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权威评价的权威性危机王 刚(上海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上海 200444)摘要:权威评价的权威性危机是指权威机构不能顺利地获取必要的所属群体民众的忠诚,其评价结论对所属群体民众不再具有约束力,更无法转化为所属群体的实践行为的状态。这一状态的形成,是由于权威机构失去了合法性,丧失了作为社会群体的现实主体的资格;是由于权威评价活动失控,不再具有合理性;是由于权威机构对权威评价的权威性机制缺乏自觉,尤其是对作为权威评价的权威性最为普遍运行机制的赏罚机制运用不当,从而使权威评价的权威性无法通过良性机制发生作用;是由于社会群体不再具有统一的价值观念,因而对权威评价的权威性的认同发生危机。关键词:权威;权
2、威评价活动;权威性危机现代社会,权威评价活动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现代社会又是一个权威受到普遍怀疑的时代,批判权威、消解权威、否定权威几乎成了这个时代的时髦话语。然而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我们到底是否需要权威、究竟如何对待权威?就本文的论题而言,权威评价活动作者简介:王刚(1981),男,甘肃通渭人,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2005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权威评价活动可以理解为以权威机构为主体的评价活动,也可以理解为具有权威性的评价活动,本文是在前一种意义上使用“权威评价活动”一词,下同。的权威性何以成为问题? 一、权威评价的权威性及其危机权威评价活动就是以权威机构为主体的
3、评价活动,其权威性就在于它作出的评价结论代表着群体评价活动的结论,能为社会所承认,并在实际中得到贯彻和执行。1权威评价的权威性首先表现在权威机构所属群体民众 社会群体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有机部分,即权威机构,它由处于各级职位的“官员”组成;另一部分为无机部分,由以无机的方式组织起来的“民众”组成。这种规定不仅适用于政治性的社会群体,如国家;也适用于非政治性的社会群体,如某一跨国公司。对权威评价的结论一定程度地认可和服从,尤其表现在权威评价结论由观念形态向实践形态转化,即转化为所属群体的社会实践行为上。能否激发和引导所属群体的实践行为,是权威评价活动是否具有权威性的根本标志。2(306-308
4、)权威评价的权威性体现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权威机构作为社会群体的管理机构,合法地掌握和使用公共权力,其合法性和进行评价活动的资格得到了所属群体民众的认可和服从;第二个层面,权威评价活动有效地维护和增进民众的利益,民众对权威机构表现出来的评价能力产生信任感和依赖性,权威机构的评价活动得到了所属群体民众的认可和服从;第三个层面,权威评价活动能够反映其所属群体民众的需要,维护最广大民众的最根本利益,因而其评价结论得到其所属群体民众的认可和服从,并转化为民众的实践活动。权威评价的权威性危机是指权威评机构不能顺利地获取所属群体民众的忠诚,其评价结论对所属群体民众不再具有约束力,更无法转化为所属群体的
5、实践行为的状态,它寓含着民众对权威机构、权威评价活动及其结论的信任危机。毫无疑问,权威评价的权威性危机对权威机构及其评价活动是一种危险与威胁,是对权威评价的运行机制、权威机构的决策和选择提出的挑战。权威评价的权威性危机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问题。权威评价及其结论不具有权威性,成了我国在社会转型时期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就拿法律评价来说,民事法律判决(本质上是一种法律评价结论)的“执行难”成为近年来我国法律理论界和实务界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而民事法律判决“执行难”的本质是法律评价的权威性陷入了危机。因此,重建权威评价的权威性,是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面临的一项极
6、其艰巨的任务。而这一切,须以分析权威评价的权威性危机的根源为前提。二、权威评价的权威性危机的根源概括的讲,权威评价的权威性危机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权威机构失去了合法性 西方政治学上的合法性原则或合法化原则的意义与我们平常所讲的合乎法律的意义完全不同。“合法性”一词的英文是legitimacy,德文是Legitimation,法文是klegitime,有正当性、证明合法、得到认证等意思,在中文词汇中目前尚难找出一个legitimacy的对应词,故而有人又译作“正当性”等,这里的合法性或合法化与法律上的合法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参见汪世锦论权威兼论权威与权力的关系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7、学版),2001,(6):21-28。,丧失了作为社会群体的现实主体的资格,不能顺利地获取必要的所属群体民众的忠诚,权威机构不再作为正义的、充分合理的存在物被其所属群体民众认可 当我们讨论权威机构的合法性与权威评价的权威性关系的时候,这里的权威机构主要指政治权威机构,即政府。权威机构的合法性与权威评价的权威性内在地镶嵌在一起,权威机构的合法性构成了权威评价的权威性的基础。罗德里克马丁认为:权威概念的实质性要素是“合法性”,“无论怎样给权威下定义,没有一位作者看不到它以某种方式与合法性联系在一起。据说,权威就在于指望服从和要求服从的权利。”3民众对权威评价的权威性的认可和服从,是建立在民众对权威
