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传统文化教程中国传统文化教程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意义00010203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艺术中国古代哲学04050607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国民俗文化绪论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意义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与特征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与特征(二)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社会背景中国古代社会组织结构的特点是血缘宗法制度。所谓血缘宗法制度,就是以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来区别高低贵贱的准则。宗法制源于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公社成员间的血缘联系。(四)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非常浓厚的道德色彩,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而古代思想家们
2、的思想和理论中随处可见他们对道德的论述,道德甚至成为他们全部思想的焦点。中国伦理文化中,最为典型的便是儒家伦理。(一)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能给人类文化的创造提供物质材料,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文化的发展趋向和类型。(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政治环境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法、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一、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与特征(二)注重和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古代的
3、思想家提出了“天人协调”的观点。周易大传的作者就认为,太极是天地的根源,天地是万物的根源。(四)重视人文教养主要表现在中国文化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神为本,具有超宗教的情感和功能。(一)崇尚伦理道德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内圣外王”之道,周公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孔子认为要把道德原则贯彻到政治生活中去,用道德手段治国安民,才能真正管好国家,认为单纯用行政、法律管理人民,只能使他们畏祸而守法,而不具有道德观念。(三)崇尚中庸中庸之道是以平和稳定为旨趣的农人和农业自然经济的产物。中庸尚调和,主平衡,反对走极端,提倡“执两用中”。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所关注的是人
4、与自然、人与社会群体、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心灵世界的和谐关系,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因此可以说,传统文化是天人合一之学,是人际和谐之学,是身心平衡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是一种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它所注重的是生命的存在问题、个人的德行问题、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问题,因此,它又是生命存在之学,是道德践履之学,是理想人格之学,是内圣外王之学,是安身立命之学,是人生智慧之学。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传统文化是保持民族文化认同感、归宿感的精神家园。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但是,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为中华民族的
5、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国人之为中国人而不是他国人的唯一标志。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二、传统文化能为人们的现实困惑提供智慧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古人这一热爱自然、平等对待自然的思想是非常宝贵的,今天我们把它发扬光大,普及到群众中去,再与现代环保技术结合起来,就可以祛除西方文明一味崇尚物质手段带来的弊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此外,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的思想、“以人为本”的理念等,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源泉,我们应充分发掘其蕴含的当代价值,发挥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推动作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对一个民族来说,历史发展的精神动力首推民族精神。它
6、可以激发民族成员的归属意识、进取意识和奋斗意识,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从而形成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可以说,传统文化所凝聚成的民族精神是激励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三、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所在四、传统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源泉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基础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与精神 第三节多民族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基础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统治地位。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其生产的目的主要是自给自足,加之少量的交换。实际上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农业、家庭手工业、官府手工业发
7、展的同时,也出现了“独立自由”的手工业者与商人。秦代大一统帝国形成后,度量衡、货币、文字等的统一,进一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比较繁华的都市。唐宋两代的商业城市更加繁华,并在北宋时期首次出现了工商业的行会组织。明清两代,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加速了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出现了相当规模的手工业作坊和工场。一、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特征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基础(一)农业经济培养了中国人知足常乐、乐天知命的性格和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美德(二)农业经济培养了中国人的务实精神(三)农业经济条件下的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中国文化是从农业经济的土壤中生长并发育起来的,以农业经济为主干的中国封建社会对中国文
