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态度与思想教育_第1页
第五章 态度与思想教育_第2页
第五章 态度与思想教育_第3页
第五章 态度与思想教育_第4页
第五章 态度与思想教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本章讨论的主要问题本章讨论的主要问题主要问题包括:主要问题包括: .人的态度的涵义 .社会态度与外显行为 .社会态度与偏见等问题 .社会态度的形成和改变5.社会态度与社会影响社会态度的界定社会态度的界定n第一类定义直接将态度纳入认知体系之中,心理学家洛开奇把态度看作是一种具有结构性的复杂的认知体系,认为“态度是个人对于同一对象的数个相关连的信念的组织”。 n第二类定义倾向于将态度看成是情感的标志,并主张由此来界定态度。比如爱德华兹就认为,态度是“与某个心理对象有联系的肯定或否定感情的程度。” n第三类定义则更为常见,它强调的是从朗格时代起就为人们所重视的行为反应的准备状态。 社会态度的界定社会

2、态度的界定n第四类定义力图能够包容上述三类定义的基本内容,即将认知、情感和行为都平行地容纳于态度之中。 n第五类定义关心的不是特定个人对特定事件的特定反应,不是在这种反应之中包含的个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而是组成群体成员的每一位成员所普遍采取的态度。态度的含义 态度是个体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比较稳定的心理感受和意识状态, 它规定着个体对他人和事物的反应倾向。社会态度的特征社会态度的特征1.1.对象性特征对象性特征 :个体或社会成员所具有的任何态度都是指向于某一具体对象的,该对象可以是事,可以是物,当然也可以是人;社会态度所具有的这种具体的对象性特征又使它有别于个体所持有的价值观念。2.2.内

3、在性特征内在性特征:它是个体内在的一种心理构成,因此,不能从外部直接观察到,而只能间接地从一个人的表情、意向和行为中推知。3.3.持久性特征持久性特征 : 态度是个体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旦形成,态度便具有相的持久性。稳定的态度作为个体人格的组成部分,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态度的构成要素 多数学者认为态度由三种要素所构成多数学者认为态度由三种要素所构成, , 即认知成即认知成份、份、 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n认知成份:认知成份: 反映的是个人对态度对象的赞同不赞同、相信不相信方面。n情感成份:情感成份: 反映出个人对态度对象的喜欢或不喜欢方面。n行为倾向行为倾向( (意向

4、意向) ): 成分则反映了个人对态度对象是否行动、 行动意图和行动方式的行动准备状态。态度的结构态度的结构认知认知情感情感行为倾向行为倾向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喜爱或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喜爱或厌恶的情感体验。厌恶的情感体验。 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认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认识、理解和评价。识、理解和评价。 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行为倾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行为倾向,是行向,是行 为的准备状态。为的准备状态。社会态度与外显行为社会态度与外显行为n社会心理学家麦圭尔也说,“态度研究久已表明,某个人对他的态度的口头报告与他对于该态度对象的实际行为间只有某种相当低的相关系数。”社会态度与外显行为社会态度与外显行为n1 1影响态度和行为

5、关系的因素影响态度和行为关系的因素n(1)认知成份和情感成份的一致性程度n(2)行为者自身的特点n(3)情境特点和环境压力社会态度与外显行为社会态度与外显行为2 2关于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其他研究成果关于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其他研究成果(1)态度越是强烈和明确, 态度与行为越可能一致。(2)关于某事物的态度和行为之间的时间间隔越长, 两者越可能不一致。(3)态度越是具体, 则与行为的相关性越高。(4)当一种行为与几种态度有关时, 起决定作用的是其中最突出的态度。(5)情境压力往往使行为与态度不相符。(6)态度影响行为, 行为也影响态度。态度的形成1 1社会影响与态度的形成社会影响与态度的形成2 2学习

6、与态度的形成学习与态度的形成3 3影响态度形成的其他因素影响态度形成的其他因素 (1)个体关于态度对象的知识与其态度的形成有密切 关系 (2)个体态度的形成受其人格特征的制约 (3)个体的特殊经验管理者所关心的态度类型管理者所关心的态度类型 工作满意度指个体对他所从事的工作的一般态度。工作满意度指个体对他所从事的工作的一般态度。 工作参与测量的是一个人在心理上对他的工作的认同程工作参与测量的是一个人在心理上对他的工作的认同程度,认为他的绩效水平对自我价值的重要程度。度,认为他的绩效水平对自我价值的重要程度。 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且希望维持组织成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且

7、希望维持组织成员身份的一种状态。员身份的一种状态。工作满意度工作满意度 工作参与工作参与 组织承诺组织承诺 偏 见1 1偏见的含义偏见的含义 偏见偏见是一种常见的否定性态度。 偏见偏见指的是针对特定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不公正的、否定性的社会态度,它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对人类及其群体生活起着极大的消极作用。 偏见与成见、歧视有联系又有区别:偏见与成见、歧视有联系又有区别: 一般认为成见侧重于认知方面, 歧视侧重于行为倾向,偏见则带有较多的情感成份。偏见的特征偏见的特征偏见常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人们常常倾向于根据少数人的表现来 推断他们所属的全体成员的特征或根据道听途说的传闻而形成对

