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_第1页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_第2页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_第3页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_第4页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初中语文诗歌鉴赏 +文言文阅读题 20套(带答案) 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塞下曲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1)赏析 “月黑雁飞高 ”。(2)请描述 “大雪满弓刀 ”所展示的画面。【答案】 ( 1)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及背景。暗淡的月夜里,一群大雁惊叫着高飞而起, 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逃跑。(2)在茫茫的夜色中,在洁白的雪地上,一支轻骑兵正在集结,雪花顷刻便落满了他们全 身,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他们就象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早就满怀 着必胜的信心,勾勒出将士们的勇气和英姿。【解析】 【分析】( 1)本诗由写景开始

2、, “月黑雁飞高 ”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 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寥寥五字,既交代 了时间为冬季,又烘托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2)当勇士们列队准备出发时,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起来,虽然站立不过片刻,刹 那间弓刀上却落满了雪花。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他们就像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 尚未出发,却满怀着必胜的信心。最后一句 “大雪满弓刀 ”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 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据此描述即可。故答案为: 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及背景。暗淡的月夜里,一群大雁惊叫着高飞而起,雁 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逃跑;在茫茫的夜色中,在洁白的雪地上

3、,一支轻骑兵正在集结,雪花顷刻便落满了他们全 身,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他们就象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早就满怀 着必胜的信心,勾勒出将士们的勇气和英姿。【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 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 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 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 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2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

4、,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1)诗中的 “薄暮”与“徙倚 ”是什么意思?请任选一个作答。(2)这首诗运用了哪个典故,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 ( 1)徙倚:徘徊 薄暮:傍晚(2) “采薇 ”一词运用典故,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之的故事,表达 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解析】 【分析】( 1)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意思是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 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徙倚:徘徊,彷徨。( 2)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5、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 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 “采薇 ”代指隐居生活。诗人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 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运用典故,表达诗人 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故答案为: 徙倚:徘徊 薄暮:傍晚;“采薇 ”一词运用典故,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之的故事,表达诗 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 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词句。本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 果没有找到,就分

6、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瑞鹧鸪 宋卢 炳 客里惊嗟(客居他乡,贫困潦倒,如今不觉又是一年将除,如何不 “惊嗟 ”?)又岁除。萧萧寒雨滴茅庐。山深溪转泉声碎(甲),夜永风摇烛影孤。冷甚只多烧木叶,诗成无处 写桃符 (乙)。强酬节物聊清酌,今岁屠苏 自取疏。【注释】 瑞鹧鸪:词牌名。 桃符:古代在大门上挂的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 的桃木板, 后来在上面贴春联,因此借指春联。 屠苏:酒名。古代风俗于农历正月初 一饮屠苏酒以避瘟疫。在理解已有批注的基础上,给(甲)(乙)两处作赏析性批注。【答案】 示例:【甲】 “泉声碎 ”实乃心碎。除夕之夜,本是

7、团圆之时,而诗人却身处郊 野,客居他乡,形单影只,怎不心碎?【乙】身处他乡,居无定所,纵然觅得佳句,凑成春联, 亦无处可题,凄苦、无奈之情溢 于言表。【解析】 【分析】甲处 “泉声碎 ”泉声是不会碎的,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泉碎实为人心碎, 试想过年本该举家团圆,可自己漂泊在外,却身处郊野,客居他乡,不能归家,心碎至 极。乙处自己有感而发,赋诗一首,凑成春联,却不能题在自家的门上,表现诗人凄苦、 无奈之情。故答案为:示例:【甲】 “泉声碎 ”实乃心碎。除夕之夜,本是团圆之时,而诗人却身处郊 野,客居他乡,形单影只,怎不心碎?【乙】身处他乡,居无定所,纵然觅得佳句,凑成春联, 亦无处可题,凄苦、无奈

8、之情溢 于言表。【点评】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 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1)词中 “胜 ”的意思是 ;作者用 “胜 ”突出了江花色彩的 。(2)这首词的结尾句,起到了什么作用?【答案】 ( 1)超过(或:胜过);浓艳(或:艳丽)( 2) 照应开头 “江南好 ”一句,使全词首尾呼成、浑然一体。 点明中心,强化了作者 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与怀恋之情。【解析】 【分析】( 1) “日出江花红胜火 ”的意思是:江边盛开花朵颜色鲜红胜

