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九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中考复习ppt_第1页
湖北九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中考复习ppt_第2页
湖北九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中考复习ppt_第3页
湖北九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中考复习ppt_第4页
湖北九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中考复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湖北九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中考复习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并评析其思想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结合近几年湖北省各地市的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来看,对于文言文阅读的考查,题型有客观题和主观题。命题的范围如下: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准确判断文言句读,理解文章基本内容;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常见虚词(之、其、于、以、而等)的基本用法;能根据语境翻译文言句子;能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做出评价。(黄冈)【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2、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选自三峡)【乙】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

3、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注释】第:房屋,宅子,家。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曩:以往,过去,从前。文言实词考情搜索:孝感、黄石、黄冈、恩施【思路点拨】所考查的四个实词中,涉及到课内文言文三峡中的两个实词均为课内重点所学,难度不大;另外两个虽出自课外篇目,但联系上下语境,并根据对整个句子的理解,对照推断该单个词语的意思难度也不大。A项中的“阙”通“缺”,是“中断”的意思;B项中“引”是“延长”的意思;C项中“酌”是“饮酒”的意思;D项中的“越”是“经过,穿过”的意思,所以根据上下文语境,也不难判断出“绝”是“横渡”的意思

4、。【参考答案】(1)通“缺”,中断(2)延长(3)饮酒 (4)横渡常见问法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如黄冈T23;恩施T22)2下列句子加点的词在文句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如黄石T9)3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如孝感T10)解题技巧1扩词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注意扩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2积累法。即注意积累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特殊现象。3揣测法。即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上下语境推断语义。这种方法切忌脱离文本,随意猜测。文言虚词考情搜索:孝感、黄石、黄冈【思路点拨】可以先翻译整个句子,再根据句子含义判断虚词的意

5、思及用法。A项中的“或”分别为:有时/或许,也许,表委婉语气;B项中的“故”分别为:所以/学过的知识;C项的“虽”均为:连词,即使;D项中“之”分别为:代词,代指甲翁/到、往。【参考答案】C常见问法选出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如黄冈T24)解题技巧1归纳整理。将初中阶段重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整理,识记背诵。(详见本书背记手册“文言文必考虚词及例句集录”)2句意分析。结合语境、上下文和整个句子的含义,在总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来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3交换代入。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可以先将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代入句子去理解,然后将其中能确定

6、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另外一句,看句子是否讲得通,以此来筛选答案。句子的朗读3(真题T25)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思路点拨】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对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所以,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做出相应调整。通读全文之后,不难发现“何老之有”前很明显需要断开;题干中有“断两处”的明确要求,所以再分析语境(上下文之

7、间)的关系,可知“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和“今吾辈方逾六旬”之间是递进关系,所以中间也需断开。【参考答案】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题型一:断句(断在标点符号处)解题技巧首先要读文段,通文意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把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此时切勿动手断句,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2)注意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3)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加以推断。题型二:划分句中的朗读节奏(停顿)解题技巧1主谓之间、谓宾

8、之间、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如“先帝/不以臣卑鄙”。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如“至于”“夫”“若夫”“盖”“且”等。3句首关联词语、承前的指示代词后要停顿。如“若”“而”“然则”“故”“是故”等。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5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如“今齐地/方千里”“今/天下三分”。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如“人不知/而不愠”。7有省略成分或倒装的地方要停顿。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9古人的姓、名、封号、缢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等的后面要停顿。上述只是停顿的基

9、本规律,不应生搬硬套,而应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地理解句意后灵活运用。句子翻译考情搜索:孝感、黄石、黄冈、恩施4(真题T2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2)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思路点拨】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注意译准关键词,如(1)句中的“清荣峻茂”是“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的意思;(2)句中的“自”是“从”的意思;“至”是“到”的意思。【参考答案】(1)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趣味无穷。(2)从太阳出山(早晨)开始登山,到傍晚时,

10、(他们)已经到半山腰了。【针对训练】(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2)山峦为晴雪所洗。(被动句)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3)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之主谓倒装)你实在太不聪明了。(4)何陋之有?(倒装句之宾语前置)有什么简陋的呢?(5)马之千里者。(倒装句之定语后置)日行千里的马。(6)能谤讥于市朝。(倒装句之介宾结构后置)能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7)旦日,客从外来,与座谈。(省略句)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同(他)坐着谈话。(8)如太行、王屋何?(固定句式)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知识放送1基本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直译为主,意

11、译为辅。抓关键词。一定要翻译出句中的关键字词。2基本要求:信:要忠于原文的内容,不随心所欲,抛开原文,凭空编造。达:要通顺流畅,不要使句子文白夹杂。雅: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在准确传达原意的基础上,尽量使语句生动优美。3特殊文言句式: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被动句。一是用“于”“为”“为所”“见”等标志词表被动;二是没有被动词,隐含被动义,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倒装句。常见的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

12、置和介宾结构后置四种。省略句。常见的是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有时也省略数量词和定语等。固定句式。如“不亦乎”“得无乎”“如何”“然则”等。解题技巧1对。对译,逐字逐句落实。2换。用现代词语替换文言词语。3留。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4删。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5补。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6调。调整语序。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考情搜索:孝感、黄石、黄冈、恩施5真题T27(1)三峡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_、_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思路点拨】把握文意和理解内容的题目,首先必须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

