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扬州慢教学目标这是扬州慢教学目标,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扬州慢教学目标第1篇【教学目标】1、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2、掌握虚实结合写作方法3、体味伤古怀今情感及“清冷”意境4、与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阅读,体味豪放派与婉约派不同风格【教学重、难点】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教学设想】努力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指导学生对扬州慢进行个性化解读。【教学步骤】一、导入语中国有一个城市被称为“中国的月亮城”,因为这里的月亮最多情,这里的月光最温柔,这里的月色最蒙胧,这个城市叫“扬州”。正所谓“天下三
2、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800多年前,有一位年仅21岁的词人经过扬州时却有着不同的感受,别有一番滋味,这位词人叫姜夔,之后写下一首词叫扬州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别是一番滋味的词。二、解题及背景介绍“慢”指慢曲,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词,一般比较长,同长调一样在91字以上。本词是作者21岁路经扬州时有感而作的。扬州在唐代繁华兴盛,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但到了宋朝,由于女真族多次南侵,扬州屡遭战争洗劫,终于被弄得残破不堪。这首词描绘了古城扬州的荒凉景象,指出了残败的原因,反映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对祖国前途的深切关心。三、整体感知1、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词作。2、师范读3、指
3、导学生诵读(字音、节奏、情感)。四、具体研习(一)研习序言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其他词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2、词前小序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交待写作背景并为全词奠定“黍离”之悲的感情基调。3、提问:词人在一个冬雪初霁的夜晚,独自骑马路过扬州,看到了哪些景物,听到了哪些声音,产生了怎样的情感?请先找出体现词人情感的句子。明确:怆然和感慨。提问:诗人因何而悲而感呢?在序中找出相关的词语。明确:黍离之悲。黍离之悲指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和伤感之情。(
4、二)研习内容1、提问:指定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诗人路过扬州时看到了哪些景象?明确:荞麦、江水、城池、月、红药、二十四桥2、提问:词人听到了什么?明确:号角声3、学生再自由朗读词作,品味语言。(1)提问:如何理解“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明确: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毁坏的城池和大树至今仍厌恶谈到战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此句不仅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敌人的痛恨,对人民的同情,对祖国山河破碎的痛惜之情更有对当权者的控诉。那场经历战乱的树,每一个年轮就是每一块伤疤,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痛只会越深越浓。追问:这种情景是怎样造成的?明确:是由胡马造成的,胡马之所以能窥江而来,是因为宋朝的软弱无能。
5、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当权者的控诉。(2)提问:“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好在哪里?明确:“渐”字表明词人伫立时间之久,陷入到一片悲凉之中,不知不觉就到了黄昏,而黄昏,又更加让人惆怅。“清”修饰“角”,有一种特别的味道,跟“寒”“空”用在一起,表明了扬州的荒凉冷落。“寒”不仅表明号角声在寒气中飘荡,而且让人内心涌起一股寒流,让人觉得心寒。“空”字与“潮打空城寂寞回”有相似之处,表现城池的萧条,呼应“废池”。而用一“都”字总括,更显得凄凉。(3)提问:“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好在哪里?明确:解答此题一定要联系杜牧的原诗。用杜牧诗,以原有的热闹繁华反衬现在的沉寂冷清。二十四桥仍旧,明月
6、依然,但玉人不在,曾经的繁华已去。随着水波的荡漾,明月揉碎在荡漾的水波之中,不仅揉碎了月影,也揉碎了诗人那颗本就破碎的心。月亮倒映在水中,不仅水寒,连月也寒。用“无声”来写“月”,仿佛月曾经会有声,她仿佛曾经也被二十四桥繁华热闹的景象被玉人的萧声所感染,但现如今看到扬州城衰败残破的景象,她沉默了。月仿佛像一位见证人一样,见证了扬州城曾经的繁华也见证了如今的衰败,与刘禹锡的“淮水东边旧时日,夜深还过女墙来”有异曲同工之妙,真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4)提问:“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难生”好在哪里?明确:词人在这里荡开一笔,写二十四桥边的芍药。设想来年春天红药蓬勃生长出来,开出绚丽的花朵,只可惜
7、如此美丽却不知为谁而绽放。这种情景就更让人伤感。诗中用物来表达情感的有杜甫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还有岑参的“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4、提问:在各个景物前加修饰词,能体现景物的特点,能体现诗人的情感?明确:杂乱的荞麦 清寒的江水 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 寂寞的芍药 凄清的号角5、上面出现的意象都是冷色调的,渲染凄凉的氛围,但词中分明又有一些暖色调,描写、繁华的词,请找出来。扬州慢教学目标第2篇教学目标: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4、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难点:1、体会词中“黍离之悲”。2、体会情景交融
