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发酵工艺学课程论文题目名称:发酵法生产维生素C 姓名:张晓伟 所在学院:食品学院 电话导师:陈国刚 导师所在单位:石河子大学食品学院 专业:食品加工与安全 发酵法生产维生素C摘要:维生素C又称L-抗坏血酸是高等灵长类动物与其他少数生物的必需营养素。抗坏血酸在大多的生物体可借由新陈代谢制造出来,但是人类是最显著的例外。最广为人知的是缺乏维生素C会造成坏血病。在生物体内,维生素C是一种抗氧化剂,保护身体免于自由基的威胁,维生素C同时也是一种辅酶。其广泛的食物来源为各类新鲜蔬果。维生素C为酸性己糖衍生物,是稀醇式己糖酸内酯,Vc主要来源新鲜水果和蔬菜,是高等灵长类动物与其他
2、少数生物的必需营养素。Vc有L-型和D-型两种异构体,只有L-型的才具有生理功能,还原型和氧化型都有生理活性。 其结构是一种含有6个碳原子的酸性多羟基化合物,分子式为C6H8O6,分子量为176.1。天然存在的抗坏血酸有L型和D型2种,后者无生物活性。维生素C是呈无色无臭的片状晶体,易溶于水,不溶于有机溶剂。在酸性环境中稳定,遇空气中氧、热、光、碱性物质,特别是由氧化酶及痕量铜、铁等金属离子存在时,可促进其氧化破坏。氧化酶一般在蔬菜中含量较多,故蔬菜储存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流失。但在某些果实中含有的生物类黄酮,能保护其稳定性。维生素 C 是生命的必需营养元素, 具有多种生理功能, 因而
3、改进维生素 C 生产工艺、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成为目前维生素 C 研究的热点。目前, 国内维生素 C 最主要的生产方式是二步发酵法。本文对维生素 C 二步发酵法的生产过程及目前对这一生产工艺改进的主要技术措施和研究方向作一介绍关键词:维生素C 生产工艺 二步发酵法 主要技术前言 维生素 C 是简单结构的有机化合物,与单糖有密切关系。研究表明植物中含有抗坏血酸氧化酶,能催化维生素 C 氧化,维生素 C 广泛分布在植物组织中,新鲜水果及蔬菜中含量尤多。多数哺乳类和禽类也都能由葡萄糖合成足够数量的 L-抗坏血酸。但人、豚鼠、猴子、蝙蝠、某些爬行动物及大多数人工养殖的鱼类甲壳类体内缺乏古洛糖酸内酯氧化酶
4、, 不能将古洛糖酸内酯转化成 L-抗坏血酸,不能生物合成维生素 C, 动物体内贮藏维生素 C 量不大,它们必须经常从环境或食物中摄取维生素 C 补充。维生素 C 广泛存在于新鲜水果及绿叶蔬菜中,尤以猕猴桃、板栗(生)、草莓、橘子、刺梨及辣椒等含量丰富。中草药如醋柳果、苍耳子等也含有很多维生素 C。 维生素 C 纯品为白色单斜晶系的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味酸,久置色微黄。易溶于水,略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氯仿。它是一种不饱和的多羟基六碳化合物,以内酯形式存在,在 2,3 位碳原子之间烯醇式羟基上的氢可游离出来,故具有酸性。维生素 C 具有很强的还原性,故极不稳定,容易为热或氧化剂所氧化,在中性或
5、碱性溶液中尤甚;光、微量重金属(特别是 Fe2+、Cu2+)或荧光物质(如核黄素)更能促进其被氧化。微量金属元素对维生素 C 的氧化分解的催化作用,以铜离子为甚,其顺序为 Cu2+Co2+Mn2+Zn2+Fe2+。在低于p H5.5 的溶液中,维生素 C 较为稳定;所以提取维生素 C 时,草酸和偏磷酸是较好的稳定剂 维生素C的发酵是指通过发酵作用将原料转化为维生素C,再通过生物分离技术将其从发酵液中分离提纯,获取满足要求的维生素C产品。维生素C的发酵过程中包含菌种的培育、菌种的保藏、种子的制备、发酵动力学、发酵环节的控制和染菌及防治六个方面。概括地说,在发酵的整个过程中要选育出优秀的发酵菌种并
6、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予以保藏,保持其优良性状;在实际生产时要对菌种进行扩大培养,满足生产上对发酵菌的数量要求;对于发酵还应全面的考虑发酵的消耗、产率问题,并通过适当的控制方法提高效率;染菌和污染是发酵过程中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需要严格控制,频繁检测确保发酵罐安全,避免或较小损失。v C自四十年代开始工业化生产,其生产技术是德国人R eichstdn于1933年发明的(简称 莱 氏珠),即以0 一山梨醇为原料,经过醋酸菌发酵生成山梨糖,再经过酮化、化学氧化 和水解得 到2一酮基一L一古龙酸,再经化学转化得到v C.其工艺比较复杂,而且消耗大量苯、丙砚和发烟硫酸等易燃易爆和有毒原料,此法至今仍被延
