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学科论文写作形考任务本课程考核形式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最终总成绩的50%,终结性考试成绩占课程最终总成绩的50%。本课程要求“双及格”,即终结性考试成绩和最终综合成绩须同时及格,课程的考核成绩方为及格。因此,希望大家重视形考任务的完成质量。本课程一共包括4次形考任务,每次任务25分,总分100分。任务名称分值对应章节建议完成时间形考任务一形考任务二第3-4章第5-8周形考任务三第5-7章第9-12周形考任务四第8-10章第13-17周形考任务一您好,在学完第1-2章后,请您完成本次形考任务。要求:必须反映出“做什么”和“怎么做”,包含目标、措施和步骤。提示:可参考使用下述表格,将你的写作计划填写进去。也可以自行采用其他写作格课题名称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学生姓名XXX学号XXXXXXXXXXXXX指导教师XXX职称副高所在学校XX广播电视大学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选题的缘由(简述)一、鲁迅创作了一系列农村题材的小说,他借助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真面目和社会日益衰败的根源,唤起人们掀翻“铁屋子”的觉醒。二、鲁迅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经典不灭的农民形象,有彻底无产者啊Q,苦苦挣扎、幻灭的农民闰土,被辱没、损伤的农村女性祥林嫂等类型不同的农民。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与同时代作家笔下的农民形象绝不雷同,有着表象的普遍性、精神内涵的深邃性、个体形象的反差性、反映时代的深刻性、主题的历史性,鲁迅通过这些血肉丰满的具体形象实践了他的创作目的。通过对麻木、愚昧、落后的农民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引起疗救思想的注意的急呼。三、鲁迅通过农村题材的创作,传递出革命的心声,鼓励着真正的志士奋然搏击;借助一系列的农民形象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心。写作进度安排(详述每一步做什么和怎么做)毕业论文整体写作时间:20XX年7月15至20XX年10月15日1.确定选题,撰写开题报告,征求指导老师意见。2.撰写写作提纲。搜集资料,整理资料。3.撰写调查报告。4.撰写论文初稿。根据写作提纲形成初稿。5.撰写论文修改稿。根据指导教师的修改意见形成修改稿。6.撰写论文定稿。根据指导教师的意见形成定稿。论文写作时间分配确定选题:20XX年8月1日之前第一次与导师面谈:8月2日之前拟定写作提纲时间:8月10日之前交开题报告时间:8月25日之前交初稿时间:9月15日之前交修改稿时间:10月1日之前交定稿时间:10月15日之前形考任务二您好,在学完第3-4章后,请您完成本次形考任务。要求:区分原始资料和研究资料;会用图书馆和期刊网的检索;能够对资料进行简单评述。参考答案:(一)资料类别:1.相关版本的诗经原文,如毛诗、宋诗、齐诗等版本,以及对应的篇目和诗序。2.与弃妇主题相关的研究文献,如研究诗经的文献、古代文化史的研究等。3.古代历史文献及相关考古资料,了解古代社会对弃妇的态度、弃妇的命运、弃妇的生活现状等方面的情况。4.诗经中其他相关诗歌的收集,以便进行比较、联系和综合分析。5.专业的研究工具,如古汉语词典、诗词辞典等,帮助理解古代汉语的意义和构成。(二)搜集途径:1.文献检索法。2.网络查阅法。3.咨询交流法。(三)资料评述:1.通过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女好色衰成为丈夫遗弃妻子的主要因素,而环境的变化——生活好转,更加促使男子的内心发生变化——“士贰其行”、“二三其德”。但这只是从诗中字面上分析出来的,我们应该看到文字背后折射出来的有关因素和整个社会历史的背景。在那个封建宗教家长制的社会中,男子掌握着婚姻的主动权,女好对于负心的丈夫没有任何反抗的能力。因此,在这种男女不平等的社会中,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地位与整个社会的风俗是出现弃妇的根源。2.通过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女子被弃后表现出的不同态度,反映出每个人不同的个性。《邶风·谷风》的女主人公与《卫风·氓》的女主人公比,更加自信自强一些。她不但认为自己很美丽,而且还有一定的谋生能力,就是她希望丈夫回心转意的资本,所以全诗怨而不怒,怨中有望。而《卫风·民》的女主人公自认已年色衰,不再可能让丈夫回心转意,所以,只能沉痛自悔,不存幻想。3.