长,表现在睡眠时间逐渐减少,清醒时间不断延长。幼儿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仍不平衡,兴奋强于抑制.第三节 幼儿的游戏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主要内容游戏理论(游戏的实质)游戏的类型游戏的作用(一)早期的传统理论霍尔(Hall)的“复演说”
6、席勒-斯宾塞(Schiller-Spencer)的“精力过剩说”彪勒的“机能快乐说”格罗斯(Gross)的“生活准备说”拉扎鲁斯-帕特瑞克(Lazarus-Ppatric)的“娱乐-放松说”博伊千介克(Buytenclijk)的“成熟说”一、游戏的理论(二)当代的游戏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认知动力说 学习理论一、游戏的理论1、复演说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S.Hall)在20世纪初提出的,内容如下:(1)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以不同的形式复演人类祖先的活动,重演史前的人类祖先到现代人进化的各个发展阶段。(2)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重演,人类祖先在生活中的一些基本活动,如追赶动物、制造工
7、具、采集果实等,与儿童的一些游戏形式有相似之处。(3)认为人类的文化经验可以遗传,游戏中的所有态度和动作都是遗传下来的,如儿童爬树,是重复类人猿在树上的活动;儿童玩搭房子,则是重复原始人盖房子的活动等。 2、精力过剩说 德国思想家席勒(J.C.F.Schiller)、英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斯宾赛(H.Spencer)提出的,内容如下: (1)儿童体内存有大量的精力和能量,又没有其他途径来发放这些能量,只有把游戏当成发泄能量的一种方式,儿童可以在游戏中消耗体内多余的能量。 (2)剩余精力越多,游戏就愈多。 (3)低等动物的精力基本上都用于维持它们的生命了,剩余的精力较少,所以相对于高级动物来说,
8、低级动物没有游戏或少有游戏。3、机能快乐说 彪勒提出来的内容如下: 儿童在游戏中可以 感受到身心的愉悦,儿童不知疲倦地游戏只是为了追求身心的快乐。4、生活准备说(1)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的准备,是为成熟作准备性练习。(2)儿童有天生的本能,但本能不能适应将来复杂的生活,要有一个准备生活的阶段。儿童就是通过游戏的方式在本能的基础上进行准备练习,锻炼和培养自己为生存竞争所必需的能力。(3)儿童本能地把游戏看成了一种对未来生活的准备,他们在游戏中练习着未来所需要的各种生活技能。5、成熟说 博伊千克(Buytenclijk)提出的内容如下 : (1) 游戏是一种欲望的表现。 (2)引起游戏的欲
9、望有三种:第一是发展个人主动性的欲望;第二是适应环境的欲望;第三是重复练习的欲望。 (3)幼儿之所以如此地喜欢游戏,需要游戏,就是因为他们同时拥有这三种欲望。(二)当代游戏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 2、认知动力理论 3、学习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S.Freud)(1)儿童对游戏的喜欢也有潜意识的成分,游戏是补尝现实 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事件的手段(2)游戏是一种保护性的心理机制。儿童在游戏中可以摆脱 现实的强制和约束,尝试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的危险冲 动,缓和内心的紧张,发展自我的力量以适应现实的环境。 埃里克森(EHErikson)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
10、物,他则认为: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在游戏中儿童既可以重复快乐,也可以抚平创伤。2、认知动力理论 认知动力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认知学派的创始人皮亚杰(JPiaget): (1)儿童在游戏中可以认识新的事物,可以巩固和扩大已有概念,但不发展新的认知结构。 (2)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游戏形式和内容的不同,是由其认知发展的不同水平所决定的. 3、学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1974-1949)提出来的,内容如下: (1)游戏也是一种学习行为,受到社会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响,各种特定的文化对不同的行为会给予不同
