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与特点》PPT课件_第1页
《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与特点》PPT课件_第2页
《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与特点》PPT课件_第3页
《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与特点》PPT课件_第4页
《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与特点》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 什麽是古代漢語? 廣義地說,就是古代漢民族所使用的語言,即“五四”運動以前的漢族語言。分界線1919年的“五四”運動語言可以分爲書面語言與口頭語言。 由于古代人民的口頭語言,現在已無法聽到,我們常說的古代漢語只指古代的書面語言。古代書面語分爲兩個系統:文言文和古白話漢語發展的分期 : 古代漢語的書面形式從有文字記載到五四運動,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一般可以把古代漢語分爲遠古、上古、中古、近古四個階段:遠古漢語殷商上古漢語周秦兩漢時期中古漢語魏晉南北朝隋唐宋近古漢語元明清至“五四” 這個系統在現存的古代典籍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傳世的經、史、子、集幾乎全是用文言文寫成的。(1)文言文 是以先秦口

2、語爲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以及後代(唐宋散文)模仿這種書面語寫成的作品。古代漢語,主要指文言文,文言文中又以先秦兩漢(上古)爲主。(2) 古 白 話是六朝以後以北方口語爲基礎而形成的近古書面語。 魏晉以後,某些作品中已出現了一些口語化的文字,如劉義慶的世說新語等。古白語的真正興起是在唐宋,如唐代的變文,禪宗語錄。宋代話本的出現標志著古白話的正式形成。這些古白話是現代漢語的源頭。詞 彙 古代漢語詞彙的構成與特點(一) 一 漢語詞彙的發展 從詞的數量上看,由少變多。在不斷增加反映現實生活新事物的新詞的同時,也不斷地有一些詞隨著它所反映的事物的消亡而消亡,但是添加的新詞的數量要多得多。從詞的語

3、音形式上看,由單音詞不斷地向雙音詞發展。從詞義上看,相當數量的詞所反映的客觀對象經常處在變化當中,主要表現在詞義的擴大、詞義的縮小、詞義的轉移以及新舊詞義的交錯並存等幾個方面。二古漢語詞彙的特點 (一)古漢語詞彙以單音詞為主體同現代漢語詞彙以複音詞為主體這種現象相反,古漢語詞彙中單音詞占多數,複音詞比較少。無論是秦漢時代的作品,還是後代仿古的文言作品,都體現出這個特點。 古漢語裏兩個單音詞連在一起,恰好跟現代漢語裏的雙音詞的形式一致,用“單音詞為主”的意識把它們分開。(1)天地盈虛,與時消息。(周易豐。消,消減。息,增長)(2)顛倒衣裳。(詩齊風東方未明。衣,上衣。裳,下衣)(3)今齊地方千里

4、,百二十城。(戰國策趙策。地,地方。方千里。縱橫各千里。)(4)屈原行至江濱,被髮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楚辭漁父,顏,兩眉之間。色,色澤。形,形體。容,容貌。)(5)璧有瑕,請指示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指,指點。示,給人看。)(6)因其富厚,交通王侯。(晁錯論貴粟疏。交,交結。通,交往。)(7)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天下之事。(諸葛亮出師表。卑,地位低下,鄙,見識淺陋。)(8)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張俞蠶婦詩。城,城市。市,做買賣。) (9)公較特徵拜郎中。(後漢書張衡傳。特,特地。徵,徵召。)(10)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史記項羽本紀。山東,

5、崤山的東面,泛指秦以外的六國或關中以東的地方。)(11)因為長句,歌以贈之。(白居易琵琶行序。因,因而。為,作。)(12)以致天下怨謗也。(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以,因而。致,招來。)(二)一詞多義現象非常突出 古漢語詞彙裏一詞多義現象非常突出。一是一詞多義現象非常普遍,二是各個多義詞包含的義項也都比較多。現代漢語複音詞雖然也有多義的,但這樣的複音詞不多,而且這類複音詞所包含的義項也比古漢語多義詞所包含的義項少得多。我們在閱讀古書時,要注意古漢語詞彙具有多義性的特點,在分析詞義時要仔細推敲,勤查工具書,防止簡單粗疏,牽強附會。例如:()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論語為政)()老翁逾牆走,老婦

