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及周边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实施方案_第1页
煤矿及周边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实施方案_第2页
煤矿及周边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实施方案_第3页
煤矿及周边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实施方案_第4页
煤矿及周边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实施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淮南丁集煤矿及周边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实施方案安徽省巢湖淮河水环境保护办公室二一二年十月目 录 TOC o 1-4 h z u 1 项目概况 PAGEREF _Toc338233020 h 11.1 项目背景 PAGEREF _Toc338233021 h 11.2 目标与任务 PAGEREF _Toc338233022 h 21.2.1目标 PAGEREF _Toc338233023 h 21.2.2任务 PAGEREF _Toc338233024 h 21.3 技术路线与工作步骤 PAGEREF _Toc338233025 h 31.4 调查方法 PAGEREF _Toc338233

2、026 h 41.5 调查用标准及规范名录 PAGEREF _Toc338233027 h 42 研究区概况 PAGEREF _Toc338233028 h 52.1 自然地理概况 PAGEREF _Toc338233029 h 52.1.1 地理位置 PAGEREF _Toc338233030 h 52.1.2 气象、水文 PAGEREF _Toc338233031 h 62.2 区域地质及水文地质 PAGEREF _Toc338233032 h 72.2.1 区域地质背景 PAGEREF _Toc338233033 h 72.2.2 水文地质条件 PAGEREF _Toc338233034

3、 h 73 主要工作内容 PAGEREF _Toc338233035 h 113.1 调查范围 PAGEREF _Toc338233036 h 113.2 资料收集 PAGEREF _Toc338233037 h 113.3 现场踏勘 PAGEREF _Toc338233038 h 113.4监测布点及监测项目 PAGEREF _Toc338233039 h 123.4.1 采样布点原则 PAGEREF _Toc338233040 h 123.4.2 地下水监测布点及监测项目 PAGEREF _Toc338233041 h 123.4.3 土壤监测布点及监测项目 PAGEREF _Toc338

4、233042 h 143.4.4 监测频次 PAGEREF _Toc338233043 h 143.4.5 样品采集与分析 PAGEREF _Toc338233044 h 153.4.6质量控制 PAGEREF _Toc338233045 h 153.5 地下水质量评价和污染现状评价 PAGEREF _Toc338233046 h 163.5.1 地下水质量评价 PAGEREF _Toc338233047 h 163.5.2 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价 PAGEREF _Toc338233048 h 173.6 地下水污染问题和成因分析 PAGEREF _Toc338233049 h 173.7地下水

5、环境状况评估 PAGEREF _Toc338233050 h 174 时间进度安排及预期成果 PAGEREF _Toc338233051 h 184.1 时间进度安排 PAGEREF _Toc338233052 h 184.2 预期成果 PAGEREF _Toc338233053 h 185 组织架构 PAGEREF _Toc338233054 h 185.1 管理层面 PAGEREF _Toc338233055 h 185.2 技术层面 PAGEREF _Toc338233056 h 191 项目概况1.1 项目背景地下水作为重要的城乡供水水源,在维护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

6、用。2011年,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的通知(环办2011102号),要求开展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是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中优先实施的重要项目,是地下水环境监管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在进一步完善调查对象实施方案、总结2011年试点省(市)案例地区地下水调查评估的工作基础上,2012年将在全国各省(市)开展不同程度的地下水调查评估工作。本项目为该计划项目所属工作项目“安徽省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的一部分。矿产资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资料,矿山开采产业链在我国社

7、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长期以来,煤炭的生产和消费量在一次能源中始终占70以上。虽然近几年国家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以及技术进步带来的节能效果,使得煤炭消费在全国一次能源中的比例有所下降。即便如此,在能源供应中仍将以煤炭为主。与此同时,煤炭开发活动引发的自身及周边区域的地下水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两淮矿区是国家14个大型煤炭基地和6个煤电基地、首批煤矿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之一,其中淮南矿区2010年煤炭产量为6715万吨,淮北矿区2010年煤炭产量为2734万吨。两淮矿区煤炭开采主要以井下多煤层重复开采为主,煤炭的大量开采破坏了矿区及周边原有的水系,且在煤炭开采过

