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桃花源记》(第二课时)_第1页
9《桃花源记》(第二课时)_第2页
9《桃花源记》(第二课时)_第3页
9《桃花源记》(第二课时)_第4页
9《桃花源记》(第二课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桃花源记 主讲人:周静波 单位:伊宁县南通实验学校 桃花源记91、课前检测:(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不足为外人道也。(2)翻译句子: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全班齐读课文。 2、全班齐读课文。 3、请一位学生复述课文内容(要求:不能看书)。一、整体感知二、探究桃花源的美1、大家觉得桃花源美不美?究竟美在何处?我们一起来探究。2、桃花源的生活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到底美不美?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说明理由。第二、生活美:1、美在安静自足。“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写出了桃花源的“静”。2、在这个小农社会里,生活安康,心情舒畅:“黄发垂

2、髫,并怡然自乐”。3、美在远离战乱,不知时事之祸。安宁源自“避乱”(避秦时乱,与外人隔绝)。二、探究桃花源的美第三、人更美:美在人情淳朴。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利害的争夺,人情关系很是和谐。“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第四、神秘美:美在神秘不可寻。这样美好的境界,是神秘的。我们从“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归往。未果,寻病终。”可以看出。第一、景色美:美在自然环境。“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三、写作背景 本文大约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无法改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陶渊明写桃花源的用意何在呢?四、拓展延伸 再相比我们当下的生活,我们的生活是桃花源般的生活吗?为什么?叙利亚3岁男孩儿逝去伊拉克战争中的片刻宁静其实,安定和谐就是一种幸福生活。五、写作活动、各显神通。 生活在东晋时期的陶渊明描绘了这样的美好境界,却是并不存在的,那么,生活在现在的我们,已经拥有了幸福美好的今天,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呢?请用美丽的语言加以描绘。(100字左右) 陶渊明的理想是无法实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