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写文学史的别样实践_第1页
重写文学史的别样实践_第2页
重写文学史的别样实践_第3页
重写文学史的别样实践_第4页
重写文学史的别样实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重写文学史的别样实践在“重写文学史”的过程中,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兴起了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经典作品进行重读的热潮,这种重读把西方20世纪60年代之后的各种文化理论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后殖民理论、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引入当代文学研究实践中,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就是应此潮而生。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再解读)一共收入14篇文章,几乎都是以现代主义的新视角重新阐释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范例,这些文章的作者包括刘禾、黄子平、孟悦、周爱民、贺桂梅、唐小兵、李杨、戴锦华、马军骧等,虽然学术背景和学术路径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体现在文本中的“再解读”策略是共同的:都

2、是重新进入文本,试图重构文本的语境和体制,并由此进一步梳理和解释文本与泛文本之间的间隙、共谋、不对称和相互补充。对于某些几成定论的作品,再解读却能站在另一个角度,比较新颖或深入地挖掘出长期为惯性思维所忽略的一面。此书表达的“再解读”新策略大致有三。第一,抛开作品的具体意识形态内容,从其社会运作层面上来观察大众文化怎样在形成社会共识时发挥作用,怎样在一个所谓开放的社会中去制造不光是文化上的认同,同时还形成政治价值上的一致。这个策略不将这些作品作为纯粹审美的对象,而是放到思想史、文化史层面上来看。比如病的隐喻与文学生产一一丁玲的及其他,作者认为这篇文章和同期其他文章一起构成了一种“深刻不安的历史气

3、氛”,五四以来的写作方式,作家对社会、民族、大众的道德承担被“讲话”治愈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政治式写作一一从到则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演进中解释了中国现代小说从以春蚕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式写作发展到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为代表的斯大林式写作与法国革命式写作相结合的新型政治式写作;演变的启示一一兼论延安文艺的历史多质性通过对延安文学的代表作白毛女中文化因素的讨论,把对“解放区”文艺的研究尽量放在一个复杂的视野和背景上:即“传统”与“传统”之间的区别以及它们在五四以来的新文化中扮演的不同角色。第二,再解读的对象不是作品本身,而是阅读这种作品的方式,是对阅读的阅读,而不是强求回到文本原来的精神上去。文本、批评

4、与民族国家文学一一的启示、暴力的辩证法一一重读就是对这两部作品的强势阅读进行解构的,展示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过程。前者是从女性身体角度去解读生死场一一将女性的身体作为意义发生的场所,同历来从民族兴亡角度对生死场进行的解读构成了两个意义场。而暴风骤雨是一个更典型的例子,因为这部作品本身就规定了怎么样被解读,当时的政治语境也决定了它只能那样被阅读,即作为整个土改工作作者从多个层面展示了这个作品出版以后遭遇的诸多强势话语对它的定位与制约。第三个策略,本书收录了大量关于非文字的影视、美术作品的研究文章。比如“马蒂斯之争”与延安木刻的现代性、面对“月份牌”:1950年代的中国新年画、«革命女

5、性及“观看”问题、一一历史视域中的重读、一一一座意识形态的浮桥、的历史意义关于日常生活的焦虑及其现代性、被掩盖与被美化的“大众”一一凌子风新时期改编作品分析,他们极大丰富了再解读的视景。编者当时提出“再解读”,尤其针对五六十年代末的文化产品,原因是认为这些文化产品在80年代末的历史语境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其实到了现在,这些作品也还是通过影视等形式重新引起我们的注意的。如姜文导演夏雨主演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等。这些红色经典的改编,反映出五六十年代产生的大众文艺作品对人们的影响是很深远的,甚至我们后来的人重温那个时代的文艺作品都还能感觉到它们的强烈冲击力。而四五十年代之后的中国现代文学,完全是跨媒体

6、的。一个故事或一个形象可能源自于小说,后来被不断翻译成戏剧、电影、宣传画、连环画、地方戏曲以及其他曲艺形式,这是一种大众文化生产,因为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一个基本的政治理念为了得到全方位的贯彻、渗透必须要借助跨媒体这种便捷有效的方式,比如样板戏。如果说样板戏是过多的借助了国家权利的干涉,那么建国后不久从苏联流行过来的深蓝色卡其布裙子更能说明这个问题,大众文化不知不觉地宣传了某一时代的主流的价值观念,有趣的是,这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运作方式相同,比如电影阿童木热播后,在麦当劳吃快餐的小朋友有机会得到一个阿童木的玩偶,虽然年代不同,但是他们在本质上都是对大众生活和人们的意识形态形成渗透。本文以海外女

