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2年浙江卷语文模拟卷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一、【2021-2022学年高三4月浙江省湖州丽水衢州三地市教学检测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10分)近些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人才下沉”趋势日益明显。大批人才开始从过去主要聚集的一线城市逐渐向二三线城市分散。这种变化既是人才结构转型升级的趋势使然,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和人才流动的规律来看,在很长时间里,我国人才流动都是由中小市城市向中心城市不断聚集,此时城市的“聚集效应”要大于“扩散效应”,包括人才在内的各种资源源源不断地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涌入。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大专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4.
2、58,但北京大专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50,其中本科以上人口占比超过35,在我国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一。上海大专以上人口占比超过30,其中本科以上占比超18,排名第二位。不过,如今人才向一线城市聚集的趋势正在发生悄然改变,人才逐渐“下沉”的迹象日益明显。如果说过去人才向一线城市聚集是为追求更高收入、更好发展前景,那么现在二三线城市在这些方面与一线城市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相应的人才流动多元化也开始出现。从直接原因来看,“人才下沉”是由于大学扩招后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的结果。自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开始实施扩招政策以来。199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00万左右,而2021年预计将有900万大学生毕业
3、,总量扩张了约9倍。人才队伍的扩张会使中心城市产生一定的“人才渗漏效应”。这种趋向反映的是一线城市的“聚集效应”正在向“扩散效应”转变。在一线城市发展过程中,周边城市群正在逐渐形成,而包括人才在内的资源也开始从中心城市向周边地区“渗漏”。特别是随着交通更加便捷,人才流动的范围也更为广泛。从城市发展的内部力量来说,一线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对人才的“推拉力量”也是“人才下沉”的重要原因。一方面,随着一线城市生活成本越来越高,对人才的往外“推力”也越来越大。工作、购房、通勤压力大,几乎成了大城市中青年的普遍感受,网上流传的“996”“打工人”等热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工作生活状况。同时,一线城市经济
4、结构调整的步伐在加快,过去“大而全”的产业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劳动密集型企业数量减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持续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从注重数量向看重质量转变。另一方面,各城市间的“人才大战”连年上演,很多二三线城市连续出台优惠鼓励政策,对人才的“拉力”越来越大。“非北上广深不去”的想法在很多年轻人心中已悄然改变。客观而言,“人才下沉”极大拓展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空间,也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如果说过去是由少数几个一线城市的“点”带动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话,现在则在“人才下沉”推动下形成由城市群、经济带这些“面”拉动经济发展的局面。这样经济发展的动力更足,持久性也更强。不仅如此,“人才下
5、沉”对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区域间更平衡的发展也大有裨益。对于人才本身来说,也实现了更优的人才资源配置。值得强调的是,“下沉”不是“下降”,更不是浪费。恰恰相反,更多的人才到二三线城市甚至更基层去,将会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人才的比较优势也将更容易发挥出来。(李长安“人才下沉”开拓更大发展空间)1下列对文中“人才下沉”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批人才从过去主要聚集的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分散,导致我国劳动力市场上“人才下沉”趋势日益明显。B“人才下沉”的迹象日益明显,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同时,对于人才本身来说,也实现了人才资
6、源的最优化配置。C“人才下沉”极大拓展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空间,有助于形成由城市群、经济带拉动经济发展的局面,使经济发展的动力更足,成就更大。D“人才下沉”既有利于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区域间更平衡的发展,也能让人才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易于发挥人才的比较优势。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改革开放以来的很长时间里,我国人才流动都是由中小城市不断向中心城市聚集,大城市的“聚集效应”表现明显,“扩散效应”显得不足。B人才队伍的扩张、周边城市群的形成和更便捷的交通促使中心城市出现“人才渗漏效应”,而且其他资源也开始从中心城市向周边地区“渗漏”。C“996”“打
