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喜马拉雅中心论后现代主义的超越使命(共7页)_第1页
从喜马拉雅中心论后现代主义的超越使命(共7页)_第2页
从喜马拉雅中心论后现代主义的超越使命(共7页)_第3页
从喜马拉雅中心论后现代主义的超越使命(共7页)_第4页
从喜马拉雅中心论后现代主义的超越使命(共7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雅 国际政治科生课程(kchng)论文课程名称:室内设计基础课程代码:FINE110048.01姓 名:高雅 学 号学 院: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专 业:国际政治 否定(fudng)之后(zhhu),超越(choyu)何在?从上海喜马拉雅中心论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超越使命目录 TOC o 1-3 h z u HYPERLINK l _Toc406971775 【摘要】 PAGEREF _Toc406971775 h 2 HYPERLINK l _Toc406971776 【关键词】 PAGEREF _Toc406971776 h 2 HYPE

2、RLINK l _Toc406971777 一、引言 PAGEREF _Toc406971777 h 2 HYPERLINK l _Toc406971778 二、文献综述 PAGEREF _Toc406971778 h 3 HYPERLINK l _Toc406971779 三、案例分析:以喜马拉雅中心为例 PAGEREF _Toc406971779 h 3 HYPERLINK l _Toc406971780 (一)对折衷的推崇演变为符号堆砌 PAGEREF _Toc406971780 h 4 HYPERLINK l _Toc406971781 1、后现代主义与折衷 PAGEREF _Toc4

3、06971781 h 4 HYPERLINK l _Toc406971782 2、喜马拉雅中心的折衷表现 PAGEREF _Toc406971782 h 4 HYPERLINK l _Toc406971783 (二)去功能化的公共空间被消费文化侵蚀 PAGEREF _Toc406971783 h 5 HYPERLINK l _Toc406971784 1、后现代主义与去功能化 PAGEREF _Toc406971784 h 5 HYPERLINK l _Toc406971785 2、喜马拉雅中心的外部形态与消费文化 PAGEREF _Toc406971785 h 5 HYPERLINK l _

4、Toc406971786 3、喜马拉雅中心的内部空间与消费文化 PAGEREF _Toc406971786 h 5 HYPERLINK l _Toc406971787 四、结语:对后现代主义建筑超越的展望 PAGEREF _Toc406971787 h 6 HYPERLINK l _Toc406971788 参考文献: PAGEREF _Toc406971788 h 7【摘要】后现代主义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当代建筑领域中的新兴思潮。它批判现代主义的纯粹理性、功能化和单调的贫瘠,主张一种与之对立的多元混搭、折衷的、人本的、隐喻性的建筑风格。然而,在批判和否定之后,后现代主义并未给出当代建筑艺术

5、应该走向何方的答案,各分支流派都自成一家,始终未能有一种超越现代主义的统一的集大成之风格,同时也显露出形式主义、被消费文化侵蚀的弊端。本文以上海喜马拉雅中心为例,讨论后现代主义语境下建筑艺术应承担的超越性的使命。【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折衷 去功能化 矛盾性 复杂性一、引言“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最早出现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建筑设计领域,随后再逐渐扩展到哲学、绘画、文学、雕塑、音乐等领域,成为当今艺术风格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之所以用“后”来作为标识,是因为这种流派诞生的动机就是为了表达对于“现代主义”风格的反叛和颠覆。在被称为后现代主义思潮宣言的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文中,罗伯特文丘

6、里就提出应以“二元论”和“双重性”取代现代建筑的“一元论”和“排他性”。后现代主义设计师们反对现代主义的纯粹性、功能性和无装饰性,提倡一种与现代主义针锋相对的主张:一种多元混搭、折衷的、人本的、隐喻性的建筑风格。然而(rn r),尽管(jn gun)后现代主义(zhy)建筑的确对现代主义单一理性的建筑思想作了深刻的反省,但就整体而言,后现代主义发展至今分支流派多元,并未形成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无论是重新推崇复古主义,还是去理性化、去功能化,抑或是注重建筑的象征和隐喻,后现代主义更多呈现的是一种与传统分割、对立的姿态,它高调叫嚣着现代主义的种种弊端,却并不给出一个对付这类顽疾的药方,重“破”却不