8、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二、农业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四)农业经济造成了古代“民为邦本”的政治传统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与精神一是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能把写字作为艺术、书法;三是惠及世界的科技工艺,四大发明带动了世界文明四是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如诗经、散文、唐诗、宋词五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起始于中国的道教,中国化的佛教六是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道德规范二是瀚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如古典、经学、史学、类书和丛书等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与精神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人文”精神它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们通过自身的修养与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自然”精神道家经典道德经将“
9、无名”作为天地的原始,将“有名”作为万物的本根。庄子则强调人们应当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不能破坏自然。“奇偶”精神“阴”“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个最常见的范畴,当人们用阴与阳来解释自然和人事变化的时候,又在数字的计算方面归纳出“奇”与“偶”的概念。“会通”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不是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文化,它善于学习各种文化体系的长处,又能加以消化吸收,用以丰富自己,这就是“会通”精神。和而不同指在为人处世方面,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拒绝苟同,在相互争论辩解中达成共识。第三节多民族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秦汉以后,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文化类型: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南方山地游耕文化、中原定居农业文化。中
10、国文化经历三千年相冲突又相融合的历史整合,以中原定居农业文化为核心,加上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和南方山地游耕文化,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精华。中国境内三大文化的交融,必定会有融合与矛盾并存。中原定居农业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交融,主要是以战争为途径,两个文化形成长期的对峙,文明带动野蛮,先进引领落后,形成文化相互碰撞的局面。中原定居农业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汇,总的来说双方关系是平和的,没有产生空间争夺问题。一、多民族文化的融合第三节多民族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一)中外文化的两次大交汇第一次文化交汇发生在汉唐时代。南亚次大陆的佛教文化是汉唐时期输入中国的外来文化的主体,对中国哲学以至整个中国文化都有着
11、重要的影响。中国人对于佛教哲学并非不加改造地照搬,而是在消化佛教哲学的同时,把中国传统哲学中诸如孟子、庄子等人的思想融入佛教,使佛学本土化,形成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1)宗教人士来华传教(2)清初对外来文化的吸收(3)清中后期对外来文化的排斥2. 中外文化第二次大交汇二、中外文化的交汇第三节多民族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二)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从隋唐时期开始,东亚国家对中国文化大规模移植,将东亚国家与中国在语言文字中国传统文化教程(汉字)、思想意识(儒教、佛教)、社会组织(律令制度)、物质文明(科学技术)上联成一气,形成了一个在地理上以中国本土为中心、在文化上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
12、文化圈。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势力进入东亚地区以后,这一文化圈被西方的强大影响和东亚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打破,但其文化轨迹却长期存在,至今仍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东亚文化圈。中国文化对亚洲文化的影响强盛、深厚的中国文化不仅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东亚世界的文化格局,而且以强大的辐射力影响着世界文明的进程。遗憾的是,在古代中国,由于封建经济发展的停滞,传统文化观念的束缚,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未能在本土产生革命性的社会效应,而是如法国作家雨果所说:“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2. 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二、中外文化的交汇第二章中国古代文学第一节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简史 第二节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第一节
13、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简史 中国文学的产生,最早可追溯至远古时期。原始人通过口头相传的神话、传说、歌谣等,可以说是文学艺术的雏形。早期口头文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原始歌谣。这是诗歌的鼻祖,也是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在开始乃至其后相当长的时期里,它是与乐、舞结合在一起的。早期口头文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是神话。从严格意义上说,神话不直接等同于文学,因为它是原始人类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是他们的综合意识形态。甲骨文的发现,使中国古典散文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尚书,结构和表现手法相当成熟,理所当然成为中国古典散文之祖。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是古代文学史上头一件大事。春秋战国时期,