9、过火焰。根 据句意,可知 “胜 ”,超过。结合句意分析,可知作者用 “胜 ”突出了江花色彩的浓艳(或: 艳丽) 。( 2)此句是诗的结尾句,从内容方面分析,这首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 ”,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 “好 ”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 其中。次句 “风景旧曾谙 ”,点明江南风景之 “好 ”,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 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 ”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篇末,以 “能不忆江南 ”收束全词,既 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

10、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因 此最后一句话点明中心。从结构方面分析, 照应开头 “江南好 ”一句,使全词首尾呼成、 浑然一体。故答案为: 超过(或:胜过);浓艳(或:艳丽) 照应开头 “江南好 ”一句,使全词首尾呼成、浑然一体。 点明中心,强化了作者对 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与怀恋之情。【点评】 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 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 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展开联想把该字 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本题考查分析诗句

11、作用的能力。首先要明确诗句的位置,不同的位置作用也不同。具体 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再从结构和内容方面进行分析。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画堂春 寄子由 (宋)苏轼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净鉴新磨。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注】 这首词与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写于同一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其弟在济 南。 “湖”指柳湖,在今淮阳,苏轼兄弟俩曾在此泛舟。画堂春中的 “归去奈愁何 ”与水调歌头中的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 胜寒 ”都有“归去”一词,它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 “归去奈

12、愁何 ”中的 “归去 ”表达了苏轼与弟弟团聚的渴望,对常年在外漂泊的苏轼 来说,兄弟俩曾经的相聚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是一种真实的期待; “我欲乘风归去 ”中的 “归 去”是苏轼幻想回到月宫(天上)去,对于政治上失意的苏轼来说,月亮是纯净、美好的象 征,是他的精神家园,想要摆脱一切束缚,回归自由。【解析】 【分析】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上片追叙宋神宗熙宁四年秋,兄弟二人 同游陈州柳湖的情景,表现苏轼、苏辙二人游湖时欢快、悠闲的心情。下片写当前景物, 并抒写了苏轼、苏辙二人离合的情思。篇末提到 “归去 ”,是因为苏轼、苏辙二人早年曾有 早日隐退而为 “夜雨对床 ”之乐的约定,即使日后能如愿以偿

13、,与当前的别离仍有巨大的 “时 间差 ”,因而深感痛苦和无奈,可见离愁的深重。 水调歌头中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 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 ”之想。他想乘 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此句形象地写出了词人在 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做官与退隐之间选择上的徘徊困惑的情态和矛盾的心理。故答案为: “归去奈愁何 ”中的 “归去 ”表达了苏轼与弟弟团聚的渴望,对常年在外漂泊的苏 轼来说,兄弟俩曾经的相聚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是一种真实的期待; “我欲乘风归去 ”中的 “归去 ”是苏轼幻想回到月宫(天上)去,对于政治上失意的苏轼来

14、说,月亮是纯净、美好 的象征,是他的精神家园,想要摆脱一切束缚,回归自由。【点评】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 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 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楚江 微雨里,建业 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 深不见,浦 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注】 楚江:指长江。 建业:今江苏南京。 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 市。 浦:近岸的水面。 散丝:雨丝。(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 古诗常借助景物来抒发

15、情感。本诗通过写“雨”江“”帆“”鸟“”树“ ”等景物,抒发了离别伤感之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B. 从景物状态看,动与静相结合。例如颔联中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 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C. 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背景空阔;海门深,浦树远,背景深远。整个画面 富有立体感。D. 从全诗意境看,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并与诗人的情怀 交织起来,营造了一望无际、豁然开朗的意境。E. 从情感表达看,尾联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把别泪和江面的雨丝交融在一起,委婉地表 达出了内心的忧伤。(2)请赏析颔联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中划线叠词的表达效果。【答