8、、虚实相生等写法教学方法:探讨、点拔法、诵读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地处江苏中部,有2500多年的建成史,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 旧唐书?地理志。扬州富庶甲天下。资治通鉴.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以及美丽风光,牵动了许多诗人的情怀和游兴。一起来欣赏扬州美好风光以及杜牧的诗词。PPT展示扬州风光。几百年后,到南宋词人姜夔生活的时代,扬州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一起来学习扬州慢。二、 解题、作者、背景介绍。1、姜夔简介及题解。见文章注释122、背景:南宋建炎三年,金
9、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建康、临安等城,焚掠一空。 此后不断地发动对南宋的进攻。绍兴三十一年 ,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扬州再次遭到极其惨重的破坏,变成一座空城。隆兴二年,金兵又大举进犯淮南地区,扬州再次受到影响。在1176年冬至,诗人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的扬州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抒写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荒凉残破景象的哀思。3、诵读分析小序部分。内容:词作时间、所见所闻、写作缘由、别人的评价点明感情基调: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悲切伤感之情三、 整体鉴赏一)、播放课文朗读。学生自读,齐读。提示:慢词曲调舒缓、吐字宜慢、稍长。内容深沉、悲切而富有情感
10、。词韵平仄有别、节奏分明。二)、分析鉴赏1、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词人眼前的扬州城又是怎样的呢?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明确:“空城”破败荒凉。2、“空城” 之“空” 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的诗句。明确: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词眼。3、下阕中,词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为什么?明确:“惊”。
11、因“空”而“惊 ”,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曾经在杜牧笔下流淌过无数赞美扬州诗文,此时次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这也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忌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请从上阕中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明确:昔日繁华的扬州城我们可以称之为:名都。、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明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
12、四桥”等。明确:繁华热闹。小结:一“名都”,一“空城”,形成鲜明对比。词中化用杜牧诗句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而今日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引用诗句,可以加深词的意境,促人联想而意于言外。6、今昔截然不同,是什么导致的呢?胡马窥江去后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得残破不堪。7、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眼前的扬州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昔日的扬州:虚写。眼前的扬州:实写。一虚一实,虚实相生,这是本词的写作特点。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虚,一边是实,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13、。三)、自由鉴赏综观全词,有情有景,有虚有实,回环反复,跌宕生姿,读来确有身临其境之感。诗歌鉴赏很重要的一步是理解想象,这就需要紧扣关键词语,把握主要意象,注重修辞效果,善于联想想象。只有做好了这一步才算真正理解了诗歌。请自由选择你体会较深的诗句,进行理解鉴赏。、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是从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出,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所以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荞麦,一片荒凉景象。2、“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作者使用了拟人手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
14、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杜牧的赠别诗“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同样运用拟人手法,以无情之物言有情,这是诗歌常用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从表现手法上看,作者这里采用的是拟人的手法。在本词中有几处都采用了这种手法。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里的“废池乔木”,也是采用拟人的手法,把
15、池、木人格化,赋予池、木以人的感情,以充分表达战乱的凄惨景象。、“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句,因相传古代有二十四个美人吹萧于桥上,所以有此句。作者这里满怀凄凉的情感,如泣如诉地写道:二十四桥仍旧,但桥头没有了吹萧的美人,只有清冷的圆月倒映在河心,整幅画面无声无息,冷落凄凉。“冷月无声”,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
