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 (2)_第1页
戊戌变法 (2)_第2页
戊戌变法 (2)_第3页
戊戌变法 (2)_第4页
戊戌变法 (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单元总结与提升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南北战争186165年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起德国统一与宪法1871年法国共和制的确立(1875年)中国戊戌变法1898年世界之潮流: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性化中国之困窘:政治专制经济落后思想禁锢新思想的演进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轨迹是( ) A、师夷器物制度思想 B、器物师夷思想制度C、师夷器物思想制度 D、器物制度师夷思想开眼看世界,师夷制夷(林则徐、魏源)学习西方的实用技术(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早期维新派、康梁维新派)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度(革命派:孙中山)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激进派:陈独秀、李大钊)A高考链接1 2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图说新思想陈独秀 黄 兴梁启超李鸿章魏 源曾国藩林则徐李大钊郑观应孙中山王 韬康有为地主阶级抵抗派( )地主阶级洋务派( )早期维新派 ( )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资产阶级激进派( )对号入座5、74、69、113、122、101、8政治: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经济、政治); 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甲午战争宣告洋务运动探索失败,救亡图 存需进行新探索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壮大并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思想:早期维新思想的奠基和西学的不断传入;康梁维新思想的发展和传播 一、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历史上推动改革的一般原因?1、

3、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2、为适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3、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4、旧的制度、习俗、思想阻碍社会的发展5、民族危机严重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有什么特点?把西方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或(托古改制)维新思想的发展和传播 ?课堂练习1、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基本方式( ) A、资本输出和大量倾销工业品 B、开设银行和迫使清政府借款 C、控制中国的海关和其他税收 D、投资修筑和经营中国的铁路2、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资本输出,

4、进一步瓦解着中国的自然经济C、外国资本主义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大量资金D、外商设厂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AA3.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C.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理” D.今日之民智恃革命以开之4.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是指要在政治上实行 A.君主专制 B.联邦制 C.共和制 D.君主立宪制BD课堂练习1、兴起:公车上书,揭开变法序幕,变法思潮演变为爱国的政治运动。2、发展:创办报刊,组织学会,鼓吹变法,得到爱国知识分子、开明士绅、民族资产阶级和光绪皇帝

5、的支持。3、高潮:百日维新(一)施政纲领: (二)开始标志:(三)内容及其影响:二、戊戌变法的过程和主要内容应诏统筹全局折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政治、经济、文教、军事类别 内 容政治方面 允许官绅士民上书言事;谕令各省督抚举荐通达时务的新政人才;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准其自谋生。经济方面 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开办工厂;采用机器生产,奖励创新发明;设立铁路、矿务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业;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兴办邮政,裁撤驿站。文化教育方面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在各地成立中小学堂,在京师设立大学堂,筹设铁路、

6、矿务和医科等专门学堂;鼓励私人办学,选派学生留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立译书局,组织翻译外国书刊。 军事方面 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武器,按新法练兵,还添造兵船,增强海军实力。5.光绪帝支持、参与变法的主要目的是A.答谢康有为救架 B.挽救民族危亡 C.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与权力 D.做一个有为之君6.戊戌变法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开办京师大学堂 B.废除八股 C.设立译书局 D.废除科举考试CD如何理解维新变法对中国近现代化的影响?开启政治民主化,探索失败,现代化探索遭遇挫折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推进文化教育发展,提倡文明生活方式,开创新的社会风气,留下宝贵遗产、

7、结局:失败标志: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被杀、变法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教训: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1.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2.改革措施是否切实可行3.改革者自身的实力与胆识4.用人是否得当5.改革的社会基础6.外部环境 三、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爱国意义:爱国救亡运动(民族危机,变法图强,激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启蒙意义:思想解放运动,抨击封建思想文化,开创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促进中国人民的觉醒、进步意义:政治

8、改革运动,政治上君主立宪,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 ,符合历史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7、戊戌变法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 A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 B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 C实行君主立宪制 D学习西学成为一种社会时尚8、对维新变法运动评述不正确的是( )A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 B是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救亡图存运动 C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 D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AB课堂练习阅读材料又一次的幻灭昙花一现的“现代化”:(图一)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

9、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图二)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身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一位“秀才”共谋国事。(图三)但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请回答:(1)图一中“已成定局的悲剧”指的是什么?简要说明图一所示历史事件及其影响。(2)年轻国君与“秀才”共谋国事指的是什么事件?为什么说上述历史事件是一场“现代化”运动?(3)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失败的原因何在?(4分)(4)图三释文没有用“画上了句号”,而是用“画上了休止符”,这里的深层次含义何在?(1)清政府被迫签订

10、了马关条约;“公车上书”,推动了当时维新运动的兴起。(2)光绪帝召见康有为讨论维新变法事宜。戊戌变法是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发生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试图通过实行君主立宪、发展民族工商业来摆脱民族危机,光绪帝颁布的变法法令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维新派的主张,因此,戊戌变法是一场通过变法而谋求发展的现代化运动。(3)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4)戊戌变法使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使“变革”成为不可遏止的思想潮流,中国的近代化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止步。解析结合图文材料不难回答第(1)问和第(2)问中的前一问;第(2)问中的后一问,要结合该事件的突出特征进行思考回答;第(3)问实际上是要求回答戊戌变法运动的深远历史影响。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