16、案】 ( 1)B,C(2)“漠漠 ”、“冥冥 ”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水气迷茫和天色昏暗的景象,渲染出浓浓的离愁别 绪,使感情更加缠绵浓重;同时也为诗歌增添了音韵美。【解析】 【分析】( 1) A 这是一首送别诗,抒发的离别伤感之情,并没有抒发思乡之情。 BC正确。 D 从全诗意境看 ,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连同诗 人的情怀,交织起来,形成了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并不是营造了一望无际、豁然开朗 的意境。 E 尾联一改含蓄之风,直抒胸臆。不是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故选BC。(2)“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中的 “漠漠 ”和“冥冥 ”都是叠词,叠词的运用为诗歌增添 了音韵美。

17、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本诗通过写 “雨”江“ ”帆“”鸟“”树“”等景物,抒发了离别伤感之情。而 “漠漠”,迷茫。 “冥冥”,昏暗, 不明亮。诗人用 “漠漠 ”和“冥冥”这两个词语 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水气迷茫和天色昏暗的景象,渲染出浓浓的离愁别绪,使感情更加缠绵 浓重。故答案为: B C “漠漠 ”、 “冥冥 ”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水气迷茫和天色昏暗的景象,渲染出浓浓的离愁别 绪,使感情更加缠绵浓重;同时也为诗歌增添了音韵美。【点评】 此题考查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能力,涉及题内容、主题、感情、手法等方面。需 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词的能力。炼词,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

18、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 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答题步骤: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展开联想把该 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商山早行(唐)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权花明驿墙。因恩杜陵梦,凫雁满回塘。(1)诗中除了 “晨起”鸡“声 ”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 (2)请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这两句诗所展现的画 面。(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 ( 1) “月”板“桥霜 ”,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2)鸡鸣之

19、声从朦胧残月下的茅店中传出,行人的足迹印在那板桥凄清的白霜上。(3)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的思乡之情。【解析】 【分析】( 1)古时旅客为保证安全,一般都是 “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而本 诗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很有特征性的景物。茅店又是具有山区特征的景物。“鸡声茅店月 ”五个字,便把旅客住在茅店里,听见鸡鸣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 亮,就收拾行囊,准备赶路等很多内容,都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出来。同样板桥、霜和霜上 的人迹也都是具有特征性的景物。雄鸡报晓,夜色朦胧时,诗人就起床出发,没想到此时 外面已经到处都是人迹,自己已经不算早行了。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2)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

20、桥霜 ”,两句诗皆用名词,代表了十种景物:鸡、声、茅、 店、月、人、迹、板、桥、霜。内容涵盖丰富,画面多重组合,可以形成各种景象。例如 “鸡声”, “鸡”和“声”结合起来,诗人想起雄鸡引颈啼鸣的形象。同样,“茅店 ”、“人迹”、“板桥 ”也会使 人联想到不同的画面。如:鸡鸣之声从朦胧残月下的茅店中传出,行人的足 迹印在那板桥凄清的白霜上。( 3)抓住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理解诗人的感情,可知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 的思乡之情。故答案为: “月”板“桥霜 ”,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 鸡鸣之声从朦胧残月下的茅店中传出,行人的足迹印在那板桥凄清的白霜上。 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的思乡之

21、情。【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答题时只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再从诗歌 中筛选出符合题意的景物即可。此题考查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归纳:答题步骤:步骤一、抓住每个意 象。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意象进行描述。具体做法,在此意象前加修饰词或运用比喻、 拟人等修辞手法。步骤三、点出所用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整首诗的大意从中找出理解 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句子,然后结合关键句子再仔细揣摩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所蕴含的的 感情,最后再理解整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用准确、恰当的词语表述出来。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

22、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1)结合这首词,展开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上阙内容所展示的画面。(2)这首词作者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 度?【答案】 ( 1)词人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出游遇雨,却一点也不惊慌,悠闲地漫步在风 雨中,把那 “穿林打叶 ”的风雨声当作音乐,一边吟咏长啸,一边思索人生。(2)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解析】 【分析】 描绘画面,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

