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康-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研究2_第1页
刘永康-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研究2_第2页
刘永康-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研究2_第3页
刘永康-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研究2_第4页
刘永康-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研究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研究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刘永康教授 一 、认真研究考试说明,这是备考的先决条件 (一)考试说明是命题的直接依据。 考试说明涉及的考查内容是以课程标准为基础,以高考考查目标为原则,以制定行为特征目标为抓手,梳理、抽取、细化考试内容。高考说明回答了两个问题:一是该考什么,一是能考什么。该考:主要体现规格水平,兼顾了;能考:根据高中教学实际,和纸笔测试及考试时空的实际进而确定考什么和怎么考。 (二)瞄准考试说明规定的考试内容以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和与能力层级相关的考点抓训练。 四川历年考题 均为四大板块,七道大题,二十一个小题。测试六大能力层级,共四十三个考点。 (三)要特别注意考试说

2、明中的新要求。 命题指导思想中规定:命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大纲(语文学科课程课程标准实验版)以及本省自主命题考试说明为依据。二、注重测试考生的探究能力 (一)探究能力是新课程考查的一大亮点。 探究指探讨疑难问题有所发现和创新。探究性试题的特点是,立意具有新颖性、内容具有丰富性、解法具有探索性、思维具有发散性、答案具有多元性。主要考查考生学以致用、自主探究、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社会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探究能力。 解答探究性题目,要求考生从文内拓展到文外,对文本作一定的归纳概括并由此展开。展开时、学生要调

3、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生活积累以及认知能力,并据此展开联想。在此基础上考生一定要 有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允许考生尝试个性化阅读。所以这类题目的答案起点在文本之内,但终点在文本之外。案例:2014年四川考题文中说:“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请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合理,有说服力。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郁达夫故都的秋) 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自然有一股新

4、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他们随手写来,都成妙谛,境与神会,真气仆人。(宗白华轮和晋人的美)(二)考试说明中对探究能力测试的要求 1、考试说明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究要求:(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发掘”,意味着我们所理解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存在于文本中,而不是文本外。必须从文本本身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出发,从文本的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和时代背景等方面切入。“发掘”还意味着“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不是漂浮在语言文字表面的,而是蕴藏在语言文字深处的,需要细心、耐心地在语言文字深处探求方能获得。 “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要求我们采

5、取不同视角对文本作多侧面的考察。“不同的角度”常常包括:(1)正面的角度,反面的角度,侧面的角度;(2)作者的角度,读者的角度,文本中文物的角度,新闻传记当事人的角度,旁观者的角度;(3)社会的角度,政治的角度,教育的角度,经济的角度,风俗的角度,娱乐的角度,艺术的角度;(4)表面的角度,内涵的角度;(5)背景的角度,外部延伸的角度;(6)文本的贡献、失误、创新、束缚的角度,文本中陈旧的东西、时代的东西、超时代的东西的角度,等等。“不同的层面”包括:(1)深层,浅层;(2)实用层面,美学(情感)层面,哲学层面。“意蕴”,指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属于文本内容的纵深层次。文学作品表现出

6、来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审美的意义。从作者主体方面来说,作品中的意蕴,是其思想、意识、情感的综合体。 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是指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特点在文学作品中的反应。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特别是文学经典,往往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需要进行超越性的、深层次的解读,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作家的情感,不纯粹是个人化的情感,它往往是时代精神的折射,甚至通向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通向全人类的普遍文化心理。 “民族心理”主要指一个民族作为一个大群体所具有的典型心理特点和整体精神面貌,具体包括民族能力、民族气质以及民族心理倾向性。 中华

7、民族的人文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包括人的价值、人性的内涵与道德的修养、人格尊严与社会责任心、人的生死,以及人的理想等方面,其核心是关于人的价值观念。人生活在世界上面临的基本矛盾有三个人与自我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和人与自然的矛盾,由此导致的价值也有不同类型和层次。人的价值可分为人的自我价值、人的社会价值和人的自然价值。人的自我价值在于人格;人的社会价值在于对社会做出贡献;人的自然价值在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有益于自然生态的积极平衡。方法指津 我们应教会学生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结合民族的特点,多角度、多层次努力发掘,探究其所体现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族心理

