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2讲基础+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写作(解析版)新知识新起点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原文译文赏析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回乐峰前的沙地 洁白似雪,受降城 外的月色有如深 秋白霜。不知何处 吹起凄凉的芦管, 惹得出征的将士 一夜都在思念家 乡。内容理解:全诗将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为一体。前两 句写夜晚登城远望,但见大漠似雪,月华如霜,边城夜色, 凄神寒骨;第三句写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末句抒 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蓄势有余,末句直抒胸臆, 通过拟想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句绝而意不绝。修辞:“沙似雪”“月如霜”运用比喻的修辞,描绘边塞 环
2、境寒冷、凄清的特点,渲染愁惨凄凉的心境,为写戍边 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课下重点注释】征人: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主旨】诗歌前两句通过写景,交代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情感基调;后两 句通过“芦管声”引发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国q夯基础强能力(.以下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为哪一项()A.懊诲字帖回环曲折B.斑调戎尺九曲连环C.田笼镐头扑朔迷离D.摩损体魄一泻万丈【答案】B【解析】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A 项中“懊诲”应为“懊悔”;B项中“斑词”应为“斑斓”,“戎尺”应为“戒尺”;C项中“田 笼”应为“田垄”;D项中“摩损
3、”应为“磨损”。.卜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他们二人配合默契,终于赢得了这场双打比赛的冠军。 B.看到浩浩荡荡的长江一泻千里,气势磅礴,我们的心胸变得更加开阔。 C.古有替父参军,今有背母求学,孝顺的美德重蹈覆辙,引发了人们对传统美德更深层的思考。 【解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作文材料,提炼出核心的话题,从不同的角度列出 几那么立意,然后结合题目要求及自身积累,选择适合自己写作的最正确角度进行创作。给出的材料 是莫泊桑的一句名言,具有深刻的内涵。材料分两个局部内容,分别为“生活不是那么美好”“生 活也不是那么糟糕”,在具体分析的时候要学会从这两个维度进行把握,同时还
4、要结合后半句 “人的脆弱和坚强超乎自己的想象”分析立意。参考立意:人生复杂,应允许自己脆弱;人有时比自己想象得脆弱;坚强是值得赞美 的品质;相信自己足够坚强。据此分析选择自己容易把握的立意选材作文即可。D.虽然这个特大传销集团的案情扑朔迷离,但警察明察秋毫,终将传销团伙一网打尽。 【答案】c【解析】“重蹈覆辙”指再走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失败的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用在这 里不合语境。.下面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事迹将为愈来愈多的人所了解和传颂。他为这个事业奉献了全部精力,在刚过六十二岁的时候,就过早地离开了我们。这个英雄群体不计名利、舍生忘死、默默无闻地奋
5、斗了几十年。人们愈来愈深切地怀念着他,他对祖国的贡献永载史册。中国共产党党员、全国劳动模范、核物理学家邓稼先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A. B. C.D.【答案】D【解析】先说“群体”,第句中“其中的一员”承接上文的“群体”;第句中的“他”承 接上句中的邓稼先;接着才是一个转折句。.以下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努力改正并随时发现自己的缺点。将“努力”与“随时”调换位置。.这件事的具体详情,我以后再告诉你。删掉“具体”。C.在日常工作中,党员干部应该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传统。将“传统”改为“作用”。D.经过共同努力,使我们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删掉“使”。【答案】c【解析
