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肠道杆菌_第1页
第9章-肠道杆菌_第2页
第9章-肠道杆菌_第3页
第9章-肠道杆菌_第4页
第9章-肠道杆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会计学1第第9章章-肠道杆菌肠道杆菌第1页/共50页第2页/共50页第3页/共50页埃希菌族 埃希菌属 大肠杆菌 志贺菌属 痢疾志贺菌爱德华菌族 爱德华菌属 迟钝爱德华菌沙门菌族 沙门菌属 伤寒沙门菌 枸橼酸菌属 佛劳第枸橼酸菌克雷伯菌族 克雷伯菌属 肺炎克氏菌 肠杆菌属 产气肠杆菌 哈夫尼亚菌属 蜂窝哈夫尼亚菌 沙雷菌属 粘质沙雷菌变形杆菌族 变形杆菌属 普通变形杆菌 摩根菌属 摩氏摩根菌属 普罗威登斯菌属 雷氏普罗威登斯菌耶尔森菌族 耶尔森菌属 鼠疫耶尔菌欧文菌族本 欧文菌属 草原居民欧文菌菌族 菌属(菌种数) 代表种肠杆菌科中与医学有关的常见菌族和菌属第4页/共50页共同特征第5页/共5

2、0页第6页/共50页第7页/共50页第8页/共50页综上,对肠道杆菌的鉴定可总结为:(1)形态无特殊,难区分 ;(2)初步鉴定靠生化反应;(3)最后鉴定靠血清学反应。5.抵抗力: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6.变异性:S-R变异、耐药性变异等。第9页/共50页第10页/共50页一、生物学性状第11页/共50页二、致病性与免疫性第12页/共50页(二)所致疾病 1.机会感染(肠外感染):以化脓性感染和泌尿道感染最为常见。第13页/共50页菌株菌株作用作用部位部位疾病与症状疾病与症状致病机制致病机制ETEC小肠小肠旅行者腹泻旅行者腹泻;婴幼儿腹泻;婴幼儿腹泻;水水样便样便,恶心,呕吐,腹痛,低,恶心,呕

3、吐,腹痛,低热热质粒介导质粒介导LTLT和和STST肠毒素,大量分泌肠毒素,大量分泌液体和电解质;黏附素液体和电解质;黏附素EIEC大肠大肠水样便,继以少量水样便,继以少量血便血便,腹痛,腹痛,发热发热质粒介导侵袭和破坏结肠粘膜上皮质粒介导侵袭和破坏结肠粘膜上皮细胞细胞EPEC小肠小肠婴儿腹泻婴儿腹泻;水样便水样便,恶心,呕,恶心,呕吐,发热吐,发热质粒介导质粒介导A/EA/E组织病理变化,伴上组织病理变化,伴上皮细胞绒毛结构破坏,导致吸收受皮细胞绒毛结构破坏,导致吸收受损和腹泻损和腹泻EHEC大肠大肠水样便水样便,继以,继以大量出血大量出血,剧烈,剧烈腹痛,低热或无,可并发腹痛,低热或无,可

4、并发HUSHUS、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原性噬菌体编码溶原性噬菌体编码Stx-IStx-I或或Stx-IIStx-II,中断蛋白质合成中断蛋白质合成; A/E; A/E损伤,伴小损伤,伴小肠绒毛结构破坏,导致吸收受损肠绒毛结构破坏,导致吸收受损EAEC小肠小肠婴儿腹泻婴儿腹泻;持续性水样便持续性水样便,呕,呕吐,脱水,低热吐,脱水,低热质粒介导集聚性粘附上皮细胞,伴质粒介导集聚性粘附上皮细胞,伴绒毛变短,单核细胞浸润和出血,绒毛变短,单核细胞浸润和出血,液体吸收下降液体吸收下降 2.肠内感染(胃肠炎): 某些血清型可引起,与食入污染的食品和饮水有关,为外源性感染。第14页/共50页

5、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 (enterotoxigenic E coli,ETEC) 婴幼儿和旅游者腹泻的主要病原。症状从轻度腹泻到严重霍乱样腹泻。致病物质:A 定植因子 B 肠毒素(LT,ST)LT:亚单位与GM1神经节苷脂受体结合亚单位穿膜作用于AC腺苷酸环化酶ATP转化成cAMP, cAMP 水、电解质过度分泌,腹泻LT与霍乱肠毒素氨基酸同源性达75 ST的中间产物为cGMP1个A亚单位和5个B亚单位第15页/共50页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Enteropathogenic E.coli,EPEC) 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不产生毒素,通过黏附微绒毛破坏刷状缘,微绒毛萎缩而导致腹泻。Bfp介导的

6、疏松黏附 信号传导 紧密黏附素介导的紧密结合 肌动蛋白重排,微绒毛破坏有局限性黏附和弥散性黏附第16页/共50页肠出血性大肠埃希 (Enterohemorragic E.coli,EHEC) 出血性结肠炎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的病原.污染食品是感染的重要传染源.重要血清型为O157:H7 致病物质:菌毛和毒素 菌毛介导细菌与细胞结合 释放毒素VT B亚单位与宿主细胞特异糖脂受体结合 A亚单位使核糖体灭活,终止蛋白质合成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Eteroaggregative E.coli,EAEC) 引起婴儿持续性腹泻、脱水、偶有血便致病物质:毒素:肠集聚耐热毒素 黏附素:凝聚性黏附菌毛 第17页/共

