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走西口_与晋蒙地区社会变迁_第1页
_走西口_与晋蒙地区社会变迁_第2页
_走西口_与晋蒙地区社会变迁_第3页
_走西口_与晋蒙地区社会变迁_第4页
_走西口_与晋蒙地区社会变迁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Mar.,2007Vol.30No.2&1994-20LIChinAcadvimcJouniL-;lPublishingHue,Allrightsrvsvrvcd.hila*讥站眉山&1994-20LIChinAcadvimcJouniL-;lPublishingHue,Allrightsrvsvrvcd.hila*讥站眉山2007年3月第30卷第2期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hanxi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Science)晋文化研究(西口文化研究系列论文)走西口!与晋蒙地区社会变迁珠飒,佟双喜(内蒙古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内蒙古

2、呼和浩特010051)摘要:清代以来,人地矛盾等引起的晋、陕等地百姓大量涌入归化城土默特、鄂尔多斯、察哈尔等地,使该地区的历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促进了农耕与游牧文化的交融。随着走西口!移民的进程,口外蒙古地区从传统单一的游牧社会演变为旗县双立、农牧并举的多元化社会,并呈现岀游牧由南向北收缩,农耕区相应向前推进的态势。该文主要以走西口!移民产生的历史根源、活动范围、其所带来的社会变迁等几个点作为研究对象,对走西口!移民活动进行研究。关键词:走西口!;移民;社会变迁;农进牧退;跨旗流动中图分类号:K249.1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935(2007)02-0019-05Mar.

3、,2007Vol.30No.2Mar.,2007Vol.30No.2&1994-20LIChinAcadvimcJouniL-;lPublishingHue,Allrightsrvsvrvcd.hila*讥站眉山&1994-20LIChinAcadvimcJouniL-;lPublishingHue,Allrightsrvsvrvcd.hila*讥站眉山Mar.,2007Vol.30No.2Mar.,2007Vol.30No.2&1994-20LIChinAcadvimcJouniL-;lPublishingHue,Allrightsrvsvrvcd.hila*讥站眉山&1994-20LICh

4、inAcadvimcJouniL-;lPublishingHue,Allrightsrvsvrvcd.hila*讥站眉山收稿日期:2006-11-10作者简介:珠飒(1968-),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内蒙古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蒙古史研究;佟双喜(1968-),男,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内蒙古大学博士生,内蒙古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蒙古史研究。走西口!是清代以来成千上万的山西、陕西等地百姓涌入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的移民活动。早在明代开始,人们将长城沿线的关隘称为口!,习惯上经常把河北张家口称为东口!,而杀虎口位于张家口以西,

5、所以被称为西口。走西口!移民活动不仅对移民输出地山西、陕西等地人口构成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移入区?口外蒙古地区的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内蒙古的历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走西口!移民的历史根源清入关初期,满洲贵族和八旗官兵等以东来诸王、勋臣、兵丁人等,无处安置!1(顺治元年十二月丁丑)为由,在华北地区大量圈占土地,使广大农民丧失家宅田土,背井离乡,大批出口觅食,从而开了走西口!移民潮的先河。人口压力明末清初战乱的结束,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等对人口的增长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康、雍、乾时期,中国人口急剧增长,形成了内地人多地少的矛盾。早在康熙年间就岀现内地实无闲处!的情形。用康

6、熙帝的话来说:今太平已久,生齿甚繁,而田土未增,且士商僧道等不耕而食者甚多。或有言开垦者,不知内地实无闲处。今在口外种地度日者甚多。!1(康熙五十五年一月戊午)到雍正年间(1723-1735),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平原、河谷和易开垦之地都已成为农田,人烟稠密,人口继增,人地矛盾进一步加深。乾隆末年,中国人口突破了3亿大关,乾隆帝谕曰:朕恭阅圣祖仁皇帝实录,康熙四十九年民数二千三百三十一万二千二百余名口,因查上年各省奏报民数,共三万万七百四十六万七千余名口,较之康熙年间,计增十五倍有奇。!1(乾隆五十八年闰三月壬午)若从乾隆六年(1741)起算到道光三十年(1850)的一百余年间,全国人口数字从1.

