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学综合素质复习资料:1.1教育观第一章 职业理念第一节 教育观一、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公布,在指导思想中有这样的表述:“把以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 资源的主要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 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 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2、纲要把国家教育的战略主题确定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 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 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国民教 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 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
3、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 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 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辅导员、班 主任队伍建设。2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
4、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3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 一。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 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 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
5、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和发展,最终主要落实到学科课堂教学之中。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科课堂教学,应该努力从多方面人手,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从目前学科教学的实际来看,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操作。(一)把教学目的的实现,落实到每一堂课,乃至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把教学目的的实现落实到每一堂课,乃至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这是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最基本要求。现行的课堂教学,不能说没有目的要求,也不能说背离了目 标,但在目的要求的先进性、全面性、系统性、科学性等方
6、面,在目标的实现策略和具体操作等方面,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现行的课堂教学,对 知识教学、思维开发、能力培养也有比较明确而又全面的目标体系,但重在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重在对思维品质的培养。重在对一般的学习能力和特殊的学习能力 的培养,而对科学的历史与发展、科学与真善美、科学与社会、科学与生活、科学与个人等科学观的教育,科学与政治、科学与经济、科技兴国等科学意识教育,追 求科学、尊重科学、实事求是、正确对待名利、善于与人合作、有高度责任心等科学态度教育,客观精神、实证精神等科学精神教育,谦虚谨慎、严谨求实、吃苦耐 劳、不断进取、求异创新的科学作风教育,也要有具体的要求;教学中对学生
7、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的培养。学习需要的满足,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态度的端 正,也要渗透到教学的目标要求中,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堂课,乃至每一个环节,这不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发展的要 求。(二)构建紧密与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发展相联系的学科内容体系素质教育要通过学科教育来实现,首要取决于教学内容。构建紧密与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发展相联系的学科内容体系是最为迫切、最为关键的一件大事。以往的教材、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过多地考虑了学科内容的完整性和全面性,过分地追求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和严谨性,而忽视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忽视了科学与人、科学与社会、科学与生活
8、广泛而又紧密的联系。 针对以往教材内容的缺陷,新的国家课程改革意见就明确指出,2000-2010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以邓小平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要面 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论述为指导方针,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构建一 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程内容体系着力强调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良好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和文明卫生的习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新的课
9、程标准,要求根据基础教育的任务、教育基本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考虑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所需的基本素质,结合各门类课程特点,渗透对学生思想品德、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方面的要求。 例如,面对时代的发展及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目前中小学数学教育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数学教学内容相对陈旧、落后;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单一、被 动,缺乏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等学习方式的熏陶,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书本知识和运算、推理技能的关注较多,而对学生的态 度、情感关注较少。因此,建立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数学课程内容体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新的国家数学课程改革意见中就明确指出,数学
10、教育 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问。义务教育阶段的数 学课程应充分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 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诸如储蓄、债券、保险、股票、住房、 旅游,乃至家庭开支等,数学在这些方面的应用必将成为公民的基本素质。再有,自然科学学科与能源和交通、环境和保护、人口与优生优育、营养和健康、资源和生态平衡等诸