7、工人”等热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青年在一线城市的工作生活状况,随着生活成本越来越高,压力大几乎成了他们的普遍感受。D很多二三线城市出台优惠鼓励政策,很多年轻人非大城市不去的想法悄然改变;一线城市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人才向二三线城市扩散趋势明显。3联系全文,概括出现“人才下沉”现象的原因。(4分)【答案】1D2B3城市之间在收入、发展前景上的差距在缩小。大学扩招不断壮大人才队伍。城市间对人才的“推拉力量”越来越大。交通更加便捷。【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导致”强加因果。据文中“近些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人才下沉趋势日益明显。大批人才开始从过去主要聚集的
8、一线城市逐渐向二三线城市分散”可知,“大批人才从过去主要聚集的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分散”,是“人才下沉”的表现,而不是原因。B.“实现了人才资源的最优化配置”错,文中是“对于人才本身来说,也实现了更优的人才资源配置”,“最优”当改为“更优”。C.“成就更大”错误,文中是“这样经济发展的动力更足,持久性也更强”,“成就更大”于文无据。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B.“周边城市群的形成”错,原文为“周边城市群正在逐渐形成”,选项变未然为已然。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如果说过去人才向一线城市聚集是为追求更高收入、更好发展前景,
9、那么现在二三线城市在这些方面与一线城市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可知,城市之间在收入、发展前景上的差距在缩小。根据“从直接原因来看,人才下沉是由于大学扩招后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的结果”可知,大学扩招不断壮大人才队伍。根据“从城市发展的内部力量来说,一线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对人才的推拉力量也是人才下沉的重要原因”可知,城市间对人才的“推拉力量”越来越大。根据“特别是随着交通更加便捷,人才流动的范围也更为广泛”可知,交通更加便捷。二、【2021-2022学年高三12月浙江省杭州市浙江大学附中月考暨首考模拟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0分)对比慕课崭露头角时所提出的让人热血沸腾的革命性口号,慕课
10、的发展现状或许会让很多人感到期望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一边是慕课的轰轰烈烈,一边是传统教育的依然按部就班。笔者认为,尽管慕课目前似乎并未完全兑现当初那些“承诺”,但其对教育变革的积极作用是不容否认的。慕课站在早期远程教育、网络教学等开放教育先驱的肩膀上,对教育变革的最深层的作用就是继续将“公平”“开放”“共享”的教育观念深深扎根在人们的心中,为未来教育生态的重塑奠定了社会共识。据统计,2018年,全球慕课平台的学员人数突破1亿,达到1.01亿人,有2000万新学员注册了至少一门慕课课程。在中国,慕课的发展势头同样迅猛。2018年,中国逾1100万人次大学生获得慕课学分。据媒体报道,下至一名云南深山
11、里的11岁小学生,上至一位85岁的老先生都通过慕课学习了大学的课程。这些事实告诉我们,慕课至今虽未彻底改变我们的教育形态,但确实在客观上打破了学习的时空界限,突破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壁垒。以两种形式为例,一种是集中式平台模式的x慕课,类似于广播传媒式的学习方式。其课程内容强调免费、共享和开放,教师往往是“以一敌多”,甚至是“以一敌万”。这种学习方式让更多的人可以“无门槛”地进行在线学习和讨论。另一种是基于“联通主义”的、具有分布式特点的网络化c慕课,强调具有自我指导和自主性的网络化、社交化学习。学习者可以在线获得更聚焦、更高效的交流、探讨和协作。此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学习也逐渐成为慕课的一种
12、重要学习模式。例如,在基础教育领域较为流行的慕课与翻转课堂的结合,实现了课前线上学习与课堂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当然,慕课的学习方式不仅于此,但这三种方式的出现,已让人们相信学习不一定要完全在学校和教室中完成,而是存在更多创新的可能。在慕课10年发展中,人们在实践中力图扬长补短,不断摸索更加成熟、理性的慕课的发展模式,导致慕课发展逐步呈现出“两面性”并存的情况。公益性与营利性并存慕课对学习者最具触动之处是“免费”。“免费”意味着接受教育几乎是“零成本”的,是最契合互联网“开放”“共享”的精神的。可以说,公益性是慕课实现大规模、开放式教学的根基。近两年,考虑到长期免费运行不仅无法保障课程的质量,甚
13、至会影响平台的生存,慕课平台的营利性需求明显上升,既有基于学习认证的收费,也有基于定向合作的收费。公益性与营利性的并存,让慕课平台出现了免费、认证收费、定向培训收费共存的情况。颠覆性与顺应性并存慕课的颠覆性意在对教育形态的改变,包括物理空间、学习环境、学习形式、教学交流、组织管理、教学评价与反馈等多个方面的变化。目前,慕课已经在物理空间、学习环境上与传统教育有了明显区别,在学习形式、教学交流上有了一定的新变化。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慕课平台也出现了一些向传统教育形态靠拢的趋势,如慕课相关认证学习的出现。有些慕课平台甚至直接与传统学校合作,达成学分互认。颠覆与顺应的混合性存在丰富了学习者的学习
14、选择权。开放性与封闭性并存免费的学习、无门槛地参与、大规模的受众是慕课开放、平等精神的重要体现。但开放性也带来了负面效应。有些大规模开放课程,由于教师精力不济,难以持续跟进,只能限定在较短时间内开放,影响了课程的传播。于是,慕课平台上开始出现相对封闭的学习,如提高参与门槛、面向特定的学习群体、控制学习规模、限定学习时间等,甚至在一些慕课平台上出现了所谓后慕课时代的私播课(SPOC)。开放性与封闭式学习的并存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学习者群体对在线学习的期望。多样性与同质性并存目前,慕课的平台多为综合性的在线课程,即平台上的课程所涉及的学科门类较多,缺少一些专业性的慕课平台。这种杂烩式的学习内容,
15、优点是学习者在一个平台上就能涉猎多门学科,但也容易降低学习者的专业化学习效率。与此同时,慕课平台还存在同质性:一是平台的功能都较为类似;二是慕课的优质课程往往集中于名校、名师,没有激发全体教师,尤其是草根学校的草根老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课程资源的生态体系较为单一;三是一些慕课平台的学习数据分析技术让学习者更容易接收到同质化的课程资源推送。(据光明日报祝新宇文章,有删节)1下列对慕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继续将“公平”“开放”“共享”的教育观念深深扎根在人们的心中,为未来教育生态的重塑奠定了社会共识,是教育变革对慕课的最深层的作用。B慕课站在远程教育、网络教学等开放教育先驱的肩膀上,已经
