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语成语在传播学视野下的多维解读_第1页
中国汉语成语在传播学视野下的多维解读_第2页
中国汉语成语在传播学视野下的多维解读_第3页
中国汉语成语在传播学视野下的多维解读_第4页
中国汉语成语在传播学视野下的多维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汉语成语在传播学视野下的多维解读提要:汉语成语作为中国古代典籍和文化的浓缩和结晶,集中蕴含着关于古代华夏社会各个层面的社会关系的原始记录。本文以传播学的视角对中国汉语成语作了一个检索,梳理,归纳和总结,对中国汉语成语中蕴含的传播思想,规律,技巧和现象进行了归纳和浅层次的解读,从而加深了对华夏民族的“传”与“播”的行为方式的进一步的认识,对当代传播学的发展有一定的思想价值,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关键词:传播学汉语成语解读“在人类文明史上,大概找不到比传播更久远的历史。人类从生物进化成人类以来,人类社会持续不断的进步与发展,就是由于人与人,部落与部落,国与国之间持续不断地传播信息。自己的新发明,

2、新发现,新的技术,新的方法不断地被别国采用,而自己又从别处学习传播来新的信息。人类文明的不断开拓,不断扩大,促进了人类的社会化进程。可以说,没有传播,也就没有人类,没有社会,没有文明史。”【1】这是甘惜分教授对传播学的社会作用的宏观论断和哲学阐释。传播,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现象,与人朝夕相处,如影随形。邵培仁教授对传播的界定是:“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2】对于这个定义,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首先,传播是人类的活动。其次,传播离不开一定的媒介和符号。第三,传播的目的是发生相应的变化。最后,传播是信息的多矢量流动。事实上,华夏民族自诞生以来,也就诞

3、生了华夏传播的历史。“在人类传播史上,华夏传播是极为辉煌的一章。传播技术方面,华夏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正是华夏的印刷和造纸技术,才奠定了现代世界文明基本格局。传播实践方面,华夏民族在如此广袤的土地上,在如此众多的人口中,通过礼、乐、诗、书为主流的传播形式,使华夏文化传递延续了数千载,创造了人类传播史上的奇迹。华夏还有自己独特的深刻的传播思想,在儒道互补的华夏文化结构中,代代圣贤以人文与理性的精神关注人生与社会,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华夏传播思想。”【3】语言是人类使用历史最久远,而且最具有表现力的传播媒介。中国语言具有简练、形象的特点,特别是中国的成语,生动而深刻,简洁而信息量大,这些特点是世界上

4、其他语言难以比拟的。在中国大量的成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浓缩了传播的原理,能从多方面给我们有关的传播的启迪。本文试图对中国古代成语中的传播学思想加以粗线条地梳理,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对古代成语中蕴含的传播学思想研究的一些关注,以期从理论意义和对传播实践的借鉴指导两个方面对我国的传播学发展有所裨益。心照不宣:神秘的内向传播内向传播是人们头脑里“主我(I)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4】内向产播是人类最基本,最原始的传播活动,既有所有传播活动的共性,又有隐蔽,内动,思维的特性。心照不宣,心谤腹诽(口里不说,心里诽谤)心存目想(心里思索),内视反听(自我省察)史记商君列传:“反听之谓聪,内视之

5、谓明,自胜之谓强。”强调内向传播对人修养的重要性。人心惶惶(内心惊恐不安的意思)清朝孔尚任桃花扇阻奸:“但一月无君,人心惶惶,每日议立议迎,全无成说。”这也是一种内向传播。由于内向传播是“人体内部神经系统作用下的信息处理活动”【5】所以就有一种在解码上的难度。美国传播学加斯第文小约翰则做出了进一步的总结:“主我是冲动的,无组织的,无方向的,不可预测得的那部分自我。”【6】这就更为内省传播的解码提出了难度。清代黄宗羲张苍水墓志铭里说:“止凭此一纤未死之人心,以为鼓荡,然而形势昭然者也,人心莫测者也”。史记淮阴侯列传:“始常山王,成安君为布衣时,相与为刎颈之交,此二人相与,天下至欢也。然而卒相禽者

6、何也,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难测也”这两处文中,“人心莫测”“人心难测”都说明内向传播的负外部性。此外,还有“人心叵测”等成语都反映了内向传播的特点。在人际传播中,还有一种难以把握其规律的特殊传播现象,那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这种人际传播的形式脱离了一般的传播要件,以双方或多方共同的经验认同作为基础,以相同的认知能力和价值认同作为条件,从而实现在某种条件下的无语沟通。郢书燕说:解码的尴尬“编码是指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符号或代码”。“飞书走徙”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迅速地书写文件,反映了编码的速度问题。在实际的传播时间中,不但存在编码速度的问题,也存在解码速度的问题。速度和效率原则同样是传

7、播活动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命题。“译码将接收到的符号或代码还原为传播者传达的那种信息或意义。”【7】霍尔将译码分为三种:(1)投合性译码,只完全一致。神领意得。(2)协调性译码,部分符合。(3)背离性译码,截然相反。如弄法舞文,玩弄文字,曲解法律条文,已达到徇私舞弊的目的。明代刘基官箴中:“刀笔之权,始归吏胥,弄法舞文,聋痴瞽愚。说的就是一种对书面传播媒体蓄意进行的背离型译码的过程。背离性译码通常情况下分为两种,即有意背离性译码和无意背离性译码。有意背离性译码是译码者因为经济,政治,集团或个人等其他利益驱动,蓄意施行的错误译码。无意背离性译码是译码者因为知识,技能等限制条件而导致的错误译码。郢书