7、学者刘禾的文本、批评与民族国家文学的启示一文为例,借此一睹再解读的过程。生死场在自1935年出版至今的七十余年里似乎逐渐抽象成了一个“重读场”,各种解读话语在这里相互缠绕、相互解构:从胡风喊出“民族寓言”的基调到摩罗以“纯文学”来进行纠正再到孟悦、戴锦华、刘禾从女权主义的视角、女性文学同民族国家文学的关系角度所作的颇富新意的解读甚至可以见到巴赫金的众声喧哗理论、嘉年华狂欢理论的身影。诚如洪子诚所言:“论文的撰写与编集,不仅为着具体文本的重新阐释,而且更与现代文学史的重构的目的息息相关。”1从发展的视角对生死场展开的不同解读以及其中折射出来的有关萧红的评价问题,恰是一个活灵活现的例子。对萧红的研

8、究渐渐从文学价值标准偏移到了文学史价值标准,她似乎永不被人们遗忘,总能随着时代的需求露出不同的面貌从而得到主流文学史的认可。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萧红被用于文学的批评和研究而不是批评和研究萧红。鲁迅和胡风所作的前言与写作后记是最为重要的文学批评,其表现出的鲜明姿态将萧红成功送上“主稿”的轨道,虽然20世纪80年代以前出版的几种有影响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只是对萧红进行了有分寸的肯定,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孟、戴从女性主义的理论重新阐释之、热情肯定之,将萧红的成就无限拔高,刘禾则更为强劲地对萧红做了女性主义的解读,通过阐释民族国家话语如何遮蔽了生死场的女性话语来说明现代文学中的批评霸权。正如刘

9、禾所说:“我讨论萧红的目的,并非要抬高这位作家的经典地位,而是为了批评民族国家取向以及由男性宰制的文学批评实践,因为它们应该对挪用萧红作品服务于民族主义的目的这一做法负责。”2生死场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用大题小做的省力方式来重新认识现代文学的性质和它的历史语境的不二人选。在基于文本事实对作品进行历史性还原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两个转折点。第一个是孟、戴浮出历史地表中用女性主义眼光打量萧红,第二个转折便是刘禾。独具慧眼的刘禾以萧红的生死场为例,用民族国家与女性意识作为解读生死场的双重维度,她发现在过去的解读中存在着严重的偏差,而这个偏差正是由于民族国家曾经是解读的惟一法则造成的,于是她沿着孟悦、戴

10、锦华的女性主义诠释再推进一步:她认为萧红不仅具有女性意识,而且自觉的处于女性意识与民族国家意识对立的状态,于是刘禾开始指陈“男批评家的盲区”、发现“民族兴亡与女性的身体”的关系,最后她认为“八十年代文学的最大功劳就是对民族国家文学的反动之中汉语文学的再生在于突破民族国家文学的圈子。而刘禾自己开篇即醒目的表明“重写文学史”的意图3。之后的文章不论是从女权主义还是从其与民族国家文学的关系,或赞成或反对,无出其右。刘禾是少有的具有丰厚理论素养的评论家之一,尤其是对于当代西方文艺理论颇为精通,这使她可以做到“踏东西文化,做宇宙文章”,在想象的自由批评空间里她娴熟地使用西方的批评方法对现代文学进行解读4

11、。在文章中,刘禾始终把鲁迅和胡风作为批判的靶心,这使笔者想起了爱德华?萨义德的东方主义。“在萨义德看来,东方主义帮助西方对东方建立霸权,采用的主要方法是推论东方是低于西方的他者,并主动强化西方作为一种优越文明的自身形象。结果,东方就被东方主义的话语典型地制作成(形象多样)沉默、淫荡、女性化、暴虐、易怒和落后的形象。正好相反,西方则被表现为男性化、民主、有理性、讲道德、有活力并思想开通的形象”5,这是不是解构和反压迫的另一个极端,或者说生死场被刘禾进行了另外某种程度的重写?自刘禾起,从女权主义视角对生死场进行解读的作品屡见不鲜,这本身便是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用女权主义去解读莎菲女士的日记是黑豆掺

