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先秦文学_第1页
第一编 先秦文学_第2页
第一编 先秦文学_第3页
第一编 先秦文学_第4页
第一编 先秦文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 第一节 神话的产生及其价值一、神话的概念神话是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并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 二、 神话的产生 神话产生于生产力极为低下的远古蒙昧时期。需说明的是:神话的产生,在时间上是非常久远的,是在原始或史前年代。人类进入理性时代后,是不会有神话产生的。有的只是仙话、传说、传奇、寓言等东西。 三、神话的保存 神话的产生固然很早,但用文字记录下来则较晚。我国古代缺乏系统地记载神话的专门典籍,但在山海经、庄子、楚辞、淮南子、列子等古籍中或多或少保存了一些神话传说。 第二节 中国古代主要神话一、创世

2、神话 对于世界产生和人类起源的探索与解释的神话。二、自然神话 解释、说明自然现象的神话。 三、 英雄神话 反映人类与自然作斗争以及部落战争中的英雄。英雄神话的出现意味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标志着神话发展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 四 传奇神话 还有不少关于异域奇国怪人神物的传奇。传奇神话数量较多,涉及面广,形象奇特,别有意趣。它们是中国古代神话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节 中国古代神话的特色与演变 一 中国古代神话的特色 1、零星散乱 中国古代神话是全人类神话中出色的一支,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奇珍。现存中国古代神话既无宏篇巨制,也未形成完整而系统的体系,只是一些零碎散断、各自独立的篇章或片断。2、

3、将人神化,重视人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古希腊神话将神人化,重视命运的主宰和人的然性) 比较:鲧禹治水与诺亚方舟 二 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 和全人类神话一样,中国古代神话也经历了自身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一般认为,中国古代神话最显著的演变结果便是它的历史化、文学化和宗教化。 (一)神话的历史化 神话成为传说历史化是中国古代神话演变的最突出表现。主要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轻视、贬斥神话,并且着意加以改造有着密切关系。儒家奉行经世致用的原则,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套实用经验,因而鄙薄神话为荒唐怪诞的谬论之说,并且煞费苦心地改造神话。他们把神来加以人化,并对一些广为流传的神话传说作了一番看似合理的

4、理性的诠释,使之化为历史,载入简册。(二)神话的文学化 神话演变为寓言神话本身含有一定的哲理,为后人所用。随着神话的自觉地进行艺术加工,将其改造为寄托作者思想的寓言,在形象的故事中包寓某种思想或哲理,这位是神话的文学化。 (三)神话的宗教化 神话流为仙话神话与原始宗教有如孪生兄弟,二者都是原始思维的产物。神话中的“神”,本来就是原始先民信仰与崇拜的对象,而神话借助想象以征服、支配自然力。亦与原始宗教借助巫术以图控制自然同出一源。神话中含有宗教的因素,故易为宗教所利用。神话流为仙话,便是神话宗教化的主要表现。 第二章诗经第一节诗经概说v 一、名称与篇数v (一)名称 v 诗经原名“诗”

5、,或称“诗三百”。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置“五经”博士,诗于是被官方尊奉为垂教万世的经典之一,从此便被罩上了一层神圣的光圈,称为诗经。(二)篇数 诗经存目311篇,实际存诗则为305篇,另有六篇所谓“笙诗” (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 ),有目而无辞,故不计。 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汉书·艺文志) 二、时代与地域确切年代已难一一确考。可大致确定作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至前6世纪)约五百年间。 以北方的黄河流域为中心,向南扩展到了江汉流域。包括了当时中国的大部分。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湖北和四川等地区,都在它的范围之

6、内。 三、诗经的编订(1)“采诗”之说 l 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遒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刘歆与扬雄书) (2)“献诗”之说 l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国语·周语上v (3)“删诗”之说司马迁称古诗原有3000余篇,经孔子删、取之,定为305篇,此即所谓孔子删诗之说。此说影响颇大。但自唐代孔颖达已疑其说,后世学者亦多不信。不过,据论语中有关记载看来,也许孔子是做过一番正乐之类的整理工作的。 v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 四、诗经的分类 v 按照音乐的特点分为风、雅、颂三类:v (一)风 160