6、出門看。(杜甫石壕吏)句中“立”和“看”都是古漢語中十分常見的詞,也都是多義詞。關於“立”字的解釋,居然出現了“古人稟質瘦弱,三十才能站立”的解釋。“看”稍一疏忽,極易誤作”看守”、“看一看”,其實應該是“照料”的意思,字音讀作kn。 三、古代漢語詞彙的構成 詞是讀音和意義的統一體從音節數量來看,可分為單音詞、複音詞;從語素數量來看,可分為單純詞和合成詞。 (一)單音詞 由一個音節構成的詞,叫做單音詞。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音節構成的詞,叫複音詞。在書面上,單音詞用一個字來記錄。單音詞為主,是古代漢語詞彙的顯著特點。如: 2、單音詞的多義性 只有一個意義的詞叫單義詞,即一詞一義;有兩個或兩個以上意

7、義的詞叫多義詞,即一詞多義。因為單音詞本身不帶有起限制作用的其他語義成分,外延相對寬泛,易於承載較多的義項,容易出現多義現象。歐陽修在談到“打”的音義時說:“其義本謂考擊,故人相毆,以物相擊,皆謂之打,而工造金銀器,亦謂之打,可矣,蓋有槌擊之義也。至於造舟車者曰打船、打車,網魚曰打魚,汲水曰打水,役夫餉飯曰打飯,兵士給衣糧曰打衣糧,從者執傘曰打傘,以糊粘紙曰打粘,以丈尺量地曰打量,舉手試眼之昏明曰打試,至於名儒碩學,語皆如此,觸事皆謂之打。”(歸田錄卷二) 歐陽修指出了“打”的11個義項,用現代漢語表示依次為:毆打、撞擊、打制、製造、捕撈、汲取、領取、張舉、粘貼、丈量、擦拭。到了現代漢語中,“

8、打”的意義更加紛繁,1996年出版的修訂本現代漢語詞典共列出其動詞意義25個,介詞意義1個,真可謂“觸事皆謂之打”了。 又如“負”是個多義詞,古今都常用,僅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就有如下意義: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用背部背)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承擔)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依仗)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 (違背)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辜負) 3、單音詞向複音詞的發展 單音詞多義造成的語義模糊性,是單音詞本質的弱點;單音詞又容易形成同音詞,這是它的伴生弱點。這兩點造成了實質交際的不便。為了克服這些弱點,語言按自身的規律向表達日趨精密的方向發展複音詞越來越多

9、了。漢代以前,漢語複音化的速度較慢。魏晉六朝之後,複音詞突然加快了前進的步伐。五代十國之後,複音詞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漢語單音詞演進為複音詞的方式主要有三種情況:1、在原單音詞上加詞頭或詞尾。(這類詞我們稱之為附音詞)如:爺阿爺 一第一夏有夏 母阿母欣欣然 燕燕子石石頭 率率爾 2、以原單音詞為一個語素,再加一個相關語素構成複音詞。或利用兩個單音的同義詞作語素,構成複音詞。如:艱艱難 恐恐懼知知道 將將軍洪洪水 減減少道、路道路 朋、友朋友3、原單音詞換成詞形全異的複音詞。如:途道路 伐攻打 好漂亮師-軍隊 息呼吸 禦抵擋池護城河 亡丟失、逃跑4、不要把古代連用的兩個單音詞誤解為現代一個雙音