8、。若是记叙类文本(含小说)要注意分析塑造人物的描写方法,注意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形貌神态,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注意联系人物生活的特定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问题模式(一)文章说“”,请探究其丰富的含义(意蕴)。(二)文章描写了“”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三)作者说“”,请结合全文,探究本文主题的丰富性。(或:这篇小说疑云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四)文章中写到“”,从的角度看,是否有意义?请谈谈你的看法。(五)有人建议把题目“”改为“”,你认为哪一个更合适?谈谈你的看法。答题步骤我们以2010年江苏卷溜索第

9、14题为例,来说明“意蕴类”题目的答题步骤。该题要求探究“驼队飞渡峡谷故事”的深刻意蕴。【答案】深刻意蕴: 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 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 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第一步:确定角度。答这类题,选准了角度就成功了一半。一般不得少于三个角度,角度与角度之间呈现出并列、递进、补充等关系。前例答案选取了四个角度:角度一:“飞渡峡谷的情景”。是从整体上把握文本中特定事件的意蕴。角度二:“驼队的人际关系”。是从具有相同性质的领队和汉子们之间的人

10、际关系上来把握文本中特定事件的意蕴。角度三:“动物形象”。是从雄鹰、骏马、牛等角度来把握文本中特定事件的意蕴。角度四:“我”和领队。是从具有对比性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角度把握文本中特定事件的意蕴。第二步:揭示意蕴。角度一:驼队飞渡峡谷,代表战胜自然和艰险。角度二:驼队的人际关系表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以及无畏勇敢。角度三:通过动物形象的正反对比,隐喻人应该有雄鹰、骏马那样的精神,而不能像牛那样软弱畏缩。角度四:通过写“我”,表现艰苦环境能够磨练人。第三步:编拟答案。编拟答案,是将“意会”的东西准确、清晰、流畅、简洁地“言传”,是直接呈现在阅卷老师面前的思维成果。答案模式 首先,表明自

11、己的观点或认识。 然后,分点阐述。阐述时,要先拿出概括性的要点,然后具体列出事实依据,陈述理由。陈述时,要结合文本做具体、合理的分析。最后,总结自己的观点。(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探讨”,一词有“探索、研究、讨论、探索讲求”等多层含义。这里的“探索、研究、讨论”是要以文本作为支撑,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和文本本身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来进行探索和研究。而高考试卷的现代文阅读的板块,往往也没有更多的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考生想要探讨关于“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方面的有用信息和答案,除了依靠平时的作家、作品、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积累,更重要的是能读懂文本,理解作品,从文本中提取有用信

12、息。“创作背景”就是作者所处的时代和作者人生经历。作者所处的时代决定了文章的大时代背景,也影响到了作品的思想倾向;作者的人生经历将会影响到作者的感情态度和价值取向,从而影响文章的主题。作者的创作背景有宏观和微观之分,宏观方面是指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包括当时的政治格局、社会的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等;微观方面指作者当时的心境(情绪)、影响心境的主客观因素和创作意图等。在试卷中,创作背景往往是作为解答试题的参照因素体现的,有的题在解答时如果不顾及这一因素,答题思路就有可能失之偏颇。“创作意图”又称创作意向,是指作者为什么要创作这篇作品,或者说创作作品的用意是什么。是策励作家进入创作过程的内在力量,也是

13、引发创作冲动、创作灵感、艺术构思的主观因素。创作意图受作家生活经验、立场观点、艺术追求和审美理想等多种条件的支配和制约。创作意图是内隐的,但是有外在表征予以表现。它可以指向主题、人物、情节材料安排,还可以指向题目安排等。破解创作意图,是深层阅读和探究阅读的一个重要体现。考生平时阅读文学类作品时,要养成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习惯,借助注解和相关的资料,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因为这对理解作品大有帮助一、问题模式(一)文中第几段写“”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作者写作意图)(二)文章中说“”,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作者的写作意图)(三)本文写了“”的故事,请