7、4亿增至4.3亿,2(P251,256)达到历史最高纪录,人多地少的矛盾更加激烈。在内地无法生存的过剩人口,为谋食而背井离乡,游走四方,寻找新的土地,沦为流民。其中一部分人是临时出外做工的劳动者,另一部分人则成为他乡永久性的移民。在内地人地矛盾较为突出的情况下,地广人稀的口外蒙古地区便成为他们奔赴的乐土。正如乾隆帝所言:犹幸朕临御以来,辟土开疆,幅员日廓,小民皆得开垦边外地土,借以暂谋口食。!1(乾隆五十八年十一月戊午)乾隆年间,晋北的忻州岀现土满人稠,耕农之家十居八九,贸易商贩十之一二,#迩年来,家有余丁多分赴归化城营谋开垦,春季载耒耜而往,秋收盈橐囊而还。予初至,恐其迁徙靡定也,后访得其实

8、,乃知人烟辐辏,食指繁多,分其丁壮于口外,实养其老幼于家中也。!3(卷8,风俗特产)自然灾害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旧谣充分说明走西口!的移民大多数为自然灾害等引起的饥民!。正如乾隆帝所言岁偶不登,闾阎即无所恃,南走江淮,北出口外。揆厥所由,实缘有身家者不能赡养佃户,以致滋生无策,动辄流移。!1(乾隆十三年二月甲戌)乾隆八年(1743)天津、河间等处较旱,两府所属失业Mar.,2007Vol.30No.2Mar.,2007Vol.30No.2&1994-20LIChinAcadvimcJouniL-;lPublishingHue,Allrightsrvsvrvcd

9、.hila*讥站眉山&1994-20LIChinAcadvimcJouniL-;lPublishingHue,Allrightsrvsvrvcd.hila*讥站眉山1994-20HChinaAcademicJourrulElectronicPublishingHomeLAllrigliLnsemd.bttiKtfwww.ciiid.ni1994-20HChinaAcademicJourrulElectronicPublishingHomeLAllrigliLnsemd.bttiKtfwww.ciiid.ni20流民,闻知口外雨水调匀,均各前往就食。岀喜峰口、古北口、山海关者颇多。!清廷令各关官

10、弁,如有贫民岀口者,门上不必阻拦,实时放岀。!1(乾隆八年六月丁丑)光绪三年至五年(1877-1879),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现被称为丁戊奇灾的近代最严重的旱灾,甚至部分地区,寸雨未下。晋省成灾州县已有八十余邑之多,待赈饥民逾五百万之众#往来二三千里,目之所接,皆系鹄面鸠形;耳之所闻,无非男啼女哭。#甚至枯骸塞途,绕车而过,残喘呼救,望地而僵川4(P271)自然灾害引起的人口流迁,以忻州、雁北等晋北地区最为突出。5(P395)而晋北各州县贫瘠的土地,恶劣的自然环境迫使大批百姓离开故土。如阳高地处北塞,砂磧尤甚,高土黄沙,满目低土,碱卤难耕#地瘠民贫,无所厚藏,一遇荒歉,流离不堪。!6(卷2,田

11、赋)地偏僻且瘠薄,舟车不通,商贾罕至,民贫鲜生理,耕种而外,或佃佣陕西,贸易邻境#农勤力作,而土不肥泽。!(卷3,风土篇)这样,狭小的田地,贫瘠的土地,寒冷的气候,山田高耸,无川流灌溉的恶劣自然环境威胁着晋北人的存在,每遇灾歉,人们不得不流离失所,奔赴他乡谋生。口外招垦口外蒙地私招私垦现象的出现吸引了不少口内百姓。正如嘉庆皇帝所言,若该王公等不行招致给予地亩耕种,伊等无业可图,必不能久留边外,是流民岀口之多,总由该王公等招垦所致。!8(卷978,户丁)口外招垦分为蒙旗招垦和清王朝各种官地的招垦两大类型。蒙旗招垦又分为蒙旗王公等统治阶层的招垦和普通百姓蒙古阿拉把图的招垦等不同类型。蒙地首先岀现的

12、招垦热是从蒙旗王公等统治阶层开始的。早在康熙年间,蒙旗王公主动招募汉人开垦的情况已日见普遍。康熙三十六年(1697),鄂尔多斯贝勒松阿喇布奏准:边外车林他拉、苏海阿鲁等处,乞发边内汉人,与蒙古人一同耕种。!1(康熙三十六年三月壬子)雍正十年(1732年)鄂尔多斯荒歉!,蒙民乏食!,向清政府提出情愿招民人越界种地收取利!,清政府听其自尝自便!。从此内地民人以口外种地为恒产,蒙古亦资历地租为赡养。!【9(卷4,屯耕)然而,清代蒙旗的招垦不仅限于王公贵族,整个蒙旗几乎所有阶层都被卷进了私招私垦的行列。他们受利益的驱动愈加招纳大量内地汉人垦种,出现了上至扎萨克王公贵族和旗佐官吏,下至台吉、塔布囊,乃至