14、列国纷争,游说之士蜂起。在百家争鸣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产生了一批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们写作了大量以说理透辟、逻辑严密、言辞锋利、善用比喻为特点的论说散文,又称诸子散文。一、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特征第一节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简史 秦代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焚书坑儒,二世而亡,几乎无文学可言。除留存下来少数歌颂秦皇功德的刻石文字外,李斯谏逐客书是这一时期少有的优秀散文篇章。两汉崇文,大一统的鼎盛帝国,要求用文学来歌颂太平。于是一种以铺写帝王和奢侈生活为主的文学样式辞赋应运而生。汉诗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两汉散文创作的成就很高。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司马迁的纪传体史书史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日益摆
15、脱经学的影响,而获得独立的发展,开始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诗歌、散文、辞赋、骈文、小说等文学样式,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以“三曹”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人,慷慨任气,磊落使才,高扬个性,刚健遒劲,形成使唐人仰慕不已的“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从我国古代小说体裁的形成和发展来说,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重要阶段,出现了志怪小说和轶事小说。其中晋干宝的搜神记和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最值得重视。二、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的古代文学第一节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简史 大唐王朝国力空前强盛,国家从长期分裂复归于统一,封建经济和文化获得了充分发展的良好条件,再加上朝廷在各方面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政策,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尤其是确立
16、了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最终创造了唐代文学的空前繁荣。唐代作家作品数量之多,成就之高,影响之大,都是以前未曾有的。唐代诗歌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是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初、盛、中、晚各期都名家辈出,名作纷呈。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史称盛唐,这一时期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和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李白、杜甫。中唐是唐诗的继续繁荣时期,其间诗人众多,诗歌数量和流派也多。几乎同时,出现了两大诗派“韩孟诗派”和“元白诗派”。晚唐是唐诗发展的夕阳晚照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已失去盛唐的气象和中唐的格局,但形式更趋精美。最有成就的诗人是李商隐和杜牧散文是唐代文学的又一重大收获。韩愈、柳宗元以复兴儒学为旗帜,领导了一
17、场实质是文学革新的古文运动。三、唐代的诗歌和散文第一节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简史 词是在唐代随燕乐而兴起的新诗体,它起源于民间。五代时,后蜀和南唐成为词的创作中心,中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问世于后蜀,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词作者是南唐后主李煜。词发展到宋代,进入了鼎盛时期,成为一代文学的主要标志。婉约派多写男欢女爱、离愁别绪及个人遭际,词句委婉、绮丽,追求精巧、细腻的感情和韵味,讲究音律格调,代表人物有欧阳修、柳永、晏殊、秦观、李清照等。豪放派风格豪迈奔放,结合现实生活,或思古抒怀,或写景言志,词句质朴,其代表人物有苏轼、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在南北宋之交,出现了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女词人李清照。她的词
18、意境深厚,感情婉曲,造语清新,尤其是南渡以后的作品如声声慢寻寻觅觅等,将国破家亡的悲愤与身世漂泊的伤痛融合一气,缠绵抑郁,感人心魄。到了南宋,宋词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南宋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当推辛弃疾。辛弃疾使宋词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面貌达到了光辉的高度。四、宋词第一节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简史 元代是中国古代戏曲的黄金时代,但中国古代戏曲并非元代一个时期的艺术,它的萌芽、生长、繁荣,贯通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元杂剧以它高度的社会历史价值、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形式体制,开辟了我国戏曲文学的黄金时代。书会才人出身的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人和前期剧坛领袖。他的剧作,不论是公案剧、爱情剧还是历史剧,如窦娥冤
19、救风尘单刀会等,都善于将现实主义精神和理想主义色彩融成一体,当行本色,雅俗共赏,是元杂剧中的第一流作品。元代还出现了一种配合当时流行曲调清唱的抒情诗体散曲。一般所说的元曲是杂剧与散曲的合称。五、元曲第一节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简史 (二)水浒传水浒传以阔大的农民起义为场景,通过一个个相对独立而又环环相扣的故事,生动地描绘了以宋江为首的一批传奇英雄“全仗忠义”“替天行道”的壮举,突出了“官逼民反”的进步主题。(四)红楼梦红楼梦是清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作者曹雪芹在这部巨著中,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盛衰过程的描写,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由盛
20、转衰的必然性。(一)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小说,是罗贯中在史书三国志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的产品,共120 回。它通过曹魏和蜀汉、孙吴集团的斗争写三国兴亡史。该书构思严谨,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三)西游记吴承恩的西游记是根据大唐僧人玄奘去天竺求取真经的历史事件加以改造的神魔小说。该书以浪漫主义手法, 成功地刻画了不同角色的鲜明个性。全书充满了神奇瑰丽的幻想, 在五光十色的神话世界里, 寄寓着对现实社会黑暗、腐朽的控诉。六、明清时期的小说第二节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一)古代文学的政治倾向为民族发展集思广益(二)古代文学的哲理倾向为民族发展、祖国统一奠定了理论根基(