16、彻底改变了我们的教育形态。C集中式平台模式的x慕课、基于”联通主义”的、具有分布式特点的网络化c慕课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学习,这三种方式的出现,已让人们相信学习不一定要完全在学校和教室中完成。D虽然公益性是慕课实现大规模、开放式教学的根基,但是长期免费运行不仅无法保障课程的质量,甚至会影响平台的生存,所以将来慕课平台的营利性需求明显上升。2下列说法和原文不符合的一项是()(3分)A作为综合性的慕课平台杂烩式的学习内容,虽然能让学习者在一个平台上就能涉猎多门学科,但也容易降低学习者的专业化学习效率。B目前,慕课已经在物理空间、学习环境上与传统教育有了明显区别,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慕课平台
17、也出现了一些向传统教育形态靠拢的趋势。C一边是慕课的轰轰烈烈,一边是传统教育的依然按部就班。是的,慕课的发展现状或许会让很多人感到期望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但是慕课让新的教育观念和模式深入人心。D因人为对慕课扬长补短,导致现实生活中慕课发展逐步呈现出“两面性”并存的情况。3概括慕课的三个作用。(4分)【答案】1C2D3变革了教育观念,为未来教育生态的重塑奠定了社会共识。打破了学习的时空界限,突破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壁垒。创新了学习方式,丰富了学习者的学习选择权。【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主客颠倒。应该是“是慕课对教育变革的最深层的作用”。B“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的教育形态”错误
18、,原文为“为未来教育生态的重塑奠定了社会共识”。未然变为了已然。D“将来”错误,根据“近两年,考虑到长期免费运行不仅无法保障课程的质量,甚至会影响平台的生存,慕课平台的营利性需求明显上升”可知,不是将来,而是“现在”。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观点的能力。D以偏概全。原文为“人们在实践中力图扬长补短,不断摸索更加成熟、理性的慕课的发展模式,导致慕课发展逐步呈现出两面性并存的情况”,可知原因还有“不断摸索更加成熟、理性的慕课的发展模式”。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找到文中相关信息进行提取概括即可。由“慕课站在早期远程教育、网络教学等开放教育先驱的肩膀上
19、,对教育变革的最深层的作用就是继续将公平开放共享的教育观念深深扎根在人们的心中,为未来教育生态的重塑奠定了社会共识”可概括出变革了教育观念,为未来教育生态的重塑奠定了社会共识;由“慕课至今虽未彻底改变我们的教育形态,但确实在客观上打破了学习的时空界限,突破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壁垒”可概括出打破了学习的时空界限,突破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壁垒;由“人们相信学习不一定要完全在学校和教室中完成,而是存在更多创新的可能颠覆与顺应的混合性存在丰富了学习者的学习选择权”可概括出创新了学习方式,丰富了学习者的学习选择权。三、【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浙江省精诚联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10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表明我国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工作正在不断完善。该法案落地一月有余,记者就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开展了相关调查。11月中旬以来,记者连续接到3个不同装修公司的电话,对方喊出记者的姓氏,询问是否需要装修。通话中,对方均报出记者前段时间购买的新房所在小区位置,其中一家甚至明确知晓户型。“你怎么知道我的信息的?”记者问。“公司只负责让我联系客户,其他的不清楚。”对方说。国家移动互联网应用安全管理中心数据显示,11月1日以来,有44款App被发现隐私不合规,其中不乏多点、亚马逊购物等安装量超过千万次的热门App。“隐私不合规是指向第三方提供个人信
21、息时未做匿名化处理,未向用户明示申请的全部隐私权限,在征得用户同意前就开始收集个人信息等行为。”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解释说。在消费者服务平台黑猫投诉上,11月以来涉及个人信息泄露的投诉五花八门:手机号遭泄露被乱发快递,某平台授信后半小时内接到4个境外贷款诈骗电话,从未注册过的App发送额度短信,商家偷偷用个人信息刷单,视频平台索取会员的个人照片等等。为保护公民隐私,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法律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明确对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作为保护个人信息的专门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更是被寄予厚望,但一些违法行为难以在短时间内“急刹车”。
22、中国信息安全研究院副院长左晓栋认为,一些违法企业已经尝到了靠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建立业务线甚至直接售卖个人信息的甜头,在数据驱动的发展逻辑下,企业出于惯性不会主动“自我革命”。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互联网信息与用户行为研究中心主任陈旭辉说,一些App的用户隐私协议仍然“流于形式”,长长几页的用户隐私协议字体小、专业术语多,看似详细,却让不少用户难以准确理解,造成“默认”同意,为个人信息泄露埋下了隐患。记者调研发现,执法过程中仍有模糊地带。从用户角度看,不少用户难以判定必要信息、敏感信息,给App肆无忌惮地超限收集用户隐私留有可乘之机。从企业角度看,一些合作企业存在数据互联互通需要,但其数据共享