通过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在《诗经》弃妇诗的作品中没有对弃妇被弃后生活的直接描写,在那个历史时期,妇女被弃后一般只能回到娘家度日,而在娘家女子不但不被理解,还会遭到兄弟们的讥笑(兄弟不知,喹其笑矣),在生活中自然也就不会有好脸色看,弃妇在娘家的生活也就十分窘迫,所以,自食其期是弃妇的唯一选择,像《邶风谷风》的女主人公那样自己养活自己。4.通过资料我们可以对上古时代已婚女子有一个整体的印象。(1)吃苦耐劳。如《卫风·氓》“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为妇,靡室劳矣”。(2)温顺多情。如《卫风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桅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3)自我肯定。如《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泾以渭浊,堤提其沚”。(4)感情专一,留恋旧情。如《邶风·谷风》“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5)软弱认命。如《卫风·氓》“躬自悼矣,反是不思,杞焉哉”形考任务三您好,在学完第5-7章后,请您完成本次形考任务。「例文」毛泽东战争时期部分词作的词题研究肖翎(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摘要:毛泽东同志一身写的诗词无数,公开发表的诗词就有63首,其中出自战争时期的诗词有30首。本文就毛泽东同志战争时期部分词作的词题进行了研究。文中通过对词题取象入手,分析得出毛泽东词题妙准确传神、含蓄以微见著、雄健立意高远的特点。关键词:毛泽东;战争时期;词作;词题毛泽东擅长词,也爱写词。1965年,他在《致陈毅》信中谦虚地说:“如同你会写自由诗一样,我则对长短句的词学稍懂一点。”吴正裕主编:《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第695页,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毛词所咏涉及极广,别友、登高、行军、战斗、时令、唱和、咏物等,而且时间跨度极大,几乎终其一生。根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03年第一版《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正、副编目录,已公开发表的诗词作品有63首。其中战争年代创作的诗词有30首,占一生作品近半数,其最精彩的篇章也尽在其中。他自己也曾说:“在马背上,人有的是时间,可以找到字和韵节,可以思索。”(美)R·特里尔:《毛泽东传》(修订本第155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这时期仅词就有21首。毛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已被许多研究者所认同。但似乎少有人注意到毛词中词题的艺术性。他在战争时期许多词作的词题取象精妙、含蓄、雄健,文学韵味浓郁深厚,隐藏着极其深远的兴寄。本文就毛泽东这一时期词作的词题进行初步探讨,试图揭示出作者独具匠心的艺术意蕴。一、取象精妙准确传神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特别重视意象,毛泽东是行家。他在1965年7月21日《致陈毅》信中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吴正裕主编:《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第695页,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他的许多词题不仅注意“不直说”,而且做到精心选择,准确传神。《采桑子·重阳》在1962年《人民文学》编辑部搜集的传抄稿上,题为《采桑子·有赠》;经作者修订后作为《词六首》之一发表在《人民文学》1962年5月号时,只有词牌而无词题;直到收入1963年12月出版的《毛主席诗词》时,才题为《采桑子·重阳》。另外,在毛泽东本人主持修订的《毛主席诗词》清样稿上,此词开始题为《江西广昌路上作》,接着改为《广昌路上作》,最后才定改为《重阳》吴正裕主编:《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第53页,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毛泽东反复修改词题,他想借“重阳”说明什么呢?1929年10月,毛泽东正处在逆境之中,他的正确主张不被一些同志理解,未能继续当选红四军前委书记,离开了主要领导岗位,且又身患恶性疟疾,身心交瘁。