7、篇v 风:即音乐曲调之意。 国风,即指当时诸侯国所辖各地域的乐曲,犹如今天的地方乐调。v 所谓国风,犹之乎说“土乐”。 (顾颉刚论论·诗经所录全为乐歌) v (二)雅 大雅31篇 小雅74篇v 雅: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即“正”,又与“夏”通。周王畿一带原为夏人旧地,故周人时亦自称夏人。王畿乃政治、文化中心,其言称正声,亦称“雅言”,意为标准音。v 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毛诗正义卷一毛诗序)v (三)颂: 40篇v 颂宗庙祭祀之乐。用于朝朝廷、宗庙的乐章,是祭神、祭祖时所用的歌舞曲,表现了对上帝

8、和祖先神的崇拜。v 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v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毛诗正义卷一毛诗序)v 附:所谓“六义” v 所谓“六义”,又称“六诗”,即指“风”“赋”“比”“兴”“雅”“颂”。唐代孔颖达认为:“赋 比 兴是诗之所用,风 雅 颂是诗之成形。”这就是说,“风” “雅” “颂”是诗的体制,而“赋”“比”“兴”则是诗的表现手法。五、诗经的应用与流传v (一)诗经的应用v 1、“兴” “观” “群” “怨”v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v 2、“赋诗言志” 。v

9、见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之亡)P77v (二)诗经的流传v 1春秋战国时期诗经的流传v 在贵族社会中广泛地被人们习学、传诵。v 诗为儒家“六艺”之一,教授弟子。v 2西汉以后诗经的流传 v 秦焚书,诗经亦无幸免。然三百篇深入人心,汉以后重新流传,有“四家诗”。v “汉四家诗” :v 今文诗:v 齐诗齐人辕固生传, 亡于三国魏;v 鲁诗鲁人申培公传, 亡于西晋;v 韩诗燕人韩婴 传,亡于宋,今存韩诗外传v 古文诗:v 毛诗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传, 今存。参考书目v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v 宋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v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中华书局v 清方玉润诗

10、经原始,中华书局v 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中州书画出版社v 陈子展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v 余冠英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v 二十世纪诗经研究文献目录,学苑出版社第二节 诗经的思想内容v 一 周民族的史诗v 在诗经的大雅里,集中保存了五首古老的民族史诗。它们是: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v 我国古代留传下来的真正的史诗少得可怜,因而诗经·大雅中保存下来的这一组史诗就显得特别珍贵。 二 颂歌与怨刺诗v 中国古代诗歌有所谓“美刺”的传统 。v (一)颂歌v 歌功颂德的作品占有一定比例。这类作品多属庙堂乐歌,出自公卿列士或乐官之手,在颂和二雅中保存最多。 v 1、颂帝王,歌天命 大雅&#

11、183;文王v 2、颂战功,扬王威 商颂·殷武v 3、颂宴饮、赞嘉宾 小雅·鹿鸣v (二)怨刺诗v 二雅及国风中,保存了一些尖锐辛辣的怨刺诗。这些作品在内容上与歌功颂德之作恰相对立。v 1二雅中的怨刺诗v 二雅中的怨刺诗大多是西周末年及其以后的乱世之作。如大雅中的民劳、板、荡桑柔、小雅中的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雨无正、巧言等等,都不外乎闵时伤乱、愤世哀民之作。v 2、国风中的怨刺诗v 国风中的怨刺诗则多出民间,因而较为直接地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国风中的怨刺诗怨愤更强烈,讽刺更尖刻,具有较强的批判精神和斗争性。如魏风·伐檀、魏风·硕鼠邶风&

12、#183;新台、鄘风·相鼠等。三 农事诗1·雅、颂里的农事诗v 雅、颂 的农事诗,大多赞颂农业所取得的成就,夸耀田土广大、农夫众多、收获丰盛,表达了祈求丰年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周代社会的经济生活。2国风里的农事诗 (1)描绘劳动生活的情景 :如周南·芣苢、魏风·十亩之间等 。 (2)农业社会的风俗诗 : 如豳风·七月,通过诗人的娓娓动听的叙述,真实的再现了当时的劳动场面、生活图景和各种人物的面貌,以及农夫与公家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西周早期社会一幅男耕女织的风俗画。 五、婚恋诗v (一)表现爱情遥幸福美好 表现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对情人的热切相

