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二章_第1页
教育学第二章_第2页
教育学第二章_第3页
教育学第二章_第4页
教育学第二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基本可以用“制约”与“促进”来描述,这突出地表明了二者间的对立统一。一般来说,社会决定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并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条件;而教育,则通过提高个体素质、培养人才反作用于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从人类发展的历程来看,二者的互动已经成为社会文明运动史的普遍规律。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教育与社会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即是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人口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发展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其实质是集中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教育作为国家的基本制度,直接受到政治的制约,形成了所谓的“政治”属性。 历

2、史上,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主要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是,古代社会,教育成为统治阶级的教化工具,成为政治的附庸,这时“教育完全从属于政治”;二是,近代以来,随着民主政治的兴起,教育摆脱了专制统治的奴役,加之学校教育系统的成形、教育制度的完善,形成了自身独立的地位,从此“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一、政治对教育的制约 (一)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教育的领导权是由一定政治制度决定的,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上经济 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使教育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就 一定要把教育的领导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统治阶级主要通过以下 几个方面来控制教育的领导权:(1)通过国家政权力量来控制教育的领导权。通过国

3、家颁布的政策、法令、法规等规定办学的宗旨和和方针,并用强制手段监督执行。同时,各级政府机构往往通过任免教育机构领导人和教师,从组织上保证这种领导权。(2)统治阶级利用经济力量来控制教育的领导权。如通过拨款、捐献教育经费等办法来控制教育的领导权。(3)统治阶级还利用思想和意识形态上的优势力量来影响和控制教育。如通过课程计划、教学指导纲要、教材内容、各种教育参考书、录像带、录音带等的审定,左右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二)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在一个社会里,要哪些人受教育,达到什么程度,受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结果如何,这都是由社会关系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力量决定的。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

4、会里,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依靠他们手中的政治权利,首先确定了剥削阶级子弟受教育的特权,而对广大劳动人民则实行愚民教育。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剥削阶级对教育的垄断自不必说,剥削阶级内部官家子弟入学尚需依官级品位高低而定学校类别,劳动人民受教育就更无可能。就是在标榜“自由、平等、博爱”和“教育机会人人均等”的资本主义世界,人与人之间政治经济上的不平等也客观决定了受教育权利和机会上的实际不平等。在社会主义国家,与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社会根本不同,新的社会关系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拥有着实际上的政治经济上的完全平等。因此,每一个社会成员也就真正享有着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广大青少年儿童入何种学校,

5、根本的原因不是看个人家庭的经济能力,社会职位的高低,而取决于个人的智力、能力、才学、兴趣、理想。由此可见,不同社会关系的社会便有着不同的受教育权的决定方式。 (三)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目的和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支配和主导着整个教育过程,体现着教育的阶级性与政治性,因而作为社会的政治制度,尤其是社会政治制度的决策力量,总会牢牢控制教育目的,使教育目的体现出统治阶级的要求,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 可以说,在一定社会,培养具有什么政治方向、思想观念的人,是由政治制度决定的。二、教育对政治的作用 一定性质的教育被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所定,同时,教育对社会政治制度又起着维护、巩固、

6、加强的作用。教育对政治制度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政治观点、意识形态,促使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教育也是宣传思想的工具。教育既可以通过学校这块阵地,通过师生的言论和行动,利用教材内容,向受教育者灌输一定的政治、哲学、道德等思想,形成一定的阶级意识与品质,同时,教育也能够利用社会上的一切宣传机构和媒介,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造成一定的社会舆论,对社会风尚、道德面貌以及政治思潮产生影响,借以影响群众,争取群众,从而达到维护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目的。(二)教育根据社会的政治需要,培养符合一定阶级需要的政治管理人才教育是培养人的工具。人不仅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而且是社会

7、的一员。在阶级社会里,无论哪个时代,无论哪个国家,掌握政权的阶级总是利用他们手中的权力掌握支配教育的优先权,利用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和道德去培养年轻的一代,以使他们具有统治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和知识技能,具备政府所希求的政治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应认识到,任何政权,在政治斗争和国家管理上都需要一批专门的人才。若要使社会主义政治实现民主化,国家在重大决策中实现科学化,就必须培养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和政治素养的政治人才,现任的领导干部也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文化素养。为此,需要办一些专门为培养政治干部或提高干部水平的学校。如我国的党校、行政人员管理学院与培训中心等。这些人员的选拔、培养或提高