11、的奖励或抑制,这种社会文化的差异反映在儿童的游戏中。(2)游戏也遵循“效果律”。效果律强度强化会增加一种反应出现的可能性,而惩罚则会减少它出现的可能性。游戏依靠社会上成人对它的强化。中国心理学家认为,游戏是适合于幼儿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方法,也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方式。(一)按游戏的目的性分类创造性游戏:目的是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角色游戏、建筑游戏、表演游戏等。教学游戏: 它是结合一定的教育目的编制的游戏。活动性游戏: 它是发展儿童体力的一种游戏。如:走、跑、跳等。二、游戏的种类及其发展1、练习(机能)游戏机能游戏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游戏形式。它包括简单地、重复性地移动自
12、己的身体,或反复摆弄某物体,儿童只是从动作本身获得乐趣,游戏的象征性机能这时还没出现。 2、象征(建筑)性游戏建筑性游戏是指儿童为了建成某种东西而对物体;如积木,木块,沙子等进行的操作。建筑性游戏中已表现出了游戏的象征性功能。(二)从认知发展的角度划分3、假装游戏假装游戏的内容既与现实相似,又具有戏剧性色彩;这类游戏的主要特征是有明显的代替性和假设性,有利于儿童创造性的发展。4、规则游戏规则游戏是儿童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游戏,一般都是由两个以上的人参加。规则可以是由儿童人为制定的,也可以是由具体的某个游戏情境决定的。这种游戏有利于培养儿童遵守规则的意识。(二)从认知发展的角度划分(三)从社会化
13、程度角度划分1、无所事事游戏 无所事事游戏是指儿童并末真正地参与到游戏中去,只是偶尔注视一下所感兴趣的事情,如摆弄自己的衣服,在地上跳来跳去,四处张望。这是社会化程度最低的一种游戏。 2、单独游戏单独游戏是指儿童可以精力较为集中地、独自地玩某种玩具或其他的东西,在这种游戏中,儿童常常是一边玩,一边自言自语,没表现出任何想要参加到周围儿童的游戏中的愿望。这种游戏的社会化程度也较低。 3、旁观游戏旁观游戏是指儿童把大部分的时间用来观看别人的游戏,为别的朋友喝彩、加油,对别的小朋友的行为表现出兴奋或焦虑,将自己的感或精力投入到别人的游戏活动中,自己却不参加。4、平行游戏平行游戏是指几个儿童以一种相仿
14、的方式同时玩同样或类似的玩具彼此的空间距离很近,也能意识到对方的存在,但彼此不交谈,也无共同的目的和合作的意图。 5、联合游戏 联合游戏是指儿童共同参加一项游戏,有彼此间的交谈,但在游戏的过程中没有共同的目的,也没有分工,突出的只是个人兴趣,而不是游戏集体的兴趣6、合作游戏 合作游戏是有明确的目的、分工和合作,儿童在游戏中能按自己的角色去完成任务;相对于前几种游戏形式来说,这种游戏的社会化程度最高。(三)从社会化程度角度划分三、游戏的特点和作用(一)游戏的特点 第一,游戏是一种社会性活动。第二,游戏虽然与现实生活的独特结合,它不是现实生括的简单翻版。第三,游戏是儿童主动参与的,不像学习那样具有
15、强制性和义务性,也不像劳动那样要创造财富,而是与儿童自己的兴趣相联系,儿童在游戏中相当愉快,因此很受儿童的喜爱。(二)游戏的作用1、能发展幼儿的智力。(智力游戏、结构游戏 )2、能锻炼幼儿的身体。(竞赛游戏,跳绳、跳橡皮筋)3、能培养幼儿优良的品质。(如角色游戏)角色游戏:幼儿通过模仿和想象,扮演各种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如娃娃家游戏、公共汽车游戏、开医院、站岗游戏等 智力游戏:(训练记忆力) 看10秒钟后遮起,要求凭记忆依次说出名称。 智力游戏:(训练注意力)有效命令和无效命令结构游戏 幼儿利用各种结构玩具或材料进行构造活动的游戏。如积木、竹制材料、塑料、金属材料以及粘土、纸和浆
16、糊等,或玩水、玩雪、玩土、玩沙等。返回结构游戏第四节 幼儿言语的发展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具有概括作用和调节作用。言语能力是儿童智力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 幼儿期是儿童言语不断丰富的时期,是熟练掌握口头语的关键时期,也是从外部言语逐步向内部言语过渡并初步掌握书面言语的时期。主要内容:词汇的发展语法的掌握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一、词汇的发展幼儿词汇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词汇的数量不断增加;词汇的内容不断丰富;词类的范围不断扩大;积极词汇不断增加。(一)词汇数量的增加幼儿期是一生中词汇数量增加最快的时期.关注词汇量的发展有许多研究。由于研究方法不同,儿童的生活和教育条件的差异,研究结果并不完
17、全一致。但一般来说幼儿的词汇量是呈直线上升的趋势(见表4-1)。表4-1幼儿词汇量发展的比较(二) 词汇内容的丰富和深化国内外有关研究表明(206页)可:幼儿词汇的内容涉及非常广泛。实词和虚词幼儿词汇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也在增加。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抽象词汇逐渐增多,儿童对所掌握的每一个词的外延和内涵的理解也不断丰富和深刻。表4-2 学前儿童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比率情况表表4-3 学前儿童动词常用词汇量情况(三)词类范围的扩大词汇的发展还表现的词类范围的日益扩大:儿童先掌握的是实词,其中最先掌握的名词,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虚词幼儿掌握得较晚,数量也较小,没有明显增加。儿童掌握的词类与概念的发展
