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代诗歌七大题材整体建模题材一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咏史怀古诗题材特征思想情感常用技法内涵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感慨壮志难酬或怀才不 遇,面对古人功业的流逝,抒发时光不再,年华易老,而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感慨国运衰微、盛衰无常,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奢侈淫逸,警示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借古讽 今,批判现实。“诗”与“史”的结合:用典,双关。“咏史”与“言 志”的结合:借古 讽今。“古”与“今”的结合:虚实结合,对比,衬托。“景”与“情”的结合:拟人,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名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名后加“怀古”“咏怀”等。教材回扣(人教必修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浪淘尽”三字,含蓄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也蕴含了“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意思。B.“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3、。”开头几句,写得气势磅礴。作者从眼前滚滚东去的长江写起,联想到历史就如一条流淌千古的长河,有多少风流人物,都被历史长河的波涛所淘尽。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历来为人所称道。“穿”“拍”“卷”三个动词,非常富有表现力,形象地传达了赤壁两岸悬崖绝壁直插云霄的形态,惊涛拍岸所发出巨大的涛声,以及像千堆雪一样汹涌的波涛的情状。寥寥13字,绘声、绘形、绘色,写出了赤壁壮丽的景色。D.“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中,“江山如画”是对前面写景的总结,“一时多少豪杰”既是对前面“千古风流人物”的照应,也为下阕写周瑜张本。E.词的下阕通过对周瑜的回想,表达了诗人
4、渴望建功立业的感情。但在词的最后,诗人得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不如及时行乐,因而觉得前面的感想是多余的,是自寻烦恼。解析:AEA项,“浪淘尽”三字,没有蕴含“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意思,这是为下文“怀古”作铺垫,以表明自己对古人的追怀。E项,“觉得前面的感想是多余的,是自寻烦恼”有误,诗人最后的感慨是一种无可奈何。2.从内容来看,这首词是苏轼在谪居黄州时写的。词中借咏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解析:本题有两问,回答第一问需要知人论世、了解诗歌题材、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概括;回答第二问要关注题干中的“怎样”这一关键词的答题指向:需要结合具体内容作条理性分析。答案:词中借咏史抒发
5、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上阕先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点出赤壁战场之所在,然后写它的险要形势,并称颂当时众多英雄人物。下阕先着力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最后抒发作者的感慨,归结全词主旨。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注】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解析:从题目看,本诗是一首怀古诗,映入
6、眼帘的是“荒郊”“古碑”“积雪”“残阳”“黄沙”,构成了一幅催人泪下的破败荒凉图,结句的“不堪回首思秦原”显然是对古盛今衰的慨叹。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解析:这首诗运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诗人由眼前的“荒郊”“古碑”“积雪”“残阳”“黄沙”顿生一种伤今哀情,将这种古盛今衰的慨叹融入眼前的景物描写之中。眼前破败荒凉的景物被诗人寄托了一种深深的对现实的慨叹。答案: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
7、解题指津(一)咏史怀古诗思维导图(二)答题模板诗人用(用典、对比、衬托等)手法,表现了(诗中具体“史”“古”)的(昔盛今衰、物是人非、今昔巨变),表达了诗人的(哀叹、惋惜、痛心),抒发了情怀。即时训练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过华清宫绝句三首(节选) 杜牧其二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其三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注】渔阳探使:全唐诗此句下注:“帝使中使辅璆琳探禄山反否,璆琳受禄山金,言禄山不反。”旧唐书安禄山传载:禄山体肥,重三百三十斤,却能在唐玄宗面前表演胡旋舞,其疾如风。旁边的宫人拍掌击节,因为舞得太快,
8、节拍都乱了。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第一首起句中的“黄埃”指的是探使身后扬起的滚滚黄尘,象征叛乱即将爆发的战争风云。B.诗人从“安史之乱”背景中摄取了“渔阳探使回”这一场景,将探使的狡黠揭示出来了。C.第一首前两句表现了空间的转换,后两句则表现了时间上的变化,前后内容看似彼此独立,但两者之间却互为因果。D.第二首前两句对唐玄宗与杨贵妃沉迷歌舞、不理朝政,举国上下也沉浸在歌舞升平之中却被安禄山假象所迷惑的状况予以同情。E.这两首诗均采用讽喻的手法,含蓄委婉地对唐明皇荒淫误国的历史事实给予了辛辣无情的嘲讽与揭露。解析:BDB项,“渔阳探使回”这一场景主要揭示的是安禄山的狡黠
