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诗经芣苢教案这是诗经芣苢教案,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诗经芣苢教案第1篇教学目的:诗经两首教案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2、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重章复唱。3、体会两诗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教学重点:赋、比、兴手法的理解。教学难点:重章复唱手法的作用。教学时数:2教时(第一教时伐檀,第二教时硕鼠)第一教时:教学目的: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2、学习“兴”用法及重章复唱。3、体味古代奴隶们对奴隶主的不满情绪。教学重点:“兴”用法的理解。教学难点:重章复唱作用。教学步骤:一、激疑导入:1、清赵翼诗论2、“风骚”及诗经3、现实主义源头代表及课题伐檀二、范
2、讲示例:1、正音范谦:音变。异读。误读。2、串讲第一章并口译。3、研读第一章:层次结构划分。试拟目标题。起兴句及“兴”。朗读及重音、节奏。试述现代文场面。三、师生同讲:1、对应词理解。2、重章复唱的理解。3、复读及背诵指导。4、再读全诗及中心概括。四、作业布置:1、与“不素餐兮”的“素”词意相同的一项是()A、安之若素;B、素昧平生;C、尸位素餐;D、素不相能。2、理解下列句子的修辞。(1)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穷鬼们还能闹成个大事情。(2)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3、课外理解。(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3)高岸为谷,深谷为陵;(4)嘤其鸣矣,求其发声。
3、4、背诵全诗。5、书后作业第一题。第二教时:教学目的:1、理解诗经常识赋、比、兴。2、归纳诗经诗歌特点。3、了解现实主义方法在两首诗中的体现。教学重点:“比”手法理解及诗经诗歌特点。教学难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诗经中的体现。诗经芣苢教案第2篇教学设想这三首诗都是诗经中的名篇。,由于年代久远,学生理解起来有飞定困难,因此,首先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每首诗的重点字词,并在此基础上,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方法。注意理解要和读结合起来,以读带动理解,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觉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背诵全部诗歌。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可以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引入新课。在水
4、一方是一首电视连续剧插曲,是根据蒹葭改写而成的。二、介绍诗经1、学生自行阅读课文注释,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情况。2、教师补充:诗经)最早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开始尊之为“经”,此后才称为诗经。风也称为国风),包括周南、召南、卫、王、郑、齐、魏、唐、秦、陈等15个地区的民间歌谣,共106篇,多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多是贵族作品。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等,共40篇,多是奴隶主贵族祭祀神明的乐歌。诗经的内容丰富,它全面地反映了西周时代社会的面貌,特别是国风和小雅,很富有现实精神。它们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描绘了人民的婚姻、爱情和劳动生活,表达了人民追求自由幸福生活
5、的愿望和要求,具有较强的思想和文学价值。诗经中的诗,句式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唱的手法,并大量采用赋、比、兴的手法,语言丰富多彩、朴素优美,音节自然和谐,很有艺术感染力。三、朗读课文疏通阅读障碍1、教师范读课文,或者听朗读带。2、解决课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1)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掌握部分字词的读音。(2)教师补充强调:雎鸠窈窕参差伊人鸡栖于桀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分别朗读这三首诗歌。四、学习第一首关雎1、男生齐声朗读这首诗。2、理解。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知其大意,然后教师帮助解决其中部分重点字词。补充:(1)参差:长短不齐。(2)悠哉;思念绵绵不断。(3)辗转反侧:翻来覆去。辗转,来回转动;反侧
6、,翻覆。此处可以结合“课后练习三”进行理解。3、探究。要求学生思考:(1)这首诗是怎样抒发男主人公的相思之情的?(2)这首诗中有大量的兴句,想想这些兴句对表达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后明确:(1)首章四句,写男子爱慕和追求一个温柔漂亮的女子,想和她结成配偶。次章八句,写男子对女子相思到“寤寐求之”的程度。当“求之不得”时,则是“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他的思念之情达到了高潮。末章八句,写男子因相思出现幻觉,仿佛同那个采荇菜的女子结成了美满姻缘,表现出求而得之的欢乐。诗篇反复吟唱男子对女子的思恋、追求过程,反复表现女子采荇菜劳动的勤劳善良形象,感情炽热、纯真,体现出民歌朴实清新的风格。(