7、50页大肠菌群大肠菌群 3个大肠菌群个大肠菌群/1L饮水饮水; 细菌总数细菌总数 100个细菌总数个细菌总数/1ml饮水饮水.三、微生物学检查第18页/共50页四、防治原则疫苗预防已在畜牧业领域中开展了广泛研究,尚无人类免疫疫苗。 抗生素治疗应在药敏试验的指导下进行。 尿道插管和膀胱镜检查应严格无菌操作。对腹泻病人应进行隔离治疗。 污染的水和食品是ETEC最重要传染媒,EHEC则常由污染的肉类和未消毒的牛奶引起,充分的烹饪可减少感染的危险。第19页/共50页菌弱菌弱。一、生物学性状第20页/共50页 有O和K两种抗原。O抗原是分类的依据,分为4群和44余血清型:A 群即痢疾志贺菌(S. dys

8、enteriae) B 群即福氏志贺菌(S. flexneri) 最常见C 群即鲍氏志贺菌(S. boydii) D 群即宋内志贺菌(S. sonnei)第21页/共50页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一)致病物质:侵袭力和内毒素,有的产生外毒素。n侵袭力:菌毛粘附于肠粘膜上皮细胞,诱导细胞内吞;n内毒素:肠壁通透性;破坏肠粘膜;肠壁植物神经;n外毒素:肠毒性;细胞毒性;神经毒性。Shiga toxin第22页/共50页第23页/共50页三、微生物学检查新鲜脓血便/肛拭及时送/暂用3%甘油缓冲水保存快速诊断分离培养荧光菌球试验协同凝集试验SS平板(无色透明小菌落)双糖培养基(生化反应)血清学反应(玻片凝

9、集)明确诊断第24页/共50页四、防治原则n隔离患者、彻底治疗;n口服减毒活菌苗;n磺胺药、氯霉素、青霉素、痢特灵等均有效。Handwashing after defecation is the best way to prevent the spread of shigellosis.第25页/共50页第三节 沙门菌属(Salmonella) 目前已发现2000多种血清型。对人致病的只有少数,主要是伤寒沙门菌和副伤寒沙门菌,引起肠热症。第26页/共50页一、生物学性状第27页/共50页KI双糖培养基第28页/共50页菌 名 动力 葡萄糖 乳糖 麦芽糖 甘露醇 蔗糖 硫化氢 吲哚 甲基红 VP

10、 枸 橼 酸 盐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 + /+ + 乙型副伤寒沙门菌 + + + 鼠伤寒沙门菌 + + + + 丙型副伤寒沙门菌 + + + + 猪霍乱沙门菌 + +/ + + 伤寒沙门菌 + + + + /+ + 肠炎沙门菌 + + + 常见沙门菌的主要生化特性第29页/共50页第30页/共50页二、致病性与免疫性第31页/共50页一一可可沙门菌,转变为无症状(健康)带菌者。沙门菌,转变为无症状(健康)带菌者。第32页/共50页伤寒和副伤寒杆菌小肠上部粘膜固有层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 胆囊-肠道-粪排菌皮肤-出血-玫瑰疹肾-尿肝脾-肿大骨髓-受抑制进入血液第一次菌血症第二次菌血症再次进入血液传染源

11、: 病人或带菌者。可通过污染的水或食物、日常生活接触、苍蝇与蟑螂等传递病原菌而传播。第33页/共50页n伤寒表现:u持续高热u表情淡漠、反应迟钝u玫瑰疹u肝脾肿大u相对缓脉第34页/共50页伤寒玛丽第35页/共50页(三)免疫性 病愈后免疫力较牢固,主要是特异性细胞免疫是主要防御机制。 胃肠炎的恢复与肠道局部生成sIgA有关。第36页/共50页伤寒和副伤寒 食物中毒 败血症第1周取静脉血 可疑食物 血第1-3周取骨髓液 呕吐物第2周起取粪、尿 粪标本SS平板生化反应血清学鉴定双糖发酵玻片凝集试验查抗原三、微生物学检查第37页/共50页肥达试验(Widal test) 用已知伤寒沙门菌菌体O抗原

12、和H抗原及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沙门菌和希沙门菌H抗原与受检血清做试管或微孔板定量凝集试验,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的试验。Georges Widal in 1896第38页/共50页正常值: 伤寒沙门菌O凝集效价1:80、H凝集效价1:160、副伤寒沙门菌H凝集效价1:80。 动态观察:若效价逐次递增或恢复期效价比初次效价4倍者即有诊断意义。诊断意义: O、H凝集效价均超过正常值,则肠热症可能性大;如两者均低,患病可能性小; O不高H高,可能是预防接种或非特异性回忆反应; O高H不高,可能是感染早期或与伤寒沙门菌O抗原有交叉反应的其他沙门菌感染。 少数病例在整个病程中,试验始终在正常

13、范围内。第39页/共50页第40页/共50页四、防治原则第41页/共50页第42页/共50页第43页/共50页第44页/共50页二、致病性与免疫性第45页/共50页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 (enterotoxigenic E coli,ETEC) 婴幼儿和旅游者腹泻的主要病原。症状从轻度腹泻到严重霍乱样腹泻。致病物质:A 定植因子 B 肠毒素(LT,ST)LT:亚单位与GM1神经节苷脂受体结合亚单位穿膜作用于AC腺苷酸环化酶ATP转化成cAMP, cAMP 水、电解质过度分泌,腹泻LT与霍乱肠毒素氨基酸同源性达75 ST的中间产物为cGMP1个A亚单位和5个B亚单位第46页/共50页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一)致病物质:侵袭力和内毒素,有的产生外毒素。n侵袭力:菌毛粘附于肠粘膜上皮细胞,诱导细胞内吞;n内毒素:肠壁通透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