重阳节前夕,他带病坐担架离开上杭去永定的合溪吴正裕主编:《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第56页,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沿途所见,黄菊灿烂,秋色感人,心有所动,写下《采桑子·重阳》。重阳,是秋天来临的标志,而秋又是一年中临冬的季节。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秋常被用来感慨人生悲凉,哀伤生命短暂。前人以重阳为题材的诗章词作,则更借凄清、萧杀、衰飒的秋色状景,托怨情、兴别恨。李清照“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人比花,伤情无限。即使洒脱如孟浩然者,在《过故人庄》中也只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一副与世隔绝的自命清高而已。毛泽东却与众不同。在天下人感叹“人生易老”的时节,他反其道而行之,兴奋地高歌“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不似春光”,“胜似春光”——没有伤悲,没有颓丧,展露的仍是那种青年时期大无畏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拼搏精神。扼杀生命物象的强劲秋风在他看来却有胜似春光之处,盛开怒放的黄菊因为战地烽火而更加骄人。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使毛泽东的“重阳”富于生命张力和无限激情,成了他表达革命人生观的绝好物象:处逆境而奋击,居困地而昂扬。此词首题“有赠”,赠与谁人今已难考,但毛泽东数次修改,推敲再三,精心选择,最后不动声色地“赠”与“重阳”,诉诸天地以明胸怀。他要用“重阳”激励自己,共勉他人:凛冽的霜天,只能使秋菊的芬芳更加浓烈;连天的烽火,益增革命者奋发气概。小小词题,精妙传神,兴寄独特,意味深长。毛泽东精心选择词题有时是为了更传神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由吴正裕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的《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中,有一幅《念奴娇·昆仑》手迹。在手迹中,词题是“登岷山”。这首词在《诗刊》1957年1月号上首次发表,但1958年9月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和196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中,作者对词的内容做了一些修改吴正裕主编:《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第160页,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词题也变成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昆仑”而不是“登岷山”了。“登岷山”和“昆仑”有什么区别?1935年10月,毛泽东率中央红军翻越了岷山。岷山尽管与昆仑的南支相接,但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昆仑山支脉;伫立岷山之巅,也看不见积雪浑莽的昆仑山主脉。因此,“登岷山”,与事实不符。以此为题,有失勉强。其次,以“登岷山”为题,取象踌躇。而以“昆仑”为题,则境界高妙。昆仑是一条大山脉,物象的气势上要比岷山大得多,易使作家产生遥望想象的虚幻成分,便于浪漫主义精神的充分发挥。而岷山只是一座普通的山。更为重要的是,昆仑山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是中国第一神山。中国古代许多神话都源于昆仑山。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就住在昆仑山上。屈原的《离骚》多次提到昆仑,两次远行都是围绕着昆仑山,他是最早有昆仑情结的人。因此,昆仑既是自然的,又是历史文化的,中国人爱把自己的理想抱负寄托在这座山上。取象昆仑,显然优于岷山。再次,毛泽东以“昆仑”取代“登岷山”,更因为他情志另有所寄。唐人皎然说:“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张少康主编:《中国历代文论精选》,第166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昆仑除了前所提到的既高且大又远久,在“飞起玉龙三百万”下作者曾自注道:“昆仑各脉之雪,积世不灭……夏日部分消融,危害中国,好看不好吃……”王希文编:《毛泽东诗词研究》,第360页,哈尔滨,黑龙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他在词中把昆仑当中国,要改造之,所以才有“把汝裁为三截”、“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的严厉态度。