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反思简短这是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反思简短,是优秀的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反思简短第1篇清平乐黄庭坚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一.作者简介:(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豫章、洪州为南昌旧称)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三宗之一。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
2、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 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有山谷词又名山谷琴趣外篇。二.写作背景: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所选是一首悼春词。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三.词的赏析: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词人为什么
3、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关键词在于“寂寞”。“寂寞无行路”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惜春伤春之情寄寓其间。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春天以生命。3.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春无踪迹谁知?”这说得更明白、更令人失望。“留春,春不住”,春天依然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但作者情绪马上一转,因为人虽不知春去了哪里,但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
4、的黄鹂倒像是知道呢。4.“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黄鹂用清脆圆转的歌声回答我,可谁能听懂它唱的是什么? 留给词人自己的,只是满腹的惆怅。一阵风起,卷走那凋谢的蔷薇花瓣句中所写之景已暗示初夏到来,晚春将逝。读至此处,读者方明白作者并非不知春去了哪里,只是惜春深情使他不忍心说破而已。写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终于无奈地认识到:春天,确实回不来了。5.结合全词分析所使用的层深手法。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6.你认为本词构思中最有境界(趣味)的词句是哪些?请简单
5、赏析。“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欲唤春归来同住的奇想,有童稚的天真,唯其“稚”,故艺术地强化了诗意的穿透力。向黄鹂询问,而黄鹂无语,且因风而逝。又一童话的联想,传达出一个永无答案之谜。暗示伤春的永无慰藉,表现出伤春是人类终极烦恼这么一个主题。有情与无情的对立和童趣的想象与联想,是此作美学魅力的源泉;精心地捕捉形象并人情味地加以表现,是此作成功的奥秘。四.词的特色:A平淡朴实 ,委婉含蓄。B构思新奇巧妙。C多转折而层层深入。五.诗意赏析这是一首惜春词,表现作者惜春的心情。上片惜春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下片惜春之无踪影可以追寻。用笔委婉曲折,层层加深惜春之情。直至最
6、后,仍不一语道破,结语轻柔,余音袅袅,言虽尽而意未尽。作者以拟人的手法,构思巧妙,设想新奇。创造出优美的意境。上片开首两句“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以疑问句,对春的归去提出责疑,春天回到哪里去了,为什么连个踪影也没有,一个“归”字,一个“无行路”,就把春天拟人化了。“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两句,转而询问有谁知道春天的去处,要让他把“春天”给叫喊回来。这是一种设想,是有意用曲笔来渲染惜春的程度。使词情跌宕起伏,变化多端。下片过头两句,把思路引到物象上,“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既然无人能知道春天的去处,看来只好去问黄鹂了,因为黄鹂是在春去夏来时出现,它应该知道春天的消息。这种想象
7、也极为奇特,极富情趣。后两句“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这是对现实的描述。上面想象春天踪迹,也许黄鹂可以知道,然而嘤嘤鸟语,谁人能解?它不过也是自然中的一小生物而已,仅看一阵风起,它便随风飞过蔷薇花那边去了。于是春之踪迹,终于无法找寻,而心头的寂寞也就更加重了。词中以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全词构思新颖委婉,思路回环反复;笔情跳脱,风格清奇;语言轻巧,淡雅饶味;有峰回路转之妙,有超轶绝尘之感。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反思简短第2篇清平乐黄庭坚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
8、因风飞过蔷薇。一作者简介:(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豫章、洪州为南昌旧称)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三宗之一。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 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 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有山谷词又名山谷琴趣外篇。二写作背景: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
9、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所选是一首悼春词。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三词的赏析: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关键词在于“寂寞”。“寂寞无行路”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惜春伤春之情寄寓其间。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
10、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春天以生命。3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春无踪迹谁知?”这说得更明白、更令人失望。“留春,春不住”,春天依然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但作者情绪马上一转,因为人虽不知春去了哪里,但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黄鹂倒像是知道呢。4“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黄鹂用清脆圆转的歌声回答我,可谁能听懂它唱的是什么? 留给词人自己的,只是满腹的惆怅。一阵风起,卷走那凋谢的蔷薇花瓣句中所写之景已暗示初夏到来,晚春将逝。读至此处,读者方明白作者并非不知春去了哪里,只是惜春深
11、情使他不忍心说破而已。写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终于无奈地认识到:春天,确实回不来了。5结合全词分析所使用的层深手法。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6你认为本词构思中最有境界(趣味)的词句是哪些?请简单赏析。“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欲唤春归来同住的奇想,有童稚的天真,唯其“稚”,故艺术地强化了诗意的穿透力。向黄鹂询问,而黄鹂无语,且因风而逝。又一童话的联想,传达出一个永无答案之谜。暗示伤春的永无慰藉,表现出伤春是人类终极烦恼这么
12、一个主题。有情与无情的对立和童趣的想象与联想,是此作美学魅力的源泉;精心地捕捉形象并人情味地加以表现,是此作成功的奥秘。四词的特色:A平淡朴实 ,委婉含蓄。B构思新奇巧妙。C多转折而层层深入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反思简短第3篇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 2、扣住作品意象分析作品,评价作者的思想与心理资料链接: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第六子。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
13、封违命侯。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后主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国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后主本有集,已失传。现存词四十四首,其中几首前期作品或为他人所作,可以确定者仅三十八首。 此词一说系后主乾德四年(966)其弟从善入宋久不得归,因思念而作。整体感知:这首词是如何抒发愁思的?请具体阐述合作探究:1、 词中梅花形象是怎样的?诗人的形象又是怎样的?这两者有何联系,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2、词的最后两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经典名句: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临时员工派遣协议范本
- 2025年借壳上市交易合作协议
- 2025年仓储干果坚果保管合同
- 2025年售房合同解除协议
- 2025年死因赠与合同的咨询平台
- 2025年食堂食材采购与社区支持农业合同范本大全3篇
- 2025版生物质木屑颗粒燃料买卖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不动产抵押担保物业管理合同样本3篇
- 2025版微股东众筹入股协议书-新能源开发项目专用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科研实验室租赁合同租金调整与设备配置补充协议
-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 2023年四川省绵阳市中考数学试卷
- 南安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各乡镇、街道分布情况登记清单(表五)
- 选煤厂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项目前期选址分析报告
- 急性肺栓塞抢救流程
- 《形象价值百万》课件
- 红色文化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十
- 中医基础理论-肝
- 小学外来人员出入校门登记表
- 《土地利用规划学》完整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