8、燕说(曲解和误读)反应的就是由于知识和文化背景导致的信息错解。鳌牙戟口(形容文词艰涩难懂)编码的艰涩导致解码的难度。在信息传播中,编码者编好信息码,对于解码者来说,有一个解码难易的问题。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说明了信息的误读或者说解码的错误。杯弓市虎:(捕风捉影,疑虑重重)同样是对当下信息的不准确的解码和误读,但是,再某些情况下,这个成语也可以被理解为谣言,这又另当别论。悖言乱辞(胡言乱语)公孙龙白马论:“以黄马为非马,而以白马为有马,此飞者入池,而棺墩异处,以天下知悖言乱词也”则类似于假消息,假新闻,假报道的东西也是错误的编码。问官答花(答非所问)这个成语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牛头

9、不对马嘴的情况,我判断一定是译码的环节出现了问题。“问官答花”中的译码错位,我认为主要是受众和传播者的层次类别不同,或者认识观点不同,由知识和视野的结构性错位而导致。但是,在现实的传播中,产生译码错位的原因非常得多,非常的复杂。比如,其他的原因还有传播者和受传着的出发点不同,个人差异论,社会类别论,社会关系论,文化规范论等。“析律舞文”的意思是故意玩弄文字,曲解法律条文。为什么?这是因为“每一个受传者的社会关系是不同的,这对于他们接受信息并理解信息内容有着重要的影响。”反映这个现象的成语析言破律(巧说诡辩,曲解律令),析律贰端(曲解法律条文,妄生不实端绪)等。【8】在传播当中,存在传播不通的问

10、题,致使编码和解码着一个传播的经典程序无法实现。通常我们理解的信息到达受传者的时候就停止了。这些成语有诘屈聱牙,诘曲聱牙,形容文句艰涩,不通畅顺大,无法或难于解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个成语呈现了对同一个信息主体,不同的受众解码的多样性。口头传播口语传播媒介是人类最早的传播行为。“有声语言完善到能够交流的程度,出现了原始新闻的口头传播,语言和说话器官构成口语新闻媒介。”【9】口头传播是人类社会最早的信息传播方式。在古代成语中,涉及口头传播的成语有:骗口张舌(搬弄唇舌的意思),贫嘴薄舌、品头评足、平头论脚,评头论足,七搭八搭,七嘴八舌,七言八语,七拉八扯,七言八语,千叮万嘱,千呼万唤等。喋喋不休

11、(唠唠叨叨,说个没完)。留口常谈(人人挂在嘴上的老话),流脍人口(广为传颂),利齿能牙,口齿伶俐,能说会道,利喙赡辞(辞令优美),诡言浮说(虚假不实的话)花言巧语(只一味铺张修饰而无实际内容的言辞或文辞)话不投机,冷嘲热讽(尖刻的嘲笑和讽刺)冷嘲热骂冷言冷语,冷言冷面,冷言热语,冷言旁观“,七嘴八舌,七拉八扯,七言八语,七张八嘴,众口交传(众人辗转数说),是典型的口口相传的传播方式。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吏部的调查毫无结果,于是只能回奏:当时众口相传,首先讹传者无法查明。”【10】叫苦不迭,叫苦连天(形容不断的叫苦)。宣和遗事前集:“徽宗叫苦不迭,吓得浑身冷汗。”“叫苦不迭”当然就是一种口头传播

12、。奔走相告(奔跑着递相转告,形容报消息迅速传告),冰心十亿人民的心愿:“街头巷尾,捧到号外的人,个个喜笑颜开,奔走相告”最原始,最古老的信息传播方式,口头传播。由于口头的信息传播是人类最古老,最常用,最普遍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所以,在中国的成语中,反映人们在生产生活的社会关系中使用口头传播的成语就非常之多,如金口玉牙(比喻口齿尊贵,说话正确不能改变),金口玉语,金口玉音,金口玉言,十口相传(许多人口头相传),有口皆碑,有口难辩,有口难分,有口难言(有话不敢说活不便说),千叮万嘱,千呼万唤,异口同声,异口同词,异口同音。心直口快,心直嘴快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分析。残圭断璧:实物传播实物传播媒介代表

13、了另一个语境。“以某些物体作为意媒和介质,构成原始社会的实物新闻媒介。实物不是意符,但利用实物的特点代表一种意义。就成为一种象征性的意媒,它本身同时也是介质。”【11】事实上,无论在原始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都有实物媒介的存在。实物媒介必须借助具体语境才能存在。比如中国的信物,对他的意义的解码和编码都必须有广阔的文化背景作支撑。在中国的成语中,有许多涉及到了实物的传播。残编断简(只残缺不全的书籍或零散不正的诗文字画)简指竹简,使古代用来书写的竹子,是最早的传播载体。残圭断璧(残缺不全的圭璧),元戴表元代祭王右军祠堂文:“造意成书,纵言为文,残圭断璧,千古难群”圭璧也是古代重要的一种传播媒介。典谟

14、诰训是尚书中尧典大禹谟汤诰伊训的简称。断墨残楮指残缺不缺的典籍。寄雁传书(谓传递书信),宋黄庭坚寄黄几复诗:“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古代的先进的传播工具,有燕子和鸽子,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和其他行政事务。里程碑(路边记载里数的标志)也是一种实物传播的媒介,在最早具有象形的交通传播意义。“揭竿而起”这个成语,出自贾谊的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陈涉,吴广把“竿”当作了旗帜,使之成为一种表明身份的传播工具。“在有文字以前,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有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12】旗帜作为一种传播工具“主要用于指挥进退”【13】也就是说,主要用于军事目的。日出三竿,南齐书天文

