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章文学的主体与创造【理解思路】(1)这一章探讨“文学怎么写”的问题。(2)文学活动是一个由作家作品,再由作品到读者,然后通过生活的纽带使读者与作家联系在一起和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涉及文学的客体世界,也涉及文学的主体世界。对于文学来说,主体世界显然是一个比客体世界更为重要的领域。因为文学活动毕竟是人的活动,离开了人的创造,文学就不可能出现,文学活动也不会发生。在文学的主体世界中既包括作家主体,也包括读者主体,他们在文学活动中都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性,但却有所不同。作家的创造是从生活出发的一度创造,读者的创造是从文学文本出发的二度创造。在强调创造的同地,也不能忽视二者创造的区别。只有这样
2、,才能对文学的创造主体及创造规律作出准确而细致的分析和把握。(3)作家是文学的重要主体,也可以称作第一主体,没有作家的创作,便谈不上任何意义的文学活动。作家从生活出发,运用自己的各种创造能力,在自己的审美观、艺术观的作用下,按照艺术规律的法则对社会生活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加工、变形和创造,从而生产出具有丰富意蕴和谐在价值的文学文本。在文本生成的这一过程中,既涉及作家的创作能力,也涉及作家的创造意识,还涉及作家的个性、思维、创作动极以及影响创作进程和结果的直觉、灵感等因素。在这一创造过程中,作家的创造性得以充分的展现与实现。(4)读者是文学的又一主体,也可称作第二主体,他在文学活动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
3、位和作用,通过对文学文本潜在价值的充分实现体现出自己的创造性。在现代接受理论,尤其是接受美学理论出现后,读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读者的主体被提到了与作者的主体性同样重要的地位。读者对文学文本的接受与欣赏绝不是被动的,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力,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审美观、艺术观出发,对文学文本作出自己的解读与阐释,在感受体验文本形象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经验、趣味、思想情感融入到文学文本的引导与制约下的创造,称作二度创造。在读者的再创作过程中,必然涉及读者的个性心理、人格修养、思维特性、生活经验、艺术能力、阅读动机等问题,以及普遍存在的共鸣现象。在再创造的过程中,读者的创造得以充分展现与实现。作家
4、与读者通过文本与生活纽带被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共同促成文学活动。【难点解析】1、关于文学创作的动机文学创作的动机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历来,人们对它的认识和理解各不相同,众说纷纭,也正因为它的复杂才使其充满了吸引力,也才给了我们言说的可能。动机是导致行为的主观意图。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开展各种活动和从事各种行为都必然存着各种或有意或无意的动机。没有动机的活动和行为是不存在的。文学创作也是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必然存在一定的文学创作的动机。文学创作的动机是促使创作行为产生并最终形成文学文本的有着强烈的个体性个别性的心理意图,它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东西。在不同的创作主体那里往往有着不同的体现,可谓五花八门
5、形形色色,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有功利的也有超功利的,有崇高的也有卑下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的作家可能是把文学创作作为自己终身奋斗和追求的崇高事业而为之献身,有的作家可能是为了稿费为了生存而努力写作,有的作家可能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全人类的幸福而写作,有的作家可能是为了个人感情的渲泄自我慰藉而写作,甚至有的作家根本否认创作动机的存在。而且,文学创作的动机与文学的效果之间的价值也往往是难于等同的,一个籽稿费而写的人不见得就写不出优秀的作品,一个标榜为某种伟大事业而写作的人,很难说就能写出优秀的作品。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上,这样的作家大有人在。巴尔扎克、果尧理都是为了稿费为了生活而写作,最后都写
