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景德镇市高一上学期语文诗歌鉴赏题大全40题word含答案_第1页
江西省景德镇市高一上学期语文诗歌鉴赏题大全40题word含答案_第2页
江西省景德镇市高一上学期语文诗歌鉴赏题大全40题word含答案_第3页
江西省景德镇市高一上学期语文诗歌鉴赏题大全40题word含答案_第4页
江西省景德镇市高一上学期语文诗歌鉴赏题大全40题word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专心-专注-专业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各题。武昌阻风(宋)方泽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注)阻风:被风阻滞。晓过鸳湖(清)查慎行晓风催我挂帆行,绿涨春芜岸欲平。长水塘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城。(注)鸳湖:即鸳鸯湖,一名南湖,在今浙江嘉兴城南,离查慎行的家乡只几十里地。秀州城:即今浙江嘉兴。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两首诗首句都运用拟人手法,将春风人格化,但春风在诗人眼中的情义却不相同,一者挽留诗人,一者催人启

2、程。B古人多以水喻思,如“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方诗即景取喻,显得更加自然贴切,达到情景交融的境地。C查诗中的“绿”字表现力极强,用以比喻碧绿的湖水,和“涨”字结合在一起,富有动感,引发想象。D“与君尽日闲临水”中的“君”,既可以理解为同船的友人,也可以理解为船,无论是谁,在此都无关紧要,诗人整日临水,心绪别有寄托。2)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什么相同之处?此外,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的尾句。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孤 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写到了孤雁不饮不啄,只是飞着

3、叫着追寻,声音里透出孤雁对它的同伴的思念。B颔联“一片影”与“万重云”相对比,在高远浩茫的天空中,孤雁是那么渺小孤单。C颈联“似”“如”借写未见而似见、未闻而犹闻的幻觉,表现了孤雁的渴望与煎熬。D尾联写野鸦也受到孤雁情绪的感染,鸣噪不已,进一步衬托了孤雁渴望团聚的愁苦。2)这首诗描写的孤雁是什么样的形象?全诗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浣溪沙新年夜坐(清)万树猿和风声落槛边。鼠窥人影过灯前。乱书翻尽不成眠。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可堪身滞海南天。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乱书翻尽”是细节描写,表现的是诗人对不能回家的愤怒之情,是一

4、种发泄行为。B“窥”“过”灯前,写出了鼠的无惧诗人,颇有它乃此间主人的感觉,益发表现出诗人客居外乡之感。C“落”把看不见的声音化成具体可感的东西,风和猿声两意象叠加在一起,倍增新年独坐的凄凉。D本词表现出一种“客的意识”,即孤单、寂寞的异乡飘零之感。2)“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如何断句?三“夜”与三“年”重叠有何妙处?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定风波 重阳苏轼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注)该词作于元丰三年(1080)重阳节,是据杜牧的九日齐安登高一诗改写而成,另

5、一版本题为“重阳括杜牧之诗”。翠微:指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处。云峤:耸入云霄的高山。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想到自己终将死去而泪流满面:“我怎么舍得离开这么美好的国都而死呢?”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描绘登高赏菊、饮酒言欢的情景;下片,写以酒助兴,饮酒抒情。全词以景入情,即景生情。B上片开头两句,前一句交代“上翠微”的行踪,后一句描绘了“江涵”“秋影”和“雁初飞”三幅画面。C“难逢”道出了作者对人生多忧的感慨,与下文的“年少”“须插”形成因果照应。D作者用“携壶”“菊花”“佳节”“登临”等反复点题,进一步表现重阳节的风俗习惯。2)词作结尾四句抒发了作者怎

6、样的思想感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有何作用?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晚题湖城驿池上亭刘禹锡秋次池上馆,林塘照南荣。尘衣纷未解,幽思浩已盈。风莲坠故萼,露菊含晚英。恨为一夕客,愁听晨鸡鸣。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题,描写了傍晚潮城驿的一派静谧之景,点明环境.B“尘衣”杂乱尚未解下,眼前秋景已经引发诗人诸多感慨.C颈联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写出莲花凋落、秋菊承露的画面.D颈联“莲“英”分别承接“塘”“荣”,也为尾联抒情做铺垫.2)依据全诗,概括尾联“恨”、“愁”的原因。6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屈 祠唐汪遵不肯迂回入醉乡,乍吞忠梗没沧浪。至今祠哔猿啼月,了了犹疑恨楚

