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2014_第1页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2014_第2页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2014_第3页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2014_第4页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201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LOGO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社科部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社科部课程导入:中国经济之最课程导入:中国经济之最v 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20日讯 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2013年国民经济数据显示,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 568845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7.7% 。v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 7.7% ,二季度增长 7.5% ,三季度增长 7.8% ,四季度增长 7.7%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 56957 亿元,增长 4.0% ;第二产业增加值 249684 亿元,增长 7.8% ;第三产业增加值 262204 亿元,增长 8.3% 。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1.

2、8% 。全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 3.7% 。v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计算,中国将在2017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尽管IMF的有些计算细节有待调整,但其预测的短时间内中国将赶上美国的论断基本上是正确的。基于现实假设的计算结果显示,如果以购买力平价(PPPs)和市场汇率为基准,中国将分别在2018年和2019年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v 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20日讯 (记者 孙丹)国家统计局今天上午发布的2013年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GDP为568845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49684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262204亿元,增长8.3%。第三产业增加值比

3、第二产业增加值多出12520亿元,增速快了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了46.1%。据中国经济网记者统计,2013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在增速方面,也是继2008年以后,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再次超过第二产业。v 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20日讯 国家统计局今天上午发布2013年数据,2013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6072万人,城镇常住人口73111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2961万人,中国城镇化率达到了53.7%,比上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数据同时显示,2013年中国“人户分离人口”达到了2.89亿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45亿人,“户籍城镇化率”仅为35.7%左右。v 中

4、国经济网北京1月20日讯 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73。对于统计局基尼系数低于外界预期的质疑,马建堂表示,基尼系数是通过不同的方法算出来的,0.473的数据总体符合中国实际。今年是十多年来国家统计局再次发布基尼系数。去年,国家统计局公布了过去十年中国基尼系数,2012年中国为0.474。对于2013年基尼系数,之前有专家预期要高于0.473这个数字。 v 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20日讯 国家统计局今天上午发布2013年数据,数据显示,2013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城乡收入比为3.03:1,较2012年微降(2

5、012年为3.10:1),据中国经济网记者统计,3.03:1为10年来新低。v 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2013年国民经济数据显示,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6%。其中,城市上涨2.6%,农村上涨2.8%。思考题:思考题:v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v图片分享:图片分享: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年中国宏观经济数据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

6、快发展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国在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我国在选择市场经济体制之前,曾搞了几十年的计之前,曾搞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当初为什么要建划经济,当初为什么要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如何评价计划经济体制?如何评价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作用?以及后来制的历史作用?以及后来又如何选择了市场经济?又如何选择了市场经济?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一)上世纪(一)上世纪5050年代我国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依据年代我国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依据(客观条件):(客观条件):一是我国的经济基础相当薄弱,需要集中力量办大事。一是我国的经济基础相

7、当薄弱,需要集中力量办大事。 二是苏联和解放区经济工作的经验积累。二是苏联和解放区经济工作的经验积累。 三是当时的经济主体和利益关系相对简单。三是当时的经济主体和利益关系相对简单。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一)上世纪(一)上世纪5050年代我国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依据年代我国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依据(主观条件):(主观条件):根据马克思主义对构建社会主义的理论构想,把计划经济根据马克思主义对构建社会主义的理论构想,把计划经济看成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看成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长时间以来没人敢突破这个理论禁区。长时间以来没人敢

8、突破这个理论禁区。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二)计划经济体制的含义及特点(二)计划经济体制的含义及特点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和控制人、财、物资源,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和控制人、财、物资源,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主要的经济活动按计划规定进行,国家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主要的经济活动按计划规定进行,国家计划不仅调节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运行,而且覆盖社会主义企计划不仅调节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运行,而且覆盖社会主义企业和居民个人的微观经济活动。业和居民个人的微观经济活动。计划经济体制具有非常强的资源动员能力,它能够利用计划经济体制具有非常强的资源动员能