9、而不是“探使的狡黠”;D项,第二首前两句主要是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行为予以的讽刺而不是揭露“被安禄山假象所迷惑的状况予以同情”。2.“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两句向来被认为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请简要赏析。解析:鉴赏诗句的特点,主要应从表现手法、诗句内容、表达效果(作用)等方面分析。从乐曲能达“千峰”之上,且能“舞破中原”的角度看,这两句诗显然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而这一手法的运用则对表现唐明皇的行为增加了讽刺的力度,另外从具体内容上不难看出唐明皇沉迷歌舞所造成的“破中原”的惨痛后果。答案:这两句诗,不着一字议论,却把唐玄宗耽于享乐、执迷不悟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说一曲霓裳可达“千峰”之上,竟能
10、“舞破中原”,这里运用夸张的手法,将统治者的醉生梦死以及由此造成的国破家亡的严重后果充分表现了出来。此外,“千峰上”与“下来”形成鲜明对比,以及“始”字的运用,有力地烘托了主题。题材二未曾出土先有节,直冲霄汉亦虚心托物言志诗题材特征思想情感常用技法内涵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运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托物言志(寓意)。
11、即诗歌所描绘的物象只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作者借以表达人生态度和生活理想,或批判丑恶的现象,或表达作者的观点。托物喻理。通过咏物来表达一定的社会道理。托物讽世。通过咏物来揭示或批判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咏物抒怀。这类诗歌所吟咏的物象往往是作者的化身或者与作者有某种相似。标志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诗歌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进行吟咏。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
12、,只有香如故。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这首卜算子以咏梅为题,这正和“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亦是以梅花自喻。B.“寂寞开无主”这一句,词人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C.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也写到了梅花的“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使用了比喻手法。D.“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将写物与写人,完全交织在一起。从正面讽刺了群芳。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E.“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
13、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从写作手法上来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解析:CDC项,“写愁时作者使用了比喻手法”错,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像这像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D项,“从正面讽刺了群芳”错,而是从侧面讽刺了群芳。2.词的上阕通过描写梅花所处的环境,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解析:本题第一问考查对诗词所描写的意境的领悟。要概括出所写景物的特征。第二问考查对词作言外之意的领悟。纵观全词,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
14、的忠贞。写出孤傲、隐忍的品格和高洁的志向即可。答案:寂寞、苦闷、凄清;表达自己孤傲、隐忍的品格与高洁的报国志向。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咏山泉 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解析: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建立在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之上的。为此,考生平时应注重积累,多阅读一些古诗词名作,多研读一些关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提高分析、评价水平。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
15、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这个考点,在高考古诗词鉴赏题中,出现的频率很高。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解题指津(一)托物言志诗思维导图(二)答题模板通过(对所托物象特征进行分析),抒发(寄寓、揭示、揭露)作者的感情。即时训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临江仙梅李清照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
