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艺术专业 大学校园绿地现状分析析与景观改造——以田家炳工学院前绿地为例_第1页
园林艺术专业 大学校园绿地现状分析析与景观改造——以田家炳工学院前绿地为例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江苏师范大学校园绿地现状分析与景观改造设计以田家炳工学院前绿地为例摘 要本文以江苏师范大学田家炳工学院前绿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绿地的现状,并针对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随着城市的急剧扩张、绿地的减少,雨水出现无法下渗的问题,大量的地表径流使得城市内涝,江苏师范大学的校园中同样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因此待改造绿地除了有美好的景观效益要求之外,还面临着校园内涝问题。因而本文提出将绿地改造为雨水花园使之具备多种功能,满足不同需求。同时也让校园中的师生了解了雨水花园知识,提高了可持续发展景观的意识。该论文有图14幅,表一个,参考文献12篇。关键词:雨水花园 下沉式绿地 校园景观规划 Analys

2、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ampus green space and landscape transformation of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 a case study of the former green space of Tian Jia Bing engineering College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take the former green space of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

3、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green space in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Tian Jia Bing engineering College , and puts forward the solution to the main problems. With the rapid expansion of the city, the reduction of green space, the rain emerged questions that can not to be under seepage

4、 , a lot of surface runoff makes urban water logging,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campus also faces such a problem. Therefore, in addition to the requirements of good green landscape,the green space to be transformed is also facing the campus water logging problem. Therefor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

5、he transformation of green space as rain garden to make it have a variety of functions to meet different needs.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makes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campus know the knowledge of rain garden, and improves the consciousnes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landscape.Key Words: Rain ga

6、rden Sunkengreenbelt Campus landscape planning 目录 HYPERLINK l _Toc10712_WPSOffice_Level1 目 录3 HYPERLINK l _Toc12947_WPSOffice_Level1 1 绪论1 HYPERLINK l _Toc22210_WPSOffice_Level2 1.1项目概况:1 HYPERLINK l _Toc6721_WPSOffice_Level3 1.1.1 地理位置1 HYPERLINK l _Toc15887_WPSOffice_Level3 1.1.2 场地现状2 HYPERLINK l

7、 _Toc19575_WPSOffice_Level3 1.1.3 自然概况2 HYPERLINK l _Toc9652_WPSOffice_Level3 1.1.4 人文概况2 HYPERLINK l _Toc30416_WPSOffice_Level1 2 设计分析3 HYPERLINK l _Toc28278_WPSOffice_Level2 2.1设计理念3 HYPERLINK l _Toc578_WPSOffice_Level3 2.1.1 活动功能3 HYPERLINK l _Toc25491_WPSOffice_Level3 2.1.2 生态功能3 HYPERLINK l _To

8、c689_WPSOffice_Level3 2.1.3 教育功能4 HYPERLINK l _Toc20625_WPSOffice_Level2 2.2 总体规划设计4 HYPERLINK l _Toc18423_WPSOffice_Level3 2.2.1 总平面规划设计4 HYPERLINK l _Toc22181_WPSOffice_Level3 2.2.2 功能分区规划设计4 HYPERLINK l _Toc17451_WPSOffice_Level3 2.2.3交通流线规划设计6 HYPERLINK l _Toc1626_WPSOffice_Level3 2.2.4水景规划设计6 H

9、YPERLINK l _Toc22837_WPSOffice_Level3 2.2.5绿地结构分析8 HYPERLINK l _Toc10075_WPSOffice_Level2 2.3 景点特色分析9 HYPERLINK l _Toc28657_WPSOffice_Level3 2.3.1旱溪9 HYPERLINK l _Toc10120_WPSOffice_Level3 2.3.2台阶地形10 HYPERLINK l _Toc3434_WPSOffice_Level3 2.3.3入口小广场10 HYPERLINK l _Toc13250_WPSOffice_Level3 2.3.4活动广场

10、11 HYPERLINK l _Toc32503_WPSOffice_Level2 2.4重点地段植物景观特色分析11 HYPERLINK l _Toc20497_WPSOffice_Level1 3 结论13 HYPERLINK l _Toc15427_WPSOffice_Level1 参考文献14 HYPERLINK l _Toc12826_WPSOffice_Level1 致谢151 绪论随着城镇化的大力发展,城市中的灰色建筑和基础设施渐渐增多,而绿地却渐渐减少,因而城市下垫面产生了很大变化,不透水地表越来越多,改变了原有的水文条件,引发一系列城市雨洪问题和环境、生态问题。而我国城市尚处