13、一般壮丁、普通牧民等都主动招募内地民人开垦的情况。清朝统治者口外各种官地的招垦也吸纳了很多走西口移民。所谓官地是指清政府、满族皇室和贵族直接占有的土地,包括归化城土默特地方的军粮地!,察哈尔地方的入官地!,喜峰口、古北口外的官庄地!,古北口、张家口外的庄田!,以及公主府地!等10康熙九年(1670),清朝将古北口、罗文口峪、冷口、张家口外的土地拨与正黄、镶黄等七旗,这就是宗室、官员、兵丁的庄田。11(卷5,田赋考)据近人调查,青龙、平泉、承德、丰宁等地,康熙八年(1669)拨给平民开垦或跑马圈占的土地很多,皇庄及王公庄园也散在各地。12(P264)土默特为公共游牧,今则续垦数十百里矣。本境荒田

14、而外有粮厅管属之庄头地、有拨给公主之地、有代买米地、有拨补庄头等项地o!13(卷5,赋税)康熙三十四年(1695),清政府在归化城土默特添设了粮庄十三所。雍正十三年(1735)归化城都统丹津等奏请将土默特境内闲旷膏腴之地八处作为大粮官地交地方征粮。康熙年间效纳公主地亩约数千顷。13(卷5,赋税)政策导向清朝初期的鼓励农耕和后期的全面放垦蒙地政策的推行,对走西口!移民活动起到了政策导向作用o康熙、雍正和乾隆初年,正值西北用兵频繁、内地灾情不断、流民涌入蒙地的高峰期。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并提供部分军粮,清朝统治者采取了鼓励农耕,发展农业的政策。康熙皇帝曾多次派人前往蒙古教人树艺,命给牛种。!14(第一

15、帙)康熙三十年(1691),提出边外积谷、甚属紧要!,令人派遣庄丁到达尔河、呼尔河、席喇穆伦地方耕种,其籽粒、耒牛、皆令预备!。1(康熙三十年十二月丁亥)雍正元年(1723年)提出边外地方辽阔,开垦田亩甚多,将京城无业兵丁,移驻于彼,殊为有益!,1(雍正元年六月辛西)谕令内地乏食民人可往蒙地垦荒谋生。乾隆八年(1743年),针对内地灾民纷纷流往口外谋生的情况,令诸关口官弁今日流民不比寻常,若稽查过严,若辈恐无生路矣,#令其不必过严,稍为变通,以救灾黎o!1(乾隆八年六月丁巳)光绪二十七年(1901)山西巡抚岑春煊的奏折中称:查晋边西北乌兰察布、伊克昭二盟蒙古十三旗,地方旷衍,甲于朔陲!,以各旗

16、幅员计之,广袤不下三四千里。若垦十之三四,当可得田数十万顷,#今鄂尔多斯,近晋各旗论之,即放一半,亦可得银三四倍,#何可胜言,是利于国也0【15(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岑春煊折)1902年,清政府批准山西巡抚岑春煊的奏请,派垦务大臣贻谷到内蒙古西部地区推行开垦蒙地,清末全面开垦蒙地由此开始。走西口!移民活动范围由于直晋秦三边唯土默特横亘其中!16(清查土默特地亩及现在办法折)的地理位置特殊性,归化城土默特、乌伊两盟、察哈尔等地便成为走西口!移民活动影响最广泛的地区。乌兰察布、伊克昭盟和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汉族移民,其初在都来自山西,尤以晋北各州县为繁,惟绥西五原、临河、安北各县局,则颇多陕西

17、、河北两省籍者,其他各县几全为晋民。!17(卷73,汉族)归化城土默特归化城土默特东起镶蓝旗察哈尔,南到山西省界,大体相当于今呼和浩特、包头二市、乌盟清水河、和林格尔县及武川县的一部分018(P225)由于杀虎口等直通内地的位置,成为口内百姓进入口外地区的主要关口。所以,人们往往把走西口!与去归化!联在一起。早在康熙时期口内百姓就流入归化城土默特地区垦种,到雍正初年,山西大同府等民人散居在土默特各村落者!,已不下二千家!,而归化城外尚有五百余村,更不知有几千家矣。!19(第17册,P837)雍正十一年(1733)自张家口至山西杀虎口,沿边千里,窑民与土默特蒙古人咸业耕种。!20(第三帙)雍正十