9、力,它能够利用行政手段在较短的时期内集中有限的资源进行重点建设。行政手段在较短的时期内集中有限的资源进行重点建设。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三)昔日的计划经济为何能起作用?(三)昔日的计划经济为何能起作用?2020世纪世纪505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年代,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了重要作用。主要是当时经济情况便于计划:主要是当时经济情况便于计划: 1.1.过去企业少,便于宏观计划。过去企业少,便于宏观计划。 2.2.建国初期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比较简单,计划协调较建国初期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比较简单,计划协调

10、较为容易。为容易。 3.3.过去微观经济主体自主性不突出,计划执行障碍少。过去微观经济主体自主性不突出,计划执行障碍少。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三)昔日的计划经济为何能起作用?(三)昔日的计划经济为何能起作用? 后来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不便计划的因素日益显现:后来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不便计划的因素日益显现:1.1.微观经济主体自主性增强,经济活动主张自己说了算。微观经济主体自主性增强,经济活动主张自己说了算。 2. 2.企业多了,信息采集难,导致制定出的计划可信度差。企业多了,信息采集难,导致制定出的计划可信度差。 3. 3.经济关系和利益变得

11、复杂,计划难以照顾各方利益。经济关系和利益变得复杂,计划难以照顾各方利益。 4. 4.人的观念发生了微妙变化。集体主义(利他)转向自由主人的观念发生了微妙变化。集体主义(利他)转向自由主义(利己)。义(利己)。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四)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四)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1.1.所有制形式过于单一;所有制形式过于单一; 2. 2.政企不分;政企不分; 3. 3.忽视价值规律;忽视价值规律; 4.4.平均主义严重。平均主义严重。上述缺陷:上述缺陷:严重压抑企业与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导严重压抑企业与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导致社会主义经济缺乏活

12、力。致社会主义经济缺乏活力。推动:推动:中国几代领导集体积极寻求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中国几代领导集体积极寻求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商品生产;商品生产;计划第一;计划第一;价格第二;价格第二;三个主体;三个主体;三个补充三个补充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五)对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五)对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1981年年以计划经济为

13、主、市场经济为辅。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1984年年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年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1992年年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改革的目标目标20世纪末世纪末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3年年对对进一步完善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的目标和任务。2007年年要求在要求在完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社会主义市场

14、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进展。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论述(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论述邓小平提出邓小平提出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论述(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论述邓小平提出:邓小平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

15、划;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 1 1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不是区分不是区分“资资”和和“社社”的标志。的标志。 2 2 计划手段与市场手段在经济调节中各有优势和缺陷。计划手段与市场手段在经济调节中各有优势和缺陷。 3 3 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

16、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继续发展和社会主义(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继续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1.1.党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把党的十四大确立的经济改革,把党的十四大确立的经济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体制的基本框架( (第四点第四点) ),

17、这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这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绘制了一幅蓝图。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绘制了一幅蓝图。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继续发展和社会主义(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继续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十五大十五大进一步确认进一步确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济,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同时,在市场经济理论方面有重大突破,极

18、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时,在市场经济理论方面有重大突破,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解决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怎样结合这一历解决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怎样结合这一历史性难题,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推向了史性难题,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推向了全面的攻坚阶全面的攻坚阶段。段。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继续发展和社会主义(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继续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3.3.党的党的十六大十六大在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现代市场在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

19、制改革、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和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体系和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为新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务。为新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指明了方向4.4.党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对,对进一步完善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济体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特征)现代

20、企业制度(特征)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统一、开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竞争、有序)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多层次)(多层次)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分配体系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分配体系(效率优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兼顾公平)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五)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五)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现代企业制度特征现代企业制度特征建立企业法人产权制度,把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建立企业法人产权

21、制度,把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分离开来,界定清楚。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分离开来,界定清楚。明确出资者和企业的权利和责任明确出资者和企业的权利和责任权责权责明确明确把政府和企业的职责分开把政府和企业的职责分开政企政企分开分开指企业必须要有科学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指企业必须要有科学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管理管理科学科学产权产权清晰清晰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市场为基市场为基础性配置础性配置 手段手段企业是独立企业是独立市场和法人市场和法人实体实体宏观调控宏观调控主要通过主要通过经济手段经济手段实现实现 法治对经法治对经济运行起济运行起基本

