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教师素养存在的问题_第1页
现阶段教师素养存在的问题_第2页
现阶段教师素养存在的问题_第3页
现阶段教师素养存在的问题_第4页
现阶段教师素养存在的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现阶段教师素养存在的问题新课程改革对广大人民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但是眼下许多教师依然存在着教育理念陈旧、知识储备匮乏、教学反思与课程开发意识薄弱等诸多关于教师素养问题,从而使他们难以从容应对;以上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一、教师素养存在的诸多问题新一轮课程改革给积弊颇多的教育带来了剧烈的振荡,也给教师素养的大幅度提升,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给提高教师的素养带来了希望。显然,新课改的成效的多少和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新课改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教育素养的。那么,我们的教师们做好这种准备了吗?他们的现行素养是否足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应该认为,近些年来,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多数教师的教育素养有了快速

2、的提高,在新课改进程中他们能够适应甚至得心应手;但也毋庸置疑,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有相当多的教师在新课改所需的教育素养方面依然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使得他们难以胜任新课改的艰巨任务。(一)教育理念虚知它需要做教师的不仅要关注显性的学科知识的授与受,而且还要重视隐性的非学科知识的影响;不仅要重视各种一般知识的教与学,而且还要强调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不仅要强调一般性能力的培养,而且还要着力于学生研究性能力的形成;不仅要着力于学生知识能力的学习与形成,而且还要聚焦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等等。应该认为,教师们对于新教育理念并不陌生,甚至是耳熟能详的。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实际上并没有将这种教

3、育理念真正融入到他们的观念系统中,从而出现了形式上的知而实际上未知、更不愿意将所知道的付诸实践,这就是教育理念的虚知现象。以至于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育行为往往很少能与他们的所知的新教育理念有机统一起来。他们依然只钟情于原来的那一套,只倾力于对学生进行应试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以期学生能达到熟练或自动化的程度并在考试中得到高分,而学生发展的其他方面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则依然被忽视,以至于出现了课标新、教材新,课堂教学涛声依旧的怪圈!这就是所谓的穿新鞋走老路现象。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有新的教育理念。包括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形式的选择等方面要有利于现代人才培养所需的理

4、念,也包括教学评价的进行、教学管理的实施、教学目标的设计等方面要有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所需各种素养(二)知识储备的匮乏现在不少教师所能做的,依然只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备课教课;至于课程的构建与开发,在他们看来乃是教育主管部门抑或出版社的事情。在他们那里,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在教研员给他们进行集体备课时已了然于胸,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他们仅仅是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罢了。以至于不少教师因习惯于原有的课程模式,离开了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了教参,就不知道怎么上课;离开了练习册和习题集,就不知道怎么

5、出考卷的现象,这严重滞后于教育的发展要求。(三)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差强人意新课程改革要求广大教师具有渊博的各种知识,惟其如此,才能游刃有余地应对新课程教学中层出不穷的问题。然而,许多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甚至有些令人沮丧。:他们的知识结构通常是不够完善而且缺陷甚多,其知识面往往更是严重不足且狭窄有余。许多教师只是懂得所教学科甚至只懂得某个年级段的某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对其他学科乃至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则是知之寥寥或一知半解,这就出现了教什么懂什么,不教什么,就不懂什么,知道教材的内容,而与教材相关的内容知之甚少,无关的内容一说就茫然的令人咋舌的怪异现象。教师知识储备的匮乏无可避免地诱发了

6、一些教师的教学困境:面对新教材时,他们在知识运用上常常感到有些捉襟见肘,具体表现为讲解教材内容平淡乏味,语言苍白;有的教师甚至于虽在使用新教材却仍沿用旧的讲法等等。尤其在面对学生的相关于新课程的问题时,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或需要帮助时,做教师的往往难以迅捷而正确地进行有效的启发与点拨,难以胸有成竹地促使教学活动向正确的方向演化,于是在无奈之下不得不令学生停止探究或让学生课后再作研究。不仅如此,不少教师由于自身知识的匮乏,在源源不断涌来的信息流面前往往手足无措甚至不知所以,,不知怎样判断信息的可靠性,不知怎样导引学生正确选择有效的信息源。这些严重阻碍了教育的发展。(四)教学反思、课程开