7、王楚 城宋陆游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注)楚城,也称楚王城,遗址在今湖北秭归境内。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被罢回乡四年,又入蜀奔走八年,至淳熙五年(1178)始奉召东归,经归州(秭归),作此诗。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汪诗一二句写屈原宁死也不肯回到故乡,突出屈原忠贞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B汪诗三四句写猿猴哀啼,用猿猴的悲啼渲染悲凉的气氛,抒发对楚怀王的痛恨。C陆诗一二句将“江上荒城”与“屈原祠”联系起来,并用“荒”和“悲”定下全诗的基调D两首诗都是托物言志,选用屈原祠作为吟咏的对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抑郁不平。2)陆诗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8、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各题。惜 花韩偓皱白离情高处切,腻红愁态静中深。眼随片片沿流去,恨满枝枝被雨淋。总得苔遮犹慰意,若教泥污更伤心。临轩一盏悲春酒,明日池塘是绿阴。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煞白”“腻红”均指代花朵,“离情”、“愁态”写残花的心理。前者用“高处切”形容那种紧迫的危殆感,后者用“静中深”传达那种脉脉无语的愁思。B颔联以诗人感受写景,寓情于景。眼睛追随着坠落的花瓣顺流而去,再抬头望见残留在枝上的花朵还在遭受风雨推残。这满目狼藉的景象,怎不教人满怀怅恨?C颈联设想落花的两种遭遇:青苔遮蔽和污泥沾染。两句诗一放一收,波澜顿挫,委婉含蓄

9、地表达了诗人对落花命运的深切关怀和悼惜。D全诗虚实结合,层次分明地展现了春去花落的过程。诗人借花寄慨,将咏物、抒情融为一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2)全诗围绕“惜”字,唱出一曲春去花落的挽歌。请从内容上加以分析。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念奴娇过洞庭宋 张孝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疏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注)这首词作于孝宗乾道二年。当时,词人因谗言而被贬职,从广西经洞庭湖北归。青草:指与洞庭湖相连的青草

10、湖。西江:长江连通洞庭湖,中上游在洞庭以西,故称西江。1)词的上片主要通过_、_的修辞手法来营造月下洞庭湖广阔清净、上下澄明的美好意境。2)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赏析。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长安晚秋/秋望/秋夕赵嘏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注该诗是赵嘏客居长安时期所作。赵嘏曾于唐文宗大和六年(832)举进士不第。寓居长安。南冠:楚冠。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间之日: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悦之,召而吊之。后用“南冠”指囚徒或战俘。1)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全城的宫阙都在脚下浮动,“凄清”二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B.颔联“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态,“人倚楼”取静势,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C.颈联前句是是以“静”写菊,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靖节,油然而起归隐三径之心。D.颈联后句是写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满面愁容。以人拟物,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无限伤感。2)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尾联所表达的情感。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溪上作(其二)陆游伛偻溪头白头翁,暮年心事一枝筇。

12、山衔落日青横野,鸦起平沙黑蔽空。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东山七月犹关念,未忍沉浮酒盏中。(注)筇(qing),竹杖,东山七月,指诗经豳风中的东山七月两篇,东山写周公东征后战士归途思乡的情绪及凯旋的喜悦,七月写西周时期农夫们一年的劳作活动。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写老翁手拄竹杖伛偻临溪,此场景看似寻常,实则意蕴深沉。B颔联以山衔落日、鸦起蔽空之景,着青黑二色,渲染黯淡萧索氛围。C“白头翁”流露出垂暮之年的沉重,而“书生”则暗指壮年的豪迈。D人生暮年,诗人仍然不愿沉浮酒盏,体现了他一以贯之的爱国情怀。2)这首诗用多种抒情手法巧妙地传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赏