22、保障基本保障作用作用(一)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一)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宏观调控宏观调控主要通过主要通过经济手段经济手段实现实现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所有制结构方所有制结构方面:面:以公有制为主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制经济共同发展展2分配制度方面:分配制度方面:以按劳分配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配方式并存3宏观调控方面:宏观调控方面:宏观调控更加宏观调控更加有力的市场。有力的市场。4发展目的方面:发展目的方面:宏观调控更加宏观调控更加有

23、力的市场。有力的市场。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二、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二、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四、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四、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资料资料1:1978年我国所有制结构的状况注:在年我国所有制结构的状况注:在GDP中的比重中的比重 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非公有制经济经济在公有制经济中的比重在公有制经济中的比重国营经济国营经济集体经济集体经济在在GDP中的比重中的比重

24、99.01.056.043.0在工业总产值中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的比重99.20.877.622.4在社会消费品零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售总额中的比重97.92.155.845.2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年份国有经济集体经济非公有制经济197856.043.01.0199541.044.015.0199640.835.224.0199742.033.824.2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一)(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认识的逐步深化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认识的逐步

25、深化 1978几乎绝迹几乎绝迹1987补充补充 1992 共同发展共同发展 1997 基本经济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一)(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认识的逐步深化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认识的逐步深化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二)(二)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根据经济制度的基本根据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涵义及其范围

26、(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涵义及其范围 1.涵义:涵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或者部分社会成员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或者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这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这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质和核心。实质和核心。2.范围:范围:国有经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集体经济国有国有成分成分集体成分集体成分其它其它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确立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确立(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1.1.公有资产在全社会总资产中占绝对优势,国有经济控公有资产在全社

27、会总资产中占绝对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命脉,对经济发展起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导作用;但在个别地但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可以有所差别(在区、个别部门可以有所差别(在量量上的主体地位分布图见上的主体地位分布图见下一张幻灯片)。下一张幻灯片)。50%100% 静态静态 数量上数量上 动态动态数量上数量上公有制主体地位数量标准图示公有制主体地位数量标准图示 社会总资产社会总资产公公 有资产有资产 公有资产公有资产 60%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2.2.公有资产占优势,既

28、要有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的优势,更要注重的优势,更要注重的提的提高。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高。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上。上。涉及国家涉及国家 安全的行业安全的行业提供重要产品和服务的行业提供重要产品和服务的行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的重要骨干企业垄断资源的行业垄断资源的行业国有经济控制国有经济控制 的行业和领域的行业和领域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所有制实现形式,是指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在经济利益上的所有制实现形式,是指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在经济利益上的实现方式,它体

29、现为所有者为实现其所有权利益而采取的特定的实现方式,它体现为所有者为实现其所有权利益而采取的特定的资本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方式,以妥善处理所有者、经营者和劳资本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方式,以妥善处理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一般表现为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相互关系。动者之间的关系。一般表现为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相互关系。 财产的所财产的所有者是谁?有者是谁?财产具体由谁财产具体由谁占有并对企业行使占有并对企业行使出资人的职能出资人的职能出资人采出资人采取什么样的财取什么样的财产组织方式产组织方式第一层第一层所有权所有权第二层第二层占有权占有权第三层第三层使用权使用权采取怎样采取怎样的企业经营方的企业经

30、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式和组织形式第一层反映生产资料的最终第一层反映生产资料的最终归属关系,决定所有制的性质归属关系,决定所有制的性质后三个层次都是所有制的具后三个层次都是所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体实现形式公有制实现的四个层次公有制实现的四个层次第四层第四层经营权经营权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公有财产公有财产的具体组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经营方式股份制股份制承包制承包制租赁制租赁制合作制合作制独资独资经营经营推行股份制的对国有推行股份制的对国有资本的好处有哪些?资本的好处有哪些?三、坚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1、三、坚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一)非公有制经济的内涵和类型(一)非公有制经济的内涵和类型它是与公有制相对而言,是指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所有制它是与公有制相对而言,是指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所有制形式,它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形式,它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公有制成分等。三、坚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三、坚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一)非公有制经济的内涵和类型(一)非公有制经济的内涵和类型个体经济个体经济外资经济外资经济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 中外合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中外合作外商独资外商独资私营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