10、詞古代漢語兩個單音詞的組合,有些表面上很像現代漢語的雙音詞,但二者所指不同,不能以今釋古。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 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則?(賈誼鵩鳥賦)光與左將軍桀結婚相親。(漢書霍光傳) 例“知”,懂得;“道”,道理。例“消”,消減;“息”,增長。例“結婚”,結為親家,指霍光之女嫁給上官桀之子。 (二)複音詞時代越久遠,漢語的複音詞越少,而且使用頻率也越低。但複音詞一直存在(起碼自有文字記錄以來),而且日漸發展。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最早的漢語資料甲骨文裏,就有一些複音詞,如人名、地名、六十甲子的名稱等。複音詞可分為兩類:只含有一個語素的是單純複音詞,含有兩個以上語素的是合

11、成複音詞。 1、單純複音詞 單純複音詞只包含一個語素,記錄單純複音詞的每個字都只起標誌音節的作用,各自不為義,不能拆開逐字解釋,幾個字作為一個整體才能表示該詞的意義。單純複音詞又分為聯綿詞、音譯外來詞兩種。聯綿詞是漢語中固有的,音譯外來詞是通過譯音方式把其他民族語言的詞吸收到漢語中來的。 ()聯綿詞聯綿詞又稱“聯綿字”、“連語”,由兩個音節構成。兩個音節一般都有語音的聯繫,或雙聲(聲母相同),或疊韻(韻相同,古人所說的韻只包括韻腹、韻尾,不包括韻頭,與今人所說的韻母不同),或雙聲兼疊韻,或重言(兩個音節完全相同,又稱“疊音詞”、“疊字”);也有無語音聯繫的,不多見。 雙聲聯綿詞:參差 仿佛 伶

12、俐 陸離 坎坷猶豫 唐突 匍匐 躊躇 倜儻疊韻聯綿詞:逍遙 彷徨 依稀 從容 須臾蹉跎 徘徊 龍鍾 窈窕 逶迤雙聲兼疊韻聯綿詞:輾轉 繽紛 繾綣 優遊 燕婉非雙聲疊韻聯綿詞:芙蓉 瑪瑙 珊瑚 陵遲 鏗鏘滂沱 狼狽 跋扈 狼藉 跳踉重言聯綿詞:摹擬聲音:坎坎 所所 濺濺 潺潺 淙淙轔轔 蕭蕭 嚶嚶 關關 喈喈描繪狀貌:夭夭 灼灼 蚩蚩 勞勞 冉冉漠漠 歷歷 萋萋 悠悠 依依當我們從語音角度來看待聯綿詞時,這語音指的是古音。如“匍匐”,在廣韻中“匍”是並母模韻,“匐”是並母屋韻,可見是雙聲關係而非疊韻關係。聯綿詞兩個字記一個語素,每個字都不單獨表義,不能拆開解釋。不明白這個道理,就會出現望文生義的

13、錯誤。 ()外來詞今天的漢族是融合了我國古代許多民族而成的一個種族。民族的融合帶來了語言的融合,在語言融合的過程中,漢語始終處於主體地位,但也有些非漢語的詞彙以音譯的方式被吸收到漢語中來。漢代佛經的傳入,使漢語中增加了一些梵語譯詞。元、清兩代是少數民族統治中原(北魏、東魏、西魏、北周、遼、金的皇帝也皆非當時的漢族人),蒙古語、滿語在漢語中留下了明顯的印記。再加上我國與世界各國的交往,又有不少外國詞進入漢語行列。完全音譯的外來詞不可分字解釋,都要看作是單純詞。 玻璃 來自梵語。古書又作玻琍、波梨、頗犁、玻黎。浮屠 來自梵語。古書又作浮頭、佛圖、浮圖、佛陀、母馱。單于 來自匈奴語。駱駝 來自匈奴語