14、探究作者的情感倾向。(四)从全文看,作者把“”描绘成“”的意图是什么?(五)请简要探讨这篇文章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作的?答题步骤我们以2010年全国卷灯火第14题为例,来说明“意图类”题目的答题步骤。该题要求探讨“文中细致描写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答案】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寄托作者对童年时光、童年生活的深切留恋和怀念;使童年的生活图景更真实、具体、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一步:审清题干,依本溯源 题干要求的是从“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的细致描写”中,来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从以小见大的细节描绘来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了题干的要求,就要回归文

15、本,依本溯源找出文中细致描绘煤油灯外形和使用方法的地方。这主要集中在文章的三、四自然段。文章在一二自然段主要写了,灯火触发了作者对儿时美好生活的回忆,但到了三、四自然段作者在此处宕开一笔,对煤油灯的名称来历及外形等进行了详细地描写与介绍,并且是饱含深情地描写与介绍,用三处细节写了煤油灯的外形或使用,让我们真实的感受到煤油灯的外形和用法,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及抒发的思想感情,这定然掩盖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在其中。第二步:触类旁通,揭示意图首先,联系到这篇现代文阅读的题目叫“灯火”,且在文章的开头就点题-乌黑油污的煤油灯,一经火柴点燃,便有了亮晃晃的“生命”,这里的煤油灯不再是单纯的照明的东西,更是

16、与生命相同,照亮了作者的生命。其次,在联系到与煤油灯相关的地方,作者想到煤油灯就想到自己童年时,煤油灯下祖孙相依相守,温情无限。对童年的还念和祖母的追忆,跃然纸上。体现出作者寄托对童年时光、童年生活的深切留恋和怀念;也为了让读者能生动、真实的感受到起童年生活的场景。最后、再联系文章整体结构的安排。文章题目叫做灯火,且在开头的一二段就有点题谈到了灯火让其想到童年,而在三四段宕开一笔详细描写灯火的外形和用途。读者读到这里必有一个疑问-作者为什么要在此处宕开一笔呢。为了解答这个疑问,读者也必然更想往下读。在这里,作者这样写也是为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第三步:拟编答案,条理清晰拟编答案,就是讲自己读出

17、的,“意会”到了的作者的写作意图,归纳分类,有条理的、准确、简洁、清晰的传达出来。三、答案模式首先,紧扣文本,读懂文章,找出能传达作者写作意图的词句。然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有时候作者的写作意图可能不止一个方面,是多方面的。要分点进行概括然后列出在文中的具体事实依据进行阐述。最后,分点概括,编写答案。 答题技巧(一)审清题干信息。明确命题意图即从题干中辨明该题的具体指向。(二)紧扣文本,触类旁通。在明确了该题的具体所指之后,就应该会在文本中找到相关的描写处,抓文章关键词句、蕴含作者写作意图的词句,来挖掘作者的写作意图。还可在不脱离文本内容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扩散思维。因此,在回答该类试题时一定要

18、紧扣文本,即便答案是开放的、多元的,自己的观点也要积极向上,并且符合作者的写作意图。(三)规范答题,条理清晰。解答该类考题时,一般要先引用文中的观点或材料进而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态度,形式可以是“文本观点”,也可以是“事例观点”。但无论怎样表述,观点一定要鲜明,不能似是而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个性化阅读的特点1自主性。阅读活动本身是一种要求很高的主观能动性的活动。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其所获就越多。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积极思考,把握、分析和赏析文本,阅读活动实则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 2. 探究性。阅读活动是一种探究性的活动,学生由于受到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的限制

19、,在挖掘、理解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的疑难和困惑,尤其是当文本所表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与学生的“阅读期待”不一致或相矛盾时,其疑难和困惑就更为突出,成为阅读理解的障碍,必须对此来一番分析、推理和探究。同时文本给学生留有的不确定性的空白,在阅读活动中等待读者用想象去填充。 3. 体验性。个性化阅读是一种体验性的阅读,这个交流的过程,就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在读者与文本的交流中二者实现了相互融合,这种融合就是一种独到的体验。因此可以说,个性化阅读的结果实质上是作为阅读主体的个人对阅读材料的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理解、感悟和体验。 4 .批判性。个性