21、三)古代文学的道德倾向为民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伦理基础中国古代文学所具有的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可以从其对国家、社会所起到的现实作用体现出来。一、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四)古代文学的抒情倾向为民族发展发挥了激起共鸣、沟通人心的凝聚作用精神第二节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文学的主要目的在于载道,即道德的提高和完善,宣扬政治,提升道德。先秦诸子著书立说,目的都是宣扬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观点。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史记创作,离不开他对国家的强烈使命感。屈原借诗抒态,李白歌风咏月,杜甫批判现实都表现出对现实人生的强烈的使命感。中国古代的文学家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思想哺育下成长起来的,“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
22、多数作家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的共同心态。在这种背景下,以诗文为教化手段的文学功用观成为古代最重要的文学观念。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就积极提倡诗教,企图以文学作为推行教化的有力工具。何为“文以载道”?二、“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第二节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最成熟的样式是诗歌,这个事实说明中国古代文学最重要的性质是抒情。(2)中国古代文学追求的艺术境界不是真实而是空灵,不是形似而是神似。抒情性质和写意手法使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以下文化特征:(1)中国古代文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文学图卷,但更是古代中国人的心灵记录,这使它成为我们了解中华民
23、族传统文化心理的最好窗口。写意手法原本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手法。在中国文学中也有大量的注重写意的作品。所谓写意,就是作者所追求的艺术境界不是真实而是空灵,不是形似而是神似,不重写实而重写意。三、写意手法第二节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中庸之道反对片面化和极端,在文学中表现为主张有节制地宣泄情感,反对过分强烈的情感表达。这种文学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文学,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中和之美。二是对现实的理想化,即“大团圆”的结局。中国古代文学家往往在现实矛盾无法解决的情况下,把自己的美好理想转移为浪漫手法,去尽心描绘来世理想或“大团圆”结局。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总是骨感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自古就一直存在
24、。在“中和”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通常通过两种手法来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是对现实回避和超脱。陶渊明仕途失意后写了大量田园诗,从田园风光中得到了归宿感。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安详和乐的社会。中和之美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中庸之道”在文学界的反映。四、中和之美第三章中国古代艺术第一节中国古代绘画和书法艺术 第二节中国古代建筑和园林艺术 第三节中国古代戏剧艺术 第四节中国古代曲艺第一节中国古代绘画和书法艺术 一、中国古代绘画艺术0000从现有的实物资料看,中国古代绘画艺术诞生于原始社会晚期,即从距今约七千年的仰韶文化初期就有了绘画艺术。河姆渡文化是长江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25、距今已有七千多年。在这个遗址中发现了一件柄上刻有阴线双头鸟纹饰的骨匕。这种现实中不存在的双头鸟,可能已经成为河姆渡人某种认识观念的象征和标记了。战国时期,帛画出现,绘画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两汉时期,绘画的种类增多,帛画和壁画的内容更加丰富。魏晋南北朝时期,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开始出现,涌现出了一批有名的画家,并开始出现绘画理论,中国的绘画艺术逐步走向成熟。唐朝时期,绘画题材范围扩大,表现技法趋于成熟,绘画艺术出现繁荣景象。宋元时期,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种,文人山水画由注重写实变为更加注重意境,寄托思绪情怀,同时文人风俗画和百姓绘画艺术也发展起来。明清时期,文人画继承宋元的传统,涌现出难以计数的风格鲜
26、明的文人画家和作品(一)中国绘画艺术的诞生和发展第一节中国古代绘画和书法艺术 2. 注重构思,意在笔先中国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4. 墨色互补,随类赋彩中国画以其特有的笔墨技巧作为状物及传情达意的表现手段,以点、线、面的形式描绘对象的形貌、骨法、质地、光暗及情态神韵。1.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中国画在观察、认识、形象塑造和表现手法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3. 构图灵活,虚中有实在构图上,中国画讲求经营,它不是立足于某个固定的空间或时间,而是以灵活的方式,打破时空的限制,把处于不同时空中的物象,依照画家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创作的法则重新
27、布置,构造出一种画家心目中的时空境界。(二)中国画的艺术特征一、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第一节中国古代绘画和书法艺术 二、中国古代书法艺术1. 发展期(殷商到西汉)2. 成熟期(东汉到南北朝)这一时期先后有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隶书。它们的特征基本相同,结体繁复,字形带有较重的象形意味,线条单纯,没有明显的粗细变化和形式区别。书法艺术主要表现的是结体造型,普遍表现出一种古朴、稚拙、凝重的美。东汉时隶书发展到了顶峰。之后草书、楷书、行书字体形态流行起来。书法艺术开始注重以自由多样的线条变化和空间构造来表现字形,抒发作者的情感,并由此升华到高度抽象的线的艺术世界。3. 繁荣期(隋唐至近代)这时期的字体
28、发展已经达到顶峰,书法艺术主要朝着书体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力求在原有的字体中融入新的审美意识,通过笔画和结体变化,涌现出各种各样的风格流派,富于建树的书法艺术理论著作相继问世,对中国文化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第一节中国古代绘画和书法艺术 0000近现代书法评论家曾经高度概括由晋到清的历代书法特点,即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姿,清人尚变。经过了晋代王羲之等人的发展,到了唐代,各体皆备,法度森然、气魄雄强成为唐代的书法特色。到了两宋,书风又为之一变。唐人扫“魏晋规范”于前,宋人力破唐人法度于后。总的来说,形成了三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风格:第一种是以晋为代表的平