18、有着密切关系。名词、动词、形容词反映事物及其属性,幼儿较易掌握。副词比较抽象,幼儿掌握较难。虚词反映事物之间的关系,因此,幼儿掌握起来就更困难。不过幼儿已经可以掌握各种最基本的词类(四)积极词汇的增长积极词汇:指儿童既能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汇;消极词汇指或者不能理解,或者有理解却不能正确使用的词汇。儿童的词汇量并不等同于他们正确运用的质量,这与儿童对词义的理解有关。“造词现象”儿童对词义的理解受到思维发展水平的制约。在幼儿阶段,当儿童词汇贫乏或词义掌握不确切时,还有一种“造词现象”。 促进儿童词汇发展的方法 (一)、多给儿童以言语交际的机会。如:谈话,说歌谣,讲故事等。 (二)、积极发展儿童的
19、言语。在儿童已有的词汇和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和丰富儿童的言语。 (三)、利用言语交际,不断丰富儿童的知识。 (四)、对于儿童言语中的错误和缺点,不要加以讪笑,不要故意重复他的错误和缺点,而要给以正确的示范。 (五)、多鼓励儿童说话,积极而机巧地回答儿童的发问。二、语法的掌握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幼儿在掌握词汇的同时,也开始学习语法,口语表达能力随之得到发展。(一)语法的掌握1.从简单句到复合句复合句包括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幼儿比较容易掌握联合复句,其中并列复句的比重最大。偏正复句出现较晚。2.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3.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幼儿初期儿童言语表达具有情境性特点。情境性言语不反映整个
20、思想内容,听者必须考虑讲者通过手势、表情所表示的情境才能理解表达能力发展的顺序性从对话言语逐渐过渡到 独白言语从情境言语过渡到连贯性言语连贯性言语则是前后一贯的表述,听者不必去考虑情境,就能领会。随着年龄增长,情境言语的比重逐渐下降,连贯言语的比重逐渐上升。(二)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第五节 幼儿认知的发展一、记忆的发展二、思维的发展一、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容量成人的短时记忆容量为7土2个信息单位,3岁儿童为3个左右,6岁可达6个左右。 (二)记忆类型 1无意识记和意义识记幼儿初期无意识记占主要地位,凡儿童感兴趣的内容,或特点鲜明的事物都容易被记住。幼儿晚期,儿童的识记逐渐地能服从一定的目的性,
21、这就是有意识记。有意识记的出现标志着儿童记忆发展上的一个质变。 2形象记忆和词语记忆 幼儿初期形象记忆占主导地位,而对词的逻辑记忆能力还很差。研究表明;在幼儿阶段,儿童形象记忆的成绩优于词语记忆,且这两种记忆能力均随幼儿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但在幼儿后期时,词语记忆能力的发展速度高于形象记忆。 二、思维的发展(一)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它的具体形象性以及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 1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指思维活动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的。(而不是凭借对事物的内在关系和本质的理解,即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进行的)。思维的内容是具体的和形象的思维的经验性思维的拟人性思维的表面性思维
22、的片面性2、思维的抽象性开始萌芽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这三种思维形式在幼儿思维中所占的地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3、言语在幼儿思维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研究表明:幼儿园小班儿童的动作主要是受视觉映象或表象调节的,言语在动作过程中不起什么作用,只有在做完这个动作以后,他才能在言语中把它反映出来;中班儿童往往是一面动作,一面言语,言语的计划作用还很差;大班儿童已能在行动之前就用言语表达想要做什么和如何做等,这时儿童的言语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小班儿童的思维特点(3-4岁)直觉行动思维思维靠动作进行,如用积塑片插接 ,事先不会计划,用手数东西。(1)要求具体。如聚精会神(2)不说反话。具
23、体形象思维(思维依靠具体的形象做支柱。老师的语言尽量形象,如笔直)中班儿童的思维特点(4-5岁)3+2=?+=?1、好学、好问大班儿童的思维特点(5-6岁)(1)不光问“是什么?”,还要问“为什么?”(2)喜欢拆东西研究。(闹钟、玩具)天上有多少颗星星? 天上有88个星座,6974颗星星。 为什么温水比冷水结冰快? 有经验的汽车驾驶员都知道,冬天洗车最好用冷水而不用温水,否则温水一沾到车厢便会马上结冰。难道温水比冷水结冰快?这是为什么呢? 2、抽象思维发展: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出现:大班儿童的思维特点(5-6岁)(1)会分类,知道区分水果和蔬菜(2)知道事物简单的因果关系.1、好学、好问 分别说出