23、,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 的画面和意境。为了增添语言的描写性,我们可以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更 形象、生动;也可以添加联想与想象,把古诗因为追求简练而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注意 不能翻译诗句。阅读文本,这句诗的意象有:雨、竹林、竹杖、芒鞋、蓑衣等,发挥联想 和想象连词成句即可。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 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一蓑烟雨任平生 ”的表层意思是:一身蓑衣任凭风吹 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作者借此表达自己面对人生风雨,不害怕,不逃避,泰然处之, 潇洒从容的态度。 “也无风雨也无晴 ”的字面意思是:对我来说,

24、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 天晴。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宠辱皆忘、超然物外、顺境逆境都坦然面对从容接受的人生态 度。故答案为: 词人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出游遇雨,却一点也不惊慌,悠闲地漫步在风雨 中,把那 “穿林打叶 ”的风雨声当作音乐,一边吟咏长啸,一边思索人生。 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点评】 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答题时应注意,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 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 语言力求优美。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旨趣、 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抓住诗词中关键词的用法、含义及作

25、用体会。9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杨柳枝词 (唐)白居易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咏柳(唐)曾 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 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注释】 此诗约做于会昌三年至五年之间,世人为避朋党倾轧,自请外放,长期远离京 城。 解把:解得,懂得。 飞花:柳絮。(1)杨柳枝词中描绘的柳枝具有 、的特点;咏柳中的 “狂 ”则突出了柳枝 的特点。(2)两首诗中,世人借 “柳”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情感,请作具体分析。【答案】 ( 1)茂密(繁密茂盛);柔嫩(柔软鲜嫩);随风狂舞(风中舞动) (2)白居易借荒园中无人欣赏的柳树,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

26、人才的愤懑之情;曾巩借风中 狂舞的柳树,讽刺了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解析】 【分析】( 1)杨柳枝词中首句写枝条之盛,舞姿之美。“春风千万枝 ”,是说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一树而千万枝,可见柳之繁茂。次句极写柳枝之 秀色夺目,柔嫩多姿。春风和煦,柳枝绽出细叶嫩芽,望去一片嫩黄;细长的柳枝,随风 飘荡,比丝缕还要柔软。咏柳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展现柳枝风中舞动的特 点。( 2)杨柳枝词中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意思是:永丰坊西角的荒园 里,整日都没有人,这柳枝属于谁。抒发了诗人对永丰柳美姿无人赏识的痛惜,作者借此 表现出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被埋没的感慨之情。咏

27、柳中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借东 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 “不知 ”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 大自然中的柳树,而是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故答案为: 茂密(繁密茂盛);柔嫩(柔软鲜嫩);随风狂舞(风中舞动); 白居易借荒园中无人欣赏的柳树,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之情;曾巩借风中狂 舞的柳树,讽刺了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 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古诗词鉴赏考查内容主要有: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描绘诗歌画面、概括 情感等。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

28、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 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1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这首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充溢离乱伤痛之情。B. 诗中 “烽火”是指因战乱而引发的长安城中的大火,这让诗人很难得到家信。C. 诗的尾联意思是诗人的白发越抓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D. 全诗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沉着蕴藉,真挚自然,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2)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29、【答案】 ( 1)B (2)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之情。【解析】 【分析】( 1)ACD 正确;B诗中 “烽火”是指因战乱而引发的长安城中的战火而不是“大火 ”;故选: B。( 2 )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春天望去,诗人对国家破败、山河破碎的局面十分忧 虑,几乎到了白发 “不胜簪 ”的地步;家书难得则可表现出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之情。 故答案为:( 1)B( 2)本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点评】 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 本题考查短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 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

30、点作答。二、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诸将效 首虏,毕贺,因问信曰: “兵法: 右倍 山陵,前左水泽。 今者将军令臣等反 背水陈 , 曰破赵会食 ,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 ”信曰: “此在兵法,顾诸君 不察耳!兵法不曰: 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 ?且信非得素拊循 士大夫 也此 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 乎! ”诸将皆服,曰: “善!非臣所及也。 ”【注】 效:贡献,呈献, 倍:通 “背 ”,背向,背着。 陈:通 “阵 ”,布阵摆开阵 势, 拊循:抚慰,安抚,引申为受过训练,听从指挥。 士大夫:指一般将士(1)

