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信号转导(lidongna)_第1页
细胞信号转导(lidongna)_第2页
细胞信号转导(lidongna)_第3页
细胞信号转导(lidongna)_第4页
细胞信号转导(lidongna)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2章 细胞信号转导 (signal transduction)两位美国科学家因“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获得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 Robert J. Lefkowitz罗伯特莱夫科维茨 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医学教授、生物化学教授 (43)80(射线)Brian K. Kobilka布莱恩克比尔卡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医学教授、分子与细胞生理学教授(55)获得了-肾上腺素受体图像 2011“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大约一千个基因编码这类受体,适用于光、味道、气味、肾上腺素、组胺、多巴胺以及复合胺等。大约一半的药物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起作用。 第一节 细胞信号转导的基本内容第二节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第三

2、节细胞信号转导的研究动态内 容第一节 细胞信号转导的基本内容v(一)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的途径相邻细胞间直接接触传递细胞分泌的信息物质传递信息物质:具有调节细胞生命活动的化学物质称为信息物质。 (包括激素、神经递质、药物、光子等)(主要途径)一、信号转导的基本过程细胞信号转导(signal transduction)v细胞间的信息物质是通过与受体结合,引发细胞内的一系列化学反应以及蛋白间相互作用,直至细胞生理反应所需基因表达、各种生物学效应形成的过程。细胞信号转导的基本步骤二、信号分子(信息物质)v信息物质(一)细胞间信息物质:(二)细胞内信息物质:凡由细胞分泌的调节细胞生命活动的化学物质。主要包

3、括:蛋白质、肽类、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类固醇激素、气体分子NO、CO等。在细胞内传递细胞调控信号的化学物质。主要包括:无机离子、脂类衍生物、糖类衍生物、核苷酸等。细胞间信息物质分类(特点、作用方式)v1、激素 (endocrine signal)v2、局部化学介质(paracrine signal).v3、神经递质(synaptic signal)1、激素 由特殊分化的内分泌细胞释放,又称内分泌信号(endocrine signal),特点: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靶细胞与受体结合,作用时间长。如:胰岛素、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2、局部化学介质 由体内某些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特点是不进入血循环而通过扩散

4、作用到达附近的靶细胞,又称旁分泌信号(paracrine signal).如:生长因子、生长抑素、一氧化氮、癌蛋白等。3、神经递质(synaptic signal)v由神经元突触前膜释放,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实现化学信号的跨膜转导。v特点:由神经元细胞分泌,作用时间较短。v如: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等。v第一信使(first messengers)v细胞外信号称为第一信使,包括细胞间信息物质、药物、毒物等。又称为配体。v第二信使 (secondary messengers)v将这类在细胞内传递信息的小分子化合物称为第二信使。v(如:Ca2+;DAG; Cer; IP3;cAMP;cGMP等)v

5、第三信使 (third messengers)v是一类可特异结合靶基因、调解基因转录的蛋白质,又称为DNA 结合蛋白。这类蛋白由第二信使激活,在胞浆内合成后进入细胞核,发挥其信使作用。v信息物质信号分子共同特点v特异性:v只能与特定的受体结合;v 高效性:v几个信号分子即可发生明显的生物学效 应,该特性有赖于其酶促级联反应方式导致的细胞的信号逐级放大系统;v 可被灭活:v完成信息传递后可被降解或修饰而失去活性,保证信息传递的完整性以及使细胞免于疲劳。v受 体 (receptor) (19世纪末J.N.Langley,20世纪80年代)v是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特异识别并结合生物信息分子,引起生物学

6、效应的特殊蛋白质。v配体(ligand)v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生物活性分子则称为配体。v(即第一信使如:细胞间信息分子;某些药物;毒物等)v受体与配体结合即发生分子构象改变,引起细胞生物学效应v不同的配体作用于不同的受体而产生不同的生物学效应。同一类型的受体在不同的组织部位时,其结合配体的能力也不完全相同。二、受 体 (receptor)受体的分类(位置)v(一)膜受体v存在于细胞质膜上的受体,称为膜受体。绝大多数是糖蛋白,少数是糖脂v配体(生长因子、细胞因子、水溶性激素分子、黏附分子等)v根据其结构和转换信号的方式分为三类v1. 环状受体 2. 七次跨膜螺旋受体 3. 单次跨膜螺旋受体v(二