24、生活在陆地、天空、和水中的动物?说出他们的相同点。(二)幼儿初步概念的掌握 1、幼儿掌握初步概念的特点 2、幼儿最初实物概念的掌握 3、幼儿最初数概念的掌握 4、幼儿类概念的掌握 1、幼儿掌握初步概念的特点 (1)概括的内容比较贫乏,每一个词只能代表特定的某一事物或特征,而不能代表一类事物或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 (2)概念的内涵往往不精确,外延也不恰当 (3)概念的概括特征主要是 外部的、非本质的 2、幼儿最初实物概念的掌握 (1)实物概念的内容基本上只能代表儿童所熟悉的某一个或某一些特定的事物(3-4岁) (2)已能在概括水平上指出某一些实物的比较突出的特征,特别功用上的特征(4-5岁) (3
25、)开始能指出某一实物若干 特征的总和,但是还只限于 所熟悉的事物的某些外部和 内部的特征,但还不能初步 地掌握某一实物概念的本质 特征(5-7岁) 3、幼儿最初数概念的掌握(1)2-3岁、5-6岁是儿童数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年龄,而儿童数概念发展的转折点在5岁左右.(2)儿童数概念的产生和发展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A、对数量的动作感知阶段(3岁左右)B、数词和物体数量间建立联系的阶段(4-5岁)C、数的运算的初期阶段(5-7岁) 4、幼儿类概念的掌握(1)国内外的心理学家用实物或形象的材料为实验材料来研究儿童的类概念。(2)研究表明,4岁以下的儿童基本不能进行分类,6、7岁的儿童已能按事物的功用
26、和本质特点进行初步的分类,即6、7岁的儿童,其抽象概括能力已开始初步发展。 (把水果归类) (三)幼儿判断和推理的发展 1、幼儿判断能力的发展 2、幼儿推理能力的发展 1、幼儿判断能力的发展 (1)幼儿以直接判断为主,到幼儿晚期,其间接判断 的能力开始有所发展 (2)幼儿起初对事物的判断常常依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生活经验,而不考虑事物本身的客观逻辑,随着儿童知识经验的丰富,开始摆脱“主观化”或“自我中心”的倾向,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关系中寻找判断的依据 (3)年幼儿童常常意识不到判断的根据,即使有时他们能作出某种判断,稍大些的幼儿开始明白作出判断需要有根据,也意识到应该自己去寻找根据。 2、幼儿
27、推理能力的发展 幼儿在一定的范围内已能进行一些简单推理,但水平比较低,表现在其推理的抽象概括性、逻辑性、自觉性都较差。 (1)幼儿的归纳推理 (2)幼儿的演绎推理 (3)幼儿的类比推理第六节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二、社会认知的发三、社会行为的发展四、同伴交往社会性:个体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为积极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所形成和表现的心理特征,如社会认知、社会性情感、社会性行为等。社会化:社会化是一个过程,是个体在与社会相互作用中成长变化的过程;社会化是在一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发生的;社会化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学习社会知识、获得社会规范、形成社会行为、发展自我、获得个性等多个方
28、面;社会化的目标是使个体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使个体成为独立的、合格的社会成员。第六节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自我意识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成份。(一)自我认知(二)自我评价(三)自我情绪体验(四)自我控制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认知 幼儿的自我认知发展水平较低,对自己的描绘仅限于身体特征、年龄、性别和喜爱的活动等,还不会描述内部心理特征和个性特征。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对自己行动的意识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意识对自己身体的认知不能认识自己的存在;“点红测验”结果:戏物(89个月),镜像“伙伴”游戏(1岁),相倚性探索(18个月),自我认知出现(18-