23、通常在业务闭环中进行。这些数据是否经过合规脱敏处理,公众往往感知不到,容易给监管部门的监督执行带来困难。左晓栋认为,尽管我国在个人信息保护等领域的立法工作上取得长足进步,但与快速发展的互联网行业相比,在数据的归集、加工、流动等方面仍需进一步细化法规,特别是在公共机构对个人信息的保护等方面还需要加大力度,这样才能让法律在保护个人隐私方面发挥更大效果。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施行,凸显了我国严管侵犯个人隐私行为的坚定决心,但进一步保护个人信息仍任重道远。首先,应引导行业企业形成个人信息保护的氛围。南开大学副教授孙轩等专家表示,一些发达国家在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上态度明确、执法力度较大,使得整个社
24、会形成主动保护个人隐私的产业行业自觉,这种文化氛围值得我国监管单位和企业学习。同时,从规范应用市场等关键环节入手,推动企业进行合规改造。陈旭辉建议,相关部门可推动App在用户隐私协议前建立明确清单,像文章“摘要”一样明确点出采集哪些用户信息及其用途,之后正文中再对详情与退出机制作详细解释,便于用户快速阅读和理解。“监管部门可抓住手机应用市场这个关键点,强化其法律责任,推动从上架App的源头上做好把控工作。”此外,进一步加强法律科普,提升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多位专家呼吁,执法是最好的普法,可以在近期通报一批典型案例,在提高群众法律意识的同时,对盗取个人信息的违法分子形成威慑。(摘自2021年12月
25、13日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井怀、刘惟真)1根据文意,下列现象不能表明个人信息被泄露的一项是()(3分)A小张自驾旅游,刚进入一个新城市,就收到由当地旅游局发来的“历史名城xx市欢迎您”的短信。B市民杨先生接到当地某未知教育机构的电话,对方用方言亲切地报出了孩子的姓名、班级等情况。C2020年5月,某文化公司通过银行取获取与本公司发生合同纠纷的员工的银行个人账户交易明细。D李小姐在某一APP上搜索、浏览或购买某类商品,她在其他的APP上也恰好看到了同类的商品广告。2下列说法不属于个人信息保护短期内难以取得成效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A一些企业已经收集并使用个人信息建立业务线,在数据驱动的发展逻辑
26、下,企业存在一定的营销惯性。BApp在用户隐私协议中先列出将采集的用户信息及其用途的清单,再解释详情与退出机制,内容因此显得很长。C随着信息化的深入,企业之间存在数据互联互通的需求,而这些共享数据通常在业务闭环中进行,存在监管模糊地带。D互联网行业发展迅速,而法律法规在数据的归集、加工、流动以及公共机构对个人信息的保护等方面,还未完善。3结合材料,分析保护个人信息需要跟进哪些措施?(4分)【答案】1A2B3个人层面,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在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时,明确其权限和采集信息用途。国家层面,不断完善法律体系,细化法规,突破技术壁垒,加大监管力度。社会层面,营造主动保护个人信息的文化氛围,推动
27、企业进行合规改造,并规范市场。【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中重要信息或概念的理解、分析及综合运用能力。文中第5段提供的信息是“隐私不合规是指向第三方提供个人信息时未做匿名化处理,未向用户明示申请的全部隐私权限,在征得用户同意前就开始收集个人信息等行为”。A.旅游欢迎短信是基站基于手机信号发出的通知,是由地方政府与联通、移动、电信三大运营商联合推出的区域性旅游短信平台发出,以旅游局的名义是为了打造旅游城市名片,同时为在旅行中遇到问题的旅客提供投诉、举报途径。此行为是运营商和手机用户的直接对接,不存在“第三方”,也没有其他个人信息传递,不属于个人信息泄露。B.表明有关人员“向第三方提供个人信息时未
28、做匿名化处理”,属于泄露个人信息。C.该公司直接从银行获取员工的个人账户交易明细,未“征得用户同意前就开始收集个人信息”。银行也未“征得用户同意”,向第三方提供信息,属于泄露个人信息。D.选项表明“某一APP”存在“未向用户明示申请的全部隐私权限”的问题,而“其他的APP”存在“在征得用户同意前就开始收集个人信息”的行为,属于泄露个人信息。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B.会“为个人信息泄露埋下了隐患”的App的用户隐私协议是第9段中提及的“字体小、专业术语多,看似详细,却让不少用户难以准确理解”。而第14段中提到,建立清单是为了“便于用户快速阅读和理解”。“在用户隐私协议中
29、先列出将采集的用户信息及其用途的清单,再解释详情与退出机制”是规范应用市场,推动企业进行合规改造的方式,不属于个人信息保护短期内难以取得成效的原因。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本文的行文思路是“个人信息泄露表现(2-6段)个人信息保护困难的原因(7-11段)还需要哪些方面的协调(12-15段)”,从这三个层面分别梳理,可以概括出“个人”“国家立法”“社会氛围”等三个层面的措施。第五段“隐私不合规是指向第三方提供个人信息时未做匿名化处理,未向用户明示申请的全部隐私权限,在征得用户同意前就开始收集个人信息等行为”指出了隐私不合规的做法,针对这些现象,个人层面,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30、,在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时,明确其权限和采集信息用途。第七段“为保护公民隐私,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法律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明确对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第十段“记者调研发现,执法过程中仍有模糊地带。从用户角度看,不少用户难以判定必要信息、敏感信息,给App肆无忌惮地超限收集用户隐私留有可乘之机。从企业角度看,一些合作企业存在数据互联互通需要,但其数据共享通常在业务闭环中进行。这些数据是否经过合规脱敏处理,公众往往感知不到,容易给监管部门的监督执行带来困难”可知国家层面,应不断完善法律体系,细化法规,突破技术壁垒,加大监管力度。十三段“首先,应引导行业企业形成个人信息