7、发意识薄弱新课程改革还要求教师在传道授业的同时,在初步反思的基础上,自觉地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做进一步的深入而系统的分析研究,从中探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规律。第一线教师的这种教育科学研究活动,无论对教育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乃至教育科学的繁荣,还是对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乃至新课改实践的优化,都具有其不可估量的重要价值。然而,实际情况却令人忧虑。一方面 ,相当多的教师普遍存在关于教育科研问题的错误观念。在他们眼里,教育科学研究只是专家们,即教育理论工作者的事情,作为第一线的教师只要按部就班地就课教课,引导学生学习学科知识技能,就算履行职责了。另一方面,相当多的第一线教师还存在教

8、育理论知识相对贫乏、教育思潮认知水平相对较低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即便有教科研的愿望,有现成的研究课题,多半也会陷入手足无措、不知如何下手的困境。即便进行了认真而不懈的研究,所获得的科研成果也往往缺乏必要的水准和创意。这在很大程度上又制约了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的跃升,减速了他们自身的成长。一方面,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通过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在实践中塑造自我、发展自我和超越自我。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实际上很少有教师能自觉而认真地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是否与现代社会的要求相适应、自己的教育思想是否与素质教育的标准相吻合、自己所喜好的教学方法是否与新课程要求相对应、自己的教学效果是否与预期的教学

9、目标相一致的问题。而学校管理部门对于教师的教学反思问题通常也未予足够的重视:它们一般要求教师写教学日记或课后反思,交上来看看,既不做评价,也不予奖罚,仅此而已。于是,教师们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往往是凭借以往的经验草草了事,甚至去抄袭某些教学设计书籍中的有关部分,课后反思最终成了仅具其形而无其实的走过场。二、产生问题的原因上述种种情况的存在,给教师富有成效地投入当前的新课改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使得大量的教师无法很好地肩负起新课改的重任。然而,导致上述种种情况的原因何在?毫无疑问,诱因是多侧面多层次的,但最基本的当推以下几个方面:(一)良好评价机制高低的标尺不在别的,就在于这所学校的升学率。中考

10、、高考成绩理想,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录取率高的学校,学生、家长便会对其青睐有加甚至趋之若骛,学校也会藉此大肆张扬,以扩大知名度、吸引生源,达到名利双收的目的。与此同时,学校评估教师工作业绩好坏的标准也非其他,就在于该教师所教课程的学生成绩,尤其是中考抑或高考中该门课程的学生考分。倘若学生考试成绩名列前茅,做教师的便会受到学校大会小会的表彰,或得到学校这样那样的奖励,甚至其日后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也会因之获益匪浅。否则不然。而学校工作的其他种种,常常为社会尤其家长所忽略;教师活动的其他层面,包括他们的自主开发校本课程、教学改革创意、教科研成果等等,也往往相应地为学校所忽视。在这种问题评价机制的作祟

11、下,一些学校只问教师的学科教学业绩,不问教师的其他实践情况;一些教师只管所属学科的教学与考试,而对贯彻现代教学理念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无动于衷,对教学活动中学生创造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引导冷眼旁观,对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敷衍了事,对自主开发校本课程了无兴趣,乃至对教科研活动无意无能,也就在所难免的了。(二)教师的生存状态依然堪忧避免地会使人心理难以平衡,以至于相当多的教师为了增加收入而挖空心思地在业余时间从事各种各样的家教活动,以至于他们身上原本已经很重的负荷进一步超重。在这样的生存状态下,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新课程的教学,自觉地进行教学反思、自我进修和教育科研,从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效能和

12、教科研能力,无疑是不现实的。(三)学历进修中的本本主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师的学历要求也越来越高,小学教师由以往的中专学历逐步要求提升到大专以上,中学教师则要求本科学历甚至是更高。学历的高低无论对教师个人或是对学校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教师评职称,同等条件下,学历高者先上;学校要提高声望,吸引优质生源,教师的高学历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因此,教师们争相进行学历进修,这本是无可厚非的,而且是必需的,它使教师有机会进一步提升自我,尤其是有机会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从而有可能因此而更好地从事教学活动以及教科研工作。然而,从现今的情况来看,教师们在进修问题上大多持本本(文凭)主义