7、2)首章以雎鸟的成双和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应配君子的联想。次章以荇菜的左右无方,随水而流,兴起淑女之难求。末章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起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正是运用了兴的手法,诗歌将人物内心的感情较好地揭示出来了。4、背诵全诗。五、学习第二首兼葭1、女生齐声朗读这首诗。2、理解。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知其大意,然后教师采用学生提问的方式解决其中疑难字词。3、探究。要求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1)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著的爱情追求的?(2)请仔细思考体会:这首诗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仅仅是换了几个词语,你认为这样写是否重复?为什么?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学生讨论后明确:(1)一是从
8、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全诗回旋三叠,反复歌咏。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虽然在大河上下反复寻求,可望而不可即,欢晤受阻,仍然神魂颠倒,执著专一。二是注意景与情的结合。全诗情调凄婉动人,已经朦胧深邃。苍苍的芦花,露结的白霜,茫茫的秋水,曲折的河流,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而又见之无踪的伊人这一切都与诗人的彷徨失望和执著追求融为一体。(2)并不重复。4、请学生快速阅读“课后练习三”,参照这一习题翻译关雎的形式,自己选取蒹葭)中的任一章节,翻译成现代诗歌。注意,这道题目难度很大,因此,在学生解答时,教师要作出适当的指导。对于学生所写的,注意肯定
9、其中写得好的句子既可,并不要求全篇都必须写得很精彩。要以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理解为目标。5、背诵这首诗。六、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这两首诗歌。诗经芣苢教案第3篇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和四言诗的特点。2.赏析诗歌使用的动词妙处及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3.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使用的动词妙处及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山野里沟埂渠洼上遍地生长的车前子,在上古农耕时代传给我们的画面里,是欢快舒畅的歌韵在它的小小的淡绿叶面上跳动的音符。不管芣苢周南是农女劳作时自做的农事歌,还是婚嫁女在田间唱的祈子曲,那种人和
10、自然的对唱,那种轻灵粗旷的音韵,在这样素净的诗里流淌。清人方玉润诗经原始云:“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馀音袅袅,若远若近,若断若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二、关于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伴读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
11、蔽之,曰:思无邪。”“不学诗,无以言。”诗经六义“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包括十五“国风”,即十五个地方的民间歌谣。“国风”保存了大量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这部分诗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感受和深刻认识。是诗经的精华部分。伴读 诗经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十个字概括: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雅诗的内容多描写统治阶级的日常生活,常用在宴会
12、歌舞中。分“大雅”和“小雅”。伴读 有一副精绝的对联:三星日月光,四诗风雅颂。知道为什么叫四诗了吗?颂诗的内容多是歌颂周王朝祖先的“功德”,常在宗庙祭祀时演出。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诗集传:“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邶风 击鼓所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很直接、很热烈地将自己的爱情誓言表达出来。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魏风 硕鼠通篇用比。兴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如周南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作品特色
13、“四言诗”指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的诗体,是中国汉代以前通行的诗歌形式。诗经是这种诗体的代表。四言诗四字一顿,节奏鲜明,简单明快,单纯而有天籁的意味。但是,因为节奏过于短促,缺少内部变化,也显得有些呆板,不适于表现日益复杂的生活和情感。四言诗盛行于西周。春秋时期以后,四言诗逐渐衰落,但仍有不少诗人写作四言诗。如东汉末年的曹操父子,魏末的嵇康,西晋的陆机、陆云,东晋的陶渊明等。同时,也出现过若干佳作,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 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人们至今吟诵不绝。三、写作背景西周取代殷商,政治、经济制度发生巨大变革,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