31、保护的氛围。使得整个社会形成主动保护个人隐私的产业行业自觉,这种文化氛围值得我国监管单位和企业学习”十四段“同时,从规范应用市场等关键环节入手,推动企业进行合规改造”十五段“此外,进一步加强法律科普,提升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可知社会层面,应营造主动保护个人信息的文化氛围,推动企业进行合规改造,并规范市场。四、【试题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0分)作为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202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旭华仿佛将“惊涛骇浪”的功勋“深潜”在了人生的大海之中。(一)“从一开始参与研制核潜艇,我就知道这将是一辈子的事业。”黄旭华说。1926年,黄旭华出生在
32、广东汕尾。高中毕业后,黄旭华同时收到中央大学航空系和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录取通知。在海边长大的他选择了造船。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中央决定组织力量自主研制核潜艇,黄旭华有幸成为团队成员之一。执行任务前,黄旭华于1957年元旦回到阔别许久的老家。63岁的母亲再三嘱咐道:“工作稳定了,要常回家看看。”但此后30年间,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父亲直到去世也未能再见他一面。1986年底,两鬓斑白的黄旭华才再次回到广东老家,见到93岁的老母。他眼含泪花地说:“人们常说忠孝不能双全,我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与对家人的隐瞒相比,黄旭华的爱人承担了更大压力。“他生活简单随性,出去理发都嫌麻烦。
33、后来,我买了理发工具学会理发,给他剪了几十年。”黄旭华的爱人李世英说。(二)核潜艇,是集海底核电站、海底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当时,我们只搞过几年苏式仿制潜艇,核潜艇和潜艇有着根本区别,核潜艇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对内部结构更是一无所知。”黄旭华回忆说。在开始探索核潜艇艇体方案时,他选择了最先进、也是难度最大的水滴线型艇体。黄旭华通过大量的水池拖曳和风洞试验,取得了丰富的试验数据,为论证艇体方案的可行性奠定了坚实基础。“计算数据,当时还没有手摇计算机,初期只能依靠算盘。每一组数字由两组人计算,答案相同才能通过。常常为了一个数据日夜不停地计算。”为了在艇内合理布置数以万计的设
34、备、仪表、附件,黄旭华不断调整、修改、完善方案,让艇内100多公里长的电缆、管道各就其位,为缩短建造工期打下坚实基础。用最“土”的办法解决最尖端的技术问题,是黄旭华和他的团队克难攻坚的法宝。(三)核潜艇战斗力的关键在于极限深潜。然而,极限深潜试验的风险性非常高。1963年,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沉没,艇上129人无一生还。在核潜艇极限深潜试验中,黄旭华亲自上艇参与试验,成为当时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核潜艇载着黄旭华和100多名参试人员,一米一米地下潜。“在极限深度,一块扑克牌大小的钢板承受的压力是一吨多,100多米的艇体,任何一块钢板不合格、一条焊缝有问题、一个阀门封
35、闭不足,都会导致艇毁人亡。”黄旭华镇定自若,了解数据后,指挥继续下潜,直至突破此前纪录。新纪录诞生,全艇沸腾!正是凭着这样的奉献精神,黄旭华和团队于1970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建造周期之短,在世界核潜艇发展史上是罕见的。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伟大誓言,新中国用了不到一代人的时间就实现了!作为中船重工第七一九研究所名誉所长,直到今天,93岁的黄旭华仍然会准时出现在办公室,为年轻一代答疑解惑、助威鼓劲。(摘自新华网黄旭华:隐“功”埋名三十载,终生报国不言悔,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黄旭华整整30年没有回老家,父亲去世,也没有回去奔丧,展现了一位科学家淡
36、泊名利、甘为人梯的一生。B为了缩短核潜艇的建造工期,黄旭华带领团队不断调整、修改、完善电缆、管道的位置,合理布置艇内的设备、仪表、附件。C文章写身为总设计师的黄旭华亲自随核潜艇下潜进行深潜试验,突出表现了他与同事们同甘共苦的平等精神。D我国依靠自己力量建造核潜艇的周期之短属世界罕见,它凝聚着成千上万核潜艇研制人员的心血。2下列对本文写作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写黄旭华爱人的压力与不理解,目的在于侧面表现核潜艇研制人员对工作的忘我的全身心投入。B本文选取了黄旭华研制核潜艇过程中的几个片段,多角度展现了老一代科学家的优秀品质,体现了选材的典型性。C文章用平实的语言与朴实的事迹,
37、使读者感受到“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璞玉浑金般的品质,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D本文在行文中多次引用黄旭华自己的话,不但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凸显了内容的真实性和可信度。3结合材料,概括文章主要表现了黄旭华怎样的精神品质。(4分)【答案】1D2A3(1)以身报国,奉献一生:离家数年,奉献了自己的全部。(2)攻坚克难,积极探索:带领团队研制出水滴型核动力潜艇。(3)身先士卒,具有高度责任感:冒着极大风险亲自上艇参与试验。【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淡泊名利、甘为人梯”错,本文突出体现的是黄旭华以身许国,为祖国科学事业奉献一生的报国热情;B“为了缩短核潜艇的建造工期”错。“缩短核潜
38、艇的建造工期”是客观效果并非目的,原文只是说“为缩短建造工期打下坚实基础”;C“与同事同甘共苦的平等精神”错,这里选用黄旭华参与下潜试验事例的目的是表现他以身作则、不畏艰难的高度责任感。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写作特色的分析能力。A“不理解”不正确,文中黄旭华的爱人只是承担了更大的压力,并非不理解。“不理解”的是黄旭华的其他家人。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对传主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此后30年间,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父亲直到去世也未能再见他一面”“1986年底,两鬓斑白的黄旭华才再次回到广东老家,见到93岁的老母。他眼含泪花地说:人们常说忠孝不能双全,我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
