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物理试题选编初中物理试题选编_第1页
生活中的物理试题选编初中物理试题选编_第2页
生活中的物理试题选编初中物理试题选编_第3页
生活中的物理试题选编初中物理试题选编_第4页
生活中的物理试题选编初中物理试题选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生活中的物理初中物理试题选编试题特点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试题材料、背景新颖 对物理知识的考查和科技、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紧密联系 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了世界气候大会,根据全球变暖会产生的后果判断:若将一块冰放入一杯盐水中,冰融化以后,杯中的液面将会比融化前( ) A.下降 B.不变 C.上升 D.无法判断C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浮力,对于初中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试题题干中增加了“世界气候大会”、“全球变暖”等关键词,学生可以根据常识来作答,要求学生对于热点问题要有较高关注度、知识面要广。 把100毫升酒精和100毫升水混合在一起,体积将( ) A.等

2、于200毫升 B.大于200毫升 C.小于200毫升 D.与容器有关 C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分子之前存在间隙,酒精与水的混合这一实验也是经典实验,这一概念对于初中生来说非常容易理解。 有些鱼死掉后先沉入水底,经过几天再浮到水面,这主要是因为( ) A.水底和水面的温度不同 B.水底和水面的气压不同 C.鱼经过浸泡后变轻了 D.鱼肉和内脏变质,分解出气体,使鱼体膨胀D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浮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但分析的过程比较复杂。学生可以利用一些生活常识来帮助分析,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我国家庭用电的频率是( ) A. 50Hz B. 60Hz C. 80Hz D. 100HzA本题考查的知识点

3、是家庭用电的频率,属于一道常识题。 用飞机向云层喷洒干冰(固体的CO2)是一种人工降雨的方法。以下列出几个物态变化过程:干冰迅速吸热升华;干冰吸热溶解;云层中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水蒸气以干冰为核心凝结成雨滴。在这种人工降雨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过程为( ) A. B. C. D. B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态变化。 需要学生有一定生活常识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北京的天坛以宏伟庄严的建议艺术而闻名世界,更以奇妙的声学现象吸引游客留恋忘返。站在天坛回音壁内侧一处轻声说话,围墙内侧另一处的人也能听得一清二楚,是因为( ) A. 声波的反射 B. 声波的折射 C. 声波的散射 D. 回声A 本题考查的

4、知识点是声波的反射。要求学生既要对天坛的声学现象有所了解,又要学生能读懂题目。(理解能力) 一杆刻度准确的杆秤,若在秤砣上粘上一块重物,那么用它称东西时读数将( ) A. 比实际质量大 B. 与实际质量相同 C. 比实际质量小 D. 大小难以确定C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杠杆,有一定的难度。答案A“比实际质量大”的迷惑性很强,与学生头脑中的朴素概念比较吻合。 公路上发生车祸,一辆小轿车和一辆载满货物的大货车相撞,两车受到的冲击力( ) A. 小轿车大B. 大货车大 C. 一样大D. 无法判断C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是学生头脑中的朴素概念是“两车相撞,质量小的车受

5、到的冲击力大”。 由于用眼不当,一些青少年得了近视,此时需要佩戴矫正视力的近视眼镜,其镜片是( ) A. 平面镜 B. 凸透镜 C. 凹透镜 D. 三棱镜C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近视及其矫正。学生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世博专题 在各地中考物理试题中,试题素材情景新往往是一个亮点,比如2010年的试题多以上海世博会为背景,关注“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等理念。 上海世博会上最受欢迎的中国馆,处处蕴含着“低碳”理念。下列做法不符合该理念的是( ) A 提倡步行 B 一水多用 C 少用空调 D 焚烧垃圾 上海世博会门票中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世博芯”,它记录着参观者的资料,并能以无线方式与遍布世博园区

6、的传感器交换信息。在交换信息时,应用了大量的物理知识,下列知识得到应用的是( ) A 回声 B 电流的热效应 C 电磁感应 D 光的反射世博芯是应用射频识别技术。门票插入闸机后,接收解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信息,解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 上海世博会采用了一种不用电,而是用水来调节温度的江水源空调。江水源空调系统用水泵抽取黄浦江的水,利用江水与世博园室内空气的温差实现制冷制热,从而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1)用江水来调节温度主要是利用了水的哪一种特性?(2)从热传递的角度解释江水源空调为什么能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 水的比热

