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构建实质意义上的和谐社会必须厉行法治 任 毅内容提要:本文针对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不同认识,从区分为形式意义上的和谐社会和实质意义上的和谐社会入手,部析了实质意义上的和谐社会的内涵,认为实质意义上的和谐社会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并从秩序、正义、活力三方面深入论证了和谐社会的内涵的实现必须厉行法治。最后分析探讨了法治的缺陷和弥补的方法,得出了构建实质意义上的和谐社会不能离开法治的结论。关键词:实质意义上的和谐社会 秩序 正义 活力 法治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view of the harmonious society , this article
2、setted apart the formalization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he substance harmonious society ,and analyzed the connota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This article expounded and proved that the only way of realizing harmonious society was the rule of law from the aspect of order,justice and vitality. After anal
3、yzing and investigating the shortcoming of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method of compensate,we can safely draw a conclusion that without rule of law without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 the substance harmonious society rule justice vitality the rule of law当下,积极构建和谐社会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也是国人的共识与企盼,但是,对于和谐社会的含义以及
4、实现和谐社会需要的条件,存在一些不同的认识。为了廓清迷雾,澄清认识,我在这里对此进行一些分析和论证。一、实质意义上和谐社会及其内涵和谐,指融洽,调和。在词典中的解释是“配合得适当”, 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科院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第5版,第551页。实际上其意义远不仅此。“和”,包括了和谐、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和衷共济等含义,蕴含着和以处众、内和外顺的理念。“谐”,相合,强调顺和、协调。古人讲“君子和而不同”,“政通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
5、相成。追求和谐、崇尚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髓,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人文理念和政治理念。和谐社会,顾名思义,就是说整个社会要融洽、团结、有序,步调一致。事实上,在以往的社会形态中,都出现过“和谐社会”这一社会历史现象。如周代的“成康之治”、汉代“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清代“康乾盛世”以及其他朝代中的某个时期的“盛世”,“政通人和”、“四海升平”,有的达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程度,就完全可以说是一种和谐社会。然而,为什么这样的社会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却往往是“惊鸿一瞥”、昙花一现,不能长久地持续下去呢,这是因为这样的和谐社会仅仅是形式意义上的和谐社会,而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和
6、谐社会,我们今天要构建的和谐社会应该是实质意义上的和谐社会。同样,有学者认为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远大理想和最终目标,对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远大理想和最终目标”的认识,我认为,是将和谐社会等同于共产主义社会,强制性地拔高了和谐社会的概念、也强制性地推开了和谐社会与我们的距离,实际上是不利于现阶段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实践的。其内在价值是主张妥协、遏制竞争、主张禁欲。其认为和谐社会是遵循黄老哲学中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是停顿、保守、自给自足、固步自封、没有活力的社会。这种认识误认为和谐社会是社会生产力停滞的社会,将和谐的和等同于“和稀泥”的和、等同于“和气生财”的和,
7、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恰恰相反,实质意义上的和谐社会,不但不会停滞不前、固步自封,而且必须是更有效地促进生产力发展、更有活力的社会。这种认识中,前半句是将和谐社会等同于共产主义社会,后半句实质上也只是一种形式意义上的和谐社会的认识。和谐社会是不同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理想和终极目标,是和谐社会经过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地不断发展、经过不断的量变积累而实现质的飞跃后达到的最高社会形态。和谐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表现形态,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阶段。 形式意义上的和谐社会隐含的思想基础
8、是误认为和谐社会没有矛盾、和谐社会回避予盾,因而主张妥协、遏制竞争、主张禁欲。而事实上,和谐社会一样存在矛盾。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因为和谐是不同主体、不同事物之间的一种关系状态,既然是不同的主体、不同事物就必然存在着差异,而差异本身就是矛盾存在的一种形式,而且差异还会演变成其他各种矛盾形式,如果不承认差异和矛盾的存在,就谈不上和谐社会的建设。 闫志民:“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矛盾的持续过程”,北京日报2007年6月18日第3版。社会和谐是社会矛盾运动的一种状态。矛盾的解决是动态的积极的过程,不是静态的消极的结果。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产生了,没