18、三年(1735)仅一次就开放了土默特境内闲旷膏腴之地四万余顷,13(卷5,赋税)从山西等地广泛招民垦种。乾隆七年(1742),归化城郊已是开垦无复隙土,大成村落!,出城西行至黄河边的大黑河平原,迷漫千里,悉皆腴壤,人居颇广!,向北直至大青山脚下,都有山西人携家开垦的田地,散布在山谷间,山土饶沃。【21(塞外橐中集)晋省毗连之邻省,又皆为文化较高、人口过剩之区,唯有北邻之绥远,原为一未尽开辟之地,虽天然环境稍逊,要亦无碍晋人刻苦之经营,于是绥远一变为山西人口之倾泻地。!22清水河厅所辖之属原系蒙古草地,人无土著,所有居民皆由口内附近边墙邻封各州县招徕开垦而来,大率偏关、平鲁两县人居多。23(卷1

19、4,户口)察哈尔察哈尔西连归化城土默特,南和山西、直隶交界,大体相当于今集宁市、察哈尔右翼前、中、后三旗,卓资县、商都县、化德县、丰镇市、凉城县、兴和县和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正镶白旗、镶黄旗、太仆寺旗、多伦县以及河北省张北、沽源等县的一部分。18(P214)雍正中始募民垦种坝内,以为农田,划井分区,村落棋布。!24(卷5,风俗特产)乾隆四年(1739)出现凡坝内之田皆已招民垦中,现征钱粮。24(卷12,艺文)坝下居民由清康熙年间将地赐给有功旗员,招民开垦或移民垦种,经营之久民户自繁,故村庄距离较近,人烟稠密。坝上居民由清同治年间始行放垦,至光绪初年设立千总。25(卷5,户籍)乾隆末年察哈尔右翼地

20、区民户数量已达21819户。26(卷5,田赋)乾隆二十三年(1758),张家口、独石口二厅境内已形成了513个村屯,旗、民、铺户共有8133户,其中民户则有7135户。24(卷5,地税)鄂尔多斯鄂尔多斯东北接归化城土默特,正东与山西偏关、河曲二县为邻,南隔长城与陕西沿边州县接壤。大体相当于今鄂尔多斯的全部和临河、五原及杭锦后旗、乌拉特前旗的一部分,山西省偏关、河曲和宁夏陶乐、盐池等县的部分地区及陕西省榆林、神木、靖边、府谷等县长城以北地方也属伊克昭盟所有。18(P201)早在康熙年间就有山西、陕西等地口内农民流入这一地区。据?河套图志记载,康熙三十六年(1697),该盟与陕西接壤地带已经允许开

21、垦了。近人潘复的调查报告也显示,自康熙末年,山、陕北部贫民,由土默特而西,私向蒙人租地垦种,而甘省边氓亦复逐渐开垦,于是伊克昭盟七旗境内,凡近黄河、长城处,所在(皆)有汉人足迹o!27(P219)他们主要来自于山西河曲、保德以及陕西神木、府谷等县。河套寄居汉民以本省之保德、河曲二县人为多,次则陕西府谷县人,再次乃直隶、河南人。大率皆游手好闲之徒,在籍无以谋生,流离致此,稍有资本者向蒙旗包租地段,自号商人,安设牛犋,名曰公中。28(卷下,风俗)汉族之人,如陕西则属榆林、府谷、神木,如山西则河曲、保德,其他则河间、大名之关里人,余则本区各县者。!29走西口!与社会变迁随着走西口!移民的进程,口外蒙

22、古大部分地区从传统单一的游牧社会演变为旗县双立、农牧并举的多元化社会,并呈现岀游牧经济由南向北收缩,农耕区相应向前推进的态势。农耕的拓展,使原本单一的蒙古社会产生了诸多变化。(一)内地道府州县与保甲制的推广为了管理日益增多的汉族移民,清朝政府把道府州县制推广到内蒙古。道府州县制推广过程中,首先建立的是厅!,厅!只是府的派生机构,是事情复杂而不便设州县的少数民族地区或沿边地方所设置的一个特殊的地方建置。30(P295)从雍正元年(1723)开始到清末,清朝政府在归化城土默特地区先后设置了归化城、绥远城、萨拉齐、清水河、和林格尔、托克托城等六个厅,隶山西归绥道。察哈尔共设了七厅,分别有张家口、多伦

