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篇一小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本片断虽只是读数,但在读数的过程中,我也试图体现探究因素和思维含量。 课本中既然没有用概括性的文字注明小数到底该如何读,说明本册关于小数读法的教学要以感悟为主,因此,读法的教学就是要通过正确的读法为模本,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反复练习。 但通过几次试教我发现,很多学生虽然能第一遍读对小数,可是在后面的课上却又屡次出错。 仔细分析其中的原因,我认为是老师被学生正确的假象所蒙蔽,以为学生一开始会读了,就一定掌握了读法,既而把读法教学一带而过,没有深入下去,使得学生对小数的读法掌握不牢固。 这使我认识到,虽然只是模仿型的读数,但是一味地、生硬地模仿,成功率
2、是不会高,只有在比较、分析、争辩,并获得理性的认识后,在去模仿这样的模仿才是有效的,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掌握知识。 因此,当第一个学生在试读小数出错时,我没有轻易地放过他,而是让他通过学习别人的读法,分析探究出自己错的原因,并且把原因说了出来,不仅对自己,对其他同学也是一个告诫。 在读整数部分是两位数的小数时,第一遍读看似顺利,但绝对不是每个同学都真正会读,我在巡查时就发现好几个同学读错了的。 我举出反例,也是为了让学生能有一个鲜明的对比,把部分学生心中那个模糊不定的答案干脆地暴露在阳光下,让学生自由地去辨析和争论,自悟出小数点前面数的读法。 课进行到这里,学生对小数的读法大概心中有数了,我又不失
3、时机地抛出了一个更大胆的问题小数到底应该怎么读?这个问题虽不是书上的问题,但对学生定性读法、培养思维绝对是有益的。 篇二小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生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基于这一理念,在设计本课时,我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最活跃的心理成分,是一种带趋向性的心理特征。 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如果教师不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
4、劳动只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 因此,在教学中,以故事创设情境,将数学置于童话般的故事当中,让学生感到亲切,引起情感共鸣,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本课中,小数点的故事、学生日记等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寓小数与情境中,使学生喜欢小数,对数学感兴趣。 2、注重方法渗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达尔文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数学思想方法是高一级的知识,是对知识的一种本质揭示,是数学知识结构的灵魂。 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本节课中,在教学1分米=01米时,渗透等量替换思想,并以此为基点展开,
5、先让学生初步感悟十定制分数与一位小数之间的联系,进而鼓励学生由此及彼、迁移类推得到许多一位小数,再让学生比较这些小数的共同点,归纳出一位小数的意义。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迁移、类比认识二、三位小数。 归纳小数意义时,渗透抽象化方法,在学生多层面、多角度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再加以抽象去掉数量、单位名称,最后抽象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二位小数,使学生顺利地从直观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3、运用多种手段,提高教学实效 本节课中将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结合,提高了教学效率。 从引入课题、讲授新课、反馈练习,大部分内容均制成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刺激学生的
6、感官,启迪学生思维,增大了课堂容量,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同时,本节课又注重了常规教学手段的运用,课题、一位、二位、三位小数的8个主要关系式等,均由老师板书。 提纲挈领的板书,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4、几点不足或困惑 小数意义这一课属于概念教学,如何让学生建立准确的概念,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本节课做的不够,老师引导太多。 概念教学如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改变学习方式值得研究。 归纳小数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这里的问题设计我修改了几次,但我觉得总是不能很好的揭示小数的本质,特别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分数为什么能写成小数,有的学生可能没有理解。 篇三小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认识小数是
7、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内容。 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或用到的小数的知识和问题,根据这个特点,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如下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教学重点认识小数。 教学难点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基本完成,教学重难点也基本解决,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学过程顺畅,总结巧妙,没有采用一般的说体会这种方法,而是用认识新朋友那就请你来介绍你的朋友这个方式; 2、教学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意义时讲的比较透,为下面教学以米为单位小数的实际意义作好铺垫; 3、教学以米为单位小数的实际意义时采用开放式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 但本节课还存在不少问题 1、最主要的问题是教师的教学语言还不够严谨,教学中出现如你会用元作单位来表示价格?这类问话,听着十分别扭;再如学生在回答1286元表示多少时说到小数点前面是元,小数点后面分别是几角几分。 时,虽然听得出她对这部分内容已经掌握了,但教师应注意让学生表述完整小数点前面的数表示几元,小数点后面第一位上的数表示几角,小数点后面第二位上的数表示几分。 2、个别教学环节如果调整一下,那么层次性就更强了,如练习中有说身高这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贵州省安全员考试题库
- 2025年吉林省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
-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酒店营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口腔设备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武汉东湖学院《社会哲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海南省建筑安全员-C证考试(专职安全员)题库附答案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少儿体操与健美操》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生物合成实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建筑法规1》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妇女健康与康复》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吉林省中考语文真题版有答案
-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 《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阅读测试题及答案
- 2024年知识竞赛-竞彩知识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
- 医院DRG付费知识培训课件
-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
- (2024年)保安培训图文课件
- 中医养生保健素养知识讲座
- 雷达干扰技术概述
-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全册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表格式教案
- JBT 7901-2023 金属材料实验室均匀腐蚀全浸试验方法 (正式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