8、群体的整体印象。 偏见的认知成分是刻板印象,所以偏见常有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的特征。 偏见有过度类化的倾向,因此,一个持有偏见的人常常会受晕轮效应的影响。 偏见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人们往往具有占有资料和信息不全就贸然下决断的倾向。偏见产生和持续的原因偏见产生和持续的原因n一是群体间的利害冲突,利害冲突的双方因受利益左右,常常会对另一方抱有不易改变的偏见;n文化的角度来说,一群人所共有的态度可以成为一文化的意识形态的一部分,而此种意识形态经传播又会反过来支持个人的态度与观念。 n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使偏见得以持续下去的社会因素,首先是人们对偏见及其规范持有的从众性。 n最后,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偏见的

9、持续与个人的“权威人格”有关。 种族主义与性别主义种族主义与性别主义n美国民权委员会曾把种族主义定义为“任何根据一个人的肤色而将其看作劣等人的态度、行为或制度结构。” n种族主义的基础是种族,具体说它有两个层面:第一是个体对特定种族成员的偏见态度和歧视行为;第二是社会对所谓特定种族的劣等人的制度化的法律与规章。 消除偏见的方法消除偏见的方法n在群体活动中、在不同的群体之间建立共同的目标。 n使先前相互隔离的群体成员进行平等的交往和接触。 n对于民族偏见、阶级偏见等, 需要通过社会改进的方式从根本上消除其文化的、社会的根源。n从个体的角度来说, 需要增加相互间的交往、了解与合作, 以消除偏见或降

10、低偏见的程度和影响。态度的改变1.1.态度改变的含义态度改变的含义 态度的改变一般是指通过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 使个体的态度改变方向或强度,即态度改变的一种形式是以新的态度代替原有态度的方向性改变, 如以新的积极态度代替原来的消极态度; 另一种形式是原有态度的方向不变, 但强度发生重要变化, 如本来有点喜欢(或不喜欢)改变为非常喜欢(或不喜欢)。态度的改变2 2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1)态度本身的特性因素n个体所持某种态度时间越长, 改变起来越困难n如果某种态度的形成主要依赖于一项事实, 则通过改变对该事实的认识即可改变态度但态度形成依赖的事实越多, 就越不容易改变n某种态度之

11、认知、情感和意向三者越趋向一致, 则此种态度越稳定不易改变n与个体的基本价值观念相一致的态度, 不容易改变态度的改变n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2)态度主体的人格因素n个人的认知能力n个人的性格特点n自我防御机制状况n个人与团体的关系态度改变的理论态度改变的理论(1)学习理论(2)功能理论(3)认知失调理论(4)三阶段理论:服从、认同和内化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n创始人费斯汀格 n基本观点:每一认知结构都是由诸多基本的认知元素构成的,而认知结构的状态也就自然取决于这些基本的认知元素相互间的关系。他以极其简单的方式将这种关系还原成三种可能性:(1)协调,此时两种元素的涵义一致,彼此

12、不相矛盾;(2)不相干,此时两种元素的涵义互不牵连;(3)不协调,此时两种元素彼此矛盾。不协调或曰失调是有程度上的区别的,它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其一,不协调的程度同某一认知元素对个人生活的重要性成正比;其二,不协调的程度还取决于一个人所具有的不协调认知的数目与协调认知的数目的相对比例。 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1)说服劝导法(2)角色扮演法(3)活动参与法社会影响n社会影响是指他人对个体的态度和行为变化所具有的作用1 1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 (1)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的含义社会促进是指在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时, 由于他人在场而使得个体的活动水平和效率提高或降低的现象社会

13、心理学家称前者为社会促进, 称后者为社会抑制社会影响1 1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2)有关研究和理论解释 心理学家扎永茨:他人在场可以唤起两种动机: 竞争性动机 期望获得好评的动机 注意: 上述两种积极的动机并不一定在任何情况下都带来社会促进的效果, 有时会起到抑制个体活动效率的作用, 这要看所要完成任务的性质而定社会影响2 2相符行为相符行为 相符行为是指个体在他人影响下所采取的与群体行为他人要求相一致的行为(1 1)从)从 众:众: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或他人的压力下, 放弃自己的主张、 转变态度、 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的过程基斯勒提出的个体从众行为的四种动机众行为的四种动

14、机: : n与大家保持一致以实现团体目标n取得团体中其他成员的好感n为了维持良好的现存人际关系n避免与众不同而承受的压力社会影响2 2相符行为相符行为(2 2)依从和服从)依从和服从n依从依从是指在他人或团体直接要求的情况下, 个体(在非被迫的情况下自主决定)按照这种要求去行动的情形n弗伦奇等人提出了导致人们依从的五种力量基础: 压力的作用压力的作用 ;奖励的诱导;专长的威力;仿效;奖励的诱导;专长的威力;仿效的结果;合法的力量的结果;合法的力量n服从是依从的一种特殊形式服从是依从的一种特殊形式, , 它的特点是依从中的要求是以命令形式出现的。一般地说, 服从是被迫的必须如此的行为。常见的不服从现象有抗拒和消极抵制。社会影响(3 3)模仿和暗示)模仿和暗示n模仿模仿是指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