23、诺尔、独石口等口北三厅,隶直隶口北道;在察哈尔右翼有丰镇、宁远、兴和、陶林等四厅,丰镇、宁远二厅开始隶山西大同府和朔平府,后改隶归绥道。兴和、陶林二厅均隶归绥道。在伊克昭盟设置了东胜厅,隶山西归绥道。在乌兰察布盟分别设置了武川和五原二厅,隶山西归绥道。从此,口外蒙古地区形成了旗县并立的局面。与道府州县制相应的最基层组织是保甲制,是以农耕经济为中心的内地行省地区最基本的社会组织,直接隶属于府州县。保甲制在蒙古地区推广的过程中形成了乡长、总甲和牌头制。即蒙古地方种地民人居住地方,设立牌头、总甲及十甲长等,凡系窃匪逃人,责令查报,通同徇隐,一并治罪。8(卷158,户口)归化城土默特早在雍正年间就有编

24、甲之法。合十户为一牌,设一牌长。合十牌为一甲,设一甲长。17(卷26,保甲团防)察哈尔则乾隆初年规定将民人姓名缮造清册,移送户部,每五十家设里长一名,十家设十家长一名,督催钱粮。!24(卷1,地舆)乾隆十三年(1748),针对蒙古地方,民人寄居者日益繁多,贤愚难办!的实际,提岀在更大范围内实行门牌,设立牌头、乡长等,专门负责编审户口、所属民人姓名,户籍造册上报。责成该处驻扎司员及该处同知、通判,各将所属民人逐一稽考数目,择其善良者,立为乡长、总甲、牌头,专司稽查,遇有踪迹可疑之人,报官究治,递回原籍。该司员、同知、通判,每年於春秋二季,将所属民人姓名造成册档,并饬取具乡长、总甲、牌头各无容留匪

25、类甘结存案。此内有作奸犯科之人,视其所犯轻重,将乡长等分别治罪。!8(卷978,户丁)保甲制在蒙古地区推广过程中,由于自然与社会等原因,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都有不同的内容。以上乡长、总甲、牌头等是在蒙古地区道府州县制开始建立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地方基层组织,其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各地区均有了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二)生态环境的恶化口外蒙古地区虽然有宜耕宜牧的自然环境,但也有很多不宜农耕的地区,如张北向居边外首县,面积广约二万九千余方里,唯山河道路沙漠荒滩不能耕种之地约占全面积十分之七,其余十分之三虽皆能耕种,因年来迭受时局之影响,兵匪之骚扰以及天灾之频临,以致农民荡析离居,弃田废产,多不能按时耕种

26、,即耕而不能耘,耘而不能获,获而不能藏,故垦而复荒,荒而复弃之地几及万余顷,现能耕种者不过二万顷。25(卷5,农业)清代以来大规模盲目性的农耕活动,不仅开垦了宜垦地,而且也开发了那些沙底土壤,不可避免地导致大面积土地的荒废,出现了生态退化的严重后果。口外蒙地属于干旱草原生态系统,大多为沙地土壤或碱性土质,22hingHouse.Allrightsrvstrwd.htlwww.eiikinei1994-20HChinaAcademicJourrulElectronicPublishingHomeLAllrigliLnsemd.htt|KtfwwwCii23ni20即使可耕地也潜藏着荒漠化的倾向。

27、荒漠化!系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为活动在内的各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干旱的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荒漠化所指的土地退化应包括诸如侵蚀、盐碱化、肥力衰竭在内的土壤退化过程。31滥垦滥伐等盲目性的土地开发不仅毁坏了草场的天然植被,而且影响了地表稳定性,降低土壤入渗性能,加强蒸发,使干旱的草原生态进一步恶化,加速荒漠化过程。特别是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大面积的草原滥垦等,使表层沙地土壤或碱性土壤露在干旱多风的自然环境下,被风侵蚀或被阳光曝晒,导致水分蒸发,逐渐使土质恶化,导致岀现盐碱化和肥力衰竭的情况。查边外土地向为沙漠之区,平原辽远,一望无垠,率皆沙底土壤,厚者不过二三尺,其次者约一二尺