16、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运用了情景交融艺术手法。、“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这里的虚拟非常耐人寻味。冬至之日,本来不是红芍药花开的季节,但纵使冬去春回,来年红药花开,又有谁来欣赏它呢?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也不过徒增空城的感伤而已。词情跌荡浓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四)、
17、总结全文许多年过去了,扬州城依旧固执的荒凉在那里,二十四桥也依旧绵延着久远的寂寞,桥下的河水清冷的流着,摇荡着旷古的哀愁,像一个久远的梦。只有桥边的红药,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像是在讲述着在河水中流淌的那遥远而感伤的梦五)、板书设计扬州慢姜夔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感情基调:悲切感伤,黍离之悲扬州慢教学目标第3篇教学目标:1、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2、掌握虚实结合写作方法;3、体味伤古怀今情感及“清冷”意境;教学重点:“黍离之悲”的解读。教学难点:对名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赏析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 学法设计 问题探究法课时安排
18、:一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一、“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吟咏了二十四桥的美景,几百年后,又有一位文人路过此地,化用了这一名句,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词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诗人姜夔的名作-扬州慢。二、评讲词文(一)预习检查(二)解题: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扬州曾沿用过广陵、江都、维扬等名称。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
19、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唐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可见当时扬州盛极一时。扬州,在隋、唐、北宋间是著名的繁华之地。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晚唐大诗人杜牧一生致爱扬州,曾在此流连十年之久,这里有他无数的浪漫回忆,留下他无数的动人诗篇。但是南宋时金兵两次侵犯扬州,扬州城变得破败不堪,词人感慨今昔,写下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慢:慢词,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填词。(三)作者介绍:姜 夔 (1155 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 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少年时期流寓湘
20、、鄂间,后移往湖州( 今浙江) ,漫游苏、杭、维扬等地,与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交往。布衣终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常作达官贵人坐上客。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善书法,精音乐,在词坛上属婉约派(骚雅派)。他主张严谨的格律和章法,反对油腔滑调,不写淫词秽语;在文学上刻意求工而不流于浮艳轻靡,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他屡试不中,没有做过官,遂他托身权贵门下,一生过着清客生活,生活闲适,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相脱离,以致视野不阔,情调低沉,这在他的诗词中有明显的反映。曾说“南山仙人何所食,夜夜山中煮白石,世人唤作白石仙,一生费齿不费钱。”用以自解其清苦。著有白石道人诗集。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
21、变异之慨。其作品精工典雅,意蕴谐婉,但也有用典过多、词意幽晦等特点。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骚雅词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四)背景介绍: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姜夔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扬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抒发作者路过扬州时对昔盛
22、今衰悲凉痛惜的情绪。(五)整体感知1.提问:大家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情感上有种什么样的感觉?明确:悲(悲凉、凄凉、凄冷等)2.提问:从哪些地方(字、词、句)读出这种感受的?明确: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空城、“二十四桥为谁生”等。3提问:刚才你所撷取的这些词语,诗人是从哪些感官来描写的呢?(用一个字概括)明确:色、声(以上学生边回答边板书)青青荠麦 废池乔木景 二十四桥 眼前之景无声冷月 寂寞红药声 清角吹寒(六)小序的分析1、序作为词的一个部分,起了什么作用?明确:交代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介绍写作的背景和缘由,概括了写作的主旨。2、小序中的“黍离”的来源所谓“黍离之悲”,即作品中的寄慨很深
