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稀土永磁材料性能和构造_第1页
试谈稀土永磁材料性能和构造_第2页
试谈稀土永磁材料性能和构造_第3页
试谈稀土永磁材料性能和构造_第4页
试谈稀土永磁材料性能和构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试谈稀土永磁材料性能和构造一、稀土永磁材料的类型1. 种类RECo永磁 Co 基永磁 第一代:1:5型SmCo合金 第二代:2:17型SmCo合金REFeB系永磁铁基稀土永磁 第三代:NdFeB合金 第四代:Sm-Fe-N合金 磁性能最高的NdFeB被称为“永磁王,它的磁能积约为199400KJ/m3。在日本实验室已经到达540KJ/m3。 钕铁硼不含贵重金属,原料易得、价格廉价。 广泛应用于能源、交通、机械、医疗、计算机、家电等领域。但中国NdFeB产业仍未形成规模化经营,产品多为中低档产品,磁能积一般较小,因而多用于音响器材、磁化器、磁选机等中低档领域;而日本NdFeB生产只集中于几个大厂

2、,其产品多为磁能积较高的产品,多用于计算机VCM、新型电机、MRI等高技术领域。中国NdFeB产业只有实现规模化、产业集团化、产品质量高性能化,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带动稀土产业的开展。工艺和特性上分类1. 烧结磁体高磁性,高密度2. 粘结磁体低磁性,低密度3. 热压磁体中等磁体,高密度4. 热变形压磁体高磁性,高密度5. 热轧磁体中高磁性,高密度制备方法工艺分类1.粉末冶金烧结工艺制备的烧结磁体2.复原扩散制粉或氢碎处理粉末工艺制备的烧结磁体3.快速凝固制粉或氢碎制粉(HDDR),粉末模压粘结工艺制 备的粘结磁体4.快速凝固制粉或氢碎制粉(HDDR)粉末的注射工艺植被的注射磁体5.

3、快速凝固制粉或氢碎制粉(HDDR)粉末的热压法制备的热压磁体6.用热压磁体再进行热变形压工艺制备的各向异性热变形压磁体7.用传统轧钢方法制备的热轧磁体8.将热变形压磁体磨制成粉,再采用模压或注射等方法制备成各向异性粘结磁体二、稀土永磁材料的优异性能稀土永磁材料是稀土金属元素4f与过渡族金属3d所形成的金属间化合物为基体的永磁材料。特征: 高剩磁、高矫顽力、高磁能积结 论决定开展前途的永磁合金的因素: 磁性能的优劣 原材料资源是否丰富 价格的上下磁化强度Ms高磁晶各向异性大居里点高三、稀土永磁材料的开展铸造永磁材料:铸造AlNiCo的磁性能中等,居里温度Tc 高,温度稳定性好。1930年取代了磁

4、钢,一度成为主流。但是金属钴和镍价格高。硬磁陶瓷铁氧体永磁材料:原材料丰富,磁体价格低,但磁性能不高,温度稳定性差。仍然在汽车工业,音响、通讯、家用电器、办公自动化设备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稀土永磁材料:现代工业与科学技术广泛应用的永磁材料: 第一代稀土永磁体SmCo5出现,由于储量稀少的Sm,和昂贵战略金属Co和Ni。不久,为了提高磁能积开发了第二代Sm2Co17稀土永磁体。Sm2Co17具有较高的磁性能和稳定性,得到了广泛的应用。80年代Nd2Fe14B型稀土永磁体问世,因其优异的性能和较低的价格很快在许多领域取代了Sm2Co17型稀土永磁体,并很快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四、稀土永磁材料的结构稀土

5、永磁材料是以稀土金属间化合物为根底的永磁材料。稀土的永磁性能与组成该永磁体的稀土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密切相关。 SmCo51:5型 Sm2Co172:17型 NdFeB2 :14:1型稀土永磁化合物的晶体结构CaCu5型晶体结构 SmCo5Th2Ni17型和Th2Zn17型晶体结构 Sm2Co17 Nd2Fe14B化合物的晶体结构一、1:5型 CaCu5六方晶系ABAB型二、2:17型Th2Ni17型六方晶系Th2Zn17型菱方晶系2:14:1型四方晶系2.4 稀土钴永磁材料一、稀1:5型稀土钴永磁材料 最早发现的RECo5型永磁材料是SmCo5化合物永磁体。之后又发现PrCo5,(Sm,Pr)C

6、o5,MMCo5和Ce(Co,Cu,Fe)5永磁体。1. SmCo5永磁材料的成分与磁性能的关系 永磁材料的成分对磁性能有重要的影响。 SmCo5的成分为16.66Sm+83.33Comol或33.79Sm+66.21Cowt。RECo5中为什么要选择SmCo5为永磁材料?2. SmCo5合金的750回火效应SmCo5永磁体具有很强的饱和Ms,Tc和磁晶各向异性,但其矫顽力Hc随回火温度的升高而呈非线性变化。SmCo5永磁体在500800 温度范围内回火或在此温度区间缓慢冷却,其矫顽力大幅度的降低,而当温度升高到900-950 时,矫顽力局部或全部恢复。这现象称为“750回火效应。350370400420, 2min420, 12min6507503. SmCo5永磁材料的烧结工艺与性能SmCo5磁体的烧结与后烧工艺示意图。实践 说明烧结温度T烧和时间烧,后烧温度T后和时间后,从T烧到T后的冷却速度1和从T后到室温的冷却速度2等6个参量都对次性能有重要的影响。结论: 1应当慢一些,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