28、许,更有不及盈尺者甚多。因接近沙漠,春季多起西北风,其势极猛,地上沙土随风飞扬,久而久之愈吹愈少,愈少愈薄,土壤厚者不过可经五六十年,薄者可经二三十年,最薄者仅经五六年,俱变为硗瘠之地,不堪耕种。!25(卷5,起风之原因)然而,这些地区起初可以垦荒耕种主要因积数千年腐草成为肥料,尚可耕种!,但不数年间经大风吹扬,将肥土尽行扬没,所余砂地异常硗瘠,不能播种!,25(卷5,起盐碱之原因)不得不抛荒而重新寻找新的土地。这样反复开荒?退化?抛荒?再开荒的过程,日益扩大草原沙漠化和荒漠化的面积。如清水河原额开垦成熟地有13426顷82亩9分1厘7龜嘉庆二十五年共报废地有1774顷79亩2厘7毫5丝,道光

29、元年共报废地413顷88亩1厘5龜道光十九年共报废地3087顷5亩4分9厘3毫,道光三十年共报废地671顷14亩4分9厘,咸丰三年共报废地2604顷85亩3分1厘!32(卷13,田赋),共报废地约有8551顷71亩,约占原额开垦成熟地的65%。到光绪年间因所垦熟地或被风刮或被水冲,是以口内招来之民弃地逃回原籍者繁川32(卷14,田赋)有些地区则属于碱性土质,如张北县因地势平原,河流甚少,每年雨水形格势阻无处泻泄,故洼下之地变为雨水汇聚之所,久浸不干,即成盐滩地,不能耕种,即种而不苗,苗而不秀,秀而不实,均被盐碱所噬!。初垦种者,盐碱性未会发岀,尚能耕种二三年,经耕种数次,土壤疏松,日光曝晒,碱

30、气蒸发,土质尽变为灰白色,即种而不苗,即苗亦多枯槁。!25(卷5,起盐碱之原因)(三)农进牧退与蒙古人的跨旗流动蒙古旧俗,择水草地游牧,以孳牲畜,非若内地民人,依赖种地。!1(乾隆十四年九月丁未)传统的游牧经济需要广阔草场,需要几十里或几百里的迁移流动空间。农耕经济则毁牧草而行耕作,需要不断扩大农耕面积以增加其产量。开垦一亩地则减少一亩地牧场。早在康熙年间就注意到了耕种与游牧之间的关系,提醒手下人等,蒙古地区既已耕种,不可牧马,非数十年草不复茂。尔等酌量耕种。其草佳者应多留之,蒙古牲口唯赖牧地而已o!1(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丁巳)随着移民的增多,多凡水草利便之区悉为变成农耕地,使草地面积日益减少

31、。乾隆八年(1743)归化城土默特两旗蒙古人全部户口地共有75048顷,其中牧场地有14268顷有奇。!1(乾隆八年八月辛亥朔)大多数牧场已变为农田,牧场地只占19%,牧厂既蹙畜养,牧政日坏,生计日绌。到清末全面放垦蒙地时,则出现了牧业全废,牧地亦无,即欲自务躬耕,尚须辗转他租,至舍芸人之日,虽弱亦积不能平。以数百里膏腴而不能自食其利U,以千万人游手而不能自安其生#!16(土默特官兵失业苦累万分亟宜整顿清厘以资生计折)的情况。面对农田挤占草场,牧群失去牧场的情况,部分蒙古人无奈选择了务农。而部分不愿放弃畜牧的蒙古人,被迫赶上牧群流落到那些汉族移民不愿意去的北部干旱硗薄的沙丘地带游牧。察哈尔各牧

32、群在乾隆以来岀现连续北移的情况就最典型的例子。正黄旗羊群第一次迁移在乾隆年间由殷子川移至三四台西南地方。第二次移迁在光绪三十二年移至大马群地方。第三次移迁在1917年,移至正白旗东南地方。!东翼太仆寺第一次移迁在乾隆年间,由兴和县移到马莲渠。第二次移迁在大尔齐庙东。至光绪三十年再移至闪电河。!正黄旗在同治年间由文书第二、三、四台西地方移至集宁县。!黑牛群于清光绪三十二年由波罗素庙移至白旗明安地方,1919年又移至镶白旗。!镶黄旗因清乾隆年间将坝下地开放,由陶赖庙移至康保县迤北一带。!25(卷1,地理志)部分蒙古人虽然选择了弃牧改农,但仍然受到来自农耕经济的限制。从事农耕的蒙古人,由于不暗农事,