7、用。维生素 C 是生命的必需营养元素, 具有多种生理功能, 随着维生素 C 实验应用范围的增加, 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大, 人们对维生素 C 实验生产技术不断进行研究改进。维生素 C 实验的生产技术经历了浓缩提取、化学合成和生物发酵三个阶段。以前, 维生素 C 实验是从柠檬、辣椒等天然植物中提取的, 价格昂贵且生产量低, 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现已退出工业生产。化学合成法主要是莱氏法, 该法工艺路线成熟,原料简单易得, 产品质量好收率高, 但此法工艺路线长, 难以连续化操作,且需耗费大量有毒、易燃易爆的化学药品, 既危险又污染环境。微生物二步发酵法具有工艺路线短、“三废”少、原料单耗低和对设备腐蚀
8、性小等优点。本文就微生物二步发酵法合成维生素 C 实验的生产工艺改进过程及新的研究方向作介绍。 1 Vc的性质、功能和用途1.1性质纯Vc在常温下为无色晶体,味酸,易溶于水。Vc在结晶状态尚稳定,而在水溶液中则很不稳定,容易为加热、氧化所破坏。L_抗坏血酸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在体内经抗坏血酸氧化酶的作用可脱氢氧化成L_脱氢抗坏血酸,该脱氢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还原型的L_抗坏血酸和氧化型的L_脱氢抗坏血酸均具有生理活性,它们构成的一对氧化-还原系统,在细胞代谢中起着重要的生理作用。1.2功能与用途Vc在人体中具有广泛的生理作用:1参与体内氧化还原反应;2对抗自由基损伤;3改善机体免疫功能;4参与胶
9、原蛋白和细胞间质的合成;5参与神经递质的合成;6参与氨基酸代谢与铁代谢;7抑制血小板及白细胞活化;等等。因此,Vc在坏血病、感冒、心血管缺陷、高胆固醇、糖尿病、精神抑郁症、危重型克山病等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均具有重要的用途。此外,Vc还可以用作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某些农作物的催熟剂、化妆品工业防锈剂,等等。2Vc的生产技术2.1生产工艺方法的演变过程2.1.1浓缩提取本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人们对于维生素 C 的结构、性质还不了解,获取其产品的途径只是经验性地由富含“还原性因子”的生物组织如柠檬、胡桃、野蔷薇、辣椒、肾上腺等提取获得。此法生产成本高,产量有限,远远不能满足人类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需
10、求。直至五十年代,仍有企业使用此法生产维生素 C。2.1.2 化学合成1933 年,Reichstein 等和 Ault 等两个研究小组分别独立发表了维生素 C的合成方法。从 1937 年开始,以 Reichstein 和 Grussner 的发明为基础,建立了以 D-葡萄糖为原料,加氢还原成 D-山梨醇,然后利用一步发酵方法和化学方法合成维生素 C 的“莱氏法”(Reichstein Procedure),维生素 C 生产开始进入化学合成阶段。“莱氏法”生产的工艺流程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步骤: 1)D-葡萄糖在镍的催化作用下,高温高压,加氢还原成 D-山梨醇; 2)D-山梨醇经微生物如生黑葡萄糖
11、酸杆菌(Gluconobacter melanogenus)或弱氧化醋酸杆菌(Acetobater suboxydans)发酵氧化成 L-山梨糖; 3)L-山梨糖在丙酮和硫酸的作用下,经酮化生成双丙酮-L-山梨糖(Diacetone-L-sorbose 简称双酮糖),生产上俗称丙酸化。再用苯或甲苯提取,提取液经水法除去单酮山梨糖后,蒸去溶剂而后分离出双酮糖; 4)双酮糖在高锰酸钠氧化,铂催化下,经水解生成 2-酮基-L-古龙酸(2-Keto-L-gulonic acid); 5)2-酮基-L-古龙酸通过烯醇化和内酯化,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转化生成维生素 C。 莱氏法生产的Vc产品质量好、收率高
12、,而且生产原料(葡萄糖)便宜易得,中间产物(如双丙酮_L_山梨糖)化学性质稳定,但是莱氏法也存在着不少缺陷,诸如生产工序繁多、劳动强度较大,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等等。为此,自上世纪60年代起,各国学者一直致力于莱氏法的改进7,20,并取得了很多成果,有的已用于Vc工业生产实践。2.1.3微生物发酵法六十年代以后,各国生产企业及科学家开始探索以细菌生物酶转化的方法来取代“莱氏法”,相继提出了诸多反应路线,并在此基础上对有关反应工艺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已成功应用于大生产的细菌发酵法是我国七十年代初开发的“二步发酵法”。 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北京制药厂、东北制药总厂尹光琳、宁文珠等人发明的“二步发