20、化阅读是一种拥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观。学生的阅读理解往往不能一步到位,还会产生认识的肤浅、偏差甚至谬误,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及时、不断地加以监控和调节。从而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判断与目标的差距,反思自己及他人见解的合理性、完善性和正确性,并采取各种帮助思考和增进理解的策略,最终实现对文本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学生要想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体验,有所创新,必须首先学会批判地接受文本。一切创造都来源于怀疑,怀疑精神就是一种批判意识。一个学生只有敢于批判,会批判,才能显示出他的个性。创意解读所谓创意解读是指学生理解分析文本时,不必囿于书本或教师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界定, 他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对

21、文本的独立感知, 再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 对文本生发出独到的、新颖的、多角度甚至是超越作者意愿的感受和认识。创意解读文本,包括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对文本个性化的理解与认识。前者注重的是知识迁移能力和探究能力,要求我们通过联系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倾向,透过作品的主旨,探究作者的创作目的、指向;后者注重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谈自己的对文本观点和对作者意图的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认识。总的说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有两层含义:前者侧重“个性化”,立足求异,展示对文本的不同解读;后者侧重“有创意”,立足求新,

22、提出自己的新发现。问题模式(一)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现实,就“”,谈谈你的看法、感受、思考或启示。(对整个事件、文章主旨或主人公进行评价和探究)(二)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或主题)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三)想象并补写第段的(填充文章空白,合理的想象和创造)。(四)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这样一个主题,又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那样一个主题,你认为是什么主题,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五)联系全文,就“”写一段赏析性(评述性)的文字。(小论文形式)答题步骤我们以2009年宁夏、海南卷孕妇和牛第(4)题为例,来说明该考点的答题步骤。该题为:孕妇并不认识石碑上的字,也不会写字,却十分努力的描画着它们

23、,后来还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小说这样来写孕妇,有人认为让人感动,也有人认为有些做作。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案】观点一:这样写让人感动。突出了孕妇对文化知识的朦胧追求,虽然她不识字,但这不影响她对文化的尊重;揭示了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女人在将为人母时的责任感,在她看来,学会认这几个字,将来就不担心孩子的提问了;表现了孕妇认识到文化知识对孩子未来成长的重要性,也表明在她在尽可能地弥补自己没有文化知识的不足。观点二: 这样写有些做作。触动她描画字的原因主要应该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不只是路边一块废旧的石碑;孕妇自己不会写字,想临摹石碑上的字,可以请放学的孩子帮忙

24、,不必那么费劲,非要自己描画;作为未来的母亲,孕妇识不识字,其实都不影响她对孩子的责任与爱。 第一步:审清题干,确定角度根据题干设问,明确问题的定位是文章的某一句、某一段或是整个主旨、主人公形象;其次确定自己的解读和评述角度,如理解、启迪等;最后确定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无论赞成或反对什么一定要旗帜鲜明,不能模棱两可。必须注意的是自选角度,切入点宜小、巧、新。前例中答题必须认真审题,答题角度明确为是针对孕妇描画碑文处的描写,谈自己的观点及理由。观点两方面感动或觉做作,也就是说明确了考生只能从给出的这两方面中的选一个作答。其次,结合全文,也就是说不能以偏概全,要结合主题。最后,谈自己的观点,要立足文

25、本。第二步:理清要点,论述观点根据上一步的审题和角度的确定,联系文章内容和自我经历体验,论述观点。角度一:这样写让人感动,反应妇女对文化的追求和为人母的责任感。角度二:这样写有些做作,认为孕妇的行为没有实质意义。第三步:总结答案,编写呈现经过了前两步的理性分析和材料的收集,最后一步就是组织、编写和呈现答案,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编拟答案语言要简洁,流畅,观点要与要与第一步吻合。 答题技巧(一)总揽全文,整体把握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前提是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词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 (二