8、程中产生的尾矿、矿井水都会对矿区的水资源带来潜在的影响。且两淮矿区位于我国重要的淮河流域中段,开采沉陷导致淮河水系紊乱、水环境质量恶化,淮河流域中段“水多、水少、水脏” 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对两淮矿区地下水环境质量调查和评价势在必行。丁集矿井是淮南矿业(集团)公司开采技术条件和外部建设条件较好的井田之一。该井田具有开采范围大,煤层数目多,煤炭资源丰富,煤质优良等特点,保有资源储量12.8亿吨。在丁集煤矿及周边地区开展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科学制定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切实保障地下水环境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该项目工作对全国其它矿区地下水基础状况调查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参考及示范作用。1.

9、2 目标与任务1.2.1目标通过调查淮南丁集煤矿及周边地下水的基本属性、管理状况、水质状况、敏感点(风险源)等方面内容,系统分析项目区地下水污染状况,综合评价地下水污染程度及变化趋势,建立地下水基础环境信息系统和优化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为安徽省煤矿区乃至全国煤矿区地下水污染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具体如下:(1)基本属性调查地下水基本属性调查主要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两个方面。自然属性调查包括丁集矿区的土地利用状况,水文地质条件,包气带特征,含水层系统的岩性组成、厚度与分布,边界条件,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等。社会经济属性调查包括丁集矿区的取水方式、开采量、服务人口、供水对象等。(2)管

10、理状况调查调查丁集矿区的环境保护管理机构设置情况,环境管理政策制度实施情况,矿区地下水的监测机制,地下水环境保护工程实施和管理现状等。(3)水质状况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地下水水质监测值、水质类别、主要超标指标、超标倍数、超标原因等。(4)敏感点(风险源)调查充分利用污染源普查资料,并进行必要的现场调查,全面调查矿区内排污口、污染源和风险源的具体情况,并分析污染源、风险源对地下水的影响。1.2.2任务(1)以淮南丁集煤矿及周边地区为例,开展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与评估工作,建立污染源清单;(2)结合丁集矿区地下水污染场地的调查,开展样品采集、保存、室内测试等工作;(3)进行丁集煤矿及周边地区地下水质

11、量评价、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价及地下水污染状况综合评估等;(4)建立丁集矿区地下水污染防治数据库及信息系统;(5)完成丁集矿区地下水调查评估报告的编写。1.3 技术路线与工作步骤(1)准备及资料调查阶段开展丁集矿区基础资料收集和地质、水文地质、污染源等资料的调查。(2)现场调查阶段根据资料调查的情况开展现场调查,进行现场踏勘,制定地下水监测方案,确定监测点位和监测项目,建设必要的地下水监测井,开展地下水现场监测。(3)成果编制阶段对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地下水水质及污染状况评价、分析,编制调查报告。确定调查范围基础资料收集地质、水文地质、污染源等资料调查现场踏勘、制定地下水监测方案监测井布点建设、地下

12、水监测地下水水质评价分析、编制调查报告准备及资料调查阶段现场调查阶段成果编制阶段图1 技术路线图1.4 调查方法(1)地面调查地面调查优先采用丁集矿区已有污染源普查资料,地表水、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资料,辅助开展实地取样检测工作。地面调查要查明:导致丁集矿区地下水污染的发生源的类型、污染物的特征和主要组成;污染物的排放方式、排放强度和空间分布;污染物接纳场所的特征(包括废水排放去向、接纳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场所及特征);水的利用情况及废水处理状况等。了解与受污染地下水有水力联系的地表水污染情况,包括主要污染物及其分布、污染程度和污染范围等。(2)水文地质钻探水文地质钻孔设置要目的明确,尽量一孔多用,

