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学案67_第1页
说木叶教学案67_第2页
说木叶教学案67_第3页
说木叶教学案67_第4页
说木叶教学案67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PAGE 9陕科大附中高中部“255 自主学习”教案课题: 说木叶 编写: 王毅 审定: 骆晓娟 时间: 2013.10 时间 年 月 日第 节班级组别第 组姓名课时第1课时学习目标1、 积累古诗词名句;学习理解古诗词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2、 根据诗歌语言的特点,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重点难点1、 理解“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木叶”与“落木”的不同意味,了解其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差别;“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的理解2、 学习文章由“木叶”这一特殊意象入手分析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的从小处着手的写法课堂环节及探究的问题探究或交流结

2、果记录探究中的困惑与问题一、温故预习二、激趣导入三、知人论世四、内容探究五、讨论展示六、教学点拨七、合作训练一、(一)学生背诵:杜甫诗歌登高学生共同背诵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阐述个人对诗句的境界的感受。(二)新知预习:1、【基础自测】(运用工具书自行解决识记字词,做好读书笔记)袅袅 柳恽 沈佺期 传诵 传颂 ;洗练 ;不落于言筌者 疏朗 万应锭 2、【积累名句】(利用网络资源,了解全诗内容,做好读书笔记)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皎皎云间月 灼灼月中华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二、杜甫的这两句诗历来以境界阔达闻名,在极其

3、萧飒荒凉的景象中又充满着一种浑灏奔放的气势,重要的因素是“落木”传递出了这种意境。让我们一同走进林庚的说“木叶”,详细探究其中的奥妙。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1、【走近作者】林庚(多媒体补充:“清华园四大剑客”“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学生活动】利用有关资料,对作者自然情况以及文学成就、创作主张进行自学了解林庚(1910-2006),字静希。林志钧之子。诗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

4、,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 192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是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中文系,曾参与创办文学月刊。1933年毕业后留校,同时担任文学季刊编委。1934年起在北京大学等校兼课,讲授中国文学史。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七七”事变后到厦门大学任教。1947年返京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院系大调整,改任北京大学教授。著有春夜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诗人李白、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

5、化等十一部文集。2006年10月4日病逝于北京,享年97岁。 林庚父亲为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林宰平,沈从文称其在文学、法政、哲学、佛学、诗文、书画诸方面都极具造诣。金岳霖、张中行、吴小如均为其弟子。2、知识背景:“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

6、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课堂环节及探究的问题探究或交流结果记录探究中的困惑与问题【问题投放】文题“说木叶”表明了作者的论题,作者就此论题阐述了自己怎样的看法?【学生活动】阅读文本,抓住关键语句。思考讨论并作出回答。【教师点拨】论题只是表明了论述的范围,并不是作者的观点体现。依据说理的思维格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再结合关键性的语句,可以很快的梳理出文章的脉络层次,便于理解作者的真实写作目的。【整合答案】作者从传统的意象“木叶”入手,论述了古代诗歌语言暗示性

7、的特点。(板书展示本文的论述层次)说“木叶”第一部分(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即“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并且形象的关键就在一个“木”字。第二部分(4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即“含有落叶的因素”,“有颜色的暗示性”(“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的原因)第三部分(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但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学以致用合作探究1、【问题投放】作者在论述时,引用了大量的诗句。结合作者的诗句,体会传递的意境有什麽不同,完成表格的填写和问题探究。2、【问题投放】结合文段分析,请概括文中论述的“木叶”的艺术特征。1、 按字义分析,“木”、“树

8、”含义差不多,可是古人写诗为什么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呢? 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 说说“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的区别【学生活动】圈画有关诗句,小组合作研讨。组间交流共享、补充完善。体会“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不同意味,了解其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差别。【教师点拨】抓关键语句,删繁就简,突出特征。通过比较发现不同,利于理解。【整合答案】古人常借深秋季节写离人游子的愁绪,所以他们对“秋”有特殊的敏感。写“秋”,莫过于写叶子凋零的树木。尽管“木”与“树”含义差不多,但人们由“木”和“树”这两个字所产生的

9、联想却很不相同。 “木” (潜在的形象)木头、木料、木板(联想)树干疏朗秋天离人游子的愁绪。 “树”(潜在形象)满树的叶子(联想)饱满不是秋天 离人游子的愁绪。综上所述,古人为了借秋景写愁绪,在诗中常用“木”(木叶)而不用“树”(树叶)树 木艺术特征 繁茂的枝叶 枝叶的绿色枝干褐绿色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黄色、干燥的质感意思情味 饱满 疏朗适用场合 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 秋风叶落“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因此“树叶”可简化为“叶”。“木叶”:“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

10、叶”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是不一致的。 “落木”与“落叶”的不同: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而“落木”比“木叶”还进一层,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2、【学生活动】逐段进行整合。小组内归纳整理,组间交流完善补充。【教师点拨】此问题旨在引导学生见过树木之后,还要见森林的意识培养,同时用词要准确、简明、恰当,对全文的主要内容又较为全面的把握。【整合答案】“木叶”的艺术特征:秋天、落叶、树干、微黄与干燥的颜色、单纯、空阔、清爽3、【典句赏析】【问题投放】“木叶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