而且更进一步,他要改造世界,要将裁为三截的昆仑,赠送给世界,实现“寰球同此凉热”的理想。毛泽东是把昆仑变成他“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对象。通过这个物象,他把自己一生的理想和抱负之意表达得淋漓尽致。就物象寄寓的艺术性来说,取象昆仑,准确传神,当然胜过岷山千百倍。二、取象含蓄以微见著毛泽东生于乱世之中,青年时代就怀抱救国救民的思想投身革命,历尽挫折,受尽打击,终于磨练成为一个有政治抱负和远见卓识的革命家和领袖人物。这种独特的经历,反映在词题上的一个特点,就是常常寻求物象来曲折地寄托心志所在,取象含蓄,以微见著。写于1928年秋天的《西江月·井冈山》,是毛词中第一首描写战争的词作,反映的是黄洋界保卫战。这场战斗并没有遍及整个井冈山根据地,比起前后的反“围剿”、“会剿”来,规模也要小得多。而且当时毛泽东并不在井冈山,没有亲临这次战斗,他是后来听到战斗汇报总结后写下这首词的王希文编:《毛泽东诗词研究》,第330页,哈尔滨,黑龙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但他却以“井冈山”题名之。“井冈山”的意象是什么?如果我们注意到在这之前的一首词《菩萨蛮·黄鹤楼》,其写作背景——毛泽东在1958年12月21日曾经这样为他的这首词批注道:“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八月七日,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抗,从此找到了出路。”吴正裕主编:《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第680页,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就可以知道,是国民党的残酷镇压使共产党人走上武装反抗的道路。但这条路能否走得通?当时党内争议激烈,怀疑者多。毛泽东力排众议,发动秋收起义,带领队伍上井冈山,首创革命根据地。但即便如此,在红军和井冈山边界一部分人中仍然存在悲观情绪,认为南昌起义失败了,广州暴动失败了,湘南暴动失败了,甚至连毛泽东当时坚定的追随者、井冈山红军将领林彪也提出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毛主席诗词》教研组:《毛主席诗词学习参考资料》,第100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79年6月第一版。。只有毛泽东坚信非此革命不能胜利。但他当时不是党的主要领袖,在采取革命策略问题上常常处在少数派的位置。就在井冈山战斗发生前的七月和八月,在湖南永新县,他和湖南省委前后连续派来的两个代表就起义军指挥权和根据地问题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毛主席诗词》教研组:《毛主席诗词学习参考资料》,第104~108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79年6月第一版。。他拒绝了湖南省委要红四军向湘东发展的意见。他急需事实来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性以说服别人。敌强我弱的黄洋界保卫战,对毛泽东“红色武装割据”思想的正确性是一个严峻考验,但战斗结果是红军胜利了。这正是毛泽东期待发生并且早就胸有成竹的结果。井冈山是毛泽东登上历史舞台亮相的第一处。谁是革命策略问题的正确者?“井冈山”这个物象,在词中已不是一个地理意义上的概念,它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预言的艺术形象载体,是屡遭怀疑但矢志不移的、未来革命领袖的自信,那个“岿然不动”的傲然形象,当然更是居高临下的毛泽东的自画像。毛泽东一生虽与许多名川大山结缘,但只有“井冈山”情结伴随毛泽东一生。在后来几十年里的许多不同场合中,他多次提到井冈山,这是其他“山”所没有的待遇。如果我们更深入地进一步研究这个“井冈山”所包含的全部含义,请读他于1965年5月创作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你会发现,那里明白地写着两句话:“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充满大无畏的情怀其实早就含蓄在37年前那个“井冈山”的物象中。诗词的创作过程,总是作者对生活中的某种现象引起了特别动人的感觉,出现了异样的情思而获得第一个意象开始的,这第一个意象往往成了这首将要产生的诗词的核心意象。这第一个意象是怎么产生的?