6、出了伟大而优秀的文学作品,成了名垂千古的伟大作家。相反,有无数自我定位、标榜为为伟大的事业而写作的人,又有谁知道他们呢?那么,如此说来,文学创作的动机真的是不可认识的吗?认识文学创作的动机也是毫无意义的吗?尽管文学创作的动机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也是难以做出有说服力的理发生界定的东西,但是,我们却无法回避。因为,文学的创作动机确实存在,而且,它对文学创作的认识和研究对文学主体和文学创作都有积极的意义。从具体的作家和文学文本来看,创作动机的表现确实是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而且,对它的清晰定位和把握也是没有多大价值的。因此,我们必须超越具体作家和文学文本的具体表现,深入探究有积极价值的文学创作动机的深层
7、根源。那么,这个深层根源究竟是什么呢?文学是人学,文学文本是人的精神创造活动的产物。因此,这个深层根源只能是人类自我确证的哲学本质,也就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发展的历程中所形成的追求创造追求永恒的本质的必然体现,人类必然用文学表达自己的愿望,体现自己的能力,要通过文学来充分占有自己体现自己的能力,要通过文学来充分占有自己文学创作的深层文化大动机,也是由文学自身的文化角色所决定的。而且,它往往深潜于人类的潜意识、无意之中,不会轻易地表现出来,也极不容易为人们所察觉。因此,我们也就不大可能从具体表现中把握它。但是,它却在作家的深层意识必然地制约着作家的具体创作和具体文本的产生,也必然通过创作主体的个别
8、行为体现出来。因此,它在不同时代的不同作家那里的体现必然是个别的具体的。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你为何而写作,直接动机变得如何形形色色,真的起作用的肯定是不易被人们察觉的以潜在方式渗透到人们内心的文化动力和哲学本质。对文学创作动机的深入认识和探究必然有助于创作主体正确把握创作动机并知晓提升它的方式,从而创造出优秀的文学文本。2、想象在文本构思过程中的作用想象在一切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人们说一切文学艺术都是想象的艺术,想象是一切文学艺术的翅膀。在文学创作的文本构思过程中,想象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沟通、重组创作材料,并补充事实链条中尚未发现的环节;第二是达成移情活动
9、,从而使作家能够按审美理想创造生动、丰满的文学意象。可见,没有想象也就没有灵动的文学意象,也就不可能有文学。那么,想象为什么能在文本构思过程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呢?我们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首先是情感的推动。想象并不是一种外在的可感可触的现实行为,它只是一种内在的在主体的心灵世界中才得以展开的思维活动,它能再造现实现象或创造新的形象。但是,这种神奇的想象活动的发生、展开并不是自动的、无缘无故的,必须要有刺激点和推动力。想象的刺激点存在各种各样的可能,可以是来自直接经验的所见所感的人、事、物,也可以是来自间接经验的人、事、物。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就是这样。李白在静夜思中写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
10、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正因为李白低头看到了床前的明月光,抬着看见了夜空中的明月,所以才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想象的推动力是强烈而持久的情感,只有在情感的强有力的推动之下,想象活动才能持续展开。巴金在写家的过程中同自己笔下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对封建制度、封建大家庭的无比仇恨,对被封建制度、封建礼教所吞没的不幸者的深刻同情推动着他展开了一系列的艺术想象,从而创造一个个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我们可以把艺术构思比作一辆汽车,想象就是发动机,情感就是汽油,刺激点就是点火开关,由刺激点点着了情感,情感的燃烧推动想象的展开、发展,从而推动文本构思的展开(其实,文本构思就是一系列的想象活动)。
11、因此,这样的想象必然是情感的想象、移情的想象,在这样的想象的时空之中出现的各种生动、具体的人、事、物与主体强烈而持久的情感全面渗透、交融,人、事、物是渗透了主体情感的人、事、物,情感是渗透在人、事、物之中的情感,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的美的状态,最终创造出观念形态的相对稳定的全新的审美意象。其次是理性的参与。在文本构思的过程中,单有强烈而持久的情感的推动,在想象的时空中还不能完全实现创造出全新的审美意象的目的,还必须有理性的参与。理性好比是驾驶员,构思这辆汽车如果没有驾驶员的驾驭,那肯定是盲目地横冲直撞,必然失败,无法顺利到达目的地。在构思过程中,在情感推动的同时必须有理性与思