13、酵法”从七十年代后期开始正式投产,逐渐在国内生产企业普遍采用,现在国内四大维生素 C 生产企业都采用此法。二步发酵法生产维生素 C 的新工艺 1980 年获得国家级二等奖。“二步发酵法”已经在中国、欧洲、日本和美国申请了专利,上海三维制药有限公司当时具有坚实的科研开发力量,1985 年成功地将维生素 C 二步发酵技术转让给 F Hoffmann-la Roche Ltd.,Switzorland(瑞士豪大迈-罗氏公司),成为建国以来最大的一项医药技术出口项目。该法应用于大生产初时,从 D-山梨醇到维生素C 的总收率平均为百分之四十多,但经过近几年的激烈市场竞争后,一些厂家可超过百分之六十五,最
14、高为 72%。“二步发酵法”的工艺路线与“莱氏法”不同之处在于采用大、小混合菌发酵法代替化学法转化 L-山梨糖合成 2-酮基-L-古龙酸。简化了生产工艺,减少了生产设备投资,降低生产成本,去除了大量有机溶媒等有毒物品的使用,极大地减少了“三废”的排放。 2.2微生物发酵法的研究进展 严格地讲,二步发酵法也是一种半微生物发酵半化学合成方法。该工艺方法的发酵原料仍为D-山梨醇,而非葡萄糖;并且,第二步发酵过程中涉及2株菌的混合发酵,其详细消长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这些都需要人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2.2.1二步发酵法“二步发酵法”是唯一应用于大生产化的细菌发酵途径。采用生物技术进行发酵生成维生素 C 的
15、重要中间体 2-酮基-L-古龙酸的工艺,使我国二步发酵法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目前,通过细胞固定化,原生质融合,遗传工程等新技术的使用,如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采用离子束注入技术作为新诱变源筛选出 2-酮基-L-古龙酸高产菌系 IPPM-1028、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的新型微生物蛭弧菌 J26转化山梨糖生产 2-酮基-L-古龙酸发酵条件的研究,使“二步发酵法”工艺研究更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二步发酵法”经过的是L一山梨糖途径,即D一葡萄糖加氢生成的D一山梨醇先经细菌转化为L一山梨糖,后者再经过细菌发酵生成维生素C前体一2一酮基一L一古龙酸(2一keto一L一gulonie一aeid,
16、ZKLG)。这两步反应是在不同微生物一t进行的。2.2.1.1大、小菌的相互关系二步发酵法的第二步发酵是采用大菌、小菌2株菌的混合发酵过程,2株菌缺一不可。Vc工业生产中常采用的小菌为氧化葡萄糖酸杆菌,大菌为巨大芽孢杆菌、蜡状芽孢杆菌或条纹假单孢杆菌。研究发现,在大、小菌的混合培养中,两者的增殖是同步进行的。小菌是2- KLG合成的主体,大菌一方面直接参与2- KLG的合成过程,一方面对小菌的生长起促进作用6。小菌合成的2- KLG对大菌的生长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大菌的存在却是小菌的生长增殖和合成2- KLG所必需的12。深入研究发现,大菌的胞内液和胞外液均可促进小菌的生长,大菌胞外液中具
17、有该作用的组分的分子量在100kD以上。此外,胞外液还具有促进小菌转化I-山梨糖生成2- KLG的作用,具有该作用的组分包括30- 50kD和大于100kD两部分,其中前者系一种含铁和锌的蛋白质13。目前,这方面研究仍在继续。2.2.1.2新菌种的选育 优良的菌种对于Vc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焦鹏等(1997)14运用SMA探针技术与HB- HG影印技术筛选得到了一株蛭弧菌J26,摇瓶发酵产生2- KLG的发酵单位为50- 60mg/ml。通过优化发酵条件,该菌株的发酵单位已达到83.9- 91.7%15。许安等(1998)16利用离子注入技术选育出的2- KLG高产菌系IPP
18、M- 1028的山梨糖转化率比由氧化葡萄糖酸杆菌和巨大芽孢杆菌组成的出发菌系高出18.8%。摇瓶发酵试验表明,该菌系的发酵周期为60_64h,2_KLG浓度可达76g/L17。陈建华等(2002)18筛选得到的优良伴生菌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与氧化葡萄糖酸杆菌混合发酵生产2_KLG的山梨糖转化率高达90%。尹光琳等(1997)19选育得到的新组合菌系SCB329_SCB933的发酵周期仅为40_50h,2_KLG的发酵单位高达115- 130mg/ml。2.2.1.3工程菌的构建 为了克服传统二步发酵法的缺点,人们开始尝试构建优良的产2- KLG工程菌。工程菌的构建主