11、多方面也都有着直接的关系,都是极其丰富的面向社会和生活的教学内容。(三)全方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 全方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这是人类进入21世纪后的新世纪教育对课堂教学 提出的首要任务和核心课题。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没有从根本上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不能真正让所有学生参与教学,不教学生如何学习,这是影 响教学质量较深层次问题的有力揭示。但时至今日,一些学校和教师依然囿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束缚,嘴上喊着教育改革,加强素质教育,但在实际 操作中。却
12、仍然不能抛开以往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一味地以知识教育灌输学,给学生加负,加压,加班,加点,学生的书包沉重,心理负担和压力更沉重。在这 种教育模式下,常常有些孩子行为逆反、心理压抑,其结果导致教者失望、学者沮丧;也有一些孩子上进心很强,学习非常用功,整天“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除 了书本还是书本,即使假日,也是闭门苦读,学得很辛苦,可是其成绩却总是一般,有的甚至被同学嘲笑为“书呆子”,久而久之,变得沉默寡言,离群索居。成了 真的“书呆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科学地理解和掌握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也就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在脑疲劳状
13、态下,大脑血管收缩,血液黏稠不畅。供氧不足,脑细胞活力下降。人会感到头昏脑胀,记忆力下降,注意力分散,反 应迟钝,思维等心智活动难以正常发挥,严重影响到智力潜能的开发。这样的情况下迫使学生学习,只能事倍功半。又谈何良性循环。更为严重的是,脑疲劳会诱发 多种心理疾病,尤其是青少年,长期脑疲劳,导致失去自信,情绪低落,精神忧郁等心智障碍,严重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导致学生行为怪异、荒诞,甚至出现 严重后果。这方面的事例早已屡见不鲜。国内外的许多研究都赞成,几乎所有的教学都没有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虽然我国的教学内容相对来说。偏 深偏难偏多,但我国的教改实验和教学实践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的学生不
14、仅能够达到中小学课程的基本要求,而且还会学得很好,有些内容还可提前学,提前 教。而目前在我国仍存在一定数量的所谓“差生困难生”,并不在于他们没有这种潜能,而是由多种因素所造成的,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参与教学的机会少,不 能“平等地”像其他学生一样同教师交往。据问卷调查发现,教师在课堂提问、答复、要求和评价这四种交往行为中,选择交往对象时,均在成绩的好坏、地位的高 低、角色的不同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教师比较愿意与学生中的干部、地位高者、优等生交往。这种实际情况,只会使“差生”越来越差,造成恶性循环。另外,虽 然“差生”在记忆、注意、问题解决、知识背景、认知能力等方面与中等生、优等生存在一定的差
15、异,但只要得到教师的有意关注和科学的教育。这种差异可以在一 定程度上得到消除。此外,学生的学习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就是端正学习态度。 形成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能力。(四)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素质教育的成败,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当前,我国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距甚远。教师素质低下,对教育教学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十分突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充分挖掘教师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仍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产生一种强大的内驱力
16、,激励每一位教师以全身心的投入去实现自己的教学追求。新的 教育观念应该包括素质教育的整体观和整体改革的方法观。整体观即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质量观,它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指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而非单 一的某一种素质教育;方法观即方法论,整体改革方法观就是要求教师要以正确的整体思维观与正确的整体行为观,处理改革的“一与多”的关系、局部与局部的关 系、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从教育教学的整体出发,认真研究教育课题本体结构在全部教育结构中的结构地位及其结构功能作用,对教育课题进行设计与整体实施,实 现最后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推动全面素质教育的实现。其次,要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师德与观念同样具有对教
17、师教育行为导向的机制作用。 正是这一点,决定着师德对实施整体改革、实施对全体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关键性作用。因此,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有高度的事业心与责任感,有开拓意识和创造精 神等优良品质。教师的工作态度与能力是决定教育工作成与败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一举一动不仅影响着教师自己的工作效果,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行为与品格。教师 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崇高的精神境界,要有高度的敬业、爱岗精神,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用自身良好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言行举止去影响学 生,做学生的楷模。另外,还要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优化学校管理,以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
18、地发挥教师的作用。(五)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教师能动性的基础上,以实现教与学的统一,还在于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体系。教学目标的层次性,教学内容的多元性,教学 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模式必须多样化。微观层次上,可以有知识掌握与传授模式,技能形成与训练模式,能力获得与培养模式,行为规范的认同与示范模式, 态度改变与教化模式等等;从内容来考虑,可以有概念教学模式。例题教学模式,思想方法教学模式等等。宏观层次上,比如说可以有:学习教授模式,发现 指导模式,问题解决模式等等。对这些教学模式的理解,不能仅仅认为它是教师的操作步骤,只含有教师行为,而应该这样来认识它
