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糖类与糖类代谢PPT学习教案_第1页
第四章糖类与糖类代谢PPT学习教案_第2页
第四章糖类与糖类代谢PPT学习教案_第3页
第四章糖类与糖类代谢PPT学习教案_第4页
第四章糖类与糖类代谢PPT学习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会计学1第四章糖类与糖类代谢第四章糖类与糖类代谢l2.己糖(hexose)l最普遍存在的两种己糖是葡萄糖和果糖。它们在溶液中的主要形式并不是开链式结构,而是环式结构。l葡萄糖中的C-1的醛基与C-5的羟基反应,形成分子内的半缩醛,形成的糖环称为吡喃糖,因为它与吡喃相似。l果糖分子上的C-2酮基与C-5羟基反应,形成分子内的半缩酮,形成的糖环称为呋喃糖,因为它与呋喃相似。第1页/共97页l葡萄糖环化时产生出另一个不对称中心,即C-1,它是开链式中的羰基碳原子,在环式中变成了一个不对称中心,可以形成两种环式结构:一种是-D-吡喃葡萄糖,表示C-1上羰基是在环平面的下边;另一种是-D-吡喃葡萄糖第2

2、页/共97页l3.庚糖(heptose)l庚糖虽然在自然界中分布较少,但在高等植物中存在。最重要的有D-景天庚酮糖和D-甘露庚酮糖。 第3页/共97页l双糖(disaccharides)是由两个相同或不同的单糖分子缩合而成。生物体中的双糖有多种,最普遍存在的有蔗糖、麦芽糖、乳糖、纤维二糖等。l1.蔗糖:葡萄糖残基和果糖残基通过-1,2-糖苷键连接,所以,蔗糖没有还原性的末端基团,是一种非还原性糖。结构l2.麦芽糖: 麦芽糖是淀粉水解的产物,它是由两分子葡萄糖通过-l,4-糖苷键连接的二糖。麦芽糖还保留一个游离的半缩醛羟基,所以是一种还原糖。第4页/共97页l3. 乳糖(Lactose)l通过-

3、1,4-糖苷键连接,乳糖也具有还原性。 l4.纤维二糖l纤维素经小心水解可以得到纤维二糖,通过-1,4-糖苷键连接,具有还原性。第5页/共97页l多糖也称聚糖第6页/共97页l l直链淀粉溶于热水,以碘液处理产生蓝色。它是由-葡萄糖通过-1,4-糖苷键连接组成的,当被淀粉酶水解时,产生大量的麦芽糖,l支链淀粉分子量较大,在支链淀粉分子中除有-1,4-糖苷键外,还有-1,6-糖苷键。支链淀粉与碘反应呈紫色或红紫色。l第7页/共97页l(二) 糖原(glycogen)l它的结构类似于淀粉,分支程度更高,大约每10个-1,4-糖苷键就有一个-1,6-糖苷键,糖原大量存在于肌肉和肝脏中。l(三) 纤维

4、素(cellulose)l葡萄糖通过-l,4-糖苷键连接组成的不分支的葡聚糖。l纤维素的基本结构单位是纤维二糖第8页/共97页l糖蛋白 是多糖以共价键形式与蛋白质连接形成的生物大分子。l糖链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糖蛋白中的寡糖链,序列多变,结构信息丰富,甚至超过核酸和蛋白质。第9页/共97页糖蛋白功能 糖蛋白中的寡糖链在细胞识别包括细胞粘着、淋巴细胞归巢和精卵识别等生物学重要作用。 第10页/共97页w 二糖在酶作用下,能水解成单糖。主要的二糖酶为蔗糖酶、半乳糖酶和麦芽糖酶。这三种酶广泛存在于人及动物的小肠液和微生物中。w (一) 蔗糖的水解w 庶糖的水解主要通过蔗糖酶(也称转化酶)作用,蔗糖酶