7、)细胞内受体v根据在细胞中的分布情况,胞内受体又可分为胞质受体和核受体 ,多为DNA结合蛋白。v多是反式作用因子,当与相应的配体结合后,可与DNA的顺式作用元件结合,调节基因转录。v配体(类固醇激素、甲状腺素、维甲酸等)1、环状受体(配体闸门通道) 功能:主要在神经冲动传递中起作用。神经递质与该类受体结合,使离子通道打开或关闭。在实现离子的跨膜转运的同时实现了化学信号的转导。 又称配体依赖型离子通道(ligand-gated ion channel)是一类自身为离子通道的受体,主要存在于神经、肌肉等可兴奋细胞,信号分子为神经递质:如N-乙酰胆碱受体等。这类受体常由5个亚单位组成2、七次跨膜受体

8、(seven-helix receptor)特点:七次跨膜受体与相应的配体结合后,触发受体蛋白的构象改变,后者再进一步调节G蛋白的活性,激活AC(或磷脂酶C),使细胞内产生第二信使。故这类受体也称为G蛋白耦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CR)。激素与受体结合细胞膜上的酶活化(AC 等)胞质内第二信使浓度增加促进蛋白激酶活性,产生生物学效应(细胞代谢、基因转录的调控)结构:含1条肽链的糖蛋白,N端在细胞膜外侧,C端在细胞膜内侧,中段是7个跨膜螺旋结构,受体的第3个环可与G蛋白耦联 。信息传递步骤:受体蛋白的构象改变调节G蛋白的活性一条肽链糖蛋白vG蛋白偶联受体

9、(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s, GPCR )作为人类基因组编码的最大类别膜蛋白超家族,有800多个家族成员,与人体生理代谢几乎各个方面都密切关联。它们的构象高度灵活,调控非常复杂,天然丰度很低。v配体:肾上腺素、异高血糖素等激素、嗅觉、视觉、味觉等3、单次跨膜螺旋受体v分类(受体结构的差别):v(1)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v(2)非催化型单个跨膜受体/细胞因子受体v(3)蛋白丝氨酸和苏氨酸激酶受体 v(4)鸟苷酸环化酶活性的受体v结构:是由1条多肽链构成的跨膜糖蛋白,N端位于质膜外,是配体的结合部位,C端位于胞质内,本身具有激酶功能区域可与蛋白激酶偶联而表现出酶活性。(

10、1)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TPK receptor )v结构:是由1条多肽链构成的跨膜糖蛋白vN端位于质膜外,是配体的结合部位,v跨膜区域v近膜结构域v酪氨酸蛋白激酶结构域vC端位于胞质内 使底物磷酸化,与细胞的增殖、分化、癌变有关。配体受体结合受体蛋白质构象改变(存在自身磷酸化位点,调节酪氨酸激酶活性)配体:胰岛素(insulin)表皮生长因子(E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神经生长因子(N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功能:功能:(二)细胞内受体结构特征v胞内受体通常为由4001000个氨基酸组成的单体蛋白,包括四个区域:v高度可变区:位于N末端的氨基

11、酸序列高度可变,长度不一,具有转录激活功能。vDNA结合区:其DNA结合区域由666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富含半胱氨酸残基,具两个锌指结构,由此可与DNA结合。v铰链区:为一短序列,可能有与转录因子相互作用和触发受体向核内移动的功能。v激素结合区:位于C末端,由20025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是配体结合的区域,这一区域对于受体二聚化及转录激活也有重要作用。图胞内受体(三)受体的作用特点v(1)高度专一性 (可诱导改变分子构象以相互适应的动态的锁与钥的关系)v(2)高度亲和力(体内信息物质浓度 10-8 mol/L)v(3)可饱和性 (受体数配体数)v(4)可逆性 (配-受体以非共价键结合)v(5)