11、于雨水利用初期发展阶段,雨水利用率很低1,为解决雨洪问题带来的城市安全隐患,国家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的要求2。基于以上背景,我国城市急需建立一套排、滞、蓄相结合的雨水利用系统,雨水花园就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技术3。大学校园作为城市中的土地,因为人口稠密且开发强度高,也面对着同样的考验。近几年来,我国各地高校普遍实行扩招、合并,现在,许多大学都面临着改建、扩建、新建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高等教育的物质依托,大学校园环境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4此次要改造的校园绿地可以进行雨水花园的生态雨水基础设施设计,并以此大量吸纳雨水、储存雨水,并在储存的过程中对雨水进行过滤和净化处理,再回用到校园绿地灌溉中5

12、。此次设计根据校园内的实际情况将废弃足球场和周边绿地改造为雨水花园,将公园绿地和雨洪管理设施建设结合起来,提高绿地的综合功能。绿地原为足球场,上植草坪,但由于缺乏管理并不十分美观,将它改造成雨水花园美化校园环境并给师生提供活动和休憩环境。并且缓解校园雨水系统负担,一方面,缓解校园下雨时的积水压力;另一发面对雨水进行收集和回用解决校园过多依赖自来水的现状,对校园绿地灌溉用水和景观的补水需求挺供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削减雨水径流污染负荷。最后通过雨水花园这样形象直接的展示提醒大家珍惜水资源,并在潜移默化中给人们灌输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意识6。1.1项目概况:1.1.1 地理位置基地位于江苏省徐州市铜

13、山县泉山区江苏师范大学内。徐州市位于华北平原东南部,在东经1162211840和北纬33433458之间。徐州地处江苏省西北部、华北平原东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北倚微山湖,西连萧县,东临连云港,南接宿迁,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陇海、京沪两大铁路干线在徐州交汇,素有“五省通衢”之称7。1.1.2 场地现状基地分为东西两块,中间由一条道路隔开。基地东侧为一排一层的校医务室,南侧为敬文图书馆,西侧为外国语学院教学楼,东侧为田家炳工学院教学楼及楼前小片绿地。基地占地面积约为0.8公顷。东边的基地原为足球场,因学校另有设施更为完善的足球场,因而这片基地很少被利用。上面的草坪由于缺乏管理并不是十分美观。西边

14、的基地为一小片稍作绿化但道路等设施不够完善的绿地(图1-1)。图1-1 场地现状分析图Fig.1-1 Site status analysis 1.1.3 自然概况 徐州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年气温14,年均降水量800至930毫米,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56%。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雨热同期。四季之中春、秋季较短,而冬、夏季较长。徐州春季天气多变,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潮频袭7。1.1.4 人文概况 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有“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之称,因其拥有大量文化遗产、名胜古迹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也被称作“东方雅典”。现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新能源

15、基地和工业基地7。 基地所处的江苏师范大学泉山校区历史悠久,作为人才的摇篮,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2 设计分析2.1设计理念2.1.1 活动功能 设计总是为人服务的,因而该设计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首先要考虑的是绿地的基本功能。该基地作为大学内教学楼旁的一片绿地,首先应具备一些基本功能,即便捷人们的交通,给人们提供一个休息活动场所和一个美好的环境。 校园内由于人流量较大,因此交通便利才会有利于人们日常的活动。场地道路设计参考原有道路,并根据景观节点加以修改,交通流线通畅便利。同时绿地中有多处休息活动的地方,为到达这里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的环境。希望校园里的学生和教职工们可以在这里找到休憩、游玩

16、的地方,抑或是周末带孩子到学校玩的家长们可以在这里和孩子获得一段愉快的时光。大学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本设计从高等学校历史文化及师生心理需求和行为特点出发4,希望可以给师生带来令人愉悦的空间环境。2.1.2 生态功能 除了绿地传统的休憩娱乐功能外,还应考虑它的生态功能。徐州夏季长,且夏季高温多雨,经常下暴雨。而学校泉山校区,建校多年,排水系统并不完备,夏季暴雨时,校内经常积水,尤其是敬文图书馆附近。这为师生出行等活动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因而将基地建成雨水花园,一方面可以缓解暴雨时校园内的积水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收集和过滤雨水径流,充分利用大自然本身对雨水