23、的家国之恨。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序中称: 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周庙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3、这段序中的内容,在词中都有相对应的词句。请把这些对应的词句找出来。明确:“余过维扬”对应:“过春风十里”“荠麦弥望”对应:“尽荠麦青青”“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对应:“废池乔木”“戍角悲吟”对应:“清角吹寒”4、序的最后一句:“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在词中,最能形象地表达这种悲情的句子是哪一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
24、生!(七)课文分析鉴赏分析1:“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先点出“名都”,再化用杜牧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中的赞语,只八个字,就概写了昔日扬州的繁华。接下去,写“解鞍少驻”既突出了对名城风华的仰慕,又表明忆旧是为了伤今,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分析2: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是从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出,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所以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荞麦,一片荒凉景象。造成这种强烈反差的原因何在呢?分析3: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胡马窥江”指的是高宗建炎三年(11
25、29)、绍兴四十年(1160)、四十一年(1161)和孝宗隆兴二年(1164)金兵屡次南侵之事。词人把扬州的残破完全归到“胡马窥江”,如此选材是为了极表他的“黍离之悲”。废池乔木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废池、乔木本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作为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他们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侵略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分析4: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暮色降临后,军营中传出阵阵凄厉的号角声,在空城的上空回荡。分析5: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目
26、睹劫后扬州的残破景象,缅怀往昔的繁华,立即想到晚唐风流俊逸的著名诗人杜牧。当时杜牧任职于淮南节度府,和判官韩绰一起寻佳访丽,征歌逐舞,写下不少风流艳句。如脍炙人口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等。从这些诗句来看,是扬州繁华的象征。词人欲以“豆蔻词”“青楼梦”这些象征扬州繁华的艳句,在设想杜牧“重到须惊”“难赋深情”的衬托下,使劫后扬州的荒凉更加突出。分析6: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句,因相传古代有二十四个美人吹萧于桥上,所以有此句。作者这里满怀凄凉的情感,如泣如诉地写道:二十四桥仍旧,
27、但桥头没有了吹萧的美人,只有清冷的圆月倒映在河心,整幅画面无声无息,冷绝凄绝。分析7:“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二十四桥因桥边盛产红芍药花,故又称红药桥。作者面对清冷的景色,看到桥边依然盛开的红花,不禁悲从中来,向芍药发问:你们寂寞地开在这里,无人来观赏,你们为谁而开呢?这里将无情的花儿赋予了情感,意蕴至深、悲痛已极。花且如此,人何以堪?到这里,全词结句,但词意绵长,余音缭绕,久久不绝,词人的悲怆之感达到了高潮。三、课堂小结由上片的纪行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词的上半阕写
28、扬州兵灾后的萧条景象,表现了作者的亡国丧土之悲。上半阕主要写实,抓住了“荠麦”、“废池”、“乔木”、“清角”、“空城”这些富有特征的战乱之后的景物,又以黄昏相衬托,暗淡、凄凉,令人目不忍视,耳不忍闻,作者怀念故国,憎恨敌人的爱国思想感情从中自然流露出来。词的下半阕运用杜牧故事,处处设想,抒写黍离之悲。下半阕作者运用杜牧的典故,写景抒情有虚有实。“桥”、“月”、“波”是眼前景物,是实写。将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句带出,用来进行今昔对比,令人产生“桥在人去”的怅惘。这样就使主题更加突出了。四、布置作业1、背诵本诗,体会作者的情感。2、 试从内容、风格、情感、手法等方面比较阅读京
29、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甲) 扬州慢(乙)内容甲文抒写作者抗敌救国宏图大志,表达作者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忠之心。 乙文描绘昔日的繁华扬州由于受到金人的践踏而呈现的惨状,揭露金人的残暴。扬州慢教学目标第4篇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2、具体领会宋代几位著名词人作品的风格。3、豪放派和婉约派的特点。教学重点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教学难点 鉴赏不同风格的词作品。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中国文学史上,宋词和前代的唐诗,后代的元曲,都分别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样式。宋词按时代分为北宋、南宋两个时期;按流派,习惯上又分为
30、豪放、婉约两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也称格律派)在北宋的代表是柳永,在南宋的代表,前期是女词人李清照,后期则推姜夔。扬州慢便是姜夔的代表作。姜夔,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少年时期流寓湘、鄂间,后移往湖州(今浙江),漫游苏、杭、维扬等地,与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交往。这对他在诗词艺术的发展上颇有影响。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善书法,精音乐,在词坛上属婉约派。他主张严谨的格律和章法,反对油腔滑调,不写淫词秽语;在文学上刻意求工而不流于浮艳轻靡,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他屡试不中,没有做过官,一生过着清客生活。正因为他托身权贵门下,生活闲适,和
