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一维半导体体系(1)_第1页
第2章一维半导体体系(1)_第2页
第2章一维半导体体系(1)_第3页
第2章一维半导体体系(1)_第4页
第2章一维半导体体系(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等半导体物理 第二章 一维半导体体系 (1) 第一节 一维半导体体系的电子态和布里渊区 2(一) 半导体超晶格 ( 一维半导体体系 ) 半导体超晶格由两种半导体薄层交叠排列而成 , 具有一维周 期性。两种半导体薄层的厚度为 b1 和 b2, 都小于电子的德布 罗依波长。超晶格的周期长度 L = b1 + b2 可人为控制。 超晶格中的两种半导体材料可以是不同成份的半导体材料, 如 GaAs/AlGaAs 和 Ge/Si, 这称为成份超晶格; 也可以是基质相同、掺杂不同的半导体材料, 如 n-Si/p-Si, 这称为掺杂超晶格。 以 GaAs/AlGaAs 成份超晶格为例。 由于 GaAs 与

2、 AlGaAs 能带结构不同, 故形成如右图所示具有一维 (Z方向) 周期性的能带结构. 导带有宽度为 b1 的势垒和宽度为 b2 势阱。 在超晶格结构中, 沿 XY 平面, 电子仍然在大尺寸的 GaAs 和 AlGaAs 二维晶格中运动, 是准自由的, 其能带和布里渊区的 结构不变, 和大块晶体相同。但在 Z 方向, 超晶格周期性势 场叠加在 GaAs 和AlGaAs晶格势场上, 使得Z方向的电子能量 状态发生变化. 下面就Z方向的电子能量状态作进一步讨论。(二) 一维半导体体系的电子态 一, 一维单量子阱中的电子态 在AlGaAs/GaAs/AlGaAs 结构中, 导带在 GaAs 层形成

3、势阱。若 GaAs层的厚度小于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 则形成(单)量子阱, 其 中的电子能量量子化, 电子波函数局域在(单)量子阱的范围. 二, 一维双量子阱中的电子态 4 在AlGaAs/GaAs/AlGaAs/GaAs/AlGaAs中, 如中间三层的厚度 小于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 则形成双量子阱. 其中的电子能量 量子化; 电子波函数局域在该双量子阱 的范围, 为局域态; 由于隧道效应, 电子可以穿过 中间的 AlGaAs 薄势垒层。三, 半导体超晶格的电子态 对于 AlGaAs/GaAs 超晶格, 由于层厚都小于电子的德布罗波 长, 电子可以通过隧道效应穿透势垒层, 实现在超晶格中的共 有

4、化运动. 其电子态为扩展态, 可用波矢 k 表示;(三) 一维半导体体系的布里渊区 5 一, 二聚化 ( 派尔斯形变 ) 这将在后面的章节中祥细讨论 晶格常数扩大为双倍, a 2 a (见图); 布里渊区缩小为原来的 1/2 ( 布里渊区对折 ) ; 原能带一分为二 . 二, 三聚化 晶格常数扩大为三倍, a 3 a (见图); 布里渊区缩小为原来的 1/3 ( 布里渊区三折 ) ; 原能带一分为三 . 三, 超晶格 ( 以 AlGaAs / GaAs 超晶格为例 ) 半导体材料 AlGaAs 和 GaAs 的晶格常数为 a (a 和 a”); AlGaAs / GaAs 超晶格的晶格常数为

5、L; (两个晶格常数: a 和 L) AlGaAs / GaAs 超晶格布里渊区的线度为 AlGaAs 和 GaAs 布里 渊区线度的 a / L ; * 因为 AlGaAs/GaAs 超晶格的周期 L 远大于 AlGaAs 或 GaAs 6 的晶格周期 a, 因此超晶格的布里渊区远小于晶格的布里渊 区. 在动量空间中, 大的晶格布里渊区被分割成一个个小的超 晶格布里渊区, 称为微布里渊区 在动量空间中, 外面的微布里渊区可等效 地折回到中心的第一微布里渊区。因此, 大的晶格布里渊区可折叠成小的超晶格 微布里渊区。这被称为超晶格布里渊区 的折叠效应。 超晶格的电子能带远窄于晶格的电子能带。 宽