6、】C项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其他三项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5.在我们心中,“祖国”不是一个普通的名词。她意味着大地、江河、文化、民族、同胞等。爱 祖国,就是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实验中学七年级班开展以“家国天下”为主题的 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为营造活动气氛,请你为此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答案】热爱祖国,建设家园。【解析】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根据活动要求,扣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进行设计,如“热爱祖 国,建设家园”。在诗歌朗诵这一环节,吴薇同学朗诵了光未然的黄河颂后,王淑涵同学接着朗诵黄霏的 我的中国心O假如你是主持人,请你设计一段串词。【答案】吴薇同学的朗诵,让
7、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和中华儿女大无畏的英雄 气概。下面请王淑涵同学为大家朗诵我的中国心,让我们在缠绵婉转中,感受那爱国的依依 深情。【解析】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及对主持词撰写的要求。根据活动材料中的内容用恰当的语言 表达,点出活动主题及活动目的。现代文会赏析碎暖包利民一个午后,阳光透窗而入,照在一地的书上。我一边整理着杂乱的书籍,一边随着每一本 书的人目而在心里生长着往事。忽然,便从一本书里落下一张纸条,那是一本十多年前的初中语 文教材,正奇怪它怎么进入到我藏书的行列中。那张纸条已经泛黄,是从大笔记本上撕下的一条,蓝色的字迹已经极淡:“老师,我很喜 欢听你讲课!”这温暖的字句
8、,一下子撞开了岁月深处的一扇门。那个时候,我刚刚到一个小镇 的初中当语文老师。第一堂课讲得紧张无比,很是有些语无伦次,下课的时候,我简直羞愧难当, 有一种巨大的挫败感。这个时候,一个女生走到我身边,把一张纸条递给我。仿佛刹那间春暖花 开,心中涌动着感动,还有希望在生生不息。上大学时,我在学生会的宣传部,有一次在布置一个会场时,我往黑板上写美术体大字。 下面有一些学生在自习,会议快开始前,他们纷纷离开,忽然,一个女同学走到我身边,把一张 纸条塞到我手里。我一看,上面写着:“誓言的誓错了!快改过来! 我一惊,仔细看黑板上的字,一时又惭愧又感动。我刚读初中的时候,班主任是一个很年轻的男老师,开始的时
9、候,我们并不了解他,也不 怎么怕他。况且他教我们地理,在他的课上,我们常会有一些小动作。有一次下午地理课,他在 前面板书的时候,我便写了张纸条给前面隔了几排的一个好友:“放学去河边的草地上踢球,多 叫几个人!”趁老师转身的时候,我抛了过去,好友接过后,便回抛了一个给我:“你再问问别 人,看有多少人去!“于是我又泡制了多张纸条,团成团四处抛飞。谁知很不巧,向最前排抛去的那个纸团由于用力过猛,竟落在了老师的讲台上。而恰好老 师转过身来,他很好奇地翻开纸条看了看,却没说什么,继续讲课。过了一会儿,他让我们自行 把课文默读一遍,记住一些数据。正低头读着,忽然发现老师走到我身边,悄悄地把一个纸条放 在我
10、桌上,上面写着:“我也去踢球,放学后记得叫上我! ”那一瞬间,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 受。而自那以后,老师便融入我们之中,他也让我们明白,一个老师也完全可以不用绷着脸就能 让学生从心里听从敬服。我坐在一堆书中间,沐浴着暖暖的阳光,任思绪飘飞于一张又一张纸条的往事之中。曾经 在一个幼儿园的墙上,看到许多纸条粘贴在上面,都是父母写给自己孩子的只言片语。比方说: “宝贝,妈妈不求你以后能大富大贵出人头地,只要你一生平安就好! ”每一字每一句都浸润着 父母浓浓的爱,这家幼儿园把这些纸条都精心地收藏着,说等孩子们长大以后,让他们回来看。 我想,当长大的孩子们重回幼儿园,找到父母当年写给自己的纸条,心里该是
11、怎样的温暖和感动。我的一个朋友被亲生父母,她却从不悲伤黯然,也从没有怨恨过抛弃自己的父母,她说她 也有亲情,她同样在母亲的爱中成长。有一天在她家里,她小心地拿出一张纸条,上面已经塑了 封,急促的字迹,仿佛临时匆匆写就。开始是一串年月 日时,估计是她的生日,然后有几句话:“妈妈会心痛一生,会爱你一生,你永远是妈妈最珍贵的宝贝”记得一个高中同学跟我讲过,有一次他和家人恨气,便选择了离家出走,让他伤心的是, 父母并没有阻拦他。及至在另一个城市走投无路,他偶然在衣服最里面的一个口袋里,发现一些 钱和一张纸条,是母亲的笔体:“走够了就回家吧! ”短短的几个字,瞬间消融了心里的坚冰, 流淌着暖暖的感动。我
12、常常流连于那些让人难忘的只言片语,那样的时刻,仿佛时光都走得那么轻缓。那些点 点滴滴的暖,汇聚成爱的海洋,无时无刻不在包围着我们,生命,才会于变迁中而不苍凉,生活, 才会于坎坷中依然那么多情而美好。L请阅读选文段,依据例如按顺序填入恰当内容。_温暖的融入一_温暖的召唤【答案】温暖的鼓励 温暖的提醒 温暖的期望 温暖的表白【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 性语言,把握中心句。分析这几段的内容可知第二段写的是“温暖的鼓励”,第三段写的是“温 暖的提醒”,第六段写的是“温暖的期望”,第七段写的是“温暖的表白”。2.分析第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这温暖