33、没有任何技术和经验,广种薄收!,生活日益贫穷。在永租!和转租!的过程中,不少蒙古人完全失去了对土地的占有权,沦为佃农和雇农。岀现这样的事情责任在于蒙,皆不善自经营,任客民寄居或建筑田庐或开设铺户,但岁得地,甚之常租,并不知其地在何处#,初则地多而渐至于少,久亦有地而全归于无,至有祖父租典于汉民,约有年限,至其子孙不知收产,且不知祖父之名者,此则无心遗失,彼则有意隐匿。!16(整理口外归萨托原占土默特地基片)这样失去赖以生存土地而无法生存的人们,无奈选择了背井离乡,只好去其他地方佣工觅食。开垦较早的归化城土默特蒙古人无奈迁往未开垦的或开垦未深入的其他盟旗开荒谋生的情况日益普遍。伊克昭盟扎萨克、郡

34、王等较早开垦的蒙旗不愿意农耕的蒙古人不断向农耕未深入的乌审旗迁移,以至于乌审旗蒙民大部分是郡王与扎萨克的侨民。!33张北原属蒙古地,故蒙人最多。自前清中叶蒙地开放,汉人多移来垦殖,蒙人多迁往后草地,现张北县境内蒙人寥寥无几,统计全县蒙人不过百余家。!25(卷5,礼俗)丰镇县尚有蒙古额包扎在近城一带游牧,以田地日辟之故,皆远徙在二百里以外矣。!34此情况一直延续到民国年间,如近人研究察哈尔蒙古人,往外蒙及沙漠沿边处迁移者不下千万户o35蒙古人的跨旗流动,不仅改变了蒙古族人口内部的分布结构,更重要的是打破了划定旗界、禁止越界放牧!的旗制。参考文献:1清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6.2梁方仲.中

35、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方戊昌,方渊如.忻州直隶州志0.光绪六年刻本.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安介生.山西移民史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苏之芬.阳高县志O.雍正七年铅印本.王克昌,殷梦高.保德州志O.康熙四十九年铅印本.李鸿章.光绪大清会典事例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91.张鹏一.河套图志O.山草堂铅印本,1917.黄时鉴.清代内蒙古社会经济史概述A.蒙古史论文选集(第3辑)C.呼和浩特:呼和浩特市蒙古语文历史学会编印,1983.嵇璜,等.清朝文献通考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

36、馆,1935.日田山茂.清代蒙古社会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土默特志M.中国方志丛书本.中国台北:成文书局,1983.汪灏.随銮纪恩M.小方壶斋舆地丛抄本.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光绪谕折汇存O.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所抄本贻谷.绥远奏议O.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所抄本傅增湘,等.绥远通志稿Z.内蒙古图书馆馆藏.周清澍.内蒙古历史地理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3.宫中档雍正朝奏折Z.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1979.方观承.从军杂记M.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阎天灵.汉族移民与近代内蒙古社会变迁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边衡.晋绥关系

37、及其蒙旗政策J.蒙藏旬刊,1936(115).阿克达春,文秀.清水河厅志M.中国方志从书本.中国台北:成文书局,1983.黄可润.口北三厅志M.中国方志丛书本.中国台北:成文书局,1983.陈继淹,许闻诗.张北县志O.1935年铅印本.德溥.丰镇县志书O.光绪七年刻本.潘复.调查河套报告书M.北京:京华书局,1923.姚学镜.五原厅志略O.内蒙古大学图书馆抄本.周晋熙.绥远河套治要J.绥远建设季刊,1932(12).张永江.清代藩部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民族出版社,2001.陈杰,等.干旱地区草场荒漠化及其评价J.地理科学,2000(2):176-181.清水河厅志M.中国方志丛书本.中国台北:成文书局,1983.谢再善.伊克昭盟七旗志略J.西北论衡,1942(6).妙观斋.塞北漠南汗漫录J.地学杂志,1921(9-10).飞航.察省牧民流落状况及其挽救的办法J.蒙藏周报,1930(58).22hingHouse.Allrightsrvstrwd.htlwww.eiikinei1994-20HChinaAcademicJourrulElectronicPublishingHomeLAllrigliLnsemd.htt|KtfwwwCii23ni2022hingHou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