16、日也,别到杏花肥。【注】临江仙梅为李清照效仿欧阳修蝶恋花所作的数阕临江仙之一。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起句效仿欧词,一字不改。以设问的口气连用三个“深”字,表现了庭院的深邃。B.“云窗”一句通过描绘云簇窗前,雾绕高阁,描绘出庭院的缥缈清幽的特点。C.上阕第二句中的“迟”字不仅客观交代春来得“迟”,也表现了对春来迟缓的厌恶。D.上阕的第三句和下阕的第三句遥相呼应,均通过对“谁”的质问,借梅花表达了词人的落寞之情。E.这首词用梅花暗喻词人自己,把独居的幽思表现得淋漓尽致。解析:CDC项,错在“厌恶”,这里主要表现词人思夫时的孤独哀怨之情;D项,应是表达了词人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
17、情。2.本词除了运用设问的手法外,还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解析:本词像词人的其他词作一样,通过借助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某种情感,统揽词人的诸多作品,多数是借助某种事物来表现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和自己的闺怨之情,本词也基本属于这类作品。分析表现手法,主要应在用词、造句、抒情等方面进行分析。答案:拟人。“玉瘦檀轻无限恨”“浓香吹尽有谁知”两句中的“恨”“有谁知”均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梅花以人的心态。衬托。用梅花的“瘦”衬托杏花的“肥”,视觉形象鲜明。借物抒情。本词主要通过对梅花的描绘并借助梅花的口吻表达自己的闺怨之情。题材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边塞征战诗题材特征思想情感常用技法内
18、涵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 的诗。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 思考。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喜悦。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标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词。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玉门关、
19、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 叠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教材回扣(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编者注:“歌行”是一种诗体,属“古体诗”,句数、音节格律比较自由,易于叙事抒情,一般篇幅较长。燕歌行是一首经典的边塞诗,诗歌内容丰富,主旨多元、艺术手法典型、集中,编者突破选材篇幅、设题数量等常规思路,全诗呈现,多维设题,以便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边塞诗。各节题目为编者加。燕歌行 高适出师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金伐鼓下榆关,
20、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失利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被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死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1.细读全诗,下列对“出师”一节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诗的发端两句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敌军入侵,唐军将士辞家参战。B.三、四句作者感情单一,直抒胸臆:对将军们破敌卫国,建立功勋,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另一
21、方面,又为他们骄恣蛮干,邀功求赏,深抱隐忧。C.五、六句运用渲染手法。透过这金鼓震天、旌旗遮天蔽日、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对战争必胜的信心。D.七、八句夸张军用紧急文书到处飞传,外敌进犯。局势紧急,战火蔓延。E.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再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缓和渐入紧张。解析:BCB项,“作者感情单一,直抒胸臆”错。还有作者为他们骄恣蛮干,邀功求赏,深抱隐忧。C项,“可以揣知将军对战争必胜的信心”错,通览全诗,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2.请鉴赏“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句。解析:赏析句子首先把握内容、分析艺术手法及表达效果。答案