12、在白米里谁还看不明白,但刘禾从女权主义作出的分析却使我们对萧红的理解进入一个新的维度空间,它给人的感觉就像生死场需要女权主义为她正名、为她洗尘。这就需要对萧红文本中表露出来的女权主义做一个考察。中国从未有过真正的独立的女权运动,妇女的独立总是与民族国家的独立相连,法国女权运动形成的独立的女性意识在萧红处是模糊的。萧红更多想要表现的是封建伦理思想对于女性的桎梏,承袭鲁迅改造国民性的主题。首先,生死场中表现出集体无意识的冷漠和人性的缺失,如王婆服毒自杀未果一气尚在的时候,看热闹的人竟没有一人想着去请个大夫,把她救活,而是想方设法地把她弄死,因为怕她死尸还魂后还得拉着个活人死。这自然不仅针对女性,如

13、赵三错打折了小偷的腿,他拖着受伤的小偷跑,想把小偷丢到土坑里埋起来,他想各种办法去遮掩,就是没有想办法去相救。这期间,二里半阻止过他,但竟为的是害怕开春时节,在土坑发现死尸。其次,男尊女卑的社会关系以及封建伦理道德对女性悲惨命运的桎梏。笔者认为这一点如抽象为文化层面上女权主义所指控的“性别关系中男性对于女性人格和尊严的践踏”太过牵强。萧红笔下的“男性”不单纯是女权主义中所指称的性别概念,更是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是封建主义。例如萧红描述生死场中的妇女“仿佛是在父权下的孩子般怕着她的男人”、“一切国家、一切宗教都有许多稀奇古怪的规条,把女人看作一种不吉利的动物,威吓她,使她奴隶般地服从”。

14、6女人们自己也成为封建伦理道德的捍卫者。萧红在写作生死场时显然还没有上升到现代女权主义所谓的性别对立的高度,否则文中就不会出现单独的一章描写王妈由于欠地租,不得不把她的老马卖给屠夫。人性的缺失、男尊女卑的伦理思想、阶级的压迫很明确地交织在文本结构中。生死场写作于1935年10月,鲁迅于1935年11月为其作序,胡风于12月为其作后记。而1935年的1月伪满洲国在吉林长春恢复帝制。并宣布将“满洲国”改称为“大满洲帝国”。4月共产党发表了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呼吁中华民族武装自卫,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当时当下,他们注意到作品中的抗战情节完全具有合理性。何况生死场中确实涉及到了极具鼓动性

15、的抗战情节。鲁迅可以说是最早为生死场做评价的作家,他的评价亦注意到了生死场的特别之处:“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鲁迅在当时并没有接触女权主义理论的情况下就已经点出萧红作为“女性作者”写作的特点,可惜这篇序言仅有一千字,鲁迅并没有详细展开任何问题,从这个提纲似的评价来看,他并没有为生死场定下民族寓言的基调,也看不出什么批评话语的霸权主义。饱受封建家庭伤害的萧红,却没能在新的人生道路上获得新女性的平等和自由。初恋受骗的重大打击、有着严重的大男子主义和用情

16、不专的士大夫习气的萧军,萧红在临死前黯然:“我最大的悲哀与痛苦便是做了女人。”不过萧红笔下对“家”的观念的质疑并不等同于对“国家”观念的反抗,实际上,萧红对这两者的反省并不是很明确,因为妇女的解放和民族国家的形成是同时发生的,所以她一方面跟随民族主义话语的书写而致力于试图表现抗日和反战的主题,另一方面又控诉战争、传统社会和以男性为中心的民族兴亡运动所对于女性的各种各样的文化、政治和社会总体压迫7。从女性经验出发也许更接近萧红的本意和文本的传达。这个意旨是深远的,并且是极有创见。甚至可以说,对于生死场的新解已经部分掩盖了作者更深远的指涉8。但说萧红不仅具有女性意识,而且自觉地处于女性意识与民族国家意识对立的状态,处于女性的抗拒立场未免行之过远。再解读并没有一以贯之的理论,这一批学者所接受的影响也并不局限于某一种理论,但是相同的是他们切入问题的方法,那就是面对具体文本,从一个小的点铺开来,而不是过去那种宏大叙事,其实,像赵树理这批作家距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我们对他们的作品所反应的时代也再提不起什么兴趣,所以,“再解读”最大的影响不一定体现在探索的结论上,而是一种批评意识或问题意识,提醒人们注意现实跟历史的关系,并进而去发掘它、阐明它。注释:1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