13、思,或描述热恋的情景和讴歌爱情的甜蜜,洋溢着一派欢快的情调。 v 如周南·关雎、召南野有死麕 邶风·静女和郑风中的风雨、野有蔓草、溱洧等 。(二)表现爱情的痛苦烦恼 表现 对爱情的忠实、专一,对婚恋自由的执著追求,遭受压抑和阻碍时内心痛苦、烦恼。 如郑风·出其东门、秦风·蒹葭、王风·采葛、卫风·木瓜、 鄘风·柏舟、郑风·将仲子等 。(三)表现婚姻家庭的悲剧 以浓郁的哀伤情调,描述了沉痛的婚恋悲剧,倾诉了他们内心的不平和痛苦。 如邶风·谷风和 卫风·氓为代表的所谓“弃妇诗” 。六、征 役 诗v 1

14、、兵役、徭役之苦和征人、思妇之情 如小雅中的北山、采薇国风中的王风·君子于役、邶风·式微、卫风·伯兮、豳风·东山等 v 2、爱国诗 如小雅·采薇、秦风·无衣、鄘风·柏舟等。 作品分析周南·关雎v 为“风”之始,又是诗三百开篇之作。v 子夏问曰:“关雎何以为国风之始也?”子曰:“大哉关雎之道也,万物之所系,群生之所悬命也。”(韩诗外传)v 有阴阳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易·序卦)结构内容v 一章:相见,一见倾心;v 二、三章:追

15、求,求之不易;v 四、五章:结合,相亲相爱。v 美好的爱情故事:v 郞才女貌,v 美满婚姻。艺术特色v 巧用比兴,含蓄优美;v 连绵重字,重章叠句,生动形象,音韵和谐;v 曲折起伏,感情真挚细腻。秦风·蒹葭结构内容v 三章复沓,反复咏唱:v 深秋清晨,水边追寻,执着热烈,佳人难觅,惆怅失落。艺术特点v 复沓章法,反复咏叹,重复中寓变化,体现时间推移,表现感情的执着热烈;v 情景相生,水乳交融;v 准确、生动、传神的字眼:v 苍苍、淒淒、采采、长、跻、右;v 于“在”字前,加上“宛”±字,遂觉点眼欲飞。(清·姚际恒诗经六论)豳风·东山结构内容v 豳:今陕西

16、彬县一带,周发祥地之一,平王东迁后归秦,年代较早。v 征役诗,写征人归途所见所想:v 一章:回想军旅生活;v 二章:遥想家园景象;v 三章:设想思妇盼归;v 四章:追忆新婚甜蜜。艺术特点v 1、重叠反复的运用:一唱三叹,回旋起伏,以景衬情;v 2、意识流手法:v 这是我国乃至全人类诗歌史上第一首意识流诗。(沈泽宜诗经新解)v 现代意识流作品:爱尔兰·乔伊斯尤利西斯、法·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v 现实与回忆交叉,时空跳跃,现实时间短暂,心理时间悠长,联想的无序性,眼前事物触发。v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现实)v 蜎蜎者蠋(触发)v 军旅生活(回忆);v 果臝之实(触发)v 家园

17、景象(想象);v 鹳鸣于垤(触发)v 思妇盼归(想象);v 仓庚于飞(触发) v 新婚妻子(回忆)。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成就 一、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一)赋、比、兴的定义 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二)赋、比、兴的运用 1、赋:赋是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其特点为“敷陈”、“直言”。用于叙事写景,则铺叙直陈;用于抒情,则直抒胸臆。2、比 :其例不胜枚举 但通篇用比的所谓“比体诗”却不多,仅有小雅·鹤鸣、幽风·鸱鸮、魏风·硕鼠、周南·螽斯数例而已。 如:手如柔荑,肤如

18、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卫风·硕人)3、兴:无通篇用“兴”之作 , 在全篇或章的开头。 一般为诗人眼前所见之景物,有引起联想、象征、烘托之用 ,有的纯为起韵,别无他意。 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周南·桃夭)二、句式和章法 诗经以四言为主,其间杂有二言之八言不等。四言节奏感强,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 诗经的重章迭句的复沓结构,造成反复咏叹,回环往复,增强了抒情效果。三、优美、和谐的语言艺术诗经优美、和谐的语言艺术,是其艺术成就的又一重要标志,历来被奉为典范。它在词汇、句式、章法、修辞和韵律等方面,都有不少创造性的成就,对促进民族语