12、想的积极参与,情感与理性从来就是敌对和排斥的,而是相互偕作和配合的。情感是理性控制下的情感,理性是被情感涵容的理性。情感负责推动,理性负责做出判断,并及时加以调整,象人、事、物应该是什么样的人、事、物,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等等这些问题都必须由理性做出决断。所以,没有理性参与的想象只能是盲目的、随意的、混乱的想象,是不可能肩负创造灵动的审美意象的重任。总之,想象必须在情感与作用下,才能设置好文本的内在线索、确定文本的内在依据,获得文本的内在创造力,从而实现创造观念中的丰富多彩、神奇灵动的审美意象的目的。3、欣赏性接受中的共鸣在欣赏性接受中,共鸣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
13、指的是读者的情感状态与作家和文本的情感状态相似或一致,从而在仿同的心理作用下,被其吸引感染,激起强烈的情感反应,象喜亦喜,象忧亦忧,在想象中体验喜怒哀乐的精神状态。过去,我们对共鸣的认识往往过于简单化,把共鸣视为单一的、不变的情形。如果深入思考就会发现,其实不同的读者与文本所产生的共鸣的情形是相当复杂的,往往会因主体条件的不同而不同。共鸣有多种情形,体现出接受主体与文本的距离、情感活动状态及接受主体性确立程度等复杂因素。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一种是充分的共鸣。充分的共鸣是文本与接受者的思想情感状态高度一致所引发的共鸣。此时,接受者自化为文本中的人物,达到忘我境界,强烈的移情使心理的内模仿
14、强化为行为的外模仿,产生极端化的接受行为。在这些接受者身上,把文本的虚拟性与生活的现实性完全等同起来,使他们失去应有的理智,产生错误的判断,令精神处于接受的迷狂之中。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发表以后,在十八世纪的欧洲掀起了一股“维特热”,许多青年因爱情、生活的不如意,完全把自己和小说中的人物等同起来,不仅模仿维特的服饰、发型,还象维特一样去自杀,以此来解除自己的烦恼和痛苦,致使歌德不得不在新出版的小说的扉页上写上诗句:“可爱的读者哟,你哭他,你爱他,请从非毁之前救起他的声名,请看,他出穴的精灵在向你园语:做个堂堂的男子,不要步我后尘!”来规劝亲爱的读者不要步维特的后尘。清朝陈其元在雍闲斋笔记中记载
15、了这样一个故事:“杭州某女子因酷爱红楼梦,把自己当作了小说中的林黛玉,把贾宝玉当作自己的情人,以至染上了同林黛玉一样的肺跨病。其父认为是红楼梦殆祸其女,遂将红楼梦投入火中焚毁。其女高呼奈何烧杀我宝玉,随即命绝。这两例就是典型的充分的共鸣。过去我们在谈到这两例时,往往把所有的共鸣都视为这样的共鸣。其实,这种共鸣表面体现出强烈的接受主体性,然而,由于听任文本情感的控制,接受者实际上并没有支配自我和文本的主体能力,因此,这种极端化的共鸣并不是欣赏的最佳状态。一种是恰当的共鸣。恰当的共鸣是保持适度理性的共鸣,由于文本的沟通,读者与作者产生相性而非等同性情感体验,这时,接受者通过文章的引导,会调动自己的
16、生活经验,重温自己所体验过的思想情感,从而激发起对文学文本中人、事、物的较为理智的偏爱,被文本所创造的艺术世界深深吸引,掀起情感的波涛,象喜亦喜,象忧亦忧,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但又不会把艺术当作现实,从而混淆文本与现实的界限。文学中的艺术世界此时成为接受者熟悉的心灵家园和精神栖所,他们对之既有情感的投入,又有拉开距离的审美观照,欣赏便可达到最佳状态。这种共鸣在文学欣赏中也是普遍存在,而且是文学欣赏的主流状态。红楼梦第二十三四“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里的一段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林黛玉是如何达到这种恰当的共鸣的精神状态的人。这里黛玉见宝玉去了,听见众姐妹也不在房中,自己闷闷的,正
17、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外,只听见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虽未留心去听,偶然两句吹到耳朵里,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到:“原来是婢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步侧耳细听,又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的趣味。”想毕,又不该放想,耽误了听曲子。再听时,恰唱到:“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到:“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越发如痴如醉,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
