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研究_第1页
高中语文“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研究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中语文“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研究【摘要】该文结合建构主义和杜威的“在做中学”的教学理论,针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忽视学生如何学的现象,提出“问题策略”,并对实施“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有关教学环节进行研讨,为当前深入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做法。【关键词】问题提出;选取解决;教学策略;研究一 、 问题的提出 传统教学理论素来被人们称为“教论”,因为传统教学模式是从教师如何教这一角度构建的,教师往往只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内容选择教学策略,而不是从学生的认知出发,从而导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严重分离,课堂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中教师虽然有教学目标,但学生却不知道自己的认知目标,学生

2、往往因为不知道学什么而处于被动“听”的地位,课堂教学没有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虽然他们能实现传授知识的目的,但忽视了学生如何学这一重要环节,从而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现在有许多教师开始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但有的教师却把方法当作知识来传授,这种无问题地对学生进行方法培养,是起不到良好效果的。鉴于目前语文教学中也普遍存在的以上几个问题,笔者认为,要使学生有明确的认知目标和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变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为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关键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问题意识。有了问题才会思维,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特思路的才能。人的思维开始于问题。问题具有情

3、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形成寻求问题的习惯。教学中以问题作为学生的认知目标,不仅有助于学生求知欲的激发,而且还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吸收知识。问题解决中存在方法,使用方法中会产生问题,方法和问题两者是密不可分的,有了问题虽然不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象是无的放矢,没有方法也就很难产生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研究,基于建立课堂教学以“学”为主的意识,试图通过问题解决去寻找课堂教学中既突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又能兼顾学生知识体系的课堂教学策略。二、 “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基本思想“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基本思想是:“以问题为主线,以思维为中心,兼顾知识体

4、系的构建,突出学习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使整个教学从问题开始,以产生更多的问题结束。“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基本教学过程可以用下述的流程线来表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更多的问题开放性探索 “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教师和学生的活动过程可用下列流程线来表示:教师:创设情境 组织讨论归纳总结启发提高学生:提出问题 多向交流合作解释再疑拓展 整个课堂教学可由许多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可分为以下步骤:从情境中发现问题;从疑难中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推断哪一种假设能解决问题;经过检验来修正假设;获得结论。“问题解决”教学策

5、略要求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在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中,建立起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主线。通过教师诱导学生不断地选择问题和寻找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在学生已有知识图示的基础上,引进新概念和规律,构建起学科的知识结构链,让学生通过个人的探索活动和集体交流进行学习。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又注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教材的辅助作用。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产生一种自己能独立学会某种知识的自豪感,明确引进概念、规律,建立新理论是为了更有效地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有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课堂教学

6、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可以来源于教材,来源于教师的教学经验,也可以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怎样将问题带进课堂?可以是教师直接给出来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发现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意义,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知结构的改变不是靠外界环境逼迫,而是人亲自参与实际体验才能改变认知结构。在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中,现有知识经验和信念起重要作用。教学中要改变学生的认知结构,就应想办法让学生亲自参与或体验活动。心理试验表明:一个人已经全部了解了这个事件(情境)时,他就不再有兴趣。或当一个完全新的经验,由于他和一个人的知识结构毫无关联因而毫

7、无意义时,也同样是没有兴趣的。而当感性输入和现有认知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的问题情境时,创设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通过努力去克服才能达到目标,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积极中进行学习。教学中可采用置悬设境、猜想设境、类比设境等情境创设的方法。例如在讲阿Q正传一文时,我一开篇就问学生,“阿Q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阿Q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像“阿Q姓甚名谁?”这样容易使学生发现“主问题”的情境,不仅应设置在一节课的开头,而且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明确

8、该节课的认知目标,让学生在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中,感觉到课堂上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自己发现或者提出的问题。 (二)课堂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的选取和排序 在问题情境中,可能会发现许多问题,有些或许已经解决,有些问题现在还无法解决。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解决“问题”的选取和排序的诱导。1.选取解决的 “问题”应遵循3个原则:(1)针对性原则针对性原则:选取解决的“问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课堂教学所要构建的知识结构链和相关的学习方法结构链,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使“问题”的解决就是教学目标的达成。例如鲁迅的祝福一文,其篇幅较长,可让学生通读课文,在大体了解全文的情节、结构、环境等基础上,重点