13、如水样和/或岩(土)样采取、试验等,项目结束后应留作监测孔。对新打钻孔要保存相应的土样,如发现污染物质则可对土样进行及时补充分析。(3)分析测试承担地下水基础环境调查评价样品测试工作的实验室及其承担测试指标应具有国家或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计量认证资质。(4)地下水污染动态监测为查明丁集矿区地下水污染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将开展丁集矿区地下水位普测,绘制地下水等水位线及埋深图。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点部署方案在充分分析掌握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结合污染源类型、地下水污染现状、污染物特征、污染途径、污染影响等布设。1.5 调查用标准及规范名录(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

14、水环境(HJ610-2011)(3)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4)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2002)(5)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GB15218-94)(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7)地下水污染地质调查评价规范(DD2008-01)(8)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2001)(9)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GB50021-2001)(1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察规范(比例尺1:50000)(GB/T14158-93)(11)供水水文地质钻探与凿井操作规程(CJJ13-87)(12)供水管井技术规范(GB50

15、296-99)(13)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0133-1994)(14)城市地下水动态观测规程(CJJ/T76-98)(15)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16)水环境监测规范(SL219-98)(17)地下水监测规范(SL183-2005)(18)水质采样 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HJ493-2009)(19)水质 采样技术指导(发布稿)(HJ494-2009)(20)水质 采样方案设计技术规定(发布稿)(HJ495-2009)2 研究区概况2.1 自然地理概况2.1.1 地理位置丁集煤矿隶属于淮南煤田,位于淮南市西北部,距淮南市洞山约50km,行政区划隶属淮南

16、市潘集区和凤台县丁集乡(图2),位居潘谢矿区中部。由煤炭工业部济南设计研究院设计,矿井建设规模为500万吨/年。地理坐标为东经11633161164237,北纬324726325431。煤矿范围:东起十五线与潘三、潘四(潘北)煤矿相邻,西至11-2煤层露头线;北起F27、F81-1断层,南至F87断层及13-1煤层-1000m等高线地面投影线。东西走向长1215km,南北倾向宽411km左右,具体范围由20个拐点坐标圈定,面积100.534km2。图2 丁集煤矿地理位置示意图2.1.2 气象、水文本区属过渡带气候,为暖温带季风半湿润气候,季节性明显,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年平均气温15.1,极端

17、最高气温41.4,极端最低气温-22.8 。年平均降雨量926.3mm,年平均蒸发量1610.14mm(水面),蒸发量大于降雨量,潮湿系数近似0.5。相对湿度最大78%,最小10.14%,平均为74%。冻结及解冻无定期,一般夜冻日解,冻结深度412cm,最大冻结深度30cm。春季多东南风,夏季多东南及东风,秋季多东风,东北风,冬季多东北风,西北风,风速一般为2.83.5m/s,平均3.3m/s,最大风速22m/s。丁集煤矿地处淮河中游,属淮河冲积平原,区内地形平坦,地面标高一般为2123m,西北高、东南低,村庄和人口密度较大,是一个农业区。架河在本区由西北流向东南,注入淮河,河床宽3040m,

18、两岸地势低洼,雨季淮河水位上涨时易成内涝,旱季基本干涸无水。淮河水位标高一般为+15m,历史最高洪水位为+25.63m(1954年7月29日),1991年为+24.03m,两岸筑有大堤,最大堤距30003500m,右堤顶高+26.61m,左堤顶高27.11m。此外区内遍布人工开挖的渠道,用以灌溉、防洪、排涝。该区因远距城镇,无工矿业污染源,浅层地下水的水位埋藏浅,是丁集矿区居民生活及工农业生产用水的重要来源,在较大村镇周围局部地段受到轻微污染。2.2 区域地质及水文地质2.2.1 区域地质背景淮南地区处于黄淮平原的南部,煤系地层全部被第三、四系覆盖,唯有煤田南北两翼边缘的低山残丘,出露前震旦系