13、丽的景色。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突出山连绵不断(山多)的特点;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突出山高(隐天蔽日)的特点。【参考答案】连绵不断(山多)隐天蔽日(山高)6(原创)请给【乙】文拟写一个标题。【思路点拨】首先,阅读选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在理解选段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提炼信息。记叙类文章,要明确“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结果如何”;写景类文章,要指出是什么景色,有什么特点。最后组织好语言,加以概括即可。【乙】文中主人公是“二翁”,主要事件是“登泰山”,所以标题可拟为“二翁登泰山”。【参考答案】二翁登泰山常见问法1本文以为线索,按的顺序

14、,描绘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2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作者认为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请用自己的话概括)。4请根据提示,填写表格中对应的内容。解题技巧1阅读文段,把握主要内容。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作者的看法等。2分析题目,锁定答题区域。反复阅读相关文字,找准答题的切入点,仔细分辨,弄清原文内涵,琢磨内容要点,分辨哪些语句吻合题干所涉及的内容。3联系全文,整体分析。站在全文的高度综合理解文章的主旨,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整体分析,从文中提取重要信息,从而探究出问题的答案。4抓住要点,语言简练,观点明确,结构完整,表达充分。拓展延伸考情搜索:黄冈;孝感;孝感7真

15、题T27(2)【乙】文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_。【思路点拨】【乙】文讲述的是两个六十余岁的老翁不以年老而互勉登泰山的故事,表现了一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困难,取得胜利。【参考答案】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困难,取得胜利。知识放送1议论评价型:对观点进行简要的阐述。2启示感悟型:谈从文中得到的启示和感悟等。3建议献策型:针对某种现象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措施。4形象分析型:分析、评价人物形象等。解题技巧1理解内容,把握主旨。要注重对题干所给材料的解读,把握主旨,并找出材料与阅读文章的共同

16、点,然后紧密结合文章进行拓展与延伸。2联系生活实际,对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或文学形象等重要信息进行筛选,形成自己的理解。3语言简洁明了,通顺流畅。(恩施)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

17、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重点句、段赏析考情搜索:孝感;孝感、恩施;8(真题T21)第段写游鱼和潭水。描写游鱼,除了正面描写,还采用了_的手法,写出了游鱼的自由快乐,表现了作者快乐的心情。描写潭水,抓住了潭水_的特点。【思路点拨】首先,应仔细分析题目要求,明确答题区域,也就是文章第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从正面描写游鱼的形神姿态以及潭水的空明澄澈(清澈);“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采用定点特写、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作者的欢悦心情。【参考答案】定点特写或动静结合清澈常见问法1本文采用了的写法,写出了,表达了。(如恩施

18、T21;黄冈T31)2选文善于运用极为丰富精炼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如就十分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孝感T11,D项)3这两篇文章各自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都记叙了,运用相同的方法塑造出不同的人物形象,从而揭示了的原因。认真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填写下面表格。(如恩施T21;黄石T10)4请对选文中画线的句子进行评析。(如恩施T22)知识放送1修辞手法:比喻:形象生动,化实为虚;拟人:使事物人格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启发人联想,生动有趣;夸张:突出、鲜明地表现事物;对比:把与进行对比,突出的特点;排比: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设问:开头设问,带动全篇;中

19、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反问: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解题技巧1看清题目设问,锁定答题区域。如题干没有直接给出明确的赏析角度,可从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任一角度赏析。如题干直接给出赏析角度,就按照题干要求作答。3把握整体构思。找出文章所用的写作方法后,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运用不同艺术手法的好处。体会情感考情搜索:黄冈、恩施;孝感、黄石9(真题T22)作者游览小石潭过程中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简析其变化原因。【思路点拨】本文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的优秀山水游记。小石潭的石头形状奇特,再加上古树翠蔓的覆盖,使小石潭的全景清静、幽深。接着笔锋一转,由静写动,写潭中小鱼的形神

20、姿态,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处在极度的烦恼和压抑之中,但是离开了官场这一是非之处,寻得小石潭这一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给作者带来片刻的、短暂的欢乐。然而现实是严峻的,在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环境中,作者感到“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乐是暂时的,而凄怆是永恒的。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或许更能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因此形成了感情从“乐”到“凄(或:悲)”的大幅度滑坡。【参考答案】心情变化:由游览之初的“乐”到离去之时的“忧”或“悲”。变化原因:当时的柳宗元遭到贬谪,心情是悲苦的。游览山水本是为了排遣心中的抑郁之情,但这

21、种山水之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便会油然而生。解题技巧1确定文体,把握特点。“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果是写景状物的文章,要重点把握景物的特点和抒情性质的句子;如果是叙事性的文章,要注意了解事件发展的过程,深挖事件的意义;如果是议论性的文章,要综合其中心论点加以领会。2理解文章,把握内容。要善于从文中提取信息(主要观点、主要内容、中心句等),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3精读首尾,体会情感。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开宗明义”“卒章显志”“结尾点题”等。(孝感)【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

22、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节选)【乙】高祖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等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吾不如韩信。此三杰,吾能用之。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节选,有删改)【注释】高祖:指汉高祖刘邦。高起:高祖臣子。略:攻占。降:投降。天下:这里指刘邦的部属。子房:西汉名将张良。连:率领。把握人物形象考情搜索:孝感、恩施10(原创)读了【甲】文,你认为诸葛亮最可贵的精神是什么?【思路点拨】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评价分析。这类试题着眼于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要抓住文中人物的刻画方法,其次要懂得概括文中事件,围绕文章的主旨,从事件中把握人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