19、言的发展和文学的进步,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1丰富的词汇诗经词汇丰富,表现力强。早在孔子时代,它已被用作学习语言知识和政治伦理的教科书。对于我国书面语言为统一和发展,诗经起了重大的作用。在诗经中,大量重言和双声、叠韵的巧妙运用,大大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韵律美,成为诗经语言艺术的一大特色。2、多样化的修辞手法 现在常用的修辞手法,大多可在诗经中找到。四、风、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 v 雅、颂多是严整的四言,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较多;v 小雅和国风中重章迭句较多,大雅和颂中则较少; v 国风中有许多语气词,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而雅、颂中则较少。第四节诗经的地位与影响一、抒情的传统v 开创以抒

20、情言志为主流的诗歌传统。v 中国古典诗歌叙事诗并不发达,以抒情诗为主,叙事是为抒情服务的。二、“风雅”精神的影响 v 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 ,称为“风雅”精神 。v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公羊传解诂)是诗经现实精神的写照。v 对后世诗人的创作及文学风尚产生深远的影响。三、赋、比、兴影响v 赋、比、兴成为中国古典诗歌最基本的艺术表现手法。v 赋发展成一种独特的文体;v 托物起兴,兴中带比手法的运用,形成了中国古典诗歌含蓄蕴藉的独特艺术魅力。v 四、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的深广影响。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第一节叙事散文的早期形态一、甲骨卜辞v 甲骨卜辞是我国

21、散文的最早源头。v 卜辞内容包括祭祀、农业生 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真实朴素地反映了殷商时期社会生活 各方面的状况。v 甲骨卜辞记事比较简单,不成系统, 尚不能称之为“文”。v 可看作散文的萌芽 。二、商周铜器铭文 v 铜器铭文有长有短,广泛记述了社会生活。v 铭文字数增加了,内容复杂了。不仅有记事文字,还出现了记言文字。v 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 的发展。 v 如毛公鼎32行499字,乃现存最长的铭文。v三、尚书v 1、尚书即上古之书,后为儒家经典之一。v 2、尚书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v 3、尚书的特点:v 多样的表达方式,适当运用修辞手法 :比喻、排比等;

22、v “典”、“谟”、“训”、“诰”、“誓”、“命”六体 ;v 文字古奥,语句拗口, “佶屈聱牙”。 v 尚书促进散文走向成熟。四、春秋v (一)春秋的名称v 春秋一名,本为周代史书较为通用的名称。鲁国史书即名春秋。相传孔子据此修订而成的中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亦以春秋为名,于是春秋变为专名。因属儒家所谓“六经”之一,故又称春秋经。v (二)春秋的体例v 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开创了编年体的先例。它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编年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它以鲁国为主体,兼及他国。这一体例的产

23、生,是一个伟大的创造。v (三)春秋的特点v 春秋语言凝练含蓄,较为明白晓畅,叙事的简要严谨,以简约的文字寓褒贬,后世 “春秋笔法”。 第二节左传一左传概说v (一)左传的名称及作者v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此外,尚有左氏春秋、春秋古文、左氏、左氏传、古文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等名。v 左传宋以后为 “十三经”之一。(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 、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v 左传相传为左丘明作。 后世多不信,作者实难确指。并非成于一人之手然与左氏当有关系,大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的传诵。(二)左传的性质v 春秋三传: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和榖梁传三部著作

24、的合称。v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然并非经学著作,而实为一部自成一家的编年纪事体史书。 v 左氏是史家,公、谷是经学,史学者记得事却详,于道理上便差;经学者于义理上有功,然记事多误。(朱熹朱子语类) 二左传的思想v 民本思想:民为神之主,民为邦之本 ,恤民者兴,残民者亡 ,民心向背关系着战之胜负、国之兴亡 ,故应尊重民意,重视舆论。作品分析:晋公子重耳之亡秦晋殽之战三左传的文学成就v 左传最突出的文学成就是长于叙事:简洁生动,工巧严谨。 v (一)、出色的叙事技巧v 叙事简明,有条不紊,运用多种叙事技巧:有顺叙、倒叙、插叙、追叙、补叙;有直接记叙,间接记叙;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明写、暗写、详