一般的思路有两种:一种是先有情思,然后借物巧言之,谓之情思的物态化,如《西江月·井冈山》中的“井冈山”;另一种是作者眼中先见某物,然后托物寓意,谓之物象的情思化,如同样以含蓄婉转的物象为词题的《菩萨蛮·大柏地》。初看词句,似乎是表现一种欢快的情绪。雨后斜阳,青山如幻,七色彩练,当空飞舞。但那只是表面的。该词是记1929年2月10日朱毛红军在江西瑞金城北60里处一个名叫大柏地的地方的一次战斗。此役,红军歼敌近2个团,俘敌团长以下800余人。但词作于1933年作者重过此地时。是年,作者已被调离军事领导岗位,专任政府工作,心情是复杂的。重返大柏地,旧景如昨,心景已非。当年鏖战、弹洞前村,装点关山、今朝更好。凝聚在“大柏地”静止画面上透露出的是追昔抚今,面对自己军权旁落,甚至在中央也处于无权状态;是对错误路线统治党内、自己受排挤打击的愤怒和抗议;是眼看中央革命根据地日趋缩小,形势日益危急的忧心忡忡。“大柏地”非状一地,非记一事,是作者借物寓意,将今昔对比产生的一种喜怒碰撞之情,凝结于“大柏地”的意象之中。那不动声色的“谁持彩练当空舞”,让我们自然联想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叩问,曲折地道出“大柏地”所蕴含着的深深悲愤。三、取象雄健立意高远词是用来表现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样式。但感情不是词,从感情到词,有一个外化的过程,即“物与神游”的意象构造和“思与境谐”的意境营造过程。一首词有无韵味,说到底是看它意与象的结合是否美。一首词是否韵味独特,是看该词有没有独特的意象交融。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就是一首取象雄健、韵味独特的壮美之作。娄山关是贵州省遵义城北娄山的最高峰,是防守贵州北部重镇遵义的要冲。长征路上红军二渡赤水,娄山关之战,击溃和歼灭国民党两个师,俘虏3000人,取得长征以来最大的胜利,全军上下为之振奋,毛泽东正确的政治和军事思想在敌强我弱的残酷斗争中得到有力证明。娄山关之役,不过是红军退兵之中一次夺路而已。但此时红军的命运、中国革命的命运在遵义会议后已经取决于毛泽东。对身怀大志、满腹韬略而又一再受到排挤打击的毛泽东来说,这是一个重大的人生转折。词中,西风雁叫、马蹄声碎、霜晨残阳……一连串沉郁悲壮的景象,组成一组苍凉刚健的娄山关画面,辐射出苍凉、肃穆、凝重、雄浑的意境,蕴藉着词人重领兵权时心情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娄山关是雄关,但毛泽东是精神上的强者,他不惧怕向“雄关”发起挑战。“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是从“娄山关”顶远望中所见的壮丽景象,但“娄山关”作为观察整个景象的出发点,此时本身却具有仰视弥高、雄伟高耸的视觉印象,仿佛一座巨大雕像,虽然无言,却将震撼人心的力量紧紧凝聚在其中。这种物我两合、天人一体的意象组合,真是雄壮顿挫、能动摇人心之景语。天降大任于斯人,其能摧强锋于正锐,挽狂澜于既倒,面对全党的深切期待和历史赋予的重任,身陷危地却发出“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铁誓,真大英雄啊!当年,毛泽东踏上硝烟未尽的娄山关,曾对警卫员陈昌奉说:“关,是要塞重地,出入通道,常以碑立界,标志地名。”张铁民:《毛泽东风采——笔墨狂澜》,第76页,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这个“以碑立界,标志地名”,在作者那里,就是要借关隘独特的“要塞重地,出入通道”之特点,通过物象的暗示、象征等作用抒发雄健刚毅之豪情。同样,“六盘山”也凸显作者的高远之志。据毛主席长征时的警卫员陈昌奉的回忆,《清平乐·六盘山》是在1935年12月写成。而据杨静仁说,他曾当面问过这首词是否长征途中所写,毛泽东告诉他说,长征千难万险,哪里有时间写!这是在延安感怀长征的情景时写的吴正裕主编:《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第171~172页,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1935年9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进入甘肃省南部,10月上旬,突破敌人封锁线,10月7日,打垮了敌人的骑兵部队,大获全胜。当天下午,红军便胜利越过六盘山。由此看来,前后两说虽然时间上有差异,但在事后因“感怀长征”而吟成则是无疑的。六盘山非红军长征最艰难处,毛泽东感怀长征,为何取象六盘山?我们知道,千难万险的长征是古今中外政治、军事史上所罕见。但在毛泽东的统帅下,红军奇迹般地行程二万五千里,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长征途中历经万水千山,六盘山是最后一座高山,是一个伟大行程即将胜利结束的地理标志。