12、特定的作用模式 (分布的组织特异性)四、G蛋白(G protein) vG蛋白(1971 M.Rodbel 分离纯化 诺贝尔奖)v是一类位于细胞膜和胞质内由三个不同亚基组成的GTP结合蛋白 。它能特异的将受体和效应酶耦联。v1、共同特征:v可以和GTP或GDP相结合,有GTP酶活性。v由、三个亚基组成。vG蛋白有2种构象v本身的构象改变可激活效应蛋白,实现信号转导。离子通道、腺苷酸环化酶(AC)、磷脂酶C、磷酸二酯酶、磷脂酶A等三聚体与GDP结合(无活性)亚基与GTP结合, 二聚体脱落(活性)2、G蛋白分类v表12-1 信息传递过程中的G蛋白G蛋白的分类亚基功能GSS激活ACGii抑制ACGP

13、P激活磷脂酰肌醇的特异磷脂酶CGOO大脑中主要的G蛋白,可调节离子通道GTT激活视觉小G蛋白:是一类分子量小于20-30kD,具有GTP酶活性,在多种细胞反应中具有开关作用。常见类型五、第二信使 细胞内存在的参与信息传递的信号的分子称为第二信使(second messenger)。 它们通常是一些小分子,有些是无机离子(如Ca2+);有些是核苷酸类(如cAMP、cGMP);有些则是气体分子(如NO);糖、脂类衍生物(如IP3; DAG; LPA、AA)。IP3:三磷酸肌醇; DAG:二酰甘油; LPA:溶血磷脂酸、AA:花生四烯酸v(一)cAMP-蛋白激酶A途径v(二)Ca2+ -依赖性蛋白激

14、酶途径 v(三)cGMP蛋白激酶途径v(四)酪氨酸蛋白激酶途径v(五)Notch信号转导途径v(六)核因子B途径v(七)TGF-途径v(八)胞内受体介导的信息传递v(九)细胞主要信息转导通路与网络七、主要信号转导途径信号转导系统受体配体v1、作用与主要特征v是激素调控细胞代谢或基因表达的主要途径,以cAMP浓度升高而激活蛋白激酶A为主要特征。v2、介导信号v(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多巴胺、组胺、促肾上腺素、促黑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及一些理化信号如嗅觉、视觉、味觉等)v3、cAMP的合成与分解v4、cAMP的作用机制v5、PKA的结构与作用v6、cAMP-蛋白激酶A途径基本过程(一)cAMP-蛋

15、白激酶A途径通过激活细胞内蛋白激酶A(PKA)实现的。3、cAMP(环化腺苷酸)的合成与分解腺苷酸环化酶磷酸二酯酶(PDE)5/ - AMPATP失活靶点 cAMP配体配体5、PKA的结构与作用CCRR(无活性)cAMPCCRR(PKA活性)是(C2R2)四聚体组成的别构酶。v(1)PKA的结构:蛋白激酶A( protein kinase,PKA):又称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属丝氨酸蛋白激酶类。蛋白激酶可使底物蛋白磷酸化。C:催化亚基 R:调节亚基v(2)PKA的作用:v催化底物靶蛋白特定的丝/苏氨酸磷酸化,调节细胞代谢及基因表达。v对底物蛋白的磷酸化作用v对细胞代谢的调节作用v在不同的组织

16、中PKA的底物不同,所以cAMP通过活化或抑制不同的酶系统,使细胞对外界不同的信号产生不同的效应,可调节多种代谢途径。vPKA对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表12-2PKA对底物蛋白的磷酸化作用底物蛋白磷酸化的后果生理意义核中酸性蛋白质加速转录促进蛋白质合成核糖体蛋白加速翻译促进蛋白质合成细胞膜蛋白膜蛋白构象及功能改变改变膜对水及离子的通透性微管蛋白构象及功能改变影响细胞分泌心肌肌原蛋白易与Ca2+结合加速心肌收缩心肌肌质网膜蛋白加速Ca2+摄入肌质网加速肌纤维舒张肾上腺素受体蛋白影响受体功能脱敏化及下调图12-5肾上腺素对糖原代谢的影响示意图核转录因子结合蛋白(CREB)(cAMP response

