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教学目标ppt课件_第1页
【精品文档】教学目标ppt课件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教学目的 1、知识技艺:掌握原电池的任务原理,经过实验能正确判别原电池的正负极。初步掌握构成原电池的根本条件,并能将实际联络实践。 2、才干培育:经过实验不断总结、发现、归纳知识的要点,使学生的思想才干和发明才干都得到充分的锻炼。 3、科学思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抓住氧化复原反响是原电池任务原理的本质。由师生共同参与讨论发现问题,并经过实验不断表达出由实际认识再实际再认识的认知过程。 4、科学方法:实验、察看、科学笼统。二、重点、难点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及电极反响式;电子流和电流的运动方向。三、教学过程设计 原电池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言】大家知道,各种形式

2、的能量,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变的。例如:通过电动机电能可以转变为机械能;【提问】化学能和电能之间是否能相互转变?在怎样的条件下可以实现这种转变?指导学生边做实验边讨论。利用已学知识:ZnH2SO4=ZnSO4H2改进了实验操作过程后,亲自发现问题,并设法找出正确答案。【提问】(1)锌和稀H2SO4直接反应的实质是什么?(2)插入铜丝接触到锌粒后,为什么在铜丝上出气泡? 举出各种能量相互转变的实例。思考问题。 分组实验1:(1)向试管中倒入5mL稀H2SO4,插入Cu丝观察现象并讨论。(2)取出Cu丝再放入一粒纯锌。(3)将Cu丝插入试管中并与Zn粒接触。引导学生思考能量的特点。直接点出本节

3、课的中心意图: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变 通过一组实验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又发现了新问题。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并能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解释一定问题。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3)铜丝上的电子由何处而来,出来的是什么气体?(组织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过渡】因为Cu不与稀H2SO4发生反应,所以,Cu既不失电子也不会得电子。【设问】假设Zn板上的电子能流到Cu板上,根据带电微粒的定向移动就会产生电流,我们可否设计一个实验,如何证明有电流产生? 思考、回答:锌与稀H2SO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锌失去的电子通过铜丝转移给溶液中的H+离子,因此在铜丝表面只能出氢气。讨论并回答:用导线连接不同的两种金

4、属,并同时将两金属置于稀H2SO4溶液中,在导线中间连接一个电流计,可以观察指针是否偏转,从此判断是否有电流产生。 由物理学知识引导学生找出能形成电流的根本因素。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演示1】有这样一种装置,用导线连接锌板和铜板,并在其中连一个灯泡,将两板平行插入稀H2SO4溶液中,观察灯泡是否发亮?【提问】这种装置的反应与Zn和稀H2SO4直接反应又有什么不同?由这种装置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观察实验并思考三个问题:(1)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2)说明什么问题?(3)证明什么问题?回答问题:灯泡发亮,说明有电流产生,从而证明有电子流动,只能是Zn失去电子沿着导线定向流动到Cu板上。发

5、现问题:Zn与稀H2SO4直接反应没有电流产生,而用导线连接Zn板和Cu板后,再与稀H2SO4反应则产生了电流。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同时还要深入思考问题,不能只注意表面现象。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思考、总结,最后又回到由能量相互转化的角度去考虑这些问题,点出这节课的实质性问题,从而引出这节课的中心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板书】第六节原电池金属的腐蚀和防护一、原电池把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 根据原电池的组成结构,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 小结:锌活泼失去电子被氧化,铜板上带电子而显负电,溶液中H+离子在铜板上获得电子被还原成氢气。根据物理学知识,电子流出一极为负极

6、,电子流入一极为正极。 经过化学反应,可以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思考问题:(1)Zn板和Cu板在工作中各发生什么反应?(2)如何判断电子流动方向和两金属的正负电极?讨论: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锌容易失去电子进入溶液,电子则从锌板定向流动到铜板上,而电流的方向应该与此相反,从铜板到锌板。发现并总结规律:在原电池工作中,相对活泼金属为负极,相对不活泼金属为正极。 根据实验现象找出原电池反应的实质是什么?利用已学知识,让学生总结出电子流动的方向以及正负电极的判断,使感性认识能够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展示】桌上的仪器、药品。【演示2】用导线连接电流计,分别夹住铜板、锌板,将它们同