19、变质岩,震旦、寒武、奥陶系等古老地层。在构造单元上属中朝准地台、淮河台坳、淮南陷褶断带(即华北地台豫淮褶皱带)东部的淮南复向斜,东界为郯庐断裂,西临周口坳陷,北接蚌埠隆起,南邻合肥坳陷,南北为洞山断裂和刘府断裂夹持。区内构造特征以NWW向构造占主导地位,受后期构造强烈改造,但总体形态变化不大,复式向斜内次一级褶皱及断裂发育。淮南煤田处于(华北型)中朝地台石炭二叠纪聚煤盆地的东南缘。就整个华北聚煤盆地而言,聚煤作用从晚石炭世本溪组开始,至太原组和山西组达到高潮,聚煤作用的总趋势是由北而南随时间推移而向南迁移,层位升高。由于淮南煤田处于华北大型聚煤盆地的东南缘,晚石炭世时聚煤作用较弱,以海相沉积为

20、主,该地区早二叠世和晚二叠世早期时聚煤作用最强。地层发育基本上与华北地区相同,地层区划属华北地层大区。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厚度约1200m,假整合于中奥陶统古剥蚀面上,总体上为一由浅海相沉积、经滨岸及三角洲过渡相沉积、至陆相沉积的沉积组合序列。地层层序完整,厚度稳定,太原组、山西组和上下石盒子组为一套含煤地层,其中主要含煤地层为山西组和上下石盒子组,共有7个含煤段。2.2.2 水文地质条件(1)主要含、隔水层本区含水层(组)由新生界松散层砂层(组)、二叠系砂岩裂隙含水层(组)和太灰含水层(组)及奥灰岩溶裂隙含水层(组)四部分组成。新生界松散层含、隔水层(组)矿区内松散层厚346.75m(十五13

21、孔)563.80m(三十一1孔),其厚度变化随古地貌形态由东南向西北增厚。基本沿古地形向西北倾斜,局部地段稍有起伏,唯东南部十五13孔处出现一古丘。松散层自上而下可分为三个含水层(组)、一个隔水层(组),其含、隔水层(组)的水文地质特征见表1。表1 新生界地层水文地质特征含、隔水层(组)含、含水层(组)底板埋深(m)含、隔水层(组)纯厚(m)水 文 地 质 特 征最小最大最小最大一般平均上部含水层(组)100.95118.7234.2485.90含水层(组)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由细粉砂层和粘土、砂质粘土相间分布组成。砂层厚度小,分布不稳定。据水1孔抽水q=2.563L/sm,k=5.82m/d。

22、富水性中等,属潜水弱承压水,是农业灌溉和居民饮用水水源。下部由灰黄色松散中细砂和薄层粘土、砂质粘土组成。砂层厚度大,分布稳定。据邻区抽水资料,水位标高20.2322.83m, q=0.22.73L/sm, k=1.125.47 m/d,该含水层富水性中等强,是矿区主要供水层位。11059.76中部含水层(组)298.50353.75105.0195.99含水层(组),岩性由细中砂和薄层粘土、砂质粘土组成。砂层厚度大,分布稳定。据水2中部上段抽水资料,水位标高22.74m,q=0.553L/sm,k=1.318m/d;富水性中等,属承压自流水含水层(组),该含水层(组)上部无稳定隔水层,在天然状

23、态下,上、中含水层(组)存在有水力联系。330164.22中部隔(组)339.80451.8036.05124.85本隔水层(组)岩性主要由灰绿色厚层粘土、砂质粘土和薄层细砂组成。粘土质细、纯、可塑性较强,具有膨胀性,厚度大,分布稳定等特点,构成区内主要隔水层(组)之一。由于它的存在,阻止上、中含水层(组)与下含水层(组)之间的水力联系。43075.03下部含水层(组)367.05563.800136.08含水层(组)由上部厚层灰白色中细砂层和下部含泥质砂砾层构成,砂层间有薄层粘土、砂质粘土分布。含水砂层厚度大,全区均有分布。矿区内抽水成果得:水位标高13.3126.37m,q=0.1540.