19、:既包括学生的行为, 又包括教师的行为;既体现学的规律,又要体现教的规律:更重要的是体现教与学的对立统一规律,充分反映教依赖于学、学受制于教的学与教的有机统一。另外,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认识教学模式,对实施素质教育来说,有其特殊意义。其一,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促使学生个体社会化,使学生的思想跟上社会前 进的步伐,使学生的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使学生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其二,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它组成一个特殊的社会系统,有其社会学层面, 可作社会学分析;其三,教师和学生都是社会成员,虽然进入课堂之后,其角色要发生变化,但作为社会系统的课堂,教师和学生仍将要保持许多原有社会角色
20、特 性。所以课堂教学要实现学生个体社会化,就要从社会学层面来看待教学,提倡、重视并建立教学的社会学模式。第二节学生观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这一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人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决定于其所处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获得的发展机会也不相同。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社会发展
21、史的考察指出,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城市和农村的分离。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旧的社会生产分工 和不合理的生产关系是人的片面发展的原因。人的片面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人的片面发展在资本主义手工工场中发展到了极端的地 步。3机器大工业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与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道路。首先,机器大工 业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需要。其次,机器大工业生产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条件。因为机器大工业生产创造了极高的劳动生产率和社会财富,缩 短了劳动时间,使工人有物质条件、时间、精力去从事学习,发展自己。4社会主
22、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机器大工业生产所提供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在资本主义社会并不能充分地实现。只有消灭剥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全体劳动者提供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才能使他们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5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人的活动特别是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特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性活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人类在劳动 中产生,人类因劳动的异化而异化,因劳动的解放而解放,因劳动的发展而发展。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
23、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马克思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7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主要指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及各种素质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个性即人的品质和风格,是人 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体质能力、精神状态、心理倾向及行为特征的总和,它反映的是人的不断发展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二、“以人为本的涵义 所谓以人为本,其基本含义简要地说就是: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他是一种 价值取向,
24、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他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我们需要围绕这种基本含义,进一步从哲学上深入挖掘以人为本的具体内涵。以人为本是一个关系概念。人主要处在四层基本关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我们可以从这四个层面的关系中具体解读以人为本的完整内涵。第一,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即保持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具有良性的循环能力。第二,在人和社会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既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
25、进人的全面发展,又积极为劳动者提供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第三,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就是强调公正,不断实现人们之间的和谐发展,既要尊重贫困群体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也要尊重精英群体的能力和贡献,为他们进一步创业提供良好的人际环境。第四,在人和组织的关系上,就是各级组织既要注重解放人和开发人,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与舞台、政策与规则、管理与服务,又要努力做到使人们各得其所。三、“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在中小学学校的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任何教育改革、教学理论的创新与教学观念的改革,首先是教师观、学生观和师生关系的更新。怎 样看待每个学生,教师角色如何扮演,以及怎样
26、处理师生间的人际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应该考虑的实际问题。作为教师,应该摈弃落后的学生观,树立全新的学生 观,用新的学生观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工作,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那么,教师应树立什么样的学生观呢?(一)学生是完整的个体 在长期的学校教育工作中,有些老师重智育轻德育,重做事轻做人,重理论轻实践。在这些教师头脑中,学生并非独立的个体,而只是片面的学习机器。以这种观 念和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无疑会有很大的缺陷。“马加爵”式的人是教育的悲剧,我们不允许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因此,教师必须意识到学生是独立的完整个体,这 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正确出发点。而学生的素质包含思想道德素质、社会文化素质和生
27、理心理素质。缺一不可。我们应该对学生毫不犹豫地坚持全面发展的教 育。(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时间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育的根本目的 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师只要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学生观,就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就会从知识的灌 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有主动探索精神,眼界开阔、思维活跃,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开拓进取。有所贡献。(三)学生需要尊重 传统的学生观认为学生年龄小,不成熟,需要教师严格管教。有的教师总是采取居高临下的态度,要求学生服从自己;有的老师动