14、。古書又作橐托、橐它。可汗 來自突厥語。古書又作可寒、合罕、汗。箜篌 來自突厥語。古書又作空侯、坎侯。葡萄 來自大宛語。古書又作蒲桃、蒲陶、蒲萄、葡陶。苜蓿 來自大宛語。古書又作目宿、牧蓿、木粟。喇嘛 來自藏語。古書又作剌麻2、合成複音詞 含有兩個或兩個以上語素的詞叫做合成詞。構成合成詞的語素可以都是詞根,全由詞根構成的合成詞叫做複合式合成詞;可以一個是詞根,一個是詞綴,由詞根加詞綴構成的合成詞叫做附加式合成詞。、複合式合成詞 就複合式合成詞各詞根之間的語法關係而言,古代漢語的複合式合成詞主要有偏正式、聯合式、動賓式、主謂式四種。偏正式 天下 宇內 布衣 黎民 百姓聯合式 干戈 國家 社稷 朋

15、友 膏腴動賓式 將軍 執事 司命 知府 總角主謂式冬至 月食 霜降 口吃 、附加式合成詞這一類合成詞由實詞素和虛詞素構成,實詞素是詞義的核心部分,虛詞素一般只表示詞性和感情色彩。例如:有莘阿爺喟然晏如 四、古今漢語詞義的演變 古今詞義的演變,是指一個詞的意義從古到今的發展變化。這跟“詞義的引申”不完全相同。“詞義的引申”著重討論一個詞的各種各樣的意義是怎樣演變出來的。“古今詞義的演變”則著重於討論一個詞由古到今詞義上有無變化或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一)古今詞義演變的一般情況 從詞義演變的結果上看,大致有三種情況。一古今詞義基本相同漢語詞彙在由古到今的發展過程中,有一些詞的意義基本上沒有發生什

16、麼變化。例如:山、水、風、雨、雪、人、牛、馬、羊、茶、酒等等。這類詞大都是漢語的基本詞彙,它們對於保持漢語的相對穩定有重要作用。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古今意義基本相同的詞是不多的,我們不要看到這些詞大都是基本詞彙,就反過來認為基本詞彙意義上都沒有什麼變化。事實上,基本詞彙中的許多詞,由古到今,意義上也都發生了一些變化。 二古今詞義完全不同 這類詞,在字形上古今是相同的,但意義上卻看不出任何聯繫。它們或者原來就是兩個不同的詞;但也可能原來是同一個詞,由於意義幾經輾轉,我們現在還沒有發現它們在詞義上的聯繫。因此,暫時作為同一個詞處理。“搶”這個詞在元明以前,都只有“碰”、“撞”的意思,戰國策魏策:“布

17、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莊子逍遙遊:“我決起而飛,搶榆枋。”元明之交,才有了“搶奪”的意思。“綢”這個詞古代是“纏繞”的意思,爾雅釋天:“素綿綢杠。”郭璞注:“以白地綿韜旗之杆。”郭氏的意思是說,所謂有“綢杠”,就是用白底子的綿把旗杆纏裹起來。今義則指“綢緞”。三古今詞義同中有異 古今詞義演變的結果,絕大多數詞古今意義之間既有聯繫又有發展;既有某些相同之點,又有某些不同之處。有些時候,用今義去理解,好象能夠講通,其實並不準確,甚至把意思全弄反了。例如:()穆公訪諸蹇叔。(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孟子去齊。(孟子公孫丑) (二)古今詞義差異的類型 詞義由古及今所產生的差異,在不同的詞裏不

18、盡相同,但歸納起來,大致只有詞義的範圍和感情色彩兩個方面的不同。一詞義範圍的差異1、今義所表示的客觀事物的範圍大於古義所表示的客觀事物的範圍,稱之為詞義擴大。例如:“河”,上古專指“黃河”,詩經魏風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之干”,就是黃河河岸。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及諸河,則在舟中矣。”“及諸河”,就是追趕他們追到黃河岸邊。今義變為一般河流的通稱。 “菜”的意義演變可以用下圖表示: 古義專指蔬菜,說文艸部:“菜,艸之可食者。”禮記學記:“大學始教,皮弁祭菜。”注:“菜,謂芹藻之屬。”到了宋代,菜仍不含肉、蛋等副食。羅大經在鶴林玉露記載:仇泰然對一幕僚說:“某為太守,居常不敢食肉,