9、有矛盾的社会是不存在的。同时,矛盾还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源泉,正是矛盾将我们的社会不断从较低层次的和谐社会向较高层次的和谐社会推进。承认矛盾,正视矛盾,采取有效的方法解决矛盾,是达到和谐的正确的方法和手段。和谐从来都是由不和谐产生的,在不断取得相对和谐的过程中,我们的社会就取得了进步,得到了发展。同时,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明确指出:“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显然,这种对和谐社会没有矛盾、回避矛盾的认识依然没有走出形式意义上和谐社会的泥淖,没有认识到我们要构建
10、的和谐社会,是实质意义上的和谐社会。形式意义上的和谐社会与实质意义上的和谐社会的重大区别在于:一是前者往往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来换取社会的和谐局面,缺乏社会正义,后者则是以人为本的社会,能够协调好社会整体利益与部分利益的关系,能够整合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因而能够激发整个社会的活力;二是前者是人治的,是建立在少数群体剥夺多数群体、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基础之上,需要“明君”、“圣主”的出现,缺乏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机制保障,它是不能长久的,后者则是法治的,是建立在社会公平和正义基础上的,具有可持续性。因此,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应是长远的、可持续的实质意义上的和谐社会。作为真正的、实质意义上的和谐社
11、会,应该是一种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充满创造活力的稳定有序的社会。换言之,与之相伴相生、如影随形地镶嵌了秩序、正义、活力三个方面的内涵。只有具备了这三个方面内涵的和谐社会才是真正的、实质意义上的和谐社会。我们下面谈的和谐社会都是指实质意义上的和谐社会。秩序是和谐社会的表征。秩序指社会处于有序和协调状态,而无序或混乱则是指社会处于动荡和不安定状态。一个社会有秩序,其成员才能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从而和谐相处。秩序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必要前提,是人类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基本目标,更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和首要条件。社会和谐,必须要社会中各部分、各元素处于一种良性运动和相
12、互协调的秩序状态。美国法学家博登海默指出,我们使用的秩序概念“意指在自然进程和社会进程中都存在某种程度的一致性、连续性和确定性”。 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译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9页。马克思认为,秩序是一定的物质的、精神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社会固定形式,因而是它们相对摆脱了单纯偶然性和任意性的形式,建立社会秩序的目的归根到底是要创造一种安居乐业的条件。秩序意味着社会中各种社会关系的稳定性、结构的一致性、行为的规则性和人身财产的安全性。可见,和谐社会的表现形态就是人们生活的安定有序、经济运行的稳健有序、国家结构的稳定有序。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核心。如果说秩序
13、是和谐社会的表面、形式的特征,那么正义则是和谐社会的要义和核心、内在特征。一个社会若不能满足正义的要求,那么从长远来看,它就无力为国家提供秩序与和平。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和人性的角度来看,朴素地讲,社会要和谐,就必须实现惩恶扬善、利益平衡、机会均等、多寡相匀、是非分明、公允公道的正义内容。一个缺乏正义的社会必然是一个舞弊的社会、动荡的社会。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讲的,正义乃是一种关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美德,“正义本身乃是他者之善或他者之利益,因为它所为的恰是有益于他者的事情”。正义呼吁人们把他们从那些惟一只顾自己利益的冲动中解放出来。 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
14、出版社1998年版,第277278页。而按照美国哲学家罗尔斯的正义观,正义即用于分配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划分社会利益负担的重要制度,正义的对象是社会基本结构,正义的原则体现为“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 美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02页。这实质上说的是利益平衡、机会均等、多寡相匀的问题,属于实体正义的范畴。同时,正义还包含有争端和冲突解决方面的内容,即是非分明,公允公道的问题,属于程序正义的范畴。实质意义上的和谐社会,应兼备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2005年2月,国家主席胡锦涛把正义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提了出来,并提出要逐步建立以权利
15、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其中,机会公平、分配公平是实体正义的范畴,权利公平、规则公平实际上就是讲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程序正义的范畴。活力是和谐社会的本质。和谐社会不是固步自封、停滞不前的社会,而是富于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没有活力的社会,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活力,既指整个社会充满创造活力、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社会的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又指社会富于效率,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生产关系不断契合生产力的发展,并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能动地促进作用,二者形成良性互动,从而推动整个社会从较低层次的和谐社会不断向较高层次的和