32、有制经济(私有部分)混合所有制经济(私有部分)三、坚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三、坚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二)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必然性(二)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必然性 三、坚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三、坚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三)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三)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公有制控股企业公有制控股企业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 资本资本社会资本社会资本三、坚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三、坚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三)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

33、用(三)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非公有非公有公有公有三、坚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三、坚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三)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三)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再就业职再就业职工工300万万非公有制非公有制企业提供企业提供再就业岗再就业岗位位603万万一九九七年一九九七年下岗职工下岗职工1200万万三、坚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三、坚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三)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三)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国外先进技国外先进技术

34、和设备术和设备公有制企业公有制企业的产业水准的产业水准推动推动三、坚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三、坚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四)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四)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促使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既要对它们鼓励和支持,又促使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既要对它们鼓励和支持,又 要对它们进行引导。要对它们进行引导。三、坚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三、坚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四)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四)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重点做好产业引导。重点做好产业引导。 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

35、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以购买、租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以购买、租赁、承包、参股等形式参与国有经济改革承包、参股等形式参与国有经济改革。 建设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监督和管理。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监督和管理。 三、坚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三、坚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四)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四)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要鼓励全要鼓励全民创业民创业要引导非要引导非公有制企公有制企业做好业做好“小小”要支持非要支持非公有制企公有制企业做大做业做大做强强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一、

36、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一)按劳分配的含义(一)按劳分配的含义 按劳分配是指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按劳分配是指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收入,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收入,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多得,

37、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有劳动能力的人必须参加社会劳动;有劳动能力的人必须参加社会劳动; 公有制单位劳动才能作为分配尺度;公有制单位劳动才能作为分配尺度; 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二)实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必然(二)实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必然劳动仍是人们谋生的一种手段这是直接条件劳动仍是人们谋生的一种手段这是直接条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物质条件物质条件直接依据直接依据经济

38、基础经济基础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三)按劳分配的作用(三)按劳分配的作用 1.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2.有利于提高部门效率,改善日常经营和管理。有利于提高部门效率,改善日常经营和管理。 3.有利于树立劳动致富、劳动光荣的社会风气。有利于树立劳动致富、劳动光荣的社会风气。 (附计划经济时代的分配特点)(附计划经济时代的分配特点)A 劳动者消费品的分配长期固定在低水平上劳动者消费品的分配长期固定在低水平上B 长期实行平均主义分配长期实行平均主义分配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四)坚持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意义

39、(四)坚持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意义 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A 才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才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段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B 才能保证人们相互之间在平等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和谐才能保证人们相互之间在平等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的经济利益关系。 C 才能保证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才能保证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多种分配方式的实质(一)多种分配方式的实质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按

40、劳分配以外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是生是生产产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人的劳动:人的活劳动、技术、人的劳动:人的活劳动、技术、信息、管理等信息、管理等物质要素:土地及厂房、设备、原材料等物质要素:土地及厂房、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生产要素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从生产要素使用者那里获取

41、收入,参与生产成果的分配。权,从生产要素使用者那里获取收入,参与生产成果的分配。(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现实依据(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现实依据 1.这是由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这是由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2.生产要素是价值创造不可缺少的条件;生产要素是价值创造不可缺少的条件; 3.“三个有利于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基本理论依据,同劳动价值论并的标准是基本理论依据,同劳动价值论并不矛盾。不矛盾。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四)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类型(四)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类型凭借资本、货币等获得凭借资本、货币等获得利润、利息、租金等利润、利息、租金等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二是劳动