24、518L/sm, k=0.2434.822m/d,含水层(组)原属自流水,富水性中等。本区因受东部矿井长期排水影响,水位已降至地表以下。在浅部可沿基岩风化带垂直渗入补给,也是沟通各基岩各含水层(组)途径。48053.35下第三系砂砾层含水组钻探揭露厚度为0180.75m,底板埋深414.07737.85m,主要分布在矿井的西北部。东部有十九7、十九9两孔见砂砾岩,厚度小和分布范围有限。砂砾岩以石英岩砾和各级石英砂岩砾为主,胶结物为泥质及粉砂质,砂砾岩裂隙不发育。简易水文观测资料表明,泥浆冲洗液基本不消耗。据849孔抽水成果,q=0.01600.0196L/sm,富水性弱,正常情况下对矿坑充水无

25、影响。 = 2 * GB3 二叠系砂岩裂隙含水层(组)含水层岩性以中、细砂岩为主,局部为粗砂岩和石英砂岩,分布于可采煤层及泥岩之间,岩性厚度变化均较大,分布又不稳定。依照与可采煤层之间的关系和对矿坑充水影响的大小,划分为13-111-2煤含水层(段)和84-1煤层含水层(段)。据简易水文地质观测,全泵量漏水均在砂岩内,其中2417煤间漏水4次,漏水孔率为5.9%,1713-1煤间漏水1次,漏水孔率为0.9%,13-111-2煤间漏水4次,漏水孔率为3.2%,8煤以下无漏水孔。区内进行三次抽水实验(水8孔、水29孔、二十五6孔),水位标高9.8526.68m,q=6.7610-40.0348L/

26、sm,k=2.2610-30.207m/d,水温1747,矿化度为1.0912.145g/L,全硬度为3.395.22德国度,水质类型为HCO3-Na型。煤系地层的富水性取决于砂岩裂隙的发育程度、开启大小和延展长度,而裂隙发育的不均一性导致煤系富水性有很大差异。按钻孔单位涌水量,本区煤系富水性弱。二叠系底部隔水层(组)二叠系底部1煤层距太原组灰岩距离为24.4831.50m,平均30.11m,主要由泥岩、粉砂岩、砂泥岩互层组成,局部夹细砂岩,可视为1煤层底板隔水层(组),正常情况下,对太原组灰岩水能起一定隔水作用。太原组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组)太原组灰岩在本区埋藏较深,背斜轴部一般埋藏在-83

27、0m以下,远离第一水平的先期开采地段。据区域资料,地层总厚约100110m,含灰岩13层。除第3、4、12等三层灰岩较厚外,其余均为薄层灰岩。上部14层灰岩为1煤底板直接充水含水层。灰岩岩溶裂隙发育不均一,一般在背斜轴部岩溶发育,但多被方解石充填。简易水文地质观测未发现漏水和明显消耗。据水12孔抽水实验资料,水位标高10.45m,q=9.5210-4L/sm,k=5.7810-3m/d,水质类型为Cl-Na型,矿化度1.697g/L,水温23,富水性弱。奥陶系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组)本区仅(十九3)钻孔揭露8.97m,综合邻区资料,钻探最大揭露厚度56.89m,岩性致密呈厚层状,岩溶裂隙不发育

28、,水位标高20.5624.60m,q=3.6910-30.0348L/sm,k=0.0340.11m/d,矿化度2.302.4g/L,全硬度4.39德国度,水温2329,水质类型为Cl-K-Na型。从区域性资料分析,奥陶系灰岩岩溶裂隙在中下部比较发育,因岩溶裂隙发育不均一,各处富水性有一定差异,潘谢矿区奥灰富水性表现为弱中等。岩浆岩含水层岩浆岩呈岩盘状以露头出露在井田东部,分布在潘集背斜轴部及浅部断层密集区。岩体上覆松散层下部含水层(组),下伏煤系地层。岩性为细晶岩,钻孔揭露最大厚度145.55m,上部风化裂隙发育,沿裂隙面有水锈色。据邻区抽水资料,水位标高19.95219.668m,q=4.