15、志上:“永明五年十一月丁亥,日出高三竿,朱色赤黄。”。金石碑刻的作用,金石碑刻是中国文化保存,流传和传播的重要方式,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传播方式。采用这种方式与汉字的形体和书法艺术有直接的关系。金石碑刻成为大众化传播工具。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重视文字记载。十二道金牌:政治与军事传播以及官方传播媒介组织传播是组织内部的信息传递,包括组织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组织的目的在于提高组织效率。从概念上,组织传播包括了政治传播,它体现在几个方面,如国家宣传,国家行政管理,党派宣传和法律公布等等。宋史岳飞传:“秦桧言飞孤军不可久留,乞令班师,一日奉十二金字牌”。“十二道金牌”后来被作为紧

16、急命令的代称。“十二金牌”就属于政治传播当中的国家行政管理传播。“令行禁止”,有令即行,有禁即止。“令”和“禁”都属于法律公布,是“一个国家内部在管理国家事务时,制定的各种公民和国家机构必须执行的条文内容。”【14】令属于公文传播。一种传播媒介。“日理万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一天要处理成千上万件事务。形容当政者处理政务的繁忙,这个成语最早出自书皋陶谟:“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后来这个说法逐渐定格成日理万机这个成语。明代的余继登典故纪闻:“朕日理万机,不敢斯须自逸,诚四天下大业以艰难得之,必将以艰难守之。”这个成语还被用作“日有万机”,宋代的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

17、之士,读之不便,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这里的“机”就是上报给封建帝王的各种奏章报表之类的政治公文。“下情上达,上情下达”这个成语显示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对于信息的有效沟通的重视。捷报频传(胜利的消息不断传来)是军事公文和军事新闻。凭几之诏(皇帝临终时的遗言)。皇帝的昭告都是组织传播,属于金字塔政治体制传播中最初的信源。安民告示,告示是当时传播媒介的一种,属于官方的国家宣传。舆人之谋:中国古代的舆论世界“舆论是公众的意见或看法,是社会全体成员或大多数成员的共同信念。也是信息沟通后的一种共鸣”【15】反映这方面价值的成语有“舆人之送”,“舆人之谋”“舆人之傍。陈力丹教授认为,舆论的质量是指

18、舆论所表达的价值观、具体观念及情绪的理智程度。一般说来,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主导舆论是大多数公众的意志,这种意志应当尊重,至少要得到重视。在这个意义上,舆论是民主的重要因素。【16】但是承认舆论具有民意的性质并不等于承认舆论一定代表真理,不等于说它一定不含有非理性的成分。陈力丹教授对舆论的定义是: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份。【17】如,众口纷纭。舆论的影响是非常之大,国语周语下:“众口铄金。”明代姜南投翁随笔逐日表语:“昔日位居黄

19、阁,众口铄金。”及其夸张之能事,说明众人的言论能够融化金属。众口交传(众人辗转述说)在古代,舆论的形式主要表现在街头巷说,街头巷谚,街头巷议。这些成语通常也被用来指代民间的舆论。汉代张衡西京赋:“街谈巷议,弹射臧否。”汉书艺文志:“小说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三国曹植与杨祖德书:“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清代的昭楝啸亭杂录松相公好理学:“公于召见时,凡民间隐情,街谈巷谚,无不率口而出,毫无隐忌,故人多尼之。”和舆论如影随形的还有一种负作用,就是流言。因此,流言也就成为传播学研究中的一个有趣和沉重的话题。“流言是对某一社会事实进

20、行误解或歪曲的传播过程,这种传播通常是口头形式的”。【18】如“一传十,十传百。”必须指出的是,在传播学的研究中,必须廓清流言与谣言的区别。流言通常并无恶意。是一种不自觉的以讹传讹的信息传播行为。而谣言却是心存恶意,居心不良,有着某种特定的目的。重大社会变动和自然灾害是社会上留言增多的重要原因。流言是一种自发的,扩张性的信息传播现象。流言的内容在传播中会不断的发生变化,流言的次级越多,内容失实的变化的幅度越大。谗言铄金(谗言可以熔化金石,极尽谗言毁贤害能之利害),清代冒襄影梅庵忆语:“丁亥,谗言铄金,太行千盘,横起人面。”众口铄金,流言飞文,流言风语,流言混话,齐车野语(道听途说,不足为凭之言

21、)闲言淡语,闲言冷语,闲言泼语,闲言碎语,闲言闲语,闲言长语都是先人对流言的描述。最早的舆论批评形式是一些歌谣和韵文,包括一些小说和戏剧,它们朗朗上口、易于流传,对统治阶级抨击的激烈程度是现代受审查的报刊所无法达到的,所以深受人民的喜爱,即使几百年上千年也会不朽,对喜爱好名声的统治者也形成一种威慑力。人言可畏显示道德是舆论的力量。人云亦云证实了舆论传播的感染性,毕竟“三人成虎”。名眸善睐:形体传播“形体传播实际上就是身体传播,包括身体语,手势语,表情语和舞蹈动作,武术动作等”【19】形体语言包括肢体语言、表情语言、手势语言。肢体语言传播是“人们常常在一定的场合用手势,眼神,面部表情等传达一定的

22、情感,情绪,也包括传递一些信息”。【20】肢体语言在中国古代社会被广泛的应用。这在中国讲究“温柔敦厚”的儒家哲学背景和文化传统条件下更是被发挥到极致。凡事都讲求中庸,那么肢体语言的广泛使用就不足为奇。脉脉含情表示用眼神来表达情意,而不想西方文化中倡导的那种大胆的表达。必折首肯的意思是心里佩服,点头同意。有趣的是这种同意不是用语言,而是用形体来表达的。点头的人为什么不直接说“你说得完全正确”或者说“太对了”,这当中有没有不好意思的因素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困于儒家文化桎梏的痕迹我们依稀可见。形体传播的另一种形式是表情语言。观眉说眼(看人家脸色),张眉努眼:张眉张眼,张眉挤舌。目使颐令(用脸色和下颌示