7、容较大,其储热本领较强。冬天江水温度高于室内空气温度;而夏天江水温度又低于室内空气的温度。 上海世博会浙江馆内有一只直径8m的“青瓷巨碗”,内装6T“水”。在灯光下,青瓷碗内碧波荡漾,伴随着悠扬悦耳的丝竹,游客宛若置身如画江南。(1)游客看到碧波荡漾的“水”面,是因为“水”面对灯光的( )。(2)围绕“青瓷巨碗”的是一个巨大的环形升降台,游客在升降台上站成一圈,升降台上升后可以同时看到“青瓷巨碗”内的景象。在某次升降中,升降台把80名游客匀速升高3m,若每位游客的质量以60kg计算,则升降台在这次上升过程中对游客所做的功为( )焦耳。 科技热点是课堂导入的有效因素 一般学生对科技热点的关注度较

8、高,知识面很广,尤其对“环境问题”、“航空航天”等问题了解很多,这为物理课堂教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教师可在教学中利用科技、社会、实事等热点导入新课,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启示教学启示 学生的前科学概念值得重视 有些物理概念,教师可能认为很简单,但是对于第一次接触这些概念的学生而言却很难理解,这是因为新概念与学生头脑中朴素的“前科学概念”相抵触,如果我们教师不帮助学生跨越这到“坎”,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物理 有的物理概念比较抽象,光靠课堂上的讲解,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一旦将这些概念放到生活中,结合学生的日常经验来理解,就会变得容易一些。 再比如,在日常生活

9、中,我们经常会说到一些民谚、俗语及一些成语,这些生活语言中含有丰富的物理知识,了解这些语言,就可以在生活中深化知识、活化知识,这对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应用物理知识是有很大的帮助。1. 曲高和寡:频率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调超高,当然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 2. 长啸一声,山鸣谷应:这是声音在山谷之间发生多次反射,形成洪亮的回声。 3. 弦外之音:这是指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外的(如超声、次声)确实存在且我们是听不到的声音。 4. 听其声而知其人:这是因为每一个人所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5. 但闻其声、不见其人:这是因为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而光在同一物质中是直

10、线传播的。 希望教师和学生都能关注真实的生活世界,通过学习,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真正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初中学生自命物理题 题目:北京奥运会圣火在古奥林匹亚遗址采集,女祭司手持火炬,将其置于祭坛前的凹形容器中,在太阳光直射下,五秒钟左右火苗燃起,如图所示,由此可知:1. 凹形容器是什么镜?此镜对光线有啥 作用?它能把射向它的什么光会聚在什么上,得到高温或增强亮度,达到点燃火炬的目的.2.还能举出几个关于凹形容器的光学应用的实例吗?3.细心的冯捷同学发现凹形容器的下面有阴影,其光学原理是: A.光的反射 B.光的直线传播 C.光的折射 D.光的色散 解析:1.奥

11、运圣火是利用了凹面镜能把平行光线会聚在焦点上,得到高温点燃圣火,所以本题答案为: 凹面镜;会聚;平行;焦点2.如太阳灶、医用小凹面镜检查耳道、汽车头灯的灯罩3.光照射到不透明物体上在其后面形成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所以选B 学生自评:学生自评:本题以奥运为线索,向人们展示了面镜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帮助人们更多地了解光学知识,激发我们学习的热情。 教师点评:教师点评:出题学生能捕捉最新颖的素材奥运圣火,表现出非凡的观察力。面镜的光学原理教材上只简单介绍,而同学们利用光的反射研究光学问题有一定深度,对学生回答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勇于动手的习惯,树立探究意识有帮助

12、。同时命制了一个开放性题,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通过本题,如能将奥运精神用于学习物理中,是本题的出发点。 题目:八年级同学上初中后,学习比原来更刻苦了,但老师发现他们看书时眼睛与书的距离比正常情况越来越近了,为了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用眼习惯和正确的矫正。有同学提出了几个问题,请你回答 1.正常人眼的明视距离为( ) 2.针对本班同学出现的现象及矫正措施正确的是( ) A该部分同学已患近视眼,需佩戴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 B该部分同学已患近视眼,需佩戴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 C该部分同学已患远视眼,需佩戴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 D该部分同学已患远视眼,需佩戴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 3.请有近视眼的同学互