19、要建立在人们对二步发酵法菌种相关关键酶的研究基础之上。 1974年,Markover等提出了微生物合成2-KLG的山梨酮途径学说,认为L-山梨糖在微生物体内先由L-山梨糖脱氢酶(SDH)催化生成I-山梨酮,尔后再由L-山梨酮脱氢酶(SNDH)催化生成2- KLG。后来,人们从氧化葡萄糖酸杆菌、生黑葡萄糖酸杆菌等中陆续分离纯化出了SDH。研究发现,SDH的分子量为46- 60kD,系一个典型的米氏酶,对L-山梨糖的Km值为5.27× 10- 2 mol/L。SDH的活力与2- KLG的合成呈正相关,伴生菌的存在能提高SDH的比活力。Shinjoh等(1994)首先从液化醋杆菌中克隆了S
20、DH基因和SNDH基因。关于SDH、SNDH及其编码基因的研究为构建优良的产2- KLG工程菌奠定了基础。1998年,Saito等将SDH基因和SNDH基因导入氧化葡萄糖酸杆菌,结果发现,转化菌株的2- KLG产量比出发菌株有较大提高。这方面研究尚待继续深入。2.2.2葡萄糖直接发酵法 国外较早就开始了细菌串联发酵葡萄糖产生2- KLG的研究。我国的尹光琳等(1987)采用欧文氏菌和棒杆菌以葡萄糖为发酵原料串联发酵产生2- KLG获得成功。后来,她们又通过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得到了欧文氏菌和棒杆菌的融合细胞。摇瓶发酵试验表明,细胞融合所得的38株融合子中约有40%能将葡萄糖转化成2_KLG。氧化葡
21、萄糖酸杆菌与棒杆菌的休止细胞共固定化串联发酵葡萄糖产生2- KLG工艺的最高转化率达到37.72%。 1985年,Anderson等将棒杆菌的2,5-酮- D-葡萄糖酸(2,5- DKG)还原酶基因转入欧文氏菌,所得工程菌的葡萄糖转化率可达到47.7%。后来,又有一些学者进行了类似试验,并取得初步成果。但是他们所获得的工程菌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至今未见到用于生产实践的报道。2.2.32- KLG的分离提纯二步发酵法两次发酵以后,发酵液中仅含8%左右的2- KLG,而残留菌丝体、蛋白质、多糖或悬浮微粒等杂质的含量却很高。这给2- KLG的分离提纯带来了很大困难,致使后处理费用占总成本的比例较
22、大。目前,Vc工业生产中常用的2-KLG的分离提纯方法有:1加热沉淀法;2化学凝聚法;3超滤法。2.2.3.2化学凝聚法同加热沉淀法相比,化学凝聚法采用化学絮凝剂沉淀各种杂质,从而避免了前者能耗较多的问题。季光辉等(1997)研制的新型化学絮凝剂能使Vc的总收率提高2.5%。张秋荣等(1999)通过摸索絮凝处理的最佳条件,使2-KLG的提取收率比加热沉淀法高出4.49%。但是发酵液经化学絮凝剂处理以后,离心所得的上清液中仍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等杂质,这些杂质可能影响2- KLG的质量。此外,该方法所使用的化学絮凝剂也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2.2.3.3超滤法超滤法是一种新兴的膜处理技术。由于该方法
23、在提高2- KLG收率、改善生产环境、减少离子交换树脂损耗、实现自动化连续化生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在2- KLG分离提纯中的应用日益广泛。1995年,我国的东北制药厂从丹麦引进了目前全国最大膜面积的平板超滤装置。采用这套设备后,2- KLG的分离提纯成本比原先的化学凝聚法节约了600万元,并且大大提高了2- KLG的收率和生产的自动化、连续化程度34。但是超滤法也具有一定的缺陷。例如,设备一次性投资较大,超滤装置的通量、抗污染能力尚待提高,等等。目前,国内外学者正在探索反渗透、纳滤等新的超滤法工艺。2.2.42- KLG的化学转化由于至今未能找到使葡萄糖直接发酵产生Vc的微生物菌种,因此
24、发酵产生的重要中间产物2-KLG必须通过化学方法转化成Vc。根据所用化学试剂不同将化学转化方法分为酸转化法和碱转化法。由于前者所用的浓盐酸对设备腐蚀较严重,且易造成环境污染,因此逐渐为后者所取代。碱转化法的2- KLG转化率可达到92.6%,并且操作简便,对设备的腐蚀较轻,所以适于Vc的规模化生产。2.2.52- KLG废液处理二步发酵法发酵液经分离提纯后,仍含有大量的2- KLG。如果将其直接排放,不仅浪费了宝贵的2- KLG资源,而且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王辉等(1998)运用离子交换树脂处理废液,可大大降低其中的杂质(如色素)含量,从而从废液中再结晶出2- KLG合格产品。王燕等(199