26、)选准角度,以小见大选准切入点尤为重要。一般来讲,这一切入点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其一,能透视作品的主要意义或能表现作品的主要写法;其二,自己写起来较有把握;其三,角度宜小、巧、新。例如,就一篇作品的艺术特色进行有创意的解读,可以赏析语言特色,分析文章的炼字、选句、辞格运用、语言风格等方面的技巧;可以赏析结构方面的特色,分析文章开头、结尾、过渡、照应、层次段落、伏笔铺垫等方面的匠心;可以赏析表现技法,体会象征、对比、烘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手法的作用。(三)紧扣文本,有的放矢个性化和创意并不意味着就随心所欲的探究,必须要立足于文本的探究。尊重文本原作所提供的全部材料,不能断章

27、取义;尊重客观现实和普遍的认知规律。文本往往是现实生活的浓缩,它表现的也往往是普遍的认知规律。还要尊重作者意图和艺术表现的实效。作者创作文本常常把自己的意图表现得比较隐蔽。阅读文本要注意挖掘这样的意图,在此基础上方能进行一些延伸拓展的探究。文本文体不同,其特点也各异。如小说要重点思考其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安排等特点;散文则要重点思考其思想内容、意境、选材、组材、语言、线索设置等特点。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而作随意的褒贬。要注意叙(对文章内容的复述或引用)、析(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等进行揭示)、评

28、(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四)深入慎出,展示学识开放度最大的探究题是“谈谈你的看法”之类的“融入性”试题。这种题目将考生“融入”其中,也将当下的生活理念“融入”其中。解答这类试题不仅需要考生准确理解并把握文本,而且需要考生调集与文本相关的文外知识和能力储备。解答这类试题,我们要特别注意“深入慎出”,即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谨慎地提出自己的见解。需要注意的是,自己的见解必须要有时代性,符合民族心理,具有人文精神。确立了自己的观点后,再运用自己的学识进行论证便可以了。(五)规范答题,用语简明无论是描述性文字还是议论性文字,都要求精练而畅达。可能题目会提出一定的字数限制,即使没有,考

29、试时间的约束也不允许考生信马由缰,长篇大论。所以,答题时三言两语必须点到要害。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然后选取文本相应材料进行复述、介绍、引用和评析,在组织语言作答时应考虑到答案的规范性,一般宜用“总分总”式回答,分说层面要注意层次鲜明,可以用“首先”“其次”“最后”等词语或序号标明答案脉络。2、考试说明对实用类文本测试探究能力的要求第一条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这和文学类探究人文精神也一样。第二条、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这和文学类要求完全一样。第三条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这需要着重了解“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是新课标

30、高考语文实用类作品阅读“探究”层面的第三个要求 这个考点是在新的阅读理念下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深度测试,它着重考查考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学生的质疑精神。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要善于对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怀疑、对难点尽量依据文本来解决,要善于对文本内容进行辩证地分析、补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观点。一、“文本中某些问题”(一)“某些问题”的内涵文本中的某些问题,包括文本中的空白、分歧、疑难点和启迪点等。空白点,又称隐藏点,这类问题通常无法在字面上得到准确的解答,但可以通过想象、演绎、推断等方式对问题作出合理地解读和阐述,或由现象到本质挖掘文章的深层意蕴。分歧点,又称多元点,通常需要

31、学生从不同角度、层面发掘作品的深层意蕴。疑难点,它主要是指客观存在的读者普遍认为的弄不清楚的地方和不容易弄清楚的地方,需要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启迪点,要求学生针对文本中的人生价值、时代精神,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用类文本中的“某些问题”1.传记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传记文本中的空白,往往涉及到对传主的精神品质的认识,学生需要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提供新的事例来阐述自己的认识,并从中获得启发。传记中的分歧,通常涉及到对于文章中的重要词句的内涵、文章思想价值意义、作品中的观点的理解。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多元的解读。传记中的疑难