29、和含蓄的风格;第二种是以唐为代表的刚劲雄强的风格;第三种是以宋为代表的自由豪放的风格。(二)不同时期书法艺术的特点二、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第二节中国古代建筑和园林艺术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一)中国古代建筑的造型特点(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中国古代建筑以优美柔和的轮廓和丰富多彩的形式而引人注意,让世人瞩目。但是这种优美的艺术造型不是刻意为之,而是不断适应内部结构的性能和满足实际用途的需要自然而然地产生的。建筑的平面布局是决定一座建筑、一组建筑、一群建筑,甚至一个村镇、一个城市形制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基本上有两种平面布局的方式:一种是庄严雄伟,整齐对称;另一种是曲折变化,灵活多样。(三)
30、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特征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非常丰富,有的色调鲜明,对比强烈;有的色调和谐,纯朴淡雅。一般宫殿、坛庙、寺观等建筑物多使用对比强烈、色调鲜明的色彩:红墙黄瓦衬托着绿树蓝天,再加上檐下的金碧彩画,使整个建筑物显得分外绚丽。第二节中国古代建筑和园林艺术二、中国古代园林艺术0000根据文献记载,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开始利用自然的山泽、水泉、鸟兽进行初期的造园活动。园林的最初形式为囿。囿是指在圈定的范围内让草木和鸟兽自生自育。春秋战国时期的园林中有了进一步的风景组合,有土山等,已经开始营构自然山水园林。在园林中造亭筑桥,种植花木,园林的组成要素已经基本具备,不再是简单的囿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是
31、中国园林发展的转折点。佛教的传入及老庄哲学的流行,使园林转向崇尚自然。私家园林逐渐增加,自然山水园林形成。唐宋时期园林达到成熟阶段。唐宋写意山水园林在体现自然美的技巧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叠石、堆山、理水等,都有了一定的程式。明清时期,园林艺术进入精深发展阶段,无论是江南的私家园林,还是北方的帝王宫苑,在设计和建筑上都达到了高峰。(一)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起源与发展第二节中国古代建筑和园林艺术二、中国古代园林艺术2. 融于自然中国古代园林用各种办法来分隔空间,其中主要是用建筑来围蔽和分隔空间。分隔空间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与自然融合。4. 表现自然与西方园林不同,中国古
32、代园林对树木花卉的处理与安设,讲究表现自然而然的状态。1. 师法自然一是总体布局、组合要合乎自然。山与水以及假山中的各种景象要素的组合要符合自然界中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二是每一山水景象之中要素的形象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如水池常作自然曲折、高低起伏状。3. 顺应自然中国古代园林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楼、台、阁、馆、斋、舫、墙等建筑。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地上自然环境相吻合。(二)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特点第三节中国古代戏剧艺术一、中国古代戏剧的起源和发展元杂剧是在民间戏曲肥沃土壤上,继承和发展前代各种文学艺术的成就,经过教坊、行院、伶人、乐师及书会才人的共同努力,改进和创造出来的综合
33、性舞台艺术。元代以关汉卿为代表的杂剧作家,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创作的剧本在五六百种以上,保留到现在的仍有一百五十多种。这些作品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生活的面貌,其中有许多优秀作品,已成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一)元杂剧第三节中国古代戏剧艺术一、中国古代戏剧的起源和发展宋元时代,南方戏曲的主要形式是南戏,它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南戏在体制上与北杂剧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也不受一人唱到底的限制,有交代情节的开场白,多是大团圆的结局,风格上大都比较缠绵,不像北杂剧那样慷慨激昂,在形式上比较自由,更便于表现生活。可惜早期南戏的本子保留下来的极少,直到
34、元末明初,南戏才开始兴盛,经过文人的加工和提高,这种本来不够严整的短小戏曲,终于变成相当完整的长篇剧作。(二)从宋元“南戏”到明代“传奇”第三节中国古代戏剧艺术一、中国古代戏剧的起源和发展到了清代中叶以后,传统声腔结合各地的方言和地方歌曲,形成了梆子腔(晋剧、秦腔、河北梆子、豫剧等)和各种民间小戏(花鼓戏、花灯戏、采茶戏、黄梅戏等)。清乾隆皇帝为给高宗弘历祝寿,从扬州征调了“三庆”徽班入京,此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徽班相继进京。在演出过程中,六班逐步合并成为“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个班社,这就是“徽班进京”的著名历史事件。从这以后,戏班入京成了一种习惯,一些
35、地方戏曲开始有机会到北京交流演出。徽班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地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了京剧。(三)中国古代戏剧的集大成者京剧第三节中国古代戏剧艺术二、中国古代戏剧的艺术特点(二)以歌舞演故事中国古代戏剧,按照清末学者王国维的话来说,“谓以歌舞演故事也”。(四)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中国戏剧作为一种舞台艺术,需要面对一个舞台之狭小与生活之博大的矛盾。(一)综合舞台艺术中国戏剧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三)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中国戏
36、剧表现生活,运用了一种“取其意而弃其形”的方式,就如同中国画一样,一切戏剧元素都用简约、写意的元素,通过象征的方式来展现。中国古代戏剧的艺术特点第四节中国古代曲艺一、中国古代曲艺的起源和发展0000曲艺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古代,中国民间的说故事、讲笑话,宫廷中俳优(以乐舞谐戏为业的艺人)的弹唱歌舞、滑稽表演,都含有曲艺的艺术因素。到了唐代,讲说市人小说和向俗众宣讲佛经故事的俗讲的出现,大曲和民间曲调的流行,使说话伎艺、歌唱伎艺兴盛起来,自此,曲艺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开始形成。宋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说唱表演有了专门的场所,也有了职业艺人,说话伎艺、鼓子词、诸宫调
37、、唱赚等演唱形式极其昌盛,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耐得翁的都城纪胜都对此作了详细记载。明清两代及至民国初年,伴随商品经济发展,城市数量猛增,大大促进了说唱艺术的发展,即一方面城市周边地带富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说唱纷纷流向城市,它们在演出实践中日臻成熟第四节中国古代曲艺二、中国古代曲艺的艺术特征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据不完全统计,至今活跃在中国民间的曲艺曲种约有400 个,流布于我国的大江南北。这众多的曲种虽然各自有其发展历程,但它们都具有鲜明的民间性、群众性,具有共同的艺术特征。01020304(一)以说、唱为主要的
