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_第1页
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_第2页
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_第3页
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_第4页
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铜仁市第二中学主讲人:刘顺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考条件:(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二)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1980年10月15日至1998年10月15日期间出生),2017年应届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非在职)人员年龄可放宽到40周岁以下(1975年10月15日以后出生);(三)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四)具有良好的品行;(五)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六)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工作能力;(七)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考情分析2016年全国卷25题,选择题2016年江苏单科4题,选择题2016安徽卷文综13题,选择题2014年福建文综卷38题,材料题(36分

2、)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自己动手归纳总结历朝历代的人才选拔制度,完成下列表格选官方式盛行朝代选拔标准优点缺点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夏商周血缘稳固贵族统治不利于人才选拔秦军功大小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有利于增强军事实力不利和平统治汉朝品德 才能适应了汉朝和平的局势,有利于维护统治东汉时期腐化,推举只看出身魏晋南北朝早期才能,品德 后期门第早期能为国家选拔一定的人才后期只看门第不能选拔真正的人才隋唐到明清考试成绩打破门第,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明清时期僵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重点疑难:察举制 含义: 察举制作为选官制度,即选官要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主要分为举孝廉(被举之学子,

3、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故称为孝廉),茂才(又作茂材,是汉代的另一种察举常科,西汉时原作秀才,到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茂者,美也。茂才者,有美才之人也,即优秀人才。)等。征辟作为察举制的补充。(征/徵,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察举制的弊端1.标准过于笼统;缺乏严密的考试和监督。 2.加之政治昏暗和公卿官僚举荐的多是门生故吏,在实施过程中,经常弄虚作假。 东汉民谣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抱朴子外篇卷十五审举科举制科举制度是国家根据需要,设立

4、若干科目,举行公开统一的考试,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标准的选官制度。由礼部主持考试,择优录取,取得做官资格。再吏部试以“身言书判”,合格可以授予官职。科举制的发展隋炀帝时,创立了进士科,以试策取士。(创立时期)唐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 常举以明经、进士两科最重要。明经考试的内容以帖经为主;进士考试的内容以诗赋为主。考帖经全赖背诵,做诗赋需要独立思考。(完善时期)北宋建国后,开始采取重用文臣、以文制武政策。宋初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宋仁宗在位41年,单由进士一科而得官的就有4517人。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科举考试制度比唐代严格。从宋太祖后期起,举人经礼部试之后,必须再通过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才算合格,

5、被录取的人便成为“天子门生”。实行糊名、誊录制度,不许朝廷官员推荐考生,食禄之家的子弟必须复试,对贵戚子弟另设考场和别派考官,实行锁院以减少作弊。明代开始将起源于宋元时期的八股文规定成专为应试的文体,它把知识分子的思想束缚在程朱理学之中。读书人为猎取功名,埋头于四书、五经,写空洞的八股文,其他一切有用的知识,概不留心。这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文化科学的发展。科举制从此日益僵化。(僵化与衰落时期)知识延伸:三元(解元,会元,状元) 宋代已有状元、榜眼、探花的名目,是作为榜首前三名的荣誉称号。 到明清时期考试分为童试,乡试,会试以及殿试。期中童试是资格考试,乡试是一省之内的考试,考中为举人

6、,第一名为解元。 举人可参加由礼部组织的会试,第一名为会元。 考中参加殿试由皇帝考察,确定排名,分三甲,一甲3人,第一为状元。361122(唐)崔元翰 张又新 武翊黄 (宋)孙何 王曾 宋庠 杨置 冯京 王岩叟 (金)孟宗献 (元)王宗哲 (明)商辂 黄观 (清)钱檠 陈继昌历史上科举制度的“三元及第”韩愈 、李白、杜甫、张继、唐伯虎、李时珍、蒲松龄、吴敬梓有名的落榜考生拓展评价(科举制): 积极作用: 1.是相对公正、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 2.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前期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3.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

7、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 4.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拓展评价: 消极作用:1.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2.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3.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明清八股取士为封建统治者培养的忠实奴仆,严重桎梏了人才的成长,是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皇权统治的重要手段。拓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规律 1.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主要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

8、,但这些制度在执行的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 2.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血缘、门第逐渐发展到学识才学, 3.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由地方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4.明朝之前的科举制度推动了我国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积极性占主导地位;但明朝之后的科举制度消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一项愚民政策,阻碍了社会进步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真题演练1、(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

9、社会文化水平D2、(2016江苏卷单科历史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A3、(2008 上海)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C4、(2016届山西太原高三下期模拟试题(

10、一)文科综合历史卷)在科举制度下,考中进士或举人,就有机会进入宫廷或地方衙门为官作吏;考中秀才,也可在乡村里当教书先生,当一名乡绅。这反映出科举制A造成了官员队伍的分化 B有利于社会阶层合理流动C进一步固化了社会等级 D使儒学统治地位得到巩固B5、(2015年安徽卷文综13)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A地方无选举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C6、(2014年福建文综38)(36分)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

11、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6分)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丁韪良西学考略材料三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10分)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材料四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10分)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