6、的晶格电子能 带被分割成 L / a 个窄的超晶格电子能带。 能带带边的 E k 曲线为二次曲线, 且超晶格能带较窄, 故超 晶格能带显示出较强的二次曲线性。 * 第二节 有机聚合物半导体 ( 一维碳基半导体 ) 7 序 言 近三十余年有机半导体研究大事记: 1974年日本科学家白川英树 ( M. Shirakawa ) 等人首次聚合成聚乙炔薄膜,为绝缘体。 1977年在美国宾州大学,白川英树应邀与美国科学家 M. MacDirmid 和A. J. Heeger 合作,通过掺杂使聚乙炔薄膜的电导率提高了十二个量级,达到103 (cm)-1, 成为良导体, 从而出现了导电聚合物(conducti

7、ng polymer)。 继而人们发现取向化掺杂聚乙炔膜的电导率能高达105 (cm)-1,可与铜媲美。此为准一维半导体体系。 1979 年三位美国科学家 W. P. Su ( 苏武沛 ), J. Schrieffer 和 A. J. Heeger 提出孤子理论,解释了聚乙炔的异常特性。其中第一位是华裔研究生;第二位是他的导师、曾获诺贝尔奖的理论物理 学家;第三位是熟悉化学的实验物理学家。 * 8 1987年美国Kodak公司研究实验室C.W.Tang等用有机小分子薄膜材料研制成有机发光二极管。 1990年英国剑桥大学Cavendish实验室J. H. Burroughes 等在Nature上

8、发表文章,报导他们研制成功聚合物(即高分子)有机发光二极管。 这两项研究成果在全世界掀起了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研究热潮。 2000年10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美国科学家 A. J. Heeger, A. G. MacDiarmid 和日本科学家 H. Shirakawa (白川英树)由于在导电聚合物领域的开创性贡献,荣获200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这是物理和化学两学科交融的结晶,该奖的第一得主是物理学家,另两位是化学家。( 1974 年 2000 年 ) * 9(一) 本征聚乙炔导电性的理论与实验比较 一, 聚乙炔 ( CH ) X 是研究得最多的有机聚合物导电 (半导体) 材料.

9、 聚乙炔结构简单 (如图所示), 仅 含 C 和 H 两种原子。掺杂聚乙炔的电导率可以 很高,甚至可以与铜媲美。二, 碳原子的价电子 ( 不同的环境, 呈现不同的状态 ) 10 (1) 自由碳原子的价电子 ( 零维碳体系) 碳的原子序数为 6, 价数为 4 电子结构: (1S)2 , (2S)2 (2PX)1 (2PY)1 ( 4 个价电子 ) (2) 金刚石中碳原子的价电子 ( 三维碳体系 ) 为正四面体结构 (2S) (2PX) (2PY) (2PZ) (SP3)4 ( 4 个电子,4 个碳碳键) (3) 石墨烯中碳原子的价电子 ( 二维碳体系 ) (2S) (2PX) (2PY) (SP

10、2)3 ( 3 个电子,3 个碳碳键 ) (2PZ) (2PZ) ( 1 个电子 )(4) 聚乙炔中碳原子的价电子 ( 一维碳体系 ) (2S) (2PX) (2PY) (SP2)3 ( 3 个电子 ) (2PZ) (2PZ) ( 1 个电子 ) 三, 聚乙炔分子链 11 (1) 每个碳原子以三个电子与两个碳原子和一个氢原子连接, 形成两个碳碳键和一个碳氢键, 从而构成聚乙炔分子链。 (2) 每个碳原子提供一个电子, 电子具有共有化特性。四, 碳原子等间距时的属性 思考题: 试由固体物理知识分析本征聚乙炔分子链的导电性 设想碳原子等间距地排列成一维晶格 ( 图2 顶部所示),晶格常 数为 a。