17、element-binding protein)CREB它可以被PKA磷酸化PKA对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ATP核转录因子结合蛋白(CREB)(cAMP response element-binding protein)CREB它可以被PKA磷酸化CER(cAMP response element)cAMP反应元件:是基因调控区的一段共同的DNA序列:TGACGTCA 磷酸化的CREB可与CER结合,激活受CER调控的基因转录。CER6、 cAMP-蛋白激酶A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基本过程(转导机制)信息物质+受体复合物激活G蛋白激活激活AC调节细胞代谢、调控基因转录第一信使肾上腺素、异高血肾上腺素、

18、异高血糖素等激素、嗅觉、糖素等激素、嗅觉、视觉、味觉等视觉、味觉等v是激素调控细胞代谢或基因表达的主要途径,以胞内cAMP浓度升高而激活蛋白激酶A为主要特征。ATP激活PKA使底物蛋白磷酸化cAMP(二)Ca2+ -依赖性蛋白激酶途径v1、作用与主要特征v此途径是指细胞外信息分子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后,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改变靶细胞内Ca2+浓度,进而表现其生物学效应(如肌肉收缩、腺体分泌、糖原合成或分解、离子转运、细胞生长等方面产生重要作用)。v2、介导信号分子v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缩宫素、抗利尿激素、血管生成素、血管紧张素、胃泌素释放肽、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谷氨酸等。v3、

19、Ca2+在信息传递中浓度的变化及作用v4、IP3和DAG的生成及功能(Ca2+-钙调蛋白依赖途径、Ca2+-磷脂依赖性蛋白激酶途径)v5、PKC(蛋白激酶C)的生理功能3、Ca2+在信息传递中浓度的变化及作用v正常情况下,细胞质Ca2+浓度 细胞外液Ca2+浓度,相差500010000倍,该途径通过瞬时提高Ca2+浓度,起到细胞外内信息传递的作用。v Ca2+第二信使。PIP2 IP3 + DAG PLCPIP2: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IP3:三磷酸肌醇DAG:二酰甘油PLC:磷脂酶C(细胞膜质面)(细胞膜内层膜上)Ca 2+结合游离结合游离PKC激活PKCDAG使底物蛋白磷酸化调控基因转录I

20、P3G激活G蛋白激活磷脂酶C(PLC) PIP2 IP3 + DAG 促进胞质Ca2+与与CaM形成复合物形成复合物激活Ca2+-CaM激酶使底物蛋白磷酸化调节调节C代谢代谢4、IP3和DAG的生成及功能(Ca 2+-钙调蛋白依赖途径信号传导机制、Ca2+-磷脂依赖性蛋白激酶途径信号传导机制)钙调蛋CaM:由148aa组成的单链蛋白质,上有4个Ca2+结合位点。PKC(蛋白激酶蛋白激酶C):属苏氨酸/丝氨酸蛋白激酶,在胞液中可被Ca2+和DAG激活。信息物质+受体复合物信息物质+膜受体PLCCa2+Ca 2+-钙调蛋白依赖途径信号传导机制(三磷酸肌醇IP3信号通路传导机制)信息物质+膜受体信息

21、物质+受体复合物激活G蛋白激活PLC PIP2促进胞质Ca2+与与CaM形成复合物形成复合物激活Ca2+-CaM激酶使底物蛋白或酶磷酸化调节调节C代谢代谢IP3DAG+IP3与内质网和肌质网上的受体结合,受体的门控Ca2+通道开放,促进内质网和肌质网内的Ca2+释放,细胞液中Ca2+浓度瞬时增高。IP3促进胞液Ca2+瞬时增高机制?Ca2+-磷脂依赖性蛋白激酶途径信号传导机制(DAG信号通路传导机制)激活PKC使底物蛋白磷酸化调控基因转录信息物质+膜受体信息物质+受体复合物激活G蛋白激活PLCIP3 PIP2 DAG+促进胞质Ca2+Ca 2+与PKC结合5、PKC(蛋白激酶C)的生理功能v(