22、: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3.“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出什么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解析:领悟诗歌意境,需要准确把握相关意象内涵,善于把文字想象成画面,概括特征,分析表达效果。答案:连用六个意象营造出荒芜、衰败、冷落、凄凉、雄浑、深远的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4.“至今犹忆李将军”一句中的李将军指谁?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解析:本题为诗歌人物形象比较鉴赏题,首先要回忆相关人物的事迹、行为,然后进行概括、比较。答案:李广。李广:骁
23、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5.通读全诗,就某一典型的艺术手法进行分析。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首先点出具体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答案:(示例一)对比。双方紧张的军事活动对比;士兵浴血奋战与将军荒淫腐败,苦乐不均对比;士兵辛苦久战与将领临战失职对比;征人思妇相互思念对比;出征时的狂妄、声势浩大与战败时的惨烈对比;古今对比,渴望良将。(示例二)铺垫衬托。例如诗的起首四句将张守珪以前的战功及荣耀都概括出来了。“破残贼”“重横行”六字,既写出了敌人的实力,又衬托出了将军威武、剽悍、所向披靡的
24、英雄气概,同时也为下文张守珪的轻敌埋下了伏笔。6.本诗展现了哪几种情境?表现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感情?解析:回答第一问按照事件发展顺序概括场景即可。回答第二问需要细读全诗,抓住“复杂”这一关键词的答题指向性:全诗不止一种情感;结合内容分析概括。答案:(1)情境:声势浩大的出征行军;军情紧急,战场惨烈;前方将领只顾自己荒淫无耻,不顾士兵死活;将士顽强杀敌,报效国家;前方将士凄凉悲壮,艰难岁月;征夫、思妇之间的怀念和痛苦。(2)感情:对前方将士的赞扬,对浴血苦战的士兵寄予深切同情;针砭了荒淫无度,无视士兵死活和国家安危的将领的腐败昏庸;对征人与思妇两地相思之情的同情;对像李广那样名将、良将的渴望。阅读
25、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度破讷沙(其二) 李益破讷沙头雁正飞, 鸊鹈泉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 满碛寒光生铁衣。【注】破讷沙:沙漠名。鸊鹈泉:泉水名。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诗。解析:做题时要了解诗歌常见的意象和诗歌的主题,从诗句中的“战初归”“铁衣”等意象可以断定描写的是边塞的战事。答案:边塞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解析:意境要从“情”和“景”两方面入手解答。前两句写部队凯旋度过破讷沙的情景,后两句写一轮红日从地平线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宛如游龙,战士的盔甲如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冷光闪闪,而整个沙原上,沙砾与霜华也闪烁光芒,鲜明夺目。这是一幅何等有生气的壮观景象。答
26、案: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解题指津(一)边塞征战诗思维导图(二)答题模板诗人用手法,写了边塞的(诗中具体意象),表现了(边关将士、边塞景象)的,抒发了诗人的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完成问题。军中乐 刘克庄行营面面设刁斗,帐门深深万人守。将军贵重不据鞍,夜夜发兵防隘口。自言虏畏不敢犯,射麋捕鹿来行酒。更阑酒醒山月落,彩
27、缣百段支女乐。谁知营中血战人,无钱得合金疮药!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开头两句描写军营戒备森严的场景,“面面”和“深深”形成照应,渲染了战场紧张、肃杀的氛围。B.诗人笔下的将军虽然身份高贵,但能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他不披铠甲,放弃骑马,亲自带兵守卫在隘口。C.诗中的将军不仅藐视敌人,认为“虏畏不敢犯”,还用“射麋捕鹿”这种畋猎方式来激发将士们的杀敌豪情。D.同是军旅诗,陆游关山月中“戍楼刁斗催落月”侧面烘托人物,而“更阑酒醒山月落”则直接写人。E.全诗从帐门外写到帐门内,由将军写到士兵,由全景描绘而过渡到特写镜头,构思精巧严谨,脉络分明。解析:BCB项,“与战士们同甘共苦”
28、“亲自带兵守卫在隘口”错。C项,“自言虏畏不敢犯”是自以为是,盲目轻敌;“激发将士们的杀敌豪情”不对。2.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解析:概括情感要结合诗句内容。“将军贵重不据鞍”的行为自然会引发对将军的谴责,“无钱得合金疮药”说明了士兵的处境,其中有对士兵的同情。简要分析时可以从开篇至结尾依次进行。如中间部分的军中作乐的场景,如最后的“谁知”的反问,在强烈的对比中流露的是对将军和士兵截然相反的情感。答案:诗人表达了对“将军”不顾边境安危和士兵死活、一心贪图享乐的丑恶行径的强烈愤慨,同时对戍边士卒的悲惨境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诗作开头两句交代军营的环境,中间六句围绕
29、“乐”字展开,集中写将军纵酒作乐、赏赐无度,为下文作铺垫。最后两句笔锋一转,由将军转向士兵,由写乐转向写悲。一面是士兵驻守隘口、枕戈待旦,一面是将军玩忽职守、大意轻敌;一面是伴舞助兴的歌女可以随便得到“彩缣百段”的赏赐,另一面是“血战人”无钱买药疗伤。作者通过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自身强烈的思想感情。题材四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赠友送别诗题材特征思想情感常用技法内涵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朋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行,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 心志。抒发对人生的感慨。注意:每首诗