18、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词中又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见方才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起,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从红楼梦这一段描写中,我们形象地感受到了林黛玉由于与西厢记、牡丹亭中的戏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相通、类似,从而产生了相似性的情感体验,激起了情感的波涛,产生了强烈而恰当的共鸣,达到了如痴如醉的精神状态的情形。一种是特殊的共鸣。特殊的共鸣是由文本引发的不同记者群体之间的共鸣,即不同历史时段不同区域甚至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读者会在同一个文本中找到共同的感受,产生共同的美感享受(共同美)。这种共鸣体现
19、出来的是文学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象古希腊的神话传说穿越时空,为世世代代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读者所喜爱。马克思称它为“高不可及的范本”、“具有永不哀竭的艺术魅力”。罗密欧与朱立叶、张生与崔茵茵、简爱与罗切斯特、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同样感动着世世代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被人们传唱和歌颂。我们必须对欣赏性接受中的共鸣作全面而深入的认识,才能帮助读者在接受文学文本时调整好自己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与文学文本中的艺术世界保持恰当的心理距离,从而达到更好地接受、欣赏文学文本的目的。4、欣赏性接受中的阅读动机为什么要阅读?这似乎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也许任何一个读者即可读出一通自己的看法,也许不同的读者对这一问
20、题的回答会千差万别,充满了强烈的个性色彩。那么,是不是我们对阅读动机就无法认识和理解了呢?尽管阅读动机在每一个读者那里的表现必然是个性化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无法找到充满个性色彩的阅读动机背后的根本的深层的阅读动机。我们对阅读现象进行深入分析,不难发现,最根本、最深层的阅读动机只能是由人的哲学本质决定的动机,即人要不断地认知世界、改造世界、主宰世界,不断地占有自己的本质,由必然王国向自己王国过渡的动机。这一根本的深层的动机有着不同的表现,首先,它在现实行为中的表现那就是审美。人在现实之中,受到其哲学本质及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必然有审美的需要,必然要通过各种审美活动来满足人的审美需要,从而获得超越现
21、实境地的精神自由。因此,在现实行为中,由人的审美需要所促成的审美动机是促成阅读和接受的宏观原动力。在这种动力的推动之下,接受者通过接受文学文本而获得情感恰悦与心灵畅快,从而达到精神的轻松、自由的状态,暂忘记现实的压力与苦难,自我的局限与重负。这种审美动机在不同的读者那里可能会体现为不动和动机,诸如认知动机、人格净化动机、娱乐动机、批评动机等。不同的动机也会带来不同的接受情形,因此,读者的阅读总这表现为个性鲜明的阅读,但却总是受制于人的审美动机的阅读。另一个被人的哲学本质所决定的深层的阅读动机就是人的创造天性。人从动物界脱离出来,成了具有自由自觉意识的人,不仅能够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还能认识自我
22、、改造自我,表现出强烈的创造天性。人的创造天性促使人从事各种各样的创造活动,接受、阅读活动就是充满了创造性的活动。读者的阅读活动由期待到积极参与文本的阅读、创造,最终产生出创造性的成果。读者的阅读和接受总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积极应答,对文学文本进行复活、补充、丰富和完善,由感受到体验到理解到领悟,使文学接受充满了创造色彩,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文学接受活动必然是人的创造天性使然。【术语概念】1、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感受能力是审美主体借助想象对审美对象的审美属性进行感受、体验、领悟的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的心理能力。2、思想开掘能力思想开掘能力是指导