8、对国家政治面貌有很大影响。对执政党来说,提高党员的文化素养和政治觉悟,也是提高执政党领导水平,使党制定的方针、政策得以贯彻的重要保证。这同样也要通过不同的教育才能实现。(三)教育通过制造和传播政治舆论和思潮,影响社会政治的稳定与发展 学校教育自古以来就是宣传、灌输、传播一定阶级的思想体系、道德规范、政治路线的有效阵地,对社会政治舆论和思潮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古代社会,教育始终是统治阶级愚昧人民的精神鸦片。现代社会,教育通过传播科学真理,启迪人的思想意识,提高人的民主观念,鞭打愚昧和落后,成为社会变革的内在动力。(四)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化 虽然一个国家的政治是否民主,是由该国的政体所决定的,

9、但与人民的文化水平、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也有密切的关系。 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因为只有具有民主意识的公民,才能建立民主的社会和民主的政体。 教育民主化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民主化是现代教育改革的目标,它表现为教育权力的平等和教育机会的均等。教育平等,作为一种实践运动,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推进社会政治变革的重要力量。作为教育民主化重要体现的全民教育,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重视。 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民主的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国民的政治素质,推动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和能力,通过提高领导阶层的文化素质促进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更重要的是民主教育本身的实践影响每个学生的心灵

10、,使他们在民主教育中增强民主的意识,使民主在一代人的心中开花、结果。第二节 教育与经济发展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一般而言是正相关的,即教育推动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又带动教育水平的提高。具体的说,经济发展以教育为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又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教育对经济的发展是长期的、潜在的和综合的,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专门的人才。 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互的,经济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教育也影响着经济的提高。一、经济对教育的制约 (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目的制定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社会通过教育所培养的人,一方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思想关系的体现者,是具有一

11、定的阶级意识和世界观的人;另一方面,教育所要培养的人,当他们进入直接的生产过程时,又构成了社会生产力的要素。生产力的发展,对人所提出的要求,也必然制约着教育培养人的规格。 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总是要求教育培养符合其特定规格要求的劳动力,而劳动力规格就成为某种教育的培养目标。 从教育的发展历史上看,我们的教育总是社会本位的教育,也就是教育总是强调满足于社会需求,因此,有什么样的政治经济制度,有什么样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教育就为其培养相应的符合需求的人才。(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教育规模既指各级各类学校受教育者的人数,也指各级各类教育的入学率和在学率。教育发展速度指各级各

12、类教育在校生的增长率和各级各类教育入学率、毕业率的增长率。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虽然要受到教育需求的影响,但最终是由教育供给决定的,社会可能为教育提供的资源是教育发展的条件和基础。 从一个社会来说,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经济不断增长,其各级教育入学率就会不断提高,较高一级教育的比重也会不断增大。从特定时期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教育发展水平也高,反之,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其教育发展水平也低。(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必定引起产业结构、行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变革,与此相应,社会对

13、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结构也会发生变化,进而引起各级各类教育的比例关系包括专业设置的比例关系的变化。 另外,社会生产力也是制约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更新,从而也要求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的不断调整与更新。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门类由少到多;二是教育内容越来越丰富和深化。(四)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促进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等所应用的物质技术设备和形式、方法,都是一定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其性质与水平、范围均是由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大改善了教学设备和

14、教学手段,特别是电化教育手段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如广播、电视、电影、电子计算机教学等。二、教育对经济的作用(一)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主要手段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是一种资本,人力资本收益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收益。人作为社会生活或社会生产的主体,从古代社会到现代社会,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没有明显的变化,但对文化素质的要求却逐步提升。古代社会,生产比较简单,生产中的技术成分较少,对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要求较低。大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这种状况。产业革命以后,随着机器大生产的发展,劳动复杂程度的提高,对劳动者具有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一些研究表明,一个受过

15、初等教育的工人可以使劳动生产率提高30;受过完全中等教育的工人在技术创造上的积极性,比没有受过同等教育而工龄相同的工人要多45倍。教育正是通过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不仅为生产发展提供了合格的工人,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经济发展的良好背景,这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 此外,职业和专业教育直接生产劳动能力,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力的支持。 普通教育与职业或专业教育的区别就在于,普通教育传授一般的文化知识,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职业和专业教育旨在传授从事某一职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技能,提高人的劳动能力。因此,“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而且劳动能力的提高,可使他们在直接的生产过程中提高对生产过程原理的理解程度和劳动技能