5、在动植物和微生物体内广泛存在。蔗糖水解后产生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w 第11页/共97页w (二) 麦芽糖的水解w 麦芽糖酶催化麦芽糖水解产生葡萄糖。每分子麦芽糖水解产生2分子葡萄糖。另外,植物中还存在-葡萄糖苷酶,此酶也可催化麦芽糖的水解,在含淀粉种子萌发时最丰富。第12页/共97页w 能够水解淀粉的酶称为淀粉水解酶l淀粉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过程降解成葡萄糖。一个过程是水解生成葡萄糖,另一个过程为磷酸解过程。第13页/共97页l(一) 淀粉的水解l参与淀粉水解的酶主要有以下几种:l l(1)-淀粉酶(2)-淀粉酶 第14页/共97页l2.R-酶l即-1,6-糖苷酶,又称脱支酶,它可作用于淀

6、粉的-1,6-糖苷键,但它不能水解支链淀粉内部的分支,只能水解支链淀粉的外围分支。所以,支链淀粉的完全降解需要有-淀粉酶、-淀粉酶和R-酶的共同作用。l,-淀粉酶与R-酶协同作用,最终可将支链淀粉水解为葡萄糖和麦芽糖。麦芽糖在植物体内难以直接利用,必须由麦芽糖酶水解为葡萄糖,才能参与糖代谢。植物体内的麦芽糖酶通常与淀粉酶同时存在并配合作用,故麦芽糖很少积累。第15页/共97页l(二) 淀粉的磷酸解l淀粉除了可以被水解外,也可以被磷酸解(phol可作用于淀粉的-1,4-糖苷键,从非还原端依次进行磷酸解,每次释放1分子1-磷酸葡萄糖。磷酸化酶可以彻底降解直链淀粉,但降解支链 淀粉时,只能降解至距分

7、支点(-1,6-糖苷键)4个葡萄糖基为止。支链淀粉的完全降解还需要有其他酶的作用。第16页/共97页l转移酶的主要作用是将连接于分支点上4个葡萄糖基的葡聚三糖转移至同一分支点的另一葡四糖链末端,使分支点仅留下1个-1,6-糖苷键连接的葡萄糖基。l脱支酶(即-1,6-糖苷酶)再将这个葡萄糖基水解,使支链淀粉的分支结构转变成直链结构。磷酸化酶再进一步将其降解为1-磷酸葡萄糖。l磷酸化酶、转移酶和脱支酶的协同作用,将支链淀粉(或糖原)彻底降解为1-磷酸葡萄糖第17页/共97页第18页/共97页l综上,淀粉彻底水解产物是葡萄糖,淀粉磷酸解终产物是1-磷酸葡萄糖(不必再消耗能量便可参与糖代谢)第19页/

8、共97页w 纤维素是由-D-葡萄糖通过-1, 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长链大分子。纤维素酶能特异性地水解-1, 4-糖苷键,最终将纤维素水解成葡萄糖。w 人和动物的消化系统中不能分泌出纤维素酶,所以不能直接利用纤维素作为食物。第20页/共97页l生物体中糖的氧化分解主要有三条途径:l(1)无氧氧化(糖酵解)(2)有氧氧化(3)磷酸戊糖途径l糖酵解:指把葡萄糖转变为丙酮酸同时产生ATP的一系列反应。糖酵解是一切有机体中普遍存在的葡萄糖降解途径。第21页/共97页糖酵解部位:细胞溶质糖酵解过程:从葡萄糖开始, 经二个阶段10步反应,最后生成丙酮酸并形成二分子ATP。第一阶段:磷酸三碳糖的生成第二阶段:

9、丙酮酸的生成第22页/共97页6-磷酸葡萄糖葡萄糖果糖6-磷酸果糖1,6-二磷酸果糖3-磷酸甘油醛磷酸二羟丙酮3-磷酸甘油酸磷酸3-磷酸甘油酸2-磷酸甘油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丙酮酸糖原1-磷酸葡萄糖第23页/共97页第24页/共97页第25页/共97页w 葡萄糖在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量有两种形式:w (1)直接产生ATPw (2)生成高能分子NADH或FADH2,后者在线粒体呼吸链氧化并产生ATP第26页/共97页l糖酵解途径有两方面的作用:l(1)使葡萄糖降解产生ATP l(2)为合成反应提供原料。l在糖酵解途径中由己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这三个酶均有调节糖酵解途径的作用。第2