8、机构的合法性的认可的基础上的。在社会群体中,民众对权威评价结论的服从是基于这样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服从?权威机构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证明自己的合法性,从而尽量减小权威评价结论在由观念形态向实践形态转变的过程中为获取服从而付出的代价,从而加强其体系内部的秩序与稳定。而当权威机构的合法性出现危机的时候,其权威评价的权威性也必然出现危机,这时权威评价结论在由观念形态向实践形态转变的过程中就会受到来自民众的巨大阻力。应当指出,尽管权威机构的合法性构成了权威评价的权威性的基础,但权威评价的权威性又巩固着权威机构的合法性,因此阿尔蒙德指出:“统治的合法性是一个复杂的混合物,是由统治者制订的政策的内容实
9、质和实施程序所决定的。”42、权威评价活动失控,不再具有合理性,权威评价活动已经不能反映其所属群体整体需要和利益,因而其评价结论无法获得民众的认可,更无法转化为民众的实践行为在一个社会群体中,权威机构拥有优势的公共资源,在与社会群体的整体利益的一致的前提下,组成权威机构的个体(即官员)具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在一定范围和条件下,权威机构本身具有自己特殊需要和利益 只要我们不是对现实采取漠视的态度,我们就不得不承认,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权威机构具有自己特殊的特殊需要和利益,这一点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国家审计署的审计报告,分析一下刑法对于单位犯罪的规定,就可以得出上述结论。参见陈新汉权威评价论M 上海:上
10、海人民出版社,2006360-365。,因此,在评价制度存在缺陷的情况下,在权威评价活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在权威机构独断的享有评价权的情况下,具有自利性的权威机构有可能将其所拥有的权力转化为谋取私利的工具,从而使权威机构不能或不能完全站在所属群体整体需要和利益的立场上,在权威评价活动的第一个环节的决策中,使所选择作为权威机构的评价标准与群体优势需要发生背离或偏离;在权威评价活动第二个环节的决策中,使所作出的价值断定与群体整体需要和利益发生背离或偏离,从而使权威评价活动的权威性陷入危机当中。3、权威机构对权威评价的权威性机制缺乏自觉,尤其是对作为权威评价的权威性最为普遍运行机制的赏罚机制运用不当
11、,从而使权威评价的权威性无法通过良性机制发生作用权威评价的权威性的核心在于权威评价的结论得到民众的服从不管它是心悦诚服(服从),还是委曲求全(屈从,从而实现由观念形态的转换,即转换为民众的实践活动,为了实现这一转换,权威机构需要采用赏罚机制强化其权威性。在我国政治思想史上,韩非关于赏罚“二柄”的分析,对于我们分析权威评价的权威性如何通过赏罚机制发生作用具有启示意义。韩非从趋利避害这一人的本性出发,分析了“二柄”即“赏罚” 韩非在韩非子二柄中指出:所谓“二柄者,刑、德也。”“杀戮之为刑,庆赏之为德。”通俗的说,“刑”即“刑罚”,罚之极致即为“杀戮”,罚总是指对对象的害;“德”即“庆赏”,赏总是指
12、对对象的利。与权威性建立的关系,他指出“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矣。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 5韩非同时指出,为了获取民众的忠诚,“人主”对于赏罚二柄不可偏废,否则就要“见劫”、“见弑”。韩非的这一分析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韩非将分析的基础建立在人的趋利避害这一基本的人性定位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同时其分析的重心是为加强中央集权的专制服务,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但是,他认为权威评价的权威性须臾离不开赏罚,不能说不深刻,可谓抓住了事物的根本。对于权威机构来说,自觉地意识到奖赏和惩罚之间的辩证关系,并通过组织或机构实施措施加以运用,就能使权威机构的评价结论得到有效的贯彻和落实,这
13、对于提高其权威性是有重大意义的。因此,赏罚机制是权威机构为了强化其评价及其结论的权威性采用的最为普遍的措施。但是,赏罚机制与权威评价的权威性始终保持着一定的张力,如果赏罚机制运用不当,其赏罚权力的运用“倾向于某种个别的、特定的目标时,就会丧失它的天然的公正性,”6不仅不能使权威评价结论转换为民众的实践活动,意即权威评价的权威性无法通过良性的机制发生作用,还可能对权威机构及其评价活动造成震荡性的威胁。 权威机构之所以掌握赏罚大权,在于其处于权威体系的核心,其权力获得在于所属群体的民众的权力让渡,但这种让渡是有条件的和有保留的,民众让渡部分自由,是为了获得更大的保护,如果权威机构任意取舍赏罚标准、