25、9)则对利用2- KLG废液生产草酸进行了小试和中试。3结语 目前,维生素 C 混合生产菌的基础研究中,由于二步发酵混合大小菌株的作用关系还没有较科学论证,混合菌发酵 L-山梨糖生成 2-酮基-L-古龙酸的机制只有宏观的研究,在工业化生产中,糖酸转化率受培养外界环境因子的影响很不稳定,因其内在微妙机制还没有研究成果,这给稳定单罐糖酸转化率的高水平带来困难。外界环境因子的进一步优化组合技术对工业化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显得尤其重要。Vc用途广泛,是我国医药出口创汇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大力提高Vc的生产技术水平,提高Vc产品的产量与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不仅有利于我国Vc生产工业的发展,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都
26、具有积极的作用。从技术上讲,根据目前国内外Vc工业生产的现状,我国应注重以下几个关键问题:3.1利用基因工程等先进手段选育优良的微生物菌种 二步发酵法是我国Vc工业生产的当家工艺方法。然而,该方法涉及二步三种菌,操作工序繁琐,菌种传代困难,不能直接把葡萄糖作为发酵原料。如果能选育出直接以葡萄糖为发酵原料的优良菌株并应用于生产实践,那么无疑会对Vc生产工业带来巨大的推动力。理论分析和初步实验证明,上述设想是切实可行的。在长期的菌种选育实践中,基因工程这一新兴技术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今后,应当广泛采用基因工程等先进手段,争取早日选育出适于Vc工业生产的优良菌种。由于“二步发酵法”的现有转化率己经
27、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因此想继续提高Vc的生产效率应该筛选新的菌株,来简化现有的生产工艺。3.2影响发酵工艺的因素 微生物发酵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生化反应过程。基质、温度、等因素对微生物的代谢以及菌体生长和产酸的形成都会产生影响。维生素“二步发酵法”是我国独特的生产工艺,技术路线成熟,工人操作熟练,发酵产率和产品质量均己达到国际水平。但维生素C“二步发酵法”过程十分复杂,干扰因素多,再加之生长自动化、连续化程度差,因而造成生产稳定性不够,劳动生户;率较低。此外由于发酵基质浓度低,设备利用率差,这就导致工厂的生产成本偏高。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对该发酵工艺动力学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邵军等和魏东芝等分别于1989年和1992年报道了对维生素c二步发酵过程动力学的研究。他们通过测定发酵体系中大小菌生长规律,以及基质和产酸的变化,建立了简化的动力学模型,不仅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ZKLG发酵系统的本质特征,而且可用于分析发酵过程并指导生产。同时,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也为维生素C二步发酵生产实现连续自动化奠定了理论基础。近年来国内部分科研单位和制药厂对于第二步发酵混合菌株的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单位管理制度范例选集【人事管理篇】十篇
- 单位管理制度呈现大合集【人力资源管理】十篇
-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2024年公务员考试陕西省渭南市高分冲刺试卷含解析
- 2024年公务员培训总结
- 教育科技行业话务员工作总结
- 硕士研究之路
- 电子通信行业顾问工作总结
- 2024年员工三级安全培训考试题【培优B卷】
- 2023年-2024年项目部安全培训考试题答案研优卷
- 2024年安全教育培训试题附参考答案(典型题)
- 医护礼仪课件教学课件
- 2024-2030年中国商品混凝土行业产量预测分析投资战略规划研究报告
- 2023年中国奥特莱斯行业白皮书
- 2024年江苏省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全真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
- 第六章 绿色化学与科技课件
- 封窗安全事故免责协议书范文
- 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 含解析
- 小学数学《比的认识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课例)
-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青岛54制)全册知识点总结
- 汽车修理业务受理程序、服务承诺、用户抱怨制度
- 河综合治理工程竣工环保验收监测调查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