7、“立”。二、文献综述目前已有的对后现代主义在建筑领域的讨论一般分为四种路径:其一是历史理论研究,从对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兴起、发展脉络的梳理,延伸到对中国建筑设计的启示,试图从宏观上建立一个后现代思潮的模型;其二是比较理论研究,即将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建筑理念、用材选择和建造手法等诸多方面进行对比,突出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独特风格;其三是案例研究,通过选择当代典型建筑作为个例,印证或检验后现代主义风格的运用;其四是批判研究,分析其尚存的不足以及预判其衰落的趋势。但就笔者找到的资料而言,从事批判后现代主义建筑研究的文章数量远不及前三种,因而本文试图采用一种批判的视角,以上海喜马拉雅中心为例,探索后现代

8、主义对现代主义风格之否定的程度,以及能否真正实现超越现代主义并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全新的艺术风格体系的可能性。三、案例分析:以喜马拉雅中心为例喜马拉雅中心地处上海市浦东新区,是一个由五星级酒店和精品酒店、当代艺术馆、多功能演艺厅、商业中心、创意办公室五大业态共同组成的综合中心,设计者是当代日本建筑设计师矶崎新。从建筑形态来看,它由两个立方体和一个类似于林木的异型体构成,两个简洁明快的立方体分别是酒店和文化创意空间,由蜿蜒曲折的三维曲面构造的“林木”结构中,是美术馆与各种娱乐演艺场所,而在林木结构的空隙和立方体的顶部则分别是开放的文化广场和空中花园,可谓竭尽每一空间之所能。从设计风格来看,除了最吸

9、引眼球的异形造型外,底部两端分别以不规则字符幕墙作为外部装饰,整体色调以灰、棕两色为主,呈现一种庄重、静默的氛围。 作为一个极具后现代主义特色的建筑,喜马拉雅中心运用计算机ESO技术构造的“林木”结构很好地体现了后现代建筑风格中的“隐喻”特色:作为新开发的浦东商业城区之一,设计师希望能够在此处唤起人们因长期生活在大城市而对回归自然的期待,而不仅仅只是现实钢铁森林的冷漠无情。相似的象征也曾出现在2006年中国设计师马岩松为加拿大密西沙加市构建的“玛丽莲梦露”大厦中。通过运用连续水平阳台上升环绕整栋建筑,设计师希望可以激发居住者对自然风的憧憬和对太阳光的迷恋。然而(rn r),也正因为(yn wi

10、)喜马拉雅中心(zhngxn)的设计思路对于后现代主义的过分偏好,这种风格的弊端也展露无遗。(一)对折衷的推崇演变为符号堆砌1、后现代主义与折衷后现代主义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将传统风格重新带入设计视野,摒弃工业时代和现代性背景下对元素的机械化重复。罗伯特文丘里认为,建筑师的主要任务是在旧的东西无能为力时,充分利用传统部件,并适当引进新的部件组成独特的总体。现实的矛盾是复杂“记忆”的产物,这种产物必须被同时具有“既新又旧”的建筑所把握。 周学红. 后现代主义建筑浅析J. 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2,04:29-31.因此,后现代设计风格呈现多元化趋势,其生动和活泼也与现代主义的呆板截然不同。但在