14、滥赏滥罚,赏罚显失公平,从而严重的侵害了民众的利益,则会引起民众的不满,严重的还会引起民众的反抗,如中国历史上的历次农民战争、近代史上工人罢工运动。4、由于缺乏统一的价值观念,社会群体失去了判断权威评价结论的依据,对权威评价的再评价处于一种无序和冲突的状态,无法形成较为一致的结论,因而对权威评价的权威性的认同发生危机权威的维持,需要权威系统内的民众接受统一的评价体系,从而对权威产生认同。“当社会价值体系作用于社会民众、并使多数社会民众认同并遵从其规范时,人们的价值观虽然不可能达到绝对完全的一致,但社会价值体系却能够在某些基本的方面统律人们的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这时的社会价值便获得了较高的统一性
15、。”7权威评价的权威性形成得力于所属民众的价值认同,而权威评价的权威性的目的,亦即是权威机构的意志为一定的其所属民众所服从,这种服从的根据一如前述,正是价值标准的一致。权威的这种目的要求是和它的功能相一致的,即它一旦形成之后,为使权威本身得以有效实施,必须致力于权威影响力的有效辐射范围内社会民众价值标准的一致性,否则,该权威系统的稳固性就会动摇。8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群体失去了判断权威评价结论的依据,对权威机评价的再评价处于一种无序和冲突的状态,无法形成较为一致的结论,从而对权威评价的权威性的认同发生动摇。三、由权威评价的权威性危机引发的几点思考1、权威评价活动的矛盾运动和权威评价的权威性危机危
16、机是反映辩证矛盾发展的许多因素之一,任何矛盾的发展都在于矛盾的对立面的变化,都在于矛盾的各个对立面在统一的范围内相互关系的变化。9危机正是对立面的相互独立性不断增长过程的一个阶段10,这一阶段超过了矛盾每一方面相互独立的限度,因而阻碍了体系的发展。11权威评价的权威性危机是反映权威评价活动辩证矛盾发展的许多因素之一,它预示作为对立面双方权威机构和民众矛盾的解决的开始。权威性评价的权威性危机作为权威评价活动的一种否定趋向,它将导致社会群体不能有效的开展活动,因而这个群体就处于自发的状况,也就是黑格尔所说的“无机”状态,即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对事关群体的事务“具有它特有的判断、意见和建议,并予以表达”
17、 12,当这种混乱状态不能得到及时地控制时,有形群体失去了粘合剂,作为对立面双方权威机构和民众的关系开始破裂,社会群体濒临解体。但是,问题还有另一面,当权威评价出现权威性危机以后,权威机构如果能在思想上形成紧迫的危机意识,能在行动上进行调整与创新,那么危机的挑战就能变成一种反向动力,社会群体就可以开创新的局面,社会就会在更高层次上取得进步。132、民众评价与权威评价的权威性危机权威评价活动和民众评价活动是社会评价活动的两种现实形式。2(p91)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对于相同的评价客体,权威机构以“有机”的形式对其展开评价,而民众评价以“无机”的形式对其展开评价,从而构成对同一社会事件的权威评价和
18、民众评价。当然,针对同一社会事件,权威评价和民众评价展开的时间、展开的程度和范围不尽相同。权威评价与民众评价的良性互动,构成了权威评价的权威性的内在运行机制。因为权威评价活动及其结论能否得到民众的服从和认可并转化为民众的实践活动,对于权威评价活动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权威机构掌握着优势的公共资源,其评价活动关乎民众的切身利益,因此权威评价结论一经作出,就不可避免地引发民众的评价活动。这种评价常常以民众评价的形式表现出来 民众的评价活动可以以个体评价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可以以群体评价的形式表现出来,后者即民众评价。,本质上属于民众对权威评价活动及其结论的反思,这一反思是对整个权威评价过程及其结
19、论的公平性、合法性,合理性的拷问,因此,“现实的、具体的权威评价活动必须不断地考察和研究社会群体内众多个体的评价评价活动所体现的群众形式,以修正自己的评价结论或者引导众多个体的评价活动,如果权威机构的评价活动与民众之间的评价活动长期背离,以至于不能在社会群体中贯彻下去,必然使权威评价活动及其结论失去权威”, 2(p90)而恰恰在这一背离过程中,民众评价以社会舆论和社会谣言等形式作用于权威评价及其结论,使权威评价的权威性受到空前的质疑。而一旦权威机构正视民众评价,实现权威评价与民众评价的良性互动,权威机构的权威性就会重新的树立。 这一点在2005年的哈尔滨停水事件中得到了充分地体现。2005年1
20、1月下旬因松花江遭受污染而引发的哈尔滨市全城停水后,哈尔滨市政府首先发布的停水公告称是由于要对全城进行管网改造,因而在这一公告发布后,民众对政府的诚信发生了质疑,网上流传关于停水的原因的说法:饮用水网中被投入了可以导致2亿人死亡的剧毒氰化钾及氰化金钾;水源头被有毒的苯污染。与此同时,地震的谣言也疯狂传开来。“出现市民储藏食物、夜间不敢睡觉、搬家躲避的现象。”可喜的是,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正视了民众评价,10小时后哈尔滨市政府重新发布公告,称停水是由于水源受到污染。正是这一及时修正的权威评价结论,使哈尔滨市人民政府的权威得以重新树立,其评价结论得到了民众的认同和服从,从而政府和民众一道化解了一场公共
21、危机事件。3、权威评价的悖论与权威评价的权威性重建方向权威机构在现实性上一般以“有机”的形式体现群体主体的意志,是群体主体的现实主体。权威机构通过权威评价活动形成群体的实践理念,并通过领导和管理以及强化权威性的措施,把实践理念贯彻到群体的行为之中,由此就要为由它所发动的群体行为的后果负责,因而成为现实的责任主体权威机构既是群体主体的现实主体,又是群体行为的现实责任主体。当权威评价的权威性出现危机时,权威机构不能在现实性上体现群体主体的意志时,其评价活动不再具有合理性,不能反映其所属群体民众的需要时,权威机构就丧失了作为群体现实主体的资格,群体的全体民众在现实性上也不应该为它所发动的行为负责。但