23、意以役使别人)交杂了一种复合的传播形式。目挑眉语,以眉目挑逗传情。“怒目而视”,“怒目横眉”则表示一种极度愤怒的感情。宋代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建炎二年二月辛未:“蔡京将强致之,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中“怒形于色”这个成语也表达了同样的信息。明眸善睐的意思是美丽的眼睛善于顾盼传情,但是这个成语呈现的绝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表情语言,即眼睛的神态,要完成这个成语所描述的过程,必然伴随着行为主体的转身,转头还有头发的飘动。横眉横眼:形容蛮横凶恶的样子。嬉皮笑脸,喜上眉梢,喜笑颜开,喜气洋洋,喜眉笑眼,喜见于色,喜逐颜开。眼观鼻,鼻观心(因害羞,惭愧而低头的样子)颜开眉展:扬眉嚼目(横眉

24、怒目)。眼观四处,耳听八方(反应灵敏)。第三种形体传播是手势语言,拍手称快(拍着手喊痛快),肢体语言与口语语言并用,再一次告诉我们,人际交往中的人际传播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一个纯粹的单交际工具过程。美国传播学家A.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1.示现的媒介系统。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主要指人类的口语,也包括表情、动作、眼神等非语言符号。它们是由人体的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的媒介系统。日角龙庭,日角龙颜,日角偃月,日角珠庭这些词用来形容帝王贵相或者富贵之相。旧时的相术家为天庭隆起为龙颜。日角为额角中间隆起的部分。旧唐书唐俭传:“高祖秘访时事,俭曰:明公日角龙庭,李氏又在图牒,天下属

25、望,非在今朝。”显然,是容貌自身在传播某种信息。容貌作为示现的媒介系统,向别人传递了“帝王贵相”的信息。龙章凤彩(不凡的仪表风采)也是一种示现的传播媒介。三寸不烂之舌:传播素养的问题。传播素养反应一个人传播与反馈信息的能力。儿女英雄传第七十回:“好一个能说会道的张姑娘,好一个听说识劝的何姑娘”。元代无名氏刘弘嫁婢第二折:“娶女招夫我说合,亲宴喜事来寻我,能言快语做媒婆。”说的都是一种高超的传播素养,即能说会道,善于辞令,很会说话。中国古典社会的巫师和后来出现的媒婆,是那个社会中最活跃的传播职业人之一。在人类学的研究中,人类学家常用“仪式”这个词来表示“受规则支配的象征性活动,它使参加者注意他们

26、认为有特殊意义的思想和感情对象”。【21】原始社会的许多形态的仪式,比如婚丧意思,祭祀仪式,一般都有巫师的参与。在有些情况下,特别是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巫师还是领导者。他要用身体和口头语言指挥协调群体的行为,体现了很强的传播能力。口不择言最通俗的说法可以说是不会说话,体现的就是一种人际传播素养的不足。百喙莫辨(纵有一百张口也难以解释),在有些情况下,就呈现出结结巴巴,不知所云。莫可名状(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中,传播着没有能力用语言相受传者描述自己捕获的客观信息,表现得也是一种传播素养的欠缺。有口无心:嘴上说说而已。对识文断字(通晓文字)这个要求来说,今天大概会没有人否认他在当代人际传播中的不可或缺

27、性。再当代的社会语境中,识文知书(有文化知识),早已经成为一种准强制性的最低生存技能。而十行俱下(形容读书敏捷)体现的是一种超强的书面语元传播素养。言不逮意反映了传播素养的另一个方面。言不尽意、言过其实:言辞浮夸,言高语低(说话不知轻重,没有分寸)体现了在人际传播中理性素养的缺失。龙腾豹变(比喻议论风发,能言善辩)言若悬河,染翰成章(谓提笔成文)言论风生,三寸不烂之舌,三寸之舌,生花妙笔,生花妙语,巧舌如簧,巧言令色,巧言利口,巧言花语。言语妙天下(言语之精妙,为天下之不及)这些成语是较高的传播素养的个体呈现。听其言而观其行:行为传播“行为传播是人的行动传递信息内容的活动。”【22】,第一种解

28、释是从从广义的向度讲“传播即行为”。“听其言而观其行”“言传身教”这两个成语给我们指出了行为传播的重要性。“我们通常都是从他人的行为中来间接揣测别人想传递的信息和情谊”。【23】“节俭力行”,生活节俭,又肯努力躬行。史记管晏列传:“以节俭力行重于齐,即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人们日常的任何行为,都不可避免的向外界传递着特定的信息。诗序里面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可见在一些情况下,心情高度兴奋的时候,有动作行为来表现信息,更为直观和适用。所以就有了手忙脚乱,手脚无措,手舞足蹈。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红

29、楼梦五十四回:“于是大家蹑手蹑脚,潜踪进镜壁去一看,只见袭人和一个人对歪在炕上。”在“蹑手蹑脚”这个行为当中,会给人一种信息:秘密的,见不得人的,谨慎的等等。行为传播的另一种情况是传播信息引发行为。“传播即行为”,事实上,传播就是一种行为,狭义的行为的前奏和引信。文风而动、闻风而逃、闻风而至、闻风而兴、闻风破胆、闻风丧胆、闻风响应、闻风远遁。传播的多重性人类社会的传播行为,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很难将他们严格的区分,往往一个传播行为,有几种传播方式都在里面同时进行。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法藏,涅磐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