32、点,一般是对重要词句、手法、写作方式或文章内涵的理解,学生需要结合文本,对这些疑难点进行深入探究。传记中的启迪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传主的生平或精神给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方面的启迪;第二,传记的体式,包括手法,材料等给学生在写作上的启示。2.新闻新闻是对某一事件进行的比较客观而真实的报道。新闻本身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包括消息、通讯、访谈等。新闻中的空白,主要是由于新闻的叙述一般比较客观,这其中就存在着一些情感上的空白。这需要学生通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探究,发表自己的看法。新闻中的分歧,一般涉及到对新闻事件、人物等的多元评价,或者对新闻中一些情感性语句的理解。这要求学生深入探究文本,做出理解。新

33、闻的疑难点,包括对文章中的重点词句的理解,或者对新闻文章体式、新闻材料的理解。解决这类问题,学生需要在对文章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探究。新闻通讯中的启迪点,通常指新闻中叙述的事件、社会现象、给学生的思考,新闻材料组织形式给学生的启示。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思想高度,结合对生活的体悟,进行探究理解。“自己的见解”“见解”是指人们对于某一事物、现象或者观点的看法和理解。这里要求的是“自己的见解”,这就意味着看法和理解必须是自己的,带有个性化的特点。个性化的体现主要表现为:第一,观点的不同,也就是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观点;第二,探究角度的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即使是观点相同

34、的学生,也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个问题;第三,探究过程和层次的不同,譬如,有的学生喜欢从整体到部分进行探究和思考,但有的学生可能喜欢从部分到整体进行思考;还有的同学可能是联系了自我的生活实际,如生活环境或者成长经历,也有的学生可能更多的联系的是自己的知识积累。问题模式(一)文章中的做法是,但有人却认为这样的做法不正确,同那么你同意文中做法吗?请谈谈你的看法。(这类题往往在语言上有“是”与“否”的标志)(二)文章中说,对于这种观点,你作何种评价?试就举例谈谈你的看法。(或者是“对于某个观点,你如何评价”“谈谈你对某个观点的看法”。)(三)文中的说法,与通常的说法不同,那么你同意哪种说法呢?(

35、四)理解文本中关键句子的含义,同时结合文章和自己的生活谈谈自己的看法。答题步骤我们以09年辽宁省的高考实用类文本达尔文的拖延的第4小题为例,来说明“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的答题步骤。该题目的要求为:文中说“疑惑和知识都应该坚持。”这里的“疑惑”和“知识”有哪些含义?为什么说“都应该坚持”?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8分)【答案】观点一:“疑惑”指怀疑批判和精神,“知识”指科学知识。作者认为,既要运用科学知识,又要坚持批判精神,勇于创新。观点二:“疑惑”指阿瑟 柯依斯勒对达尔文的反对态度,“知识”指体现传统西方思想的知识。作者认为,有了进化论,并不妨碍人类在探索世界客观

36、规律、感受自然美的同时,保持对神应有的敬畏。观点三:“疑惑”指达尔文对神的怀疑,“知识”指他已发现的进化论。作者认为,虽然有神论在当时仍占统治地位,仍然可以怀疑它;尽管进化论在当时还不为人们普遍赞同,仍需要支持。(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4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4分)第一步:审题,明确探究对象这道题表面上是考查对文中词句含义的理解,实质上考的是对文本疑难点的探究。这道题要求学生对文章中的“知识”和“疑惑”两个词的含义进行探究,题目中说“有哪些”,可以知道答案不只有一个。同时题目还要求学

37、生就文章中的“知识”和“疑惑”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需要学生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第二步:结合文本和自我,确定观点在明确了探究对象之后,我们需要对文本中的点也就是“知识”和“疑惑”这个词在文本中的不同含义进行探究。结合全文梳理,对于“知识和疑惑”可以有三种理解分别是:第一,“疑惑”指怀疑批判和精神,“知识”指科学知识;第二,“疑惑”指阿瑟柯依斯勒对达尔文的反对态度,“知识”指体现传统西方思想的知识;第三,“疑惑”指达尔文对神的怀疑,“知识”指他已发现的进化论。针对着三种观点,对于“知识和疑惑都应该坚持”这句话就可以作不同的理解。学生可以从三种观点之中,选择其中一种自己最能够阐述清楚的观点作为自己的