9、引导学生研究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笔者让学生划出有关语句后提问:在三次肖像描写中,鲁迅先生是怎样用“画眼睛”的技巧写出祥林嫂的眼神变化的?让学生在分析比较中领悟祥林嫂一次次备受摧残和令人辛酸的悲剧命运,从而激起学生对被迫害的劳动妇女祥林嫂的同情和对封建礼教的无比憎恨,同时学习到鲁迅先生“画眼睛”的高超艺术技巧。可谓事半功倍。(2)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原则:选取解决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活跃课堂气氛。例如教项链时,让学生讨论:“作者认为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是不是造成路瓦栽夫人悲剧的原因?”在同学分组讨论的基础上,推出几名代表,各抒已见,课堂气氛极为

10、热烈。这时教师不急于下结论,让学生带着钻研探讨之牛劲,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前进,学生在自觉独立地分辨正误,积极大胆地探究质疑,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3)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选取解决的“问题”应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教完阿房宫赋后,笔者提出这样三个问题:六国论过秦论阿房宫赋三文作者发议论的事实是什么?三文的主题有何不同?三文的议论方法有何区别?使他们对学过的课文进行比较、鉴别和联想,思索事物的内在联系,并概括事物的本质特征,注意通过概念思维去获取新知识。 2.解决“问题”的排序问题教师应针对每一课程内容,预测课堂教学中学生应该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中可能有“问

11、题A”、“问题B”“问题C”“问题D”“问题E”“问题F”“问题G”“问题H”“问题I”等不同的“问题”,分析各个问题之间的结构属于以下哪种形式:线性结构:顺着问题的发展,一个接一个,问题所描述的对象单一,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概念或方法单一,产生的子问题单一。多线性网络结构:问题所描述的对象是2类或多类,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概念或方法是两种或多种,产生的子问题是多个呈网络状,环环相扣,互相联系。专题式结构:其基本结构往往围绕某一主题进行的。这种结构有一个主问题,几个子问题,子问题的发现是随着主问题的分析思考得出来的。机械式结构:不具备前面的逻辑结构,是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和需要达到教学目标的开放性较大

12、的结构。以发现“问题H”等问题为某一节课堂教学的结尾,而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选择“问题B”和“问题C”的发现、提出、解决等作为途径,也可以选择“问题D”“问题E”的发现、提出、解决等作为途径。 解决“问题”的排序问题应遵循3个原则:(1)循序渐进原则: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先从解决简单的问题开始逐步深入。如药有这样一段描写:“忽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座坟前,放下了篮子。”如果向学生提问:“这段描写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问题难度就比较大。从学生回答问题来说,不仅所综合的内容较多,所需知识、经验也较多,那样,就会降低学生回答问题的

13、热情,解决问题的原动力也有可能随之丧失。因此,我将这一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以减少问题的难度:这段文字是对夏四奶奶的什么描写?(神情描写)这是什么样的神情?(羞愧的神情)她为谁感到羞愧?(为非正常死亡-被官府砍去头颅的儿子)她儿子夏瑜是为革命而死的,应该感到骄傲,他为什么羞愧?(不理解儿子的革命行动)连母亲都不理解儿子的行动,这说明了什么?(说明辛亥革命脱离群众)这样,学生对这段描写的含义和作用就会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答问气氛中,以答为乐,获取知识。(2)方向性原则:有时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偏离了课题,教师要及时调控,不要任其自流。(3)知识性原则:课堂教学选取要解决的“问

14、题”要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链和相关学习方法链条的形成,要按照解决主问题所需要的知识顺序,建立新的概念、新的规律和新的理论。(三)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解决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解决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步骤:自我探索、多向交流、合作解释、再疑拓展。(1)自我探索:根据提出的问题,点拨学生对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信息的进行分类加工,找出与解决问题有关的内容,促使学生对旧知识进行新的组合,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猜想。(2)多向交流:交流的内容可以是学生在自我探索中没有解决、认识不清,理解不透的问题,也可以交流自己已经解决的问题。交流的形式可以在学生和教师之间交流,学生和学生之间交流,学生和教科书之间交流,交流形式

15、是变动的、师生多向的、多中心的互动关系。让学生在交流中释放每个学生的精神活力,使他们在小组、大组中有机会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结论,而不是去揣度教师期望的标准答案,使课堂上出现不同的声音,发生争论,引发进一步的思考。教学中不能忽视教科书的作用,使学生通过与教科书的交流,明确课本知识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问题的唯一正确答案。让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这些假设作出自己的检验和调整,从而使学生建立系统的科学知识。(3)合作解释:这一阶段是引进新概念、新规律、建立新知识体系。教师不能将学生提出的许多见解简单地纳入到预定的答案中去,不仅要诱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还应启发学生“你是怎么想的?你是如何想到的?能否使用其他方法?”尽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