38、艺术表现手段(二)一人多角(四)与观(听)众的关系更密切(三)简便易行05(五)对模仿能力要求极高第四章中国古代哲学第一节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中国古代哲学家探讨的基本问题 第三节中国古代哲学影响下的传统文化第一节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0000早在原始社会(距今约170 万年公元前2070 年)就已经孕育着哲学的胚芽。原始人在劳动中了解自然界,有了唯物论萌芽的基础,主要体现在阴阳五行的观念上。远在公元前1000 年之前,在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上,人们就有了现在、过去、未来的时间观念,称当今为“今”,过去的日子为“昔”,旬内之某日为“翌”,次旬之某日为“来”
39、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人们除了有时空观念外,还产生了原始的阴阳五行观念。阴阳观念记载于周易。然而,哲学作为对整个宇宙认识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学说,作为一种比较完整的通过文字记载的世界观,只能产生在奴隶社会。第一节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与发展 二、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一)先秦子学(二)两汉经学先秦时代,礼崩乐坏,诸侯异政,诸子并起,百家争鸣。这个时期思想异常活跃,涌现出一大批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形成了众多思想流派,其中最具影响的当属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汉代统治者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后,最终在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
40、态和主流思想。此外,在汉代,佛教开始传入中国,这是外来文化第一次与中国本土文化接触。(三)魏晋玄学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人心思治。这一时期的思想主流,是反对两汉时期烦琐的经学及神学目的论,尊崇老子庄子周易,号称“三玄”。第一节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与发展 二、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两宋之际,民族杂糅,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官方文化与民间文化矛盾尖锐。宋代的理学家们立志重建宋人的精神世界,他们融会“儒道释”三教,开创了理学的新时代。宋明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糅合了释、道两家思想而创立的一种新的哲学形态,是此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指导思想,标志着儒家思想发展的第二次重大转折。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经魏晋南
41、北朝数百年的碰撞与融合,至隋唐时期出现了繁盛的局面,形成了众多的佛教流派,其中禅宗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是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典范。隋唐佛教探讨的中心议题之一是佛性问题,也就是心性论问题,内容包括人的心理活动、感觉经验、道德观、社会观、认识论等。(四)隋唐佛学(五)宋明理学第一节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与发展 二、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清王朝建立后,开始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人们不敢再谈政治,因而转向了考据,又称为“朴学”。因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主要兴盛于乾隆、嘉庆年间,因此被称为“乾嘉朴学”,也称乾嘉汉学、乾嘉考据学。明清之际,一代学人在抗清失败后,隐居深山古寺,整理典章制度,深刻批判和反省传统文
42、化,出现了建树卓越的一批饱学深思之士,并使中国哲学达到新的理论高度和反思深度。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大都反对宋明理学,把理学看作是虚学。(六)明清实学(七)乾嘉朴学第二节中国古代哲学家探讨的基本问题中国古代哲学包含了一些唯心主义的思想。比如老子认为“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由“道”引领世界万物,是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心,就是理,是主观唯心主义。中国哲学还有非常丰富的辩证思维。与西方哲学是纯思辨性不同,中国哲学是思辨性和实践性紧密联系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是通过实践来直观体现理论的。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哲学从表面看,不论哪一家思想,都或多或少地讲政治、说道德,且
43、中国哲学注重的是社会人伦,而非宇宙,这就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入世,但以此定义中国哲学就是入世哲学显然不尽合理。中国古代思想者大多具有圣人特征,但是中国的圣人也不是不问世务的人,他们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一、出世与入世二、唯物与唯心第二节中国古代哲学家探讨的基本问题无论哪一个民族的人,都有超越的追求。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今生、重视人事,不把希望寄托在彼岸的来世,但这并不等于说中国哲学不讲究超越,中国人也有超越意识。中国哲学的超越是内在超越,是人对自己的一种超越。用中国哲学的术语来说,就是超凡入圣,要把一个普通的人、凡夫俗子提升到圣人的层面。儒家认为,通过道德修养可达到超凡入圣。孔子讲“人能弘道
44、,非道弘人”,道是由人发扬光大的,不是人靠了道,就可以超凡入圣了,人的超凡入圣在于人对道的发扬光大。道家的庄子讲逍遥,他认为人要达到自由的精神境界,就不能执着于外在的东西。中国佛教尤其是禅宗提倡“一念迷即众生”,一个念头迷失就是众生;“一念觉即佛”,一个念头觉悟了即是佛,即完全靠自己内在的修养便可达到最高的境界。三、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第三节中国古代哲学影响下的传统文化一、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一)道德修养与外在事功相统一的内圣外王之道(二)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三)阴阳互补、动静互根的辩证思维综合来说,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主要包括下述几个方面。(四)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精神
45、第三节中国古代哲学影响下的传统文化与西方哲学不同,中国古代哲学并不单单是一种爱智慧的学问,中国古代哲学家们不是追求纯粹知识的“爱智者”,虽然他们也解释自然现象,但他们关心的重心、最终的目的还是要为人类社会秩序给出一个较为圆满的解释系统,将这种自然秩序映射到人类社会,试图在人类社会模仿这种秩序体系,以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儒家思想对人际关系的构想是完美的,以至于历经千年仍成为人们在交际中的准则。中国古代哲学这种轻自然重社会、关注社会伦理的特点,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也深刻地打上了关注现世、重视伦理道德的烙印。二、中国古代哲学的独特使命第三节中国古代哲学影