11、现实运用中,当互不相干的元素被从原始语境中拆分,并被不分国别、不分时代地组合在一起时,却反而容易表现为繁琐、杂乱无章甚至拼凑和大杂烩的面貌,破坏了建筑应有的整体性和同一性。同时这样的混搭也使得无意义的符号留于形式表面,造成对建筑理念的误读。2、喜马拉雅中心的折衷表现细数喜马拉雅中心采用的元素,有高技术的“异形林”,也有纯朴的立方体,有古汉字变形而成的幕墙,也有俯瞰大地的空中花园。再加之以建筑内部五星级酒店的豪华设施,和美术馆浓厚的文艺气息,似乎设计师有着极大的野心,要将古今中外、时尚传统的各种符号全部容纳在这个占地三万平米的建筑中。(1)高技派的“异形林”如前文提到,喜马拉雅中心主体建筑的核心

12、部分是一个“异形林”的结构,或者也被称为“无极场”。它是通过借助电脑三维技术并按照树林的力学结构随机运算出的一个解。这种高技术方法也曾在意大利新佛罗伦萨火车站的设计中运用过,即“进化论结构的最优化手法”(ESO方法)。这显然是一种比现代主义设计更为先进的手法。(2)现代主义的玻璃墙在“异形林”的外表间隙,考虑到公众对建筑的庇护功能的需求,设计师采用了现代主义的玻璃墙设计,用来填补林木“枝干”间的空洞。在“异形”主体以外,几乎每个空隙都采用了同样的玻璃格局和附加的星状钢筋外框。(3)中国古典元素喜马拉雅中心(zhngxn)两侧(lin c)的立方体上部的设计(shj)中,极富中国传统特色的玉琮被

13、纳入其中。作为一种礼器,它最早发源于良渚文化,因精雕细琢而受到藏玉者争相追捧。因而设计师将玉琮这一复古的高贵形象用在了高档酒店和办公楼的外部,试图表达一种低调的奢华感。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与这个中国传统符号相邻的恰是运用现代高科技构建出的林木模型。一个是东方古代的手工美学,一个是西方现代的科技理性,两者紧密相连,并无任何过渡和衔接,不免给人以“被隔断”的粗暴之感。而在立方体的底部,又各自用基于汉字变化而成的“天书”造型,以双层玻璃幕墙的建筑立面形式覆盖在外墙上。这样上下左右风格各异的几个部件被安置于同一建筑的轴心位置,尽管彰显了后现代主义的“多元”、“包容”、“无穷可能性”的主张,但却也因为没有

14、在逻辑上形成一致,导致从整体上来看,本该是厚重的建筑的底部奠基演变成“为混搭而混搭”的形式主义,也对他者解读这个建筑造成了一定的干扰。相比之下,同样是作为底部支撑结构,现代主义经典之作勒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的实践反而在建筑的整体统一、协调方面表现得更为优越。可见,单调风格在保持统一的造型和简单纯粹的理念时未必是件坏事,后现代主义若想批判现代主义形式的单一和内容的贫瘠,至少应该在吸纳多重元素的同时保持逻辑的合理性,避免仅仅流于表面的形式。同时,虽然后现代主义深化了对古建筑和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解,但也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它强调的是对历史的印象符号的自由诠释 胡思润,王力. 走向现代新建筑后现代主义在

15、中国的批判与反思J. 工业建筑,2005,02:108-109.,而非还原历史的本真性,因而割裂了传统元素与其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仅仅成为一种符号的狂欢。(二)去功能化的公共空间被消费文化侵蚀1、后现代主义与去功能化在后现代建筑的语言一书中,詹克斯提出,他认为造成现代建筑危机的最大原因在于建筑设计者为了满足背后的开发者的利益,而罔顾建筑使用者的需求。相较于现代主义极力追捧的功能主义,后现代建筑师渴望一种能被阅读和理解的建筑文本,为人、建筑、历史三者之间创造一个理解与自我理解的对话空间,将现代主义建筑终结了的审美情境再次唤起。 吴丹,陈飞虎. 在观念的比较中认识后现代主义建筑J. 山西建筑,20