19、只是吃菜;公為小官,乃敢食肉,定非廉士。”這裏“菜”與“肉”分別畫然。到了吳敬梓儒林外史時,菜已經由專指蔬菜而兼指肉、蛋等副食了。如該書第四十二回:“都是些燕窩、鴨子、雞、魚那菜一碗一碗的端上來。”這裏的“菜”顯然指前面的“鴨子、雞、魚”等。 古義今義義素一蔬菜蔬菜義素二肉蛋奶等副食 菜睡 古義指打盹。說文目部:“坐寐也。”史記商君列傳:“孝公既見衛鞅,語事良久,孝公時時睡,弗聽。”史記蘇秦列傳:“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蘇軾秋聲賦:“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以上幾例中“睡”均為“坐寐”義。後來“睡”由“坐寐”發展到各種方式的睡覺。蘇軾海棠詩:“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古義

20、今義義素一打盹打盹義素二各種姿勢睡覺糧古義指外出時隨身攜帶的(供旅行者吃的)乾糧。莊子逍遙遊:“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唐陸德明經典釋文注:“居家為食,行道曰糧。”後來泛指各種糧食。晉書吳隱之傳:“每月初得祿,裁留身糧,其餘悉分授親族。”後漢書和帝紀:“詔貸被災諸郡民種糧。”這兩處的“糧”均泛指所有糧食,尤其是後面一句,能做種糧的“糧”顯然不是指“乾糧”。現在所說的“糧”也是幹濕生熟均可。古義今義義素一(供旅行者吃的)乾糧(供旅行者吃的)乾糧義素二其他各種糧食皮古專指帶毛的獸皮,去掉毛經過加工的叫革。今泛指多種事物的表面部分以及皮一樣的東西。左傳僖

21、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將焉傅?”左傳襄公二十一年:“譬於禽獸,臣食其肉而寢處其皮矣。”禮記坊記鄭玄注:“古者殺牲,食其肉,坐其皮。”“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醫院裏只有“皮膚科”,但沒有“皮科”。河:古專指黃河。山海經海外北經:“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今泛指多條河流。陸雲答兄平原:“南津有絕濟,北渚無河梁。”今天有黃河、白浪河、淮河等,但是古代人多用“水”,“淮水”“濟水”“泗水”。 江 河江:古專指長江。水經注江水:“江水又東,徑巫峽。”今泛指多條河流。杜甫秋興八首其七:“關塞極天唯鳥道,江湖滿地一漁翁。”響 唱響:古專指回聲。水經注江水:“空谷傳響,哀轉久絕。”今泛指聲音。駱賓

22、王在獄鳴蟬:“露重飛難進,風多響宜沈。”唱:古義指領唱。詩經鄭風蘀兮:“叔兮伯兮,唱予和女。”今泛指唱歌。王勃滕王閣序:“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 思考:分析雄、雌、牙等詞的詞義範圍擴大現象。 雌雄原本只用來區別鳥類、禽類,現在卻也用來指獸類、植物類,如“雌雄同體”等。牙本來指動物的牙齒,後指動物和人的牙齒。2、詞義縮小今義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範圍小於古義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範圍,叫詞義縮小。例如:“臭”,上古是一切氣味的總稱,左傳僖公四年:“一熏一蕕,十年尚有臭。”“熏”是香草,“蕕”是臭草。“有臭”就是“有氣味”的意思。今義則專指臭味。 臭 古義泛指各種氣味。既有好聞的,也有難聞的;既有香氣