29、7610-30.0412L/sm,k=0.02740.0494m/d,矿化度1.8262.504g/L,水质类型为Cl-SO4-K型,富水性弱。(2)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本区地下水运动,因含水层(组)埋藏条件不同,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有明显差别。新生界松散层含水层(组)上部含水层(组)上段因埋藏浅,浅层地下水运动既有层间水平流动,又有垂直方向交替。以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为主,雨季时河流侧向补给,水位随季节变化。排泄方式主要是人工开采及蒸发,旱季亦可补给河流。下段地下水径流方式为侧向层间径流。补给来源主要是侧向和上段含水层(组)越流补给。排泄方式主要是人工开采和侧向径流排泄。中部含水层

30、(组)因上部无明显隔水层存在,天然状态下,上、中含水层(组)存在水力联系;地下水以缓慢的层间径流为主,储存量受区域调节。下部含水层(组)之上有厚层粘土隔水层存在,与中含水层(组)无水力联系,其本身以静储量为主,水平运动缓慢,补给水源贫乏。下含直接覆盖基岩各含水层(组)之上,在浅部与基岩含水层有一定水力联系。二叠系砂岩裂隙含水层(组)煤系砂岩分布在煤层和泥质岩石之间,砂层厚度小,分布不稳定,又有煤层和泥质岩石相隔,断层带一般含水性极弱,导水性差,因此砂岩之间无水力联系。浅部与松散层下部含水层(组)有一定水力联系。开采浅部煤层时,下部含水层(组)地下水通过基岩风化带垂直渗入补给矿井。4-113-1

31、煤远距太原组灰岩,1煤层与太原组灰岩之间有一定厚度隔水层(组)存在,天然状态下无水力联系。太原组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组)太原组第一层灰岩距1煤层底板平均间距30.11m,天然状态下无水力联系,开采水平达-826m,水头压力达8.31Mpa,开采条件下远远超过1煤层下隔水层(组)岩石的抗压强度。特别是受断层落差的影响,1煤层与灰岩之间隔水层(组)厚度变小或与灰岩对口,有可能对煤系砂岩进行补给或造成灰岩突水。3 主要工作内容3.1 调查范围本次调查的研究区范围东起十五线与潘三、潘四(潘北)煤矿相邻,西至11-2煤层露头线;北起F27、F81-1断层,南至F87断层及13-1煤层-1000m等高线地

32、面投影线。东西走向长1215km,南北倾向宽411km左右,具体范围由20个拐点坐标圈定,面积100.534km2。3.2 资料收集收集丁集矿区的地勘报告、可研报告、环评报告以及运行以来的地下水监测报告和管理制度等资料,主要掌握矿区及周边的自然属性资料和地下水水质历史资料等。资料收集主要有以下几类:(1)数据:丁集矿区地形、水文、参数、水位、水质、开采量、实验数据等;(2)图件:丁集矿区地理位置图、地形图、地质图、水文地质图、钻孔分布图、钻孔柱状图、监测孔分布图、等水位线图、水位动态曲线、水化学图、水质动态曲线、水质监测点分布图等;(3)研究报告:丁集矿区各类调查报告、水质监测报告、专题研究报

33、告、环评报告、水文地质勘察报告等;(4)其他文献:与丁集矿区地下水环境相关的学术论文、论著等文献资料。3.3 现场踏勘(1)丁集矿区地理位置、采矿区、分选区、尾矿区的水源和污染源(区)信息、井(泉)点信息等,明确矿区地理位置、规模与水源地的相对位置关系。(2)丁集矿区土地利用情况、环境管理状况,以确定是否与资料中提及的一致。(3)丁集煤矿周边敏感点的情况,包括数量、类型、分布、影响、变更情况、保护措施及其效果。(4)观察矿区地形及周边环境,以确定是否可进行地质测量以及使用不同地球物理技术的条件适宜性。3.4监测布点及监测项目3.4.1 采样布点原则按照2012年矿山开采区及周边区域地下水基础环