16、07,05:50-51.2、喜马拉雅中心的外部形态与消费文化 喜马拉雅项目建成后,中央电视台曾为此策划了一期专题节目。其中在采访其董事长戴志康时,他谈到在为这个中心投资的18个亿中,有近一半的资金都是用来建筑“异形林”的。诚然,其特立独行的曲面造型确实给人第一眼以非凡的感受,但耗赤巨资建设这样一个“标志”,不免给人一种夸张、浮躁之感,仿佛建筑本身不是建筑,而是一个被用来消费或炒作的符号。于是在贩售外在形象的过程中,建筑本身的意涵被逐渐消解了。3、喜马拉雅中心(zhngxn)的内部空间与消费(xiofi)文化在喜马拉雅中心(zhngxn)的设计中,异形“林”的间隙留出了足够的公共空间,大型演艺活

17、动、艺术展览或是品牌推广都可以在此处找到合适的场地。正如设计师矶崎新本人所言,他所期待的是“进了美术馆发现有酒店,进了商业性地区又发现是设计中心”的效果。这种包容性的多文化对话也正符合后现代建筑所提出的“会说话的建筑和有记忆的城市”的理念。 然而事与愿违的是,由于参与公共空间的自发性,主流文化将以其受众广泛的优势成为这一空间的主导力量,甚至有时会借用文艺的外壳为自己造势,让真正应该充斥在艺术类建筑的公共空间内的非主流文化得不到表达。(1)高档餐饮、服饰店铺目前喜马拉雅中心的公共空间内,多为各类购物商铺以及餐饮店面,包括Amass、Bandini等高端精品时装店以及希腊餐厅、和园日式烧烤、极食餐

18、厅等高档的餐饮店面。并且这些商户呈多楼层分布,几乎覆盖了公共空间的主体部分。而相比之下,文化类设施少之又少。这一模式其实也并不稀奇,像上海的K11创意园区,也是如此。以文艺包装商业,似乎已成为公共空间一直被诟病之处。后现代主义原本反对的现代主义功能化的区隔设置,在其精心营造的公共空间内以另一种方式被市场力量所主导。(2)“迪斯尼化”的主题空间在实地调研过程中,笔者恰逢圣诞来临之际再度考察此地,发现在其异形林的内部空间内正在举办“圣诞集市”。节日集市是中国近年来发展出的一种新兴商业模式,它由西方传统节日的习俗演变而来,经过商业的再包装后以消费狂欢的形式在中国落地生根。这一过程也可以被描述为公共空

19、间的“迪斯尼化”,即将机构或者利益集团的目标装进一个与其本身不太相关的主题(比如圣诞主题),辅之以表演性劳动,从而让顾客实现混合式消费 刘烨鑫. 论现代城市生活的迪士尼化D.复旦大学,2012.。而这样的过程不需要任何场地成本,只要在开放的空间内即可达到很好的效果。显然,这一模式也被搬到了喜马拉雅中心。除了一颗参天的圣诞树外,公共空间内还分散着很多以圣诞主题用品装饰的小摊头,其销售的却是和圣诞完全不沾边的生活、家具用品或者是食品。由此可见,去功能化的公共空间恰恰在不经意间对民众自发参与公共领域造成了威胁。取而代之的,仍然是消费化、娱乐化的市场规律独占鳌头,侵蚀了本该是一片净土的公共领域。 四、结语(jiy):对后现代主义(zhy)建筑(jinzh)超越的展望后现代主义作为对现代主义批判的一种思潮,排斥与现代性相关的宏大叙事和绝对的纯粹主义,其本质是一种智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 贝斯特斯蒂文. 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M. 张志斌,译.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由其发展出的建筑元素多元化造就了当今世界上不仅仅只有“摩天大楼”这一种景观,同时其倡导的感性和人本主义精神也让当代建筑融入了更多人与空间交流和对话的设计,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不过,也正是因为后现代主义强调建筑形式的多变性和多样化,它糅杂了诸多风格的特点,对它们进行拆分和组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