46、响下的传统文化三、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中国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在折射(二)中国哲学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发展(三)中国哲学引领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形式、性质展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代的特征,这些时代特征通过中国哲学内涵所体现出来。因此,中国哲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影响第五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第一节中国古代科学成就 第二节中国古代技术发明 第一节中国古代科学成就 一、天文历法1. 先秦时期。春秋时期,留下了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2. 两汉时期。天文学家制定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3. 隋
47、唐时期。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4. 宋元时期。把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十二气历”更加简便,有利于农事安排。(一)我国古代天文学发展简史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录农事的历书夏小正,成书时间为战国时期、两汉之间。自汉代起,就有完整系统的历法著作流传到现在,包括在各历史朝代中颁行过的和没有颁行过的历法共约100 种,绝大部分收集在汉书的律历志中,这是研究中国历法的资料宝库。三统历乾象历大衍历授时历(二)我国古代历法著作第一节中国古代科学成就 二、数学和物理学1. 两汉时期。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分九章介绍了许多算术命题及其解法,是
48、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2.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一)数学我国古代从战国时期开始,物理学就取得了较大成就。墨经中有大量的物理学知识,其中包括对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的叙述,还有光影关系、小孔成像等声学和光学知识,被现代科学家称为“墨经光学八条”。(二)物理学第一节中国古代科学成就 三、医药学(二)两汉时期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誉为“神医”(四)明清时期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
49、药物一千八百多种,方剂一万多个,全面总结了16 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知识,被誉为“东方医药巨”。(一)先秦时期扁鹊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生,后代把他奉为“脉学之宗”,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从脉象中诊断病情。切脉是扁鹊的主要成就。(三)隋唐时期唐朝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并有许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三、医药学第一节中国古代科学成就 人类文明可以追溯至万年以前,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各个古文明中心正是从农作物的驯化开启文明时代的。除了水稻,古代中国人还从自然界中驯化了多种植物的人工栽培方法。北朝时期,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 世
50、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明朝时期,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四、农学第一节中国古代科学成就 西晋时期的裴秀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图学家,他绘制出了禹贡地域图,还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原则。北魏时期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通过为古书水经作注,以水经为纲,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水道流经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等诸方面的内容,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北宋的沈括是石油的命名者,还发现了指南针的原理,写进了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13 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东方游历过程中
51、见到了指南针,并把它传到了欧洲。明朝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对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观察和记述,早于欧洲约两个世纪。他还记录了一些地理发现,纠正了前代地理学著作中的一些错误。五、地理学和地质学第二节中国古代技术发明一、中国古代技术发明的代表成果(二)器械制造技术“仓廪实而知礼节”,在中国先民的礼乐文化中,礼器制作工艺体现了中国制造的一个高峰。中国最早的玉器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等文化遗址,距今七八千年。(四)建筑科技发明俗话说“安居乐业”,与西方经典的石柱林立的建筑相比,中国建筑也许不甚高大雄奇,却自有特色。中国建筑的材质多用木构,尤其是斗拱体现了中式建筑独特的自然、力与美结合的特点。(一)金属
52、冶炼技术青铜冶铸技术诞生于近东地区,而中国人创造出独特的“陶范法”,可以分块冶铸再进行拼合,制造出细节表现精微却又规模宏大的青铜作品。(三)服装纺织技术中国传统服装技艺有着明显的地域特点,异于游牧与农业混合文明对动物皮毛的利用,中国人最早发现了蚕丝这种优质的动物纤维,它既纤细至极,又柔韧轻软,皮肤接触感更是光滑舒适。中国古代技术发明的代表成果第二节中国古代技术发明二、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1)实用性(2)经验性中国古代科技源于生活,而生活需要各种实用技术。造纸、印刷、纺织、陶瓷、冶铸、建筑等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发明创造无不带有鲜明的实用烙印。中国古代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