25、写、略写等。v 如晋公子重耳之亡。v (二)卓越的战争描写 v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这是它的叙事艺术的集中表现,全书描写大小战争凡四百多次,五大战役:晋楚城濮之战、晋楚邲之战、晋楚鄢陵之战、秦晋崤之战和齐晋鞍之战 。 v 善于描述战争的来龙去脉和胜败的内外因素,揭示其前因后果、经验经训,因而显得波澜起伏、多彩多姿 。对战争场面的直接描写却不多 v 如秦晋殽之战。v (三)在叙事中写人,往往简笔勾画,形神兼备。v 全书有姓名可稽者,几近三千之众。其中不乏形象较为鲜明,具有一定个性的人物。并非以人物 中心,而是以事带人。v 往往简笔勾画,形神兼备。v 如晋公子重耳之亡:“醒,以戈逐子犯。”v 秦

26、晋殽之战: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v (四)典雅博奥,委婉含蓄的语言艺术:v 所载外交辞令,言简而意深,委婉而有力,无愧为此书中流光溢彩的美文。这些外交辞令,在当时的现实政治中,都曾经实实在在地发挥过作用。v 如秦晋殽之战:使皇武子辞焉v 孟明稽首曰第三节国语一、国语的概况。v 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分为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之语,共21卷。v 史记、汉书都认为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左传以记事为主,国语以记言为主,国语有春秋外传之称。二、国语的思想倾向v 国语属于儒家思想体系,尊礼、崇德、敬神、重民。在维护礼制和德政,重视敬天和保

27、民等方面与左传一致。天命观尤为突出。三、国语的文学特色 v 国语长于记言,善于说教,说理与叙事相融合,语言平易朴实,含义深永。 v 国语全书风格不一致,晋语记事详细,吴语、越语文笔生动。某些章节构成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刻画出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关于勾践灭吴的史实叙事详细,情节生动,人物性格突出,具有一定的小说因素。第四节战国策一、战国策的概况v 战国策的成书:v 战国策非出一人之手,亦非各国史官所记,作者大多是纵横家,属于集体创作。v 别称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西汉刘向整理编订成书,定名为战国策。v 编次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十二国策 。v

28、战国策的记史时限:上接春秋末年,下讫秦朝统一,刘向叙录统计凡二百四十五年。v 战国策既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也是一部纵横家书,兼具史传散文和诸子散文的双重性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是代表着战国时代文风的一部重要著作。(二)战国策的思想v 战国策属于纵横家思想,以纯粹的利害关系取代儒家的道德说教,是对周初以来传统礼制的解放,历代受正统儒家的批评。 v 策士们朝秦暮楚,唯利是图,主观上追求个人功名富贵,客观上安社稷。 v 也有不畏权势,不慕富贵,不爱其躯,士为知己者死 以及重民爱才思想等方面。三战国策的文学成就v (一)人物形象的刻划v 1、以人系事,初步体现以人物为中心v 2、刻划人物形象的手法更丰富

29、v 形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如:苏秦的形象v (二)辩丽横肆的文风v 铺张扬厉,气势纵横,充满雄辩色彩。v 多用比喻、排比、夸张等手法。(三)善用寓言故事、佚闻掌故来增强辩辞的说服力 。如“鹬蚌相争”( 燕策二)、“画蛇添足”(齐策二)、“狐假虎威”(楚策一)、“南辕北辙”(魏策 四)等等。 第四章先秦说理散文第一节 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 v 一、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 春秋后期战国初期v 代表著作:论语、老子。v 二、对话体和寓言体 战国中期v 代表著作:孟子 、墨子和庄子。v 三、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 战国后期v 代表著作: 荀子、 韩非子 。v 标志我国说理文体制已经成熟 。第二节

30、孟子一、孟子其人和孟子一书v 1、孟子的生平、思想。 v 孟子(前前),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他继承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是继孔子之后影响最大的儒学大师。 v 后世尊为亚圣,“孔孟”并称。v 思想:仁政、性善、天人合一。v 2、孟子v 孟子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言行和学说,是孟子和其弟子共同所著,是论语之后儒家的重要著作。v 孟子共七篇,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v 南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v 作品分析:齐桓晋文之事章二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v (一)高超的辩论技巧 v 把握对方心理,争取主动;v 巧设