30、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呵迦叶。”此为佛教禅宗以心会心的第一公案。后喻心心相印,会心。在这个禅宗公案中,传播的方式由内心传播,和表情传播,以及语言传播。互相交汇,完成传播目的。绿野仙踪第三回:“于冰出了阵门,将剑向铜墙一指,口中念念有词。”“念念有词”后来就泛指自言自语。这个传播过程具有典型的多重性。首先,它不是典型的内在传播。因为有口头语言的传播参与。第二,他也不是典型的口头传播,因为这个口头传播的受众不是外在的,是他自己,又有一种内在传播的参与。所以,“念念有词”的传播行为,就具有内在传播和口头传播的双重属性。正色敢言、正色厉声、正色危言、正色直言都呈现的是多重的实际传播形态。在“口

31、诛笔伐”这个成语中,行为的施行主体书面和口头宣布罪状,进行声讨,这个传播的施行行为本身就含有两个同时进行的传播方式:书面传播和口头传播。日堙月塞:经济传播:日食万钱(每天耗费上百万的钱财)形容生活奢侈浪费。语出晋书何曾传:“何曾型豪奢,务在华奢,食日万钱,犹无下箸之处。”“钱”就是流通中的货币。是经济流通的媒介。日埋月塞,一天天的堵塞,不通畅。梁启超史记货殖列传今义:“举国尚俭,则举国之地利日堙月塞,驯至穷蹙不可终日,东方诸国之脊亡,盖以此也。”说明货币传媒高速流通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个过年全部崇尚节俭,人人都不花钱。这个国家一定也就繁荣不起来。古人以节俭为美德,反对奢侈。但是,经济传播有它的规

32、律。清代乾隆三十三年,被任命为两淮盐政的尤世拔上书,指责盐商们生活奢侈,希望乾隆皇帝崇尚节俭。乾隆皇帝批示:“此可不必。商人奢用,亦养无数游手好闲之人。皆令其敦俭,彼徒自封耳。此见甚鄙迂。”【24】后来这个观点被凯恩斯总结成了现代经济学的理论;“经济状况在长期取决于生产能力,在短期当生产能力既定时,则取决于需求。”【25】凯恩斯还说:“需求增加所引起的GDP勺增加一定高于原来需求的增加。”【26】,而且,这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一种“乘数效应非可见,货币的传播非常重要。一语双关:传播的技巧与规律性传播,是人类重要的生存技能,如果人类掌握了传播的技巧,就能熟练和有效地进行传播活动。那么什么是传播技

33、巧呢?“传播技巧,就是熟练灵活的利用传播原理,知识,技术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传播技能和方法。它的构成形式: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各种符号有机组合而成”。指东道西,指桑骂槐,指猪骂狗,话里有话(话中隐含着另外的意思),为一语双关,意在言外。迅雷不及掩耳,晋书苻坚载记上:“今授卿精兵,委以重任,便可从壶关,上党出潞川,此捷济之机,所谓迅雷不及掩耳。”“敲山震虎”这个成语与“指桑骂槐”如出一辙,验证的是相同的表达逻辑,反映了传播的策略性。旁敲侧击(不直接说出不本意,而是从侧面曲折地表达观点),反映了传播的隐晦性。所以,在中国思维的传播技巧里,曲尽其妙,曲尽人情,曲尽其巧的传播和沟通方式源远流长,

34、广有人脉。“打开天窗说亮话”的传播方式,在某种情况下反倒被认为是没有技术含量。无巧不成书,无巧不成话也给传播带来了很多的启发,这个启发就是传播要抓住“契机”。而“隐约其辞”也成了外交传播中的法则,不方便讲的,不想讲的,不知道该怎么讲的,不能讲太多的各国外交官和发言人都避免不了应用这种传播技巧。在另一个维度上,为了达到某一传播效果,修辞被广泛应用于促进传播的努力。这一点,在传统的书面媒体中最为密集,成语作为浓缩的汉语言结晶,则非注视不可。修辞学(Rhetoric),源于希腊文rhetorica,拉丁文rhetorike(techne),本意为演讲的艺术。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学是在每一件事上发现可用

35、的说服的手段的能力。此后,肯尼斯博克(KennethBurk。)奠定了新修辞学的基础。博克扩大了修辞学的研究范围:即我们日常的话语活动都是修辞现象。传播学家施拉姆指出:有效传播的一个秘密是把一个人的语言保持在听众能够适应的抽象程度上的能力,以及在抽象范围内改变抽象程度的能力,以便在具体的基础上谈论比较抽象的内容,使读者或听众能够不感困难地从简单熟悉的形象转到抽象的主题或概括上来。”在中国古代,这种传播技巧主要是由表达方式构成。比如,在传播中,中国人早就开始熟练的借用修辞,来使传播更为有效。其中多用比喻法,如孟子用“拔苗助长”使人领会违反客观规律,欲速则不达的道理。韩非子用“秦伯嫁女”“楚人卖牍

36、”比喻办事不能舍本逐末,轻重倒置的道理。在整治宣传中,也较多地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宣传的诀窍在于能说会道,口无庸讳,遇事抢先喋喋不休的一方总会占到便宜”【27】。中国的先民也在最早明白了这个道理。有的东西只要经过多次重复,也就成真了。如曾参杀人,三人成虎。话里藏阄(话里藏着哑谜)。水浒传第37回,“宋江不晓得话里藏阄”。话中带刺:话中含有讥笑和讽刺。隐约其辞:语言隐晦不明或说话躲躲闪闪。比喻说理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用来打比方的大都是简单熟悉的已知形象,借此通向复杂深奥的抽象未知。想想这些成语吧:守株待兔、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画蛇添足、刻舟求剑、南辕北辙、望洋兴叹、唇亡齿寒、臭味相投、自相矛盾、