请特别注意词中“今日”二字,今日何日?思与境偕,神与物游,当指登上六盘山顶之时。矗立在高高的六盘高峰,头上“天高云淡”,远处长城逶迤,眼前“红旗漫卷”,词人心潮澎湃。时间和地点在这里被艺术地凝固在一起,形成了同一个意思的话语。在这个话语后面是“感怀”的核心,惊天动地的挑战:“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原来“六盘山”在毛泽东眼里竟同样也是借景言志之题——它是志在天下的毛泽东一个新的出发地,它是不达目的“非好汉”的凿石立誓处。毛泽东要从此地开始新的一场“缚住苍龙”的更加壮烈的奋斗。词本是主要用在宴乐时供歌妓弹唱助兴之用。唱词的内容不外乎闺情宫怨,别恨离愁,或赋咏四季之景。文句简短明白,词意一看就知,自然用不到再加题目。当词脱离了音乐的羁束,成为文人学士抒情写怀的一种新兴文学形式,产生了质的变化:同样可以用来“言志”,用来抒发高远阔大的逸怀浩气。因为词的内容、意境、题材都繁复了,有时光看词文,还不知为何而作,于是就有必要给词加一个题目,谓之词题,用来说明词的创作动机和内容。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前用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说明创作动机;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用“密州出猎”四个字来说明词作内容。这当然是脱离了音乐的词走向独立的一个标志,是词的文学性更加显著的一个标志。就词的文学性来说,要求作品要有完整的、浑然一体的意象结构,给人以整体的审美感受。“整体”从词题开始以求“浑然”,且同样贵含蓄、不直说。但词题要完美地与内容融为一体并非易事。因为词题原来只是为说明词的创作动机和内容的,所以古人对词题似乎并不十分重视。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8月第一版《唐宋词鉴赏词典》“两宋、辽、金”部分收词人196位,作品719篇。词人所作或仍无词题,或词题类似小序,将词题当作表达词旨来看待的只是偶尔为之。例如书中收陆游词26首,无词题的有16首,词题以小序形式出现的8首,词题含有意象成分的只有2首;收姜夔词39首,无词题的有10首,词题以小序形式出现的25首,词题含有意象成分的仅4首;收辛弃疾词80首,有词题的数量虽大增,但以小序形式出现的占72首,含有意象成分的仅4首。词家们兴寄似乎只在词中。毛泽东非常重视词题的作用。战争时期共创作了21首词,其中20首有词题。这些词题中有一类具有强烈意象韵味。这类词题,一是数量较多,占这一时期作品总数的半数以上,达到11首;二是其独特的经历和个性使其词作凸显雄健之美。反映在这些词的词题上,不仅用词精炼简约,全用一个名词构成,而且其中多有精雕细琢、寓意深远者;三是这些词作在创作构思中,体现出作者从词题开始就有意识地追求作品完整的、浑然一体的意象结构,不仅能成功地借助于形象的暗示、象征等作用体现出词的主旨,有的还具有雄健高远的韵味,使词题与内容融为一体,达到一种很高的境界,形成毛泽东这一时期词作文学艺术特色之一。这些都是毛词对古典词创作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要求:1.摘要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必须符合以下要求:(1)要客观。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的客观反映,要避免主观评价,避免使用诸如“本文论述了……,对……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文章对……进行了研究”、“文章分析了……”之类的词句。(2)要有独立性和自含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摘要应为一篇相对完整的短文,读者即便不读论文全文,也能通过摘要对论文内容有大致的了解,能够获取必要的信息。(3)要简洁。摘要应是对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不宜写得过长。中文摘要一般不宜超过200-300字。2.关键词的编写要求:(1)关键词应从论文中提取,而不能自拟。(2)关键词应为能够标示论文的主要内容的名词性术语。(3)本篇论文的关键词以5个左右为宜。参考答案:摘要:毛泽东的一生,曾经参与过无数次的战役,数不胜数。在战争中也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毛泽东的诗词就像一面中国革命史的镜子,真实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近半个世纪的斗争历程。毛泽东同志在战争时期共公开发表的诗词达30首,其中就有21首词。毛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已被许多研究者所认同。