22、1)对代谢的调节作用:v活化的PKC可引起一系列靶蛋白的丝/苏氨酸磷酸化。包括膜受体、膜蛋白和多种酶等。(如:糖原合成酶、肌钙蛋白、微管结合蛋白、Na+ -K+-ATP酶及丙酮酸激酶、脱氢酶、羧化酶。)v(2)对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v磷酸化立早基因(immediate-early gene)的反式作用因子,加速其表达v磷酸化其所表达的蛋白,而促进晚期表达基因的表达。(三)cGMP蛋白激酶途径信息物质+受体复合物激活GCGTPcGMP激活PKG使底物蛋白或酶类丝氨酸/苏氨酸残基磷酸化生物学效应:松弛血管平滑肌、增加钠尿、降低血压生物学效应:松弛血管平滑肌、增加钠尿、降低血压信息物质+特异受体GC

23、合成GTPcGMPGC鸟苷酸环化酶5 /-GMPcGMP-PDEs 分解分解PDEs 磷酸二酯酶1、特征:信息物质心钠素、鸟苷蛋白、NO、CO等通过cGMP激活蛋白激酶PKG途径发挥作用。2、cGMP合成与分解3、基本过程(信号传导机制)cGMP环鸟苷酸PKG:蛋白激酶G硝酸甘油治疗心脏病的原理 (四)酪氨酸蛋白激酶途径v1、特征:信号分子(配体)胰岛素、多种生长因子及原癌基因(kit、fins)通过TPK-Ras-MAPK途径发挥作用。图2-5-68 酪氨酸蛋白激酶途径TPK:酪氨酸蛋白激酶Ras:原癌基因MAPK: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酶激酶CRB2:衔接蛋白,2、信号转导机制信息物质+受体复

24、合物CRB2可与SOS结合,募集SOS到细胞膜SOS激活膜结合激活膜结合蛋白蛋白Ras激活Raf 蛋白激活激活MAPKK激活激活MAPK激活转录因子调节基因转录核 内细胞质使胞质底物蛋白磷酸化调节代谢细胞外信息物质+TPK活性受体TPK在细胞生长、分化中起重要作用。(八)胞内受体介导的信息传递v1、特征:v配体: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雄激素、孕激素、甲状腺激素、1,25-(OH)2-D3等信息分子参与胞内受体介导的信息传递。v2基本过程:图12-12类固醇激素类的信号的转导途径示意图作为转录因子识别,结合于特异的DNA序列促进特定基因转录信息物质+胞内受体信息物质+核内受体信息物质受体复合物

25、信息物质受体复合物胞外胞质核内进入核内(九)细胞主要信息转导通路与网络v1、主要转导通路v(1)cAMP-蛋白激酶A途径v(2)Ca2+ -依赖性蛋白激酶途径 v(3)cGMP蛋白激酶途径v(4)酪氨酸蛋白激酶途径v(5)Notch信号转导途径v(6)核因子B途径v(7)TGF-途径v(8)胞内受体介导的信息传递v(9)细胞主要信息转导通路与网络v2、众多的转导通路组成一个动态的信息转导网络v(相互衔接、级联式放大、相互交叉、相互调控)信号转导途径有其共同特点(一)蛋白质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是信号转导分子激活的共同机制 蛋白质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是绝大多数信号分子可逆地激活的共同机制。 (二)信

26、号转导过程中的各个反应相关衔接而形成级联式反应 细胞内蛋白质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可以引起级联(cascade)反应,即催化某一步反应的蛋白质由上一步反应的产物激活或抑制。(三)信号转导途径具有通用性与特异性 信号转导途径的通用性,是指同一条信号转导途径可在细胞的多种功能效应中发挥作用,如cAMP途径不仅可介导胞外信号对细胞的生长、分化产生效应,也可在物质代谢的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等方面起作用,使得信号转导途径呈现出保守、经济的特点,这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四)胞内信号转导途径可以相互交叉 由于参与信号转导的分子大多数都有复杂的异构体和同工酶,它们对上游激活条件的要求各不相同,而对于其下游底物分子的