13、的字句,一下子撞开了岁月深处的一扇门。 【答案撞开”用力碰开,突出力量之大,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纸条上的字句带给我的震撼。【解析】此题考查品析关键词语的能力。品味关键词要分析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 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撞开”是用力碰开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纸条上的字句带给我的震撼之大。.选文第段画线句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答案】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同学想保护我的自尊心,不想让我尴尬的 心理,表达了女同学的善解人意、热心。【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描写方法的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分析
14、画线句可知,此句运用了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 同学为了不让我尴尬,偷偷递纸条来提醒我,表达了女同学的善解人意、热心。.结合选文第段内容,请概括出老师让“我”敬服的优点,并用自己的话写出依据。【答案】宽容:容忍“我”上课扔纸条、破坏课堂纪律的行为。有教育智慧:没有当面批评“我”,保护了 “我”的自尊。选择恰当的时机和方式融入同学 之中。(“有教育智慧”的依据任选其一)【解析】此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时应做到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 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老师发现“我”扔纸条后,没有当面批评我,而是利用这个恰当的时机融入同学之中,由此可知老师是一个教育智慧、保护
15、学生自尊心的人,他的这些品质让“我”敬佩。.选文第段画线句删去好不好,为什么?【答案】不好,画线句描绘出了 “我”坐在书间回忆往事的情景,照应选文开头,引出下文。【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时要认真阅读短文,分析其主要内容,再结合文 章的上下文来思考。画线句描绘的是“我”坐在书间回忆往事的情景,与开头“一个午后,阳光 透窗而入,照在一地的书上”相照应,引出下文对幼儿园时妈妈对“我”的期望的回忆。.结合选文,试从内容、结构、主题三个方面分析题目“碎暖”的妙处。【答案】内容上:选取的都是生活中零碎的小事。结构上:“暖”是线索,贯穿全文。主题上:揭示了 “暖”在生命中的重要意义。【解析
16、】此题考查的是标题的作用。标题一般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概括全文内容;揭示文章主 题;充当文章线索;指出文章主要人物;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分析文章内容可知,文章所记叙的 都是生活中零碎的小事,与题目“碎暖”中的“碎”相对应。文章以“暖”为线索,贯穿全文。“碎暖”揭示了 “暖”在生命中的重要意义。侬4古诗文会鉴赏(一)郑和,云南人。成祖欲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 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 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 随和朝见。帝大悦,爵赏有差。十年复命和等
17、往使,至苏门答剌。十四年冬,满剌加等十九国遣 使朝贡。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自和后,凡将命 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注释】侪(chdi):同辈。赍:携带。占城:仿越南南部。1.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语。成祖欲示中国富强()(2)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帝大悦,爵赏有差()(4)所历凡三十余国()【答案】(1)显示;带着;封爵;总共,共。【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 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句意为:明成祖想要显示中国的富强。显:显示。句意为:带着士卒二万