13、析。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鹧鸪天宋范成大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醾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春婉娩,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注酴釄(tm):一种观赏植物,古有“酴釄花开春事了”的说法。婉娩:天气温和。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这是一首歌咏春天的词,词人在歌咏阳春烟景的同时,还流露出了作客他乡的飘零之感,在较深层次上,还含有对青春老去的喟叹。B首句“嫩绿重重看得成”,以“嫩绿”为全画敷下了基本色调。它可以增强春天的意象,唤醒读者对春天的情感。C第二句中的“曲阑幽槛”,把画面展开,打破“嫩绿”的单调,增添了曲折回环、花木幽深的

14、立体感。D上阙前两句写动景,后两句“蜂儿闹”“燕子轻”则写静景,动静结合;以绿叶红花、蜂儿燕子为主体,勾勒出庭院中醉人的春景。E. “送了斜阳月又生”,结尾以日落月升,写时间流逝,春色难留,将写景、叙事、议论融为一体。2)词的下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加以简析。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秋风(其二)杜 甫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B第二句为诗人

15、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堕,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C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D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2)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诗人抒发思归之情,“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六月十四日宿东林寺陆游看尽江湖千万峰,不嫌云梦芥吾胸。戏招西塞山前月,来听东林寺里钟。远客岂知今再到,老僧能记昔相逢。虚窗熟睡谁惊觉?野碓无人夜自舂。注陆游在1170年游历庐山,住宿东林寺。宦游8年后,1

16、178年宋孝宗召他东归,途经九江庐山麓,再次住宿东林寺。野碓(du):此处指田野用水力舂米的水碓。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联叙事,对于一个“看尽江湖千万峰”的人来说,一个云梦泽哪里会芥蒂在胸中。B颔联写诗人留宿东林寺,想邀明月一起来听寺里的钟声,表现了对幽静的东林寺的喜爱。C颈联中“远客”是诗人自谓,他没想到今日又旧地重游,而且老僧还记得昔日相逢的情景。D“谁惊觉”的“谁”字不仅指人,也包括各种声音。意思是,究竟是谁把我从熟睡中惊起的呢?2)本诗后两联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小题。瑞鹧鸪辛弃疾期思溪上日千回,樟木桥边酒数杯。人影不随

17、流水去,醉颜重带少年来。疏蝉响涩林逾静,冷蝶飞轻菊半开。不是长卿终慢世,只缘多病又非才。(注)期思:地名,在今江西省上饶市。罢官后的辛弃疾长期闲居并终老于此。长卿慢世:汉代辞赋大家司马相如字长卿。慢世:傲世,以傲慢的态度对待世事。1)这首词描写了作者罢官后怎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2)下阕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红 梅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注: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

18、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B“自恐冰容不入时”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C“尚余孤瘦雪霜姿”在写红梅“雪霜姿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D“酒晕无端上玉肌”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E. 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2)作者认为石老的诗没有说出红梅最本质的持征。请结合颔联来分析“梅格”的含意。1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题老学庵壁陆 游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注)此诗为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时所作,此时

19、金兵已占领北方领土,宋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述了老学庵的概况,由竹子搭建、茅草覆盖而成,十分简陋。B.诗人把老学庵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可以在书斋中读书度过一整天。C.颈联写诗人虽年老退居山阴,可看到百姓生活太平无忧,依然感到高兴。D.尾联是对诗人日常生活境况的描述,照应首联中的“萧然”,同时充满生活气息。2)诗人为什么“少睡眠”?请根据诗歌内容简要分析。1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野 菊李商隐苦竹园南椒坞边, 微香冉冉泪涓涓。已悲节物同寒雁, 忍委芳心与暮蝉?细路独来当此夕, 清尊相伴省他年。紫云新苑移花处, 不取霜栽近御筵。( 注) 省