11、在一维晶格中碳原子的PZ 轨道分裂成能带,能带中 的能级数为碳原子数 N,考虑到电子自旋,该能带可容纳 2N 个电子。每个碳原子提供一个电子,N 个电子占据该能带 的一半。如此,该材料应呈金属性。五, 实验结果: (1) 本征的聚乙炔是绝缘体。 ( 理论推测与实验结果迥异 ) (2) 聚乙炔中的碳原子并非等间距,而是单双键交替。 * (二) 派尔斯 ( Peierls ) 形变 理论推测与实验结果不符的原因 在于碳原子等间距排列并非是系统的最低能量状态。 考虑碳原子两两相聚的二聚化状态(右图中部所示),与等间距排列相比,晶格常数由 a 增为2 a; 布里渊区缩一倍,由-1/2 a 1/2 a

12、缩小为-1/4 a 1/4 a,能带一分为二(右图下部所示)。能带中央出现的禁带将二聚化前半填满能带的电子能量下压,使系统的能量降低。而等间距排列的状态能量较高,是不稳定的,这被称之为派尔斯 ( Peierls ) 失稳性. 此二聚化形变称之为派尔斯形变。 形变的稳定状态 13 思考题: 形变会一直进行下去吗? 为什么? 二聚化使电子能量下降的同时使弹性形变能增加. 当两者平衡 时形变终止, 系统达到稳定状态. ( 二聚化的位移量为0.04 A ) 此时 d ( E 电子 + E 弹性 ) / d = 0 单双键交替 距离较近的碳原子间相互作用较强,为双键; 距离较远的碳原子间相互作用较弱,为

13、单键; 如此单双键交替的碳链称为共轭碳链, 链中有共有化的电子; 此类聚合物为共轭碳链聚合物。 聚乙炔的同分异构体: 两种主要的同分异构体: 反式聚乙炔和顺式聚乙炔 (见前图) * (三) 共轭聚合物是典型的半导体 ( 准一维半导体体系 ) 14 本征反式聚乙炔的能带结构为全空的导带与全满的价带, 中间有禁带将其隔开, 因此反式聚乙炔不是导体, 不具金属性。这与实验结果相符。 反式聚乙炔的禁带宽度约为 1.5 eV,与半导体材料硅和砷化鎵的禁带宽度相当 ( 硅和砷化鎵的禁带宽度分别为 1.12 和 1.36 eV ) 掺杂可以改变反式聚乙炔的电导率达十几个量级。 掺入施主和受主可使反式聚乙炔呈

14、 n 型和 p 型。 反式聚乙炔是典型的半导体材料,此类聚合物被称为半导性 聚合物( semiconducting polymer ),或聚合物半导体。 * 第三节 一类新型的载流子 15 孤子、极化子和孤子晶格 序 ( 孤子的起源 - 孤波 ) 1834 年 8 月, 苏格兰海军工程师 John Scott Russell ( 1808 1880 ) 站在由两匹马拉着的一条小船的船头, 小船沿着一狭窄的运河快速行驶。船突然停止 ( 减速 ), 船头激起水柱 ( 水波 ), 1-1.5 英尺高, 30 英尺长, 以时速 9 英里向前传播了1 - 2 英里, 经转了几弯后消失。在波传播的过程中,

15、 波形不变, 速度不变, 故被称为孤波。 此现象可在水槽中重复。 * 1895 年, Kortenweg 与 DeVries 导出其波动方程 16 P /t + P P /x + 3 P / x3 = 0 名为 KDV 方程 1973 年, Hasegawa, Tappert 从理论上推断, 无损光纤中能形成光孤子 1979 年, 美国科学家 W. P. Su ( 苏武沛 ), J. Schrieffer 和 A. J. Heeger 提出孤子理论,解释了聚乙炔的异常特性。 1980 年, 贝尔实验室 Mollenauer 等人用实验方法在光纤中观察到孤子脉冲 1981 年, Hasegawa