18、七千八百多人。将: 带着。句意为:皇帝非常高兴,不同程度的奖赏了将士们。爵:封爵。句意为:所经历的国家共有三十多个。凡:总共,共。2.以下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以次遍历诸番国”中“以”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 是()A.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B.策之不以其道 C.全石以为底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以”的辨析能力。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来理解“以”的含义, 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例句:句意为:依次走遍了各国;以:按照。A.句意为:想挖洞进去 以从后面攻击他;以:来。B.句意为: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以:按照。C.句 意为:石潭以一整块石头作为
19、底;以:把。D.句意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而或喜或悲;以:因 为。应选:Bo.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答案】建造了大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船有六十二艘。【解析】此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到达词达句顺。 句中重点词:造,建造。修,长。广,宽。句意为:建造了大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船有 六十二艘。.请写出选文中能从侧面印证郑和下西洋是“盛事”的两个句子。【答案】十四年冬,满刺加等十九国成咸遣使朝贡;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
20、莫不盛称和以夸外 番。【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提示,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结合内容可知,从侧面印证郑和下西洋是“盛事”的句子是:十四年冬,满刺加等十九国成咸遣使朝贡;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译文】关B和,云南人。明成祖想要显示中国的富强,永乐(明成祖年号)三年六月,命令郑和与 侪王朱景弘等出使西洋。带着士卒二万七千八百多人,携带了很多金银财物。建造了大船,长四 十四丈、宽十八丈的船有六十二艘。从苏州刘家河渡海到福建,又从福建五虎门扬帆出发,首先 到达了占城(印度支那古国),依次走遍了各国,向他们宣读天子的诏
21、书。永乐五年九月,郑和等 人回到明朝,各国派的使者也跟随郑和的船只来朝见明成祖。皇帝非常高兴,对出海者都不同程 度的进行了封赏、赐爵。永乐十年,明成祖又派郑和出使,到了苏门答腊国。永乐十四年冬天, 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都派使者来朝廷进贡。郑和历经三朝,先后七次奉命出使,所经历的国家共有三十多个。从宣德年间以来,远方各国 不时也有来中原的。自郑和死后,但凡奉命出使海外的,没有谁不极力称赞郑和来向外国夸耀的, 所以世人把三保太监下西洋传为明朝初年的盛事。(二)望江南李煜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深,满城飞絮辐轻尘。忙杀看花人!【注】相(gOn):翻滚,滚动,转动。.词中表达“芳春”的景物有、
22、o【答案】江面绿柳絮【解析】此题考查诗歌常见意象。江面绿:指春天里江水明彻而泛绿色。飞絮:飞扬的柳絮。.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忙杀看花人”所表现的景象。【答案】南国正是春光明媚的时候,百花盛开,游人如织,群花美丽动人,争相斗艳,使看花人 目不暇接。一个“忙杀”,那么百花之美,看花人兴致之高,人之多,场面之大,尽在其中。【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画面描述,根据情境,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春季百花争艳,看花人目不暇 接的状态即可。考场佳作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有人说生活是脚踏实地的努力,否那么就如看似美丽而容易破碎的泡沫;也有人说,生活不只 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什么叫生活,如何对待生活,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观点、感受和经历。请讲述你的故事或见闻,提供你的感悟,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得写成诗歌;不得抄袭、套作;文中不得出现你所 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原来,我也很坚强初春的青草在乍暖还寒的季节中悄悄探出头,瘦小的身躯在寒风中左右摇摆,脆弱的花儿无 法穿越春冬的隔阂,到达理想的天堂,但在夏季终于绽放足以证明自己存在的花朵。因为它很坚 强。又是一个秋天,又是落叶满地。我拿着成绩单,单独走在校园里,抬头望了望天,灰蒙蒙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