20、: 记, 忆。 紫云: 指代中书省。 令狐楚、 令狐绚父子曾对李商隐有知遇之恩,令狐绚时任中书舍人。 霜栽: 指野菊。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和 锦瑟 一样, 都体现了作者诗歌幽约细美的艺术风格。B第四句写秋菊敛香隐迹, 甘于与暮秋寒蝉一样寂寞, 令人不胜感叹。C颈联将“此夕” 与“ 他年” 对照, 暗含着作者对身世的无限感慨。D尾联表面写野菊不被人取用, 实则暗指令狐绚不向朝廷引荐自己。2)本诗第二句“微香冉冉泪涓涓” 历来为人称道, 请赏析此句的妙处。18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经行岚州杜审言北地春光晚,边城气候寒。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水作琴中听,

21、山疑画里看。自惊牵远役,艰险促征鞍。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春光晚”“气候寒”点明了边城岚州的环境特点,从而奠定了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B“往来花不发”紧承首句,从空间角度写出了诗人行程的变化,表现了岚州城“春光晚”的特点。C“新旧雪仍残”中两个形容词连用,通过诗人对所见景物的细致观察,写出了边地的“气候寒”。D诗歌的情感较为丰富,有对边地苦寒的慨叹,有对山水美景的赞赏,也有自己以国事为重的情怀。2)颈联“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1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雨 中陈与义北客霜侵鬓,南州雨送年。未闻兵革定,从使岁时迁。古泽生

22、春霭,高空落暮鸢。山川含万古,郁郁在樽前。注靖康年间,金兵攻入宋都汴京,北宋灭亡,陈与义南渡避难。此诗作于南渡避难时。从使:即使。霭:云雾。鸢:鸟名。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联写客居南方的诗人双鬓发白,眼前这一场雨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B第二联抒发感叹,诗人因为没有听到战争平息的消息,觉得自己度日如年。C第三联写古老的湖泽上蒙上了层层云雾,傍晚时分,空中的飞鸟下落归巢。D本诗用词贴切准确,如首联用“送”表岁月不居,颈联用“生”状霭自下而上。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20(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生查子独游西岩辛弃疾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

23、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注)生查(zh)子: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本词为作者罢官闲居上饶时所作,西岩为上饶城南风景优美的地方。偃蹇(yn jin):高耸的样子。生:语助词,无义。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先是“我”对“青山”说,然后转换成“青山”对“我”说。B下阕先写高天的明月由山头下来,使人不敢置信又渴望得到解释,后写明月是被词人读离骚的声音打动吸引而来,并用月影代替月亮,解释生动巧妙。C词人用拟人的手法写青山明月,青山貌似傲慢却充满情意,明月高洁又善解人意,他们是词人独居时的知心朋友。D这首词意境开阔,音

24、调悲怆。运用典故不露痕迹,包含的意思却极为丰富、深刻,可以说是言近旨远,辞浅意深。2)结尾两句“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表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1阅读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贞元十四年旱甚见权门移芍药吕温绿原青垅渐成尘,汲井开园日日新。四月带花移芍药,不知忧国是何人!注:贞元十四年大旱时所作。1)诗的前二句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2)简析诗歌的后二句中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2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西北有高楼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25、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选自古诗十九前)注杞梁,名殖,字梁,春秋时齐国大夫,伐莒,战死于莒国城下。其妻痛哭十日后自尽。清商,乐曲名,声调清越悲凉。1)下列对这首诗的贯析,不正确的项是A诗中用“上与浮云齐”和“阿阁三重阶”两句来突出楼阁之高。B“音响何悲”的“悲”字概括了全诗的感情,而“徘徊”“叹”“哀”等词语则具体描写出了悲凉的感情。C“中曲正徘徊”中的“徘徊”一语双关,既形容乐曲旋律回环往复的变化,也暗指歌者彷徨不定的心情。D诗的最后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表现出听着希望与教者结为连理、比翼双飞的思型感情。2)楼上歌者之悲与听者之悲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23阅读下面这首宋