23、,也有臭氣。周易系辭:“同心之言,其臭如蘭(氣味象蘭草一樣芳香)。”在表示穢氣時在“臭”之前加“惡”,如禮記大學:“如惡惡臭。”“惡臭”指難聞的氣味。後來又泛指各種氣味而專指穢氣,如大家熟悉的一句話:“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也。”這裏“臭”和“香”相對,顯然指穢氣。(古今字關係)宮 古代所有人居住的房子都稱“宮”。說文宀部:“宮,室也。”周易困卦:“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凶。”墨子節用中:“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宮室之時,因陵丘掘穴而處焉。”經典釋文爾雅音義:“宮,古者貴賤同稱宮,秦漢以來,惟王者所居為宮也。”先秦無論貴賤所住的地方皆稱宮。 自秦

24、始皇始專指皇帝所住的地方。隨著封建社會的滅亡,“宮”的意義範圍又進一步縮小,現在指一些群眾集會的文化娛樂場所,如“文化宮”、“少年宮”、“科技宮”等。禽 古義為飛禽走獸的總稱。白虎通:“禽者何?鳥獸之總名。”周禮天官庖人:“有六禽。”鄭玄注:“宜為羔、豚、犢、麛、雉、雁。”三國志魏書方技傳:“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後來詞義範圍縮小專指鳥類,如爾雅釋鳥:“二足而羽者謂之禽,四足而毛者謂之獸。”古代對動物的總稱。爾雅釋蟲:“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大戴禮記易本命:“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為之長;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為之長;有甲之蟲三百六十,而神龜為

25、之長;有鱗之蟲三百六十,而蛟龍為之長;倮之蟲三百六十,而聖人為之長。”後指人以外的其他動物,西遊記第一回:“如今人蟲之內,惟有三等名色,不伏閻王老子所管。”再後來專指昆蟲。今方言中,鳥稱蟲蟻,麻雀稱小蟲,蛇稱長蟲,虎稱大蟲,仍可見端倪。虫穀 古義泛指各種糧食作物。詩經豳風七月:“其始播百穀。”孟子滕文公上:“樹藝五穀。”今專指一種農業作物穀子。賈思勰齊民要術種穀:“凡穀,成熟有早晚。” 古義為子女的總稱。論語公冶長:“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絏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後專指兒子。戰國策趙策:“父母之愛其子,則為之計深遠。” 子墳 古義指大土堆或堆起土來造的堤壩,包括墳墓。九歌哀郢:“登

26、大墳以遠望兮,聊以舒吾憂心。”後指墳墓。禮記檀弓上:“古者墓而不墳。” 古義指金屬的總稱。說文金部:“五色金也。”周易系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後專指黃金。世說新語德行:“管甯、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 金 思考:人們的稱謂“朕、丈夫、丈人”等詞義縮小的現象。3、詞義轉移古今詞義所反映的客觀物件不一樣,即詞義在發展過程中由表示甲事物轉向表示乙事物。“兵”的本義是兵器,說文:“兵,械也。”左傳成公二年:“擐甲執兵,固即死也。”“執兵”就是“手持兵器”的意思。今義則指“士兵”。“聞”的古義是“聽見”,屬於用耳。說文:“聞,知聲也。”禮記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聽而不聞

27、”就是“(雖然)聽了但沒有聽進去。”今義是“嗅”,屬於用鼻。羹 古義指帶汁的肉。左傳隱西元年:“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史記項羽本紀:“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亦指帶湯煮熟的蔬菜,韓非子五蠹:“糲粢之食,藜藿之羹。”古詩十五從軍行:“舂穀持作飯,采葵持作羹。”後來指湯類的食品,王建新嫁娘:“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羹”“湯”同義連文。如今之牛肉羹、粟米羹、蓮子羹等。古義今義帶汁的肉湯類的食品涕 古義指眼淚。莊子大宗師:“孟孫才其母死,哭泣無涕,中心不戚。”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臧孫入哭,甚哀,多涕。”上古鼻涕用“泗、洟”來表示。詩經陳風澤陂:“涕泗滂沱。”毛