10、7页/共97页l但在不同生物体中丙酮酸的去路有所不同。l在有氧条件下丙酮酸进入TCAl在无氧条件下丙酮酸主要有以下去路:l丙酮酸形成乳酸l丙酮酸形成乙醇第28页/共97页l概念:指在有氧条件下,丙酮酸进行氧化脱羧,形成乙酰辅酶A,然后乙酰辅酶A通过柠檬酸循环被完全氧化为CO2,这一途径称为柠檬酸循环(citric acid cycle),又称三羧酸循环(TCA循环)或Krebs循环l场所:线粒体l发现:柠檬酸循环是燃料分子(氨基酸、脂肪酸和碳水化合物)的最后的共同途径第29页/共97页l在无氧条件下:葡萄糖经分解代谢形成丙酮酸或无氧发酵形成乳酸或乙醇,释放有限能量;l在有氧条件下:葡萄糖分解代

11、谢并不停止在丙酮酸,而是继续进行有氧分解,最后形成CO2和H2O,同时释放出更多能量。它所经历的途径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为柠檬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l只是从丙酮酸生成后,无氧酵解与有氧氧化才开始进入不同途径。第30页/共97页l为丙酮酸进入柠檬酸循环的准备阶段l催化此反应的酶是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该酶复合物存在于线粒体衬质上,它催化丙酮酸的氧化脱羧反应,并生成乙酰辅酶A。此作用将糖酵解和柠檬酸循环连接起来。l丙酮酸 + NAD+ + CoA 乙酰CoA + CO2 + NADH + H+l当NADH通过线粒体中的电子传递链把电子传递给O2时,NAD+就再生出来,可供此反应和3-磷酸甘油醛的氧化反应

12、所用。一. 由丙酮酸形成乙酰辅酶A 第31页/共97页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是一个非常大的多酶复合物,包括三种酶、五种辅助因子 三种酶:l丙酮酸脱氢酶、二氢硫辛酸转乙酰酶和二氢硫辛酸脱氢酶l五种辅助因子: Sl硫胺素焦磷酸(TPP)、硫辛酸L S 、辅酶A,FAD和NAD+,还有Mg2+。l由丙酮酸生成乙酰辅酶A的反应如下:一. 由丙酮酸形成乙酰辅酶A第32页/共97页lTPP结合,从而发生脱羧。 A 第33页/共97页A 第34页/共97页一. 由丙酮酸形成乙酰辅酶A 第35页/共97页一. 由丙酮酸形成乙酰辅酶A 第36页/共97页第37页/共97页第38页/共97页第39页/共97页第4

13、0页/共97页第41页/共97页第42页/共97页第43页/共97页第44页/共97页第45页/共97页第46页/共97页第47页/共97页l每一次循环共有4次氧化反应。参加这4次氧化反应的有3个NAD+分子和1个FAD分子;同时有4对氢原子离开循环,形成3个NADH和1个FADH2分子。每一次循环以GTP的形式产生一个高能键,并消耗两个水分子。在柠檬酸循环中虽然没有氧分子直接参加反应,但是柠檬酸循环只能在有氧条件下进行。因为柠檬酸循环所产生的3个NADH和一个FADH2分子只能通过电子传递链和氧分子才能够再被氧化。第48页/共97页l柠檬酸循环共有4个脱氢步骤,其中有3对电子经NADHATP

14、ATP分子,一对电子经FADH2ATP分子,通过柠檬酸循环本身,只产生一个ATP(GTP)分子。因此,根据化学计算每循环一次最终可以形成7.5+1.5+1=10个ATP分子。这个数值比以往的计算少了两个ATP分子(以往是9+2+1=12个ATP分子)。 第49页/共97页第50页/共97页l各种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都普l遍存在柠檬酸循环途径,所以具有普遍的l生物学意义。l(1)柠檬酸循环是机体利用糖或其他物l质氧化而获得能量的最有效方式。糖经此l途径氧化产生的能量最多。每分子葡萄糖l经有氧氧化生成H2O和CO2时,可净生成l分子ATP。四.柠檬酸循环的生物学意义 第51页/共97页l(