27、识别也有差别,使整个信号转导途径之间可相互交叉及影响,形成复杂的信号网络。事实上,每一种受体被活化后通常导致多种第二信使的生成;另一方面,不同种类的受体也可以刺激或抑制产生同一种第二信使,包括Ca2+、DAG 和IP3等。第二节 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v一、肿瘤与细胞信号转导异常(配体、受体、信号通路改变)细胞产生和释放转移生长因子细胞脱离调控肿瘤佛波酯竞争取代DAG(不降解)激活DAG-PKC途径细胞持续增殖结肠癌:甲状腺癌:持续结合活化型细胞持续增殖细胞持续增殖G蛋白基因突变G蛋白蛋白GTPRas基因突变G蛋白蛋白GTP持续结合活化型二、糖尿病与细胞信号转导v胰岛素受体属于TPK (酪氨酸

28、蛋白激酶)家族,糖尿病的信号转导障碍主要是指胰岛素受体异常。主要有如下三种类型:(1)遗传性胰岛素受体异常(2)自身免疫性胰岛素受体异常(血液存在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3)继发性胰岛素受体异常受体数量减少受体与配体的亲和力降低受体的TPK活性降低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受体继发性下调,最终使-细胞逐渐衰竭,血浆胰岛素水平下降 信号转导异常与霍乱v致病机制:使G蛋白持续激活,干扰细胞内信号转导过程。v霍乱毒素选择性催化Gs亚基的精氨酸201核糖化,此时Gs仍可与GTP结合,但GTP酶活性丧失,不能将GTP水解成GDP,从而使Gs处于不可逆性激活状态,不断刺激AC生成cAMP,

29、胞浆中的cAMP含量可增加至正常的100倍以上,导致小肠上皮细胞膜蛋白构型改变,大量氯离子和水分子持续转运入肠腔,引起严重的腹泻和脱水。 GTPGDPGTP水水解解霍乱毒素临床症状: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患者起病急骤,剧烈腹泻,常有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可因循环衰竭而死亡。催化催化GsAC 持续激活第三节 细胞信号转导的研究动态v一、炎性反应与信号调节vNF-kBvp38 MAPKv触发炎症反应的v主要通路v二、细胞信号转导的适应性v可通过多个层次、多途径、逐级可控地表现,最终实现生物学效应v三、蛋白激酶抑制剂的临床应用炎症加剧炎症加剧炎性细胞因子基因表达肿瘤22722

30、7个突变基因和个突变基因和9393个个DNADNA甲基化基因甲基化基因癌基因可分为两群:正调节子促进癌细胞增殖癌基因可分为两群:正调节子促进癌细胞增殖, , 负调节子控制细胞生长负调节子控制细胞生长 主要的突变基因是癌基因主要的突变基因是癌基因, ,位于信号中枢的癌基因的突变更易导致肿瘤位于信号中枢的癌基因的突变更易导致肿瘤Molecular Systems Biology ,2007S蛋白激酶抑制剂的临床应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慢粒)表皮生长因子抑制剂(肺癌)转化生长因子抑制剂这些药物包括针对酪氨酸激酶受体激酶胞内结构域的小分子化学抑制剂,或针对某种激酶受体配体或者受体本身的抗体,第一节 细胞

31、信号转导的基本内容第二节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第三节细胞信号转导的研究动态总 结 v信号转导系统的构成受体(receptor)配体(ligand)v受体的特征、分类v配体的特征细胞信号转导的基本过程(步骤)配体与受体结合启动细胞内信使系统使靶细胞产生相应的生物学效应(1)cAMP-蛋白激酶A途径(2)Ca2+ -依赖性蛋白激酶途径 (3)cGMP蛋白激酶途径(4)酪氨酸蛋白激酶途径(5)Notch信号转导途径(6)核因子B途径(7)TGF-途径(8)胞内受体介导的信息传递v信号转导途径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的关系?英文单词v1 1、 signal transductionsignal transductionv2 2、 protein protein kinasekinasev3 3、G proteinG proteinv4 4、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s, GPCR 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s, GPCR v5 5、receptorreceptorv6 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