39、孝。”“直到今天,93岁的黄旭华仍然会准时出现在办公室,为年轻一代答疑解惑、助威鼓劲”,黄旭华离家数年,奉献了自己的全部,可概括出“以身报国,奉献一生”;“当时,我们只搞过几年苏式仿制潜艇,核潜艇和潜艇有着根本区别,核潜艇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对内部结构更是一无所知”“在开始探索核潜艇艇体方案时,他选择了最先进、也是难度最大的水滴线型艇体”“黄旭华通过大量的水池拖曳和风洞试验,取得了丰富的试验数据,为论证艇体方案的可行性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了在艇内合理布置数以万计的设备、仪表、附件,黄旭华不断调整、修改、完善方案,让艇内100多公里长的电缆、管道各就其位,为缩短建造工期打下坚实基础”“用最土
40、的办法解决最尖端的技术问题,是黄旭华和他的团队克难攻坚的法宝”,黄旭华带领团队研制出水滴型核动力潜艇,可概括出“攻坚克难,积极探索”;“在核潜艇极限深潜试验中,黄旭华亲自上艇参与试验,成为当时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黄旭华冒着极大风险亲自上艇参与试验,可概括出“身先士卒,具有高度责任感”。五、【试题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0分)现代信息时代,是一个视觉符号占统治地位的景观社会。短视频正是日常生活视觉化的文化表征,随着现在创作门槛的不断降低和网民创作热情的持续提高,这种“媒介瞬间”在自媒体短视频中愈加凸显。而随着大众生活与移动互联网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短视
41、频与日常生活的深度结合使得用户的认知和思维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短视频的影响。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很多人选择观看短视频来打发时间,例如:坐车的时候,等人的时候,独自吃饭的时候等。在观看的过程中,很多人也会拿起手机,试图拍摄一段短视频来记录自己的碎片化生活。在网络人际互动过程中,短视频经常被作为交流的谈资和沟通的工具。目前时下最流行的VLOG拍摄,即是短视频创作者对于自己日常生活的记录,在一个较为宽泛的主题下,比如旅行、吃饭、工作,VOLG的创作者们尽情发挥,记录着自己平凡而琐碎的生活。这种记录对于很多传播者来说可以是生活中的小仪式感,对于受传者、观看者来说,则是期望在这种虚幻的气氛营造中找到与
42、自己生活交织的类似点,找到心理的一种共鸣,甚至是满足自己的窥私欲。2009年开始运行的视频网站哔哩哔哩打破了传统社群的交流方式,通过悬浮于视频上方的实时评论功能(弹幕)聚集用户,构建社群。在弹幕互动中,哔哩哔哩弱化了社群成员的个体指向性,强化了社群群体同一性。这种群体同一性在短视频时代更为明显。个体通过互联网及其提供的平台形成“虚拟空间”的社群,作为“使用与满足”模式中的“积极的”用户,只有当他们感到其需求存在问题,并察觉到可能存在的解决方案,该需求才引发行动。人们通过短视频来满足表达和沟通、人际交往、信息获取、娱乐消遣以及碎片化阅读的需求。于是,需求转换为动机,社群成员将这种动机落实到具体行
43、为上使用短视频内容来获得“期待的满足感”。伴随着短视频的火爆,社群传播也逐步凸显了出来。例如,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已经凭借各自在短视频细分市场上的定位,沉淀了不同的受众,这些受众不断聚合,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虚拟社群。观看短视频,一方面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另一方面是也为了满足自身的窥私欲。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人们经营会受到巨大的压力,这些有着共同感受的人在平台上逐渐构成了一个有着共同需求的虚拟社群,在这个虚拟社群中,网民们相互分享,各自都试图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家在社会转型期的焦虑感。个体参与社群组织,加入公共议题的讨论,可以从中寻求到一种归属感,这种个体对于
44、群体的归属感,是人类社会性的体现。在现代传媒环境中,虽然公众是在被动接受社会信息,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公众也在追寻着群体的认同。短视频的表现形式,就使得其可以充分体现出个体的情感,然后传播出去。而且,由于短视频之“短”,也就导致其无法通过复杂叙事来传递信息,因此,在传播过程中,受众就会通过情感共鸣来形成群体认同,如果能够形成共鸣,就会刺激一个社群的形成。这就满足了个体对于群体追寻归属感的欲望,另一方面也通过个体的情感表达来形成对自身的情感唤醒,甚至上升为群体情感表达的代言。一旦形成了这种社群,则反过来又会加深这种群体情感的印记,形成独特的群体归属感,使社群趋于稳定,并吸引更多的人加入社群。这种
45、短视频传播,也是满足了传播者的情感表达与需求。制作、传播短视频,可以满足传播者的表达欲望,并打造出鲜明的个人形象。同时,在受到受众追捧和资本追捧之后,也会进一步刺激传播者的内容制作和传播行为。短视频制作也能给创作者创造价值,不但能获得名气与粉丝,还能获得客观的经济回报,以至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短视频创作的行列中来。在经济的促进下,使短视频呈现裂变式的传播发展。移动互联网时代,短视频的内容生产制作离不开策划、创意、生产和传播团队,在消费主义社会语境下,商业规则、市场预期、品牌孵化是推动短视频视觉奇观不断涌现的重要因素。人们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主动依据自身的趣味去获取甚至是创造内容。当形成一
46、个社群之后,人们在同一个主题下展开叙事,使得短视频内容具备较高的连贯性。共同性使人们走到一起,成为一个社群自发组织。而这个社群中的成员因共同的兴趣、爱好及其他旨趣在网络空间中聚合到一起,形成网络社会中的虚拟社群。(选自田宇消费主义背景下的短视频,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很多人选择观看短视频来打发时间,这表明短视频在网络人际互动过程中,占据了主要的交流与沟通的空间。B哔哩哔哩的弹幕互动强化了群体同一性,只有当个体感到其需求存在问题,并察觉到可能存在的解决方案时,该需求才引发行动。C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已经凭借各自在短视频细分市场上的定位,沉淀了不同的受