28、辄训斥学生、挖苦学生、惩罚学 生;有的老师采取高压政策,认为这样可以管住学生。这样的师生观只有使师生关系不融洽、有隔阂、师生关系趋于紧张。在专制型教师的教育下,学生的独立人 格、进取意识、探索精神以及好奇心和创造力都难得到健康发展。教育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情感沟通、人格互动的过程,因而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尊重他们 的思想、感情和个性。如果学生的认识不足,要悉心引导;如果学生的看法有道理,要尊重支持。这样的教师才会受到学生的真心爱戴,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缩短 师生的心理距离,师生之间才能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只有在这种新型师生关系下,学生才会身心愉快地参加到学习活动中,积极
29、主动地进行 学习和探索。(四)学生都有潜力传统的观念认为听话、成绩好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有的老师深受影响,以是否听话和成绩好坏来评判学 生。这样的观念限制了具有独立思考、具有创造潜力的学生的发展。素质教育要求树立所有学生都值得培养的观念,相信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天赋,都有内在的潜 力,都有向上、向善的内在要求,关键在于按照他们在早期表现出的天赋选择适于其发挥才能、天赋的职业。教师不应对学生抱有先入为主的成见,从而把学生定性 化,要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克服按统一标准和尺度去衡量学生,追求完全趋同,整齐划一的弊病,根据学生各方面情况进行因材施教。这就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贯彻 个别对待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
30、把锁,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成为不同领域内有所专长、有所成就的人。如果我们的教师树立了所有学生都值 得培养的意识。那他们对教育好每一个学生都会有热情和信心,就会想方设法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而教师的热情和努力就会变成学生发展的重要动 力,培养大批创造型人才、增强民族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目标就完全有可能实现。第三节教师观一、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一)树立正确的专业意识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专业发展意识意味着人不仅能把握自己与外部世界 的联系,而且具有把自身的发展当做自己认识的对象和自觉实践的对象,并能构建自己的内部世界。只有达到这一水平,人才在完全意义上成为
31、自己发展的主体。 也就是说,教师首先要意识到对学生学业评价不只是关乎学生的发展,也关乎着自己的发展,关乎着自己的职业幸福感等。新课程下的学生学业评价需要教师有更强 的专业意识,要不断地把自己当前的教学与过去相比较,并从中找到存在的不足和取得的进步:与其他教师相比较找出存在的差距,以便更好地规划自己未来几年专 业发展的方向:要总结过去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成就,对于自己当前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也要能够做出客观和理性的分析,在规划将来的发展时要着重于对教育教学改 革和发展前沿的问题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把握(二)拓展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一个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它关系到学生能够从教师那里学到什么以及如何学的问题。教
32、师一般都负担某一学科或某一专业知识领域的教学工作。掌握这一学科或专业领域较全面和坚实的知识,是对一个教师的基本要求。 但是由于时代的飞速发展,教师的“一碗水”、“一桶水”水平显然不能胜任今天的工作。如英语教师首先必须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具备当代科学与人文的基本 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基础,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同时也帮助保持教学的时代性,为评价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视界。其次,教师在教育理论方面丰富自己的知识素 养,掌握学生及其具备的知识,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知晓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规律,能诊断学生英语学习困难和特殊学习的需要。这些知识的储备,有利于教 师正确、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评价。再次。教师
33、还具有与教师的职业生活相关的课程、教材与教学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它直接可以运用于课堂生活,为具体的教 育情景提供有效的策略指导。(三)提高专业能力教师的专业能力指教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教学与反思的能力,包括教学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提高专业能力应做到:第一,提高教学能力;第二,提高教学研究能力。第二章 教育法律法规第节 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及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节选)(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1995年3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5号公布,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节选)(19
34、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节选)(1993年1O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93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5号公布,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节选)(1991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2006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修订(2007年6月1日起施行)
35、五、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1999年6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六、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2002年6月25日教育部令第12号发布,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节选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制定本教育规划纲要。二节 教师权利和义务一、教师权利的内涵(一)教师权利的涵义权利是法律规定的作为或不作为的自由。它是一种法定的行为方式,主要目的在于协