16、谐社会发展,而不会形成西欧有的所谓“福利国家”那样陷于僵化和停顿的社会模式。和谐社会是活力迸发的和谐,而不是迟滞和呆板的和谐,活力既是和谐社会的内在、本质特征,又是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没有活力的社会不可能是和谐社会。 二、和谐社会内涵的实现必须厉行法治 基于对和谐社会内涵的不同认识,有学者认为,和谐社会与法治是对立的,对此,我不敢苟同。法治是指作为一种良法的法律,在整个国家中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任何人都置身于法律的规制之下、而无一例外的一种法律运行方式。实质意义上的和谐社会,是真正的和谐社会,她的秩序、正义、活力三个方面内涵的实现都必须依赖法治。 (一)秩序以法治为前提 法治意即法律
17、之治,指以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秩序与无序或混乱相对,无序或混乱意味着关系的稳定性和结构的一致性被打断、开裂,行为的规则性模糊、消失,从而导致人们信心和安全感的丧失。为了防止和遏制这种无序或混乱状态的出现,必须以法治为前提奥古斯丁指出:无论天上之国还是地上之国,也无论社会还是个人,一个共同的目标是追求和平和秩序,以使获得社会和个人的心灵安宁,法律正是维护和平和秩序和必要工具。王哲:西方政治法律学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6页。 1、法治维护生活秩序。法治是一种规则的统治,通过禁止性规范、义务性规范和授权性规范的详细列举,明确规定社会成员的权利和界限和义务的边际,设定了社会成员为与不为的
18、行为标准。首先可以为人们提供安全保障。按照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期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安全需要是仅次于生存需要的第二基本层次的需要,马期洛认为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从低到高依次为: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受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参见马期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62页。如果人们整日为自己的人身安全提心掉胆、惶惶不可终日,又怎么能正常地进行日常生活呢?如果不能正常地进行日常生活,社会怎么会有秩序呢?按照英国法学家哈特的观点,人们既偶然地会向他人进行肉体攻击,而自己又一般地容易遭到这种攻击。法律严格限制社会成员使用暴力侵犯他人人身权利,就是为人们提供强有力的安全
19、保障。其次可以预防和制止纷争,法治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定分止争,“人类生存所需的衣食住的资源和产品是有限的,而人类的欲望却是无限的。这个有限和无限的矛盾是一切争端和冲突的根源”。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9页。法治可以确定权属,从而预防和制止纷争。正如商鞅在商君书中所说:“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可分为百也,由名分之未定也,夫卖兔者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 2、法治维护经济秩序。自从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之后,法治的作用日益重要起来,以致于必须依靠法治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在社会发展某个很
20、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一种需要:把每天重复着的生产、分配和交换产品的行为用一个共同规则约束起来,借以使个人服务从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条件。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不久便成了法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1页。这种“每天重复着的生产、分配和交换产品的行为”就是人们日常的经济活动。法治通过民商事、经济法律规范,把人类的商品经济活动纳入运行体系,把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分离开来。首先以物权法和知识产权法的形式确认人们对其物的归属和利用、确认人们对其智力成果享有的权利,使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在法定范围内占有、使用和处分财产,从而为生产和交换提供了最基本的法律保障;同时,规定了
21、社会成员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防止因为法律关系主体不适格而出现影响商品交换活动的现象。其次以合同法的形式确认了意思自治原则、契约自由原则、违约责任等,充分尊重社会成员在商品交换活动中的意愿,使其进行自由的意思表示,并对自己作出的法律行为负相应的法律责任,以促进商品交换的顺利进行并保障交易的安全,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并彰显诚实信用、等价有偿等市民社会的“帝王”原则。再次通过劳动法律确定工人最低工资、基本劳动条件和劳动保障措施等,缓和劳动者和管理者的矛盾,确保全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 3、法治维护政治秩序。政治是不同的政治主体为实现一定的政治利益和目标而影响、控制或行使国家权力的活动。一方
22、面,法治要求各政治主体必须依照既定的规则和程序参与政治活动。由于各政治主体的利益不同,必然出现政治期望和政治目标的冲突,按照法定的规则从事政治活动,可以营造出协作、竞争、有序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为了防止政治异化政治权力在运行中发生异变、权力的行使不利于权力所有者,法治通过确立代议民主或间接民主的方式,以分权和制衡为基本精神,设计一个“使共和国成为法律的王国,而不是人的王国”的优良政体,来维护政治权力的良性运行。通过法定的方式产生出德才兼备的领导人,并通过一整套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将领导人的活动范围纳入法律视野,要求其必须在法定的框架内行使国家权力,且一旦违反法律,将会受到弹劾和责任追究。同时