15、2)柠檬酸循环的中间产物是合成其他化合物的前体来源。柠檬酸循环可供应多种化合物的碳骨架,以供细胞生物合成之用。例如,-酮戊二酸可作为碳架去合成谷氨酸和其他一些氨基酸;又如草酰乙酸可作为碳架去合成天冬氨酸,天冬氨酸又可转变成其他一些氨基酸;此外,卟啉中的大部分碳原子来自于琥珀酰CoA,而卟啉是叶绿素和血红素的组成部分。 四.柠檬酸循环的生物学意义 第52页/共97页四.柠檬酸循环的生物学意义 第53页/共97页l回补反应:l丙酮酸的羧化 该反应是线粒体中的丙l酮酸羧化酶催化的,需要生物素做辅基。四.柠檬酸循环的生物学意义 第54页/共97页l回补反应:四.柠檬酸循环的生物学意义 第55页/共97

16、页l回补反应:四.柠檬酸循环的生物学意义 第56页/共97页l回补反应:l氨基酸形成草酰乙酸 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经过转氨基作用,可形成-酮戊二酸和草酰乙酸。四.柠檬酸循环的生物学意义 第57页/共97页l(3)柠檬酸循环是糖类、脂类、蛋白质三大物质转化的枢纽。柠檬酸循环的中间产物可作为碳架形成相应的氨基酸,如前面提到的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另一方面,蛋白质水解的产物氨基酸,如谷氨酸、天冬氨酸脱氨后或转氨后的碳架也要通过柠檬酸循环而彻底氧化。脂肪分解后的产物脂肪酸经-氧化后生成乙酰CoA,也要经过柠檬酸循环而彻底氧化。所以,通过柠檬酸循环将三大类物质的代谢联系起来。四.柠檬酸循环的生物学意义 第58页

17、/共97页l柠檬酸循环的速率受到精确的调控以适应细胞对ATP的需要量。在整个循环过程中有三个控制部位:l(1)柠檬酸合成酶催化的由乙酰CoA和草酰乙 酸生成柠檬酸的反应。l(2)异柠檬酸脱氢酶催化的反应l(3)-酮戊二酸脱氢酶催化的放映l总之,当细胞中ATP含量高时,二碳片段进入柠檬酸循环的速率以及循环的速率都减慢了。 第59页/共97页 糖的无氧酵解及有氧氧化过程是生物体内糖分解代谢的主要途径,但在生物体中还有糖的另一氧化 途 径 , 称 为 磷 酸 戊 糖 途 径 ( p e n t o s e phosphate pathway)。 糖的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主要是产生ATP,而磷酸戊糖途径

18、主要是产生还原能力。 当有机体变得复杂时,除了需要糖酵解的中间物供生物合成外,还需要某种还原剂,因为在糖酵解中产生的还原剂NADH又可在另一反应中被消耗,故需要另外的还原剂来源,而磷酸戊糖能够产生还原剂NADPH供合成之用。第60页/共97页 在大多数生化反应中,NADPH和NADH之间有根本的区别,NADH被呼吸链氧化以产生ATP,而NADPH则是在还原性的生物合成中作为氢和电子的供体。细胞易于利用的还原能力的通货是NADPH。另外,这一途径也能产生其他多种中间产物,与分解代谢及合成代谢均有密切联系。 NADH: 被呼吸链氧化以产生ATP NADPH:在还原性的生物合成中作为氢和电子的 供体(还原能力的通货)第61页/共97页l磷酸戊糖途径在细胞溶质中进行第62页/共97页第63页/共97页第64页/共97页第65页/共97页第66页/共97页第67页/共97页第68页/共97页第69页/共97页第70页/共97页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