47、众,这些受众不断聚合,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虚拟社群。D短视频在传播过程中,受众就会通过情感共鸣来形成群体认同,这种群体认同反过来又会加深这种群体情感的印记。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短视频这种日常生活的记录,对于传播者来说,可以是生活中的小仪式感,对于观看者来说,则是期望找到与自己生活交织的类似点,找到心理的一种共鸣。B短视频制作能给创作者创造价值,不但能获得名气与粉丝,还能获得客观的经济回报,这也是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短视频创作行列中来的原因。C商业规则、市场预期、品牌孵化是推动短视频视觉奇观不断涌现的重要因素。网民们相互分享,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家在社会转型期的焦虑感
48、。D网络社会中虚拟社群形成之后,人们在同一个主题展开叙事,通过复杂的叙事传递信息,使得短视频内容具备较高的连贯性。3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4分)【答案】1C2D3瞬时彰显式的短视频内容的生产形式。自发组织的社群式短视频内容的传播形式。消费主义背景下短视频传播的目的与意义。【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占据了主要的交流与沟通的空间”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很多人选择观看短视频来打发时间”“在网络人际互动过程中,短视频经常被作为交流的谈资和沟通的工具”,可见,很多人选择观看短视频来打发时间,表明的是短视频“经常被作为交流的谈资和沟通的工具”,并不是“占据了主要
49、的交流与沟通的空间”。选项的说法无中生有。B.“只有当个体感到其需求存在问题”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作为使用与满足模式中的积极的用户,只有当他们感到其需求存在问题,并察觉到可能存在的解决方案,该需求才引发行动”。可见,不是“个体”,而是作为“使用与满足”模式中的积极的用户”,选项的说法张冠李戴。D.“受众就会通过情感共鸣来形成群体认同,这种群体认同反过来又会加深这种群体情感的印记”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受众就会通过情感共鸣来形成群体认同,如果能够形成共鸣,就会刺激一个社群的形成”“一旦形成了这种社群,则反过来又会加深这种群体情感社群的印记”。可见,不是“群体认同”加深了群体情感的印记,而是“
50、社群”。选项的说法偷换概念,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通过复杂的叙事传递信息”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由于短视频之短,也就导致其无法通过复杂叙事来传递信息”。选项的说法混淆是非。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第一段主要谈到“媒介瞬间”的短视频与日常生活的深度结合;第二段主要谈到创作者用短视频记录自己的生活;第三段主要谈到哔哩哔哩的弹幕互动模式强化了社群群体同一性;第四段主要谈到了社群传播的产生机制;第五段主要谈到了观看短视频的意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自身的窥私欲;第六段主要谈到了短视频传播的意义在于寻求归属感;第七段主要
51、谈到了短视频传播也满足了传播者的情感表达与需求;第八段谈到了在消费主义社会语境下虚拟社群形成的过程。因此,第一、二、三段都论述了瞬时彰显式的短视频内容的生产形式:网民创作、VLOG拍摄、哔哩哔哩的弹幕功能。第四段主要论述了自发组织的社群式短视频内容的传播形式:个体形成社群,需求引发行动,短视频内容通过社群进行传播。第五、六、七、八段论述了在消费主义背景下短视频传播的目的与意义:使网民们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窥私欲、个体寻求到归属感、满足传播者的情感表达与需求以及促使网络社会中的虚拟社群的形成。六、【试题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0分)守护文化的价值质点艾斐所谓文化价值的质点,是指
52、文化的原生价值、本质价值。价值质点是一切内容和形式的文化创造、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生命之腱与活力之源,是文化主体劳动绩效的凸显,更是文化对人和社会发挥积极作用的体现。价值形式与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文化的一种价值辐射与效能提升。在这种情况下,高度自觉而有效地强化文化价值的质点,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否则,文化的本体价值和终极效能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消耗,以至于使文化发生易质,变成空壳,沦为物欲化的精神尘嚣。在精神价值之外的其他价值,对于文化来说,都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衍生出来的副价值,它们既不体现文化的本质形态和主体功能,也构不成文化价值的质点,最多只是文化主体价值的衍生物
53、与附加值。如果不是这样,中国的五千年文明就笃定会是一张白纸、一孔涸泉了。因为历来真正的文化创造者、文艺创作者、心灵宣慰者、精神提升者、智能开拓者和文明传播者,就从来不是以牟利和娱乐为目的的。他们的一切劳作和创造,只有一个终极目的,那就是开智、养心、励志、修德,是张扬正义、布达真理、激励人生、繁昌社会。如果老子、孔子、屈原、司马迁、曹雪芹们所追求的不是文化的本质价值,不是文化的精神救赎,不是文化的社会效能,而只是金钱、物欲和娱乐,那就不会有道德经论语离骚史记红楼梦的存在。这是中华民族的大幸。正是由于这些圣哲们在文化上做出的如此显赫成绩和重大贡献,我们才会拥有如此灿烂的文明和精神的家园。否则,我们
54、的民族就会因为失去文化的滋养而变得形容枯槁、精神萎靡。想想看,如果没有四书五经,没有史记资治通鉴红楼梦,没有孔子、屈原、李白、杜甫、关汉卿、曹雪芹、鲁迅,中华民族还是中华民族吗?中国人又该到哪里去寻找自己的灵魂?我们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坐标又在何处?这便是文化价值的质点,也即文化价值的核心与本质所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文化价值的衍生物固然越来越多、越来越杂,但文化价值的质点却永远不可改变,也永远不能改变。如果改变了,文化也就不是文化了。文化价值的质点一旦易质,其后果自当是不堪设想的。如果把赚钱当成了文化的唯一目的,势必就要放弃文化对人和社会的引导与提升功能,必然要使文化陷入