29、24个月)认识自己身体各个部分;认识自己的整体形象(18-24个月);意识自己的身体内部状态(2岁);名字与身体联系(3岁) 。对自己行动的意识1岁左右的儿童能够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4岁的儿童回爬行,但不能意识到自己怎样运动的.5-6岁能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对自己的心理活动的意识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意识比自己身体、动作意识更为困难。3岁儿童出现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意识;开始意识到“愿意”和“应该”的区别4岁儿童出现对自己认识活动和语言的意识;开始知道怎样去注意、观察、记忆和思维等学前儿童只停留在意识到心理活动的结果,而意识不到心理活动的过程。掌握“我”字是自我意识形成的主要标志。自我评价是
30、自我意识的核心。整个幼儿期,儿童对自己的评价能力是不高的,基本上仍处于学习自我评价的阶段。幼儿自我评价特点是: (1)比较信赖别人的评价 (2)主要是对自己的外部行为进行 评价 (3)评价比较笼统,较多只从某个 方面或局部对自己进行评价 (4)评价带有比较明显的主观情绪性(二)自我评价(三)自我情绪体验 1、自我情绪体验出现在4岁左右 2、幼儿的自我情绪体验是从低级向 高级发展的,具有很强的受暗示性。 3、在幼儿自我情绪体验中最重要的是 幼儿的自尊。 3岁左右,儿童产生自尊感的萌芽; 6岁左右,儿童基本都能体验到自尊感; 学龄初期,儿童自尊感的发展已趋于稳定。 (四)自我控制 1、自我控制能力
31、出现的年龄在4-5岁 2、幼儿自控能力的发展与其品质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3、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是逐渐产生和发展的 二、社会认知的发展 社会认知是个体关于社会现象、社会关系等方面对人类自身事物的认知。(一)性别认知的发展(二)道德认知的发展 (一)性别认知的发展 1、性别的认同 2、性别角色的认同 3、性别角色发展理论(一)性别认知的发展第一次知道自己是男人! 1、性别的认同 性别认同是指对自身性别的认识,即以对自己在生物学特性上是男性还是女性的一个分类。 (1)性别同一性:性别同一性是指对自身性别的辨认和理解,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知道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一)性别认知的发展(一)性别认知的发
32、展 (2)性别恒常性:性别恒常性是指对于个人性别不变性的了解和认识,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性别的时间恒常性 性别的情境恒常性 性别的非动机性 2、性别角色的认同 (1)性别角色标准:每一个社会都有一套关于男性和女性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等方面的期望模式,这个模式就是性别角色标准。 (2)性别角色的认同: 性别角色认同是一个人具有男性特点或女性特点的认识和信念。 (3)性别角色偏爱: 性别角色偏爱是指对与某一性别角色相联系的活动和态度的个人偏爱。 (4)性别行为的发展: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要基于幼儿性别认同的发展(2.5岁)和幼儿性别角色标准的获得(6岁)这两方面。3、性别角色发展理论 (
33、1)社会生物学理论: 在两性的发育中荷尔蒙的差异在儿童性别化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儿童的很多性别行为是天生的,儿童天生的性别差异决定了父母及其他社会成员对他们的教养方式和态度。 (2)精神分析理论: 儿童是通过以同性别家长的自居过程而学会性别概念的。在这一过程中,儿童逐渐内化了父母的男性化或女性化的行为,并接受了父母关于性别的许多价值观念上的认识。3、性别角色发展理论 (3)社会学习理论 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是通过观察学习和工具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而获得的。 儿童在早期的某些行为中,可能共有男性和女性的特点,但只有那些符合儿童自身性别的行为会不断地受到正强化。(4)认知理论 性别角色的获得并不需要学习
34、多么复杂的知识,它是受个体的自身成熟和认知发展一般规律支配的。 儿童首先学会完成性别分类任务,在此基础上,他们更易于感受、注意、记忆那些与自身性别一致的活动和行为,发展起与自己性别相联系的行为模式。 幼儿道德认知,就是指幼儿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的认识。这是幼儿将一系列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不断内化的过程。 1、皮亚杰的“他律和自律论”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二)道德认知的发展1、皮亚杰的“他律和自律论”Jean Piaget在1932年出版的儿童的道德判断是发展心理学中研究儿童发展的里程碑。Jean Piaget认为在儿童对特定行为的评价中才能分析他们对问题的真实认识。因此,他与