14、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的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周南”指周王城以南的地方,也就是西周王城镐京及东周王城洛邑以南,直至江汉流域和淮河流域等地。该地的歌谣中正平和,历来被认为是“正风”的典范,故作为诗经的首章。芣苢是周代人们采集野生植物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四、解题:芣苢即车前草,多年生草本,高2060厘米,全体光滑或稍有短毛。根茎短而肥厚,着生多数须根。荒地或路旁常见,分布几遍全国。嫩叶可食,有些地区用作饲料;全草与种子都可入药,能利尿、清热、止咳。伴读 有种说法,先民们认为芣苢主子,采芣苢可以满足妇女们多子多孙的愿望。五、句意理解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人们呼朋引伴,一
15、起去采芣苢。前两句表现出发时兴致盎然的样子,后两句则流露出将要采到芣苢时的喜悦心情。“采”“有”,是对采集的一般性描述。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具体描写用手摘取芣苢的动作。“掇”是用手指摘取嫩小芣苢,“捋”则是把长势茂盛的芣苢从茎上成把地取下。两个简单的字不仅写出了芣苢的不同长势,而且还使人想象出人们采摘时娴熟的技巧和忙碌的场景。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具体描写用裙襟兜取芣苢的动作。“袺”和“襭”两个字写出了人们采摘动作的敏捷灵巧。人们采摘芣苢越来越欢,越来越多,于是用裙襟来兜。六、主旨归纳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
16、心情。开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也从这一过程表现出来。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七、合作探究:1、芣苢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更换。2、这首诗歌虽然简单,但细节描写非常典型,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有什么
17、效果?试结合诗歌加以分析。 展现了特写式的劳动动作美。这六个动词,每一个都抓住了采摘过程中最精彩的环节,每一个动作就如同摄影里的特写,让人清晰难忘。劳动者从日常的劳动中发现美,并吟出了一首热情洋溢的诗歌,这说明在他们看来,劳动不是枯燥乏味的,也不是简单麻木的,而是充满乐趣的。 展现了内容丰富的劳动过程美。诗歌通过六个独立的动作合成一套完整的动作,看起来层层递进、有条不紊,非常流畅,如行云流水。当几个独立的动作聚在一起进行系统内部优化之后,采摘的过程就变成了一场用肢体表达艺术的活动,把日常的劳动升华成行为的艺术。先民对劳动的熟练程度,给人一种游刃有余的美。原本生长于郊野的车前草,经过劳动者的几道
18、工序就成了盘中餐或者是药,是对先民改造力的生动体现。 体现了先民快乐幸福的生活感情。采摘芣苢的人是当时的劳动者,即生活在下层的平民。周朝实行“井田制”,劳动人民生产所得的很大部分要上交给贵族阶层。再加上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物质的需求也仅仅是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能保证最基本的吃穿需要就是最大的幸福。但是留给自己的粮食是有限的,人们也会采摘野菜来补充。芣苢既是有食用价值的野草,也是能治病的药材。因此,当人们看到既能填饱肚子又能治病的芣苢,心情是愉悦的、欣喜的。人们看到了生存下去的希望,于是哼着这首歌,将草丛中的芣苢采了又采。因为这样的劳动成果是属于自己的,所以人们唱的歌谣是让人感到快乐幸福的。
19、八、赏析写法1、赋的手法本诗直接描写采摘芣苢的劳动,从劳动开始到结束,没有交代劳动者、起因、地点、环境、结果,没有刻意创作的意识,直接吟唱劳动的主题,就事唱事。2、重章叠句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本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字交替变动,其余全是重叠,看似单调重叠复沓,实则别有韵味。“采采”是一重叠词,“采采芣苢”“薄言 之”反复咏唱,产生简洁明快、回环往复的韵律感,有音乐之美。这种回环往复的节奏又与反复的劳动动作和劳动效果谐和一致,形成融合无间、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3、丰富的想象空间这首诗只写了采摘芣苢的过程,却没有交代采摘的背景
20、、人物及行为动机等。主体的模糊性使这些空白留给读者丰富的审美空间和解读空间。于是,细节中的蛛丝马迹就激发读者进行揣摩并加以想象,然后创造出更具体形象的美。读罢诗歌,人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三三两两、三五成群的女子,在平原旷野上你追我赶、群歌互答,同时又不忘采摘芣苢的欢快劳动场景。九、拓展延伸(1)请指出下列诗句分别运用了赋、比、兴的哪种手法。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答案兴比赋比兴(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日耕者苏辙阳气先
21、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迟。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纷纭政令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注】 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请对颈联作简要赏析。答案用妇子前来探看和取悦,侧面表现农家耕作的繁忙;运用拟人的修辞格,描绘了鸟儿上下翻飞相随的情景,渲染了温馨和欢快的氛围,并为后面的议论作了铺垫。十、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2、阅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分析其表达的思想情感。附:板书设计:起:人们出发去采摘芣苢扬:采摘芣苢的动作描写 劳动的热情和欢乐收:芣苢越采越多的情景诗经芣苢教案第4篇教学目标:诗经教案设计1、了解关于诗经