26、诗,回答下面小题。详定试卷(其二)王安石童子常夸作赋工,暮年羞悔有扬雄。当时赐帛倡优等,今日论才将相中。细甚客卿因笔墨,卑于尔雅注鱼虫。汉家故事真当改,新咏知君胜弱翁。注:宋嘉佑六年(1061)朝廷春试,王安石与杨畋同任详定官,读其诗,因答之。扬雄:西汉辞赋家,著有甘泉赋长杨赋等名作。晚年曾对此颇后悔。颈联“客卿因笔墨”即指扬雄写的长杨赋。王褒因善作赋而蒙汉宣帝赐帛。枚皋曾发牢骚说:“为赋乃俳,见视如倡。”唐人重进士试,宰相等高官多出自此,北宋亦相似。 尔雅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解释字词的训诂书。韩愈曾说:“尔雅注虫鱼,定非磊落人。”魏相,字弱翁,汉宣帝时丞相,主张“方今务在奉行故事而已”。1)下列

2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今的学子们常炫耀自己辞赋写得好,却不知当年西汉的辞赋名家扬雄曾在晚年对自己作赋的经历深感后悔。B“倡优等”三字表明,当年因辞赋出众而受赏的王褒和抱怨自己辞赋出众而不受重用的枚皋,地位都不高。C宋朝与唐朝相似,也采用科考取士,工于辞赋者不仅可以入朝为官,甚至可以位至宰相,与汉朝差别极大。D诗人认为汉朝辞赋家地位低下的情况确实应该改变,本朝不该出现这种情况。杨畋也是认同这种看法的。2)本诗表达了哪些情感态度?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2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观村童戏溪上 陆游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晴。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扶风鸣。三冬暂就儒生学,千

28、耦还从父老耕。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注:此诗为陆游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春,闲居山阴时所作。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第一、二句,写雨后溪水上涨,漫到与堤岸相平,作者闲来无事,观看村里的孩子们在刚放晴的傍晚嬉戏玩耍。B第三、四句中,“踉跄”“跋扈”等词,形象传神地描绘了孩子们骑竹马、放风筝的游戏,原汁原味,极富生活气息。C第五、六句宕开一笔,由远及近,由虚转实,描述了孩子们农闲时入塾学习、农忙时跟从父辈耕田劳作的生活。D本诗前六句写景叙事,最后两句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慨,既趣味盎然,又发人深思。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

29、析。25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春日山居寄友人周贺春居无俗喧,时立涧前村。路远少来客,山深多过猿。带岩松色老,临水杏花繁。除忆文流外,何人更可言。(注)文流:文士之流,指有才学之士。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标题既点明了写作的时令,又表明了诗人的生活环境和写作意图,可谓“一举多得”。B首联描写了春居山中、远离尘嚣、时立观景、怡然自得的诗人形象,诗人高雅脱俗,飘然世外。C颔联运用对比的手法,以“少”与“多”相对比,鲜明地写出了山居环境远离尘嚣的清幽和静谧。D颈联写岩石旁松树的老色,寄寓诗人年老之意;写临水杏花的繁茂,又暗喻诗人的老当益壮。2)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

30、想感情? 诗人是如何抒发这种情感的? 2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公无渡河李白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波滔天,尧咨嗟。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其害乃去,茫然风沙。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有长鲸臼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箜篌所悲竟不还。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竞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注释)凭:不用工具过河。湄:水边。罥:挂。1)公无渡河的一二句“黄河西来触龙门”和五六句“大禹不窥家”写出了黄河_ 的特点,它们分别使用了_和_的手法。2)上面两首诗都写了“公渡河而死”一事,前者繁、后者简

31、,你更喜欢哪一首呢?说明理由。2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天津桥春望(晚唐)雍陶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注)天津桥:是洛水上的一座浮桥,在今河南洛阳西南。上阳:上阳宫,唐高宗时建造,在洛阳皇城西南,洛水天津桥附近。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2)本诗一、二句在写景上有何特点?请从艺术技巧的角度简要分析。2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白居易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借问谁家妇,歌