11、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结合文章的有关内容,探究一下“艺术形象的领域”哪些因素使得二者产生了几乎是一字千里的差别?3、【学生活动】进步研读文本,捕捉有效信息,组内探究,言之有理有据。【教师点拨】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从 “木叶”意象入手来阐述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进而会启发我们把握鉴赏诗歌的普遍途径:要注意读出概念后的意味。也就是“言外之意”的理解。【答案整合】言之有理即可。首先,意象本身已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其次,诗人大胆的发挥创造性;再次,抒情的特定场合归纳小结【学生活动】结合板书以及探究的问题,对本课的内容以“我的收获”形式加以小结

12、【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略)作业(课堂生成问题)【问题投放】对熟读背诵篇目中的意象进行归类链接。例如“月”“梅”“杜鹃”“捣练”等都具有暗示性,引发联想,试举例说明。【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引发刺激联想;系统归纳。【整合答案】(略)收获与反思陕科大附中高中部“255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高二年级语文学案课题: 说木叶 编写: 王毅 审定: 骆晓娟 时间: 2013.10 时间 年 月 日第 节班级组别第 组姓名课时第1课时学习目标1、 积累古诗词名句;学习理解古诗词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2、 根据诗歌语言的特点,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重点难点1、 理解“木”与“树”,“树叶”

13、与“木叶”,“落木”与“落叶”,“木叶”与“落木”的不同意味,了解其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差别;“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的理解2、 学习文章由“木叶”这一特殊意象入手分析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的从小处着手的写法课堂环节及探究的问题探究或交流结果记录探究中的困惑与问题一、温故预习二、激趣导入三、知人论世四、内容探究五、讨论展示六、学习点拨七、合作训练一、(一)学生背诵:杜甫诗歌登高学生共同背诵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阐述个人对诗句的境界的感受。(二)新知预习:1、【基础自测】(运用工具书自行解决识记字词,做好读书笔记)袅袅 柳恽 沈佺期 传诵 传颂 ;洗练 ;不落于言筌者

14、 疏朗 万应锭 2、【积累名句】(利用网络资源,了解全诗内容,做好读书笔记)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皎皎云间月 灼灼月中华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二、杜甫的这两句诗历来以境界阔达闻名,在极其萧飒荒凉的景象中又充满着一种浑灏奔放的气势,重要的因素是“落木”传递出了这种意境。让我们一同走进林庚的说“木叶”,详细探究其中的奥妙。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1、【走近作者】林庚(多媒体补充:“清华园四大剑客”“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学生活动

15、】利用有关资料,对作者自然情况以及文学成就、创作主张进行自学了解林庚(1910-2006),字 。林志钧之子。诗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 192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是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中文系,曾参与创办文学月刊。1933年毕业后留校,同时担任文学季刊编委。1934年起在北京大学等校兼课,讲授中国文学史。1933年秋出版了第 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

16、及其他。“七七”事变后到厦门大学任教。1947年返京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院系大调整,改任北京大学教授。著有 、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诗人李白、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十一部文集。2006年10月4日病逝于北京,享年97岁。 林庚父亲为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林宰平,沈从文称其在文学、法政、哲学、佛学、诗文、书画诸方面都极具造诣。金岳霖、张中行、吴小如均为其弟子。2、知识背景:“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 (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

17、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课堂环节及探究的问题探究或交流结果记录探究中的困惑与问题【问题投放】文题“说木叶”表明了作者的论题,作者就此论题阐述了自己怎样的看法?【学生活动】阅读文本,抓住关键语句。思考讨论并作出回答。【教师点拨】论题只是表明

18、了论述的范围,并不是作者的观点体现。依据说理的思维格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再结合关键性的语句,可以很快的梳理出文章的脉络层次,便于理解作者的真实写作目的。【整合答案】 学以致用合作探究1、【问题投放】作者在论述时,引用了大量的诗句。结合作者的诗句,体会传递的意境有什麽不同,完成表格的填写和问题探究。2、【问题投放】结合文段分析,请概括文中论述的“木叶”的艺术特征。1、 【学生活动】圈画有关诗句,小组合作研讨。组间交流共享、补充完善。体会“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不同意味,了解其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差别。【教师点拨】抓关键语句,删繁就简,突出特征。通过比较发现不同,利于理解。【整合答案】 2、【学生活动】逐段进行整合。小组内归纳整理,组间交流完善补充。【教师点拨】此问题旨在引导学生见过树木之后,还要见森林的意识培养,同时用词要准确、简明、恰当,对全文的主要内容又较为全面的把握。【整合答案】 【问题投放】“木叶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结合文章的有关内容,探究一下“艺术形象的领域”哪些因素使得二者产生了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