17、的净化、渗透、蒸发和储存功能,减少二次污染,促进雨水下渗,回补地下水源1。为此该设计的绿地率较高,硬质铺装较少,且铺地材料透水性强8。基地西侧设计了一个下凹式绿地,下雨时下凹式绿地便形成了一个天然的蓄水池,帮助缓解周围道路的积水压力。东侧为一个更大的下凹式绿地,同时下凹出也是一个旱溪。因而枯水和丰水时便形成了两种各具特色而又截然不同的有趣视觉景观。2.1.3 教育功能 校园景观的建设不仅仅是对室外环境的美学重构,也对学生精神修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9。在设计中,设计不仅为师生提供了怡人的活动场所、缓解积水压力的出口,更在在潜移默化中让师生体验了雨水花园,普及了雨水花园的知识。通过雨水花园文化墙、

18、特色植物名牌等让师生更加直观的了解雨水花园生态系统的有机成分及湿生植物知识,增加了师生对可持续发展生态景观的了解,提升了环境保护意识,成为环保教育、模拟自然的试验场。2.2 总体规划设计2.2.1 总平面规划设计 总平面图设计采取自然式和规则式相结合的手法,自然的植物配置与曲径小道和规则的活动广场和主路相结合给人们营造出不同的氛围。而其中通过树木、构筑、地形等让人们感受到丰富的空间体验(图2-1)。图2-1 雨水花园总体设计平面图Fig.2-1 The overall design of the rain garden2.2.2 功能分区规划设计 该设计主要有五个功能区,即碧波清水、阳光草坪、

19、迎春小道、生机盎然和活动广场。 迎春小道为基地原有景观,是一个方便学生通过的小近道,西侧种植一排金钟,春日里早早地便有一簇簇黄色的小花肆意地开着,急迫地告诉你春天到了。由于它的景观效果和功能效果都不错,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便保留了此处景观。迎春小道的东侧和东侧的基地各有一片开阔的草坪便为阳光草坪东侧草坪为东高西低的坡地,便于下雨时雨水从东侧高处草地和道路流入西侧低处的池塘。西侧为一凹地,种植少许草本植物,同样是为了削减径流量减轻校园内的积水压力。它的西侧是碧波清水,在那里可以在木质景观台上的小亭中观赏水景。碧波清水北侧为生机盎然,是植物观赏区。乔灌草多层次搭配,加上彩色的花木,不同的季节可以欣

20、赏到不一样的植物美景。最后基地的西南部位为活动区,这是一个较为开放的空间,在这里可以自由的活动。(图2-2)。图2-2 功能分区图Fig.2-2 the Distribution of Function图2-3 交通流线分析图 Fig.2-3 the Analysis of Traffic2.2.3交通流线规划设计 该基地四周两侧为教学楼,一侧为图书馆,一侧为医务室,人流量较大,因而为了便捷交通设立三级道路,即主路,支路和汀步小路。很多绿地上的小道是通过人们走出来的路线来修的路,那往往是最方便的。基地西侧绿地的小道便是这样,因而基地西侧基本保留原有路线。东侧绿地根据人流设计主路,再根据景观节点

21、设计次级道路和汀歩小道(图2-3)。2.2.4水景规划设计 因为该设计为雨水花园故先分析园内下雨时的雨水去向。下雨时首先一部分雨水通过渗透作用渗透到地下。地表的不同材质影响其渗透作用,因而直接影响到地表径流。由图可知绿地的地表径流率远小于硬质铺装和裸地,尤其是植被较多的绿地。因此该场地设计较高比例的绿地和较小比例的硬质铺装(图2-4)。 图2-4 各类地表的表面径流Fig.2-4 Surface runoff of various types of surface 图2-5 透水铺装Fig.2-5 Permeable pavement不同硬质铺装的渗透率也不同,为了减少表面径流,设计采用透水性