30、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会杂乱无章。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景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或反衬)。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标志标题中往往有“送”“别” “赠”“酬”等字眼。常见意象:“柳”“酒”“月” “水”四大意象。“长亭”“短 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常出现在送别怀人诗中。(人教必修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
31、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A.词的上阕运用“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等意象点明离别的时令环境,营造了悲凉凄切的氛围,为下文的伤别张本,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B.“兰舟催发”这一处细节描写将两情依依,难舍难分的情状以及耳边忽然响起了就要开船的催促声,离别之人那种欲走还留而又不得不走的矛盾以及无奈的心理,细致、传神地刻画了出来。C.“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为眼前之景,是实写;“杨柳岸,晓
32、风残月”是想象之景,为虚写。D.“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是直抒胸臆之笔。E.“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表明作者在此情此景当中所产生的离情别绪和古人一样深。解析:CEC项,“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想象之景,为虚写。E项,“多情自古伤离别”中的“自古”一词不是“和古人一样”的意思,而是“从古到今”之意,所以B项理解不准确。2.曾有人评论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一句意境宏阔,请你具体分析其“宏阔”在哪里。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意境的能力。首先要明确“宏阔”的含义,然后分析这一句的内容,把对这一句文字营造出的画面表述出来。答案:以“念”字领起,表面是设想道
33、路辽阔,“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全是写景,实际上含的全是情,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景无边而情无限。“念去去”以后之言,大气包举,一泻千里,似江流出峡,直驰平川,可谓“宏阔”之至。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选自宋诗精华录)【注】杜鹃:又名子规。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解析:题干明确了三、四两联是想象“蜀客”归家后的情景。赏析时依次说明想象了哪些情景,再分析
34、诗人的思想感情。结合“逢社燕”“浣征衣”来说明情景;结合“自临水”“已息机”来分析感情。答案: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解题指津(一)赠友送别诗思维导图(二)答题模板诗人用意象,手法,渲染(创设)了(悲伤、悲凉、凄冷、孤寂)的氛围,抒发了诗人(惆怅、伤感、勉励、祝福等)的情感。即时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送孔巢父赴河南军 皇甫冉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共许陈琳工奏记,知君名
35、宦未蹉跎。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描绘了送别图景,“江城”交代送别之地,“新秋”交代送别时间,“烟波”给送行抹上了凄迷色彩。B.首联中“阻”字用得好,既指烟波浩渺,让人无法看到远去的船只,也指行舟为烟波所阻,意思丰富。C.颔联中“闻道”“更言”表明当时形势紧急,战斗激烈,朝廷已派大军去征讨北虏,又在南河会集了诸路将领。D.颈联实写塞外的景象,“乡人绝”和“战马多”形成对比,突出边地荒寒和孔巢父到后无同乡为伴的境况。E.尾联将孔巢父比作工于奏记的陈琳,诗人相信他会顺利建立功名,一反上文低沉基调,表现了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解析:ABC项,“战斗激烈”属于主观臆测,颔联
36、只是强调了战争形势紧急、严峻。D项,“实写”错误,颈联中塞外的景象是诗人的想象。E项,“一反上文低沉基调”错误,颔联表现了军威之壮,不能说是“低沉”。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解析:首联中,“江城”点明送别之地,“阻”字似指相送之人的视线为烟波所阻,无法看到孔巢父所乘的渐渐远去的船只,又似指孔巢父所乘的行舟为烟波所阻,“烟波”二字,给送行抹上一层凄迷的色彩。送别本已令人心绪凄然,何况又值新秋时分,孤雁掠过长空,使人更加惆怅。颔联中,全师出征,说明“北虏”强大,由于这些消息都是传闻,所以说“闻道”“更言”,以含糊的语气说出。颈联设想孔巢父到边地后的情景,“边心杳杳”写孔驻守边
37、防心情复杂,“乡人绝”预想孔到边地后无同乡伴侣,从侧面写出为他送行的情谊。“塞草”句写塞上草青马多,与上句中的“乡人绝”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边地的荒凉寂寥。尾联紧承上联,笔势陡起,虽军中荒寒而少友,但一为国事,二为自己的功名,还是应义无反顾地前往,何况孔巢父才华出众,人们都把他比作工于奏记的陈琳,言语中透露出诗人对友人的劝勉和希冀。答案:依依惜别之情。首联写诗人目送朋友远去及借新秋时分的孤雁,表现离别的不舍与悲伤。对朋友此行路途遥远、征战艰苦的关切之情。“边心杳杳”“塞草青青”,写边塞荒凉寂寥,友人无同乡伴侣,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对朋友的劝勉和希冀。尾联说人们都称许孔巢父为工于奏记的陈琳,相信