55、低俗、畸靡的渊薮。任何事物,都只有在具有价值之后才会有意义和作用。但各种事物的价值形成、价值规律和价值质点却是不尽相同的,甚至是完全不同的。在经济学中,价值主要体现在商品所涵蕴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和对物质资源的附有上。这种价值不但可以量化,而且可以转换,尤其可以用货币来标示和兑换。但文化却不行,文化价值的核心内容、终极效能和主要实现方式,始终都在于它所天然赋有并理应履施的社会性、公益性、思想导向、智能寄寓和精神内涵。文化不但要以真、善、美的方式来揭示和表现生活与人性中的真、善、美,而且要在不可逆和个性化的艺术创造中给生活增添亮色,使社会焕发光彩,让精神得以提升,促人性更臻完美。凡此种种,既是文化的
56、社会担当,又是文化的效能旨归。正因为如此,文化价值的质点也便被赋予了独具的重要性和特殊意义。文化的这一价值质点,是文化的生命线。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任何文化形态都不应违逆。文化一旦离散了这个价值质点,其主体价值和终极效能便会随之消失殆尽。文化的商品意义,永远都只能是和只配是文化主体价值和终极效能的延伸物与衍生品,就像在提炼石油时得到了沥青,但我们却永远也不能只为得到沥青而去提炼石油。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在价值形式与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背景下,尤其要自觉而有效地强化文化价值的质点。B文化的衍生物与附加值过多,会削弱文化的主体功能。C民族的圣哲们坚守文化的精神救赎,创造了
57、灿烂的华夏文明。D文化的价值质点是不会改变的,是不会变质的。2根据文意,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3分)A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价值形式与价值取向日趋多元,文化产品越来越多地沦为物欲化的精神喧嚣。B没有老子、孔子、曹雪芹,没有史记资治通鉴红楼梦,我们的民族必然形容枯槁,集体失魂。C对人和社会的引导和提升是文化的生命线,一旦离散了这条线,文化也就失去了它的主体价值和终极效能。D文化要以真、善、美的方式来表现生活与人性中的真、善、美,作家讲究个人利益也就失真、伪善和虚美。3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的发展,文化价值的衍生物越来越多,我们应如何守护文化的价值质点?请根据文文意分析。(4分)【答案】
58、1A2C3不以牟利和娱乐为目的。揭示和表现生活与人性中的真、善、美。给生活增添亮色,使社会焕发光彩,让精神得以提升,促人性更臻完美。【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会削弱文化的主体功能”,错误,无中生有。根据原文“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文化价值的衍生物固然越来越多、越来越杂,但文化价值的质点却永远不可改变,也永远不能改变”可知,并未说明会“削弱文化的主体功能”。C.“民族的圣哲们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错误,曲解文意。根据原文“正是由于这些圣哲们在文化上做出的如此显赫成绩和重大贡献,我们才会拥有如此灿烂的文明和精神的家园”可知,不能说是圣哲们创造了华夏
59、文明,是他们让华夏文明更灿烂。D.“文化的价值质点是不会改变的,是不会变质的”,错误,曲解文意。根据原文“但文化价值的质点却永远不可改变,也永远不能改变”可知,不能理解为不会改变、不会变质。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A.“文化产品越来越多地沦为物欲化的精神喧嚣”,错误,根据原文“价值形式与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文化的一种价值辐射与效能提升。在这种情况下,高度自觉而有效地强化文化价值的质点,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否则,文化的本体价值和终极效能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消耗,以至于使文化发生易质,变成空壳,沦为物欲化的精神尘嚣”可知,说明文化产品的沦落有
60、个前提,就是放弃守护文化的价值质点。B.“没有老子、孔子、曹雪芹,没有史记资治通鉴红楼梦,我们的民族必然形容枯槁,集体失魂”,错误,根据原文“想想看,如果没有四书五经,没有史记资治通鉴红楼梦,没有孔子、屈原、李白、杜甫、关汉卿、曹雪芹、鲁迅,中华民族还是中华民族吗?中国人又该到哪里去寻找自己的灵魂?我们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坐标又在何处”可知,“老子、孔子、曹雪芹”“史记资治通鉴红楼梦”在文中是泛指,不能理解为特指。D.“作家讲究个人利益也就失真、伪善和虚美”,错误,根据原文“文化不但要以真、善、美的方式来揭示和表现生活与人性中的真、善、美,而且要在不可逆和个性化的艺术创造中给生活增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范例运输合同范例
- 2024年柴油紧急供应合同
- 柴油机合同范例
- 2024年度旧楼加固与维修服务合同2篇
- 2024年文化产业人力外包与版权保护合同3篇
- 2024年股份制企业多人股权转让简化合同3篇
- 墙面维修保洁合同模板
- 2024版出租车企业信息化改造项目合同3篇
- 铺面转让同行合同范例
- 2024年度电子商务实习员工劳动合同3篇
- 刺猬养殖研究报告-中国刺猬养殖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2024年
- 2024领导力培训课程ppt完整版含内容
-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期末综合性学习专项练习(2022秋)(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 工程项目监理技术创新与应用研究
- 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传统及现代技术研究
- 中国心力衰竭病人高钾血症管理专家共识解读
- 148个常用偏旁及含义
- 湖南省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含答案)
- 私人影院管理制度
- 人机工程评价表
- 初三英语阅读理解专项训练100(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