3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 诸将效首虏,毕贺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B. 顾诸君不察耳 / 元方入门不顾C. 置之亡地而后存 / 且焉置士石D今. 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 / 今非昔比(2)请用三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3)你认为韩信用兵有什么特点?背水之战这一故事对我们有何启示? 【答案】 ( 1)A(2)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 /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 / 其势非置之死地 /使人人自为战(3)特点:不拘泥古法,实事求是;通晓士卒心理、善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启示: 遇到艰难处境时,要敢于拼搏、不冒险; 处于

32、逆填时。如果没有 “置之死地而 后生的精神,就难以摆脱困境。【解析】 【分析】( 1) A 项,两个 “毕”都解释为:全、都。 B 项,第一个 “顾”:不过、但 是;第二个 “顾 ”:回头看。 C 项,第一个 “置 ”:置于;第二个 “置”:放置。 D 项,第一个 “今 ”:这次。第二个 “今 ”:如今、现在。故选 A。( 2)这句话的大意是:况且我所率领的并不是平时训练有素的将士,这即是所谓的驱赶着街市上的平民百姓去作战 ,势必非把他们置于死地,使他们人人为各自的生存而战不 可!所以应该这样停顿: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 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 /其势非置之死地 /使人人自为战!(3)韩信带领的

33、不是平时训练有素的将士,因此他根据实际情况,变通战法;并且他把 战士置于死地,让他们为各自的生存而战,可以看出他通晓士兵心理。启示在于,遇到逆 境,要迎难而上,要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故答案为: A 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 /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 / 其势非置之死地 /使人人自为战 特点:不拘泥古法,实事求是;通晓士卒心理、善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启示: 遇到艰难处境时,要敢于拼搏、不冒险; 处于逆填时。如果没有 “置之死地而 后生的精神,就难以摆脱困境。【点评】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 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

34、要注意对常见文 言词语进行积累。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句子意思的理解,考生要 根据句意进行断句。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回答。【附参考译文】将领们献上敌人的首级和俘虏,都向韩信祝贺,并趁势问韩信说: “兵法上提出: 布军 列阵要右边和背面靠山,前面和左边临水。 而这次您却反而让我们背水布阵,还说什么 待 打败赵军后再会餐 ,我们当时都颇不信服,但是竟然取胜了,这是什么战术呀?”韩信说: “这战术也是兵法上有的,只不过你们没有留意罢了!兵法上不是说 陷之死地而后 生,置之亡地而后存 吗?况且我所

35、率领的并不是平时训练有素的将士,这即是所谓的驱赶着街市上的平民百姓去作战 ,势必非把他们置于死地,使他们人人为各自的生存而战不 可;倘若给他们留下活路,他们就会逃走了,那样一来,难道还能够用他们去冲锋陷阵 吗! ”将领们于是都心悦诚服地说: “对啊!您的谋略的确非我们所能比呀! ”12文言文阅读(甲)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 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 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 劳胼胝。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 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

36、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 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治水必躬亲)(乙)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 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 “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 亲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四十五年二月, 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 “趣执之,无使得遁 ! ”宦官黄锦在侧曰: “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 , 僮仆亦奔散无 留者,是不遁也。 ”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节选自明史 .海瑞传)(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意思相同

37、的一项是( )A.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 举大计亦死B. 远嫌而避怨 / 远望若有光C. 顾左右曰 / 顾野有麦场D. 此人素有痴名 /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字的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帝得疏,大怒,抵之地A. 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B. 趣执之 , 无使得遁C.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D. 少顷复取读之(3)下列对(甲)(乙)两段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海瑞治水必躬亲,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实情,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B. (乙)文海瑞迁淳安知县时,为政清廉,洁身自爱,平时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 人种菜自给自足。听说他为老母亲祝

38、寿,才买了二斤肉。C. (乙)文明世宗在位久了,不理政务而修斋醮,无人敢言,海瑞独自上疏。皇帝读了奏 章,十分愤怒,把奏章扔在地上,对左右下了命令,最终把他逮了起来。D. (甲)文海瑞是一个躬亲治水、不畏艰辛、为民着想、清正廉洁、以身作则、严律下属 的人。(4)把两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答案】 ( 1)C(2)D(3)D( 4) 不观察、测量就不能知道它的真实情况,不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它的 情况。) 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该死,买了一个棺材,和妻子孩子诀别,在朝 廷待罪。【解析】 【分