但似乎少有人注意到毛词中词题的艺术性。他在战争时期许多词作的词题取象精妙准确传神、含蓄以微见著、雄健立意高远,文学韵味浓郁深厚,隐藏着极其深远的兴寄。关键词:毛泽东;战争时期;词作;题词;取象形考任务四您好,在学完第8-10章后,请您完成本次形考任务。),提示:从论题、内容、行文、结构、语言、文献等各方面进行评述均可。「例文」浅论《悲惨世界》中的基督教思想与人道主义情怀(节选)张美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2003级)…………二、米里哀主教与冉阿让身上闪耀的信仰光环在小说中,冉阿让是核心人物,米里哀主教则是重塑他的人生和灵魂的引路人,而冉阿让又成了穷苦女子芳汀的光明使者。这种因信仰而生的爱的光照与传递,正是作者推崇的超越法律制度之上的人道主义关怀。(一)基督教思想的化身——米里哀主教在《悲惨世界》中,米里哀主教是万能的上帝的使者。小说中,作者直接以“一个正直人”为标题,为米里哀做了评价,而且把米里哀主教塑造成一个光明、正义、博爱的理想典范。米里哀主教显然是作者宗教情节的完美化身。雨果出身于一个天主教家庭,他的母亲是天主教徒(广义的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母亲对他的影响很大。通过雨果小说中积极的关于信仰的阐述,读者会感受到他是一个坚定的信仰皈依者,这已渗透到他的艺术创作中,引领着他的创作方向。艺术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无论以多么肖似自然的形态出现,都是艺术家心灵的创造。雨果在《悲惨世界》中书写了大量和小说情节看似无关的宗教内容,并用大量的篇章来描绘与宗教相关的场景和观点,如同一个布道家,这和作者的潜意识是分不开的。米里哀主教,这个博爱使者的形象无疑是作者宗教情感的一种寄托,是其探索与构建人道主义的支点。通过考察基督教的经典《圣经》,我们会发现,作者在塑造主教这个形象时,是以《圣经》中的人道主义价值观为标准的。我们从小说的以下情节中,可以找出作者通过《圣经》刻画米里哀主教这个代表“光明”的人物形象的依据。在小说第一卷第四章,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位叫杰博良的富商,平时爱放高利贷,不爱施舍穷人,在听了讲道后,每逢星期天,他就拿一个铜子施舍给教堂门口讨饭的,而且要六个人来平分,米里哀主教见了就说“杰博良先生又在那儿花一个铜子买天堂了”。这句话不仅是对吝啬的富人的嘲讽,而且表现了主教幽默的性格侧面。而这一场景在《圣经》中可以找到出处。在《圣经·新约·马可福音》中有如下记载:耶稣对着银库坐着,看众人怎样投钱入库,有好些财主往里投了若干的钱,有一个穷寡妇往里投了两个小钱。耶稣对他的门徒说:我是在告诉你们,这穷寡妇投入库里的比众人所投的更多。因为他们(指那些富人)都是自己有余,拿出来投在里头,但这寡妇是自己不足,把她一切养生的都投上了。从以上经文可以看出,作者在构思一些情节时,是参考了《圣经》的。作者首先交代了杰博良的富商身份,然后以主教之口指出其花小钱买天堂的虚伪本质,这样的描写因为有了《圣经》的宗教价值观为背景,容易引起人们的认同,也使主教的形象更加真实感人。在小说中有这样一个对话场景,米里哀主教探望一个将要离开人世的老政治家,这位老政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 用两位数乘除 测试卷含答案(达标题)
- 国画基础学教案
- 暑假的学习计划(16篇)
- 湖北省襄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 评估服务委托合同
- 诚信承诺声明
- 详细保证书模板保证心得
- 语文大专辩论赛评分卷
- 财务收款确认书
- 质量守则系统保证书
- 2023年中石油中国寰球工程有限公司招聘笔试真题
- 新解读《JTGT 5214-2022在用公路桥梁现场检测技术规程》
- 2024内置直驱动力刀塔
- 油气藏工程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2024至2030年中国永磁同步电动机行业市场研究分析及发展前景规划报告
- Unit 2 Great People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冀教版英语九年级上册
- 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 2024山西航空产业集团限公司公开招聘105人高频考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课件
-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用一位数除除法竖式计算题练习100道及答案
- 2024-2030年中国注塑磁铁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