31、机关,层层进逼,步步深入 ;v 善用逻辑推理,因势利导;v 多用比喻和寓言,极具形象性。 v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 也。(离娄上)v (二)气势浩然的文风v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和气质。 v 气势浩然,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富于战斗性、鼓动性。v 多用排偶句、迭句等修辞手法 。v 三、语言明白晓畅,不事雕琢第三节庄子一、庄子其人v 1、生卒年及故里前369前28683岁(马叙伦庄子年表v 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另有安徽蒙城、山东蒙阴等说法。v 2、生平事迹v 博学: v 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史记·老庄申韩列传)v 家贫:v

32、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外物)v 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絜系履而过魏王。(山木)v 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列御寇)v 不仕:v 史记本传谓“周尝为蒙漆园”v 学问渊博、家境贫穷,清高孤傲。 二庄子其书v 今存(晋)郭象注本33篇,即内7,外15,杂11。 v 内篇七篇为庄周所著,外杂篇则出自庄子门人后学之手。 v 庄子在战国时代并不受重视。v 汉初所说的道家只称黄老,不称老庄。v 从魏晋玄学兴起,老庄之学才兴盛起来,始称“老庄”。 v 唐代道教兴盛,庄子称“南华真人”,庄子称“南华真经”。三、庄子的思想v 庄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中最奇诡、最诱人、最深邃的组成部分之一 。v 其核

33、心是“无为”与“齐物”:v 一切顺应自然,反对人为,与自然相融,忘却自我,超脱自我。v 庄子要努力超越社会,超越自我,甚至超越生死,摆脱人世一切羁绊,消除内心所有烦恼,力求顺应自然而与天(“道”)同体,以恢复和保持人的自然本性,获得生命的完全自由。 作品解读逍遥游(节选)v 开宗明义第一篇,思想内涵与艺术风格均具有典型的代表性。说明世上一切事物均不自由,均有所凭借,真正的自由乃是无所待而游于无穷。 四、庄子的散文成就v 哲学的诗意表现。v 在文学意义上,它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v 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v 1、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 v “言

34、不尽意”的观点:逻辑的语言并不能充分地表达思想。v “寓言十九”: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逍遥游、人间世、德充符、秋水 v 2、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v 想象奇特而丰富,古今人物、骷髅幽魂、草虫树石、大鹏小雀,无奇不有,千汇万状,出人意表,迷离荒诞,使文章充满了诡奇多变的色彩。 v 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犗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錎没而下,鹜扬而奋鬐,白波如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已北,莫不厌若鱼者。(庄子·外物) v 3、汪洋恣肆,变化无端的结构v 解放了心灵的庄子,其言汪洋自恣

35、以适己,行文笔法更是仪态万方,变化不穷,绝非一个模式、一种格调。天马行空,行云流水,不足以状其形。 4、诗化的优美语言v 辞汇丰富,描写细致,又常常不规则地押韵 。养生主庖丁解牛的诗意美。第四节 荀子和韩非子v 一、荀子v (一)荀子与荀子一书:v 1、荀子生平。荀子是战国末期即孟子之后的一位儒家集大成式的大师。荀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礼乐”学说,批判吸收了战国以来百家学说,自成一家。“性恶论”是他的礼制、法制思想的理论根据。v 2、荀子三十二篇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这三十二篇绝大部分是说理散文。荀子另有一篇成相辞和一篇赋。对汉赋产生了直接影响。v (二)荀子文章的特点v 1、多为长篇的专题学术

36、论文 v 2、擅长论辩,说理清晰、透辟,逻辑严密 。v 3、大量运用许多日常生活常见的事物为譬喻,生动巧妙地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v 4、大量排比句法,v 或以韵语描写、抒情,增强了气势,调谐了音节 。v 二韩非子v 1、韩非的生平。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总结了春秋以来的历史经验,又吸收了荀子、慎到、商鞅、申不害等人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其学说的核心是法、术、势相结合的法制思想。 v 2、韩非子五十五篇是先秦法家的代表作,大部分由韩非子自撰,少数篇章为后人所增,反映了韩非子的思想学说。v 3、韩非子文章特点:v 多长篇议论文,有立论、驳论、解说等多种类型的文章,尤