16、 和 Kodama 提出将光纤中的孤子用于通信, 并提出具体的方案, 从而掀起了光孤子通信研究的热潮. 孤子( 孤波 )在多处被发现和研究 水, 聚合物分子链, 光纤, DNA, 神经纤维等。 * 17(一) 基态简并准一维导电体系 ( 反式聚乙炔 ) 一, 掺杂聚乙炔的反常实验现象 与无机半导体相似,通过掺杂可以改变有机聚合物半导体的 电导率。本征反式聚乙炔是绝缘体, 掺杂后其电导率可提高 十几个量级, 使其成为良导体, 其电导率甚至可与铜相比, 高 达105 (cm)-1 。 ( 见下页中图 ) * 如右图所示, 对于掺杂的反式聚乙炔,在一定的掺杂浓度范围内, 虽具有高的电导率,但其磁化率

17、o却为零。这意味着其中的载流子虽然荷电却没有自旋, 这是反常的实验现象。而电子和空穴, 都荷电, 同时又都有自旋, 自旋皆为1/2。 W. P. Su ( 苏武沛 )、J . R. Schrieffer 和 A. J. Heeger 三人提出孤子模型成功地解释了这一异常的实验现象。不同掺杂浓度的反式聚乙炔的电导率 ,和磁化率 x0二, 孤子的定性描述 ( SSH 模型 ) 19 (1) 相: A相, B相 EA = EB ( 两基态状态不同, 能量相同 ), 基态简并 (2) 序参量 = - uo ( A 相 ) 思考题: 如何描述 A 相, B 相及其畴界 ? uo ( B 相 ) 第 n

18、个碳原子的二聚化位移 un A 相 un = ( -1 ) n = uo ( n 为奇数) n = ( -1 ) n un = - uo - uo ( n 为偶数) B 相 un = ( -1 ) n = - uo ( n 为奇数) n = ( -1 ) n un = uo uo ( n 为偶数) * (3) 畴壁 ( 畴界 ) - 孤子 ( soliton ) 20 若 A、B 两相共存于同一分子链,两相交接处的畴壁 ( 畴界 ) 被称为孤子, 如上页和本页图的中间所示。 思考题: (1) 孤子可以成为载流子吗? (2) 作为载流子的条件是什么? 若孤子左侧的单键与其相邻的双键交换位置,则孤

19、子向左发 生了移动。如此移动可以连续向左进行,但系统的总能量不 变,故孤子在分子链中可以自由地运动(向右运动也一样) 带电孤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将会发生迁移,因此,荷电的孤子 是载流子。理论计算表明,孤子的迁移率约为 200 cm2/V.s。 A 相、B 相及孤子的序参量 孤子成对产生 *三, SSH 模型 21 (1) SSH 哈密顿 思考题: 孤子产生引起系统能量的变化由哪些部分组成? 1, 一般表式 1) H = Ha + He Ha 为晶格格点 ( CH 单元 ) 能量, He 为 ( ) 电子能量 2) Ha = Ta + Va ( Ta 为格点动能, Va 为格点势能 ) Ta = n

20、 ( M / 2 ) ( d u n / d t )2 ( 其中n 是格点的标号 ) 其中, M = 13 Mp ( Mp = 1.67 10 24 为质子的质量 ) un 为格点沿链方向的位移 Va = ( 1/2 ) n K ( un+1 - un )2 ( 晶格弹性势能 ) 其中, K = 21 59 eV / A2 为弹性系数 Ha = ( K / 2 ) n ( un+1 - un )2 + ( M / 2 ) n ( d u n / d t )2 *3) He = i Pi2 / 2m + n V ( ri - Rn ) 电子的动能+势能 22 其中, ri 是第 i 个电子的坐标

21、 Rn = Rno + un 为第 n 个格点位移后的位置 Rno 为第 n 个格点位移前的位置 ( 等间距时 ) Ti = Pi2 / 2m 为第 i 个电子的动能 U ( ri ) = n V ( ri - Rn ) 为第 i 个电子的势能4) H = H e + H a = i - (h2/2m)i2+ nV( ri Rn ) (电子量子效应强, 需用算符) + ( K / 2 ) n ( un+1 - un )2 + ( M / 2 ) n ( d un / d t )2 - (1) 提问: 晶格势能 Va 和电子势能 Ve 的实质各是什么 ? 答案: 晶格势能Va 是格点相互作用能量