38、他定能仕途顺利,表现了诗人对友人功业的期许与美好的祝愿。题材五他乡村树似吾乡,明月何时照我还羁旅思乡诗题材特征思想情感常用技法内涵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和人生感叹。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羁旅他乡的幽怨之 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乐景衬哀情(乐景 写哀)。侧面落笔。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
39、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因梦寄情,虚实结合。标志诗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 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 日名。 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 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 叶落、西楼、高楼、危楼、危栏等。(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旅夜书怀 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写诗人在旅途中的孤苦之状。诗人用“细草”“微风”“独舟”等意象营造了旅夜幽寂凄清的氛围。B.颔联描写了
40、野阔星垂、江流月涌的景象,明丽的景象,雄浑的境界,正好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阔大胸襟。C.颈联上句既是自谦之词,又有自豪之意,下句表面上自我解嘲,实质上抒发了羁旅漂泊中的孤苦凄凉之情。D.诗人将“细草”“孤舟”等景象,放置于阔大的星空平野之间,在对比中增强了诗人自己凝重的孤独感。E.本诗既写旅途风貌,又抒发内心情感。前两联点明“旅夜”,后两联紧扣“书怀”,语言清丽,结构谨严。解析:BCB项,“忧国忧民的阔大胸襟”错;C项,“羁旅漂泊中的孤苦凄凉之情”错,颈联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与无奈之情。2.本诗尾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解析:本题从炼句的角度考查赏析诗歌语言。解答此类题目关键要找
41、到诸如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思想情感等答题的切入点,并作针对性分析。答案:本联运用设问,由所见之景而生问,自问自答,表达内心无法诉说而只有自知自言的无奈与伤感。“天地一沙鸥”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将自己比作天地间飘飞的沙鸥,以天地的阔大反衬沙鸥的微小,凸显诗人的孤弱,突出了其漂泊无依之苦。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点绛唇感兴王禹偁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词的下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解析:解答本题时,一定要紧扣下片的有关意象进行分析。“天际征鸿”这一意象,既写出自己流落天际、滞留异乡的孤独,又写出自己不能
42、振翼高飞的痛苦与无奈。当“征鸿”从“天际”掠过之时,作者也产生了振翼搏斗的遐想,触发了对“平生事”的联想,想到了男儿一生的事业。“谁会凭栏意!”有谁了解他胸中的大志?于是他恨无知音,愁无双翼,不能像“征鸿”一样展翅高飞。渴望有所作为,却屡遭挫折,无法实现人生抱负的愁苦尽含其中。答案:词的下片借“征鸿”这个意象,表达了作者思乡怀亲的羁旅伤感;“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则抒发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却怀才不遇的愁苦。解题指津(一)羁旅思乡诗思维导图(二)答题模板作者用(具体意象),(渲染、描摹、勾勒、创设等)出一个(清冷、孤寂、凄凉、苍凉等)的意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发了的情感。即时训练阅
43、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泊岳阳城下 杜甫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写作者对岳阳的初识:浩瀚的江河之国有千里之大,山城有百层之高,气势宏博。B.首联绘宏大意境,颔联写冷风寒灯等,两联一远一近,一实一虚,衬托出别样的悲怆。C.颔联对仗工整,景物描写悲怆中透露着一种豪迈,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D.尽管“留滞”写出了作者当时漂泊异地的处境,但作者的报国热情依然 高涨。E.“图南”“鲲鹏”化用典故,均出自庄子逍遥游,其中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解析:BEB项,
44、“一实一虚”错,首联与颔联的景物都是实写。E项,作者借“图南”“鲲鹏”是想表现自己临危弥坚,志向未消。2.本诗与登高相比,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解析:回忆上课时学过的登高的内容,仔细阅读本诗,逐句逐字理解其思想感情,对比总结即可。此诗是杜甫晚年兵荒流离时乘舟从湖北初到岳阳时所作。首联以浩瀚之景开篇,写作者泊舟于浩渺的洞庭,傍临高达百层的巍巍山城。颔联转写近景:河岸的风吹卷着江浪,小船上冰冷的灯光映照着纷飞落雪。颈联写作者遭遇苦境留滞异地,但艰难和危险反而更加激励气魄,临危无惧而弥坚。尾联以“图南”“鲲鹏”自喻远大志向无可披靡,顺承“艰危”句的情感更进一层,并与首联的宏伟景色遥相呼应。答案:
45、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异:本诗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卜,但是作者的报国豪情饱满高涨,仍然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而登高则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句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题材六山光水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山水田园诗题材特征思想情感常用技法内涵山水田园诗是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 诗。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田园诗指主要以农村自然景物和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 归隐田园,寄情山水,抒发对自然的留恋和热爱之情。描绘山川美景, 表达热爱祖国河 山之情。厌弃官场
46、黑暗,描绘闲适之状,表现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1)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2)写景的表现手法:白描与工笔;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光、影、色彩的渲 染,以及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3)常用的抒情方法: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乐景写哀情(反衬)。标志诗题中常出现“过”“行”“游”等字眼。常见意象: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南 亩、五柳、明月、渔歌等。(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夜归鹿
47、门歌 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歌开头两句,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听到山寺报时的钟声,望见渡口争渡的人们。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比较,让人感知到诗人洒脱的胸怀。B.诗歌的三、四句,写世人回家,诗人却离家去鹿门,两种归途的比较,表露了诗人的隐逸自得之志趣和对世俗的厌恶。C.诗歌的五、六句,写在攀登鹿门山的路上,月光照着树林,美妙无比,诗人陶醉在这景色中,表现出隐逸的情趣。D.诗歌的七、八句,写隐居处的境况:孤独一人,与尘世隔绝,与山林做伴。表现了
48、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E.本诗按照空间顺序,描绘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两个场景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的隐逸情怀解析:BEB项,“对世俗的厌恶”错误,诗句中没有表现诗人对世俗的厌恶之情。E项,除了空间顺序,还有时间顺序。2.“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境?结合全诗,可以看出诗中主人公是一位怎样的人?请作简要分析。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各问的答题区间,然后结合诗句内容,概括分析。答案:体现了诗人宁静、超脱和悠然自得的心境。句中的“幽人”,既是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况。庞德公曾在这里隐居,诗人步他后尘,在这里一个人生活。在这个天地里,
49、人似乎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心中是多么宁静、超脱和悠然自得。主人公是一位孤高的隐者。前四句的尘世生活的动态描写与后四句的隐居生活的静态刻画两相对比,比出了诗人与时人的相异之处,也比出了诗人与前贤的相通之处,从而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太湖恬亭 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解析:描绘画面是一种分析景物形象的题型,回答时要找出诗中的景物(意象),概括景象(意境)的特点。第二联的意象有落日、断桥、人、溪水、
50、幽树、鸟,人景相融,呈现出一派宁静和谐的氛围特点。答案: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解析:诗歌的抒情方式有两类,一类是直接抒情,一类是间接抒情。本题所分析的第三联属于直接抒情。诗人因为“清游”感觉到“心无累”,因为“静处”忘记了“世有机”。诗人此时陶醉其间,超然物外,心境恬淡,闲适 自在。答案: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解题指津(一)山水田园诗思维导图(二)答题模板作者用(修辞、表现)手法,通过对(作品中具体意
51、象)的描写,表现出作者对(意境)的之情。即时训练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入彭蠡湖口(节选) 谢灵运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注】具论:详细述说。圻(q)岸:曲岸。狖(yu):长尾猿。屯:聚集。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诗歌起笔两句突兀而起,表达了对因风潮变幻不定难以详细述说的水行客宿生活的厌倦之情。B.三、四两句通过联想与想象描写彭蠡的水势:波涛奔流,分分合合,遇岸崖蹦起雪浪后奔流直下。C.五、六、七、八四句主要通过月、猿啼、馥郁的芳草、晚春绿野、苍岩、白云等描绘沿途的