53、的直观描述,具有较强的经验性。(3)封闭性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通常是为了满足统治阶级和富人的需求而产生的,统治阶级为了保持对国家政权的垄断和社会的稳定,通常会禁止科学技术向民间的传播,因此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不具有开放性,没有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有些因此失传。第六章中国传统社会生活第一节 中国传统服饰 第二节 中国美学 第三节 茶文化 第四节 酒文化第一节 中国传统服饰 一、我国传统服饰的演变历史(一)最早的衣裳制度周易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这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二)胡服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服装方面最重要的变化就是深衣的广泛流行和胡服的出现。春秋战
54、国时期的战争促进了汉族宽衣博带、长裙长袍服装的改革。(三)传统冠服制汉代是传统冠服制的确立时期。裤,古称袴。说文解字:“袴,胫衣也。” 释名释衣服:“袴,跨也,两股各跨别也。”由此可见,当时的袴是开裆的,外罩以裳或深衣。(四)胡服的流行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服装史上又一个大转变的时期。由于大量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胡服成为社会上司空见惯的装束,平民百姓的服装受胡服的影响最明显。(五)胡汉风格的融合隋唐时期,政治和经济的稳定与繁荣,使其能上承历史服饰之源头,下启后世服饰制度之经道,所以,这一时期成为中国古代服饰制度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第一节 中国传统服饰 一、我国传统服饰的演变历史(六)服装趋
55、于保守宋代的服饰,大体沿袭唐制,但在服装式样和名称上略有差异。宋代的缺胯袍衫式样有广袖大身和窄袖紧身两种。穿褙子和半臂的习惯极为普遍,但都不能作为礼服穿用。(七)辽、金、元时期的服饰辽、金、元时期的服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既沿袭汉唐和宋代的礼服制度,又具有本民族的特色。辽、金男子的服饰多为圆领缺胯袍,着长统靴或尖头靴,下穿裤,腰间束带。(八)明代的服饰明代的服饰,大体上沿袭唐制,但宋元服装形式中的某些式样也有保留。公服除依品级规定服色外,还在胸、背缀补子。文官补子中饰鸟,武官饰兽。(九)清朝的服饰清朝统治者实行了长达二百七十多年的“剃发易服”,禁止汉族传统服装,强迫汉族改穿满族服装。于是,汉族男
56、子改穿满族的长衫、马褂,汉族妇女依旧保持明代上衣下裳式的袄裙。(十)民国的服饰民国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以废除传统服饰为中心内容的服饰改革。男子服饰出现了从长袍马褂向中山装和西装逐步过渡的趋向,女子服饰变得日益丰富多彩,出现了普及旗袍的趋向。第一节 中国传统服饰 二、古代服饰与身份地位(一)布衣麻布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汉代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馀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二)袍泽“袍”和“泽”都是古代衣服的名称。诗经无衣中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在这里用来形容战士们互相友爱、同心同德的品质,因此“袍泽”
57、就成了将士、战友的代名词。(三)青衿“青衿”亦作“青襟”,周代读书人常穿的服装,泛指有学识的人。曹操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四)黔首黔,黑色。黔首,即以黑巾裹头,代指平民。战国时期,黔首之称已经广泛使用。(五)白丁古代平民着白衣,所以常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的“白丁”可引申为没有学识的人。第一节 中国传统服饰 二、古代服饰与身份地位(六)白袍“白袍”旧指未得功名的士人。唐士子未仕者服白袍,故以为入试士子的代称。(七)苍头“苍头”原指战国时主人战旗下的军队,多以乡党的青年组成,因以青巾裹头,故名。战国策魏策一:“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
58、头二十万。”(八)黄裳黄色表示尊贵,穿黄裳意味着居尊位,因而黄裳成了将做君主的太子的别称。卢照邻中和乐九章歌储宫第六:“黄裳元吉,邦家以宁。”(九)黄冠“黄冠”古代指箬帽之类,腊祭时戴之。 礼记郊特牲:“黄衣黄冠而祭,息田夫也。野夫黄冠。黄冠,草服也。”(十)缙绅缙绅即插笏于绅带间,旧时官宦的装束,亦借指士大夫。汉书郊祀志上:“其语不经见,缙绅者弗道。”第一节 中国传统服饰 二、古代服饰与身份地位(十一)簪缨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杜甫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空馀老宾客,身上愧簪缨。”旧时把它作为做官者之称。如:簪缨世族(世代做高官之家)。(十二)青衫青衫,黑色的单衣,唐代低官职的服
59、色为青黑色。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十三)珠履珠履即缀有明珠的鞋子。史记春申君列传:“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以见赵使。”(十四)巾帼巾帼本是古代妇女头上的头巾或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源于晋书宣帝纪。当时诸葛亮多次向司马懿挑战,司马懿不予应战,诸葛亮便送他妇女的头饰,以此辱笑司马懿还不如一个女性。第一节 中国传统服饰 二、古代服饰与身份地位(十五)青衣青衣为古时地位低下者所穿的服装。婢女亦多穿青衣,后成为婢女的代称。白居易懒放二首呈刘梦得吴方之诗:“青衣报平旦,呼我起盥栉。”(十六)裙钗裙钗为古代妇女的服饰,代称妇女。红楼梦第一回:“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
60、钗哉?”(十七)纨绔纨绔是古代一种用细绢做成的裤子。古代富贵人家的子弟都穿细绢做的裤子,这足以反映出他们的奢侈,因此,人们常用纨绔来形容富家子弟。(十八)赭衣说文解字:“赭,赤土也。”以赤土染衣,故曰赭衣,赤褐色。古时囚犯乃服赭衣,因以褚衣代称囚犯。赭衣塞路,比喻犯罪的人很多。第二节 中国美学儒家美学是以孔子为奠基人,经过孟子、荀子等得到不断继承和发展的美学思想。它以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为基础,又较多地继承了先秦早期的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美学中占主导地位的美学思想。儒家美学是同儒家积极的入世精神相联系的。积极入世,使他们肯定存在于现实的人间。作为儒家核心思想的孔子学说是仁学,它是对于先秦礼乐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借款合同范本:个人融资合同指南版B版
- 2024年度剧场演出管理服务合同3篇
- 2024年典型反担保权益保障合同样本版
- 2024年大型商场品牌入驻管理合同
- 2024员工食堂承包协议书
- 2024城市供水公司与水源地环境保护项目投资合同
- 2024年大数据中心建设运营合作协议
- 2024年厂房用钢棚构筑协议协议版B版
- 2024年云计算中心建设与运营合同
- 2024公司保密协议、保密制度等
- 2024年10月自考03941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试题及答案含评分参考
- 四川省宜宾市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
- 烟草店店员合同
- 《我国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回购制度的研究》
- 《高校突发事件的》课件
- 辽宁省2024年中考数学试卷
- 运输组织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北京交通大学
- 工厂品质考试试题及答案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透镜及其应用》经典习题(附答案)
- 国家开放大学《中文学科论文写作》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 (高清版)TDT 1071-2022 园地分等定级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