22、较好的铺装如岸边的木质观景台,使用塑木材料铺地,木塑材料低成本、且易于维护。广场使用彩色透水混凝土、透水砖及大理石碎片等,不仅美观同时还具有透水性8图(2-5)。无法消除的地表径流应当通过引导使之减少对人们出行的危害。设计宏观上通过地形引导水流。基地东西两侧各有一凹地水流便可通过地形流向下凹绿地和池塘(图2-6)。微观上则可通过路缘石开口,将径流引入绿地,在铺装上设置雨水口等方法控制径流(图2-7)。 图2-6 雨水流向分析Fig.2-6 Rainwater flow analysis图2-7 路缘石开口Fig.2-7 Curb opening最终园内的雨水有的蒸发有的渗透有的留下形成了水景,

23、下面分析园中的水景。园中共有五处水景分别为四处小水面和一处大水面。人们可以停留是看大水面的池塘,亦或是行走在道路上欣赏路边的小喷泉。水景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宁静的大池小池、跃动的喷泉跌水,多样的水景,带给人们不同的丰富感受(图2-8)。图2-8 水景分析Fig.2-8 Water features analysis2.2.5绿地结构分析 通用雨水花园雨水花园设计深度通常为90-150cm10。引入雨水花园理念的绿地从上至下可分为6层:蓄水层、覆盖层、种植层、人工填料层、砾石层(图2-9)。一、蓄水层 为雨水提供一个可以暂时储存的空间同时部分污染物在此层被沉淀、去除。其高度应依据周围地形和降雨特

24、性等因素而确定。二、覆盖层 在雨水花园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缓解了土壤因地表径流而产生的侵蚀,并且保持土壤的湿度,使渗透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同时在树皮土壤界面创在了一个有利于微生物生长和有机物降解的微生物环境。其最大深度一般为75mm。 三、种植层 起消除各种污染物的作用,主要通过植物根系的吸附作用和微生物的间接作用使污染物过滤、降解11。土层厚度应根据选种的植物类型而决定,适合草本植物时厚度一般为250mm左右6。雨水花园内种植的植物应该是多年生的且可短时间耐水耐涝。 四、人工填料层 此层应保证雨水能够在短时间内下渗。五、砾石层 砾石层一般为洗净的砾石,砾石的粒径应不小于底部渗排管的开孔孔

25、径或者开槽管的开槽宽度。厚度约200300mm。 图2-9 雨水花园绿地结构Fig.2-9 Rain garden structure2.3 景点特色分析2.3.1旱溪图2-10 旱溪效果Fig.2-10 creek effect旱溪为全园的重点景观,它的底部为石子铺地,在这之上散落着较大的景观置石。同时旱溪边种了多种耐旱耐涝的植物。丰水时此处变为一处宁静的水景,东侧为一塑木观景平台,平台上有一花池种植着应季花卉,花池上有几根可坐条石,同时平台上还有两座小亭。一座亲近水,人们在小亭中休息时可以观赏水景和水边的野生植物,夏日与同伴交谈时可以感受到水边的丝丝凉意。此时雨水花园中的湿地植植物挺水植物

26、和宿根草本植物与木质平台、条石汀歩和散落的景石相搭配,营造出别样的野趣。另一座小亭,位置靠东,置于其中可以亲近自然,感受精致的自然式植物配置营造的植物景观。而枯水时,池底的小石子和散落的置石搭配池边耐旱耐劳的植物宛若日本的枯山水景观,也别有一番趣味。不同的季节、不同的雨水量,此处便会形成两种不同又各具特色的景观(图2-10)。2.3.2台阶地形台阶地形位于园中道路的东侧,旱溪的东侧,为道路和旱溪之间的地形提供了过渡。根据池中水位的不同,它会在不同的高的露出台阶。台阶踏面由草地和边缘的石调组成。草地一方面可以提高透水率,另一方面形成绿色景观。条石可便于人们在上面休息,同时也可以让人们亲近水面、观

27、赏水景。台阶东侧为一条道路,由于存在高差,因此根据高差设立喷泉小水池成为挡土墙,小池中的水可以由大池中的水渗透、过滤、净化而来。园中还有多处设立喷泉、跌水等动水景观,这些动水景观为园中增添了活力并且这些动水景观不易腐败变臭,从而保证了整个园子的景观效果(图2-11)。图2-11 台阶地形Fig.2-11 Stepped topography2.3.3入口小广场入口小广场大致为椭圆形,是园中多次出现的元素。小广场为灰色花岗岩铺装,中间整齐的穿插着一些竖条为鹅卵石铺装,同时还有一圈圈椭圆形线形草地。入口小广场北侧依据广场形状设立了断断续续的条石,人们可以在上面自由的休息,东侧依据广场形状设立了断断