32、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1)下列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夜闻歌者是一首短篇叙事诗。从诗中的描写来看,白居易当时好像就宿在船上,船则停泊在鹦鹉洲边。诗的构思与其名作琵琶行颇为相似,只是手法远较后者简练含蓄。B作者将秋江、明月、江船串联起来作为氛围背景,给人一种孤寂的感觉。秋天成为“寒秋”,明月成为“冷月”,江船成为“孤舟”,隐约传来的歌声,自然也是“堪愁绝”,却产生一种“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意境。C作者此诗中用“雪”来形容人的容貌,新颖独特:既道出这位少妇肌肤如雪、楚楚可怜的形象,又表现她哀愁悲伤的心情。从视角来分析可以看出作者是远观,只隐约地看到她如雪

33、的容貌。D“低眉终不说”中的“说”字通“悦”字。诗中女子的怨绪一发不可收,是自叹身世的可怜,还是抒发闺愁呢?这引起了作者耐心的询问。虽经作者婉言宽慰.她始终不解愁容。2)后人评价本诗和琵琶行时认为,虽然这两首诗都写了乐伎歌女的悲惨命运,但白居易的琵琶行反映的社会现实更为深广。请结合这两首诗内容上的不同来说明这一点。2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郊居岁暮柳宗元屏居负山郭,岁暮惊离索。野迥樵唱来,庭空烧烬落。世纷因事远,心赏随年薄。默默谅何为,徒成今与昨。(注释)此诗作于元和十年冬,是柳宗元贬居永州时期的作品。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点题,交代了写诗的环境、时间以及

34、因“离索”而“惊”的情绪变化。B.颔联紧扣“野”字,“庭空烧烬落”是说野火的灰烬飘落在空旷的庭院之中。C.尾联写出了诗人的情态,在“今与昨”也就是过去和现在,都是在“默默”中度过的。D.全诗的前四句重在描写景物,后四句重在议论抒情,景、情融为一体,浑然天成。2)结合全诗,说说诗人究竟为何“默默”。30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1)首联第二句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2)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试赏析本联的精妙之处。【参考答案】

35、*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诗歌鉴赏11)C 2)感情:都抒发了对故乡浓厚的的热爱、依恋之情。方诗尾联:乐景反衬哀情.明明是心中有无穷归思,有无尽乡愁,根本无心欣赏柳絮飞花,他却说贪看飞花忘却愁,抒情委婉曲折。(若答“正话反说”亦可给分)查诗尾联:“过”字用语精妙,既是船过,也是香过,更是情过,诗人把带着泥土芳香的油菜花味突现出来,写出了对家乡最独特的感受,这花味唤起了诗人浓厚的乡情,引人遐思. 21) D 2) 这首诗描写的是离群独飞、思念同伴的孤独凄苦、热烈执着的大雁形象。诗歌通过孤雁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颠沛流离的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以及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和执着

36、精神。 31) A 2) 断句: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 ;“夜”与“年”叠词,既形象地传达出“哽咽”的味道(夜夜夜、年年年)又表达出每年(年年)每夜(夜夜)都陷入愁苦中和年华已逝的悲哀中的意思,加强了感情,同时也使诗歌的韵律感更强。 41)B2)第一问:作者直言“不用怨斜晖”,衰亡老去是自然规律,不必为此而感伤,表达了面对生死旷达超脱、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第二问:作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但反其意而用之,使生死观的表达更显得超凡脱俗,人生的境界更加高远。51)C2)草木凋落,景物衰败;时光流转,年华逝去;羁旅漂泊,思乡浓重;晚睡晨起,辗转急迫。61)A2)(1)以滩声依旧来反衬,表

37、达对人间万事万物变迁的感慨。(2)表达了一个爱国志士的凭吊古迹、追忆往昔、对楚城荒废状况有所感伤的情怀。(3)对南宋统治者偏安苟活的辛辣讽刺。71)C2)首联写枝头残花即将凋零,表现了诗人对花的怜惜和同情。颔联写雨打风吹、水流花落的情景,诗人对风雨的怨恨和对花朵的同情融合无间。颈联写诗人希望花朵凋零之后有一个较好的结局,表现了对落花的怜惜。尾联遥想明日残红去尽,只有树荫倒映池塘。表达诗人因花已凋尽而产生的悲凉之情。全诗从花残、花落、花落后的遭遇一直写到花落尽的情景,紧扣“惜”字反复渲染,反复加深,表达面对春花消逝的流连哀痛心情。81) 比喻 夸张 2)“孤光自照”,写出了词人不被人理解的孤独。