34、境状况调查评估培训讲义要求设置监测点、确定监测项目。主要包括地下水监测点及土壤采样点位的布设、地下水及土壤样品的采集、指标的测定。(1)地下水采样布点原则在矿山影响区上游边界50米-100米处布设1个背景监测井;在垂直于地下水流方向影响区两侧各设置监测井应大于2 个(含2 个);矿山开采区地下水影响区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不得少于1 个点;根据矿山开采活动对地下水的影响源特征,在尾矿库下游设置1个监测井,以评价尾矿库对地下水的影响。(2)土壤采样布点原则土壤调查采样点原则要求与监测井一致,同时在调查对象下游50-100m采集一个土壤剖面,剖面的深度从地表至地下水含水层顶部。采样深度一般选取0-20

35、cm土壤混合样。剖面样品按0-20cm,20-50cm,50-100cm土壤母质层进行取样。3.4.2 地下水监测布点及监测项目(1)监测井设置为开展丁集矿山开采对地下水水质和水位影响长期监测,拟按照地下水采样布点原则要求,对丁集矿区地下水设置8处监测井(见图3),具体如下:在矿山影响区上游边界50米-100米处布设1个背景监测井(N1);在垂直于地下水流方向东西两侧设置污染扩散监测井4 个(N2、N3、N4、N5、);在矿山开采区地下水设置2个监测井(N6、N7);在矿山影响区下游设置1个监测井(N8)。图3 丁集矿区地下水监测井设置示意图各监测井水文地质参数见2。表2 地下水监测井水文地质

36、参数表代号取样点编号采样层位标高(m)XYN1X6上含22.72133534.781829951.1122N2D7上含24.10137802.428729729.2582N3十六KZ2上含下段23.10139158.453727956.8312N4D5上含22.93131196.932927852.9353N5补KZ1上含下段22.60133350.671727357.6422N6补KZ2中含底部22.70137059.097728677.2922N7D9上含下段22.28134947.197926857.0576N8水1上含下段22.28135037.591725665.9522(2)监测项

37、目:48项,见表3。表3 地下水监测项目表指标类型指标名称指标数量基本指标钾、钙、钠、镁、硫酸盐、氯离子、碳酸根、碳酸氢根8pH值、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电导率、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挥发性酚类、阴离子合成洗涤剂、高锰酸盐指数、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氟化物、氰化物、总大肠菌群、细菌总数、总放射性、总放射性18必测特征指标煤矿无机组分总汞、总镉、总铬、六价铬、总铜、总锌、氟化物、铁、锰9选测特征指标非金属矿山无机指标总磷、溴化物、碘化物13卤代烃1,2二氯乙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氯代苯氯苯总体有机组分TVOC、TOC其他硝基苯、苯胺、总石油烃、多环芳烃总量3.4.3 土壤监测布点及监测项目

38、在建立监测井过程中,同时采集土壤样品,土壤剖面进行拍照,建立土壤剖面图库,土壤监测项目共39项(见表4)。表4 土壤监测项目表指标类型项目名称项目数量理化土壤含水量、土壤酸碱度、可溶盐、氧化还原电位、阳离子交换容量(CEC)、土壤颗粒级配、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粘土矿物组成8无机镉、汞、砷、铜、铅、总铬、锌、镍、总磷(TP)、总氮(TN)、氟化物、氰化物12有机卤代烃类三氯甲烷、四氯化碳、1,1,1三氯乙烷、三氯乙烯、四氯乙烯19单环芳烃类苯、甲苯、乙苯、二甲苯多环芳烃蒽、荧蒽、芘、苯并(a)蒽、苯并(b)荧蒽、苯并(a)芘、茚并(1,2,3)芘其他三氯乙醛、挥发酚、邻苯二甲酸酯3.4.4 监测