28、续续的灌木和条石形状相呼应又增添了规则的绿色景观(图2-12)。图2-12 入口小广场效果Fig.2-12 Entrance to the small square effect图2-13 活动广场Fig.2-13 Activity square2.3.4活动广场 活动光场与入口小广场相接。北侧是开阔的草地,给人开阔的畅快感,同时沿着道路边是线形小水池,里面是小喷泉,一路上律动的水景都跟着你。低头喷泉、抬头草地,带给人们自由舒适的感受。南侧接道路,道路两边是丰富的植物配置。广场上还有雨水花园文化墙,分隔出停留活动区和同行区的同时,给人们普及了雨水花园的知识与原理。让人们感受过雨水花园后,更加加

29、深了对雨水花园原理和意义的认识(图2-13)。2.4重点地段植物景观特色分析雨水花园既有收集、净化雨水的的要求,又有美化环境的要求,因而对于其中植物的选择既要适应环境具备净化能力又要具有观赏性。 (1)根据适地适树原则应优先选用本土植物,再适当搭配适应当地环境的外来植物。本土植物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具有更强的适应能性,在人为建造的雨水花园中能发挥很好的去污能力并使花园景观具有极强的地方特色。 (2)因雨水花园在降雨期间水体流动速度较快且需要对雨水进行净化,所以选用根系发达、茎叶繁茂、净化能力强的植物植物。 (3)雨水花园中存在满水期与枯水期交替出现的现象,因此种植的植物既要适应水生环境又要有一定的

30、抗旱能力。选用既可耐涝又有一定抗旱能力的植物。 根据以上要求雨水花园选择的植物有(表2-1)表2-1 主要使用植物列表Table2-1 Name of Plants Tested编号植物名称拉丁学名1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2广玉兰Podocarpus macrophyllus3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4旱柳Salix matsudana5垂柳Salix babylonica Linn6乌桕Magnolia grandiflora7黄山栾Koelreuteria paniculata8银杏Ginkgo biloba9石楠球Photinia serrul

31、ata10海桐球Pittosporum tobira11桂花Osmanthus fragrans12桃树Prunus persica13紫叶李Prunus ceraifera cv. Pissardii 14红枫Atropurpureum15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 Thunb16腊梅花Chimonanthus praecox17垂丝海棠Malus halliana18月季Rosa chinensis19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20金森女贞Ligustrum japonicum Howardii21菊花Dendranthemagrandiflorum22狗牙

32、根Cynodon dactylon乔木:枫杨、圆柏、垂柳、旱柳、落羽杉、池杉地被植物:大叶黄杨、金叶女贞、紫花地丁、白蜡、细叶芒草坪草:狗牙根、黑麦草水生植物:黄菖蒲、芦竹、千屈菜、香蒲、美人蕉、水芹、细叶莎草植物配置综合考虑了植物的色彩、姿态、高度、质感、花期、植株大小等方面的搭配,形成具有独特野趣风格的雨水花园景观。植物与石材的相互搭配丰富了雨水花园中的景观效果,如在园中下凹绿地中散落的置石,在覆盖层铺上的细石。3 结论随着时代的发展,以人为本这一概念越来越广泛。人类需要的不仅是物质的保障,更有心灵的关怀,人们关注的不仅是现在的生存,更有将来的发展。景观设计也是一样,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景

33、观较为长远的生态效益,越来越注重景观功能的多样性以及可持续发展景观。该设计就是基于此种理念下的根据校园现状进行的改造设计。 该校园绿地的改造设计,不仅给校园中的师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绿地环境,而且根据城市里、校园中现存的棘手的积水问题设计下凹绿地雨水花园,缓解积水压力,方便人们出行,补给地下水,净化、循环利用雨水。设计使绿地具备多种功能,使绿地高效且经济。而且在文化氛围较为浓厚的校园里,普及了雨水花园知识,加深了师生可持续发展环境的意识。 参考文献1翟俊. 景观基础设施公园初探以城市雨洪公园为例A.国际城市规划,2015,30(6):110-1152赵芮. 校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应用案例研究B.研究探讨,2015,25(5):80-823万乔西. 雨水花园设计研究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20104张春慧. 大学校园绿地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45宋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