36、调权利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对于教师而言,教师权利也称教师的法律权利,是指教师依法享有的某种权能和利益,表现为教师作为权利享有者能够做出或不做出一定的行为,或要求他人作出 一定行为的资格。也就是说,教师享有法律规范所设定并保护的选择自由和合法权益,这些权利要以相应义务人的义务为保障。总体来讲,教师的权利包括:要求他 人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或履行法律义务的请求权;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做出教师法等法律所赋予的积极行为权;当相应义务人违背法律义务、侵犯教师权利时,教师可 向国家机关申请强制执行权。(二)确立教师权利的法律依据1关于教师权利的国际规定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并通过了关于教师地位
37、的建议书,该书是国际上首次探讨教 师地位及权利的文件。本文件在梳理各国教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教师应有的工作条件、待遇等权利问题,并根据当代教师社会地位的一般情 况,提出了解决各种问题的建议性措施。虽然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书并不是国际法律性文件,但它是众多专家对各国教师现实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后形成的, 因此具有重大价值,对各国政府研究和确立教师权利具有指导意义。2关于教师权利的宪法规定宪法是一个国家确立其政治、经济、文 化、教育等各项基本制度和公民基本权利的根本大法,国家和地方的任何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政治上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经 济上享有财产权;
38、文化上享有文化教育权等包含公民生产、生活、保障各个方面的权利。为了保障宪法确立的公民各项权利的实现,国家根据宪法又制定和颁布实施 了民法、行政法、经济法、教育法、婚姻法、劳动法、军事法等基本法律和不同层次的法规。因此,宪法是教育部门法律、法规制定的基础,也是教师权利确定的法 律依据。3关于教师权利的教育法律、法规1993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教师法,它以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保障教师待遇为宗旨,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并提出了教师享有的各项基本权利。新义务教育法,也将尊重教师作为相应的法律原则,写进了法律条款(第二十八条)。二、教师的基本权利 教师的基本权利可以分为两个部
39、分,一是教师作为公民所享有的各种权利,可称之为教师的公民权利;二是身为教师所享有的权利,可称之为教师的职业权利,这 两部分权利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此外,工作于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师,其享有的权利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区别。也就是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不同于 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他们享有的权利具有任职阶段的特点。(一)教师的公民权利教师的公民权利是指教师作为公民依法享有相 关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依照我国宪法的规定,教师的基本公民权利主要包括:政治权利、宗教信仰权、平等权,人身权、文化教育权、经济权以 及监督权等。在这些基本权利中,人身权利和人格权利是教师一般公民权利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40、人身权利和人格权利是公民基本权利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教师基 本公民权利的主要表现。对于教师来讲,这两项权利又具有特定的内涵。所谓教师的人身权利是指包括教师的生命权、健康权和人身自由权在内的一项 重要权利。首先,宪法保证教师的生命安全,任何非法行为不得侵犯教师的生命安全。其次,教师的身体健康权保障教师身体机能和外部器官的完整性不得受非法剥 夺。再次,教师的人身权,保证教师身体不受非法限制以及安宁居住不受他人侵扰。所谓教师的人格权利主要是指教师的人格尊严不受侵害,它包括名 誉权、荣誉权、隐私权、肖像权和姓名权等一系列与人格尊严有关的权利。名誉权是以因名誉所受利益为内容的权利。荣誉权是名誉权的一种,
41、指通过一定方式获得 特殊身份的权利。通常多以获得荣誉称号的方式实现。隐私权,又称个人生活秘密权,是指公民不愿公开的关于个人生活事实不被公开的权利。在日常生活中,教师的人身权利和人格权利受到侵犯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教师遭受来自家长、学生的殴打,遭受到侮辱和性骚扰,等等。依据主体的不同,侵犯教师人身权的案件大体分为四类:学生对教师人身权的侵犯;家长对教师人身权的侵犯;学校领导或同事对教师人身权的侵犯;社会人员对教师人身权的侵犯。教师人格权利受到侵犯的状况对于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十分不利。保障教师享有人格权利和人身权利,既是对教师的尊重,更是对教师的保护。这不仅有利于教师的人格尊严的维护和身体健康的安全
42、,同时,也有利于防止危害教师权利的不法行为的发生。(二)教师的职业权利职业权利是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依据教育法规享有的教育权利及与职业相关的其他权利。按照我国教师法的规定,我国教师享有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管理学生权、报酬待遇权、参与管理权、进修培训权等六项权利。1教育教学权教育教学权是教师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而必须具备的基本权利。教师法第七条第一款规定,教师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任何个人或部门都无权干涉。 教师的教育教学权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二是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是教师职业权利的核心,也就是说,教 师作为组织教育活动的主体,可以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针对教育的实际和学生的基本状况,自主地安排教育教学活动,创新教育教学的形式和方法。教师开展教育 教学改革和实验,是教师主动性发挥的基础,也是教育实践有效进行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只有拥有了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的权利,才能够更好地组织教育教学活 动,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由于教师工作是需要创新的工作,因此教育法规赋予了教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船舶建造安全质量监督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商业地产买卖合同违约赔偿细则4篇
- 2025年版委托印刷厂生产环保宣传册合同的详细条款3篇
- 2025年度行政管理与信息技术应用合同4篇
- 二零二五版新能源产业贷款分期付款与市场推广合作合同3篇
- 租赁合同电子版下载
- 2025年企业物业安全维护及应急处理合同2篇
- 2025年度临时仓库租赁合同(含仓储节能服务)4篇
- 二零二五年钢结构桥梁检测与维修保养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环保设备销售合同规范范本4篇
- 单位车辆变更名称的委托书
- 粉尘外协单位清理协议书
- 2023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面向应届生招考聘用笔试近6年高频考题难、易错点荟萃答案带详解附后
- 茶室经营方案
- 军队文职岗位述职报告
- 小学数学六年级解方程练习300题及答案
- 电抗器噪声控制与减振技术
- 中医健康宣教手册
- 2024年江苏扬州市高邮市国有企业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消费医疗行业报告
- 品学课堂新范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