22、是权威机构仍能利用其掌握的公共权力把它的实践理念贯彻到群体的行为之中,其作为现实的责任主体所负的责任,在实际上必然要由所属群体主体或所属群体主体的全体民众来承担的。这就是说,不应该承担责任的群体全体民众必须在实际上承担由丧失了群体主体的现实主体资格的权威机构作为现实的责任主体所承担的责任,而丧失了群体主体的现实主体资格的权威机构在实际上仍然具有群体主体的现实主体的资格,这就是权威评价活动的悖论。在理论的研究中,悖论的出现意味着理论问题内部深蕴着的矛盾被尖锐地揭示了出来,从而指出了思维的辩证方向。14权威评价活动中的悖论所指出的“思维的辩证方向”指向了不能成为群体主体的现实主体的权威机构。因此,
23、规制权威机构的评价活动,为其设定前提和划清界限,便成了权威评价的权威重建的必然之路。这条道路的核心在于完善制度,推进权威评价活动的科学化、法治化和民主化,对于这一问题,笔者将另文予以讨论。参考文献:1陈新汉论权威机构评价活动的机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114-118。2陈新汉权威评价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福克斯工业劳动社会学M纽约:柯利尔麦克米兰公司1971344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375韩非子二柄6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427王宏维社会价值:统摄与驱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
24、5588薛广洲权威特征与功能的哲学论证J浙江大学学报,1998,(3):23-319邦达列夫 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2,(12):55-56、1610戈尔良斯基辩证矛盾及其结构J哲学问题,1965,(10)转引自苏邦达列夫 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2,(12):55-56、1611列文托夫“危机”范畴的社会哲学内容J哲学科学,1980,(10)转引自苏邦达列夫 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2,(12):55-56、1612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3113郝永平危机价值辩证J天津社会科学,2004,(5):52-5514陈新汉论权威评价活动中的腐败J山东社会科学,2005,(12):38-42、93On Authoritativeness Crisis of an Authoritative Organ in its Evaluation ActivityWANG Gang(School of social science,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0444,China)Abstract: Authoritativeness crisis of an authoritative organ in it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国际关系学院《工程力学与机械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护理学基础技术(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细胞生物学课程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战略管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新安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化学及实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长春师范大学《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西华澳商贸职业学院《移动通信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大学生毕业实习计划
- 大一新生军训心得感悟(28篇)
- 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治工作汇报范文(3篇)
- 小学体积单位换算练习100道及答案
- 第7课《谁是最可爱的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
- 人音版四年级音乐下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表格式
- 骨盆骨折小讲课护理课件
- 渣土车司机安全培训
- 分布式储能系统的成本效益评估
- 二次函数(最全的中考二次函数知识点总结)
- 建筑卫生陶瓷生产英文资料
-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 汽油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 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及其治理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