13、的态度:但求证书,不问学问;但求毕业,无心知识。于是乎,在假期进修过程中,上课时心不在焉,无心听讲者有之;低头干自己的事,与他人窃窃私语者有之;寻找种种理由,缺课逃课者亦有之。对于作业,进修教师们则更是敷衍了事,毕业论文由他人代笔也是见怪不怪的事了。最后,教师们毕业文凭虽然是拿到了,学历也提高了,然而他们的专业素养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学历进修中的这种本本主义态度,无可避免地导致了教师们知识结构的依然如故,教育理念的一如既往。即便知晓了一些现代教育理念,也是无法真正转化为他们自己的内在需要、外化为相应的教学实践,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和课堂行为进行卓有成效的反思与研究的。其一是社会对教师期望的

14、非理性化。从古代的学而优则仕,到现今的知识改变命运,,教育作为阶层流动的手段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而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实施者,更是被社会寄予了前所未有的厚望。在许多人尤其是家长心目中,教师似乎是万能的,儿童的学习成功与否,他们的身心健康与否,似乎全是学校尤其是教师的水平所致。社会尤其家长们这种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希望全然寄托在教师身上的心态,使得教师们承载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其二,教师的工作量大。中小学教师的课时量普遍较大,教师除授课外,还要进行业务学习、定期上教研课,批改作业,辅导学困生,培养特长生,对学生家访等,备课还得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进行。如此繁重的教学教育任务,往往使得教师们不堪重负甚至

15、精疲力竭。其三是与之相对应的工资待遇却仍然偏低。改革开放之初,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在国民经济12类行业中,一直在倒数第一位至第三位之间徘徊。尽管在党和政府多年的重视、关心下,目前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待遇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三、提升教师素养的基本措施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作用无疑是不容置疑的。为了使他们在新课改中充分发挥其作用,社会和学校理应采取有关措施,尤其是采取以下措施,以有效地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素养:(一)要为教师减负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学历进修的严肃性与含金量,也才能使教师在职学历进修达到其预期的目的?通过学历进修,使教师们在知识、能力诸方面达到同一层级全日制学生毕业时候所达到的水准,从而使他们

16、成为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较强教学反思能力与校本课程开发意识,既能教学又懂科研的全能型、创造型的教师。(二)切实保障和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对于教师来说,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全新的、前所未有的工作,它客观上必然要求教师有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的投入,以对新课程实施进行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反思。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尤其学校给教师解决负担过重的问题。一是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望要理性化。即社会各层面的人士,尤其学生家长,要理性地对待教师的角色扮演问题,至少应懂得:教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教师绝不是万能的;学生的发展是社会环境、家庭影响、学校教育以及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因素整合的结果;教

17、师的教学教育是制约学生成长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但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而已。那种把学生成长与教师水平完全等同起来,甚至把学生的学科成绩全然归因于教师的做法无疑是片面的,因而是不正确的。其次,应适当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教师除授课外,还有诸多其他的教育工作须做,但现今相当多教师在一个工作日内至少上四五节课甚至于更多,这必然对其他工作造成影响,且不论时间足够与否,效率与质量也往往不可避免地会下降。一般说来,教师的每日课时量在2-3节为宜,这样,教师才有可能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其余的教育工作之中;才有可能设计出一节节能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也才有可能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卓有成效的反思与研究。此外,学校在对待

18、教师工作的态度上还需理性化,尤其不应只重量而忽视了质,论文要写,但并非越多越好;家访要去,但也非越频繁越好。凡事应以保证质为准则,这样才能见实效,否则将事半功倍。(三)学历进修应宽进严出教师的社会地位怎样、心态状况如何、教学精力的充裕度、教学改革的参与度等等,从来都是与他们的物质获得情况息息相关的。试想,倘若没有较好的物质获得,没有较好的收入状况,没有物质收入与劳动付出的大致平衡,做教师的社会地位从何而来?他们的心理状态如何正常?他们怎能不想方设法用相当的时间投入去争取一定的工资外报酬,以维持自己以及家庭的正常开支?因此,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已经成为调动广大中小学教师尤其农村中小学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新课程改革积极性的当务之急。它不应该成为空洞的口号,而须落到实处。例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纳入公务员体系,以有效地保障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尤其是落后地区教师的工资福利。(四)改进教师评价制度肩负着中小学教师学历进修重任的高等院校或进修学院(校),应当变革现状,完善其管理机制,甚至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高等教育经验,引进宽进严出的管理方法,即一方面,对中小学教师放宽入学进修的要求,包括年龄方面的要求、起点学历方面的要求等,让尽可能多的要求参加学历进修者都有进行学历进修的机会,使他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