28、亨傳:“自目曰涕,自鼻曰泗。”後來由眼淚變為鼻涕。上古漢語中一般不用“淚”,漢代才有“淚”。王褒僮約:“目淚下落,鼻涕長一尺。”於是淚、涕分工,涕主要表示鼻涕。但漢以後仍有用“涕”表示眼淚者,如出師表:“臨表涕零。”古義今義眼淚(自淚)鼻涕(自鼻) 寺 寺:古義指官署。今義指寺院。後漢書劉般傳:“官顯職閑,而府寺寬敞。”漢代有鴻臚寺,專門接待外賓的地方。東漢明帝年間,印度高僧迦葉摩騰、竺法蘭應邀來洛陽,起先就住在鴻臚寺。不久,在洛陽西門外另建精舍,供其居住與安置經傳,並以馱運經卷的白馬命名,又襲用當時官署之稱,名曰“白馬寺”。隨著弘法運動的展開,寺院逐漸成為僧眾供佛和聚居修行場所的專稱,而其官

29、署之義反而隱沒不見了。暫 古義指突然、一下子。說文穴部:“突,犬從穴中暫出也。”左傳僖公三十二年:“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暫騰而上胡兒馬。”後意義變為短暫的、短時的,庾信鏡賦:“不肯片時入匣裏,暫出園中也自隨。”再後來變為暫時的意思。只能用來形容時間,不能說這條褲子很暫。葷 湯葷:古義指蔥蒜等有辛辣刺激氣味的蔬菜。說文艸部:“葷,辛菜也。”管子立政:“瓜瓠葷菜,百果具備。”後指魚肉等肉類食品,舊唐書王維傳:“居常蔬食,不茹葷血。”范成大離堆行:“款門得得酬清樽,椒漿桂酒刪膻葷。”舒夢蘭遊山日記:“公已絕葷久矣,亦尚思肉味否?”湯:古義指熱水。列子湯問:“日中如

30、探湯。”現代漢語有“赴湯蹈火”,此處的湯就是熱水,肯定很艱難。“固若金湯”亦是。今義指湯類食品或煮飯的汁,四菜一湯,涼熱不一定。方言中也有熱水的說法,我們說喝湯,就是喝熱水。(二)詞義感情色彩不同詞的感情色彩可分為褒義、貶義、中性三類。詞在發展的過程中,大多數詞的感情色彩沒有變化。但有少數詞的感情色彩發生了變化。1、由褒義變為貶義 古義指恢復君位。明史王驥傳:“石亨、徐有貞等奉英宗復辟。”感情色彩為褒義。今義指反動勢力捲土重來,用作貶義。 思考:心腹、走狗感情色彩的變化。 復 辟 古義指勇猛的幹將、得力的助手。國語越語:“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韓愈與鳳翔邢尚書書:“今閣下為王爪牙,為國藩垣。”左傳成公十二年:“及其亂也,諸侯貪冒,侵欲不忌,爭尋常以盡其民,略其武夫,以為己腹心、股肱、爪牙。故詩曰:赳赳武夫,公侯腹心。”後來指壞人的幫兇。 爪 牙2、由貶義變為褒義 古義有玩弄法律誣陷人的意思。漢書路溫舒傳:“則鍛煉而周納之。”後漢書韋彪傳:“鍛煉之吏,持心近薄。”注:“鍛煉猶成熟也。言深文之吏,入人之罪,猶工冶鑄陶,鍛煉使之成熟也。”用為貶義。今義則用為褒義。 鍛煉3、由中性變為褒義 古義指吉凶的徵兆、預兆。左傳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凶安在?”表示預兆時為中性詞。後指吉祥,韓非子內儲說上:“主欲治而不聽之,不祥。”為褒義。4、由中性變為貶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