37、擅驳论;v 峻峭挺拔,锋芒毕露,直言不讳 ;v 寓言据先秦散文之冠,韩非子系统收集、整理、创作寓言,善于用寓言故事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第一节楚文化与楚辞一 楚文化的特色 v 中原文化:以典重质实为基本精神。v 楚文化:以绚丽浪漫为主要牲特征。v 一质一文,相映生辉。 v 1、国土辽阔,物产丰富v 2、迷信鬼神,巫风独盛v 3、服饰、官制,异于中原v 所谓“南冠”、“楚服”别具一格。v 4、语言、音乐,异于中原v 南音、楚歌。二 楚辞的产生 v (一)什么是“楚辞”v 一种新诗体:“楚辞”本义即指楚地歌辞,是战国后期产生于楚国的一种新诗体,为屈原首创,继作者有宋玉等,具

38、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代表作有离骚等。v 一部诗歌总集:西汉刘向集录屈、宋诸作及后人模拟之作为一书,统题为楚辞,楚辞又作为这一诗歌总集的书名流传于世。v (二)楚辞的产生v 1、楚地山川、风物、民情、习俗之孕育。 v 2、楚声、楚歌之滋养。v 风味独特的楚声、楚歌是楚辞的直接源头。v 3、中原文化的滋润和熏陶。v 楚辞是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内在精神、创作主旨及创作手法受诗经的影响。外在形式方面主要受战国纵横游说之风的浸染。v 4、伟大诗人屈原的天才创造。 v 屈原植根于楚文化的沃土,沐浴着中原文化的新风,吸取了楚国民间文学的丰富营养,而“自铸伟辞”的天才创造。因此可以说,没有伟大诗人屈原,便没

39、有楚辞。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一 屈原的生平和思想性格。 v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出身于楚国贵族,伟大的诗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v 忧国忧民行廉志洁的人品;v 气魄宏伟,辞章瑰丽的作品;v 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v 屈原的作品,据王逸楚辞章句,有二十五篇,即离骚、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天问、远游、卜居、渔父,与汉书·艺文志所载篇数相同。现代学者多认为远游、卜居、渔父不是屈原之作。 第三节离骚一 解题v 全诗372句,2400余字,是中国古代最为恢宏的抒情诗篇。v (一)、创作时间: v 一说:怀王晚年,屈原第一次遭放逐以后(司马迁之说)

40、;v 一说:顷襄王时期,屈原第二次遭放逐以后。v 以后一说可能性为大。v (二)题旨:v 司马迁:“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列传 )v 班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离骚赞序)v 王逸:“离,别也。骚,愁也。”(楚辞章句·离骚经序)v 另外,还有释为“牢骚”(扬雄)、“老商”(楚曲名,游国恩说)等。 v 以班、马二人之说为当。v 今有“罹难”之“罹”字。 二 离骚的思想内容v (一)离骚的主要内容:v 在政治上遭到严重挫折,面临个人和国家的厄运时,对于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是心灵历史的记载,是一篇崇高而痛苦的灵魂的自传。v 前半篇:侧重于对以往经历的回顾,多描述现实

41、的情况;v 后半篇:则着重表现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并主要通过幻想形式来表现。前半篇分析: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v 自叙家世和积极用世的人生观;v 阐述自己的政治观点和立场,以及事君不合的经过;v 叙述自己在政治斗争的客观遭遇,并分析其原因;v 叙述内心矛盾:独善其身与追求理想的矛盾心理。三方面的人物:诗人自我、“灵修”(楚王)、“党人”,构成激烈的矛盾冲突。v 诗人自我:美好和正义,把楚国引向美好的境地。 v “党人”:邪恶的一方,处处同诗人作对,使得楚国的前景“路幽昧以险隘”。v 楚王:受“党人”的欺骗蒙蔽,导致了诗人的失败和楚国的危机。v 后半篇分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v 不能随俗从流,遭“党人”的围攻,得不到楚王的信任,出路到底在哪里?于是诗人升天入地,上下求索,探求出路。v 但升天入地找不到出路,诗人不能改变自己,又不能改变楚国,而且不可能离开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