42、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产要素参与分配个体劳动者收入个体劳动者收入 雇用劳动者收入雇用劳动者收入三是管理和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科技发明、创造、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信息、专利等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一)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一)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1.如何正确认识如何正确认识“先富先富”与与“后富后富”的关系的关系 为什么会有先富的人群?为什么会有先富的人群? 我国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产业之间的我国自然条

43、件千差万别,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产业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平衡, 经济收益不平衡,必然造成劳动者富裕有先有后之经济收益不平衡,必然造成劳动者富裕有先有后之分,富裕程度有快有慢之别。分,富裕程度有快有慢之别。 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一)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一)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1.如何正确认识如何正确认识“先富先富”与与“后富后富”的关系的关系 “部分先富部分先富”、“先富先富”带带“后富后富”构想的依据?构想的依据? A现实依据:现实依据: 现阶段我国的生产力状况是现阶段我国的生产力状况是“部分先富部分先富”、 “先富先富”带带“后富后富

44、”构想提出的基本依据。构想提出的基本依据。 B实践依据:实践依据: 第一,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必然结果。第一,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必然结果。 第二,是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的结果。第二,是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的结果。 第三,是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必然结果。第三,是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必然结果。 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一)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一)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1.如何正确认识如何正确认识“先富先富”与与“后富后富”的关系的关系 “部分先富部分先富”的前提条件是什么?的前提条件是什么?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诚实劳动、合

45、法经营提倡先富帮助和带动后富提倡先富帮助和带动后富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悬殊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悬殊 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一)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一)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1.如何正确认识如何正确认识“先富先富”与与“后富后富”的关系的关系 “部分先富部分先富”在现阶段有其客观必然性在现阶段有其客观必然性 第一,虽是按劳分配,但是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第一,虽是按劳分配,但是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财富积累效应不一,从而导致不同,财富积累效应不一,从而导致“部分先富部分先富” 。 第二,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必然会产生收入第二

46、,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异性,从而也导致的差异性,从而也导致“部分先富部分先富” 。 第三,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使一部分把握市场能第三,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使一部分把握市场能力强的人先富。力强的人先富。 第四,城乡、地域和行业差别,导致一部分先富。第四,城乡、地域和行业差别,导致一部分先富。 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一)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一)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1.如何正确认识如何正确认识“先富先富”与与“后富后富”的关系的关系 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第一,沿海优先的发展战略,两个第一

47、,沿海优先的发展战略,两个 “大局大局”的战略构想。的战略构想。第二,大力加强扶贫力度。第二,大力加强扶贫力度。第三,对先富起来的个人,实行限制的政策。第三,对先富起来的个人,实行限制的政策。 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一)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一)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1.如何正确认识如何正确认识“先富先富”与与“后富后富”的关系的关系 允许和鼓励允许和鼓励 “ 部分先富部分先富 ” 思想的重大意义思想的重大意义 第一、第一、 “ 部分先富部分先富 ” 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第二、第二、 “ 部分先富部分先富 ” 是解

48、决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有效途径。是解决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有效途径。第三、第三、 “ 部分先富部分先富 ” 是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的必然体现。是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的必然体现。第四、第四、 “ 部分先富部分先富 ” 会产生强烈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会产生强烈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一)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一)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2.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分配体制中分配体制中“效率效率”和和“公平公平”的涵义的涵义效率:效率:是指劳动耗费与劳动成果之间的比例关系;是指劳动耗费与劳动成果之间的比例关系;公

49、平:公平:是是指一定社会人们之间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合理化,具指一定社会人们之间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合理化,具体而言,就是取得收入的机会均等;分配尺度统一。体而言,就是取得收入的机会均等;分配尺度统一。 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一)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一)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2.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如何正确认识如何正确认识“效率效率”和和“公平公平”的关系的关系 效率效率至关重要,没有效率至关重要,没有效率,公公平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物质平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效率优先是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也是市场基础,