39、频次2012年丰、平、枯水期各采样1次,监测水位及水质。3.4.5 样品采集与分析(1)样品采集地下水、土壤环境监测样品采集与保存参照技术组编制的地下水调查环境监测技术指南相关规定进行。土壤样品采集时间与打钻和建立监测井同步。(2)样品分析地下水样品的分析按照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中指定的方法进行;土壤样品的分析按照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中指定的方法进行,其中,污染土壤的危险废物特征分析按照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5085-1996)和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HJ/T298-2007)中指定的方法进行。3.4.6质量控制一、样品采集质量控制(1

40、)地下水样品采集质量控制采样前的准备:确定采样负责人,采样负责人应了解监测任务的目的和要求,并了解采样监测井周围的情况,熟悉地下水的采样方法、采样容器的洗涤和样品保存技术;制定采样计划,采样计划包括:采样目的、监测井位、监测项目、采样数量、采样时间和路线、采样人员和分工、采样器材、需要现场监测的项目。采样器材与现场监测仪器的准备:人工采样器(对水位、水温、PH值、电导率、浑浊度、色、臭等现场监测项目)应在实验室内准备好所需的仪器。 采样过程:采样前,容器应先用混合均匀的水样洗涤2-3次,然后正式取样。同时可现场测定pH值、溶解氧以及电导率。按水样存储时间的要求,采样时要加入相应的保存剂(氨氮、

41、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加保存剂H2SO4至pH2可保存时间24小时),贴好标签,了解并记录采样点位的周围情况。采样后期处理:运回实验室冷冻4冰箱保存。 (2)土壤采样方法土壤背景值样品采集:样品必须包括主要类型土壤并远离污染源,而且同一类型的土壤应有3-5个重复样点,以便检验本底值的可靠性。采样部位和深度:一般取样深度0-20厘米。采样方法、数量:土样采用多点混合均值土样采集方法,每个混合土样由至少4个样点组成。样点分布范围可根据情况确定。每个点的取土深度及重量应均匀一致。采样器应垂直于地面,入土至规定的深度。采样使用不锈钢、木、竹或塑料器具。样品处理、储存等过程不要接触金属器具和橡胶制品,以防

42、污染。每个混合样品一般取1kg左右,如果采集样品太多,可用“四分法”弃去多余土壤。样品编号和档案纪录:做好采样记录:土样编号、采样地点及经纬度、土壤名称、采样深度、采样日期、采样人、备注等。二、样品保存(1)地下水样品保存:将地下水样品运回实验室冷藏,冷藏温度控制在4左右,冷藏保存不能超过规定的保存期限。要求挥发性有机样品14天内完成测定;半挥发性有机物样品7天内完成提取,40天内完成测定。(2)土壤样品保存:从野外采集到的样品运到实验室后,立即把全部样品进行风干。样品风干处应防止酸、碱等气体及灰尘的污染。三、实验室质量保证与控制现场采样的监控指标有平行样和空白样。空白样采样方法是在采集第1个

43、样品的同时,现场将经实验室检测合格的纯净水注入样品瓶,其所有操作完全按照其它样品采样方法进行。空白样采集完成后,伴随同批样品采集全过程。每批样品采集少于1组空白样。平行样采样方法与正常采样程序完全一样,只是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顺序采集第2个样品,并顺序编号。每批样品采集平行样,平行样品数不少于总样品数的10%。3.5 地下水质量评价和污染现状评价3.5.1 地下水质量评价根据收集的资料和调查的结果,对地下水质量进行评价,评价方法采用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的单项组分评价方法和综合评价。对于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之外的指标,微量有机污染物组分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标准限值”的内容进行评价,指明超标因子与超标倍数。对于未列入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的指标,需指明检出组分名称和检出值。3.5.2 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价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价是反映地下水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污染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