16、、技巧的熟练程度,提高新技术的运用能力和对生产的改造能力,提高技术的创新能力等。(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在学校教育中,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向学习者施加影响,促使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其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系列的活动基本上是通过班级教学这一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的,也就是在同一时间内向很多人传播科学知识,大大提高了知识传播的效率。 可见,通过学校教育所进行的科学知识再生产是一种扩大的再生产,它可以使原来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为更多人所掌握,并且不断扩大其传播范围。(三)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重要手段科学技术是人类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结晶,是人类不断积累、继承和创造的结果。在

17、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要得以传播,尽管有许多途径,但教育是最有效的途径。因为教育能够对科学技术加工改造,成为简约化的“精华”内容。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传播是一种高效的和扩大的再生产,它通过有效的组织形式和方法来缩短再生产科学技术所必须的劳动时间,它通过教师的传播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技术为更多的人所掌握,扩大了传播的范围。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他们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的不竭动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只是马克思所说的“一般的生产力”。所谓一般的生产力,是指科学技术通常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的、潜在的、可能的生产力。这种潜在的、可能的生产力要转化成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就必

18、需借助人的掌握,把科学技术渗透到物质生产过程中,发挥它的力量。而教育恰恰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是科技第一生产力由潜在性变为现实性的前提和条件。 教育能够生产科学技术,教育还能将科学技术这种一般的生产力转化 为现实的生产力,所以,教育还创造新的生产力。生产力的要素的变化,今天都与科技、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说,教育是生产力变化的“因”,生产力是教育发展的“果”。所以,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四)教育是发展、创造科学技术的重要阵地学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和发明,直接生产新的科学技术。欧洲在古希腊时期出现了科学研究和教学相统一的学园缪斯学院,它使古希腊的科学中心从雅典转移到

19、了亚历山大城。1775年,法国将巴黎科学院改组为法兰西学院所属的一个部门,使法国的的科学研究全部集中在高校,当时的法国科学技术成就跃居世界首位。美国的理工科博士有近一半在高等学校工作,美国的科学家被高等学校聘用的约占科学家总数的40%。美国的高等学校担负了全国基础研究的60%,应用研究的15%。1978年,美国基础研究共支出60亿美元,其中大学占了60%。美国的硅谷,中国的中关村,印度、日本等国都围绕高校建立了科技园区,快速实现研究成果的转化。第三节 教育与文化发展 教育历来与文化紧密相联。文化是教育发展的肥沃土壤和源泉,教育则又是文化丰富和完善的重要手段。 文化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

20、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生产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一般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价值观、规范准则、意义与符号、物质文化。 狭义文化主要指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思想道德、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宗教、社会习俗及制度规章等的复合体。 一、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一)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影响 1、文化传统影响教育内容构成。 文化传统典型地反映了民族文化特定的内涵。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创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文化传统又反过来塑造了不同的教育。 例如,各民族都把本民族语言作为教育内容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这充分反映了一个民族对其语言的固守和钟爱。 中国古代社会长期重农抑商、追求仕途的文化传统,导致教育内容主要

21、以社会典章制度为主,很少有自然科学和生产知识。 英国一向崇尚人文精神,即使今天,古典人文课程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2、文化传统影响着学校教育方法。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把读书和求教看成是获得知识、增长才能的最佳途径。所谓“书读千遍,其义自见”“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就是对读书和聆听先生教诲的具体写照。这种文化传统反映到教育上,学校便把教师的系统讲授看成是获得知识的最佳途径,把读书视为获得真知的惟一源泉,故而倡导“多教多得、少教少得、不教不得”。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注入也成为学校教学的主体形式。殊不知,人的知识的获得和才能的成长有着多种来源和途径,殊不知,教学除讲授以外,还有讨论、练习、参观、

22、实践等多个途径,殊不知,才能除知识以外,更离不开智力、技能、技巧、思想美德、审美情趣、身体素质等等。 3、文化传统影响着家庭教育导向。 中国自古便有读书求仕、望子成龙的文化传统,这种习惯的思维定势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很多孩子自幼在家庭中所受的教育主要的不是知识,而是行为导向。父母对孩子所进行的这些导向深刻地反映了社会文化的总体氛围对人的影响和制约。换言之,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必须承袭既有的文化。文化影响着家长,家长影响着孩子。(二)学校文化和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学校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学校中形成的特殊文化,体现的是社会背景下以学校为地理环境圈,由全体师生在学校长期的教育实践过