50、效率优先是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也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强调效率优先并非要漠视公平,强调效率优先并非要漠视公平,公平公平也是体现社会主义本也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促进效率的重要保证,没有公平的效质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促进效率的重要保证,没有公平的效率只会导致两极分化,违背共同富裕的目标,率只会导致两极分化,违背共同富裕的目标,公平和效率公平和效率都属都属社会主义的本质范畴。社会主义的本质范畴。 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一)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一)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2.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51、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两极分化已成不容回避的社会现实两极分化已成不容回避的社会现实 收入差距拉大,是目前收入分配领域人们十分关注的一个问收入差距拉大,是目前收入分配领域人们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对此,应做实事求是的分析。题。对此,应做实事求是的分析。 一方面一方面要看到合理拉开收入差距,有利于提高人们劳动的要看到合理拉开收入差距,有利于提高人们劳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有利于合理利用和配置各种资源,促进经济积极性与创造性,有利于合理利用和配置各种资源,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收入差距拉大也与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有也要看到收入差距拉大也与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有关。而且收

52、入差距过大,既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不利于经济关。而且收入差距过大,既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也影响社会稳定。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也影响社会稳定。附收入差异表:附收入差异表: 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一)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一)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2.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为何说防止收入差距过大是迫在眉睫呢?为何说防止收入差距过大是迫在眉睫呢? 一是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劳动能力虽有差距,但总有一个限度,不可人与人之间的劳动能力虽有差距,但总有一个限度,不可能无限大;能无限大; 二是二是

53、人们收入差距不完全取决于劳动能力和创造财富人们收入差距不完全取决于劳动能力和创造财富的多少,还与政策导向甚至政策不健全有关;的多少,还与政策导向甚至政策不健全有关;三是三是在同一社会条在同一社会条件下,人们对收入差距的承受能力总有一个限度。件下,人们对收入差距的承受能力总有一个限度。 党的十七大和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更加关注中低收入群体,提党的十七大和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更加关注中低收入群体,提出即使最贫穷的人,也应该在出即使最贫穷的人,也应该在吃、穿、住、用、行、医等吃、穿、住、用、行、医等方面享方面享有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基本的生活保障,这是这是人民政府的责任人民政府的责任。 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54、、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一)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一)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2.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防止两极分化的根本举措防止两极分化的根本举措 第第 一:一: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积极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强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积极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尤其是再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尤其是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第二:第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社会保障

55、特别低收入。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社会保障特别低收入。 第三:第三: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地域之间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地域之间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同时加大对垄断行业的分配管控。同时加大对垄断行业的分配管控。 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社会保障的含义社会保障的含义 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权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

56、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它由它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方面组成。等方面组成。 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2.社会保障的作用社会保障的作用 第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第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 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稳定。 第二,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促进劳动力在各行业的合第二,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促进劳动力

57、在各行业的合理流动理流动。 第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节社会经济关系。第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节社会经济关系。 第四,促进经济改革的顺利实施。第四,促进经济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3.建立健全而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建立健全而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是适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需要;是适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需要; 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适应社会主义

58、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是减轻国家负担,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需要;是减轻国家负担,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需要; 是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广大农民利益的需要。是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广大农民利益的需要。 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4.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原则和要求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原则和要求 原则:原则:标准适当,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标准适当,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要求:要求:A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 B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

59、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C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D多渠道筹集和积累社会保障基金;多渠道筹集和积累社会保障基金; E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社会保障的标准和水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社会保障的标准和水 平,发展城乡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事业。平,发展城乡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事业。 个人储蓄积累保障个人储蓄积累保障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社会福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我国当前社会保障体系我国当前社会保障体系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

60、又快发展的1.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含义: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含义: 实质就是指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发展质量实质就是指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发展质量,“快快”突出指突出指经济总量的增加和扩张经济总量的增加和扩张,“好好”重点指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效重点指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效益比。这个效益比的高低直接反应经济增长质量的高低,或益比。这个效益比的高低直接反应经济增长质量的高低,或者是好与坏。现代经济发展追求者是好与坏。现代经济发展追求“质量先于数量质量先于数量”的发展模的发展模式。式。 衡量经济发展好的相关标准:经济产业结构合理;低消衡量经济发展好的相关标准:经济产业结构合理;低消耗;低污染;循环可持续发展等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