39、析】( 1) C都是:回头看。 A成功/发动。 B远离/在远处。 D向来/白色。(2)A 助词,的。 B代词,他。 C助词的。 D与例句均指代奏章。( 3) D“下令左右把他逮了起来 ”有误,只是下令,并没有逮起来。( 4 )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相度:观察和测量。咨询:访问,征求意见。穷:追究到 底。致:事理。故答案为: C; D;D; 不观察、测量就不能知道它的真实情况,不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它的情 况。) 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该死,买了一个棺材,和妻子孩子诀别,在朝廷 待罪。【点评】 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 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

40、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这类词。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 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出选择。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 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 用法的词语。【参考译文】甲文,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 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快有慢,池塘有深有浅,河流的形势有弯有 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

41、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 情况,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亲自发给民 工钱粮,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随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横索一文钱财。必须像这样,才能做 成事情。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 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乙文,海瑞,字汝贤,琼山(今海南)人。考中乡试,被委任为南平县教谕,调任淳 安知县。他穿布袍,吃粗饭,让老仆人种菜自给。总督(官职名)胡宗宪曾经对人说: “昨 天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才买了两斤肉。 ”都御史(官职名)鄢懋卿从

42、淳安县经过,海瑞 对他们的招待都很简陋,说淳安县地方太小容不下车马。鄢懋卿非常愤恨。但是他早就听 说过海瑞的名声,因此只好收敛威风离开了。当时,明世宗在位时间长了,不上朝处理政务,深居在西苑,专心致志地斋戒修道。 总督、巡抚等高官争着向皇帝贡献有祥瑞征兆的物品,礼官总是上表致贺。朝廷大臣中没 有敢说时政的人,海瑞独自上疏。嘉靖皇帝读了海瑞的奏章,十分愤怒,把奏章扔在地 上,对身边的臣子说: “快把他逮起来,不要让他跑掉! ”宦官黄锦在旁边说: “这个人向来 有傻名。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皇上该死,买了一口棺材,和妻子诀别,在朝廷听 候治罪,奴仆们也四处逃散没有留下来的,这样(的人)是不会逃

43、跑的。 ”皇帝听了默默无 言。过了一会儿又读海瑞的奏章,一天里反复读了多次,为之感动叹息。1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超然台记 宋苏 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 ,皆可以醉;果 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 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 ,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 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 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 败,为苟全之计。而园之北

44、,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 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 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 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 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 ,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 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 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 脱粟而食之,曰: “乐哉游乎! ”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 “超然 ”,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 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注释】 哺糟啜醨:吃酒糟,饮薄酒。 岁比不登:连年歉收。比:连续。登:丰 收。 葺:修缮。 庶几:或许,也许

45、。 遗烈:功业。 瀹:煮。 超然:超凡 脱俗,超出世俗生活之外。(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安)释舟楫之安 尔安敢轻吾射 (卖油翁) (因)因城以为台者旧矣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唐雎不辱使命) (稍)稍葺而新之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送东阳马生序)(2)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 3 处) 雨雪之朝 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 客未尝 不从。(3)请借助小贴士,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要注意语意完整、通顺。 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4)请认真品读下列语句,联系全文内容,简要分析本文中苏轼的“乐”与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所谈到的 “乐 ”,有何不同。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

46、,盖游于物之外也。苏轼超然台记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答案】 ( 1)安逸,安适;怎么;靠着,顺着,就着;于是,就;略微,稍微;公家供 给的粮食(2)雨雪之朝 / 风月之夕 / 予未尝不在 / 客未尝不从。(3)(我)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4)苏轼乐于超然物外,他认为只要把一切事物都置之度外,就无往而不乐(无论到哪儿 都能找到快乐),世间万物皆有可乐。欧阳修则立足现实,与民同乐,率领百姓同游琅琊 山,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解析】 【分析】( 1)本题都是一词多义词,要结合各自的语境辨析词义,如“稍 ”