37、五十步笑百步,它们都是古人在说理中运用的生动具体的形象比譬;它们使诸子百家那本应枯燥难懂的理论变得容易理解和领悟。传播者要有效的收到大传播效果,就必须掌握一定的传播技巧,但这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遵循传播规律是必不可少的。“曲高和寡”从逆向思维的反面告诉我们要用群众听得懂得语言讲话,不能脱离群众。“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说明内容决定传播效果,好事传播不快,坏事流行的很快。无胫而行,无胫而至,不胫而走(形容事物传布迅速,风行一时)说明信息的流布很快。家丑不可外扬(家庭内部不体面的事情不应该向外人传扬)见自清平山堂话本风月瑞仙亭:“欲要讼,至于官,争奈家丑不可外扬。”传播的意识形态性情感性传播行

38、为有它的态度属性。态度是心理学范畴的概念,它是指“人们对于客观世界中人,事物,或观念的一种心理倾向,”【28】它包括认识,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部分。这三个方面是前后相互联系的。有认知产生情感,有情感导致行为。在传播行为中,传播者和受传着都有一个态度的问题。态度可以分为肯定态度和否定态度,积极态度和消极态度,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众口交赞”是众人交相赞美的意思。就是传播者的一种肯定的态度。“种学绩文”,培养知识,积累文才。唐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博陵崔斯立种学绩文,以蕃其有”表现了受传者的一种积极解读信息的态度。在多数的时候,传播还不仅是逻辑论证和态度,它更多的还是一种打动,打动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

39、。更多的非逻辑非理性的情感成分,在人际说服的短兵相接中,发挥着主导的作用,这是因为情感的逻辑漏洞不容易发现,倒是它的生动形象和情感蕴含很容易打动人心。蜜语甜言:为了哄骗人儿说的骗人的好听的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眉飞色舞,眉飞眼笑,眉高眼低(脸色的变化)眉高眼下,眉来眼去,眉目传情。遗风余教:传播的社会功能传播的社会功能之一就是社会遗产的传承。“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建立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只有将前任的经验,智慧,知识加以记录整理,后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完善,发展和创造。传播是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29】这也是拉斯韦尔的传播“三功能学说”之一。风俗是一种文化传播的活化石,

40、是文化传播的独特载体。流风余俗(遗留的风气和风俗)对文化传播的影响,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传播的影响,这是显而易见的。传播有文化融合,文化增值,文化分层的作用。中国的图书典籍和文献资料如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从始于4000年前远古传说的书经到记录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清史稿文字记载从来没有间断过。这也是中国传播史上的一个重要的现象。如三坟五典,四书五经。另外,文化的很重要的一部分都保留在风俗中。遗风古道,遗风旧俗,遗风余尘,遗风余教,遗风余烈,遗风余俗,遗风余象,遗风余韵,遗风余泽,逸闻琐事,遗闻轶事,遗闻逸事这些成语就证明了这个机制。焚书坑儒:传播控制“传播禁止是一种兼具历时性和共时性的文化现象与社

41、会现象,构成中外传播史上一个重量级的理论命题。传播禁止的实际发生与存在,关乎方方面面而形形色色,通常属于当政者的权利,深深打上意识形态的烙印,常常折射文化的国情与民俗,它是一种刚性的传播管制形式,其实效是有限的。”【30】这里说的传播禁止实际上就是在传播学中被使用的最广泛的“传播控制”这个概念。按照彭菊花等学者的看法“传播控制作为文化现象,有建设性的和破坏性的两大类型。建设性传播禁止祛邪扶正,有用于国家,有利于社会,有益于大众,有功于文化,有惠于后世。破坏性传播禁锢思想,毁坏文化,愚化大众,乱世扰民。”【31】笔者认为这个看法是中肯的,客观的,特别是现实的。对传播的控制实际上可以归结为对言论自

42、由的控制。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都将言论自由写入了宪法。但是没有一个国家在“传播控制”问题上没有作为。在号称“民主,自由”的美国也是如此。美国也有禁书,也有形形色色的传播控制。所以,“传播控制”具有一个硬币的两面性。“焚书坑儒”这四个字不仅仅是一个与传播有某种关联的成语,更是一个沉重的历史话题,在这个成语身上,不但消灭了历史的传播,也损坏了思想的多元性和激荡的活力。钳口吞吞,也是一种传播控制,他的特点是感性的传播控制,不好意思或者不方便对别人说。箍口结舌,箍口侧目(口不敢言,斜目而视)这种传播控制大抵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被迫的情况下实行传播控制,否则便要承担严重的后果。“收回成命”的意思是撤回已经发

43、布的命令。宋朝郑兴裔辞知泸州表:“恭望皇帝陛下察臣之诚,鉴臣之拙,收回成命,遴选英才,恕微臣免尸位之讥。”墙有耳(比喻秘密的事容易泄露)反映了主体自我将信息控制在特定范围内的自觉意识。墙有缝,壁有耳,屋里的话被人听到,体现了防范和控制意识。“以言为讳”从一个侧面给统治阶级对言论箍制之严的社会状况一个形象的速写。在某种时候,如中国的周厉王时代,人们大多数的选择是“道路以目”,用身体语言传播有限的信息。或者在一种极端的情况下,就是“言语道断”,即无处可说话。理正词直:传播的赢效因素在传播活动中,要达到一定的传播效果,传播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要求。我们将这些要求称之为传播的赢效因素。传播的赢效因素就是