22、, 实际是 电子相互作用 能量, 电子势能 Ve 是 电子的相互作用能量 * 2, 紧束缚近似 ( 电子紧紧地束缚在格点周围 ) 23 只考虑最近邻 ( ) 电子间的相互作用- 电子运动为跳跃过程 引入算符: C+n,s 电子的产生算符 Cn,s 电子的消灭算符 C+n+1,s Cn,s 电子从第 n 个格点跳到第 n + 1 格点 ( 相邻电子间的相互作用 ) 根据量子力学方法有 He = - n t n+1,n ( C+n+1,s Cn,s + C+n,s C n+1,s ) 电子相互作用系数 t n+1, n = t n+1, n ( Rn+1 - Rn ) 是距离的函数, 距离 R n

23、+1 R n = ( Ron+1 + u n+1 ) - ( Ron + u n ) = ( Ron+1 - Ron ) + ( u n+1 - un ) 因为 ( u n+1 - un ) / ( Ron+1 - Ron ) 1 其中 ( Ron+1 - Ron ) 是等间距时格点间的距离 ( 约为 1. 4 A ) ( u n+1 - un ) 是二聚化位移量 ( 约 0. 04 A ) 的二倍 * 所以 tn+1, n = to - ( un+1 - un ) 24 对 tn+1, n ( Rn+1 - Rn ) 作泰勒展开, 取一级近似 其中, 为电子和晶格的耦合常数 (晶格畸变引起电

24、子能量变化 ) to = t n+1, n ( Ron+1 - Ron ) 为二聚化前相邻电子的相互作用 因此, SSH 哈密顿为 H = - n, s t o - ( un +1 - un ) ( C+n +1, s Cn, s + C+n, s Cn + 1, s ) + ( K / 2 ) n ( un +1 - un ) 2 + ( M / 2 ) n ( dun / d t ) 2 - (2) 根据实验结果, 有关常数取下列数值 to = 2 . 5 eV = 4 . 1 eV / A K = 2 1 eV / A 以下给出几种特殊情况下 SSH 哈密顿的解 ( 特解 ) *(2)等

25、间距状态 ( 二聚化前 ) 25 1, 哈密顿 Ho ( 等间距, 静态, 晶格势能和动能皆为零 ) 因为 un = 0, d un / d t = 0 所以 Ho = - to n, s ( C+n +1, s Cn, s + C+n, s Cn + 1, s ) - (3) 2, 求解 ( 特殊方法 - 群论方法, 部分与“平移群”中的讨论相似 ) 计算 ( ) 电子能谱就是将电子的哈密顿算符 ( 准 ) 对角化, 这与该哈密顿所属群的矩阵表示的约化相对应 群表示约化的过程对应于量子力学中进行表象变换, 寻求本 征能量和本征函数的过程 哈密顿的本征函数可作为所属群不可约表示的基 ( 矢 )

26、 1) 群论分析 1: 哈密顿 Ho 能否完全对角化 ? 提问: 哈密顿的完全对角化将与群论中的什么情况相对应? 答案: 群的不可约表示皆为一维, 即群表示可以完全对角化 提问: 哈密顿 Ho 可以完全对角化吗? * 哈密顿 Ho 所属群为: 26 T, T2, T3, - TN = , 提问: 此是什么群 ? 多少个不可约表示 ? 维度是多少 ? 此为阿贝尔群, N 阶, 各群元自成一类, N 类 N 个不可约表示, 皆为一维 哈密顿 Ho 可以完全对角化, 能级简并度皆为1 2) 群论分析 2: 能级和本征函数可用什么来表征 ? 哈密顿 Ho 的本征函数 可作为所属群不可约表示的基矢 则有

27、 PT = D ( T ) 提问: PT 和 D ( T ) 各是什么 ? 其中, PT 为平移对称操作 T 的算符 D ( T ) 为对应于群元 T 的 ( 一维 ) 不可约表示, 为某数; 又因为 TN = , 所以 D ( T ) N = 1 故第 m 个不可约表示为 Dm ( T ) = exp ( - i 2 m / N ) * 第 m 个不可约表示可写为 Dm ( T ) = exp ( - i 2 km a ) 27 其中, a 为该一维体系的晶格常数 km = m / N a, 为倒格子空间对应于 Dm ( T ) 的倒格矢 作为不可约表示 Dm ( T ) 基矢的本征函数为