35、合作者创立了“临床法”(clinical method)皮亚杰理论的内容第1阶段:前道德阶段,45岁以前。特点:其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所支配。因此,此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对行为作出一定的判断。第2阶段:他律道德阶段,4、58、9岁,以学前儿童居多数。特点:儿童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守规范,只重视行为后果(打破杯子就是坏事),而不考虑行为意向。故称,道德现实主义。第3阶段:自律道德阶段,始于910岁以后。特点:儿童,不再盲目服从权威。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同样的行为,是对是错,除了看行为结果之外,也要考虑当事人的动机,故称之为道德相对主义。皮亚杰儿童道德判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方法上的问题:皮亚杰两难
36、方法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在两个故事中给儿童展示了两个不对等的后果,因为这样会引诱儿童忽略其中的有意性。道德规则与习俗规则的区分:皮亚杰在儿童规则认知发展中另一个问题是没有对习俗规则和道德规则加以区分,而是认为儿童以相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范畴的规则。儿童能够区分那些违背社会习俗的行为(如不要把你的物品放在右边)和那些违背道德规则的行为(如要分享玩具,不要打别的孩子)。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柯尔伯格(Lawrence & Kohlberg)(美,哈佛大学)自50年代末对皮亚杰的理论框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系统的扩充。柯尔伯格采用“开放式”的手段来揭示儿童道德发展水平,同时保留皮亚杰成对故事中的冲突性
37、特征。他选古代哲学家常采用的“假设两难情境”,编制“道德两难故事”作为引发儿童道德判断的工具。(1)柯尔伯格对皮亚杰理论研究和系统的扩充肯定了皮亚杰的观点: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其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道德发展作为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由于认知结构的变化而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之间的差异相当于前运算阶段与具体运算阶段之间的差异等。指出皮亚杰观点的局限性:研究中所采用的成对故事造成的较坏后果的儿童往往不是故意的,而造成较轻后果的儿童往往是有意的,因此,利用对偶故事法不能很好的揭示儿童道德的推理过程。(2)柯尔伯格的3水平6阶段道德发展理论第1水平:前习俗水平。大约在学前至小学低中年级阶段。
38、此水平分两个阶段。第2水平:习俗水平。大约自小学高年级开始,此水平又分两个阶段。第3水平:后习俗水平。大约自青年末期接近人格成熟时开始。此水平又分两个阶段。前习俗水平第1阶段:惩罚和服从的定向。这种定向是为了逃避惩罚而服从于权威或者有权利的人,通常是父母。一个行动是否道德是依据他对身体的后果来确定的。第2阶段:朴素的快乐主义和工具定向。这一阶段的儿童服从于获得奖赏。尽管也有一些报偿的分享,但也是有图谋、为自己服务的,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正、慷慨、同情和怜悯。它很像一种交易:“你让我玩四轮车,我就把自行车借给你。”习俗水平:习俗的规则与服从性道德第3阶段:好孩子道德。在这一阶段,能获得赞扬和维持
39、与他人良好关系的行为就是好的。儿童人以他人的反应为基础来判断是非,现在他们更关心他人的表扬与批评而不是他人的身体力量。注意遵从朋友或家庭的标准来维持好名声。开始接受来自他人的社会调节,并依据个人违反规则使得一向来判断其行为的好坏。第4阶段:权威性与维持社会秩序的道德。这一阶段个体盲目的接受社会习俗和规则,并且认为只要接受了这些社会规则他们就可以免受指责。他们不再遵从其他个体的标准而是遵从社会秩序。大多数个体都不能超越习俗道德水平。后习俗水平:自我接受的道德原则第5阶段:契约、个人权利和民主承认的法律的道德。这一阶段出现了以前阶段所没有的道德信念的可变性。道德的基础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一致意见。
40、因为它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可以修正的。第6阶段:个体内在良心的道德。这一阶段个体为了避免自责而不是他人的批评,即遵从社会标准也遵从内化的理想。决策的依据是抽象的原则如公正、同情、平等。这种道德是以尊重他人为基础的。达到这一发展水平的人将具有高度个体化的道德信念,它有时是与大多数人所接受的社会秩序相冲突的。(3)柯尔伯格理论研究上的问题方法上的问题:理论从道德两难问题中获得的关于儿童对于道德的判断分数是凭直觉的,其内部相关性不高,与皮亚杰“临床法”一样,这种方法上主观性太强,以至影响儿童真实的判断结果。此外,量表的效度也值得怀疑。社会习俗与道德规则区分:特里尔(Turiel,1983)认为柯尔伯格