38、“肝胆皆冰雪”,用比喻的手法表明自身的清白,表达了自己对高洁品质的坚守。“短发萧疏襟袖冷”,抒发了词人年华逝去的感叹和仕途失意的落寞、苍凉。词的后五句,运用想象,通过动作和心理描写抒发了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豁达和豪迈。91)D2)尾联中“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同时,结合下句的“空”字。又可以看出诗人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101)C2)借景抒情,融情于景,颔联借萧索阴沉的溪上风景,抒发了内心的愁闷;直抒胸臆,颈联用“书生无地效孤忠”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借典抒情,尾联用诗经豳风中东山七月的典故,寄寓诗人对国家战事的关心(或爱国之情)和对民生疾苦的忧虑。111

39、)DE 2)(1)伤春自伤之情。“残花”指春已暮,借酒浇愁而愁不去。(2)作客他乡的飘零之感。“客飘零”,作者长年作客在外,欢娱少愁思多。(3)时间流逝,春光难留。“送了斜阳月又生” ,日落月升,岁月流逝。 121)C2)最后四句,句句饱含悲情,望月思归而难归为悲,挂帆可还乡却不是今夜为悲,他日归家却已漂泊一生华发满头为悲,牵挂故园池台不知是否残毁为悲。但悲情中却有乐笔,“不知明月”句用语俏皮,妒忌他人团圆美好,泪中含乐;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会倚靠庭园旧树欣然满足,饱含希望之乐。后四句写尽了漂泊者悲喜交加、笑泪掺杂的复杂心情。悲情是主调,虽有想象中的归家之乐,但对照眼前不得归的现实

40、处境,让人更觉不归的心酸。131)A2)颈联用转折含蓄的笔法,写与老僧话旧,表现出诗人对东林寺的深厚感情以及倦于仕途的思想。尾联 写山寺熟睡和野碓夜舂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他坦然超脱的情怀。141)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罢官后落寞、无聊的闲居生活。作者本有杀敌报国的雄心,然而时光流逝,青春不再,他只能在期思溪边借酒浇愁,与滞涩的蝉声、寂静的树林、轻飞的冷蝶、半开的菊花作伴,落寞、无聊。 2) 下阕后两句表达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愤懑。是借用典故(反语)来表达的。作者用反话说以文章名世的司马相如远离世事,是因其多病又非有才之人,实则是借以委婉地表达自己空有报国之能、却不被任用的无奈和愤懑不平。

41、151)CE2)“故作”一句,是说红梅尽管艳若桃杏,但其品性还是冰清玉洁,本质不变。“尚余”一句形象地再现了红梅孤瘦遒劲、凌霜傲雪的品格这两句委婉地表现了作者身不由己的苦衷,也流露出他坚持节操,不变其本性而感到自我安慰的心情。161)C2)从诗歌首联和尾联看,诗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从颈联看,诗人一方面因年事已高,晚上本来就睡不好觉;另一方面,更因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诗人感到忧虑。171)B 2)运用比喻,将菊花上的露珠比作泪水,生动贴切。运用叠词,“冉冉”“涓涓”,由外在环境写到内在心境,节律优美,音韵和谐。运用双关,“微香”既指花香,也暗指自己保有的高尚品格、美好才情;“泪”既指露珠,也暗指自己身世悲苦。含蓄形象。承上启下,将上句透露的处境和下文揭示的心境联系起来,结构严密。奠定感情基调,为后文的“悲”“忍”“不取”等情感作铺垫。 181)A2)用琴声描摹水流的声响,用画卷比喻山间的美景,生动贴切。视听结合,写出了岚州一带的山水之美,令人陶醉。情景交融,以景写情,强化了诗人欣赏边地风光的喜悦之情。191)B2)意为面对万古不变的山川,我烦闷地喝酒。抒发了山川如旧,国破家亡,有家难归,忧愁难消的郁闷之情。201)D2)“夜夜”表明游山逗留不止一日,明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