38、答案。第三步:编写答案编写答案,是将自己思考的成果,呈现出来。在呈现成果的时候要注意表达清晰,逻辑严明、条理层次分明。答题模式首选,亮出自己的观点或看法。然后,对观点进行阐述。阐述时要注意结合文本内容和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陈述理由,清晰而有逻辑地呈现出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最后,对于自己的探究结果进行总结。(这个可以视情况作灵活处理)四、答题技巧(一)摆出自己探究的对象。摆出自己的探究对象,要求我们在答题的时候,开始就要告诉人们自己对哪一个问题或观点进行探究。我们应该展现给人们自己所要探究的问题存在着什么样的疑点或者难点,以便于人们对于我们探究的对象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同时,这也有利于我们进行下一

39、步探究。(二)简要阐述探究活动的意义。在表明探究对象之后,我们需要简要阐述一下自己的探究活动具有什么样的价值或者意义,让人们明白我们探究的必要性。(三)提出自己的探究设想。这一步主要阐述自己对问题的大致的看法,注意要结合文本和题目的要求,也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提出自己的探究设想。(四)展示探究进行的过程。在呈现自己的探究结果的时候,要按照由一定的逻辑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主次分明地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述,使得自己的观点显得合理而正确。最后,需要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一个总结。三、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科的划分和学科内部的板块切分,其目的都是为了更系统地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0、但在原来的考试中,过分强调了学科和学科某一部分的考查或多或少忽略了学科知识作为工具改造世界的功能。实际生活中,很多问题都具有综合性,需跨学科、利用多种知识解决。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国卷有这样一道题:在下面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她50诞辰。50年像一条长河,有急流,也有缓流;50年像一幅画卷,有冷色,也有暖色;_,_;50年像一部史诗,有痛苦,也有欢乐。长河永远奔流,画卷刚刚展开;_,史诗还在继续。我们的共和国正迈着坚定的步伐,跨入新的时代。2010年四川高考作文几何学上的点只有位置,没有长度、没有宽度、没有高度,无数个点可以构成无数

41、条线,无数个平面,无数个立体。请由此展开联想,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八百字的作文四、设计开放性试题考查创新能力 过去的教育用整齐划一的教学内容和固定的模式来培养循规蹈矩听话顺从的乖孩子,导致学生缺乏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高考要适应时代发展,为社会选拔创新型人才,就需要在试卷中设计能够鼓励考生发散思维,反映考生一定创新能力的试题。而开放性试题能为考生创设了一个思考、探究、发现、参与和创新的空间,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2004年全国卷对宋祁玉村楼“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字的解读。要求既可肯定,又可否定,只要言之成理。 2006年四川卷12小题 夜归夜深归客依笻行,冷磷

42、依莹聚土塍。村店夜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试题要求考生答出“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作文开放,探索题面保持中性,不带思想倾向。一步与一生 熟悉 问 几何学上的点五、创新题型,调整试卷结构, 优化试卷测试效果 题型和试卷结构在高考中非常重要,它是实现能力立意命题指导思想的具体形式,不同的题型和试卷结构功能各异,在考试中的作用和对中学教学的影响不同。 (一)首先,开展题型研究,创新题型,发挥试题对中学教学的引领作用,改善学生复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 案例一、 1、 根据括号内的要求写一段树叶与阳光的对话早晨,树叶与阳光亲密的交谈(6分)。树叶(感激地):(排比)阳光(

43、谦逊地): (比喻)鸟儿(欢快地):(排比)树林(热情地):(比喻) 案例二、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9处)(4分)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史记太史公自序) 创新题型的有效途径文言翻译口诀 通览全篇晓大意,直译为主辅意译。 基本词汇可保留,专用名词随它去。 常见虚词因句断,多义实词译确切。 多余虚词应删掉,成分省略补本义。 前置后置复原位,字词句篇连一气。 翻译完毕查仔细,求得准确和流利。 文言断句口诀 断句之前读全文,读懂全文把句断。 断后能否读得通,以此为据正误判。 断后句意合情理,断