41、没有很好的区分习俗规则和适用于公平、真理和是非原则的道德规则,把两者混为一谈。被试性别问题:研究中的被试都是男性。这种性别单一化只是表明了男性道德发展的阶段和男性性别偏向。再开一扇道德知识之窗读一读,林崇德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了解一下,曾欣然 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三、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社会性行为:就是指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反应。社会性行为可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 (一)亲社会行为 (二)攻击性行为 (一)亲社会行为 1、定义:亲社会行为就是指对他人或社会行为有利的行为或行为倾向.表现:同情、分享、安慰、谦让、帮助、合作、捐
42、赠、救援 2、亲社会行为的理论 (1)社会生物学理论 (2)社会学习理论 (3)认知发展理论 3、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 4、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1)社会生物学理论 社会生物学理论用“族内适宜性”来解释利他行为的进 化。该理论认为,在动物或 人类早期时,为了种族的生 存繁衍,需要帮助他人甚至 牺牲个体.2、亲社会行为的理论(2)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所有亲社会行为都是学习和受到强化的结果。亲社会行为的习得有 三条主要途径:第一是移情反应 的条件化;第二是直接训练;第三是观察学习。认知发展理论认为:随着智力的发展,儿童获得了重要的认知技能,如对社会性行为的认识和对情境信息的识别,这
43、将影响他们产生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和对此的推理;亲社会行为在各年龄阶段上表现出来的特点,与认知发展特点相对应。(3)认知发展理论3、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1)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通过多种方式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尤其是同情和帮助、分享、谦让等利他行为。(2)进入幼儿期,由于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开始,亲社会行为在幼儿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3)一般认为,亲社会行为在幼儿期是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的。(4)幼儿的亲社会行为除表现出年龄差异之外,也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 4、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1)、结合内、外因素,综合促进亲社会行为发展 (2)、创设适于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环境和教育1成人:以身作则、言行一
44、致、重视培养、有效强化2同伴:榜样、重视儿童交往、评价3注意媒体影响:内容选择、共同分析 (3)、注重对儿童自身的培养与促进1发展社会认知/自控能力2培养爱心/同情心/责任心,建立亲社会的自我概念3帮助儿童发现、理解亲社会行为的效果4具体方法:如角色扮演法、移情训练法(二)攻击(Aggression)行为 1、攻击行为与分类 2、攻击性行为的理论 3、攻击性行为的发展特点 4、攻击性行为的控制方法1、攻击行为与分类(1)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行为,是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可以表现为身体的攻击、言语的攻击或对他人权利的侵犯。 (2)分类表现方式身体动作侵犯行为言语侵犯行为表现目的敌意性侵犯
45、行为工具性侵犯行为反应性主动性2、有关理论 劳伦兹(Lorenz)人天生具有死的本能,并构成一切暴力和毁灭的基础。能源来源于并不断转化为侵犯能量,必须定期释放以防止他们达到危险水平。动物和人类都有基本的侵犯本能,以为基本的进化服务,保证个体和种类的生存、成熟和繁衍。(1)本能论 弗洛伊德(Freud)局限:1、不能说明不同社会存在的不同侵犯行为的原因2、没有证据显示身体能产生和积聚侵犯能量。幼猫独自长大与猫妈妈长大与小老鼠一起长大45%85%17%长大后吃老鼠的比例(2)挫折攻击理论 (50、60年代)伯克威茨(Berkowitz) 侵犯行为总是由挫折引起的,挫折总是引发侵犯行为。 ( Dol
46、lard,Doob,Miller )希尔斯(Sears)挫折和侵犯两者的联系是通过学习得到的,挫折只是侵犯行为的前提条件。戴威兹(Davitz)儿童对挫折的反应并不一定是侵犯行为,容易通过训练而改变,与情境密切相关基恩(Geen)言语激怒比任务/个人挫折更易激起侵犯行为。挫折只是一个发生基础,创造了侵犯倾向。此外,侵犯线索非常重要认知理论挫折攻击假说攻击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必然前提提出者:J. Dollard挫折并不直接导致攻击,只是创造了一种唤醒状态或准备状态修正者:L. Berkowitz特别强的攻击准备挫折攻击已有攻击性习惯攻击性行为的基础(如气愤)攻击性诱因攻击性反应优点:提出了诱