23、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及其规章制度、行为方式、物质设施等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其本质意义在于影响和制约学校内人的发展,其最高价值在于促进学校内人的发展。 学校文化对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而言,有着潜移默化的、深远的、持久的影响,事实上,学校文化已经成为潜在的教育内容,逐渐的内化为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知识和行为规范。 社会文化相对于学校文化是一种外在于教育的影响,间接的作用于教育。 其一,社会文化的进步促成人们更高的教育需求,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 其二,社会文化发展加强了社会与学校的联系。 其三,学校师生深受社会文化中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社会习俗、民族特

24、性等因素影响,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处处与之紧密相关。二、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一)教育具有传递文化和保存文化的功能 教育是保存文化的有效手段。文化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对前两种文化可以通过借助于物质实体,如各种名胜古迹、语言符号等把人类的精神以外在化的方式保存,但只有这种方式是不够的。因为一方面是这些文化的存在物还需要人的理解,另一方面,人类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尤其是民族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等,是不能通过物化的形式体现出来的,所以,无论哪一类文化的保存,都离不开教育对人的培养。教育成为文化保存的主要手段。 教育的文化保存和延续功能有两种方式: 其一是纵向的文化传承,表现

25、为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 其二是横向的文化传播,表现为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它以文化为中介,客观上起着文化的传承和文化的普及作用。正因为教育的文化传承和文化普及作用,才使人类积累的文化代代相传,并且由少数人传向多数人,由一个地域传向另一个地域。 教育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活动实现文化的传承。传递文化、培养人才是教育的基本职能,也是教育的本质所在。 自教育从人类的其他活动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以来,它就承担了文化传递的任务。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将人类积累起来的文化,经过选择、加工成教育语言和文字的形式,在与受教育者的共同活动中传递给受教育者。于是,上一代的文化被

26、传递到下一代,为他们所继承、接受、理解、掌握,成为他们知识经验的新成分。文化的传承在教育过程中得以实现。 由于学校教育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教育过程中的文化传递具有系统化、集中化、高效化等特点,因此,教育成为社会中传递文化的最重要的手段。 (二)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教育的文化交流是将文化从一个区域向另一个区域扩散,是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文化间的传播和交流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这是因为不同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不仅可以开阔人的视野,增进对不同文化的接触和了解,同时,在文化的交流中会诞生新的观点、智慧、理论,从而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所以,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是吸收异域文化精华,借助异域文

27、化发展阶梯发展自己的一条捷径。历史上,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途径有迁徙、贸易、教育、战争等,教育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 校际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主要方式有专家讲学、学术互访、参观考察、资料交流、毕业生工作等。互派留学生。招进来、派出去是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中国清朝末年开始留学生派遣,至现代及今天,留学生遍及世界各地。留学生接受了世界各国的先进文明,视野开阔,在中国步入现代化的道路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国际之间的文化教育交流与传播。主要方式有客座教授、专门考察、合作研究、学术会议、专家讲学、人员培训、资料互赠等。信息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即国际间传递学术信息的电子计算机网络系统。随着信息高速公

28、路在区域间、国际间的开通,异地同时接受教学信息和学术交流信息成为可能,也使上述四种文化交流活动更为便利。(三)教育具有创造和更新文化的功能没有文化的更新和创造,就没有文化的真正发展。教育激活文化的功能,最根本的体现就是对文化的创新。一方面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批判和融合,总是着眼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构建新的文化特质和体系,使文化得到不断地更新和发展。另一方面,教育要创造一种新的文化。教育创造文化有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直接途径是教育直接生产新的文化,包括新的作品、新的思想和新的科学技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知识的创造者,他们是新的

29、文化力的生产者。教师与知识的联系不只限于将知识转化为学生可接受或易于接受的形式,而且表现为通过科学研究创造知识。“教师就是研究者”,这是当代社会、当代教育对教师角色的新定位。教育创造文化的间接途径,也是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教育通过传授人类精致的文化,培养人的个性和创造力,并将这种创造性的人才输送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中去,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直接从事文化创造活动,从而使教育系统就像一个能量丰富的文化创造源,实现文化创造的“辐射”和“裂变”效应。第四节 教育与人口发展 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一定地区,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结构的人的总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口“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

30、丰富的群体。” 人口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口既有量的特征,又有质的差异,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数量的多寡、质量的优劣都同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人口数量与教育的关系 (一)人口数量对教育的影响 1、人口数量对教育经费的影响 2、人口数量对教育规模的影响 3、人口数量对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影响 4、人口数量对教育结构的影响(二)教育是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手段 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很多,发展教育是其中之一,而且被认为是长远起作用的手段。 一些人口学家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全体国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与人口出生率的高低成反比。 有人在拉丁美洲做过的有关调查表明:有工作的妇女生育率低于家庭妇女;有专业知识的妇