44、句正确很显然。 断后不合上下文,此中错误不用谈。 有些内容含音韵,韵脚断句是必然。 不懂语法和虚词,句读一定有误判。 夫惟其字放句首,之前可把句子断。 三个虚词有变种,需要仔细作分辨: 夫为指代发议论,且故若今可配前。 且夫故夫较之夫,抒发议论更明显。 若夫表示大转折,首处大的自然段。 今夫字义已虚化,并非具体表时间。 略有现在说到意,表发议论另起端。 惟字也用在句首,可用维唯来替换。作用就是表提示,引出主语或时间。 唯字还可表期望,维惟不能与之换。 句首其字表推测,大概恐怕义亦然。 其在句首表反问,岂与难道之义含。 盖在句首大概义,提示内容在后面。 道罢句首话句尾,句尾语气更纷繁。 各类句尾

45、语气词,之后均可把句断。 也矣焉尔为陈述,哉夫句末表感叹。 停顿语气用者也,者后也后均须断。 乎与邪字表疑问,邪字可用耶替换。 问分是非与选择,译吗译呢应分辨。 反问可用哉乎耶,呼应副词放句前。 呼应副词岂其独,还有副词宁和焉。 这些副词放句首,之前就可把句断。乎与邪还表恻度,呼应副词放句前。这些副词为其殆,吾乃得无也上算。恐怕莫非副词义,副词前面把句断。乎与邪作罢字讲,后面自然把句断。哉夫均为感叹语,啊呀之义很显然。也矣乎来表祈使,常有副词呼应前。愿请惟其为副词,共表命令或奉劝。三个语气词连用,最后一个把句断。曰字后面应断句,提示强调意明显。表顺序词作标志,前面可把句意断。句式相同或相似,可

46、作依据把句断。正确断句亦非难,多读古书常实践。 (二)对试卷的长度、试题排序、赋分等试卷结构进行了调整。 一份试卷的整体效应,取决于试卷结构的规范与合理,提高试卷功效的前提,在于优化试卷结构。试卷的长度和考试信度有有一定关系,在一定的试卷长度范围内,改变题量能够明显改变考试结果的信度,当试卷长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增加题量不会明显改变考试结果的信度。不同题型试题的搭配也会对考试信度和误差产生影响。 六、渗透新课程目标要求,促进学生发展 1、注重“双基”和学科重要内容的考查,减轻学生负担。 当前,搞教考分离,害苦了老师和学生。 高考试题强调基础,注重从基础出发考查能力,这有利于引领中学教育用课改的理

47、念去统摄教与考,纠正高三复习中大运动量的机械重复训练和片面追求“新、奇、怪”等现象,将对避免“应试教育”、有效减轻高中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发挥积极的作用。在解决教考分离方面,四川题有明显的导向作用,考题取材于教材。就是提醒大家,用课改的理念统摄教与考,将与六大能力测试相对应的43个考点训练与教材学习结合起来。案例一:故都的秋中“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天来,正象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案例二:仿照下面这句话,另选一种景物进行描写,要求用下面的基本句式,并运用排比、比拟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

48、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案例三:仿照下面这段话另写一个人或物,要求句式基本一致,并运用比喻和设问的修辞手法。 庄子是一株孤独的树,是一株孤独的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两棵在清风夜呖中独自看守月光的树。案例一:杜甫兵车行中“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白头还戍边”,道出了不义之战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这是对武皇开边政策的控诉。请自定一个场面,比如“强征入伍”、“战死沙场”等,通过想象,对“白头还戍边“加以扩展,着重描写白头戍边的悲惨。(60字以内)案例二:杜甫客至中,“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离呼取尽余杯”两句诗,写的是杜甫邀邻翁陪客饮酒,以尽宾主之欢,但餐桌上畅饮的热烈情景怎么样呢?请你用想象去扩展这两句诗,表达主人、邻翁陪客人饮酒的痛快和尽兴。(60字以内)案例三:陶渊明饮酒诗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句,请你联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