23、,通过制定人民群众直接或间接参与政治权力的制度,可以真实地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可以有效避免出现长时期、大范围内、难以纠正的决策失误,避免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 (二)正义以法治为保障 法治意含“良法之治”,法治本身就内在地包含了正义价值在内,像“正义只有通过良好的法律才能实现”、“法是善和正义的艺术”这些法学格言表明了法治和正义的“血脉”联系。法治是实现正义的手段,法治的价值是实现正义。正义的对立物是邪恶和偏私,要实现正义,就必须依靠法治的强制力量制裁邪恶,克服偏私。如前所述,正义可划分为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两个方面的内容。1、法治维护实体正义。实体正义是人们在利益的分配
24、和实现方面的正义,具体来讲,就是指分配的合理性和机会均等性。马克思的对立统一规律在人类社会本身中也同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一方面,人类社会是一个统一体,人们相互之间的合作和协助是主流,互相享有权利和承担相应的义务,这是人类得以生存延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具有统一性;另一方面,作为个体的人们对自身占有社会劳动成果的份额非常关注,都希望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和个人责任义务的最小化,往往会为了个体利益的实现而剑拔弩张、针蜂相对,有时矛盾冲突甚至达到十分剧烈的程度,具有对立性。法治以正义为原则明确地规定利益和责任的分配和实现规则,如在我国现阶段确立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从而清楚地
25、确定了权利义务,实现利益分配上的合理性。按照亚里士多德关于分配正义和矫正正义的区分,分配正义所主要关注的是在社会成员或群体成员之间进行的权利、权力、义务和责任配置的问题。 Nicomachean Ethics,BK.V.ii.12.他所谈的分配正义实质上就是分配上的合理性。同时,实体正义还内在地包含了平等价值,赫伯特·哈特认为:“正义观念的运用是不尽相同的,但隐于其间的一般性原则乃是,就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而言,人们应当得到一种平等或不平等的相对地位”。 H·L·A哈特,The Concept of Law(Oxford,1961),pp.153-155.我认为,
26、这种平等实质上应是一种机会的均等,法治要维护的平等,也维护的是机会的均等性。因为,平等不等于平均,平均是无视能力和特殊需要的存在而简单的按份分摊。平均只会腐蚀人们的进取精神,消磨人们的意志。法治维护实体正义,就是要维护“人与人之间对等对待的社会关系”、卓泽渊:法的价值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425页。维护人们机会的均等性。 2、法治维护程序正义。程序正义是争端和冲突解决方面的正义,具体指争端和冲突解决的方式、方法、步骤的正义。在社会成员之间发生了人身伤害、权利争议时,法治将其纳入解决轨道,通过一整套文明的、公正合理的诉讼程序来解决争端,用公力救济取代私力救济,从而完全脱离了原始的血亲复仇
27、、同态复仇的野蛮状态。正如毛泽东在贺新郎·读史中所讲的“几个石头磨过,人猿相揖别”,法治正是野蛮与文明分野的重要标志。为了实现程序正义,法治确定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并为了贯彻这一原则确立了司法独立、申请回避等一系列制度。这一系列程序制度的设计,是对实体正义的保障,同时也是实体正义的实现手段,任何实体正义的实现都必须通过法定程序。一个没有程序正义的社会,将是一个舞弊的社会、黑暗的社会。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都实现了,法治也就实现了对正义的价值追求。 (三)活力以法治为依托 活力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和主要特征,前已述及,和谐社会的活力表现为生产力不断发展和生产关系不断更新两个方面。法治
28、,作为一种社会管理、调控方式,其本身属于生产关系层面,但是其通过权利的确认与保护一系列制度和措施,可以极大地激发创造主体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生产关系强大地反作用于生产力,从而实现推动生产力飞速发展进步。同时,法治,又是人民之治、众人之治,能够最大限度地集中民智、汇集民意,能够不断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模式,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理顺社会产品分配与再分配领域的关系,兼顾效率与公平。否则,离开法治,重新回到人治的老路上去,不可能保持社会的活力,也就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 1、法治推动新科技革命、生产力发展进步。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一针见血地指出:“影响
29、经济发展的诸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关键的,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的提高,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的多寡”。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为之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追求利益是人类最一般、最基础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规律,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源泉和动力。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0页。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力已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知识已经成为首要的产业,这种产业为经济提供必要的和重要的生产资源。法治,一方面以法律手段强制规定和保护社会成员接受教育的权利,确保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另