47、因(线索)对侵犯行为的作用局限:不能很好地说明各种刺激怎样成为侵犯诱因不能解释所有的侵犯行为(3)社会学习理论(70年代)班都拉(Bandura)侵犯行为是通过观察、模仿、强化学会的获得机制:a.观察学习指导性功能、去抑制功能、情绪唤起、提高效果b.直接经历保持机制:作为达到其它目的的有效手段获得工具性价值通过社会认可、奖励而维持作为自我保护的一个方法被保留作为习惯被保留(4)社会信息加工理论(80年代) 道奇(Dodge)译码过程 (decoding)解释 社会线索理解或解释过程(interpretation) 目标与记忆贮存选择反应过程(response research)决定反应过程(r
48、esponse decision)编码过程(encoding)做出行为反应3、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特点(1)发生发展 发生:1岁末 发展:量 (幼儿3岁时攻击性行为继续发展, 到4岁时达到高峰,5岁以后开始下降。)b. 表现方式的发展变化c. 表现目的的发展变化工具性敌意性身体动作言语(2)攻击性行为的发展特点儿童在1岁左右开始出现某些工具性行为;到2岁左右, 儿童就有了物主意识,开始表现出争抢玩具等行为。到幼儿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在频率上、表现形式和性质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A、从频率上看,幼儿3岁时攻击性行为继续发展,到4岁时达到高峰,5岁以后开始下降B、从具体表现形式来看,多数年幼儿童的攻
49、击行为常常采用身体动作的方式来进行;随着言语的逐步发展,幼儿开始逐渐增加了言语的攻击。C、从性质上来看,幼儿期虽然仍以工具性攻击行为为主,但也逐渐表现了敌意性的攻击行为。4 儿童侵犯行为发展的影响因素(1)儿童自身即时情绪生理因素气质特点认知能力和社会技能a. 社会信息加工能力b. 言语能力c. 社交技能自控能力(2)父母、家庭父母行为榜样父母教养方式 家庭情感氛围此外,家庭的社会阶层和经济状况、家庭结构 (3)同伴儿童的 “受害” 经历观察学习及模仿同伴的强化第一种: A侵犯B成功强化A的侵犯倾向B观察学习第二种:A儿童侵犯B, B儿童反击成功B确认A的行为是敌意的,强化B对A侵犯A认为B也
50、表现侵犯,侵犯行为是许可的或A证实自己对B敌意的猜测 同伴关系:侵犯性与被拒绝相互影响(4)教师教师对儿童的忽视和对侵犯行为的过度反应教师对儿童侵犯行为的纵容和干涉a. 纵容b. 干涉(方式方法)c. 一致性问题( 前后 、 教师之间)教师对儿童及其侵犯行为的评价(不恰当)(5)幼儿园和学校物质环境 如:空间大小、材料的数量与种类精神环境 如:班级人际关系(C-C、C-T、T-T之间)(6)大众传媒(电视暴力)(7)社会文化 4、攻击性行为的控制方法(1)消除对攻击行为的关注和奖励(2)榜样和认知训练策略(3)移情训练(4)创造友爱互助的环境。四、同伴交往同伴交往的含义、特点与重要性儿童同伴交往的发展同伴交往的类型与特征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与促进(2)选择性和决定性强(一)同伴交往的含义、特点与重要性1、含义 个体与年龄相仿者或心理水平相当的 个体之间的交往。2、特点(1)平等性和互惠性3、重要性(1)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个体社会性情绪情感的后盾对社交能力、行为、性格的形成有重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酒店客房代理销售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高端餐饮店特许经营授权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海南鲜品”品牌历史与文化传承保护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智能停车场工程招投标合同范本3篇
- 姐弟房产协议书(2篇)
- 二零二五年度酒店用品陶瓷杯采购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高端别墅区塑石假山景观工程承包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房子转让合同抵押与房屋租赁权变更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泵站巡检与隐患排查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网络安全暗股投资合作协议3篇
- 2024年山东省机场管理集团威海国际机场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国际货物运输委托代理合同(中英文对照)全套
- 银行反恐应急预案及方案
- 关于推某某同志担任教育系统实职领导职务的报告(职务晋升)
- 2023消防安全知识培训
- 腾讯营销师认证考试题库(附答案)
- 邻近铁路营业线施工安全监测技术规程 (TB 10314-2021)
- Exchange配置与规划方案专项方案V
- 资本市场与财务管理
- 三年级上册脱式计算练习200题及答案
- 新生儿腭裂护理查房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