13、相观察眼球,与正常人对比有何不同,分析近视眼形成的原因? 解析: 1. 正常人眼的明视距离为25cm。 2. 近视眼需要佩戴凹透镜,选 B 3近视眼是看远处的物体时,由于晶状体太凸太厚,对光的会聚作用太大,远处的物体的像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患者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学生自评:学生自评:本题提醒同学们应该养成正确用眼习惯,保护视力,达到一般口头说教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引导我们关注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社会。 教师点评:教师点评:试题说明不仅要接受常规用眼卫生知识教育,还要用物理科学去教育学生正确用眼。同时理解从物理角度如何矫正视力,分析其成因,可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物理知识。此题情境贴近生活,体现了

14、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题目:自行车是我们熟悉的交通工具.可它却涉及到不少的物理知识例如:.轮胎上有花纹;.车轮为圆形;C.在转动部分加润滑油;D.在车轴处装有小滚珠;E.脚踏板上凹凸不平;F.刹车时用力握住刹车闸;G.车把上有凹槽1.上述各项内容中属于(填写各选项前的字母) 通过改变接触面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的是:( ) 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的是:( ) 通过变滑动为滚动来减小摩擦的是:() 通过使接触面分离来减小摩擦的是:()2.若自行车轮胎对地面的受力面积为0.2,质量是20,那么它对地面的压强为多少?(g=10N/kg)3.想要自行车停止运动时,为什么不能立刻停下来

15、?4.请你大胆发挥想象:“假如没有摩擦”,自行车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写出两个合理的场景. 解析: 1. ,E,G F ,D C 2.F=mg=20kg10N/kg=200N P=F/S=200N/0.2=1000Pa 所以自行车对地面的压强是1000Pa. 3.由于自行车具有惯性,所以不能立刻停下来 4.刹不了车,车不能启动,抓不稳车把,车子不能组装等 学生自评:学生自评:通过我们仔细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生活里有很多物理知识在本题中,应用了固体压强、惯性、摩擦力的知识来解决一些自行车中发现的问题这样就使实际生活和物理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我们对物理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教师点评:教师点评:对于自行

16、车是我们身边的交通工具,但对其中包含的物理知识不十分清楚.本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机会,要求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和探究,甚至体验,分析推理,搞清自行车所涉及的物理知识.考查学生自学探究能力,分析推理能力,思维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多以物理的视角去观察生活中、生产中与物理知识有关的现象,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意识。 题目题目:铝球的体积为400 cm3,质量为810 g。问:(1)该球是空心还是实心的? (2)如果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大?( 2.7103 kgm3) 解析:可以分别从质量、体积和密度三个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本题的解法较多.又由于题中 m、V、 三个量都已给出,因

17、此在分析问题时可采用“假设法”,用其中的两个量求出第三个量,再与给定的第三个量进行比较,便可得到结果.方法一:比较密度法.根据题中球的质量和体积,可求出铝球的密度 ,所以该球是空心的.方法二:比较质量.假定此球是实心的,那么这个铝球的质量为 ,所以该球是空心的若将空心部分填满铝,这部分铝的质量 ,则空心部分体积为V空 m球 /铝 =100cm3方法三:比较体积假设球是实心的,那么根据题中质量和密度的数值,求出此球的体积为 ,所以该球是空心的. 空心部分的体积为 铅球球球33/03.2400810VcmgcmgmggcmcmgVm8101080400/7 . 233/球铅球gggmmm27081

18、01080/球球333/400300/7 . 2810cmcmcmggmV铅球333/100300400cmcmcmVVV总空 学生自评:学生自评:对比以上三种解法不难发现,求解“空心”部分体积的大小,方法三最佳.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生产中我们会经常遇到,完成某一任务有多种途径和方案,但不同的途径和方案达到的效果、付出的代价一般是不同的。大家在这类问题的处理中,要注重方法,提高效率. 教师点评:教师点评:对一个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有多种,能殊途归一.大家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只有善于总结解题常用的思想方法,养成从多种方法中选取最佳方案的习惯来解决问题,才能不断提高自己在新情境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19、的能力和发展创造性思维,适应灵活多变的中考试题.高中物理试题选编摘自:教育专家谈高考改革,光明日报,摘自:教育专家谈高考改革,光明日报,2007-08-07 周远清坦率地说:周远清坦率地说:“如果社会环境没有大的变化,如果社会环境没有大的变化,高考制度改革的空间不大。高考制度改革的空间不大。” 既然高考是一根很强既然高考是一根很强势的势的“指挥棒指挥棒”,就要发挥它的正面意义,这对促,就要发挥它的正面意义,这对促进中学的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作用更直接。进中学的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作用更直接。比如比如考题如何不要过于局限于知识点,而体现能力和素考题如何不要过于局限于知识点,而体现能力和素质的测试;如何遵循大纲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