23、作家人生活现象中发现其意义内涵或表意特征,并充分运用他们,表达主体思想情感的心理能力。它针对现象,但却指向作家主体自身。3、创作意识创作意识是指促使作家潜在的创作能力转化为创作行为并产生一定的创作结果的内心愿望和要求。4、创作动机创作动机是促使作家的创作行为产生并最终形成文学文本的心理意图。创作动机具有个别性、具体性和多样性。5、创作预期创作预期是创作主体试图通过创作行为来达成某种创作目的的心理设计。通过创作程式的设计,使创作行为按照这种设计达成创作目的。6、创作潜反射心态创作潜反射心态是创作主体在长期而艰苦的创作实践中逐渐积淀形成的极富个性化的对事物和现象的文学价值及相应的文学表现形式的瞬间
24、把握和领悟的心理优势。7、素材素材是作家储存在记忆中的直接或间接经历所感受到的人、事、物的表象及相应的思想感情,它是文学创作的原始生活材料。8、文本构思文本构思是指导作家用想象的方式对生活材料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并在思维中孕育出审美意象的过程。9、具象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人、事、物的感性外观,亦称物象。它们可以作为文学的反映对象,作为文学创作的原始材料而存在。10、感觉感觉是人的感官同客观事物接触而生的关于客观事物个别特性的主观映象。11、知觉知觉是感觉材料所连成的事物(物象)的完整映象,是感觉的深化与发展,标志着主体对物象由感觉而达到了认知程度。12、审美感知审美感知是创作主体站在
25、审美的立场上对对象的审美属性的感觉、观照和把握,它具有整体性和选择性。13、表象表象是物象反复感知强化之后,在主体思维中形成记忆并随时可以复现的映象。14、意象意象是表象经过主体的加工改造,融合进主体思想情感的产物,它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带有强烈的创造色彩。15、审美意象审美意象是创作主体在文本构思过程中最终形成的既有客观事物的形貌又包含着对创作主体的审美趣味、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的存在于创作主体观念中的人、事、物。16、再造想象再造想象也叫联想,它是在人脑中浮现储存的生活印象,往往是由此及彼地展开。它包括五种基本类型:接近联想、类比联想、对比联想、推理联想、通感联想。17、创造想象创造想象
26、是在原有生活印象中加入新成分,使特定的思想情感得以表达的想象,具有强烈的纪觉性、虚构性。18、直觉直觉是不经过逻辑过程,仅依据感知的片面、个别映象就直接把握事物的底蕴的能力。19、创作直觉创作直觉是创作主体带有主观情绪的直觉,是创作主体在创作活动中通过对客体个别特性的感知而直捷把握其深广的表现性内涵,从而形成审美意象的能力。20、灵感灵感是在形象思维中因偶然机遇的触发而产生的豁然贯通、文思泉涌、创造力发挥到极致而写作格外得心应手的思维奇象。21、艺术表现艺术表现是文学构思的外化,它借助语言作为物质材料,将创作主体形成于心的意象体系变成外在的文学形象,并产生直观的物质状态即文学文本。相对于构思的
27、“由外向内”的过程,它是一个“由内向外”的过程。22、接受形态接受形态是指导读者通过不同的阅读方式对文学文本作出的不同的自我应答,是对文学文本潜在的不同价值的实现。23、审美接受审美接受是读者用审美心态对文学文本的阅读和接受,是对文学文本的审美价值的实现和创造。24、文学的欣赏性接受它是读者通过文学文本的物化媒介即文学语言的识读,运用想象将文本的语言符号转化为意象,获得对文学形象的具体感受与体验,产生情感内容,与此同时,调动自我审美经验对文学形象和文本内蕴进行再创造,从而在美感享受中领会文本思想意蕴的审美活动过程。25、文学的批评性接受它是用文学理论作为武器对文学文本和文学现象进行某种价值审视和价值判断的一种接受行为,带有浓厚的科学意味。26、共鸣共鸣本是一个地声学术语,原义是声波作用所引起的共振现象,运用到文学欣赏中,是指读者的思维情感同文本的思想情感因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计划书模板30
- 《电气控制原理图》课件
- DB32T-建筑工程BIM规划报建数据规范编制说明
- 给予是快乐的课件公开课专用
- 《口腔洁治课件》课件
-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课件
- 《TA沟通分析课程》课件
- 《伊犁河大桥》课件
- 生活处处有哲学课件
- 单位管理制度展示汇编【员工管理篇】
- 慢阻肺GOLD指南解读
- T-BIE 003-2023 通孔回流焊接技术规范
- 口腔颌面外科学 09颞下颌关节疾病
- 台达变频器说明书
- 2023年广东罗浮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DB11-T1835-2021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技术规程高清最新版
- 解剖篇2-1内脏系统消化呼吸生理学
- 《小学生错别字原因及对策研究(论文)》
- 智慧水库平台建设方案
- 系统性红斑狼疮-第九版内科学
- 粮食平房仓设计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