7、时插入盛有稀H2SO4的烧杯中,观察指针偏转方向。用方程式表示两个电极的反应过程,即电极反应式。【板书】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锌(负极):Zn-2e=Zn2+(锌板溶解,发生氧化反应)铜(正极):2H+2e=H2(铜板出气泡,发生还原反应)【讲述】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电子流动的方向,那么,电流又是如何产生的?这种微观粒子的运动过程可以借助计算机软件来观察。 由学生上台前组装实验,大家观察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 由实验来验证上述结论是否成立。回答:指针偏向铜,说明铜为正极,锌为负极。练习书写电极反应式。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再通过实验来验证所得结论的正确性。 由正负极的判断推出两个电极反应式。 .教师活

8、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软件演示】在烧杯中放入稀H2SO4,溶液中有H+、SO2-4离子自由运动,放入Cu不反应,再放入Zn,在Zn板上出气泡。用导线连接Zn和Cu板后,就有电子流动、溶液中离子的定向移动以及电流的产生。【板书】2电子流与电流的运动方向【过渡】形成原电池都需要哪些条件?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指导实验】在学生桌上有Zn、Fe、Cu三种属,分别用它们做电极,两两组合共有三种方式,利用水果中含有的电解质溶液观看,最后总结出电子流和电流的形成过程。 分组实验2用导线分别夹住Cu丝和Fe钉,再与电流计连接,同时插入水果中。总结:指针偏向Cu,Cu为正极,Fe为负极。用导线连接Zn、Fe,并

9、置于电解质溶液中。指针偏向Fe钉,说明有电流产生,且Fe为正极,Zn为负极。借助计算机手段,形象逼真的画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较轻松地就掌握了课堂难点。 让学生用不同的金属组合去完成原电池工作,通过对比,去发现并归纳形成条件。检查学生是否会组装原电池,也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同时又.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如葡萄、桔子、西红柿)。用导线连接电流计和两种金属,同时插入水果中,观察指针偏转方向。要求:根据原电池工作原理进行实验,观察能否产生电池,并判断正负极。【提问】1是不是任意两种金属组合置于电解质溶液中就能形成原电池?【演示3】(在投影仪上做实验)在培养皿中盛有稀H2SO4溶液,放入Cu

10、丝、Ag条均无反应,将二者接触后也无反应。讨论并回答:Cu、Ag均不与稀H2SO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结论:由以上一组实验得出结论,相对活泼金属为负极,相对不活泼金属为正极,必须要有一种金属能跟电解质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三组对比实验让学生发现并总结出形成条件,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方法奠定基础。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2两种金属一定是一个很活泼,一个很不活泼吗?3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评价】对学生的结论给予评价。 【提问】能否用一种较活泼金属和石墨(惰性电极)组成电极?电解质溶液都包括哪些? 组织学生讨论归纳形成原电池的条件。【板书】3原电池的形

11、成条件(1)要有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导体;(2)必须有电解质溶液;(3)必须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思考。分组实验3用导线连接Zn条、铅笔芯,并与电流计相连,向烧杯中倒入NH4Cl溶液,同时插入两导体,观察指针偏转方向,判断正、负极。 指针偏向铅笔芯,说明Zn为负极,石墨为正极。讨论、归纳、小结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在学生初步总结出形成原电池的条件后,又将知识面扩宽,使学生感觉到知识永无止境,还要继续深入探讨、研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介绍铜、锌、硫酸电池是在1789年由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所发明,为了纪念这一功勋,称这种电池为伏打电池。至今人们已利用伏打电池原理制出多种新型电池。 我们可以根据原电池工作原理,来解释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许多现象。【板书】4原电池原理的应用(1)为什么实验室制氢气时常用不纯的Zn?(2)马口铁和白铁一旦有划痕后,在潮湿的空气中,谁被腐蚀的速度快?举例说出几种电池:(1)铅蓄电池(2)海水电池(3)氢氧燃料电池(4)纽扣电池(5)锂电池 认真思考,并根据原电池的原理进行回答。 在进行化学史教育的同时,使学生能将已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举出日常生活实例,用所学知识去解释一些现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好习惯。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投影】介绍原电池在尖端科技中的广泛应用,在宇宙飞船中也使用了一种叫氢氧燃料电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