44、“传播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权威性,可信性,接近性,熟知性,悦目性的特质因素。”【32】理屈词穷(由于理亏无话可说)。传播不作为的因素。理正词直(道理正直,言辞朴直)事核言直(事实清楚,言辞明快)事实胜于雄辩:事实比强辩更具有说服力。稗官野史(泛称记载逸闻琐事的文字)作为民间记忆和记录,在说服力上远不及权威的“经典”。“半部论语治天下”仿佛是对“稗官野史”的挑衅。这个典故出在宋初,人言宰相赵普只读过论语而已,就身居宰相重位,意思是“强调学习儒家经典德的重要性。”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到启发,要重视传播内容的质量。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故。不见经传(经书上没有记载)说明只有经传,也就是官修

45、的东西人们才相信,反映了媒体要有权威性和公信力,因为老百姓不相信不在经传上记载的东西。不经之说,不经之语,不经之谈(荒诞的没有根据的话),不刊之典,不刊之论,不刊之书,不刊之说(不可能更改的帝王的记载和钦定的典籍等),都说明官修的传播媒介的权威性问题,同时说明政治文化的权威性与严肃性。出何典记(诘问见于何书,又何根据)在现实的层面讲,涉及传播机构的信用和权威问题。高文典册(原指朝廷发布的重要文件,如诏令诰制等,引申为经典性的著作)关于对媒体的权威性的认同。有一部分成语从相反的方面对这种观点给与了佐证,这就是“引经据典”,“引经据古”。人们一般认为,只有如此,才可以相信和值得推崇,也就才具备“赢

46、效因素”。无可置辩:没有什么可以争辩的。百闻不如一见:多次听说还不如一次看到。意思是说耳闻是虚,眼见为实。说明视觉媒体令人信服。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逾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说明广播等声音媒介与图像媒介相比较的短处。视频或图像更容易使人相信。言令行远;言辞有文采,才能传播久远和影响后世。仁言利博(唯有道德的人说话益处很大),涉及传播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以及记者的职业道德问题。“人微言轻”是另一个层面的佐证。较瘦量肥:传播中的反馈“传播是一个双向的信息过程,应当是受传者和传播者之间双向的信息交流。传播者发出信息,然后获得受传者的反应,这就是反馈。”【33】反馈是传播现象中无法回

47、避的重要课题之一。较瘦量肥(比较肥瘦)比喻评论姿容。清代李渔风筝误贺岁:“何曾见侯门姣丽,肯容人较瘦量肥“,在这里,“较瘦量肥”就成为文学作品中主人公视角对“侯门姣丽”的肢体语言传播和表情传播行为的一种反馈。但是,如果这个人“何曾见”,也就是说没有看到“侯门姣丽”,也就无所谓反馈。没有传播,也就没有反馈。言之谆谆,听之藐藐,在这个预设的语境中,说话的人耐心恳切,听话的人不一为意。说明传播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牛角之歌:传播的目的性人们的任何信息传播活动,一般都是有特定的目的。一是为了促进了解:“了解世界,了解人类自身是传播的基本任务,也是与传播的基本目的密切联系的人类生活的需要”【34】传播的基

48、本目的之一就是促进了解。春秋时,宁戚很穷,想见齐桓公而出仕,一天,乘齐桓公出门迎客的机会,“扣牛角疾歌”。后来“牛角之歌”这个成语用来比喻穷士希望被了解自求用世的典故。二是用于沟通,如谈天说地,谈吐如流,谈吐风生,谈笑风生,谈玄说妙。三是为了说服,如甜言美语,甜言媚语,甜嘴蜜舌,恬言柔舌。四是源于无法抑制的发泄,传播的宣泄目的主要是就传播者的主观需要而言的。如调唇弄舌,搬弄是非,调嘴弄舌。交訾聚唾(一起唾骂),众口交詈(众人一致责骂)清代夏燮中西纪事海疆殉难记上:“牛督拥兵护逃,众口交詈。”在汉语成语中蕴含的传播学思想和现象几乎涵盖了当代传播学研究的各个维度和层面,比如:(1)涉及传播的内容要

49、新,如老生常谈(比喻听惯了老话),老调重弹(比喻把陈旧的理论,主张重新搬出来)连篇累牍(形容文字多而长)宋史选举志:“寸晷之下,唯贪务多,连篇累牍,何由精妙”。(2)传播的民俗性问题。如入境问俗,入境问禁,人境问讳等等。涉及传播的民俗性,法规性以及传播环境的问题,比如跨国公司的广告传播。丰田车问题和立邦漆事件,都是没有“问俗”的结果。(3)传播的互动性问题。言来语去(指谈笑时你一言我一语),礼无不答(一方行礼,另一方必须答礼)礼记燕义:“及君所赐爵,君举礼于宾,皆降再拜稽首,升成拜。明臣礼也。君答拜之,礼无不答,明君上之礼也。”(4)涉及到肢体语言的传播的“马上房子”(当面赞成,背面反对)。(

50、5)传播的评论性。品头论足,品头题足,评头论脚,评头论足,评头品足等等(6)涉及到艺术传播。家传户诵(家家户户传习朗诵)明沈得符野获编词典填词名手:“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家弦户诵,家家弦歌,户户吟诵,为流传极其广泛。清陈确答张考夫书“自宋中叶以来,程朱之书已家弦户诵”。(7)涉及到信息的编码。采风问俗(采集歌谣,访问风俗),清俞蛟梦场杂著潮嘉风月:“采风问俗,记载宜详;品翠题红,篇章争丽”歌谣和风俗都属于传播载体。代代相传,察言观色(观察言语脸色。以揣度对方的心意),语出论语颜渊:“夫达世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观色,滤及下人。”属于表情语言的主动解读(8)涉及到传播的正