31、女生育率低于一般农村妇女;受过中等程度教育的妇女的婴儿死亡率低于文盲妇女。 在我国的有些调查资料中也反映出同样的倾向,即人口的平均文化程度越高,人口出生率就越低,反之亦然。 教育的发展和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为什么能起到控制人口增长的作用呢?其一,国家经济的发展,必然提高对劳动者的文化要求,从而刺激家庭对教育的需要,而家庭教育要求的提高必然增加抚养儿童的费用,这就能起到控制生育率的作用。其二,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使人们更容易理解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乐于支持政府计划生育的号召,他们比受教育较少的父母在保护环境生态平衡、有节制地利用资源、保证社会获得良好发展等方面,更具有责任心。其

32、三,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使人们更倾向于用现代的、科学的眼光看待传统的价值观和社会风俗,他们对生育子女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孩子能否健康成长,能否受到良好教育以及孩子的未来发展和事业成就上。就是说,他们主要关心的不是希望孩子给家庭增加多少收入和作为防老养老的经济保证,而是在孩子的未来发展上,因此也就不再为“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等观念所束缚。其四,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使人们往往更重视自身价值的实现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他们不愿意因多生育而耽误自身的发展和生活的美满。此外,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延长,男女结婚和生育的年龄一般会往后推移,而妇女结婚越晚,生育子女的数量一般会越少。教育程度的提高增加了妇女就业的机会,提

33、高了妇女养育儿童的难度。这些都使人们愿意控制人口的增长。 二、人口质量与教育的关系 (一)人口质量对教育的影响 人口质量对教育质量的影响表现为间接和直接两个方面;直接影响是指入学者己有的水平对教育质量的总影响;间接的影响是指年长一代的人口质量影响新生一代的人口质量,从而影响以新生一代为对象的学校的教育质量。 1、教师队伍质量对教育的影响 2、受教育者的素质对教育的影响 3、受教育者的家庭和社区环境对教育的影响(二)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基本手段 人口素质是由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三个方面的内容构成,它们都与教育息息相关。 人口身体素质是指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大脑的功能状况。它取

34、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先天遗传,二是后天的营养、保健和锻炼。 一般说来,受过较高教育的人,一般都容易掌握优生学和遗传学, 懂得近亲结婚以及各类遗传病对新生一代的 危害,能有意识地注意妇女孕期的保健卫生,尽量减少因用药不慎、疲劳过度、神经紧张等对胎儿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大大减少了先天愚型儿和先天残疾儿 的出生。近些年兴起的胎教,对胎儿的智力发展也有所帮助。 可见,教育在相 当大的程度上能为人口质量的提高把住出生关。此外,受过教育的父母对人类自身生命发展的客观规律了解和认识也较深,在安排个人及孩子的饮食起居、卫生和体育锻炼方面更能符合科学的要求,这对提高身体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对人口文化素质的影

35、响更为明显和直接,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育的好坏。 世界上通常用下列具体指标来衡量人口的文化素质:文盲率或识字率,义务教育普及和提高程度,就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每万人口中科技人员数,每万人口中的大学生数。显然,这些指标直接受制于教育。 人口思想品德的形成也依赖于教育,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教育环境就会培养出什么品质的人。 马卡连柯说过:“没有健全的教育环境而能养成真正可贵的品质的例子,我连一个也没有见过,或者反过来说,有了正确的教育工作而会产生堕落的性质,也是不会有的。” 因此,一个文化素质较高、文化氛围较浓的家庭以及良好健全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环境,对提高人口思想品德素质的作用

36、是不容忽视和低估的。三、人口结构与教育(一)人口自然结构与教育人口的自然结构包括人口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人口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人口集团(或群体)在某一时点上的人口年龄分布状况、各年龄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它可以表明人口发展类型和速度,反映劳动年龄人口和被抚养人口的比例等。人口总量中青壮年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重大,劳动力资源就相对雄厚。了解人口年龄结构对劳动力资源的管理利用和生产的合理布局有重要意义。由于各国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目前世界人口年龄结构的趋向之一是老年人口(65岁以上)比重越来越大,世界人口年龄结构的另一趋势是少年儿童(14岁及以下)在总人口所占比重越来越小,这是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平均寿命延长的必然结果。发达国家一般少儿比重较低,而发展中国家则较高。人口的年龄结构会直接导致不同学龄人口的入学率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