30、一方面确认并保障社会成员的物质利益,把科学技术及其活动以知识产权法的形式确定为法定权利,并加以强有力的保护,使“智慧的火焰加上利益的燃料”,从而激发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热情。近代以降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凡是法律确认并保障知识产权的地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生产力蒸蒸日上,反之,社会生产力徘徊不前。 2、法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社会生活中,法治还有力地调控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确认社会成员依法占有、处分自然资源,防止资源浪费,使自然资源得以高效利用的同时,还控制社会成员的短视和无序行为,通过制定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方面的法律,杜绝“竭泽而渔、焚林而猎”,防止因人类的活动造成过度
31、开发、资源透支、污染环境等社会问题,从而保障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面对科学技术这柄“双刃剑”,法治还可以充分发挥指引和导向功能,鼓励、引导和扶持新兴的环保科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可以有效抑制科学技术不利于人类的一面,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优点和长处为人类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 3、法治调整人类自身的关系,保证社会高效运行。法治通过整套机制运行,营造一个各方面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条件,给予每个人以提升和发展自身才干、展现自身能力、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在法治的视野下,人人生而平等、自由,否定特权和歧视的存在,每名社会成员都有可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取得成功,保障整个
32、社会是一个精英人物辈出的社会,也是一个高效运行的社会。从而使社会中思想与智慧的火花频闪、财富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社会的活力竞相迸发。此外,法治的作用还在于国家既通过法律充分运用市场经济的长处和优点,又注重采取法律手段加强对国家整体宏观经济活动的调控,来抑制和消解市场经济的缺陷和不足,也可以保障和促进社会的活力。 三、法治的缺陷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正如一个铜板的另一面:“有光的地方,就有阴影”。通常认为,法治的缺陷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滞后性。法律作为一种经过严格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立法过程相对缓慢而严谨,而且,法律是人们根据以往的社会经验制定出的行为规则,具有权威性和稳定性,
33、不能朝令夕改。而同时,社会生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犯罪方式手段、社会经济成分、生产组织形式、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法律在一定程度上必定会迟滞于社会生活的变化,难以避免地出现与现实生活不合拍的情况。2、僵化性。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尤其处在我国现阶段这样的变革时代,改革的力度和范围进一步扩大,法律天生具有保守、僵化的特性,很可能会限制一些有意义的改革和拓展的尝试。尤其在社会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对人们的创新和开拓不可避免地存在限制和拘束。同时,法治对程序正义的严格要求,对法律事实和客观事实的严格区分,可能会导致个别实体案件的不正义和不公正。3、扩张性。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程度,随
34、着法治的发展,人们很容易对法律产生依赖心理,试图把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都纳入法治视野,而过度地使用法律控制手段,这样反而会消弱法治。正如老子说的“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反者道之动”、“物极必反”也是这样的道理。比如在涉及人们的思想、信仰、私生活方面的问题就不宜采用法律手段。历史上就发生过许多这样的情形。如在近代,普鲁士大帝的法典对公民的生活做出了事无巨细的规定,甚至对居民家庭内部隐私关系的具体细节也做了规定,结果就适得其反。见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22页。“甘瓜苦蒂,世上物无全美”,如上所述,法治作为法律之治,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上述的不足和缺陷。但是,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法治作为一种主要的社会调控方式和手段,以其特有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对社会生活发生着深刻而又无可替代的影响,其存在的弊端是可以加以控制以致最小化,并可以与政策、道德、行政、纪律等其他社会调整力量综合使用,从而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具体而言,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可以用制定法律修正案和司法解释的方法,来适应飞速发展变化的现实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现阶段,我们正是用法律修正案的形式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二零二五年度公寓楼安全使用合同规定3篇
- 2025年消防设备检测与维修服务合同6篇
- 电子商务市场秩序维护2025年度国际协调合同2篇
- 2025年度消防设备报废与回收处理合同3篇
- 2025年消防给水系统设备研发与制造合同2篇
- 2025年系统门窗产业绿色家居系统集成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高速公路隧道施工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跨境贷款咨询与结算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旅游包车环境保护合同4篇
- 2025年度项目部项目经理助理劳动合同样本2篇
- 白熊效应(修订版)
- 小学数学知识结构化教学
- 视频监控维保项目投标方案(技术标)
- 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培训
- 立项报告盖章要求
- 2022年睾丸肿瘤诊断治疗指南
- 被执行人给法院执行局写申请范本
- 主变压器试验报告模板
- 安全防护通道施工方案
- 视觉元素对心理感知的影响
- 柴油供货运输服务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