28、( km ), 可用 km 表征 ( m = 1 - N ) 对称操作 T n 的第 m 个不可约表示为 Dm ( T n ) = exp ( - i 2 km n a ) 3) 完全对角化的哈密顿 Ho 在 ( km ) 的表象中哈密顿 Ho 完全对角化为 Ho = km Eokm C+km, s Ckm, s - (4) km 是好的量子数, 动量;S为自旋量子数。 Eokm 是能量本征值 ( 下标 “ km ”代表“ km ” ) C+km, s 和 Ckm, s 为对应于 km 的产生算符和消灭算符 * 4) Eo km 色散关系 28 对 (3) 式中的算符 C+n, s 和 Cn,

29、 s 进行富氏变换, 将格点坐标 n 换成波矢 km ( 由粒子表象换到波矢量表象) C+n, s = N -1/2 km exp ( i 2 km a ) C+km, s - (5) Cn, s = N -1/2 km exp ( - i 2 km a ) C km, s - (6) - a / 2 km a / 2 ( 第一布里渊区 ) 将 (5) 和 (6) 式代入 (3) 式得 Ho = - 2 to km, s cos ( 2 km a ) C+km, s C km, s - (7) (7) 式和 (4) 式相对照, 可得 Eokm = - 2 to km, s cos ( 2 km

30、 a ) 这便是固体物理中求得的 k 空间中能带的色散曲线 ( 见图 ) *(3)二聚化状态 29 1, 二聚化状态的数学表达 un = (-1)n u ( 见图 ) - (8) un+1 - un = (-1)n+! - (-1)n u = - (-1)n 2 u - (9) 2, 哈密顿 Ho ( 静态, 动能为零 ) 因为 d un / d t = 0 - (10) 将 ( 9 ) 和 ( 10 ) 式代入 ( 2 ) 式得 Ho ( u ) = - n,s to + (-1)n 2 u ( C+n+1,s Cn,s + C+n,s Cn+1,s ) + 2 N K u2 - (11)

31、由数值计算可得 Eo ( u ) / N 随 u 的变化曲线 ( 见图 ) 3, 二聚化基态 ( u = uo ) 1) 能量极小值 ( 基态 ) dE /du |u = uo = dEe / d u |u = uo + dEa / du |u = uo = 0 * 2) 晶格状态: A 相和 B 相 ( 见图 ) 30 un = ( -1 )n , = - uo ( A 相 ) = uo ( B 相 ) 3) 电子状态密度分布 o ( Ee ) ( 见图 ) 4) 电子能带图 ( 见图, 与派尔斯形变分析一致 ) 带隙 Ege = 2 o = 4 t1 = 8 uo 其中, o = Ege

32、/ 2 = 2 t1, t1 = 2 uo (4) 孤子 ( 激发态 ) 1, 孤子的序参量 ( 晶格状态 ) (见前图) 2, 电子态密度分布变化 ( 数值解,见图 ) ( Ee ) = s ( Ee ) - o ( Ee ) 状态总数不变 N = - ( Ee ) d Ee = 0 3, 半状态 -o ( Ee ) d Ee = o ( Ee ) d Ee = -1/2 *4, 孤子的电子态结构和填充情况 ( 能带图见图 ) 31 孤子在禁带中央形成局域的孤子能级 Ese ; 如此一个孤子状态是导带和价带各提供半个状态形成的 ; 中性孤子的 Ese 上占有一个电子, 自旋为1/2 ; 而正电孤子的 Ese 是空的,自旋为 0 ; 负电孤子的 Ese 上占有两个电子,自旋也为 0 ; 如此, 便很好地解释了上述孤子的异常实验现象。 5, 荷电孤子 ( 载流子 ) 1) 聚乙炔分子链的电荷可以由掺杂产生。 当材料中掺入施主杂质 (如 I2、AsF5 ) 时,形成负电孤子; 当材料中掺入受主杂质 ( 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