52、景色。D.最后两句揭示了诗人的心境,虽沿途景色恬静优美,但诗人的心情并不平静,对日夜晨昏有千念万感。E.节选诗文以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表现手法,艺术地再现了诗人入彭蠡湖口时的所见所感。解析:BEB项,从题目来看,诗人已经“入彭蠡湖口”,所以对彭蠡水势的描写是具体的、真实的,而不是“联想与想象”;E项,全诗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都是实写,因而“虚实相生”的说法是错误的。2.有人认为,诗歌前两句“倦”“难”二字最难咀嚼,请结合节选的这部分诗句作简要分析。解析: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对于山水田园诗来说,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本诗节选的这一部分虽然主体是写山水景色,但实际上在这景物描写中却蓄满了诗人的
53、无限情思,开头两句中的“倦”“难”二字恰恰是作为全诗总纲句中的两个关键词,题目要求分析这二字“最难咀嚼”的原因,也就是要求分析这两个字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及表达效果,分析时可结合具体诗句逐一分析鉴赏。答案:诗歌前两句中,一个“倦”字表明了诗人对“客游”在外并长期“水宿”的厌倦之情,以下诗句通过对旅途环境的描述衬托这种厌倦之情,最后以日夜晨昏“千念”“万感”进一步表达这种情感;一个“难”字表达对人生经历艰难,“风潮”不断,难于“具论”的无限感慨,中间六句环境描写看似旅途所见,实则是诗人对自己多年旅途颠沛生活或凶险或平静的总结。题材七心有灵犀一点通,明月孤灯梦难圆爱情闺怨诗题材特征思想情感常用技法内涵
54、爱情闺怨诗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具体可分为爱情诗和闺怨诗(包括宫怨诗)。夫妻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情梦难圆的遗憾之怅。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空闺独守的思亲之怨。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美人迟暮的 哀伤。比兴(托物起兴)。先从自然之物写起,然后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引出所要表达的事情或情感,物的描写起烘托感情、渲染气氛的 作用。反衬。寒月孤灯、冷衾泪枕、月落星稀、凄风苦雨、漏声雁影等凄凉之景往往衬托主人公的孤寂与幽怨;青青杨柳、斜燕双飞、春风骀荡等充满活力生机之景更能反衬闺中思妇的悲伤与幽怨。先扬后抑。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
55、杨柳 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本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曾愁”,后面才说她 “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标志标题中有“怨”“怀”“思”“别”“忆”“望夫”“妇叹”“闺怨” “幽恨”“寄良人”等字眼或直接用 “无题”。作品中常有“眉锁”“翠楼”“绮 席”“碧纱”“鸳被”“相思枕”“白发”“秋风”“夜雨”“寒月”“寒 衣”“残梦”“泪如雨”“春风杨柳”“雁声月明”“红妆对镜”“喜鹊报 枝”“雨燕双飞”“临笺泪长”等带有闺房色彩或带有思人韵味的凄清的 意象。(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上片首句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点明时间已进入深秋,接下两句写词人轻轻解开丝罗的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态。B.“云中”三句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从艺术手法上说,属于实写。C.抒写别愁,不直接倾吐,而是通过环境烘托和感情变化来反映,从“红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幼儿教育机构教师劳动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防火门质量保障体系合同
- 2024年高端汽车零部件技术保密与全球销售代理合同3篇
- 2024私人住宅施工项目协议范本版B版
- 营销策划方案模板合集五篇(可编辑)
- 2025年度金融科技解决方案合同3篇
- 月考分析发言稿(15篇)
- 2025年度厂区食堂承包合同:绿色环保食材采购协议3篇
- 2024年铝制品供货条款
- 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燃烧理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排水管道疏通、清淤、检测、修复方案
- 安徽省合肥中学202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数学试卷含解析
- 2024年白山客运资格证题库及答案
- 糖尿病药物治疗分类
- 2024年时政热点知识竞赛试卷及答案(共四套)
- 除颤仪使用护理查房
-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培训
- 220kV耐张线夹检测报告
- 2024年T电梯修理考试题库附答案
- 山东虚拟电厂商业模式介绍
- 2024年邮政系统招聘考试-邮政营业员考试近5年真题集锦(频考类试题)带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