22、的基本知识。2、反复朗诵诗歌,理解诗歌中蕴涵的思想感情。3、揣摩体会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教学重点:1、反复朗诵诗歌,并能背诵诗歌。2、理解诗歌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学会鉴赏诗歌。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阅读其中的诗篇。教师:掌握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阅读其中的诗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三到四名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诗经。2、教师补充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汇集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中的作品都是在周武王灭商以后产生的。周颂的时代最早,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描写农业生产的诗歌
23、。大雅祭祀和宴会的乐歌居多,也有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内容一部分与大雅相同,一部分跟国风相同,其中有不少好诗。国风是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篇)”。二、整体感知1、关雎、蒹葭在诗经中的地位。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诗歌所表达的感情质朴、真
24、率,千年后读起来,还是那么清新动人。蒹葭属于秦风,是三百篇中抒情的名篇,它独标一格,与其他秦诗大异其趣,绝不相类,是一篇玲珑剔透缠绵悱恻之作。2、教师范读教师范读诗歌,用以感染学生。范读之后,再一句一句地领读,使学生能读得比较顺畅,从而贯通诗意。3、学生齐读诗歌,深入领会诗意。三、研读赏析精读关雎,思考下列问题:1、诗歌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诗歌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2、全诗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几章?明确:可分为三章。首章见物起兴,直写自己的爱情和愿望。次章写自己的寤寐不忘。三章写愿望实现时的欢乐之情,实际上是向往之辞。3、诗歌主要
25、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明确: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四、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这两首诗2、预习课后练习三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分小组背诵诗歌,教师抽查。二、研读赏析精读蒹葭,思考下列问题:1、全诗三章,每一章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共同特点?明确:每一章都是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2、诗歌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明确:“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
26、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3、诗歌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在感情的表达上有什么作用?明确:诗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基本相同,也极为单纯,写古今中外“永恒”的题材,男女恋爱。而且仅选取一个特定的场景:在那么一个深秋的清晨,有位恋者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恋的恋人,如此而已。但作品给予人的美感却非常丰富,使表达的感情愈来愈强烈。也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三、拓展延伸1、关雎和蒹葭在风格和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关雎一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内墙抹灰工程劳务分包合同
- 劳务外包员工合同
- 项目会议记录与总结报告
- 旅游公司客户行程中意外事件处理协议
- 矿山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合同
- 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建设与运营方案设计
- 环保科技创新中心合作协议
- 个人茶园承包合同
- 蔬菜基地土地承包合同
- 境外投资项目银行贷款合同
- 初二地理中考复习备考策略与计划
- (完整word版)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
- GB/T 5465.1-2009电气设备用图形符号第1部分:概述与分类
- 2023年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数学)试题库含答案解析
- GB/T 39399-2020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测量型接收机通用规范
- 黔2022-T122 磷石膏砂浆喷筑复合墙标准图集 第1部分:轻钢龙骨-磷石膏砂浆喷筑复合墙体
- GB 29444-2012煤炭井工开采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 CAPP教学讲解课件
- 精细化学品化学-绪论课件
- 第四章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课件
- 中国哲学史(新)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