31、当时的社会现实相脱离,以致视野不阔,情调低沉,这在他的诗词中有明显的反映。著有白石道人诗集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留有白石词,其中有十七首附有旁谱,这是宋词中仅存的乐谱。姜夔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
32、一韵,值得并读。二、背景简介:扬州,自从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成为了南北运输的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而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为残破不堪。绍兴三十一年 (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虽已时隔十五年了,但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荠麦青青”,疮痍满目,不禁追忆丧乱,“感慨今昔”,表露出对国家衰亡的悲痛。虽然情调凄怆,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扬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抒发作者路过扬州时对国事悲凉痛惜的情绪。三、课文分析鉴赏淳熙丙申至 日(2),予过 维扬(3),夜雪 初霁(4),荠麦弥望(5)。冬至这一天 途经扬州 下雪刚放晴 满眼都是荠菜和麦子
33、入其城,则四顾 萧条, 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那 就四下里看,一片萧条景象 独有清冷的河水碧绿 渐渐升起自: 独、独自 。 意为天色渐渐晚下来戍 角(6)悲吟。予怀 怆然,感慨(于)今昔, 因 自度 此曲。戍边的号角 悲鸣 心里(十分)悲痛 为今昔的变化而感慨 于是 创制 曲调今昔: 指今昔之变。千岩老人(7)以为有黍离(8)之悲也。认为 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淮 左(9) 名都,竹西 隹 处(10),解 鞍 少 驻 初程(11)。淮水东面的名都 亭(所在的)美好去处 解下马鞍稍作停留刚刚踏上征程少同稍,稍微。初程:开头的一段路。左: 古人在方位上以东为左。分析: 起笔写小驻“名都”扬州。
34、本来作品主题的主调是感时伤乱,而起笔不写扬州的荒芜景象,却着笔于忆旧:先点出“名都”,再借用杜牧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中的赞语,以“隹处”来点染,只八个字,概写了昔日扬州的繁华。接下去,写“解鞍少驻”既突出了对名城风华的仰慕,又表明忆旧是为了伤今。那么,概写昔日扬州的繁华又为了什么呢?过 春风十里(12), 尽荠麦青青。经过(过去的)春风十里的扬州路 全是青青的荠菜和麦子“荠麦青青”定语后置句分析:作者只用十个字概括了扬州浩劫之后的荒凉。一方面用“春风十里”和上句“竹西隹处”互相呼应,铺叙昔日扬州的繁华,反衬今日扬州的荒凉;另一方面,用“尽荠麦青青”铺写荒凉景象,一个“尽”字,
35、以夸张手法突出景物全非的思绪,情调低沉。同时“荠麦青青”的情景又和诗经黍离“彼黍离离”相吻合,从而真切地表达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伤感,含义是丰富的。然而是谁造成这样的荒凉呢? 作者进一步揭示扬州变化的原因。自 胡 马 窥 江 去 后(13), 废 池 乔木,犹 厌 言 兵(1)。自从胡人的军队窥伺长江离去之后(只剩下)破坏的城池和几株大树 (人们) 还是厌恶谈起(那场)战争乔木: 古老的大树。兵: 战争。分析:很明显,“春风十里”只剩“荠麦青青”,一切繁华景象,自是荡然无存;“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人们心情的沉重,也就可想而知了。作者触景伤情,既怨外敌的入侵,又伤国势的衰落,思想感情达到了一定的
36、高度。也正因为这样的原因,上阙的结句,感情更见沉郁。渐 黄昏清 角 吹寒(2), 都 在 空城。(天色)渐渐 凄清的戍角在寒风中吹着 全(塞满)在一座空城分析:紧承上句,按时间的推移,景物的转换,进而捕捉景物特色,借景以抒情。这里用“渐黄昏”渲染了沉郁的气氛,与上文配合,使“黍离之感”更加浓烈;用“清角吹寒”增添了悲凉的色彩,同时与“犹厌言兵”相呼应,更见忧心忡忡!“都在空城”一个“都”字,突出了景况荒凉的幅度;“空城”一词不仅写出空荡荡的劫后惨象,满目凄凉,不堪回首,而且对国事前途的渺茫,蕴蓄着无限的哀婉。上阙: 小驻“名都”,感慨今昔。下阙紧承上阙,运用联想对比,进一步抒发情怀。杜郎俊 赏(3),算 而今重 到 须 惊(4)。杜牧善于游赏 料想(他)今天重游到(此)(也)一定(大)惊分析: 换个开头,从杜牧身上落笔。为什么这样写?一方面,因为杜牧吟扬州繁华的诗篇为后世所传颂;另一方面,正是扣合上文,以杜诗为背景,使昔日的繁华与眼前的衰败作对比。作者的用意是赞杜郎,伤时世。“算而今”是以设想的形式抒发怀古伤今的感慨,又呼应上文的“竹西隹处”、“春风十里”,为盛衰之变作印证,痛惜“名都”的沉沦。纵(5) 豆蔻(6)词 工, 青楼(7)梦 好, 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案件办理委托协议
- 贵州省六盘水市2025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监测考试语文试题
- 感恩同行青春追梦
- 2025年全球及中国升降式传递窗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冲压飞轮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天窗玻璃更换和维修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量子信息系统服务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度食品饮料代理销售服务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石油化工设备采购代理协议3篇
- 数字化工作空间与创新园区的未来展望
- 《客舱安全管理与应急处置》课件-第14讲 应急撤离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 2025届高考作文押题预测5篇
- 节前物业安全培训
- 一年级数学(上)计算题专项练习集锦
- 阿里巴巴国际站:2024年珠宝眼镜手表及配饰行业报告
- 高甘油三酯血症相关的器官损伤
- 手术室护士考试题及答案
- 牙膏项目创业计划书
- 单位食堂供餐方案
- DB42-T 2204-2024 湖沼湿地温室气体通量监测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