47、略微;稍微。 “安 ”安逸,安适;怎么。(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 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雨雪之朝/风月之夕 / 予未尝不在/ 客未尝不从。(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背:远离。观:美景。适:去,往。(4)醉翁亭记庆历五年春,欧阳修由于声援范仲淹等人,再遭贬斥,出知滁洲,本 文作于到滁州的第二年。 “庆历新政 ”的失败,使他感到苦闷;外放可以摆脱朝廷党争,对 他也是一种安慰。文章表现了作者这种复杂的心情。本文以一个“乐 ”字贯穿全篇,并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

48、郁和苦闷寄情于山 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在描绘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时,表现了 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此文说明超然于物外,就可以无往而不乐。即把一切 事物都置之度外,无所希冀,无所追求,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就不会有什么烦恼,能成 为二个知足者常乐的人。故答案为: 安逸,安适;怎么;靠着,顺着,就着;于是,就;略微,稍微;公家供给 的粮食; 雨雪之朝 / 风月之夕 / 予未尝不在 / 客未尝不从 ; (我)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 ; 苏轼乐于超然物外,他认为只要把一切事物都置之度外,就无往而不乐(无论到哪儿都 能找到快乐),世间万物皆有可乐。欧阳修

49、则立足现实,与民同乐,率领百姓同游琅琊 山,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点评】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 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 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 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 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 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50、直译落实重点 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 用法的词语。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 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参考译文】 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 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 可以充饥。以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 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 桑麻丛生

51、的荒野。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 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 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 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 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 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 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从台 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 里吧?台的东面就是卢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

52、的。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象 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 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 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 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高粱 酒,煮糙米,大家一边吃一面赞叹: “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文章,并 且给这个台子取名 “超然 ”,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 超乎事物之外啊!14阅读下面

53、文言文,完成小题。【甲】景春曰: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 “是 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 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 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 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 孟子 三则) 【乙】同敞 “有文武材,意气慷慨。每出师,辄跃马为诸将先。或败奔,同敞危坐不去 , 诸 将复还战,或取胜,军中以是服同敞。顺治七年,大兵破严关,诸将尽弃桂林走。城中虚 无人,独式耜 端坐

54、府中,适同敞自灵川至,见式耜,式耜曰: “我为留守,当死此。子无 城守责,盍去诸? ”同敞正色曰: “昔人耻独为君子,公顾不许同敞共死乎? ”式耜喜,取酒 与饮,明烛达旦,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令为僧,亦不从。乃幽之民舍。虽异室声息 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选自明史 张居正传,有删改)【注】 同敞:张居正的曾孙, 式耜( s):即瞿式耜,和张同敞同为抗清名臣。(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往之女家 或败奔 同敞危坐不去 适同敞自灵川至 (2)用斜线( / )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3)下列句子中划线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

55、一组是()A. 行天下之大道 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B.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C. 乃幽之民舍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D. 岂不诚大丈夫哉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军中以是服同敞。 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5)【乙】文中同敞的事例能否作为【甲】文“威武不能屈 ”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答案】 (1)通 “汝”,你,你的;有时;离开;恰逢(2)虽异室 / 声息相闻 / 两人日赋诗倡和(3)D( 4) 军中的将士因此都很敬服同敞。 经过了四十几天,同敞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 帽子,准备就义

56、,脸色没有一点改变。(5)能,因为同敞不同意投降,被敌人幽禁之后,依旧坦然自若,与他人吟诗作赋,临刑 时脸色一点也没变,正是 “威武不能屈 ”的精神体现。【解析】 【分析】( 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义,注意,“女 ”,通假字,通“汝 ”,你,你的; “去 ”是古今异义词,离开。(2)这句话的大意是:虽然他们两个人不再一个屋里住,但却能够听到对方的声音,两 个人每天就赋诗唱和。根据句意及语法结构,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虽异室 / 声息相闻 /两人日赋诗倡和。(3)A 助词;代词。 B怎么,哪里;这里。 C就;竟然。 D 确实,的确。(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 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以是:因此;服:敬服。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军中的将士因 此都很敬服同敞。 阅:经过;就刃:就义;颜色:脸色。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经过了 四十几天,同敞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帽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