51、式与非正式渠道。小道消息(非正式传播途径的消息)(9)涉及到信息的闭塞。管窥筐举(比喻孤陋寡闻,见识狭窄),管窥蛙见(比喻见识短浅),管窥之见(比喻短浅的见识),管窥之说(比喻见识短浅的言论)。(10)涉及到信息的逻辑效应。闻一知二,闻一知十,信息的“逻辑效应”是信息由于叠加产生新的信息,利用逻辑总的判断和推理长生新的信息和知识。(11)关涉人际传播。“所谓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一般是指人们相互之间面对面的亲身传播,所以又称面对面传播,人对人传播”。【35】人际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中最古老也最基本的形式,一切其它形式的传播都无不以人际传播为基础,都是人

52、际传播的某种延伸或变形。”【36】访亲问友(拜访朋友)。(12)人际传播中的“禁果效应”。所谓禁果效应,陈力丹的定义:“人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你越想把一些事情或信息隐瞒住不让别人知道,越会引来他人更大的兴趣和关注,人们对你隐瞒的东西充满好奇和窥探的欲望,甚至千方百计通过别的渠道试图获得这些信息。而一旦这些信息突破你的掌握,进入了传播领域,会因为它所具有的“神秘”色彩被许多人争相获取,并产生一传十、十传百的效果,从而与你隐瞒该信息的愿望背道而驰”。【37】这一现象被称作传播中的“禁果效应”。说是说非,说三道四这两个成语反映了在传播当中的禁果效应。(13)方言传播。王蒙先生曾经在一篇文

53、章里说到:“中华方言的丰富多彩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吴侬软语,三秦高腔,川语的刚嗲相济与粤语的铿锵自得尤其是各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同样是我们的语言财富。它们影响着乃至决定着我们的民族音乐,特别是多种多样的地方戏曲、曲艺和少数民族歌舞。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一声乡音,两行清泪,乡音未改鬓毛衰,万方奏乐有于闻,中华儿女的乡愁乡情永不止息,汉字文化便是中华儿女的永远的精神家园。”【38】有关方言的成语有“南腔北调”,“殊言野语”等。(14)传播的冲击性。危言逆耳(正直的规劝听起来不顺耳)危言悚论(听起来使人感到震惊的言论)危言耸听(故意说吓人的话使人感到震惊)。(15)艺术传播。艺术传播是“对人的审美

54、意识和审美活动的传播”。包括文学传播,音乐传播,绘画传播,建筑艺术传播,雕塑传播,戏剧传播,舞蹈传播,服装传播等。【39】“日锻月炼”,做诗文要长期下功夫磨练,以求达到精熟的地步。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杜少陵三:“天下事有意为之,这不能尽妙,而文章尤然。是乃有日锻月炼之说。”摘句寻章(搜寻文章片断词句),金章玉句:指华丽的诗文,宋扬万里过白沙渡得长句呈詹庵先生:“先生半酣染霜兔,金章玉句空万古。”(16)受众细分。众口难调(众人口味不同,意见很多,很难协调统一)。“众口如一”则反映了一种共同的趣味。由于学识和精力有限,笔者对汉语成语的传播学维度的研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只是蜻蜓点水,泛泛而谈。

55、在以下的篇幅中,笔者将检索的关涉传播现象者列举如下,以共同人参考:贻人口实(给别人留下话柄)以耳为目,以耳代目(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传闻的事情不加分析就信以为真),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用自己模模糊糊的认识,想要是别人明白)。以人废言(由于人不好,对其言论加以否定),以莛撞钟(用草茎打钟,毫无声响,比喻才识学浅的人向高明的人发问,得不到回答),以言举人(根据言论来推荐人才)以言取人(根据人们的口才去判断其职能),溢美之词,溢美之言,溢于言表,溢于言外,溢言虚美(不符实际的赞美),津津乐道(饶有兴趣的谈论),聚蚊成雷(比如众口诋毁,积小可以成大)课语讹言(多嘴多舌)课嘴獠牙(搬弄唇舌)空口无凭

56、,空穴来风,流言蜚语,口诛笔伐(用语言或文字宣布,声讨敌人的罪行),拉大旗做虎皮(打着革命的旗号吓唬人,蒙骗人)言不达意,言不逮意,言不顾形(说话语行为不相符),言不及义(说话不顾及正经道理)言不尽意,言不由衷,言不由中(说话不是出于内心),言过其实(言辞浮夸),言高语低(说话不知轻重,没有分寸),言简意赅,言简意深,言来语去(指谈笑时你一言我一语),言若悬河,言论风生,危言正论(刚直的言论和正的态度),唯唯诺诺,唯唯否否,问长问短,问道于盲,问一答十,问十道百,无稽可言(没有根据的话),流脍人口(广为传颂)议论纷纷,议论纷纭,议论风发,议论风生,异口同声,异口同词,异口同音,淫词秽语,淫词狎语,淫词蝶语,永垂不朽,忧馋畏讥,油腔滑调,油嘴滑舌,油嘴油舌,油嘴花唇,有口皆碑,有口难辩,有口难分,有口难言(有话不敢说活不便说)有口无形(有虚言而无德行),有闻必录(把听到的都记录下来),语不惊人(语言平淡,没有令人震惊的地方),语短情长(语言间断,情深意长),语近词冗,语近旨远(文辞浅近,意义深远),缘文生义(以字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